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
A.齐桓公、秦国 B.晋文公、齐国
C.楚庄王、秦国 D.越王勾践、楚国
【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国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七雄中最后胜出。
A项齐桓公、秦国分别是“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春秋首霸齐桓公与秦的统一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春秋首霸齐桓公与秦的统一。
2.《晋书·食货志》中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息,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增加
B.铁器牛耕的出现改变了生产方式
C.手工业发展推动商业和城市繁荣
D.北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
【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晋书 食货志》中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反映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东晋后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南下移民与江南民众的共同努力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方人民南迁。
ABC三项都不是出现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D项北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是出现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位于浙江杭州西子湖畔的岳王庙,人们立庙纪念岳飞,主要是因为( )
A.他对皇帝忠心耿耿 B.他遭到奸臣的谋害
C.他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D.他训练出纪律严明的军队
【答案】C
【知识点】金灭辽及北宋
【解析】依据题干中“岳飞”,再据所学可得出,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体现了当时人民渴望和平安宁生活的愿望,他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立庙纪念岳飞主要是因为岳飞坚持抗金,他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C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立庙纪念岳飞是因为其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非因为其对皇帝的忠心、遭到奸臣谋害、训练军队,A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岳飞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与理解。
4.江宁(今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五万人,每一工场平均有20人。这充分表明了( )
A.清代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B.清代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取代地主阶级
C.清政府曾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这种工场有效抵制了西方经济的侵略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江宁(今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五万人,每一工场平均有20人。这充分表明了清朝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工场,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清代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取代地主阶级 ,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C. 清政府曾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题干中没有显示清政府曾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不符合题意;
D. 这种工场有效抵制了西方经济的侵略 ,此时西方经济还没有对中国进行侵略,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5.1901年美国杂志《PUCK》发表了一幅漫画《亚洲的潜在忧患》,刀上的文字是Awakening of china(中国人的觉醒),只要悬吊大刀的绳一断……,从漫画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A.列强团结一致并开始联合绞杀义和团
B.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引起列强的担忧
C.列强彻底放弃侵略并瓜分中国的野心
D.义和团运动使列强在华利益备受威胁
【答案】B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据“1901年”“悬在列强头顶一把刀......(中国的觉醒)’”可知,西方国家在开会,头上悬着一把刀,中国人民的觉醒,象征着在西方列强侵略下,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引起列强的担忧,体现了列强惧怕中国人民觉醒,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引起列强的担忧。
A项列强团结一致并开始联合绞杀义和团不能从漫画中得出,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目的之一就是镇压义和团运动,早于图文时间,不符合题意;
B项是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引起列强的担忧从漫画中可以获取的信息,符合题意;
C项列强彻底放弃侵略并瓜分中国的野心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义和团运动使列强在华利益备受威胁题干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义和团运动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文信息。
6.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十年内战时期曾实行“打土豪、分田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承认地主土地私有,推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1947年土地改革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以上土地政策的调整是基于:( )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农民对中共的拥护程度
C.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革命性质的变化
【答案】C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根据中国特殊国情而制定的,而不是依据地主阶级剥削程度,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根据中国特殊国情而制定的,而不是依据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根据中国特殊国情而制定的,而不是依据农民阶级现实诉求,排除C项;根据材料“打土豪、分田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没收地主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和所学可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阶级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故共产党实行“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共产党倡导全民族抗战,因此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以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又变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共产党因此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以团结人民,共同抗击国民党。
ABD三项都不是土地政策调整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土地政策调整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不同土地政策的依据及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不同土地政策的依据。
7.中国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下图空白处所代表的历史阶段( )
A.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生产资料一直是公有制
C.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依据题干中图示中“1949-1956年”可判断出应该与建国后过渡时期相关,依据已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故图中空格所代表的历史阶段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956年之前,我国的经济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新政权,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时间信息,结合过渡时期的相关史实分析即可获取正确答案。
8.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捍卫国际公平正义的力量得到巨大加强。就像阿尔巴尼亚等国代表所说:“任何重大国际问题,如果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与都是无法解决的。”这表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A.有利于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 B.有利于塑造国际政治新秩序
C.加速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D.使中国形成多层次开放格局
