2024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质量监测卷九年级(一)(万阅大湾区百校联盟检测)历史
本试卷共8页,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号填涂区”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距今4300—4000年的陶寺遗址中,有规模宏大的宫殿夯土建筑,外围有面积近13万平方米的宫城城墙,同时也有简陋普通的窑洞式小房子。该遗址反映了( )
A. 部落联盟诞生 B. 早期国家产生 C. 华夏民族形成 D. 原始农业兴起
2.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的生理节律、气血盛衰顺应时序的变迁,是有节律地运行的,并提出对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养生方法。据此可知,《黄帝内经》( )
A. 论述辨证施治观念 B. 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C. 凸显顺应自然理念 D. 蕴含儒家人本思想
3. 秦简《田书》记载了秦朝田租计算过程,是秦朝训练地方官吏租税计算能力的书籍。这说明秦朝( )
A. 苛捐杂税沉重 B. 注重基层治理 C. 法律体系完备 D. 促进经济恢复
4. 《汉书·食货志》称:“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汉书》中对民众进行划分的依据是( )
A. 社会分工 B. 身份地位 C. 学识素养 D. 年龄大小
5. 489年,在汉族、鲜卑族官僚的共同支持下,北魏孝文帝派遣使臣前往位于江南的南齐借书,以解决争论不休的礼制问题。孝文帝此举( )
A. 缓解了社会矛盾 B. 彰显了文化认同 C. 加强了思想控制 D. 缩小了南北差距
6. 自六朝至宋初,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以及医方疗法不断传入西域,在敦煌、吐鲁番、楼兰等地均出土了汉语医学残卷。这反映了当时( )
A. 中医理论的进步 B. 中原文化的传播 C. 西域的风土人情 D. 开明的民族政策
7. 宋代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大量规模化人口聚居地——市镇,如湖州乌墩镇、新市镇,“井邑之盛,赋入之多,县道所不及也”。这表明宋代(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人口流动受到限制 C. 城市职能的减弱 D. 政府财政开支增加
8. 在海禁政策实施期间,明朝政府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海军,实行不间断的近海巡航,以保障海上经贸活动的正常开展。此举表明明朝( )
A 打破闭关锁国政策 B. 缺乏国家主权意识
C. 认清国家发展短板 D. 实行有限开放贸易
9. 康熙帝巡游五台山后写碑文中,有五篇是用汉文写成,并译成满、蒙、藏三种文字,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刊布。该做法( )
A. 使边疆地区得到有效治理 B. 顺应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C. 使民族问题得以妥善解决 D. 促进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
10.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和无业游民被外商雇佣,同时出现了专门从事交涉和翻译的买办阶层。这表明( )
A.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 西方侵略势力不断扩大
C. 近代化探索的开始 D. 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动
11. 有人认为洋务派效法西方是“得其貌,失其真,慕其名,忘其实”,于“整顿之法,救弊之方”懵然无知,只为“享富贵、贻子孙之计”。该观点认为洋务运动( )
A. 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 B. 引进了西方的技术
C. 增强了清政府的实力 D. 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12. 中国近代流行的政治版画内容包括鼓励社会变革。如图为北洋女师范学堂刊印的年画《新刻女学堂马队操》,图中信息反映了当时( )
A. 北洋军队由女性主导 B. 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C. 学堂教育以马队操为主 D. 民间对游牧生活向往
13. 1913年,列宁在《亚洲的觉醒》中指出“中国不是早就被公认为是长期完全停滞的国家的典型吗?但是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列宁文中的“政治生活”指的是( )
A. 同盟会成立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北伐战争
14. 题14表反映了1894—1920年我国棉布货源变化情况。据此可推断,近代民族工业( )
时间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进口布占比 94.5% 93.5% 84.8%
国产布占比 5.5% 6.5% 15.2%
A. 发展受到了时局影响 B. 产业结构逐渐合理
C. 成功抵制外国资本入侵 D. 呈现持续低迷趋势
15. 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护国战争 B. 北伐战争 C. 南昌起义 D. 秋收起义
16. 1937年,毛泽东强调:大地主而未为汉奸者,当然不在没收之列 而对中层分子之为汉奸者,在未得民众同意以前,不应急于没收。工农中有被迫为汉奸者,应取宽大政策,以说服教育为主。该主张意在( )
A. 完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 扩大抗日根据地
C. 消除大生产运动的阻碍 D. 团结各阶层抗战
17. 1947年,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人民解放军突然行动,迅速南进,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此次战略部署( )
A 拉开了战略进攻序幕 B. 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
C. 加速了战略决战进程 D. 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18. 20世纪50年代,国家抽调有文化的干部到工业战线,兴办和扩大高等院校,特别是工程技术学校,让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提前毕业,向苏联等国家派遣大批留学生。这些举措( )
A.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成效 B. 适应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C. 表明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D. 照搬苏联经济发展的模式
19. 1956年,广东省某传统饼家将所有货物资金、店面房产通过国家出资赎买归公,并与30多家私营饼家合并。整合后,企业逐步扩大生产规模。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
A. 土地改革 B. “一五”计划 C. 三大改造 D. 改革开放
20. 1979年首届“省港杯”足球赛后,香港各界人士组成参观团在赛事期间到广州交流访问逐渐成为惯例,不少香港工商界人士回乡投资。这反映体育活动的开展( )
A. 成为粤港沟通的主要渠道 B. 增进粤港的交流与合作
C. 得益于“一国两制”的实施 D. 加快了香港回归的步伐
21. 亚历山大东征后,古印度西北部的佛教艺术中,希腊的太阳神阿波罗变成了佛陀,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成了佛陀的护法金刚。这种现象可以用来佐证( )
A. 神人同形同性 B. 文明的交流交融 C. 佛教的起源地 D. 文明具有统一性
22. 14世纪,意大利半岛上共有11个新建或重建大学的计划和行动,其中1个由教廷发起,2个由当地诸侯发起,其余8个均由所在城市发起。这说明( )
