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20小题,共40分)
1.考古证明,世界上最早栽培的稻、粟、黍均发现于我国。下列哪种远古居民已经能够种植水稻( )
A.半坡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左右,主要种植水稻,D项正确;
半坡人种植粟,排除A项;
北京人还没有进入原始农耕时代,排除B项;
山顶洞人还没有进入原始农耕时代,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记忆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2.“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描述的是战国时期干戈不息,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以下战役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
A.涿鹿之战 B.桂陵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B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A: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战争规模很大,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B项符合题意;
C: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不符合题意;
D: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得以发展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战役,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3.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关于古代“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
A.东汉张骞始开丝绸之路 B.丝绸之路起点是洛阳
C.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 D.促进了中外贸易往来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A:东汉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A项不符合题意;
B: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大秦,B项不符合题意;
C: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影响,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掌握丝绸之路开通的相关知识。
4.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根据示意图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中国的历程,其余时间都是政权分立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加速了不同民族的迁徙,各民族人民生活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更是加快了北方的民族融合。由此可以判断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A:题目不能体现中华文明的起源。故A不符合题意。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故B符合题意。
C:材料不能体现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故C不符合题意。
D:题目不能体现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依据课本知识分析问题要求选择即可。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归纳这一时期历史特点。
5.下列和赵匡胤有关的事件有( )
①发动“陈桥驿兵变”
②“杯酒释兵权”
③创立科举制
④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办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①正确;北宋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又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②正确;宋朝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④正确。综上,B项正确;
隋炀帝创立科举制,③错误,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陈桥兵变和北宋政治,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6.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两个流星般的王朝,同样终结了乱世,同样完成了大一统,同样开创了不世之业,当然也同样二世而亡,同样被后世所诟病,这“两个流星”指的应是( )
A.秦朝、汉朝 B.秦朝、隋朝 C.隋朝、唐朝 D.秦朝、西晋
【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据题干“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两个流星般的王朝,同样终结了乱世,同样完成了大一统,同样开创了不世之业,当然也同样二世而亡,同样被后世所诟病,……”结合所学可知,“两个流星”指的应是秦朝、隋朝。公元前221年嬴政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到秦二世时,秦朝灭亡;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618年隋朝第二个皇帝隋炀帝在位时,隋朝灭亡。B符合题意;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220年汉朝灭亡,汉朝不是二世而亡,排除A;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907年唐朝灭亡,唐朝不是二世而亡,排除C;
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316年西晋灭亡,不是二世而亡,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和隋朝的统一。难度适中,掌握秦朝和隋朝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且二世而亡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7.明长城修建的目的是( )
A.观赏 B.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C.供居民游玩 D.驻守军队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重要工程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止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B项正确;
修筑长城的目的观赏、供居民游玩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AC两项;
驻守军队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北方蒙古贵族南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明长城修筑目的的掌握。
8. “封侯非我总,但愿海波平”,荡平倭,实现“海波平”的民族英雄是( )
A.岳飞 B.郑和 C.戚维光 D.寇准
【答案】C
【知识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因此,“封侯非我总,但愿海波平”与民族英雄戚继光有关,C符合题意;
岳飞是抗金英雄,排除A;
郑和七下西洋,排除B;
寇准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宰相,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9.雨果:“两个强盗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这里的“夏宫”是指( )
A.云冈石窟 B.圆明园 C.故宫 D.莫高窟
【答案】B
【知识点】火烧圆明园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抢夺珍宝,最后放火焚烧了圆明园。故题干材料中的“夏宫”指的是圆明园,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火烧圆明园的相关史实。
10.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
A.英国 B.俄国 C.日本 D.美国
【答案】C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了实现皇帝梦,袁世凯甚至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的支持。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帝国主义国家是日本。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并掌握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的相关史实。
11.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不是“重新发现历史”,而是“重新书写历史”。“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七七事变 D.双十二事变
【答案】A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东北军不战而溃,军政大员四散逃避。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A选项正确;
八一三事变一般指淞沪会战,B选项错误;
