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佛山市名校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高二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四单元+选择性必修3前四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远古人类以渔猎、采集为生。相传神农氏教民制耒耕等农器,还发明了用烧山经营农作的方式,进行刀耕火种,故又被称“烈山氏”。亦有传说称,因为他用火兴邦安民,所以又被称“炎帝”。这些传说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 )
A. 尊黄帝炎帝为华夏始祖 B. 旧石器时代农业经济迅速发展
C. 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 D. 从采集渔猎向原始农业的演进
2.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迁移民往“桂林、象郡、南海”,“取高阙、陶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这些移民活动意在( )
A. 向全国推广郡县制 B. 改善边疆的民族关系
C. 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D. 扩大国家赋税的来源
3. 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七族相继掌权。材料反映了( )
A. 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形成 B. 上族是东晋特有的阶层
C. 魏晋庶族丧失政治地位 D. 东晋时期皇权相对削弱
4.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 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5. 如表所示为王安石变法中相关内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王安石变法( )
法案 内容
青苗法 责成县令、县佐于借贷时亲自与者长、户长一道检视,防治“吏缘为奸”
方田均税法 方田官员亲自检验之后,官府还得慕人复算,又立方帐、庄帐、甲帖、户帖,防止“隐户漏 税”“产去税存”等弊端
A. 注重变法措施的落实 B. 加强了三司的财政权
C. 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D. 造成严重的冗官现象
6. 金熙宗将融合女真之礼的礼制推行至金朝全境,并要求“四海之内,皆朕臣子,若分别待之,岂能致一”。金熙宗此举意在( )
A. 完善金朝官僚体系 B. 构建统治合法性 C. 推动理学的世俗化 D. 促进女真族汉化
7. 明末,传教士拉斯戈台斯神父感慨道:“每个中国人在购买东西时都会随身带着一把钢剪,根据货物的价格把银锭铰成大小不等的银块。人们在做这件事情时非常熟练,如果需要二钱或者五厘,他们往往一次就能凿下准确的重量。”材料所述现象( )
A. 源自于西学东渐的推动 B.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 表明货币具有多种形式 D. 体现了政府的财政信用
8. 李贽认为商鞅、韩非,“皆有一定之学术,非苟苟者,各周于用,总足办事”。他赞颂“始皇出世,……掀翻一个世界”,而认为董仲舒、朱熹“虽名为学而不知学,往往学步失故,践迹而不能造其域”。这体现出李贽( )
A. 否定儒学的存在价值 B. 对社会革新的期望
C.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D. 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9. 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这反映出( )
A. 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 B.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C. 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 D.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
10. 1929年,上海某书店采取兼营咖啡的模式,并在报上刊出广告表示“没有招待,不要小费”;1930年,上海某咖啡馆因与大戏院相邻,时常推出喝咖啡送电影票的活动。这反映出( )
A. 咖啡获得上海主流饮品地位 B. 物种交流影响文化生活空间
C. 广告促销促成咖啡传入中国 D. 西方娱乐文化深受国人欢迎
11. 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被阿卡德人接受,巴比伦人、亚述人先后采用。此外,埃兰人、赫梯人、胡里特人等也根据各自需要,对楔形文字加以改变并使用。1500年左右,埃及与西亚各国的交往书信也用楔形文字书写。这可用于说明( )
A. 西亚和北非文明发展的趋同性 B. 文字的出现标志着文明高度发展
C. 苏美尔人为区域交往作出了贡献 D. 古巴比伦长期是区域的文化中心
12. 据如表可以推断出玛雅人的多神崇拜主要源于( )
玛雅主要神灵
神灵 职能
天神 赐给地球雨水,使土地适合种庄嫁,避免灾难
太阳神 健康、音乐、诗歌、书法(与羽蛇神相关)
月亮神 掌管各种水体、丰收、彩虹、分娩、纺织、洪水
雨神 掌管雨水充沛、避免干旱
羽蛇神 掌握雨季、播种、收获、五谷丰登,太阳神的化身
A. 神灵职能的多元化 B. 各文明相对孤立
C. 农业社会发展的需要 D. 无文字,语言杂乱
13. 374年,匈奴人渡过顿河,攻入东哥特,东哥特人被迫退至西哥特人境内。西哥特人在抵抗失败后,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地方官吏政策失误,激起了一场叛乱。378年,罗马皇帝亲率军队镇压,结果大败,随后,罗马帝国分裂。这说明匈奴人的迁徙( )
A. 摧毁了罗马帝国的基础 B. 促进了东西文化的碰撞
C. 推动了欧洲的民族迁徙 D. 改变了欧亚的政治格局
14. 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对移民进行文化测验的法案。雷蒙德·埃文斯就此事创作了漫画《美国城墙》(见如图)。该漫画反映出( )
注:漫画旗帜上的文字为“自由土地”,城墙上的文字为“文化测验”,漫画底端的文字为“由国会议员伯内特提出”“山姆大叔:欢迎你们一假如你们能够翻越的话”。