A. 城市与大学利益趋同 B. 大学有浓厚宗教色彩
C. 城市助推大学的发展 D. 大学享有自治的权利
23. 下列内容是646年日本颁布的“改新之诏”(节选),该诏令使日本( )
“其一曰,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及别臣、连、伴造、国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其三曰,初造户籍、计帐、班田收授之法。”
A. 基本实现了统一 B. 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C. 强化了中央集权 D. 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24. 12世纪,欧洲绘画中儿童多以表情呆板、僵硬的小天使等宗教形象出现,15世纪后,表现世俗场景中儿童天真、烂漫形象的绘画逐渐增多。引起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
A. 儿童地位的提高 B. 绘画艺术的进步 C. 专制统治的瓦解 D. 人文主义的传播
25. 1701年,英国进行了君主外交特权的变革,确立了国家外交权力的行使机制,这项权力仍然由君主享有,但君主必须在内阁建议下进行决策。这种变革反映出英国( )
A. 正式确立君主立宪制 B. 进一步约束了王权
C. 实现了各方利益均衡 D. 遵循分权制衡原则
26. 1780年,英国出现了星期日学校(Sundayschool),给在工厂做工的青少年教授拼写、识字等内容,到19世纪中期,英国此类学校的学生达250万人。此类学校的出现( )
A. 实现了教育公平公正 B. 保障无产阶级的利益
C. 提升了工人社会地位 D. 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
27. 如表反映了这一时期日本( )
建立时间 学堂名称 培养方向
1874年 陆军士官学校 培养基层指挥军官
1874年 户山学校 培养步兵指挥人才
1886年 野战炮兵射击学校 教授炮兵射击,研究火炮材料制作
1893年 炮工学校 培养炮兵、工兵专业人才
A. 推行“殖产兴业”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提倡“文明开化” D. 推进军事近代化
28. 1908年,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1921年,他又提出“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列宁思想的转变说明( )
A. 俄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建立
C. 经济政策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D. 资本主义制度符合俄国国情
29. 1933年,罗斯福政府颁布《农业调整法》,试图通过限制产量来提高农产品价格,但这一措施却加重了消费者负担,农产品消费量反而减少。这表明( )
A. 国家干预经济成效显著 B. 新政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
C. 农业供需矛盾得到缓解 D. 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
30. 有报告显示,二战后,美国在全球多个地区进行了200多次军事干预。在遭受美国军事干预之后,这些国家财政税收直线下降,第一年人均实际收入下降约17%。这反映了( )
A. 冷战威胁世界的和平 B. 霸权主义影响地区发展
C.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D.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4分,第32小题12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
31.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中学生应基于唯物史观,准确解读历史现象,培养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乙巳卜,殼贞:王大令众人曰為田(注释:协力耕田),其受年?十一月。
辛巳卜,争贞:今者王共人呼妇好伐(注释:讨伐)土方。
丁巳卜,槱(注释:一种祭祀方法),妇好御于父乙。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
材料二
材料三 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也可以成为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并使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直到今天。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推断该文字记载出现在什么时期,并简要概括甲骨文记载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字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字文化价值的理解。
32. 历史信息是社会发展变迁的缩影,人们在时空的流变中,感受家国情怀。题32表为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展览中福州马尾船政局的部分信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事件
1866年 左宗棠在福州城郊选址建设船政,同年求是堂艺局开始招生,后改称船政学堂,聘请欧洲教习执教,培养出詹天佑、邓世昌等名人志士。
1867年 船政在马尾设立水师,调用“闽中旧撤炮舰”10艘,招募精壮水勇二三百人。
1869—1871年 以船政所造“万年清”号蒸汽动力军舰为基础,编练第一支近代化舰队。
1877年 船政向欧洲派遣首批留学生包括严复、刘步蟾等,学习海军、制造以及矿务、国际法等专业,成为我国近代首个全面实施的留学计划。
1912年 船政制造和教育部门分离。船政制造部门被命名为福州船政局。
1917年 设立福州海军飞潜学校,培养飞机、潜艇制造和驾驶人才。成立海军飞机制造工程处,开始研制飞机。两年后,我国第一架国产水上飞机“甲型一号”在马尾问世。
1941—1944年 福州船政局多次遭到日军的狂轰滥炸,日军两次占领工厂,大肆洗劫破坏。
1949年 马尾解放,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福州接管组接管马尾造船所厂区。
1952年 全国院系调整,勤工、商船、高航学校(原船政艺圃)师生分别并入集美大学航海学院、福建理工大学和江苏科技大学。
1958年 成功自行研制两辆履带式拖拉机。
(1)结合所学知识,推断表格中1866—1877年福州马尾船政局的创办与发展得益于中国近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福州马尾船政局的展览厅拟设立“工业制造”“近代教育”“近代海军建设”三个分展厅,如果你是布展人员,请为展览厅拟定一个合适的会展主题。
(3)如果邀请你作为博物馆讲解员,请你从“工业制造”“近代教育”“近代海军建设”三个分展厅中选择一个分展厅,结合表格中任意两则以上素材,撰写一份讲解词,介绍福州马尾船政局发展的史实和意义。(撰写讲解词时,需结合对应的时代背景,不得照抄原文)
33. 音乐不仅能抒发人们的情感,还能留下历史的回声。不同时代的音乐,承载着时代的记忆,等待人们对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坎鼓 这是大英博物馆藏品中最早的非裔美国人的物品。它制作于非洲,被带到美洲,最终被送到了英国。从它和类似的物品中我们能重新发现关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被迫迁徙的故事。 ——摘编自【英】尼尔·麦格雷戈著,余燕译《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新星出版社
材料二 1792年,法军上尉鲁热仅用几个小时就创作了《莱茵军战歌》,他把对暴君的仇恨、对乡土的忧虑、对胜利的信心、对自由的热爱,把全体国民的内在感受表达出来,这首歌后来被称为《马赛曲》。
