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中考历史模拟冲刺卷
【河北专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1-9题每小题2分,10-11题每小题3分,共 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我国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这就要求洋务运动不仅要布新,还必须除旧。但‘自强’运动的领导者没有一个完整的建设计划。……曾国藩等人虽向近代化方向走了好几步,但他们只在布新,而没有除旧。所以说,洋务运动仍不能救国家、救民族。”洋务运动不能救国家、救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 )
A.没有新式武器装备 B.没有大量资金支持
C.没有改变封建制度 D.没有杰出人物领导
2.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合着十月革命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抗日战争的胜利
3.中国抗日战争持续了14年之久,中国军队共进行大小战斗近20万余次,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作战12.5万余次。中国军队共歼灭日、伪军268万余人,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材料说明( )
A.敌后抗战是抗战胜利的唯一原因
B.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C.国际援助发挥了关键作用
D.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4.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的特点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关注了人民行使权力的机构 B.明确了国家政权的归属
C.强调了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 D.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5.以下是小历同学绘制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示意图,其中你认为基本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 B.
C. D.
6.20世纪90年代,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巨大困难和压力,它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和基本经验,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它”指的是( )
A.邓小平南方谈话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五大报告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7.“这次物种交换,改变了欧洲人、美洲人、非洲人以及亚洲人的生活方式。烟草、马铃薯、火鸡从美洲大陆传入欧洲,欧洲人则带着小麦、马匹和麻疹来到美洲。”上述现象的出现与哪事件有关(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8.18、19世纪,英国的伦敦、伯明翰、利物浦等地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城市上空整日锤声回荡,夜间则被熔炉的火光照得通红……烟与雾混杂,形成浓浓的黄色烟雾……”出现这一情景的原因是( )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光荣革命”的爆发
C.英国开展殖民扩张 D.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9.19世纪古巴的民族英雄、伟大诗人何塞·马蒂曾言:“谈到玻利瓦尔,你必须站在山巅之上,或立于雷电交加之中,或紧握自由的拳头、脚踏暴政的尸体。”这是因为玻利瓦尔( )
A.领导人民取得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胜利
B.领导古巴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C.率领人民采用和平方式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D.通过斗争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10.下表是1913—1920年欧洲部分国家的总人口(单位:百万人)变化情况。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
国家 1913年 1920年
俄国 175.1 126.6
德国 66.9 42.8
奥匈帝国 52.1
法国 39.7 39.0
英国 45.6 44.4
A.英法俄成战争最大赢家 B.导致欧洲国家人口下降
C.奥匈帝国始终保持中立 D.扼杀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11.下表是1932—1934年苏联部分领域的固定投资(百万卢布)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工业 农业 运输业
重工业 轻工业
1932年 8508 1257 2942 3658
1933年 7420 1432 2390 3283
1934年 18458 1563 2831 4905
A.重点发展重工业 B.投资额持续增加
C.各行业均衡发展 D.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36分。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正值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赢得了世界进步力量的支持。
——摘编自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材料二:……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在某国际会议上的发言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国际背景。(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这次国际会议上的贡献。(4分)
(3)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举出新时期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具体事例。(4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日前,某中学九年级一班开展了“世界历史上的改革”主题研学活动。
【资源共享】
有同学搜集整理了19世纪中期俄、日两国面临的社会危机的相关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一:据统计,1826—1834年,农民暴动145次,1845—1854年为348次。1853—1856年克里木战争以后,农民运动更加高涨了。1858年农民暴动86次,1859年90次,1860年108次。
材料二:1858年,美国与幕府签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随后俄、英等国也相继与幕府签订类似条约,这些条约规定外国享有治外法权和建立租界等特权,还剥夺了日本的关税自主权。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俄、日两国面临的社会危机。(4分)
【思维共鸣】
同学们研讨后发现:为解决上述社会危机,俄、日分别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这两场改革反映的时代潮流。(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按照“面临的问题—采取的做法—取得的成效”的结构,举出一个19世纪顺应上述历史潮流的事例。(提示:所举事例不得取材于材料一、二)(4分)
14.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12分)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要把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放在必须做好的中心任务的位置上,为的就是让人民群众比起旧社会来,要有利益获得。他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严正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要失败。”