【答案】B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可知,中国重返联合国后,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捍卫国际公平正义的力量得到巨大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重返联合国,是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经过长期斗争取得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是国际反华势力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图谋的彻底破产,是国际社会正义力量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历史性转折。从此,中国全面深入参与联合国事务,改变了联合国内的力量对比,增强了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中国始终坚定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捍卫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因此,材料表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有利于塑造国际政治新秩序,B项正确;
全方位外交,是中国自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形成的一系列外交新思路,与题干“中国重返联合国(1971年)”不符,排除A项;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题干“中国重返联合国(1971年)”不符,排除C项;
1980年,经济特区的建立,我国迈出了 对外开放的步伐,随着开放的深入,我国形成了多层次的开放格局,与题干“中国重返联合国(1971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9.按时序排列欧洲文明演进过程中的相关现象,正确的是( )
①罗马帝国的建立 ②马其顿王国的建立
③拜占庭帝国灭亡 ④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答案】D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拜占庭帝国的兴亡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的建立是在公元前27年;马其顿王国的建立是在公元前4世纪;拜占庭帝国灭亡是在1453年;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是在843年。②①④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掌握罗马帝国的建立、马其顿王国的建立、拜占庭帝国灭亡、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的相关史实。
10.托克维尔在评价18世纪的一场革命时指出:“这场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平等为基础的社会秩序。”这场革命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十月革命
【答案】C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据材料“18世纪的革命”“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可知,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政占巴士底监狱,法国大革命爆发,摧毁了法国的君主专制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故选C项。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不合题意,排除B项。
1917年,十月革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法国大革命,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相关史实。
11.口罩在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核心材料熔喷布主要以石油提炼的聚丙烯为原,在石油化学工业领域,发明人造纤维的是( )
A.本茨 B.诺贝尔 C.海厄特 D.夏尔多内
【答案】D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也是应用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所以D项符合题意;
A项发明了汽车,排除;
B项发明了现代炸药,排除;
C项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术,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2.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结果却一成一败,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实力的巨大差异 B.国家领导人水平的差异
C.具体国情上的巨大差异 D.改革指导思想上的巨大差异
【答案】D
【知识点】改革开放的意义;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A. 经济实力的巨大差异 ,不符合题意;
B. 国家领导人水平的差异 ,不符合题意;
C. 具体国情上的巨大差异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中国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改革开放,找到了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而苏联在改革中,戈尔巴乔夫被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结果改革失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这类知识点,需要学生理解,不能死记硬背;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3题10分,14、15、16题每题14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①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②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二: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材料三:(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法)谢和对《南宋社会生活史》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3分)
(2)材料二中图一“交子”最早出现在哪一地区?图二的作者是谁?(2分)
(3)据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材料三中“(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北宋的认识。(2分)
【答案】(1)经济重心南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2分)原因: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②北方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劳动力;③南方自然环境优越;④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有利于发展经济措施。
(2)四川;张择端。
(3)表现:①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②商业繁荣(或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③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④出现早市、夜市、草市;沿街设立店铺。
(4)认识:商品经济繁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 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 转移到江南地区,这就是经济重心南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 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②北方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劳动力;③南方自然环境优越;④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有利于发展经济措施;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图一“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最早出现在北宋的四川地区;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是《清明上河图》,作者是张择端;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主要表现在: ①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②商业繁荣(或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③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④出现早市、夜市、草市;沿街设立店铺;
(4)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故答案为:(1) 经济重心南移(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2分)原因: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②北方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劳动力;③南方自然环境优越;④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有利于发展经济措施。
(2) 四川;张择端。
(3) 表现:①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②商业繁荣(或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③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④出现早市、夜市、草市;沿街设立店铺。
(4) 认识:商品经济繁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注意从多方面思考;
(2)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3)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要注意理解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综合上述材料,看看材料显示的内容回答。
