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56分)
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下面各小题的备选答案A、B、C、D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据此我们推断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材料表明( )
A.化石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 B.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人工火
C.北京人生存条件已十分优越 D.考古是研究历史的唯一途径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根据材料“ 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据此我们推断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表明,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活动遗迹,化石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A项正确;
北京人不会人工取火,排除B项;
北京人生存条件非常恶劣,排除C项;
考古是研究历史的唯一途径,这一说法本身是错误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化石的认识。
2.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农具、牛耕出现,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因此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C项正确;
“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争夺霸权的表现,不是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AB项;
“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属于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铁犁牛耕的认识。
3.《史记》记载,汉文帝要求“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202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陕西西安江村大墓即汉文帝霸陵,其中大部分文物都是陶。这表明( )
A.汉文帝反对节俭,提倡奢侈 B.《史记》所有记载都真实可信
C.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D.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答案】C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据材料“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202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陕西西安江村大墓即汉文帝霸陵,其中大部分文物都是陶”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时期提倡节俭,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局面,而考古挖掘证实了《史记》这一记载,C项正确;
材料不仅强调《史记》记载汉文帝的要求(节俭),而且考古挖掘证明了这一记载,排除A项;
《史记》属于文献资料,任何文献均有人为特点,因此,《史记》并非所有记载都真实可信,需要与考古发现相印证,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汉文帝主张节俭,没有体现诸侯王的势力,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考古与文献史料相互关系的认识。
4.西晋时,都城洛阳的汉族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少数民族的家具。这说明 ( )
A.汉族官僚生活简朴 B.“胡”“汉”观念淡化
C.西北各族工艺先进 D.都城洛阳商业繁荣
【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A:题干未体现汉族官僚生活简朴,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西晋时,都城洛阳的汉族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少数民族的家具。”可知,汉族贵族官僚用胡床、方凳,说明汉族与少数民族民族交融,“胡”“汉”观念淡化,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西北各族工艺先进,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都城洛阳商业繁荣,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
5.“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大运河( )
A.巩固了隋朝统治 B.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C.促进了经济交流 D.结束了南北的分裂
【答案】C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据材料“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隋朝大运河”,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故选C项。
修建大运河,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导致隋朝衰亡,排除A项。
大运河的修建,滥用民力,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隋朝衰亡,排除B项。
589年,隋朝灭亡南方陈朝,完成了国家统一,与运河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隋朝大运河。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的相关历史知识。
6. 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节诗主要反映了( )
A.开凿大运河的影响 B.劳动人民的智慧
C.大运河的价值 D.开凿大运河的功劳
【答案】A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
【解析】根据题干“尽道隋亡为此河”“若无水殿龙舟事”说明作者不同意开凿大运河导致隋亡的说法,“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说明作者肯定了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对后世的影响,材料主要反映了开凿大运河的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A符合题意;
题干不能反映劳动人民的智慧,排除B;
题干主要反映的是大运河开凿的影响,不是价值,排除C;
开凿大运河的功劳不是这节诗反映的主旨,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开凿大运河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大运河的作用,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7.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他带领“岳家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即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了许多失地,屡建奇功,最终却被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岳飞之死是由于( )
A.阻碍民族交融 B.南宋政府决意和谈
C.岳飞拥兵自重 D.奸相秦检阴险构陷
【答案】B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据材料“岳飞带领‘岳家军’收复了建康”“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了许多失地”并结合所学可知,岳飞是南宋的主战派将领,并且的抗金斗争中取得了节节胜利,但主和的南宋统治者担心岳飞抗金损害他们的利益,所以以莫须有罪名处死了岳飞,故选B项。
材料信息中没有提及民族交融,与岳飞之死无关,排除A项。
岳飞主战违背了统治者主和的意愿,并非岳飞拥兵自重,排除C项。
秦检阴险构陷只是岳飞遇害的表面原因,根源在于最高统治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岳飞遇害。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南宋偏安的相关历史知识。
8.《募役法》规定: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也要交钱服役《方田均税法》规定: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收入 B.增强军事力量
C.抑制土地兼并 D.减轻农民负担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据材料“原先不服役的官僚也要交钱服役”“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通过《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有利增加政府的收入,故选A项。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是经济措施,与增强军事力量无关,排除B项。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涉及役钱征收与地税征收,无法得出抑制土地兼并,排除C项。
《募役法》虽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但免役钱的征收一定程度上又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王安石变法,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9. 从宋朝“苏湖熟,天下足”到清朝时“湖广熟,天下足”,这一民间谚语的变化,可以用于研究清朝( )
