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5月份质量监测高二历史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7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20题,共20题)、非选择题(第21题~第23题,共3题)两部分。本次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黑色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非选择题须用黑色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一、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在西周晚期至整个春秋时期,大多数青铜鼎内的铭文通常会写因荣光之事而作此器,以之祭祀祖考,并祈求子孙永宝用。战国时期,多数鼎内的铭文只简单记录器物容量、重量等信息而已。青铜鼎内铭文的变化反映出( )
A. 社会等级观念已逐渐淡化 B. 手工业突破官府垄断
C. 宗族治理社会的模式崩溃 D. 青铜器铸造水平提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西周到春秋时期青铜鼎铭文上大多记载祭祀之事,这受到宗法制影响,战国时期只是简单记载一些信息,因为宗法制逐渐崩溃,宗族治理社会模式崩溃,C项正确;当时社会等级观念并未淡化,排除A项;当时手工业未突破官府垄断,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不出青铜铸造水平如何,排除D项。故选C项。
2. 汉高祖定封功臣为列侯,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朝中位居丞相、诸卿,一度掌控朝廷,并不前往封地治民。汉文帝要求列侯前往各自封地行使治民权,只有在朝廷任职以及得到文帝特许的列侯才能继续留居长安。汉文帝对列侯制度的调整( )
A. 有利于中央朝政稳定运作 B. 造成诸侯王国势力的膨胀
C. 推动了“推恩令”的落实 D. 削弱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汉代。汉文帝要求列侯去各自封地,有利于减少功臣对中央的影响力,有利于中央朝政的稳定运作,A项正确;B项过于夸大,排除B项;推恩令是在汉武帝时期实行,排除C项;材料没涉及相权,排除D项。故选A项。
3. 下图反映的是北魏后太和时代元姓宗室女子婚配情况。这一情况可以用来说明北魏( )
A. 高门士族执掌朝政 B. 门阀士族日益腐朽
C. 民族隔阂广泛存在 D. 政权基础显著扩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根据材料,北魏宗室女多许配给汉族和世家大族,这有利于拉拢汉族和世家大族,使得政权的基础扩大,D项正确;执掌朝政的是鲜卑贵族,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不出门阀士族腐朽,排除B项;通婚体现出隔阂逐渐消除,排除C项。故选D项。
4. 《历代帝王图卷》是唐初宫廷画师阎立本的作品。作者抓住汉光武帝刘秀、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等13位先代帝王各自的性格特点,为这些帝王赋予了或沉稳从容、气宇轩昂,或面色虚浮、色厉内荏等不同的形象。该作品( )
A. 融合了多种传统绘画风格 B. 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
C. 具有以古鉴今的教化功能 D. 意在强调唐朝的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初(中国)。据题干“《历代帝王图卷》...阎立本的作品...抓住...不同帝王的性格特点...赋予了...不同的形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阎立本的这幅作品通过描绘历代帝王的形象,并赋予其性格特征,旨在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传达一定的道德或政治寓意,提醒观者从历史中吸取教训,C项正确;题干未直接提及绘画风格的融合,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个性描绘而非促进民族认同,排除B项;题干更侧重于描绘帝王个人特点,并非强调正统性的意图,排除D项。故选C项。
5. 为了应对人口信息管理、民讼决遣、盗贼防治等日益繁剧的社会事务,宋代从都城到州城、县城,从镇寨场到乡村里保,普遍设有兼职或专职的烟火公事,主要负责处理一般日常民政事务,重要民政事务仍归州县衙门。烟火公事的设置反映宋代( )
A. 州县事权遭到分化 B. 社会的流动性增强
C. 基层组织权力扩大 D. 城市娱乐活动丰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为了应对人口信息管理、民讼决遣、盗贼防治等日益繁剧的社会事务,”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随着人口增长与流动,单靠州县衙门已不足以应付,城市及乡村普遍设有兼职或专职“烟火公事”,逐渐承担起辅助管理职能,负责处理一般日常民政事务,这反映了宋朝社会的流动性增强,B项正确;根据材料“主要负责处理一般日常民政事务,重要民政事务仍归州县衙门”可知州县事权遭到分化只是现象,而不是本质,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伴随着镇寨场规模的扩大及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宋朝政府通过增设机构强化对地方的管理,并未涉及基层组织权力扩大,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娱乐活动,排除D项。故选B项。
