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
质量监测历史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 中国史前文化具有土著性特点,如新石器时代,半坡文化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而河姆渡文化以稻为主要栽培作物,养蚕缫丝技术较为先进。这主要是由于( )
A. 生活饮食习惯的迥异 B. 生产技术水平的不同
C.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D. 历史发展程度的区别
2. 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强调退避的人生哲学,坚持无为逍遥的人生态度,追求真正展现自我并自由抒发性灵的人生境界。该学派是( )
A. 道家 B. 儒家 C. 兵家 D. 法家
3. 秦汉时期,源于先秦的“齐人”“鲁人”“楚人”等籍贯表述,逐渐让位于以郡国为籍贯的表述。这反映了( )
A. 土地兼并的加剧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科举制度的衰微 D. 等级观念的崩溃
4. 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两大帝国之间存在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这主要得益于( )
A. 罗马帝国的征服 B. 中国商品的优势
C. 丝绸之路的开通 D. 两国官方的支持
5. 汉代科技多有创新,下图描绘了这一时期某项发明的工艺制作流程(部分),该发明是( )
A. 造纸术 B. 泥范铸造法 C. 棉纺技术 D. 印刷术
6. 下图为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驼背上7位男子身着圆领窄袖长袍,正在演奏琵琶、萧等来自西域和中原的乐器,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当时流行于长安城的杂技节目“骆驼载乐”。该文物反映了( )
A. 西域风情与中原文化开始交融 B. 唐朝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
C. 中国古代的冶炼技术领先世界 D. 唐政府推广西域歌舞艺术
7. 北宋初年统治者罢免老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提高士人的地位。这些措施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
A. 无为而治 B. 戒奢从简 C. 重文轻武 D. 严刑峻法
8.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对于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设北庭都元帅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这些措施( )
A. 推动了道家思想的传播 B.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C. 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 杜绝了地方官员的腐败行为
9. 明清时期,奢侈之风盛行,这风气最先起源于官宦之家,后来有些下层民众的妻女也都衣绸戴金,甚至有些地区的人们竞相以穿华服为夸耀。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
A. 社会经济的发展 B. 等级观念的消亡
C. 儒学思想的影响 D. 科学技术的进步
10. 19世纪中期以后,上海、武汉、南京、广州、福州等地的市场上外国商品日益增多,洋钉子、洋纱等用品在距离这些城市较远的乡村都有出售,而且货量充足。这种状况表明( )
A.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 近代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惠及乡村
C. 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D.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11.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等新式学堂三十余所,派遣留学生,主要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部分社会科学著作。这些举措( )
A. 培养了近代化实用技术人才 B. 唤醒了民众救亡图存意识
C. 拉开了国人学习西方的序幕 D. 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12. 下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反抗外来侵略 B. “自强”“求富”
C. 追求民主共和 D. “扶清灭洋”
13. 据统计,一战前在农商部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而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中国( )
A. 社会风气文明开放 B. 民主政治已经实现
C. 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D. 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14. 1919—1920年间,全国大、中、小学生刊物全都采用白话文发表;从1920年秋季开始,所有国民小学一、二年级都使用白话文教材。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事件是( )
A. 戊戌变法 B. 二次革命 C. 护国战争 D. 新文化运动
15. 1936年3月,法国巴黎《全民月刊》连载《随军西行见闻录》,以被俘军医“廉臣”的口吻,描述了中共红军历时8个月、途经6省的经历,是最早向世人介绍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和红军领袖的纪实作品。这部著作( )
A. 反映了法国人对中国革命的认可 B. 记述了中央红军守卫根据地的壮举
C. 为研究红军长征保存了珍贵史料 D. 全面反映了北伐战争艰难行军历程
16. 1942年,江苏中部地区的武工队和游击小组依靠群众作掩护,组织袭击或伏击,创造了“钓乌龟”“老鹰抓鸡”“包馄饨”等多种诱敌杀敌手段,积小胜为大胜,配合主力部队消灭日伪军有生力量。这反映了( )
A. 国民革命的迅速发展 B. 局部抗战的艰苦卓绝
C. 敌后军民的智勇杀敌 D. 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17. 下侧日记最有可能写于( )
五月二十七日上海 时有鼓吹之汽车疾驰而过,喊口号: “共产党万岁”“主席万岁”等……国民党不自振作,包庇贪污,赏罚不明,卒致有今日之颠覆。解放军之来,人民如大旱之望云霓。 ——《竺可桢日记》
A. 1937年 B. 1940年 C. 1945年 D. 1949年
18. 著名党史专家何沁评价某外交主张时说:“它超越了意识形态的限定,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不仅如此,在纷繁芜杂的当今世界,它依然焕发着蓬勃生
机。”该主张是
A. “一边倒”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另起炉灶” D. 不结盟
19. 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78、199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统计表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 1397 133.6
1990 7662.1 686.3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C. 开展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法制建设不断发展
20. 1980—200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57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39273亿元(人民币),世界排名由第26位上升到第7位这主要得益于(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B. 经济特区相继建立
C. 对外开放政策不断深化 D. 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21. 伯里克利在担任雅典首席将军期间,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同时又增加了富裕公民承担公共捐献的义务,诸如战船捐,使团捐及合唱捐等。这种政策( )