A.牛耕技术的广泛使用 B.文化艺术的繁荣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农业的发展变化
【答案】D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宋朝“苏湖熟,天下足”到清朝时“湖广熟,天下足”体现出我国经济重心不断向南推进。因此,题干材料中的谚语有助于研究清朝农业发展的变化,D符合题意;
铁犁和牛耕的出现以及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C;
题干中说明的是农业发展,不是文学艺术的繁荣,排除B。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经济重心南移和清朝时期农业发展的情况,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上海是我国的国际化大都市,近代历史上上海被迫开口通商始于(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宁波、上海福州五处为通商口岸,符合题意;
B. 《北京条约》的签订 ,不符合题意;
C. 《马关条约》的签订 ,不符合题意;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需要学生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即可,基础知识,几乎没有什么技巧。
1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 )
A.广西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
【答案】B
【知识点】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A.广西起义,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06年,同盟会在萍浏醴起义 ,最终失败,这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符合题意;
C. 黄花岗起义 ,不符合题意;
D.武昌起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基础知识,几乎没有什么难度,牢记即可。
12.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编写《红军长征》剧本时,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A.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B.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
C.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红军到达吴起镇,长征结束
【答案】D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935年,在红军在遵义召开会议,确定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结束。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长征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3.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余万农民,冀中有480余方农民支援前线。淮海战役中,华东解放区共组织出动民工150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畜6300头,为淮海战役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这段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胜利能够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国民党军队战斗力低下 B.国民党统治腐败
C.人民群众积极拥护和大力支援 D.解放军作战勇敢
【答案】C
【知识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依据题干“山东有580余万农民,冀中有480余方农民支援前线。淮海战役中,华东解放区共组织出动民工150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畜6300头”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援助,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深得民心,陈毅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就是解放战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援助的体现,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的内容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但与题干材料的内容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的重难点是对题干信息的理解。易错点是不理解题干信息,或者不看题干信息,造成回答错误。解答此题的方法抓住关键信息,紧贴题干信息,和四个备选项一一对照,找出答案。
14.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近代以来,见证了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下列史实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八国联军侵华 B.中华民国成立
C.日本法西斯制造屠杀惨案 D.国民党政权覆灭
【答案】A
【知识点】中华民国;南京大屠杀;渡江战役;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南京的史实。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列强攻占的是北京,BCD三项都发生在南京。所以答案选A。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的是有关南京的史实。
15.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柱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然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对张謇的评价,他的“兴国之梦”是 ( )
A.实业救国 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 D.科学民主
【答案】A
【知识点】张謇兴办实业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实业,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A 项正确;
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戊戌变法,变法图强,排除 B 项;
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思想,排除 C 项;
新文化运动提出科学民族,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A 。
【点评】 本题以“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为切入点,考查的知识点是张謇兴办实业,注意理解状元实业家张謇 。
16.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斗 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与此可以看出中共中央政府的的目的是( )
A.帮助朝鲜人民 B.维护人民利益
C.打击美帝国主义 D.保家卫国
【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据材料“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斗争……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关联着 ”,结合所学分析:
A:材料强调抗美援朝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我国切身利益,帮助朝鲜人民是直接目的,排除A项。
B:抗美援朝的主要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排除B项。
C:打击美帝国主义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斗争对象,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
D:材料强调了抗美援朝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是为保家了国,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美援朝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历史知识。
17.据右图,它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 )
A.国家号召人民要节约粮食,不可铺张浪费
B.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出现困难
C.国家倡导人民在饮食方面注意营养均衡
D.这是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答题关键信息“节约粮食问题”“要十分抓紧,按人定量”“一九五九年”,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1959年至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所以最高指示反映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出现困难,故选B项。
国家号召人民要节约粮食,不可铺张浪费只是表面现象,没有反映出经济困难的实质,排除A项。
1959年开始,粮食严重短缺,所以国家倡导人民在饮食方面注意营养均衡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1959年正处于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开始于1966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三年经济困难。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历史知识。