A. 美国存在排外主义倾向 B. 欧亚移民的文化水平较为落后
C. 移民涌入阻碍美国发展 D. 美国科技落后急需高科技人才
15. 公元前123年,汉武帝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头探索通往身毒的道路,但都未获成功。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人归降,东汉王朝“始通博南山道,渡澜沧水”,并与缅甸的掸族有了经济文化来往,又通过缅甸经印度人大夏。据此可知,两汉政府( )
A. 打通了中亚到南亚的通道 B. 使西南丝绸之路得以扩展
C. 首次全线贯通东西丝绸之路 D. 开辟了西南道的商贸生命线
16. 欧洲历史上的某一时期“黄金和白银被赋予了无与伦比的神秘感。用金线织成的布匹和壁毯在光照下熠熠生辉,黄金和白银让雕像写油画大放光不,金银制成的徽章、珠宝和餐具述说着贵族与生俱来的美德“这历史现象
A. 刺激了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 B. 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动力
C. 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D.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高度发达的隋唐政治文明的出现和形成是诸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仅能够兼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而创造出了更为发达、灿烂的文明。
材料二 唐初,面对各个部门之间出现严重分歧,政令难以得到顺利贯彻的问题,朝廷设立了政事堂制度,每遇到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后改为“中书门下”),并在政事堂后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以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包括皇帝诏命在内的一切政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方能生效颁行。随着盛唐时代政事堂工作重心向分理行政倾斜,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正式在皇宫内设立了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主要负责起草任命将相大臣、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并承担起了参与决策机务的工作。此后,宋辽夏金元明清各朝都设有翰林学士或学士,在政治权力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中央决策机制调整的作用。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对封闭且独立的宫城的出现和成熟,显示出这一时期(商周时期)王权在行政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在二里岗时期,以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为核心的王朝都邑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系列同时期城址,如垣曲商城、焦作府城、盘龙城等构成了一套整齐划一、等级严密的城市聚落体系。
——摘编自惠夕平《从商周都邑看早期城市功能的发展》
材料二 《如梦录》详尽描述了明朝中后期的开封城。城内商业店铺林立,主要有四大类:一是日用百货类,如衣裳布匹、酒类、茶叶、各类食品等,应有尽有;二是文化用品类,如刻字、画馆、文房四宝等店铺,散居各处;三是各类手工业作坊,如丝织业、棉织业、鞋帽业等;四是专供文武官员所需的生产经营型部门,如专门制造朝靴、官帽等的店铺,设有多处。在开封城,鼓楼一带街市非常繁华,“此市有天下客商,堆积杂货等物,每日拥塞不断”。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
有学者指出,社会经济发展是促使古代中原地区城市功能变化的主要因素。据材料一 、二、概括商周时期城市和明代中后期开封城主要功能的不同,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因素均可,并阐述理由)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五六千年前,地中海东部就已经出现埃及、巴比伦等古代帝国,它们的建立带来了东地中海地区最早的文化交融。希腊文明兴起之后,希腊人建立的殖民城邦遍布整个地中海沿岸,地中海的文化中心也由埃及转移到希腊。亚历山大东征开启了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与东方文明之间有了更密切的交流。公元前1世纪,罗马征服了整个地中海沿岸,将原本独立的各个文明纳入同一个政权治下,地中海文化圈最终形成。
——摘编自陈村富《地中海文化圈概念的界定及其意义》
材料二 学术界往往将地中海文化圈一分为二、埃及、叙利亚等东地中海地区具有浓厚的东方文明特征,以意大利为代表的西地中海地区则别具一格。希腊文化源自埃及,同时希腊文化也为东方文明所吸收。而最终征服环地中海地区的罗马,在文化上展现了更多的开放与包容,不仅对希腊文化照单全收,对埃及等东方文明也多有吸收,成为地中海新的文化中心。而罗马的征服又将文明带到了原本落后的西欧地区。
——摘编自谌中和《地中海文化圈与西方文明独特性的根源——兼与陈村富教授商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中海文化圈形成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地中海文化圈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中海文化圈形成的影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美国社会学家认为:人口迁移并非完全育目无序的流动,而是进循一定的规律的。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是指原居地(或者国家)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种种排斥力,它可以是战争、动乱、天灾、生态环境恶化等对某一地区具有普遍性影响的因素,也可以是某一小群体遭避的意外或不幸。拉力因素则是指移入地(或者国家)所具有的吸引力,它可以是大量呈现的新机会,也可以是仅仅对于某一小群体的特殊机遇。