A. 使得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B. 保障了全体雅典居民的权力
C. 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D. 提高了公民大会的办事效率
22. 在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大量人口向亚洲和北非地区迁移,希腊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流行于东方各地。与此同时,定居东方的希腊人也受到东方文明的诸多影响。由此可知,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和发展( )
A. 标志着人类迈向了文明时代 B. 阻碍了基督教思想传播
C. 彻底改变了亚洲的族群结构 D. 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23. 这场运动推动了人思维方式转变,形成人与神剥离的人生观,预示着时代的进步与变革,人们从此开始学着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并由此发现理性是属于“人”的。“这场运动”是指( )
A. 文艺复兴 B. 启蒙运动 C. 殖民扩张 D. 圈地运动
24. 回顾历史,打破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对人类的文明交流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
A. 彼得一世改革 B. 新航路的开辟
C. 光荣革命 D. 美国独立战争
25.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在各地开设了体操传习所,以培养体育师资和进行体育研究。传习所的教学内容包括体操术、解剖学、生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这反映出日本推行的政策是( )
A. 富国强兵 B. 殖产兴业 C. “文明开化” D. 废藩置县
26. “在19世纪,从一个种植园和商业殖民地经济发展成庞大、完整、基本自足的现代经济体系,到19世纪末,工业产值跃居世界首位。”这句话所描述的国家是( )
A. 大革命之后的法国 B.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
C. 南北战争后的美国 D. 完成统一后的德国
27. 图片识读是历史学习的一种方式。下图反映的是( )
A. 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
B. 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C. 二战前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大
D. 二战后“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28. 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一览表,表中所示内容共同说明了( )
名称 时间 参战国家 卷入人 伤亡人数 经济损失
一战 4年多 30多个 15亿 0.3亿 3300多亿美元
二战 6年多 60多个 20亿 0.6亿 4万多亿美元
A. 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B. 都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
C. 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D. 都是反对德国法西斯的战争
29. 二战后,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地区冲突得以解决 B. 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C. 殖民体系趋于崩溃 D. 非洲经济迅速发展
30. 2023年4月,第133届中国进出口商品博览会在广州举行,来自全球的220多家参展商、采购商通过线上、线下平台交流合作,充分体现了“广交世界,互利天下”的理念。这体现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 )
A. 安全化 B. 单一化 C. 集团化 D. 全球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西晋末年开始,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至于(南朝刘宋)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盖东西之极盛也。”
材料二 西汉、唐、北宋南北方人口分布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整理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之向南发展》
材料三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明清时期,苏州、松江、杭州等地工商业市镇密集;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等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西汉到北宋南北方人口分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宋至明清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 梁启超(1873—1929)撰写《变法通议》 图2 孙中山及其题词 图3 《井冈山会师》(油画)
材料图片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任选两幅图片,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材料二 瓦特和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
(2)有人认为,从生产力角度看,材料二的瓦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时代的发展。这种观点对不对?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①、②对应的核心动力,说明“2.0自动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202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
质量监测历史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 中国史前文化具有土著性特点,如新石器时代,半坡文化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而河姆渡文化以稻为主要栽培作物,养蚕缫丝技术较为先进。这主要是由于( )
A. 生活饮食习惯的迥异 B. 生产技术水平的不同
C.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D. 历史发展程度的区别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中国史前文化具有土著性特点,如新石器时代,半坡文化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而河姆渡文化以稻为主要栽培作物,养蚕缫丝技术较为先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气候干燥,故适合种子粟,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湿润,故适合种植水稻和养蚕,故造成他们种植物差异的原因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C项正确;生活饮食习惯的迥异也是由于种植物不同造成的,A项因果倒置,排除A项;材料中各文化都处于新石器时代,其生产技术大体相当,不会存在较大差异,排除B项;材料中各文化都属于新石器时代,历史发展程度趋同,排除D项。故选C项。
2. 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强调退避的人生哲学,坚持无为逍遥的人生态度,追求真正展现自我并自由抒发性灵的人生境界。该学派是( )
A. 道家 B. 儒家 C. 兵家 D. 法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强调退避的人生哲学,坚持无为逍遥的人生态度,追求真正展现自我并自由抒发性灵的人生境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与题干信息相符,A项正确;儒家学派主张积极人世,实行“仁政”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兵家是最讲究实际功效的一家,兵家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在战争中取胜,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 秦汉时期,源于先秦的“齐人”“鲁人”“楚人”等籍贯表述,逐渐让位于以郡国为籍贯的表述。这反映了( )