——摘编自寿思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向人民负责》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个阵营的对抗得到了缓和以及世界经济相互联系,世界格局发生了新变化,短时间内发生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出现了较为和平的世界局势。与此同时,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始重视本国经济的发展,把发展的目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敏锐地看到世界发展的局势,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
——摘编自张佩、王常柱《邓小平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内涵及其新时代价值》
(1)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认为当时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并概括确立该中心任务的目的。(4分)
(2)据材料二,归纳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全球性战略问题的国际背景。(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毛泽东和邓小平上述主张的共同作用。(4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据题干关键信息“只在布新,而没有除旧”“洋务运动仍不能救国家、救民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仅学习西方科技,没有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没有改变清朝腐朽的封建制度,C正确;A、B、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一大。据题干关键信息“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A正确;B、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敌后战场的抗战。据题干关键信息“近20万余次,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268万余人,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B正确;A说法太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国际援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排除;D说法正确,但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B。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70周年)。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的发展。
题干解读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新时期
图片解读 图片中有1949年、1953年、1957年、1966年和1978年几个时间节点。依据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基础薄弱,开始缓慢起步;1953—1957年“一五”计划实施,经济得到发展;但1959—1961年,经济下滑;1961—1965年,实行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开始恢复;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遭到破坏,但也有建设成就,经济发展放缓;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开始迅猛发展
由此可知 A项曲线基本符合这一时间段经济发展趋势
错项分析 B、C、D均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影响。
A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召开,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于2000年首次提出,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
7.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改变了…生活方式”“烟草、马铃薯、火鸡从美洲大陆传入欧洲”“欧洲人则带着小麦、马匹和麻疹来到美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促进了物种的交换和文化的交流。A、C、D项与题意无关。故选B。
8.答案:A
解析:
9.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紧握自由的拳头”“脚踏暴政的尸体”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玻利瓦尔领导拉丁美洲人民打败西班牙军队,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地,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领导拉美人民取得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胜利。故选A。
10.答案:B
解析:依据表格可知,1920年俄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国的总人口相较于1913年有所下降。A、C、D在表格中无法体现,且不符合史实,均排除。故选B。
11.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32—1934年,与轻工业、农业、运输业的固定投资额相比,重工业的固定投资额占比最大,由此可知苏联重点发展重工业,A正确,排除C;与1932年相比,1933年整体的固定投资额有所降低,排除B;表格信息并未体现D,排除。故选A。
12.答案:(1)国际背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两大阵营对峙。
(2)中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3)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
解析:第(1)问,具体分析如下:
第(2)问,具体分析如下:
13.答案:(1)俄国面临农奴制危机;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或日本。
面临幕府统治危机)。
(2)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3)示例:奴隶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进行美国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第(1)(2)问,具体分析如下: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4.答案:(1)中心任务:恢复和发展生产。
目的:改善人们的生活:巩固人民政权。
(2)国际局势缓和;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格局发生新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各国都重视本国经济发展。
(3)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解析:第(1)(2)问,具体分析如下:
提取材料信息 总结答案
第(1)问 中心任务 材料一中“提出要把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放在必须做好的中心任务的位置上” 恢复和发展生产
目的 材料一中“如果我们……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要失败” 改善人们的生活;巩固人民政权
第(2)问 “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个阵营的对抗得到了缓和以及世界经济相互联系,世界格局发生了新变化,短时间内发生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出现了较为和平的世界局势” 国际局势缓和;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格局发生新变化
“与此同时,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始重视本国经济的发展,把发展的目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各国都重视本国经济发展
第(3)问,综合材料和问题可知,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主张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届中考历史模拟五月冲刺卷 【河北专用】(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