——摘编自光持《“推—拉”合力: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马来亚华人移民变迁》
请以“人口迁移动力”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高二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四单元+选择性必修3前四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远古人类以渔猎、采集为生。相传神农氏教民制耒耕等农器,还发明了用烧山经营农作的方式,进行刀耕火种,故又被称“烈山氏”。亦有传说称,因为他用火兴邦安民,所以又被称“炎帝”。这些传说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 )
A. 尊黄帝炎帝为华夏始祖 B. 旧石器时代农业经济迅速发展
C. 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 从采集渔猎向原始农业的演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的中国。根据材料“神农氏教民制未耜”“农业经营”等信息可得出与原始农业有关,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华夏始祖的出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此时古代社会正向原始农业演进,“农业经济迅速发展”表述有误,排除B项;国家产生的标志有文字、阶级、私有制等,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迁移民往“桂林、象郡、南海”,“取高阙、陶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这些移民活动意在( )
A. 向全国推广郡县制 B. 改善边疆的民族关系
C. 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D. 扩大国家赋税的来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对占领地区实行移民政策,这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和边疆地区开发,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C项正确;这些移民活动意在巩固大一统的局面,材料内容与郡县制无关,排除A项;秦的移民活动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改善边疆的民族关系项不属于根本目的,排除B项;移民政策与扩大国家赋税的来源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3. 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七族相继掌权。材料反映了( )
A. 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形成 B. 上族是东晋特有的阶层
C. 魏晋庶族丧失政治地位 D. 东晋时期皇权相对削弱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根据材料“王与马,共天下”“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高门士族在政治领域有较大权力,甚至威胁皇权,进而反映出魏晋时期皇权相对削弱,D项正确;东晋时期士族势力庞大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无法体现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A项;士族并非东晋时期特有的阶层,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高门士族在政治领域有较大权力,但不代表庶族丧失政治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4.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 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题目和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读的能力。材料中二者“同归于治”,体现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思想合流,佛教受儒学影响,主动适应社会,A项正确;儒、佛开始出现合流是在唐朝,B项错在“开始”;当时占据社会主流思想的儒学,C项错误;儒学地位发生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D项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三教合流
5. 如表所示为王安石变法中的相关内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王安石变法( )
法案 内容
青苗法 责成县令、县佐于借贷时亲自与者长、户长一道检视,防治“吏缘奸”
方田均税法 方田官员亲自检验之后,官府还得慕人复算,又立方帐、庄帐、甲帖、户帖,防止“隐户漏 税”“产去税存”等弊端
A. 注重变法措施的落实 B. 加强了三司的财政权
C. 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D. 造成严重的冗官现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责成县令、县佐于借贷时亲自与者长、户长一道检视”“方田官员亲自检验之后,官府还得募人复算”可知,王安石变法注重变法措施的落实,有利于变法措施的推行,A项正确;材料表明王安石变法注重变法措施的落实,未提及三司权力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表明王安石变法注重变法措施的落实,材料未提及商业经济的发展情况,材料所述内容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青苗法和方田均税法的实施不是导致冗官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6. 金熙宗将融合女真之礼的礼制推行至金朝全境,并要求“四海之内,皆朕臣子,若分别待之,岂能致一”。金熙宗此举意在( )