A. 土地兼并的加剧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科举制度的衰微 D. 等级观念的崩溃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先秦的‘齐人’‘鲁人’‘楚人’等籍贯表述,逐渐让位于以郡国为籍贯的表述”和所学可知,西周时期为了巩固疆土,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西周实行了分封制,“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是从分封制而来,秦朝建立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废除了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这体现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土地兼并主要涉及土地所有权的变化,与籍贯表述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A项;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唐时期,秦汉时期还没有科举制度,排除C项; 籍贯表述的变化并不能直接反映等级观念的崩溃,秦汉时期等级观念仍然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
4. 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两大帝国之间存在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这主要得益于( )
A. 罗马帝国的征服 B. 中国商品的优势
C. 丝绸之路的开通 D. 两国官方的支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汉朝和罗马帝国”“两大帝国之间存在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开通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贸和文化交流,C项正确;罗马帝国的征服扩张没有到达汉朝,排除A项;中国商品的优势不是东西方往来的主要原因,没有丝绸之路的开辟,经济文化交流将不复存在,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两大帝国之间存在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体现不出两国官方的支持,排除D项。故选C项。
5. 汉代科技多有创新,下图描绘了这一时期某项发明的工艺制作流程(部分),该发明是( )
A. 造纸术 B. 泥范铸造法 C. 棉纺技术 D. 印刷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汉代”“描绘了这一时期某项发明的工艺制作流程(部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造纸工艺流程是将麻头、破布等原料经水浸、切碎、洗涤、蒸煮、漂洗、舂捣、加水配成悬浮的浆液、捞取纸浆、干燥后即成为纸张,A项正确;泥范铸造法是商周时期铸造青铜器的方法,与题干时间信息“汉代”及图示信息不符,排除B项;宋代以后,中原地区方开始植棉,并参照丝麻纺织发展棉纺织技术,与题干题干时间信息“汉代”及图示信息不符,排除C项;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之一,唐朝时期出现雕版印刷术,与题干时间信息“汉代”及图示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 下图为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驼背上7位男子身着圆领窄袖长袍,正在演奏琵琶、萧等来自西域和中原的乐器,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当时流行于长安城的杂技节目“骆驼载乐”。该文物反映了( )
A. 西域风情与中原文化开始交融 B. 唐朝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
C. 中国古代的冶炼技术领先世界 D. 唐政府推广西域歌舞艺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正在演奏琵琶、萧等来自西域和中原的乐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社会风气开放,兼容并包,受西域的影响大,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西域风情和中原文化的交融,但“开始交融”说法错误,排除A项;唐三彩是一种陶器,与冶炼技术无关,排除C项;“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展现的是正在演奏琵琶、萧等来自西域和中原的乐器,不能就此推断就是政府行为,排除D项。故选B项。
7. 北宋初年统治者罢免老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提高士人的地位。这些措施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
A. 无为而治 B. 戒奢从简 C. 重文轻武 D. 严刑峻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信息“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提高士人的地位”反映了统治者对文臣的重视,“罢免老将兵权”反映了对武将的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C项正确;西汉初期,统治者吸取秦因暴政而亡的政策,采用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排除A项;戒奢从简的意思是倡导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与题干信息重用文臣、抑制武将无关,排除B项;严刑峻法是意思是严厉的刑罚和严峻的法令,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对于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设北庭都元帅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这些措施( )
A. 推动了道家思想的传播 B.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C. 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 杜绝了地方官员的腐败行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行省制度”“宣政院”“设北庭都元帅府”“设置澎湖巡检司”可知,上述措施均是元朝对地方和边疆地区的管理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B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元朝对地方的管理措施,体现不出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排除A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时已经完成,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元朝对地方的管理措施,体现不出这些措施有杜绝地方官员的腐败行为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9. 明清时期,奢侈之风盛行,这风气最先起源于官宦之家,后来有些下层民众的妻女也都衣绸戴金,甚至有些地区的人们竞相以穿华服为夸耀。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
A. 社会经济的发展 B. 等级观念的消亡