七七事变是八年抗战的开始,C选项错误;
双十二事变指的是西安事变,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九一八事变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12.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
A.商务印书馆 B.中华书局 C.新华书店 D.开明书店
【答案】A
【知识点】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A选项正确;排除BCD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13.如图是我国著名的中药品牌,该品牌企业创办于1669年,以配方奇特、制作精湛、药品货真价实而闻名于海内外1954年经营该品牌老店的经理乐松生响应号召,把该店交给了国家。这一行为的主要时代背景是( )
A.经理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B.同仁堂为抗美援朝捐款捐物
C.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出现了公私合营的高潮
D.作为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贺礼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改造;公私合营
【解析】答题关键信息“1954年”“同仁堂经理乐松生响应号召,把该店交给了国家”,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是1949年9月召开,不合材料时间信息,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是1950-1953年,不合题意,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开始国家实行对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赎买政策,公私合营方式,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开展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
14.我国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法治保障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
B.《反分裂国家法》
C.《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
D.《告台湾同胞书》
【答案】B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2005年颁布《反分裂国家法》,这一法律颁布之后,为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B符合题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涉及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台湾无关,排除A;
《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全面系统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有关政策,不属于法律概念,排除C;
《告台湾同胞书》正式提出实现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不属于法律概念,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海峡两岸的交往。难度较低,掌握《反分裂国家法》颁布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本题要理解法治的含义。
1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工作上的大事( )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中日关系正常化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D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中国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不属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工作上的大事,符合题意,D项正确;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将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和70年代的外交成就合在一起考查,综合性强。
16.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可以帮助你比较直观地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概况。下列事件均与古代罗马有关,它们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
【答案】C
【知识点】罗马城邦;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②公元前49年,曾经担任过罗马执政官和地方总督的凯撒,率领军队进攻罗马城,打败对手,控制了元老院(凯撒夺权)。③公元前2世纪,罗马又征服东地中海地区,成为整个地中海的霸主。④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因此与古代罗马有关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①③②④。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罗马历史,世界古代史中古罗马作为重点考点经常出现,在深入教材的同时学会分析。
17.15世纪初,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托斯密的《地理学指南》一书被翻译成拉丁文,地圆说逐渐流行开来,但未被证实。后来证明地圆说正确性的事件是( )
A.麦哲伦全球航行 B.哥伦布的航行
C.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D.达 伽马到达印度
【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及其成就
【解析】据题干“15世纪初,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托斯密的《地理学指南》一书被翻译成拉丁文,地圆说逐渐流行开来,但未被证实。”结合所学可知,后来证明地圆说正确性的事件是麦哲伦全球航行。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船队从欧洲出发,穿越大西洋进入太平洋,并穿越印度洋,最后回到欧洲,从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18.它的发明,揭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大幕,使得大规模的织布厂得以建立,影响了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这一发明是( )
A.珍妮机 B.蒸汽机 C.蒸汽机车 D.发动机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哈格里夫斯在1765年成功的制造出能同时纺出多根棉纱的纺纱车,大大提高了纺纱效率。他用自己女儿的名字
把这种纺纱机命名为珍妮机。珍妮机成为近代意义上的第一台机器,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A符合题意;
1785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标志着蒸汽时代的到来,排除B;
1825年,史蒂芬森发明了蒸汽机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到来,排除C;
发动机大规模应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9.科技进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下列现象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机器轰鸣,铁路速度 ②车马劳顿,家书万金
③在线购物,网络订票 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火车、铁路是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产物,电灯电话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产物,网络技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所以上述现象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④③,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分析能力。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的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把人类社会带入“蒸汽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把人类社会带入“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的时间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把人类社会带入“信息时代”。
20.冷战开始后,美国在军事方面建立的组织是( )
A.反法联盟 B.国际联盟
C.华沙条约组织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答案】D
【知识点】“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于是,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冷战”政策,在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在军事上成立北约组织。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集会,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形成了西方集体防御体系,以达到对抗苏联、称霸世界的目的。D项正确;