——摘编自【奥】斯蒂芬·茨威格著,梁锡江译《人类群星闪耀时》,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材料三 1871年6月,担任过公社委员的著名工人诗人欧仁·鲍狄埃满腔悲愤地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英特纳雄耐尔(Internationale)》。十几年后,法国作曲家狄盖特为这首诗作谱了曲。从此,《国际歌》就成了一首被全世界无产阶级世代传唱的战歌。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一中“阿坎鼓”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2)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创作者当时情绪激荡的原因。
(3)选取材料三中的《国际歌》或你熟悉的任意一首历史歌曲,说明其历史文化价值。2024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质量监测卷九年级(一)(万阅大湾区百校联盟检测)历史
本试卷共8页,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号填涂区”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距今4300—4000年的陶寺遗址中,有规模宏大的宫殿夯土建筑,外围有面积近13万平方米的宫城城墙,同时也有简陋普通的窑洞式小房子。该遗址反映了( )
A. 部落联盟诞生 B. 早期国家产生 C. 华夏民族形成 D. 原始农业兴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距今4300—4000年”“宫殿”“宫城城墙殿”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宫殿,宫城城墙等都属于早期国家的特征,因此题干材料信息反映了早期国家的产生,B项正确;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与“距今4300—4000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与题干遗址时间不符,排除C项;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人和距今6000年的半坡居民是中国原始农业兴起的代表,与题干遗址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的生理节律、气血盛衰顺应时序的变迁,是有节律地运行的,并提出对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养生方法。据此可知,《黄帝内经》( )
A. 论述辨证施治观念 B. 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C. 凸显顺应自然理念 D. 蕴含儒家人本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人体的生理节律、气血盛衰顺应时序的变迁,是有节律地运行的,并提出对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养生方法”和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内经》主张,养生应该顺其自然,C项正确;论述辨证施治观念,即一分为二的看待,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理论基础,排除B项;人本思想是以人为出发点,这与题干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 秦简《田书》记载了秦朝田租计算过程,是秦朝训练地方官吏租税计算能力的书籍。这说明秦朝( )
A. 苛捐杂税沉重 B. 注重基层治理 C. 法律体系完备 D. 促进经济恢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秦简《田书》记载了秦朝田租计算过程,是秦朝训练地方官吏租税计算能力的书籍”说明了秦朝注重基层治理,B项正确;秦朝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与题干所述不符,排除A项;题干只有《田书》,不能反映秦朝法律体系完备,排除C项;题干未能反映促进经济恢复,排除D项。故选B项。
4. 《汉书·食货志》称:“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汉书》中对民众进行划分的依据是( )
A. 社会分工 B. 身份地位 C. 学识素养 D. 年龄大小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和所学知识可知,《汉书》中对民众进行划分的依据是社会分工,A项正确;《汉书》中对民众进行划分是依据职业,也就是社会分工而不是身份地位,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及民众的学识素养,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到人们的年龄大小,排除D项。故选A项。
5. 489年,在汉族、鲜卑族官僚的共同支持下,北魏孝文帝派遣使臣前往位于江南的南齐借书,以解决争论不休的礼制问题。孝文帝此举( )
A. 缓解了社会矛盾 B. 彰显了文化认同 C. 加强了思想控制 D. 缩小了南北差距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489年,在汉族、鲜卑族官僚的共同支持下,北魏孝文帝派遣使臣前往位于江南的南齐借书,以解决争论不休的礼制问题”说明孝文帝重视汉族文化,彰显了文化认同,B项正确;缓解了社会矛盾与题干所述彰显文化认同不符,排除A项;加强了思想控制与题干所述彰显文化认同不符,排除C项;缩小了南北差距与题干所述彰显文化认同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 自六朝至宋初,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以及医方疗法不断传入西域,在敦煌、吐鲁番、楼兰等地均出土了汉语医学残卷。这反映了当时( )
A. 中医理论的进步 B. 中原文化的传播 C. 西域的风土人情 D. 开明的民族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敦煌、吐鲁番、楼兰等地均出土了汉语医学残卷”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出土的汉语医学残卷,正是中原文化的传播的表现,B项正确;只是医学经典著作以及医方疗法由中原传播到西域,无法反映出中医理论的进步,排除A项;题干所给材料无法反映出西域的风土人情,排除C项;题干所给材料没有提及民族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7. 宋代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大量规模化人口聚居地——市镇,如湖州乌墩镇、新市镇,“井邑之盛,赋入之多,县道所不及也”。这表明宋代(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人口流动受到限制 C. 城市职能的减弱 D. 政府财政开支增加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大量规模化人口聚居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市镇,A项正确;人口大量规模化的聚居说明人口流动没有受到限制,排除B项;城市职能的减弱与题干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大量规模化人口聚居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市镇所述不符,排除C项;政府财政开支增加与题干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大量规模化人口聚居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市镇所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 在海禁政策实施期间,明朝政府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海军,实行不间断的近海巡航,以保障海上经贸活动的正常开展。此举表明明朝( )
A. 打破闭关锁国政策 B. 缺乏国家主权意识