C. 儒学思想的影响 D. 科学技术的进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下层民众的妻女也都衣绸戴金”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因而出现了奢侈之风盛行,下层民众的妻女衣绸戴金的现象,A项正确;衣绸戴金、穿华服体现的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不出等级观念的消亡,排除B项;影响人民穿戴变化的根源是经济发展,儒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不是儒学思想导致奢侈之风盛行,排除C项;明清时期的科技进步与奢侈之风盛行没有直接关系,根源是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0. 19世纪中期以后,上海、武汉、南京、广州、福州等地市场上外国商品日益增多,洋钉子、洋纱等用品在距离这些城市较远的乡村都有出售,而且货量充足。这种状况表明( )
A.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 近代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惠及乡村
C. 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D.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19世纪中期以后,上海、武汉、南京、广州、福州等地的市场上外国商品日益增多,洋钉子、洋纱等用品在距离这些城市较远的乡村都有出售,而且货量充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辟了更多的通商口岸,便利了外国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因此外国商品出现在民众生活中,说明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D项正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而非“进一步发展”,排除A项;近代中国市场是被迫开放的,并非“主动开放”,排除B项;这一时期,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未解体,故“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1.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等新式学堂三十余所,派遣留学生,主要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部分社会科学著作。这些举措( )
A. 培养了近代化实用技术人才 B. 唤醒了民众救亡图存的意识
C. 拉开了国人学习西方的序幕 D. 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洋务派创办翻译学堂、工艺学堂、军事学堂等新式学堂三十余所,派遣留学生,主要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部分社会科学著作”可知,洋务运动培养了大量的近代化实用技术人才,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A项正确;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并没有“唤醒了民众救亡图存的意识”,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已经开始学习西方,排除C项;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并没有推动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A项。
12. 下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反抗外来侵略 B. “自强”“求富”
C. 追求民主共和 D. “扶清灭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致远”号撞向敌舰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抗击日军的事迹,刘永福和台湾军民誓师抗日反映的是台湾军民抗击日军的爱国行动,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故它们反映的是反抗外来侵略,A项正确;“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图片没有体现,排除B项;追求民主共和是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追求,与辛亥革命等有关,图片没有体现,排除C项;“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提出的口号,但无法概括前两幅图片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3. 据统计,一战前在农商部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而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中国( )
A. 社会风气文明开放 B. 民主政治已经实现
C. 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D. 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的增多,没有反映“社会风气文明开放”,排除A项;“民主政治已经实现”与史实不符,这一时期,民主政治并非实现,排除B项;1914年8月至1920年,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际地位并非得到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
14. 1919—1920年间,全国大、中、小学生刊物全都采用白话文发表;从1920年秋季开始,所有国民小学一、二年级都使用白话文教材。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事件是( )
A. 戊戌变法 B. 二次革命 C. 护国战争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19——1920年间,全国大、中、小学生刊物全都采用白话文发表;从1920年秋季开始,所有国民小学一、二年级都使用白话文教材。”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有利于文化普及与繁荣,D项正确;戊戌变法运动是晚清时期维新派人士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二次革命发生于1913年,是以孙中山为代表反抗袁世凯的革命事件,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护国战争是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15. 1936年3月,法国巴黎《全民月刊》连载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以被俘军医“廉臣”的口吻,描述了中共红军历时8个月、途经6省的经历,是最早向世人介绍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和红军领袖的纪实作品。这部著作( )
A. 反映了法国人对中国革命的认可 B. 记述了中央红军守卫根据地的壮举
C. 为研究红军长征保存了珍贵史料 D. 全面反映了北伐战争艰难行军历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1936年3月、中共红军历时8个月、途经6省经历,是最早向世人介绍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和红军领袖的纪实作品”可知,这是说,这部书是长征纪实作品,可信度很高,因此,它为研究红军长征保存了珍贵史料,C项正确;《随军西行见闻录》仅代表作者和报刊人员的态度,不能代表是法国人的态度,排除A项;这部书记录的是长征,不是中央红军守卫根据地的壮举、北伐,排除BD项。故选C项。
16. 1942年,江苏中部地区的武工队和游击小组依靠群众作掩护,组织袭击或伏击,创造了“钓乌龟”“老鹰抓鸡”“包馄饨”等多种诱敌杀敌手段,积小胜为大胜,配合主力部队消灭日伪军有生力量。这反映了( )
A. 国民革命的迅速发展 B. 局部抗战的艰苦卓绝
C. 敌后军民的智勇杀敌 D. 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42年”“江苏中部地区的武工队和游击小组”“创造了‘钓乌龟’‘老鹰抓鸡’‘包馄饨’等多种诱敌杀敌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挺进敌后,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到1940年,在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地区创建了有1亿多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根据地军民以主力部队和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展开人民游击战争,进行反“扫荡”,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战法,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与题干信息“创造了‘钓乌龟’‘老鹰抓鸡’‘包馄饨’等多种诱敌杀敌手段”相符,C项正确;国民革命于1927年已经结束,题干反映的事件发生在1942年,属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A项;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不属于局部抗战,排除B项;根据题干信息“江苏中部地区的武工队和游击小组依靠群众作掩护”“创造了‘钓乌龟’‘老鹰抓鸡’‘包馄饨’等多种诱敌杀敌手段”“配合主力部队消灭日伪军有生力量”,可知这属于敌后战场的抗战,排除D项。故选C项。