A. 完善金朝官僚体系 B. 构建统治合法性 C. 推动理学的世俗化 D. 促进女真族汉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根据题干可知,金熙宗向中原王朝学习相关礼法制度,并结合女真族的礼制特点,将这一套融合汉人与女真人的礼制推行至全国。在传统中国的政治哲学中,合法性往往与“德治”和“礼治”联系在一起。金熙宗通过推行统一的礼制,试图表明他的统治是符合天意和传统的,从而增强其统治的合法性,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推行礼制,因此与“完善金朝官僚体系”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到理学,与“理学的世俗化”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推行的礼法,既有“女真之礼”,也有“汉人之礼”,所以影响的不仅仅是女真族汉化,排除D项。故选B项。
7. 明末,传教士拉斯戈台斯神父感慨道:“每个中国人在购买东西时都会随身带着一把钢剪,根据货物的价格把银锭铰成大小不等的银块。人们在做这件事情时非常熟练,如果需要二钱或者五厘,他们往往一次就能凿下准确的重量。”材料所述现象( )
A. 源自于西学东渐的推动 B.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 表明货币具有多种形式 D. 体现了政府的财政信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中国)。民众对于白银熟练使用,表明当时白银已经成为民间重要的支付手段,这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民众熟练使用白银与西学东渐没有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货币具有多种形式,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民间的支付手段,与政府的财政信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 李贽认为商鞅、韩非,“皆有一定之学术,非苟苟者,各周于用,总足办事”。他赞颂“始皇出世,……掀翻一个世界”,而认为董仲舒、朱熹“虽名为学而不知学,往往学步失故,践迹而不能造其域”。这体现出李贽( )
A. 否定儒学的存在价值 B. 对社会革新的期望
C.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D. 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题干可知,李贽认为商鞅、韩非以及秦始皇都是一些有真学问以及实干之人,而认为董仲舒、朱熹则是因循守旧,并不能开创新局面的人。结合所学,李贽是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家,对于社会思想的僵化,社会制度的弊端提出了很多批判观点可以推知李贽有“对社会革新的期望”,B项正确;李贽只是对不同的人进行务实的评判,并没有否定儒学存在的价值,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李贽评判的标准和态度,没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排除C项;材料体现出李贽对社会革新的期望,材料不涉及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评价,排除D项。故选B项。
9. 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这反映出( )
A. 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 B.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C. 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 D.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的观念在氏族时代即已产生,既是方位称谓更有中心、中央之意。这一观念在商周及之后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如择中建都、择中立宫等,D项正确;早期政治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指的是多元起源,中原核心,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而这些文化又互相融合,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融为一体,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都以地理中心为主”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0. 1929年,上海某书店采取兼营咖啡的模式,并在报上刊出广告表示“没有招待,不要小费”;1930年,上海某咖啡馆因与大戏院相邻,时常推出喝咖啡送电影票的活动。这反映出( )
A. 咖啡获得上海主流饮品地位 B. 物种交流影响文化生活空间
C. 广告促销促成咖啡传入中国 D. 西方娱乐文化深受国人欢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咖啡原产于非洲,传入欧洲后逐步形成了近代的咖啡馆文化,近代中国大城市引进西方生活方式,推动饮食文化发生转变,这对人们的文化生活空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并未将咖啡和其他饮品进行对比,排除A项;咖啡传入中国并非因为广告促销,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涉及咖啡的交流影响了文化生活空间,无法体现出国人对西方娱乐文化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1. 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被阿卡德人接受,巴比伦人、亚述人先后采用。此外,埃兰人、赫梯人、胡里特人等也根据各自需要,对楔形文字加以改变并使用。1500年左右,埃及与西亚各国的交往书信也用楔形文字书写。这可用于说明( )