C. 认清国家发展短板 D. 实行有限开放贸易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明朝政府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海军,实行不间断的近海巡航,以保障海上经贸活动的正常开展”可知,明朝政府实行海禁政策,但为了保障海上经贸活动的正常开展,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海军,实行不间断的近海巡航,这说明明朝政府实行有限开放贸易,D项正确;明朝政府实行海禁政策,没有打破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明朝政府是否缺乏国家主权意识的史实,并且利用强大的海军以近海巡航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主权意识的重视,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家发展短板,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9. 康熙帝巡游五台山后写的碑文中,有五篇是用汉文写成,并译成满、蒙、藏三种文字,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刊布。该做法( )
A. 使边疆地区得到有效治理 B. 顺应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C. 使民族问题得以妥善解决 D. 促进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有五篇是用汉文写成,并译成满、蒙、藏三种文字,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刊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的做法,从国家高度确立了对“中华民族”中汉、满、蒙、“回”、藏五大主体民族的认同,是清朝在民族认同方面对“大一统”作出的实践。由此可知,该做法顺应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对边疆的治理、民族间的问题,也没有体现多元文化的交融,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和无业游民被外商雇佣,同时出现了专门从事交涉和翻译的买办阶层。这表明( )
A.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 西方侵略势力不断扩大
C. 近代化探索的开始 D. 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和无业游民被外商雇佣,同时出现了专门从事交涉和翻译的买办阶层”可知,外商雇佣中国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无业游民,还出现了买办阶层,推动了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动,D项正确;外商雇佣中国的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和无业游民,并无法直接表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也无法说明西方侵略势力不断扩大,排除AB项;洋务运动是近代化探索的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11. 有人认为洋务派效法西方是“得其貌,失其真,慕其名,忘其实”,于“整顿之法,救弊之方”懵然无知,只为“享富贵、贻子孙之计”。该观点认为洋务运动( )
A. 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 B. 引进了西方的技术
C. 增强了清政府实力 D. 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得其貌,失其真,慕其名,忘其实弊之方”说明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技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最终失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D项正确;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技术,但这并不是材料所体现的观点,排除B项;材料没有语句能够说明清政府的实力是如何增强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2. 中国近代流行的政治版画内容包括鼓励社会变革。如图为北洋女师范学堂刊印的年画《新刻女学堂马队操》,图中信息反映了当时( )
A. 北洋军队由女性主导 B. 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C. 学堂教育以马队操为主 D. 民间对游牧生活的向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洋女师范学堂为新式学堂,年画《新刻女学堂马队操》体现了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女师范学堂,属于近代新式教育,与北洋军队无关,且北洋军队由女性主导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女学堂马队操只是学堂教育的部分内容,体现不出学堂教育以马队操为主,排除C项;题干描述的是新式学堂的教育内容,反映不出民间对游牧生活的向往,排除D项。故选B项。
13. 1913年,列宁在《亚洲的觉醒》中指出“中国不是早就被公认为是长期完全停滞的国家的典型吗?但是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列宁文中的“政治生活”指的是( )
A. 同盟会成立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北伐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1913年……‘中国不是早就被公认为是长期完全停滞的国家的典型吗?但是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中国政治生活发生了剧变,因而沸腾起来的政治生活是辛亥革命,B项正确;同盟会成立是在1905年,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年,排除C项;北伐战争是在1926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4. 题14表反映了1894—1920年我国棉布货源变化情况。据此可推断,近代民族工业( )
时间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进口布占比 94.5% 93.5% 84.8%
国产布占比 5.5% 6.5% 15.2%
A. 发展受到了时局的影响 B. 产业结构逐渐合理
C. 成功抵制外国资本入侵 D. 呈现持续低迷趋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94-1920年我国棉布货源进口布比例下降,国产增加,从1913-1920年阶段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列强无暇顾及,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短暂的春天,因此近代民族工业受到时局影响,A项正确;材料中进口布比例大,国产布比例少,无法体现产业结构逐渐合理,排除B项;进口布占比还是远大于国产布,无法体现成功地域国外资本入侵,排除C项;国产布比例上升,有一定发展,与呈现持续低迷趋势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 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护国战争 B. 北伐战争 C. 南昌起义 D. 秋收起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上的关键信息“周恩来、朱德、叶挺、贺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人物都是领导南昌起义的人物,C项正确;护国战争是孙中山领导的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战争,排除A项;北伐战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针对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战争,排除B项;秋收起义是毛泽东领导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6. 1937年,毛泽东强调:大地主而未为汉奸者,当然不在没收之列 而对中层分子之为汉奸者,在未得民众同意以前,不应急于没收。工农中有被迫为汉奸者,应取宽大政策,以说服教育为主。该主张意在( )