18.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实验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区成立43年的今天,国务院已把经济特区扩大到深圳全市,实现特区内外一体化,建立起了“大特区深圳也抓住机遇, 再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上述内容中深圳经济特区特别在( )
A.特殊的外交地位 B.特殊的经济地理位置
C.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D.特殊的经济国家地位
【答案】C
【知识点】经济特区
【解析】答题关键信息“深圳经济特区的特别之处”,结合所学分析:
A:经济特区具有特殊的经济政策,不具备特殊的外交地位,排除A项。
B: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并非是经济地理位置特殊,排除B项。
C:1980年,中央建立深圳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故选C项。
D:经济特区在于特殊的经济政策与管理体制,并非是特殊的经济国家地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深圳经济特区,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9.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7月1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如期回归。这说明( )
①祖国统一大业已经完成 ②“一国两制”思想的正确性 ③中国综合国力日渐强大 ④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知识点】香港回归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香港、澳门的回归是我国“一国两制”政策的具体实践,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港澳能够回归的重要条件。但我国仍未实现统一,台湾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因此:
①表述错误;②③④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香港、澳门回归的知识。难度不大,明白香港、澳门回归是我国统一大业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我国仍未实现统一即可作答。
2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已经成为 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以下属于 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举措的是( )
①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 ②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③成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战略布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一带一路”;全方位外交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我国已经成为 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综上可知,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由此可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国内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布局,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符,故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下表内容表明,古代早期文明的发展具有( )
文明 中华文明 古埃及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 古代印度文明
成果 甲骨文、青铜器 象形文字、太阳历 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种姓制度、佛教
A.延续性 B.关联性 C.多元性 D.统一性
【答案】C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可知,不同地区出现不同的古代早期文明,说明古代早期文明的发展具有多元性,故C符合题意;
题干未体现古代早期文明的延续性、关联性、统一性,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早期文明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于大河流域,属于大河文明。古代早期文明的发展具有多元性。
22.西方人认为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东方人却从拜占庭的文化看出希腊罗马文化的身影。位于亚欧交界的拜占庭帝国文明博大精深、灿烂辉煌。该材料认为( )
A.拜占庭文化具有兼容东西方文化的特点
B.拜占庭帝国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
C.拜占庭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保存者
D.拜占庭是世界存在时间最长的帝国
【答案】A
【知识点】查理曼帝国
【解析】根据材料“西方人认为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东方人却从拜占庭的文化看出希腊罗马文化的身影”结合所学可知,拜占庭帝国位于欧亚非三洲交界处,交通发达,它是古希腊文化的保存者,又吸收了东方文化的特点,因此拜占庭文化具有兼容东西文化的特点,A项正确;
拜占庭帝国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是表面现象,不能表达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
拜占庭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保存者说法不能全面理解材料的意思,排除C项;
拜占庭是世界存在时间最长的帝国不能反映材料内容,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拜占庭文化的认识。
23.威尔 杜兰《世界文明史》称,美第奇时代(1328-1464年),意大利的心灵从宗教转向 哲学,从天堂转向地上;为学术疯狂的人们研究的题材是人,是人潜在的力量和身体的 美,是人感官和感情的欢乐、痛苦。该作者描述的现象体现的是( )
A.人文主义 B.理性主义 C.神权思想 D.写实主义
【答案】A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 意大利的心灵从宗教转向 哲学,从天堂转向地上;为学术疯狂的人们研究的题材是人,是人潜在的力量和身体的 美,是人感官和感情的欢乐、痛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故选项A符合题意;
B.理性主义,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C.神权思想,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D.写实主义,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4.如果不是可以得到改良蒸汽机的相对无限的动力,工业革命完全有可能会在仅仅增加纺织品生产速度后便逐渐消失。以下发明能论证这个观点的是( )
A.哈格里夫斯的珍妮机 B.斯蒂芬森的火车
C.卡尔·本茨的汽车 D.莱特兄弟的飞机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如果不是可以得到改良蒸汽机的相对无限的动力,工业革命完全有可能会在仅仅增加纺织品生产速度后便逐渐消失。能论证这个观点的发明是哈格里夫斯的珍妮机。最初的珍妮机一次能纺出8根纱线,经过改进后,能同时纺出80根纱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A项正确;
斯蒂芬森的火车使用蒸汽机作动力,排除B项;
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排除C项;
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相关资料(下图),据此判断其研究主题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资本主义的制度的巩固与扩展
C.冷战与美苏对峙的世界 D.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答案】B
【知识点】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美国南北两种制度的矛盾;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南北战争巩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统治,而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则是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故“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这一组所反映的历史阶段属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和扩大时期。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均不符合,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相关史实。
26.下列关于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和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的相同之处说法错误的是( )
A.都是由帝国主义列强操纵的
B.会议都对战败德国进行了严厉的制裁
C.都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D.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
【答案】B