17. 下侧日记最有可能写于( )
五月二十七日上海 时有鼓吹之汽车疾驰而过,喊口号: “共产党万岁”“主席万岁”等……国民党不自振作,包庇贪污,赏罚不明,卒致有今日之颠覆。解放军之来,人民如大旱之望云霓。 ——《竺可桢日记》
A. 1937年 B. 1940年 C. 1945年 D. 1949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五月二十七日上海”“国民党不自振作……卒致有今日之颠覆”,可知此时国民党在上海的统治宣告结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5月27日,上海完全解放,D项正确;1937年、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正在积极抵抗日本侵略,排除AB项;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此时人民解放战争尚未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18. 著名党史专家何沁评价某外交主张时说:“它超越了意识形态的限定,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不仅如此,在纷繁芜杂的当今世界,它依然焕发着蓬勃生
机。”该主张是
A. “一边倒”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另起炉灶” D. 不结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它超越了意识形态的限定,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不仅如此,在纷繁芜杂的当今世界,它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可得出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发展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已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B项正确;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毛泽东在文中明确提出了新中国外交“一边倒”的方针,排除A项;“另起炉灶”就是新中国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排除C项;不结盟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9. 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78、199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统计表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 1397 133.6
1990 7662.1 686.3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C. 开展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法制建设不断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78—199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都有了较大增长,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生态环境逐渐改善与题干中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无关,排除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题干中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无关,排除C项;法制建设不断发展与题干中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0. 1980—200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57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39273亿元(人民币),世界排名由第26位上升到第7位。这主要得益于(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B. 经济特区相继建立
C. 对外开放政策不断深化 D. 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80—2000年”“进出口贸易”,结合所学可知,促使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长和世界排名上升的主要因素是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1980年开始设立经济特区,之后对外开放不多扩展,C项正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指的是1953年到1956年的三大改造,与题干时间和现象不符,排除A项;经济特区相继建立是对外开放政策的体现,概括不全,排除B项;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确定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1. 伯里克利在担任雅典首席将军期间,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同时又增加了富裕公民承担公共捐献的义务,诸如战船捐,使团捐及合唱捐等。这种政策( )
A. 使得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B. 保障了全体雅典居民的权力
C. 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D. 提高了公民大会的办事效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指的是通过建立津贴制度以保证雅典公民积极参与民主政治,“增加了富裕公民承担公共捐献的义务”表明此举可以进一步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C项正确;在伯里克利主政之前,雅典民主政治早就确立起来了,排除A项;雅典的民主政治只限于成年男性公民参加,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排除B项;伯里克利的政策增加了富裕公民承担公共捐献的义务,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维持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体现不出有提高公民大会办事效率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22. 在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大量人口向亚洲和北非地区迁移,希腊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流行于东方各地。与此同时,定居东方的希腊人也受到东方文明的诸多影响。由此可知,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和发展( )
A. 标志着人类迈向了文明时代 B. 阻碍了基督教思想的传播