A. 西亚和北非文明发展的趋同性 B. 文字的出现标志着文明高度发展
C. 苏美尔人为区域交往作出了贡献 D. 古巴比伦长期是区域文化中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楔形文字的传播和使用,不仅体现了苏美尔文化对邻近地区的影响力,而且促进了区域间的交流和文化互动。因此,苏美尔人通过楔形文字的创造和传播,为区域间的交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C项正确;“西亚和北非文明发展的趋同性”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文字的出现标志着文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不一定是“文明高度发展”,排除B项;“古巴比伦长期是区域的文化中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2. 据如表可以推断出玛雅人的多神崇拜主要源于( )
玛雅主要神灵
神灵 职能
天神 赐给地球雨水,使土地适合种庄嫁,避免灾难
太阳神 健康、音乐、诗歌、书法(与羽蛇神相关)
月亮神 掌管各种水体、丰收、彩虹、分娩、纺织、洪水
雨神 掌管雨水充沛、避免干旱
羽蛇神 掌握雨季、播种、收获、五谷丰登,太阳神的化身
A. 神灵职能的多元化 B. 各文明相对孤立
C. 农业社会发展的需要 D. 无文字,语言杂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美洲。从材料中“赐给地球雨水避免干旱”“掌握雨季”等信息可知,古代玛雅人尊崇的很多神灵的职能都是与水有关系的,反映玛雅人对水资源比较重视,这主要是农业发展需要,C项正确;材料主要讲玛雅人的宗教信仰,神灵职能的多元化和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只涉及玛雅文明,没有涉及其他文明,无法得知文明之间关系,排除B项;无文字,语言杂乱在才中没有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 374年,匈奴人渡过顿河,攻入东哥特,东哥特人被迫退至西哥特人境内。西哥特人在抵抗失败后,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地方官吏政策失误,激起了一场叛乱。378年,罗马皇帝亲率军队镇压,结果大败,随后,罗马帝国分裂。这说明匈奴人的迁徙( )
A. 摧毁了罗马帝国的基础 B. 促进了东西文化的碰撞
C. 推动了欧洲的民族迁徙 D. 改变了欧亚的政治格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洲。根据材料可知,匈奴人的迁徙使东哥特人被迫退至西哥特人境内,西哥特人在抵抗失败后进入罗马帝国,这表明匈奴人的迁徙推动了欧洲的民族迁徙,C项正确;A项表述过分夸大了匈奴人迁徙对罗马帝国的影响,排除A项;匈奴人的迁徙并没有推动西方文化东传,排除B项;材料说明匈奴人的迁徙推动了欧洲的民族迁徙,未涉及亚洲政治格局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4. 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对移民进行文化测验的法案。雷蒙德·埃文斯就此事创作了漫画《美国城墙》(见如图)。该漫画反映出( )
注:漫画旗帜上的文字为“自由土地”,城墙上的文字为“文化测验”,漫画底端的文字为“由国会议员伯内特提出”“山姆大叔:欢迎你们一假如你们能够翻越的话”。
A. 美国存在排外主义倾向 B. 欧亚移民的文化水平较为落后
C. 移民涌入阻碍美国发展 D. 美国科技落后急需高科技人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美国)。据材料漫画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虽然美国宣称其为自由土地,但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对移民进行文化测验的法案,该法案规定,在文化测验中,16岁以上至多阅读40个英文单词的移民不允许入境,这种文化测试像城墙一样阻挡了大量移民进入美国,体现了美国存在排外主义倾向,A项正确;美国国会通过的对移民进行文化测验的法案,测验的内容为英语,英语水平不能够代表文化水平,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北美,共同建设美国,推动了美国的发展,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美国一直是科技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在20世纪初,美国的科技水平并不落后,且美国国会通过的对移民进行文化测验的法案考察的内容为英语,英语水平高低与是否为高科技人才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5. 公元前123年,汉武帝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头探索通往身毒的道路,但都未获成功。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人归降,东汉王朝“始通博南山道,渡澜沧水”,并与缅甸的掸族有了经济文化来往,又通过缅甸经印度人大夏。据此可知,两汉政府( )
A. 打通了中亚到南亚的通道 B. 使西南丝绸之路得以扩展
C. 首次全线贯通东西丝绸之路 D. 开辟了西南道的商贸生命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人归降,东汉王朝‘始通博南山道,渡澜沧水’,并与缅甸的掸族有了经济文化来往,又通过缅甸经印度入大夏。”可知,两汉时期西南丝绸之路得以拓展,B项正确;打通了中亚到南亚的通道在材料中并没有反映,排除A项;首次全线贯通东西丝绸之路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开辟了西南道的商贸生命线夸大了其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6. 欧洲历史上的某一时期“黄金和白银被赋予了无与伦比的神秘感。用金线织成的布匹和壁毯在光照下熠熠生辉,黄金和白银让雕像写油画大放光不,金银制成的徽章、珠宝和餐具述说着贵族与生俱来的美德“这历史现象