【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解析】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对德国进行严厉制裁。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没有对德国进行严厉制裁。故B符合题意;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都是由帝国主义列强操纵的,都损害了中国的利益,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AC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华盛顿会议没有对德国进行严厉制裁。
27.冷战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其主要表现为( )
①杜鲁门主义出台 ②马歇尔计划 ③“北约”组织成立 ④美国入侵朝鲜、越南
⑤苏联占领阿富汗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①④⑤
【答案】C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德国的分裂与欧洲冷战格局的形成;“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杜鲁门主义出台、②马歇尔计划、③“北约”组织成立均是美苏冷战的表现,④美国入侵朝鲜、越南和⑤苏联占领阿富汗不属于美苏冷战的表现,所以C符合题意;
ABD三项均不符合,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属于组合型选项题,优先使用排除法即可。
28.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组织是( )
A.国际联盟和联合国
B.轴心国集团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C.“北约”和“华约”
D.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
【答案】D
【知识点】联合国与“安理会”;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 拥有164个成员,成员贸易总额达到全球的98%,有“经济联合国”之称;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政治组织,为维护世界和平,尽力避免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世贸组织和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协调当今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所以D符合题意;
选项ABC均不符合,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知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4分)
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共64分)
29.【秦朝的统一1
材料一: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进行变法,从经济上和政治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强化了秦国的统治力量。公元前340年,商鞅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部分秦国过去被掠夺的西河地,一步步发展壮大。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
材料二:秦统一前,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秦的统一,标志中国进入了“大一统”的政治时代,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秦朝是第一个也是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统一的时代。
——摘编自许斌主编《中国历史教学设计与指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商鞅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所采取“剥夺了贵族特权”的措施,指出这些措施对秦国产生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大一统”在政治上的主要内容,并概括秦统一的历史
意义。(4分)
【答案】(1)政治方面:废除贵族世袭特权,规定按军功授爵(奖励军功)。
经济方面: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
影响:强化了秦国的统治力量,增强了秦国的国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促进了秦国的经济繁荣;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内容:建立皇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实现了社会安定,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各族人民的生活和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奠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使国家安定、民族团结成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
【知识点】商鞅变法;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政治上, 废除贵族世袭特权,规定按军功授爵(奖励军功);在经济上,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促进了秦国的经济繁荣;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于御史大夫统领;在地方,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根据材料“ 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秦朝是第一个也是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统一的时代”可知其历史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实现了社会安定,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各族人民的生活和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奠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使国家安定、民族团结成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
故答案为:
(1) 政治方面:废除贵族世袭特权,规定按军功授爵(奖励军功)。经济方面: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影响:强化了秦国的统治力量,增强了秦国的国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促进了秦国的经济繁荣;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 内容:建立皇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实现了社会安定,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各族人民的生活和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奠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使国家安定、民族团结成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30.[宋朝的中央集权和科举制]
材料一
中央政府架构的基本原则是中央对地方“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人将这些措施图示如下:
材料二
中国学术思想之发展,先秦诸子而外,当以宋为最。.....其所以然者,殆由人主之奖进,而奖进之工具,即科举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三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学乃身之室,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神童诗》(北宋)汪沫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宋太祖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措施(3分)
(2) 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的作用。 (3分)
【答案】(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地方官员之间互相牵制;在各州府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加强了皇帝选官用人的权利;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各阶层流动;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整体水平;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
(1)措施:根据材料漫画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分化事权的措施,“通判”的设置,与知州相互牵制,以分知州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权归中央;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节度使;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2)作用:据材料二“.....其所以然者,殆由人主之奖进,而奖进之工具”可知,科举制加强了皇帝选官用人的权利;据材料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知,科举考试使贫寒下层也进入仕途,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各阶层流动。据材料三“学乃身之室,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可知,科举制度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整体水平;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故答案为:
(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地方官员之间互相牵制;在各州府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 加强了皇帝选官用人的权利;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各阶层流动;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整体水平;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科举制的作用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科举制并识记科举制的相关历史知识。
31.材料一 八九年前,少数同志,在日本发起同盟会,定三大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孙中山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动之……
材料三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
材料四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的理由。(3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哪一部法律的内容 结合材料二,说说该宪法有何进步性。(3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华革命党为什么将实行民权主义作为宗旨之一。(3分)
(4)结合材料四,分析孙中山的学说有何特点。请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4分)
【答案】(1)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3)孙中山认为民权尚未实现;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实行专制统治,中华民国有名无实。
(4)特点:将西方的政治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史实: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知识点】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中华民国
【解析】(1)本题考查中华民国的建立。根据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一“今日……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可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主张推翻清政府,实现民族独立,民权主义是强调推翻清政府后建立民主共和国,1912年2月清朝最后一位皇帝退位,1912年1月建立中华民国,因此材料所述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是因为清帝退位,中华民国建立。(或者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2)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知识。根据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动之”可知,反映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根据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二“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有言论、集会、结社、出版以及宗教信仰等自由;按照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建构政治体制”等信息可知,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同时也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性和革命性。
(3)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三“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以实现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可知,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是指推翻清王朝统治,实现民族独立,民权主义是指建立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后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但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华民国有名无实,这是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将实行民权主义作为宗旨之一的主要原因。
(4)本题考查孙中山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四“内审中国之情势,外查世界之潮流,兼收并长,益以新创”可知,孙中山承续了西方民主政体中的合理方面,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模式中的有效部分,既是对中外政治制度的批判吸收,又是对中外宪政学说和基本模式的创新,因此材四中孙中山学说的主要特点是将西方的政治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根据所学知识,孙中山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为实现民主共和而奋斗;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的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共和制的地位,维护民主共和。
故答案为:
(1)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3)孙中山认为民权尚未实现;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实行专制统治,中华民国有名无实。
(4)特点:将西方的政治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史实: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的贡献等知识。难度较大,理解材料信息,掌握孙中山相关的主要历史事件,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32.“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主席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世界新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1950—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3.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是什么?该事件的国内意义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什么事件?依据材料指出,“激战”的胜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
(3)观察上表,归纳我国不同阶层占有土地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是什么?(3分)
(4)结合上述材料归纳它们的共同作用。(3分)
【答案】(1)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国内意义:开辟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2)事件:抗美援朝战争;
积极影响: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获得了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变化趋势:广大贫农、中农获得了绝大多数的土地,富农和地主所占土地比重大幅度下降。事件: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4)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开国大典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是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举行。根据材料一中的“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彻底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2)根据材料二中的“和朝鲜人民一道”可知,材料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抗美援朝。根据材料二中的“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结合所学可知,抗美援朝的胜利,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使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获得了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三可知,1950年时,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贫下中农占有的土地比重低,大量土地集中在人口占比很少的地主、富农手中,但是到了1954年,人口比重和土地占有比重均衡了,贫下中农分到了土地,真正翻了身,广大贫农、中农占有土地比重大幅上升,富农和地主所占土地比重大幅度下降。根据所学可知,这一切的变化都是因为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
(4)根据所学综合材料可知,材料一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材料二中的抗美援朝和材料三中的土地改革巩固了新中国,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故答案为:
(1)标志:开国大典;国内意义:开辟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2)事件:抗美援朝战争;积极影响: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获得了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变化趋势:广大贫农、中农获得了绝大多数的土地,富农和地主所占土地比重大幅度下降。事件: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4)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以及历史意义、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以及胜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我国不同阶层占有土地变化的趋势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等知识。
33.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即使最穷的人,在他的小屋里也能够对抗国王的权威。屋子可能很破旧,屋顶可能摇摇欲坠: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雨可以淋进这所房子,但是国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也不敢跨过这间破房子的门槛。”
——威廉 皮特《论英国人个人居家安全的权利》
材料二:“在有关人类事务的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民族必须解除其和另一个与之有关的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并在世界各国之间,接受自然法则和自然界的造物主的旨意赋予的独立和平等的地位时,出于对人类舆论的尊重,必须把他们不得不独立的原因予以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1)材料一反映的情况最早应该在哪一文献颁布以后才能得以实施?在这之后, 英国建立了怎样的政体?(3分)
(2)英国的这场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意义是什么?(3分)
(3)材料二中的内容来自哪一部文献?它的颁布有何历史意义?(3分)
【答案】(1)《权利法案》(;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并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知识点】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独立宣言》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一反映的情况最早应该在英国《权利法案》颁布以后才能实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颁布后,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逐渐建立起来;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并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二中的内容来自 《独立宣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立宣言》的颁布,标志着 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
故答案为:(1) 《权利法案》;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 ;
(2)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并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 《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点评】(1)(3)属于同一类型,第一问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在第一题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34.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请根据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自由的美国”
1863年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中指出: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先辈在这个大陆上缔造了一个新的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人人生而平等之原则。……我们要使这个国家在上帝的福佑下,获得自由的新生;我们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远不会从地球上消亡。
——《美国赖以立国的文本》
材料二:“创新的美国”
1932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面对“大萧条”的现状,他坚定地认为,这个国家需要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实验,如果实验失败,就再试行另一种办法,最重要的是要进行实验。
材料三:“富强的美国”
二战以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工业产量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以上,黄金储备更是达到75%。七、八十年代有过困难,但九十年代又有了持续稳定的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材料四:“霸道的美国”。
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为了称霸世界,成为“世界领袖”,重新制定了全球战略。1991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说:“我们是世界上惟一能够聚集维持和平力量的国家。正是这一领导的重任以及实力,使美国在一个寻求自由的世界中成为自由的灯塔”
(1)材料中“缔造了一个新的国家”指的是哪件事?“自由的新生”又包含了哪些内容?(3分)
(2)材料二中罗斯福的“实验”新在哪里? (3分)
(3)在科技领域美国同样具有创新精神,列举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发明创造两例。(3分)
(4)结合材料三说说二战后美国经济出现繁荣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九十年代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分)
(5)结合材料四及学过的知识,说说两极格局结束后,为“维护世界和平”,美国发动了哪些战争?请举出一例。并谈谈你对维护世界和平的看法。 (3分)
【答案】(1)《独立宣言》的发表;废除了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2)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3)汽船;电灯、飞机等。
(4)政府调整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信息化和全球化。
(5)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反对大国强权政治,要注意加强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等。
【知识点】《独立宣言》;罗斯福新政;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解析】(1)依据材料一“1863年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中指出: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先辈在这个大陆上缔造了一个新的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人人生而平等之原则。”可知“缔造了一个新的国家”是1776年,《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国的诞生;结合所学及材料可知,“自由的新生”指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一上任,就宣布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因此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有: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发明家富尔顿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机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试飞成功等。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经济的繁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美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5)战争:冷战结束后,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干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1999年,美军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2003年,美国又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未经联合国授权,拉拢部分国家,发动战争,占领伊拉克等;看法: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反对大国强权政治,要注意加强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等角度回答均可。
故答案为:
(1)《独立宣言》的发表;废除了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2)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3)汽船;电灯、飞机等