A. 完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 扩大抗日根据地
C. 消除大生产运动的阻碍 D. 团结各阶层抗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37年,毛泽东强调:大地主而未为汉奸者,当然不在没收之列 而对中层分子之为汉奸者,在未得民众同意以前,不应急于没收。工农中有被迫为汉奸者,应取宽大政策,以说服教育为主。”体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主义以不同的方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战,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团结各阶层抗战,没有体现完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排除A项;材料中是在根据地建设问题,没有体现扩大抗日根据地,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内容是注意对待地主和中农等阶级的灵活政策,有助于消除大生产运动的阻碍,但主要目的还在意团结各阶层抗战,排除C项。故选D项。
17. 1947年,根据中共中央部署,人民解放军突然行动,迅速南进,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此次战略部署( )
A. 拉开了战略进攻序幕 B. 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
C. 加速了战略决战进程 D. 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1947年,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人民解放军突然行动,迅速南进,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和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所进行的“突然行动,迅速南进”指的是刘邓大军挺进中原,这次战略部署拉开了战略进攻序幕,A项正确;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发动了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了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了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排除B项;战略决战是在1948年开始的,排除C项;1949年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排除D项。故选A项。
18. 20世纪50年代,国家抽调有文化的干部到工业战线,兴办和扩大高等院校,特别是工程技术学校,让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提前毕业,向苏联等国家派遣大批留学生。这些举措( )
A.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成效 B. 适应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C. 表明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D. 照搬苏联经济发展的模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国家抽调有文化的干部到工业战线,兴办和扩大高等院校,特别是工程按术学校,让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提前毕业,向苏联等国家派遣大批留学生”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执行一五计划,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工业化,这些举措适应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B项正确;“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照搬苏联经济发展的模式,排除D项。故选B项。
19. 1956年,广东省某传统饼家将所有货物资金、店面房产通过国家出资赎买归公,并与30多家私营饼家合并。整合后,企业逐步扩大生产规模。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
A. 土地改革 B. “一五”计划 C. 三大改造 D. 改革开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1956年,广东省某传统饼家将所有货物资金、店面房产通过国家出资赎买归公,并与30多家私营饼家合并。整合后,企业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私营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由此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三大改造, C项正确;土地改革是1950——195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而且是在农村,排除A项;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改革开放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D项。故选C项。
20. 1979年首届“省港杯”足球赛后,香港各界人士组成参观团在赛事期间到广州交流访问逐渐成为惯例,不少香港工商界人士回乡投资。这反映体育活动的开展( )
A. 成为粤港沟通的主要渠道 B. 增进粤港的交流与合作
C. 得益于“一国两制”的实施 D. 加快了香港回归的步伐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1979年首届“省港杯”足球赛后,香港各界人士组成参观团在赛事期间到广州交流访问逐渐成为惯例,不少香港工商界人士回乡投资”和所学知识可知,足球赛后,香港各界人士组成参观团在赛事期间到广州交流访问逐渐成为惯例,说明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增进粤港的交流与合作,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增进粤港的交流与合作,没有强调体育活动成为粤港沟通的主要渠道,因为材料内容没有对比粤港沟通的主要渠道,排除A项;“一国两制”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实施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增进粤港的交流与合作,没有体现香港回归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21. 亚历山大东征后,古印度西北部的佛教艺术中,希腊的太阳神阿波罗变成了佛陀,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成了佛陀的护法金刚。这种现象可以用来佐证( )
A. 神人同形同性 B. 文明的交流交融 C. 佛教的起源地 D. 文明具有统一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古印度西北部的佛教艺术中,希腊的太阳神阿波罗变成了佛陀,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成了佛陀的护法金刚”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样的西方的神变成了东方的人们所信仰的神的现象,可以佐证文明的交流交融,B项正确;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神,不存在神人同形同性,排除A项;题干无法反映出佛教起源的信息,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文明的交流而不是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22. 14世纪,意大利半岛上共有11个新建或重建大学的计划和行动,其中1个由教廷发起,2个由当地诸侯发起,其余8个均由所在城市发起。这说明( )