14.(泰州中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又一次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摘编自《 复兴之路 解说词》
材料二 中国改革开放的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大事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
突破性进展,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包干到户
1980年 中央决定试办A、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1984年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
城市。国家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90年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92年 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7年 中共十五大召开,B成为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
……
材料三 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志。据材料一,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创的新道路。(5分)
(2)请在表格A、B两处填写出正确的内容。据材料二, 概括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特点。(5分)
(3)据材料三,你对中国共产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提出有怎样的认识?(5分)
【答案】(1)三大改造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A:深圳;B:邓小平理论。以点带面,逐渐推广,农村的改革首先是试点随后推广到全国;不断深入,层层递进,对外开放首先在沿海,随后向内地扩展,国企改革也是逐步递进的;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实施,首先在农村改革,随后对外开放,最后进行国企改革。
(3)第一个一百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个一百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知识点】三大改造;经济特区;中共十五大
【解析】(1)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由材料一“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创的新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依据所学可知,1980年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深圳珠,汕头,厦门,所以A是深圳;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所以B是邓小平理论;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依据材料二表格内容可知,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然后再到城市改革;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先开放沿海地区,再深入内地,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特点是以点带面,逐渐推广,农村的改革首先是试点随后推广到全国;不断深入,层层递进;对外开放首先在沿海,随后向内地扩展,国企改革也是逐步递进的;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实施,首先在农村改革,随后对外开放,最后进行国企改革。
(3)解题时需要依据材料三“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认识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三大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等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与理解。
15.古今中外,改革一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我们的政体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美国宪法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它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对美国社会在地域、群体等方面多元利益的冲突与协调,办法是让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多方位、连续不断的“谈判”而达成妥协,使不同的群体均可从中实现利益分沾和共享。
——摘自李剑鸣《美国宪法何以成为“活着的宪法”》
材料三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摘编自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伯里克利时期如何使“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不得完全照抄原文)。(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宪法如何协调“多元利益”。为达到此目的,美国宪法的设计所依据的原则是什么?体现了哪一启蒙思想家的主张?(5分)
(3)材料三中“彼得变政”“日本改弦”分别是指什么事件?康有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5分)
【答案】(1)伯里克利建立了津贴制度。公民平等、多数决定、法律至上。(任一点即可)
(2)协调:让不同利益集团通过谈判达成妥协;实现利益均沾和共享。
设计原则:分权制衡(或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思想家:孟德斯鸠。
(3)彼得一世改革、明治维新。主要观点:俄日因改革变得强大,中国应仿效日本。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伯里克利建立了津贴制度 , 使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公民平等、多数决定、法律至上 ;
(2)依据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美国宪法让不同利益集团通过谈判达成妥协;实现利益均沾和共享来协调多元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为达到此目的,美国宪法的设计所依据的原则是分权制衡或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权制衡原则体现了 孟德斯鸠的主张;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三中“彼得变政”“日本改弦”分别是指的是: 彼得一世改革、明治维新 ;依据材料三信息“ 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可以看出,康有为认为,俄国日本因为实行改革变得强大,中国应仿效俄国日本进行改革;
故答案为:(1) 伯里克利建立了津贴制度。公民平等、多数决定、法律至上。(任一点即可)
(2) 协调:让不同利益集团通过谈判达成妥协;实现利益均沾和共享。
设计原则:分权制衡(或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思想家:孟德斯鸠
(3) 彼得一世改革、明治维新。主要观点:俄日因改革变得强大,中国应仿效日本。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理解题干含义即知道要回答什么,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进行概括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后面的两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其含义,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进行理解回答。
16.20世纪初期,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国际关系错综复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些报纸认为,除掉这个一贯主张对斯拉夫国家进行侵略的斐迪南,将缓和巴尔干的紧张气氛。但是,两大帝国主义侵略集团都想利用这一事件来实现其罪恶目的,特别是一心想发动战争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两国立即利用这一事件为借口,挑起世界大战。
——张佩侠《萨拉热窝事件与“一战”的爆发》
材料二
材料三“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修昔底德
(1)材料一中的“这一事件”对这场世界大战有何影响?这场世界大战发生的经济根源与哪个历史事件相关?(5分)
(2)图一描绘的是哪次会议的场景?“德国被五头怪普踩在脚下”反映出这次会议怎样的实质?图二反映了中国处于怎样的境地?图一和图二反映了一战后怎样的世界新秩序?(5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如何避免材料三中的修昔底德陷阱?(4分)
【答案】(1)影响:是一战的导火线或者是直接原因;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
(2)会议:巴黎和会;实质:帝国主义分赃会议;境地:中国依然没有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等(言之成理即可)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看懂图片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识记回答,注意看懂图片含义;
(3)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显示的是萨拉热窝事件,它是一战的导火线或者是直接原因;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经济根源是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造成的发展不平衡;