(4)政府调整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信息化和全球化。
(5)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反对大国强权政治,要注意加强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等。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56分)
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下面各小题的备选答案A、B、C、D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据此我们推断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材料表明( )
A.化石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 B.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人工火
C.北京人生存条件已十分优越 D.考古是研究历史的唯一途径
2.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3.《史记》记载,汉文帝要求“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202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陕西西安江村大墓即汉文帝霸陵,其中大部分文物都是陶。这表明( )
A.汉文帝反对节俭,提倡奢侈 B.《史记》所有记载都真实可信
C.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D.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4.西晋时,都城洛阳的汉族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少数民族的家具。这说明 ( )
A.汉族官僚生活简朴 B.“胡”“汉”观念淡化
C.西北各族工艺先进 D.都城洛阳商业繁荣
5.“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大运河( )
A.巩固了隋朝统治 B.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C.促进了经济交流 D.结束了南北的分裂
6. 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节诗主要反映了( )
A.开凿大运河的影响 B.劳动人民的智慧
C.大运河的价值 D.开凿大运河的功劳
7.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他带领“岳家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即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了许多失地,屡建奇功,最终却被朝廷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岳飞之死是由于( )
A.阻碍民族交融 B.南宋政府决意和谈
C.岳飞拥兵自重 D.奸相秦检阴险构陷
8.《募役法》规定: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也要交钱服役《方田均税法》规定: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收入 B.增强军事力量
C.抑制土地兼并 D.减轻农民负担
9. 从宋朝“苏湖熟,天下足”到清朝时“湖广熟,天下足”,这一民间谚语的变化,可以用于研究清朝( )
A.牛耕技术的广泛使用 B.文化艺术的繁荣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农业的发展变化
10.上海是我国的国际化大都市,近代历史上上海被迫开口通商始于(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1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 )
A.广西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
12.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编写《红军长征》剧本时,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A.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B.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
C.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红军到达吴起镇,长征结束
13.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余万农民,冀中有480余方农民支援前线。淮海战役中,华东解放区共组织出动民工150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畜6300头,为淮海战役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这段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胜利能够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国民党军队战斗力低下 B.国民党统治腐败
C.人民群众积极拥护和大力支援 D.解放军作战勇敢
14.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近代以来,见证了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下列史实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八国联军侵华 B.中华民国成立
C.日本法西斯制造屠杀惨案 D.国民党政权覆灭
15.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柱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然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对张謇的评价,他的“兴国之梦”是 ( )
A.实业救国 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 D.科学民主
16.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斗 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与此可以看出中共中央政府的的目的是( )
A.帮助朝鲜人民 B.维护人民利益
C.打击美帝国主义 D.保家卫国
17.据右图,它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 )
A.国家号召人民要节约粮食,不可铺张浪费
B.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出现困难
C.国家倡导人民在饮食方面注意营养均衡
D.这是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18.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实验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区成立43年的今天,国务院已把经济特区扩大到深圳全市,实现特区内外一体化,建立起了“大特区深圳也抓住机遇, 再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上述内容中深圳经济特区特别在( )
A.特殊的外交地位 B.特殊的经济地理位置
C.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D.特殊的经济国家地位
19.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7月1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如期回归。这说明( )
①祖国统一大业已经完成 ②“一国两制”思想的正确性 ③中国综合国力日渐强大 ④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已经成为 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以下属于 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举措的是( )
①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 ②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③成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战略布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1.下表内容表明,古代早期文明的发展具有( )
文明 中华文明 古埃及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 古代印度文明
成果 甲骨文、青铜器 象形文字、太阳历 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种姓制度、佛教
A.延续性 B.关联性 C.多元性 D.统一性
22.西方人认为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东方人却从拜占庭的文化看出希腊罗马文化的身影。位于亚欧交界的拜占庭帝国文明博大精深、灿烂辉煌。该材料认为( )
A.拜占庭文化具有兼容东西方文化的特点
B.拜占庭帝国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
C.拜占庭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保存者
D.拜占庭是世界存在时间最长的帝国
23.威尔 杜兰《世界文明史》称,美第奇时代(1328-1464年),意大利的心灵从宗教转向 哲学,从天堂转向地上;为学术疯狂的人们研究的题材是人,是人潜在的力量和身体的 美,是人感官和感情的欢乐、痛苦。该作者描述的现象体现的是( )
A.人文主义 B.理性主义 C.神权思想 D.写实主义
24.如果不是可以得到改良蒸汽机的相对无限的动力,工业革命完全有可能会在仅仅增加纺织品生产速度后便逐渐消失。以下发明能论证这个观点的是( )
A.哈格里夫斯的珍妮机 B.斯蒂芬森的火车
C.卡尔·本茨的汽车 D.莱特兄弟的飞机
2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相关资料(下图),据此判断其研究主题是( )