反法联盟是二战期间建立的,排除A项;
国际联盟是一战后建立的,排除B项;
华沙条约组织是二战后苏联建立的,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相关史实。
二、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共10分)
21.战国七雄指:齐、楚、秦、燕、赵、魏、周。( )
【答案】错误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秦、燕、韩、赵、魏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故本题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 解答本题要把握战国七雄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22.“夏传子,家天下”,至此禅让制取代了世袭制。(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约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也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至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任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所以本题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制度变革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23.1771 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答案】错误
【知识点】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杰出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战胜重重困难,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第一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是由于英国对中国大量贩卖鸦片。
【答案】错误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虎门销烟,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故本题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25.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答案】正确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故答案为: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6.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答案】正确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知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7.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答案】错误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不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准确识记万隆会议的相关史实。
28.波士顿茶叶事件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
【答案】正确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73年12月16日发生的波士顿倾茶事,是一场由波士顿“自由之子所领导的政治示威事件。示威者们乔装成印第安人的模样潜入商船,将东印度公司运来的一整船茶叶倾入波士顿湾,以此反抗英国国会于1773年颁布的《茶税法》。“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题干说法是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以美国独立战争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9.“1948年英国基本实现了全民保障,当时的首相艾德礼宣布英国已建成福利国家。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可以缓和社会矛盾,减轻资本主义制度所承受的反抗压力。”材料表明福利国家的建成可以解决资本主文制度的基本矛盾。
【答案】错误
【知识点】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解析】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不久,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随着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也认为实行这种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据“1948年英国基本实现了全民保障,当时的首相艾德礼宣布英国已建成福利国家。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可以缓和社会矛盾,减轻资本主义制度所承受的反抗压力。”可知,材料表明,西方的福利国家已经建成,但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故答案为: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细心分析辨别回答,注意还是要准确记忆基础知识。
1933年,德国纳粹党领袖墨索里尼掌握德国军政大权,建立法西斯专政并成为二战元凶。
【答案】错误
【知识点】希特勒与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德国纳粹党领袖希特勒掌握德国军政大权,建立法西斯专政并成为二战元凶。墨索里尼是意大利法西斯党的领袖。
所以本题表述错误。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意大利和德国法西斯政权的领导人,不要混淆知识点。
问答题(本题共3小题,共38分)
3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展、传承与传播。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文字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已发现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
字是什么?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期开始的?
(3分)
(2)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3分)
(3)史书记载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要了解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我们可以查阅哪本史书?这本史书由谁创作的?
(3分)
(4)西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把我们精美的瓷器与丝绸一起传播了出去,这条路的起点是哪里?
(3分)
【答案】(1)甲骨文;商朝。
(2)孔子
(3)《史记》;司马迁。
(4)长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甲骨文;孔子的贡献及评价;《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上商朝开始。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史记》的作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等地,更远到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等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故答案为:(1)甲骨文;商朝。
(2)孔子
(3)《史记》;司马迁。
(4)长安。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孔子、《史记》、丝绸之路等知识点。难度较大,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分散,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观察下列两幅漫画:
请回答:
(1)这两幅漫画均与哪次侵华战争有关?(3分)
(2)漫画一中身着清朝官服的人代表什么?中国在这次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漫画二的理解。(3分)
(4)说说你看到这两幅漫画后的感想。(2分)
【答案】(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清王朝(或清政府);社会制度落后、经济落后、军事装备落后、清政府的腐朽等(答出两点即可)。