C. 彻底改变了亚洲的族群结构 D. 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大量人口向亚洲和北非地区迁移,希腊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流行于东方各地。与此同时,定居东方的希腊人也受到东方文明的诸多影响”可知,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希腊文化的传播,同时希腊文化也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形成双向的交流,即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希腊文化与东方文明的互相交流,“阻碍了基督教思想的传播”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希腊文化与东方文明的互相交流,并非局限于“亚洲”,且“彻底改变了亚洲的族群结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23. 这场运动推动了人的思维方式转变,形成人与神剥离的人生观,预示着时代的进步与变革,人们从此开始学着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并由此发现理性是属于“人”的。“这场运动”是指( )
A. 文艺复兴 B. 启蒙运动 C. 殖民扩张 D. 圈地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推动了人的思维方式转变,形成人与神剥离的人生观,预示着时代的进步与变革,人们从此开始学着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和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他们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与题干信息相符,A项正确;启蒙运动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殖民扩张是指新航路开辟后,殖民统治者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在欧洲转化为资本,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即将发生的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和市场两个重要条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圈地运动是英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土地变革,发生在15至19世纪,其主要特点是庄园领主和贵族阶层圈占农民的耕地,将其转变为牧场,以适应当时毛纺织业的快速发展和羊毛产品的市场需求,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4. 回顾历史,打破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对人类的文明交流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
A. 彼得一世改革 B. 新航路的开辟
C. 光荣革命 D. 美国独立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世界各地相互隔绝和相对孤立的局面,从整个世界来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世界文明的交流开始由分散到整体、由区域到全球的演变.B项正确;彼得一世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改革运动,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光荣革命是一次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确立了统治地位,排除C项;美国独立战争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获得了民族独立,排除D项。故选B项。
25.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在各地开设了体操传习所,以培养体育师资和进行体育研究。传习所的教学内容包括体操术、解剖学、生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这反映出日本推行的政策是( )
A. 富国强兵 B. 殖产兴业 C. “文明开化” D. 废藩置县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在各地开设了体操传习所,以培养体育师资和进行体育研究。传习所的教学内容包括体操术、解剖学、生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可知体现的是“文明开化”,明治维新时期,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C项正确;富国强兵是明治维新的目的,不是推行的政策,排除A项;殖产兴业是鼓励发展近代工商业,属于明治维新期间在经济方面的政策,排除B项;废藩置县是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属于明治维新期间在政治方面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26. “在19世纪,从一个种植园和商业殖民地经济发展成庞大、完整、基本自足的现代经济体系,到19世纪末,工业产值跃居世界首位。”这句话所描述的国家是( )
A. 大革命之后的法国 B.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
C. 南北战争后的美国 D. 完成统一后的德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在19世纪,从一个种植园和商业殖民地经济发展成庞大、完整、基本自足的现代经济体系;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末(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首位,C项正确;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排除A项;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在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排除D项。故选C项。
27. 图片识读是历史学习的一种方式。下图反映的是( )
A. 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
B. 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C. 二战前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大
D. 二战后“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英(核心)、法、俄” “德(核心)、意、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半期,法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1882年,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20世纪初,英国分别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起三国协约,这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最终导致一战爆发,故它们反映的是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A项正确;一战后,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了战胜国各自的势力范围,确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国际新秩序,与图示信息无关,排除B项;二战前,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相互勾结,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C项;“北约”是美国实施冷战在军事方面的表现,“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冷战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与图示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8. 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一览表,表中所示内容共同说明了( )
名称 时间 参战国家 卷入人 伤亡人数 经济损失
一战 4年多 30多个 15亿 0.3亿 3300多亿美元
二战 6年多 60多个 20亿 0.6亿 4万多亿美元
A. 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B. 都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