A. 刺激了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 B. 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动力
C. 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D.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考查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考查历史解释素养。由材料可知西欧人对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的追求刺激了西欧人向海外寻求黄金白银,并由此诱发了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故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高度发达的隋唐政治文明的出现和形成是诸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仅能够兼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而创造出了更为发达、灿烂的文明。
材料二 唐初,面对各个部门之间出现严重分歧,政令难以得到顺利贯彻的问题,朝廷设立了政事堂制度,每遇到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后改为“中书门下”),并在政事堂后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以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包括皇帝诏命在内的一切政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方能生效颁行。随着盛唐时代政事堂工作重心向分理行政倾斜,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正式在皇宫内设立了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主要负责起草任命将相大臣、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并承担起了参与决策机务的工作。此后,宋辽夏金元明清各朝都设有翰林学士或学士,在政治权力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中央决策机制调整的作用。
【答案】(1)有利因素:魏晋奠定的制度基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统治者的励精图治。(答出三点即可)
(2)作用:提高行政办事效率;有利于集思广益,提高了决策的合理性;分割相权,强化皇权;有利于保障国家政局的稳定;创新中枢机构决策机制;有利于提高治理效能;对后朝影响深远。(答出四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有利因素:根据材料“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可分析出魏晋奠定的制度基础;结合国家统一可分析出这时期国家的统一,为隋唐制度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结合经济发展可分析出经济的繁荣,为隋唐政治制度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结合开明文化政策可分析出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有利于隋唐时期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结合统治者个人努力可分析出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作用:根据材料“面对各个部门之间出现严重分歧,政令难以得到顺利贯彻的问题,朝廷设立了政事堂制度”可分析出提高行政办事效率;根据材料“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可分析出有利于集思广益,提高了决策的合理性;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分割相权,强化皇权,有利于保障国家政局的稳定;根据材料“承担起了参与决策机务的工作”可分析出创新中枢机构决策机制;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有利于提高治理效能;根据材料“宋辽夏金元明清各朝都设有翰林学士或学士,在政治权力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可分析出对后朝影响深远。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对封闭且独立的宫城的出现和成熟,显示出这一时期(商周时期)王权在行政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在二里岗时期,以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为核心的王朝都邑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系列同时期城址,如垣曲商城、焦作府城、盘龙城等构成了一套整齐划一、等级严密的城市聚落体系。
——摘编自惠夕平《从商周都邑看早期城市功能的发展》
材料二 《如梦录》详尽描述了明朝中后期的开封城。城内商业店铺林立,主要有四大类:一是日用百货类,如衣裳布匹、酒类、茶叶、各类食品等,应有尽有;二是文化用品类,如刻字、画馆、文房四宝等店铺,散居各处;三是各类手工业作坊,如丝织业、棉织业、鞋帽业等;四是专供文武官员所需的生产经营型部门,如专门制造朝靴、官帽等的店铺,设有多处。在开封城,鼓楼一带街市非常繁华,“此市有天下客商,堆积杂货等物,每日拥塞不断”。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
有学者指出,社会经济发展是促使古代中原地区城市功能变化的主要因素。据材料一 、二、概括商周时期城市和明代中后期开封城主要功能的不同,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因素均可,并阐述理由)
【答案】不同:商周时期,城市政治统治(行政管理)功能突出;明朝中后期,开封城经济功能日益增强。