(3)漫画二的寓意是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4)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史实的识记及对中国影响的理解。第(1)问主要考查对漫画内容的理解,漫画一《八国之辱》表达的是八国联合侵略,而被侵略者就是腐朽的清政府。漫画二《洋人的玩偶》表达的是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统治控制中国的工具。因此这两幅漫画都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第(2)问漫画一中八国联合侵略,而被侵略者就是腐朽的清政府。因此图中身着清朝官服的人代表就是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社会制度落后、经济落后、军事装备落后、清政府的腐朽等。第(3)问漫画二反映清政府受制于帝国主义国家,说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成为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清政府已变成“洋人的朝廷”。第(4)问两幅漫画均反映出清政府腐败无能,表明落后就要挨打。作为中学生,我们就应该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报效祖国,将我们伟大的祖国变得更加强大。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史实的识记及对中国影响的理解。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还可以考查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和结果。
材料1 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人民公社时期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
材料2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节选)
材料3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当时农村生产怎样的状况?其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2)材料2中提到的协议书出现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3分)
(3)材料2中的协议书签定后,对参与其中的农民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3分)
(4)材料3中的“大包干”的主要形式是什么?顺口溜反映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什么情绪?(3分)
(5)农民对“大包干”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案】(1)在计划经济下,农民集中劳动,生产积极性不高。原因:农民缺乏生产自主性,收入少(也可答吃大锅饭的弊端)
(2)1978年,出现在安徽凤阳小岗村。
(3)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并获得了丰收,改善了生活。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热烈拥护这个制度。
(5)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农民的生活也日益改善。(符合此意即可)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1)阅读材料一,分析问题,组织答案应该分为两层,一是反映的状况,二是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材料反映出农民拖拖拉拉不愿到田地里进行劳动的现实,第二小问要联系课本内容,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还是政策导向问题,也就是公社体制的弊端。此题难度中等,根据材料概括现象,学生要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时也要对教材基础知识熟练掌握。
(2)题干要求回答材料2中提到的协议书出现的时间和地点,首先分析材料中的协议书主要内容,经分析可知,这是分田协议书,而且是全国第一份,联系课本可判断其时间和地点分别是1978年和安徽凤阳小岗村。此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课本中的相关基础知识。
(3)分析材料二,其中心意思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既小岗村18户农民分了土地,田地分到了各家各户,自己手中掌握了土地,掌握了经营自主权,这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当然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关系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使粮食生产得到了大丰收。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可用联系的思维方式得出结论。
(4)分析材料和题干,要求回答“大包干”的主要形式以及此材料反映的人民情绪,可联系教材,“大包干”指的是农村的土地改革,而这种改革的主要形式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农民拥有了土地的自由经营权,产品分配不再是大平均,就象材料所说的,产品分为三部分,只要辛勤劳动,就能得到丰厚回报,这激起了农民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从“剩下都是自己的”这句话可以体会到农民对这个制度是热烈欢迎的,当然,土地的所有权还是属于国家。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如何把材料和课本有机结合,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5)根据材料可知,农民拥有了土地的自由经营权,产品分配不再是大平均,就象材料所说的,产品分为三部分,只要辛勤劳动,就能得到丰厚回报,这激起了农民极大的生产积极性,所以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大发展,使粮食生产得到了大丰收,农民的生活也富裕起来。此题难度不大,主要依据材料给出的情况理解判断,组织答案时要做到语言通顺、简练概括。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理解问题,学生依据材料,加上所学知识,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前后农民的生活状况怎样,应该能够回答。
四、材料解析题(本题共1小题,共12分)
34.从古至今,交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由于经济重心的转移而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这一时期的造船工艺发达,到了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在这两次工业革命中一系列新交通工具的发明使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立体交通的出现,拓展了人类生活的空间范围,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第三册》
材料三:我国交通运输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汉代为陆上丝绸之路开通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是谁?根据材料分析宋元时期海上交通发达与北宋时期哪一技术发明的应用有关?(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交通工具各一例。(4分)
(3)材料三中,“我国交通运输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源于新中国的哪一举措?请再列举同时期的一例交通成就。(4分)
【答案】(1)张骞;指南针
(2)第一次工业革命:火车(蒸汽机车);第二次工业革命:飞机、汽车。
(3)第一个五年计划;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汉代为陆上丝绸之路开通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是张骞;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宋元时期海上交通发达与北宋时期指南针的发明的应用有关。
(2)根据材料二“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在这两次工业革命中一系列新交通工具的发明使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交通工具有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火车(蒸汽机车);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飞机、汽车。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我国交通运输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源于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时期的交通成就有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修建了宝成、鹰厦等铁路;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张骞出使西域、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两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交通工具、新中国的一五计划以及主要成就等知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共20小题,共40分)
1.考古证明,世界上最早栽培的稻、粟、黍均发现于我国。下列哪种远古居民已经能够种植水稻( )
A.半坡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
2.“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描述的是战国时期干戈不息,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以下战役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
A.涿鹿之战 B.桂陵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关于古代“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
A.东汉张骞始开丝绸之路 B.丝绸之路起点是洛阳
C.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 D.促进了中外贸易往来