(2)依据材料二图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巴黎和会起决定作用的五国;“德国被五头怪普踩在脚下”指的是德国被五国严厉惩罚,反映出这次会议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分赃会议;图二信息显示出列强进入中国,是指 《九国公约》签订后,中国依然没有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一战后的世界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等。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年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
A.齐桓公、秦国 B.晋文公、齐国
C.楚庄王、秦国 D.越王勾践、楚国
2.《晋书·食货志》中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息,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增加
B.铁器牛耕的出现改变了生产方式
C.手工业发展推动商业和城市繁荣
D.北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
3.位于浙江杭州西子湖畔的岳王庙,人们立庙纪念岳飞,主要是因为( )
A.他对皇帝忠心耿耿 B.他遭到奸臣的谋害
C.他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D.他训练出纪律严明的军队
4.江宁(今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五万人,每一工场平均有20人。这充分表明了( )
A.清代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B.清代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取代地主阶级
C.清政府曾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这种工场有效抵制了西方经济的侵略
5.1901年美国杂志《PUCK》发表了一幅漫画《亚洲的潜在忧患》,刀上的文字是Awakening of china(中国人的觉醒),只要悬吊大刀的绳一断……,从漫画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A.列强团结一致并开始联合绞杀义和团
B.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引起列强的担忧
C.列强彻底放弃侵略并瓜分中国的野心
D.义和团运动使列强在华利益备受威胁
6.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十年内战时期曾实行“打土豪、分田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承认地主土地私有,推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1947年土地改革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以上土地政策的调整是基于:( )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农民对中共的拥护程度
C.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革命性质的变化
7.中国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下图空白处所代表的历史阶段( )
A.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生产资料一直是公有制
C.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8.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捍卫国际公平正义的力量得到巨大加强。就像阿尔巴尼亚等国代表所说:“任何重大国际问题,如果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与都是无法解决的。”这表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A.有利于中国开展全方位外交 B.有利于塑造国际政治新秩序
C.加速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D.使中国形成多层次开放格局
9.按时序排列欧洲文明演进过程中的相关现象,正确的是( )
①罗马帝国的建立 ②马其顿王国的建立
③拜占庭帝国灭亡 ④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10.托克维尔在评价18世纪的一场革命时指出:“这场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平等为基础的社会秩序。”这场革命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十月革命
11.口罩在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核心材料熔喷布主要以石油提炼的聚丙烯为原,在石油化学工业领域,发明人造纤维的是( )
A.本茨 B.诺贝尔 C.海厄特 D.夏尔多内
12.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结果却一成一败,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
A.经济实力的巨大差异 B.国家领导人水平的差异
C.具体国情上的巨大差异 D.改革指导思想上的巨大差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3题10分,14、15、16题每题14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①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②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二: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材料三:(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法)谢和对《南宋社会生活史》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3分)
(2)材料二中图一“交子”最早出现在哪一地区?图二的作者是谁?(2分)
(3)据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材料三中“(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北宋的认识。(2分)
14.(泰州中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又一次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摘编自《 复兴之路 解说词》
材料二 中国改革开放的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大事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
突破性进展,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包干到户
1980年 中央决定试办A、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1984年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
城市。国家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90年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92年 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7年 中共十五大召开,B成为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
……
材料三 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志。据材料一,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创的新道路。(5分)
(2)请在表格A、B两处填写出正确的内容。据材料二, 概括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特点。(5分)
(3)据材料三,你对中国共产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提出有怎样的认识?(5分)
15.古今中外,改革一直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我们的政体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
——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美国宪法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它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对美国社会在地域、群体等方面多元利益的冲突与协调,办法是让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多方位、连续不断的“谈判”而达成妥协,使不同的群体均可从中实现利益分沾和共享。
——摘自李剑鸣《美国宪法何以成为“活着的宪法”》
材料三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摘编自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伯里克利时期如何使“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不得完全照抄原文)。(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宪法如何协调“多元利益”。为达到此目的,美国宪法的设计所依据的原则是什么?体现了哪一启蒙思想家的主张?(5分)
(3)材料三中“彼得变政”“日本改弦”分别是指什么事件?康有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5分)
16.20世纪初期,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国际关系错综复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些报纸认为,除掉这个一贯主张对斯拉夫国家进行侵略的斐迪南,将缓和巴尔干的紧张气氛。但是,两大帝国主义侵略集团都想利用这一事件来实现其罪恶目的,特别是一心想发动战争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两国立即利用这一事件为借口,挑起世界大战。
——张佩侠《萨拉热窝事件与“一战”的爆发》
材料二
材料三“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修昔底德
(1)材料一中的“这一事件”对这场世界大战有何影响?这场世界大战发生的经济根源与哪个历史事件相关?(5分)
(2)图一描绘的是哪次会议的场景?“德国被五头怪普踩在脚下”反映出这次会议怎样的实质?图二反映了中国处于怎样的境地?图一和图二反映了一战后怎样的世界新秩序?(5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如何避免材料三中的修昔底德陷阱?(4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湖南省 中考冲刺题 历史试卷(二)(教师版 学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