示例观点:赞同该学者的观点。
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先民开始从事原始农业,手工业、商业逐渐与农业分离,进而产生从事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的专门人员。社会分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使人类有了剩余产品,私有制和阶级应运而生,城市成为权贵阶层实行阶级统治的重要手段。商周时期,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得到发展,相对封闭独立的宫城的出现和成熟,以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为核心的五朝都邑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系列同时期城址,构成了一套整齐划一、等级森严的城市落体系,体现了王权的强化,说明此时期城市以政治统治功能为主。进入封建时代,中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商品经济发展使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到明朝中后期,为了维持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包括开封城在内的中原地区城市工商业门类繁多,吸引聚集了来自国内外各地的客商,城市在保持原有政治功能的同时,其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因此,伴随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原地区城市的功能日渐完善,经济功能日益凸显。
【解析】
【详解】不同: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相对封闭且独立的宫城的出现和成熟,显示出这一时期(商周时期)王权在行政管理中的主导地位”“构成了一套整齐划一、等级严密的城市聚落体系”“《如梦录》详尽描述了明朝中后期的开封城。城内商业店铺林立,”可知,商周时期,城市政治统治(行政管理)功能突出;明朝中后期,开封城经济功能日益增强。评述: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评述该学者的观点,如赞同该学者的观点;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先民开始从事原始农业,手工业、商业逐渐与农业分离,进而产生从事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的专门人员。社会分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使人类有了剩余产品,私有制和阶级应运而生,城市成为权贵阶层实行阶级统治的重要手段;根据材料“相对封闭且独立的宫城的出现和成熟,显示出这一时期(商周时期)王权在行政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在二里岗时期,以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为核心的王朝都邑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系列同时期城址,如垣曲商城、焦作府城、盘龙城等构成了一套整齐划一、等级严密的城市聚落体系”并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得到发展,相对封闭独立的宫城的出现和成熟,以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为核心的五朝都邑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系列同时期城址,构成了一套整齐划一、等级森严的城市落体系,体现了王权的强化,说明此时期城市以政治统治功能为主。根据材料“《如梦录》详尽描述了明朝中后期的开封城。城内商业店铺林立”并结合所学可知,进入封建时代,中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商品经济发展使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到明朝中后期,为了维持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包括开封城在内的中原地区城市工商业门类繁多,吸引聚集了来自国内外各地的客商,城市在保持原有政治功能的同时,其经济功能显著增强。最后,概括总结即可,如伴随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原地区城市的功能日渐完善,经济功能日益凸显。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五六千年前,地中海东部就已经出现埃及、巴比伦等古代帝国,它们的建立带来了东地中海地区最早的文化交融。希腊文明兴起之后,希腊人建立的殖民城邦遍布整个地中海沿岸,地中海的文化中心也由埃及转移到希腊。亚历山大东征开启了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与东方文明之间有了更密切的交流。公元前1世纪,罗马征服了整个地中海沿岸,将原本独立的各个文明纳入同一个政权治下,地中海文化圈最终形成。
——摘编自陈村富《地中海文化圈概念的界定及其意义》
材料二 学术界往往将地中海文化圈一分为二、埃及、叙利亚等东地中海地区具有浓厚的东方文明特征,以意大利为代表的西地中海地区则别具一格。希腊文化源自埃及,同时希腊文化也为东方文明所吸收。而最终征服环地中海地区的罗马,在文化上展现了更多的开放与包容,不仅对希腊文化照单全收,对埃及等东方文明也多有吸收,成为地中海新的文化中心。而罗马的征服又将文明带到了原本落后的西欧地区。
——摘编自谌中和《地中海文化圈与西方文明独特性的根源——兼与陈村富教授商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中海文化圈形成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地中海文化圈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中海文化圈形成的影响。