4.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5.下列和赵匡胤有关的事件有( )
①发动“陈桥驿兵变”
②“杯酒释兵权”
③创立科举制
④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办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两个流星般的王朝,同样终结了乱世,同样完成了大一统,同样开创了不世之业,当然也同样二世而亡,同样被后世所诟病,这“两个流星”指的应是( )
A.秦朝、汉朝 B.秦朝、隋朝 C.隋朝、唐朝 D.秦朝、西晋
7.明长城修建的目的是( )
A.观赏 B.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C.供居民游玩 D.驻守军队
8. “封侯非我总,但愿海波平”,荡平倭,实现“海波平”的民族英雄是( )
A.岳飞 B.郑和 C.戚维光 D.寇准
9.雨果:“两个强盗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这里的“夏宫”是指( )
A.云冈石窟 B.圆明园 C.故宫 D.莫高窟
10.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
A.英国 B.俄国 C.日本 D.美国
11.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不是“重新发现历史”,而是“重新书写历史”。“十四年抗战”开始的标志是( )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七七事变 D.双十二事变
12.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
A.商务印书馆 B.中华书局 C.新华书店 D.开明书店
13.如图是我国著名的中药品牌,该品牌企业创办于1669年,以配方奇特、制作精湛、药品货真价实而闻名于海内外1954年经营该品牌老店的经理乐松生响应号召,把该店交给了国家。这一行为的主要时代背景是( )
A.经理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B.同仁堂为抗美援朝捐款捐物
C.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出现了公私合营的高潮
D.作为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贺礼
14.我国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法治保障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
B.《反分裂国家法》
C.《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
D.《告台湾同胞书》
1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工作上的大事( )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中日关系正常化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16.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可以帮助你比较直观地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概况。下列事件均与古代罗马有关,它们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
17.15世纪初,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托斯密的《地理学指南》一书被翻译成拉丁文,地圆说逐渐流行开来,但未被证实。后来证明地圆说正确性的事件是( )
A.麦哲伦全球航行 B.哥伦布的航行
C.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D.达 伽马到达印度
18.它的发明,揭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大幕,使得大规模的织布厂得以建立,影响了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这一发明是( )
A.珍妮机 B.蒸汽机 C.蒸汽机车 D.发动机
19.科技进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下列现象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机器轰鸣,铁路速度 ②车马劳顿,家书万金
③在线购物,网络订票 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20.冷战开始后,美国在军事方面建立的组织是( )
A.反法联盟 B.国际联盟
C.华沙条约组织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二、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共10分)
21.战国七雄指:齐、楚、秦、燕、赵、魏、周。( )
22.“夏传子,家天下”,至此禅让制取代了世袭制。( )
23.1771 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24.第一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是由于英国对中国大量贩卖鸦片。
25.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26.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7.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8.波士顿茶叶事件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
29.“1948年英国基本实现了全民保障,当时的首相艾德礼宣布英国已建成福利国家。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可以缓和社会矛盾,减轻资本主义制度所承受的反抗压力。”材料表明福利国家的建成可以解决资本主文制度的基本矛盾。
1933年,德国纳粹党领袖墨索里尼掌握德国军政大权,建立法西斯专政并成为二战元凶。
问答题(本题共3小题,共38分)
3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展、传承与传播。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文字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已发现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
字是什么?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期开始的?
(3分)
(2)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3分)
(3)史书记载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要了解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我们可以查阅哪本史书?这本史书由谁创作的?
(3分)
(4)西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把我们精美的瓷器与丝绸一起传播了出去,这条路的起点是哪里?
(3分)
观察下列两幅漫画:
请回答:
(1)这两幅漫画均与哪次侵华战争有关?(3分)
(2)漫画一中身着清朝官服的人代表什么?中国在这次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漫画二的理解。(3分)
(4)说说你看到这两幅漫画后的感想。(2分)
材料1 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人民公社时期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
材料2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节选)
材料3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当时农村生产怎样的状况?其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2)材料2中提到的协议书出现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3分)
(3)材料2中的协议书签定后,对参与其中的农民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3分)
(4)材料3中的“大包干”的主要形式是什么?顺口溜反映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什么情绪?(3分)
(5)农民对“大包干”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是什么?(3分)
四、材料解析题(本题共1小题,共12分)
34.从古至今,交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由于经济重心的转移而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这一时期的造船工艺发达,到了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在这两次工业革命中一系列新交通工具的发明使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立体交通的出现,拓展了人类生活的空间范围,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第三册》
材料三:我国交通运输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汉代为陆上丝绸之路开通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是谁?根据材料分析宋元时期海上交通发达与北宋时期哪一技术发明的应用有关?(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交通工具各一例。(4分)
(3)材料三中,“我国交通运输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源于新中国的哪一举措?请再列举同时期的一例交通成就。(4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