C. 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D. 都是反对德国法西斯的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表格中的“卷入人口”“伤亡人数”“经济损失”可知,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A排除;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B排除;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D排除。故选择C。
29. 二战后,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地区冲突得以解决 B. 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C. 殖民体系趋于崩溃 D. 非洲经济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二战后,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可知,二战后,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获得独立,殖民体系趋于崩溃,民族解放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C项正确;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是地区冲突,排除A项;二战后,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获得独立,殖民体系趋于崩溃,“贫富差距日益缩小”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非洲经济迅速发展”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C项。
30. 2023年4月,第133届中国进出口商品博览会在广州举行,来自全球的220多家参展商、采购商通过线上、线下平台交流合作,充分体现了“广交世界,互利天下”的理念。这体现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 )
A. 安全化 B. 单一化 C. 集团化 D. 全球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来自全球的220多家参展商、采购商通过线上、线下平台交流合作,充分体现了‘广交世界,互利天下’的理念”,表明期望促进世界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维护世界经济安全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是促进世界经济的交流发展,而非单一化的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不同国家间的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而是强调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西晋末年开始,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至于(南朝刘宋)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盖东西之极盛也。”
材料二 西汉、唐、北宋南北方人口分布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整理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之向南发展》
材料三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明清时期,苏州、松江、杭州等地工商业市镇密集;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等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西汉到北宋南北方人口分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宋至明清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1)原因: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②统治者重视;③南方相对稳定;④人民辛勤劳作。
(2)变化:①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比例逐渐超过北方;②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比例逐步增长;③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比例逐步下降;④西汉和唐朝,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比例超过南方。
(3)影响:①促进南方文化发展;②南方成为政府财赋的主要来源地;③促进工商业的发展;④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一信息“西晋末年开始,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加之统治者的重视,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是方人口大量南迁;统治者重视;南方相对稳定;人民辛勤劳作。
【小问2详解】
变化:阅读表格信息可知,北宋时期,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比例为62.9%,北方为37.1%,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比例逐渐超过北方;从西汉、唐朝到北宋,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比例分别为19.8%、43.2%、62.9%,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比例逐步增长;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比例分别为80.2%、56.8%、37.1%,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比例逐步下降;西汉、唐朝时期,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比例为80.2%、56.8%,南方为19.8%、43.2%,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比例超过南方。
【小问3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三信息“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可得出:促进南方文化发展;根据“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和所学知识,可得出:南方成为政府财赋的主要来源地;根据“明清时期,苏州、松江、杭州等地工商业市镇密集;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等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可得出: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 梁启超(1873—1929)撰写《变法通议》 图2 孙中山及其题词 图3 《井冈山会师》(油画)
材料图片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任选两幅图片,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示例一:选取图1、图2
论题: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近代化的探索。
论述: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兴民权并实行君主立宪,进行维新变法,推动制度变革;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总之,在中国近代史上,随着我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民族资产阶层掀起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促进我国政治的近代化。
示例二:选取图1、图2
论题: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救亡图存不懈奋斗。