【答案】(1)有利条件:地中海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处,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为不同文明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地中海地区繁荣的贸易活动;地中海地区的各个文明在交流中吸收和融合;罗马帝国的统一地中海地区。
(2)特点:多元融合;开放包容;文化中心不断转移
影响: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塑造了独特的地中海精神;对后世的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根据材料一“早在五六千年前,地中海东部就已经出现埃及、巴比伦等古代帝国,它们的建立带来了东地中海地区最早的文化交融”可知,地中海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处,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为不同文明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根据材料一“亚历山大东征开启了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与东方文明之间有了更密切的交流”可知,地中海地区的各个文明在交流中吸收和融合;根据材料一“公元前1世纪,罗马征服了整个地中海沿岸,将原本独立的各个文明纳入同一个政权治下,地中海文化圈最终形成。”可知,罗马帝国的统一地中海地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中海地区繁荣的贸易活动。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希腊文化源自埃及,同时希腊文化也为东方文明所吸收”可知,多元融合;根据材料二“而最终征服环地中海地区的罗马,在文化上展现了更多的开放与包容”可知,开放包容;根据材料二“不仅对希腊文化照单全收,对埃及等东方文明也多有吸收,成为地中海新的文化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中心不断转移。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亚历山大东征开启了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与东方文明之间有了更密切的交流”可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根据材料二“学术界往往将地中海文化圈一分为二、埃及、叙利亚等东地中海地区具有浓厚的东方文明特征,以意大利为代表的西地中海地区则别具一格”可知,塑造了独特的地中海精神;根据材料二“而罗马的征服又将文明带到了原本落后的西欧地区”可知,对后世的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塑造了独特的地中海精神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美国社会学家认为:人口迁移并非完全育目无序的流动,而是进循一定的规律的。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是指原居地(或者国家)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种种排斥力,它可以是战争、动乱、天灾、生态环境恶化等对某一地区具有普遍性影响的因素,也可以是某一小群体遭避的意外或不幸。拉力因素则是指移入地(或者国家)所具有的吸引力,它可以是大量呈现的新机会,也可以是仅仅对于某一小群体的特殊机遇。
——摘编自光持《“推—拉”合力:从社会结构视角看马来亚华人移民变迁》
请以“人口迁移动力”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论题: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
论述: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西欧和北欧的民众因政治动荡、宗教迫害、文化冲突和经济困境等原因,逐渐向北美迁移。特别是在英国,为了扩展领土和促进殖民地发展,政府鼓励移民前往北美。在20世纪前半叶,由于经济停滞和政治不稳定,移民潮更加庞大。冷战结束后,全球劳动力市场对技术人才的渴求日益增长,发达国家如美国等开始通过优惠政策吸引高技能人才和商业移民。进入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后,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技术移民数量激增,特别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专业人士大量流向发达国家,这种趋势凸显了发达国家在物质和文化吸引力方面的优势,以及对劳动力的强烈需求。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着人口压力的挑战,这一现象清楚地展示了社会环境变化对国际人口流动方向的显著影响。
其他参考论题:历史上战争与动乱推动人口迁移;生态环境恶化对古代文明人口迁移影响深刻。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据材料“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是指原居地(或者国家)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种种排斥力,它可以是战争、动乱、天灾、生态环境恶化等对某一地区具有普遍性影响的因素,也可以是某一小群体遭避的意外或不幸”“拉力因素则是指移入地(或者国家)所具有的吸引力,它可以是大量呈现的新机会,也可以是仅仅对于某一小群体的特殊机遇”,可得出推力、拉力即社会环境,得出论题: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然后,结合17世纪到20世纪初、20世纪前半叶,西欧和北欧的民众向北美迁移;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的专业人士大量流向发达国家的原因进行论述;最后总结社会环境变化对国际人口流动方向的显著影响。阐述要试论结合、逻辑严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佛山市名校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