A. 城市与大学利益趋同 B. 大学有浓厚宗教色彩
C. 城市助推大学的发展 D. 大学享有自治的权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4世纪,意大利半岛上共有11个新建或重建大学的计划和行动,其中1个由教廷发起,2个由当地诸侯发起,其余8个均由所在城市发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大学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城市和大学利益趋同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的信息是大学只有1个由教廷发起,其余为当地诸侯和城市发起,无法体现大学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大学是否享有自治权利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23. 下列内容是646年日本颁布的“改新之诏”(节选),该诏令使日本( )
“其一曰,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及别臣、连、伴造、国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其三曰,初造户籍、计帐、班田收授之法。”
A. 基本实现了统一 B. 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C. 强化了中央集权 D. 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646年日本颁布的”““其一曰,罢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及别臣、连、伴造、国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其三曰,初造户籍、计帐、班田收授之法。””和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的这一改革是大化改新,题干所述内容消灭割据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是取消私田、私民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实现统一,排除A项;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是在12世纪晚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开启近代化开始于1868年的明治维新,排除D项。故选C项。
24. 12世纪,欧洲绘画中儿童多以表情呆板、僵硬的小天使等宗教形象出现,15世纪后,表现世俗场景中儿童天真、烂漫形象的绘画逐渐增多。引起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
A. 儿童地位的提高 B. 绘画艺术的进步 C. 专制统治的瓦解 D. 人文主义的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12世纪,欧洲绘画中儿童多以表情呆板、僵硬……15世纪后……儿童天真、烂漫形象的绘画逐渐增多”和所学知识可知,绘画中儿童形象的变化是因为文艺复兴的开展人文主义的传播,D项正确;仅仅是绘画中儿童形象的变化,不足以证明儿童的的地位提高,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绘画内容的变化,并不能反映出绘画艺术的进步,排除B项;题干只涉及了绘画,并没有提到专制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25. 1701年,英国进行了君主外交特权的变革,确立了国家外交权力的行使机制,这项权力仍然由君主享有,但君主必须在内阁建议下进行决策。这种变革反映出英国( )
A. 正式确立君主立宪制 B. 进一步约束了王权
C. 实现了各方利益均衡 D. 遵循分权制衡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701年,英国进行了君主外交特权的变革,确立了国家外交权力的行使机制,这项权力仍然由君主享有,但君主必须在内阁建议下进行决策”可知,君主的外交权力从原来独立外交特权到需要再内阁建议下进行决策,进一步约束了王权,B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君主外交权力受到约束,没有体现各方利益均衡,排除C项;美国的联邦制共和政体遵循分权制衡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
26. 1780年,英国出现了星期日学校(Sundayschool),给在工厂做工的青少年教授拼写、识字等内容,到19世纪中期,英国此类学校的学生达250万人。此类学校的出现( )
A. 实现了教育公平公正 B. 保障无产阶级的利益
C. 提升了工人社会地位 D. 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1780年,英国出现了星期日学校(Sundayschool),给在工厂做工的青少年教授拼写、识字等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出现了专门为提高工厂做工的青少年文化素质的学校,这是因为工业革命后,对工人的文化素养要求提高了,因而这类学校的出现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D项正确;只是为在工厂做工的青少年学校的出现和扩大,无法证明教育的公平公正,排除A项;星期日学校是给在工厂做工的青少年教授拼写、识字等内容,不能保障无产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星期日学校是给在工厂做工的青少年教授拼写、识字等内容,不能提升工人社会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27. 如表反映了这一时期日本( )
建立时间 学堂名称 培养方向
1874年 陆军士官学校 培养基层指挥军官
1874年 户山学校 培养步兵指挥人才
1886年 野战炮兵射击学校 教授炮兵射击,研究火炮材料制作
1893年 炮工学校 培养炮兵、工兵专业人才
A. 推行“殖产兴业”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提倡“文明开化” D. 推进军事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培养基层指挥军官”“培养步兵指挥人才”“提倡“文明开化”“培养炮兵、工兵专业人才”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给的学堂的人才培养方向都是近代的军事人才,因而这一时期的日本在推进军事近代化,D项正确;“殖产兴业” 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 资本原始积累 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日本 资本主义的成长,这样题干所述材料不相符,排除A项;建立军事学校,培养近代军事人才与加强中央集权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B项;文明开化是指在明治时代西洋的文明传入至日本以致在制度及文化上出现巨大转变的现象,仅仅是建立军事学校,培养近代军事无法证明日本在提倡“文明开化”,排除C项。故选D项。
28. 1908年,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1921年,他又提出“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列宁思想的转变说明( )
A. 俄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B.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建立