论述: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要求兴民权并实行君主立宪,推动制度变革;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总之,在中国近代史上,随着我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民族资产阶层掀起了不同程度的救亡图存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示例三:选取图1、图3
论题:近代中国民族危亡下的抗争。
论述: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要求兴民权并实行君主立宪,推动制度变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的道路。
总之,在中国近代史上,随着我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人民掀起了不同程度的救亡图存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示例四:选取图2、图3
论题: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
论述: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的道路。
总之,在中国近代史上,随着我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人民掀起了不同程度的反侵略求民主运动(探索),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
【解析】
【详解】示例一:可选取图1、图2。根据梁启超、孙中山的相关知识,并结合中国政治近代化进行分析,可得出论题: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近代化的探索。然后围绕论题,结合维新变法的背景、表现、影响和辛亥革命过程、影响进行解读即可。如论述: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兴民权并实行君主立宪,进行维新变法,推动制度变革;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最后,进行小结。如:总之,在中国近代史上,随着我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民族资产阶层掀起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促进我国政治的近代化。
示例二:可选取图1、图2。根据梁启超、孙中山的相关知识,并结合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斗争进行分析,可得出论题: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救亡图存不懈奋斗。然后围绕论题,结合维新变法的背景、表现、影响和辛亥革命过程、影响进行解读即可。如论述: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要求兴民权并实行君主立宪,推动制度变革;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最后,进行小结。如:总之,在中国近代史上,随着我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民族资产阶层掀起了不同程度的救亡图存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示例三:可选取图1、图3。根据梁启超、井冈山会师的相关知识,并结合近代中国民族抗争进行分析,可得出论题:近代中国民族危亡下的抗争。然后围绕论题,结合维新变法的背景、表现、影响和井冈山会师的影响进行解读即可。如论述: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要求兴民权并实行君主立宪,推动制度变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的道路。最后,进行小结。如:总之,在中国近代史上,随着我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人民掀起了不同程度的救亡图存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示例四:可选取图2、图3。根据孙中山、井冈山会师的相关知识,并结合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进行分析,可得出论题: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然后围绕论题,结合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影响和井冈山会师的影响进行解读即可。如论述: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的道路。最后,进行小结。总之,在中国近代史上,随着我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人民掀起了不同程度的反侵略求民主运动(探索),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材料二 瓦特和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
(2)有人认为,从生产力角度看,材料二的瓦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时代的发展。这种观点对不对?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①、②对应的核心动力,说明“2.0自动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答案】(1)主要特征: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或机器取代人力);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或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
(2)观点:正确。
理由:瓦特改良蒸汽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若答到“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也给分),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3)核心动力:①蒸汽动力(或蒸汽机);②电力。
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若答到“世界市场形成”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给分)。
【解析】
【小问1详解】
主要特征:根据材料“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可知,工业革命的特点是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或机器取代人力,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或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
【小问2详解】
观点及理由:根据图片可知,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运用于生产领域,成为工厂的主要动力,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因而题干观点“瓦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时代的发展”说法正确。
【小问3详解】
核心动力:①根据所学可知,斯蒂芬森发明的蒸汽机车是以蒸汽机为动力;②根据所学可知,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了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而福特汽车生产线则是以电力为核心动力。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市场形成”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9世纪后期的“2.0自动化”指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垄断组织,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广东省鹤山市中考模拟历史试卷(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