A.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资本主义的制度的巩固与扩展
C.冷战与美苏对峙的世界 D.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26.下列关于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和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的相同之处说法错误的是( )
A.都是由帝国主义列强操纵的
B.会议都对战败德国进行了严厉的制裁
C.都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D.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
27.冷战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其主要表现为( )
①杜鲁门主义出台 ②马歇尔计划 ③“北约”组织成立 ④美国入侵朝鲜、越南
⑤苏联占领阿富汗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①④⑤
28.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组织是( )
A.国际联盟和联合国
B.轴心国集团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C.“北约”和“华约”
D.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4分)
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共64分)
29.【秦朝的统一1
材料一: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进行变法,从经济上和政治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强化了秦国的统治力量。公元前340年,商鞅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部分秦国过去被掠夺的西河地,一步步发展壮大。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
材料二:秦统一前,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秦的统一,标志中国进入了“大一统”的政治时代,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秦朝是第一个也是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统一的时代。
——摘编自许斌主编《中国历史教学设计与指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商鞅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所采取“剥夺了贵族特权”的措施,指出这些措施对秦国产生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大一统”在政治上的主要内容,并概括秦统一的历史
意义。(4分)
30.[宋朝的中央集权和科举制]
材料一
中央政府架构的基本原则是中央对地方“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人将这些措施图示如下:
材料二
中国学术思想之发展,先秦诸子而外,当以宋为最。.....其所以然者,殆由人主之奖进,而奖进之工具,即科举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三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学乃身之室,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神童诗》(北宋)汪沫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宋太祖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措施(3分)
(2) 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的作用。 (3分)
31.材料一 八九年前,少数同志,在日本发起同盟会,定三大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孙中山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动之……
材料三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
材料四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的理由。(3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哪一部法律的内容 结合材料二,说说该宪法有何进步性。(3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华革命党为什么将实行民权主义作为宗旨之一。(3分)
(4)结合材料四,分析孙中山的学说有何特点。请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4分)
32.“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主席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世界新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1950—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3.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是什么?该事件的国内意义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什么事件?依据材料指出,“激战”的胜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
(3)观察上表,归纳我国不同阶层占有土地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是什么?(3分)
(4)结合上述材料归纳它们的共同作用。(3分)
33.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即使最穷的人,在他的小屋里也能够对抗国王的权威。屋子可能很破旧,屋顶可能摇摇欲坠: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雨可以淋进这所房子,但是国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也不敢跨过这间破房子的门槛。”
——威廉 皮特《论英国人个人居家安全的权利》
材料二:“在有关人类事务的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民族必须解除其和另一个与之有关的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并在世界各国之间,接受自然法则和自然界的造物主的旨意赋予的独立和平等的地位时,出于对人类舆论的尊重,必须把他们不得不独立的原因予以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1)材料一反映的情况最早应该在哪一文献颁布以后才能得以实施?在这之后, 英国建立了怎样的政体?(3分)
(2)英国的这场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意义是什么?(3分)
(3)材料二中的内容来自哪一部文献?它的颁布有何历史意义?(3分)
34.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请根据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自由的美国”
1863年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中指出: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先辈在这个大陆上缔造了一个新的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人人生而平等之原则。……我们要使这个国家在上帝的福佑下,获得自由的新生;我们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远不会从地球上消亡。
——《美国赖以立国的文本》
材料二:“创新的美国”
1932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面对“大萧条”的现状,他坚定地认为,这个国家需要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实验,如果实验失败,就再试行另一种办法,最重要的是要进行实验。
材料三:“富强的美国”
二战以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工业产量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以上,黄金储备更是达到75%。七、八十年代有过困难,但九十年代又有了持续稳定的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材料四:“霸道的美国”。
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为了称霸世界,成为“世界领袖”,重新制定了全球战略。1991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说:“我们是世界上惟一能够聚集维持和平力量的国家。正是这一领导的重任以及实力,使美国在一个寻求自由的世界中成为自由的灯塔”
(1)材料中“缔造了一个新的国家”指的是哪件事?“自由的新生”又包含了哪些内容?(3分)
(2)材料二中罗斯福的“实验”新在哪里? (3分)
(3)在科技领域美国同样具有创新精神,列举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发明创造两例。(3分)
(4)结合材料三说说二战后美国经济出现繁荣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九十年代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分)
(5)结合材料四及学过的知识,说说两极格局结束后,为“维护世界和平”,美国发动了哪些战争?请举出一例。并谈谈你对维护世界和平的看法。 (3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湖北省 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二)(教师版 学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