C. 经济政策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D. 资本主义制度符合俄国国情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从“消灭商品经济”到“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列宁的对商品经济的不同态度说明了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要适应生产力发展,C项正确;影响列宁思想转变的因素不是社会性质的变化,而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排除A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在斯大林时期建立的,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列宁在经济领域的思想转变,而不是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并且资本主义制度符合俄国国情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29. 1933年,罗斯福政府颁布《农业调整法》,试图通过限制产量来提高农产品价格,但这一措施却加重了消费者负担,农产品消费量反而减少。这表明( )
A. 国家干预经济成效显著 B. 新政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
C. 农业供需矛盾得到缓解 D. 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这一措施却加重了消费者负担,农产品消费量反而减少”和所学知识可知,尽管政府进行了干预,试图通过限制产量来提高农产品价格,但结果并不理想,反而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减少了农产品的消费量,这表明经济危机的根源---生产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D项正确;题干明确指出,尽管政府进行了干预(限制产量以提高价格),但结果并不理想,消费者负担加重,农产品消费量减少,因此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国家干预政策的成效,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是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不是采取了自由放任的政策,排除B项;题干所述材料明确提到,虽然农产品价格有所提高,但消费者负担加重,导致农产品的消费量减少,这明显表明供需矛盾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可能加剧了,排除C项。故选D项。
30. 有报告显示,二战后,美国在全球多个地区进行了200多次军事干预。在遭受美国军事干预之后,这些国家财政税收直线下降,第一年人均实际收入下降约17%。这反映了( )
A. 冷战威胁世界的和平 B. 霸权主义影响地区发展
C.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D.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在遭受美国军事干预之后,这些国家财政税收直线下降,第一年人均实际收入下降约17%”和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因为美国的军事干预使一些国家出现了财政税收直线下降、人均收入下降等现象,这说明霸权主义影响地区发展,B项正确;题干只是叙述了美国军事干预影响到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等,这不是世界和平的问题,排除A项;题干所述的是只是受到美国军事干预的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没有其它地区作为比较无法得出发展不平衡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所述为军事干预的影响,这与和平与发展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4分,第32小题12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
31.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中学生应基于唯物史观,准确解读历史现象,培养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乙巳卜,殼贞:王大令众人曰為田(注释:协力耕田),其受年?十一月。
辛巳卜,争贞:今者王共人呼妇好伐(注释:讨伐)土方。
丁巳卜,槱(注释:一种祭祀方法),妇好御于父乙。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
材料二
材料三 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也可以成为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并使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直到今天。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推断该文字记载出现在什么时期,并简要概括甲骨文记载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字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字文化价值的理解。
【答案】(1)商周时期:甲骨文记载的内容主要涉及农牧业、战争、祭祀等。
(2)政府推动;南北方交流;民族交融;书写材料变化;印刷技术改进。
(3)汉字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汉字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汉字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各民族友好交往。(任答两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时期:根据材料一“《甲骨文合集》”和所学可知,该文字记载出现在商周时期;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乙巳卜,殼贞:王大令众人曰為田(注释:协力耕田),其受年?十一月。”和所学可知,甲骨文记载的主要内容主要涉及农牧业;根据材料一“辛巳卜,争贞:今者王共人呼妇好伐(注释:讨伐)土方。”和所学可知,甲骨文记载的主要内容主要涉及战争;根据材料一“丁巳卜,槱(注释:一种祭祀方法),妇好御于父乙。”和所学可知,甲骨文记载的主要内容主要涉及祭祀等。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二“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可知,汉字发展的原因是政府推动;根据材料二“纸张逐渐取代简牍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南北书风交流融合”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发展的原因是书写材料变化;南北方交流;民族交融;根据材料二“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宋体字开始形成”可知,唐宋时期汉字发展的原因是印刷技术改进。
【小问3详解】
理解:根据材料三“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也可以成为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并使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直到今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字文化的价值在于汉字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汉字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汉字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各民族友好交往。
32. 历史信息是社会发展变迁的缩影,人们在时空的流变中,感受家国情怀。题32表为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展览中福州马尾船政局的部分信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事件
1866年 左宗棠在福州城郊选址建设船政,同年求是堂艺局开始招生,后改称船政学堂,聘请欧洲教习执教,培养出詹天佑、邓世昌等名人志士。
1867年 船政在马尾设立水师,调用“闽中旧撤炮舰”10艘,招募精壮水勇二三百人。
1869—1871年 以船政所造“万年清”号蒸汽动力军舰为基础,编练第一支近代化舰队。
1877年 船政向欧洲派遣首批留学生包括严复、刘步蟾等,学习海军、制造以及矿务、国际法等专业,成为我国近代首个全面实施的留学计划。
1912年 船政制造和教育部门分离。船政制造部门被命名为福州船政局。
1917年 设立福州海军飞潜学校,培养飞机、潜艇制造和驾驶人才。成立海军飞机制造工程处,开始研制飞机。两年后,我国第一架国产水上飞机“甲型一号”在马尾问世。
1941—1944年 福州船政局多次遭到日军的狂轰滥炸,日军两次占领工厂,大肆洗劫破坏。
1949年 马尾解放,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福州接管组接管马尾造船所厂区。
1952年 全国院系调整,勤工、商船、高航学校(原船政艺圃)师生分别并入集美大学航海学院、福建理工大学和江苏科技大学。
1958年 成功自行研制两辆履带式拖拉机。
(1)结合所学知识,推断表格中1866—1877年福州马尾船政局的创办与发展得益于中国近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福州马尾船政局的展览厅拟设立“工业制造”“近代教育”“近代海军建设”三个分展厅,如果你是布展人员,请为展览厅拟定一个合适的会展主题。
(3)如果邀请你作为博物馆讲解员,请你从“工业制造”“近代教育”“近代海军建设”三个分展厅中选择一个分展厅,结合表格中任意两则以上素材,撰写一份讲解词,介绍福州马尾船政局发展的史实和意义。(撰写讲解词时,需结合对应的时代背景,不得照抄原文)
【答案】(1)洋务运动。
(2)历百年风雨载强国之梦。(其他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3)示例:
“近代海军建设”分展厅讲解词:福州船政局把造船与人才培养相结合,1866年左宗棠就奏请求是堂艺局招收学员,为近代海军发展和轮船制造培养人才,体现了这一时期洋务运动中“自强”的目标,为近代海军输送了第一代战舰指挥和驾驶人才,如甲午海战中的致远号巡洋舰管带邓世昌、定远号巡洋舰管带刘步蟾等爱国将领。同时福州船政学堂主动向西方学习,为培养先进人才,聘请外籍教员,1877年组织第一批学生留学深造并全面实施留学计划,这些学员学成归国后,为我国近代海军建设、军事法律和科技的发展都作出巨大贡献。
【解析】
【小问1详解】
依据材料的时间是19世纪60年代,依据船政局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实行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发展军事和经济,故表格中1866—1877年福州马尾船政局的创办与发展得益于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
【小问2详解】
依据题干的时间从1866年到1958年,将近一百年的时间,依据题干船政局的发展历程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军事力量的发展,军事主要是强国力量,由此可总结主题为历百年风雨载强国之梦。
【小问3详解】
我为“近代海军建设”分展厅写讲解词:依据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福州船政局把造船与人才培养相结合,1866年左宗棠就奏请求是堂艺局招收学员,为近代海军发展和轮船制造培养人才,体现了这一时期洋务运动中“自强”的目标,为近代海军输送了第一代战舰指挥和驾驶人才,如甲午海战中的致远号巡洋舰管带邓世昌、定远号巡洋舰管带刘步蟾等爱国将领。同时福州船政学堂主动向西方学习,为培养先进人才,聘请外籍教员,1877年组织第一批学生留学深造并全面实施留学计划,这些学员学成归国后,为我国近代海军建设、军事法律和科技的发展都作出巨大贡献。
33. 音乐不仅能抒发人们的情感,还能留下历史的回声。不同时代的音乐,承载着时代的记忆,等待人们对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坎鼓 这是大英博物馆藏品中最早的非裔美国人的物品。它制作于非洲,被带到美洲,最终被送到了英国。从它和类似的物品中我们能重新发现关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被迫迁徙的故事。 ——摘编自【英】尼尔·麦格雷戈著,余燕译《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新星出版社
材料二 1792年,法军上尉鲁热仅用几个小时就创作了《莱茵军战歌》,他把对暴君的仇恨、对乡土的忧虑、对胜利的信心、对自由的热爱,把全体国民的内在感受表达出来,这首歌后来被称为《马赛曲》。
——摘编自【奥】斯蒂芬·茨威格著,梁锡江译《人类群星闪耀时》,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材料三 1871年6月,担任过公社委员的著名工人诗人欧仁·鲍狄埃满腔悲愤地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英特纳雄耐尔(Internationale)》。十几年后,法国作曲家狄盖特为这首诗作谱了曲。从此,《国际歌》就成了一首被全世界无产阶级世代传唱的战歌。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一中“阿坎鼓”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2)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创作者当时情绪激荡的原因。
(3)选取材料三中的《国际歌》或你熟悉的任意一首历史歌曲,说明其历史文化价值。
【答案】(1)历史信息:新航路开辟、“三角贸易”、殖民掠夺、世界市场等。(答对两点)
(2)对法国封建专制统治感到仇恨;对反法联军侵犯法国表达不满和担忧;对法国大革命取得胜利充满信心;对《人权宣言》所宣扬的自由充满了无限向往和热爱等。(答对两点)
(3)示例:
歌曲:《国际歌》。
历史文化价值:这首歌创作于巴黎公社失败之后,纪念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鼓舞了全世界无产阶级为反对剥削、团结起来创造新社会而努力奋斗。
【解析】
【小问1详解】
历史信息:根据材料一“它制作于非洲,被带到美洲,最终被送到了英国”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阿坎鼓”所反映历史信息是:新航路开辟、“三角贸易”、殖民掠夺、世界市场等。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二“他把对暴君的仇恨、对乡土的忧虑、对胜利的信心、对自由的热爱,把全体国民的内在感受表达出来,这首歌后来被称为《马赛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创作者当时情绪激荡的原因有:对法国封建专制统治感到仇恨;对反法联军侵犯法国表达不满和担忧;对法国大革命取得胜利充满信心;对《人权宣言》所宣扬的自由充满了无限向往和热爱等。
【小问3详解】
历史文化价值:可以选择材料中的歌曲《国际歌》。根据材料三“1871年6月,担任过公社委员的著名工人诗人欧仁·鲍狄埃满腔悲愤地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英特纳雄耐尔(Internationale)》”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歌曲《国际歌》的历史文化价值:这首歌创作于巴黎公社失败之后,纪念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鼓舞了全世界无产阶级为反对剥削、团结起来创造新社会而努力奋斗。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广东省中考百校联盟检测历史试卷(一)(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