6. 1854年,上海租界建立了工部局,开始修筑新式马路、路灯和其他道路设备。同年,英法美三国领事还重申了修筑公用道路的需求是便利码头货物的转运。此后各口岸租界都以上海为模板,形成以码头为中心的公路运输网。租界的上述做法意在( )
A. 改善城市的空间布局 B. 划分在华势力范围
C. 完善租界的道路体系 D. 扩大在华贸易空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海租界工部局的成立和随后的道路建设主要是为了完善租界内部的基础设施,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租界内的商业活动和居民生活,方便在华贸易,进而扩大在华贸易空间,D项正确;上海租界完善租界,改善城市的空间布局是影响,不是目的,排除A项;列强划分在华势力范围的手段是建立租界,划分势力范围等,与基础设施建设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扩大在华贸易空间”,而“完善租界的道路体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 下图为近代中国钢铁进口量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壮大
C. 晚清政府推进洋务新政 D. 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晚清时期钢铁进口呈现增加的趋势,这是因为洋务运动的开展,对钢铁的需求增大,C项正确;这个时期中国并未完全丧失关税自主权,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主要集中的轻工业,排除B项;材料没涉及列强的资本输出,排除D项。故选C项。
8. 1897年,梁启超前往湖南创办时务学堂,引导和要求学生阅读“西国近世吏法章程之书及各国报章”,“以求治天下之理”,阅读物理格致之书,“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志乎极”。由此可见,梁启超的办学努力( )
A. 利于推动思想启蒙 B. 冲击了传统官僚体制
C. 促进革命力量发展 D. 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7年(中国)。根据材料“引导和要求学生阅读‘西国近世吏法章程之书及各国报章’,‘以求治天下之理’,阅读物理格致之书,‘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志乎极’。”和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创办的时务学堂倡导宣传西方的文化,有利于推动思想启蒙,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传统官僚体制,排除B项;梁启超是改良派,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梁启超的办学实践,与理论依据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9.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即发布禁烟法令。驻宁英领事对此表示强烈抗议,并不断给南京政府施压,称禁烟是“违约办法”。为此外交部要求浙江都督取消烧毁印度生产的鸦片的命令,以免成为英国的借口,而浙江方面严正拒绝。由此可见,南京临时政府( )
A. 积极调和南北矛盾 B. 担忧出现军阀割据
C. 反对列强干预内政 D. 面临内政外交困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京临时政府发布禁烟法令,遭到英国强烈抗议,并不断给南京临时政府施压,导致南京临时政府要求浙江都督取消烧毁鸦片的禁令,而浙江方面却严正拒绝了,这说明当时的南京临时政府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境地,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南北矛盾,排除A项;南京临时政府主要是惧怕列强的抗议,并不是军阀割据的出现,排除B项;南京临时政府最终向列强屈服了,排除C项。故选D项。
10. 下表展现了近代《妇女时报》自创办起三年报道内容倾向的变化。据表格内容推断,这三年是( )
第一年 顺应兴女学、废缠足风气,关注年轻女性的身心和职业发展,向家庭主妇传播西方科学知识。
第二年 以谨慎的言词谈及女子参政,如《妇女与革命》,并介绍大量西方女性名人和事迹,如《美国妇女之选举权》等等。
第三年 多刊发有关妇女道德的文章,劝诫女性收敛,重新关注家政和家庭,多讲为母之道,当重妇德。
A. 1887、1898、1899年 B. 1911、1912、1913年
C. 1914、1915、1916年 D. 1918、1919、1920年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年主张废缠足风气,这是受到辛亥革命影响,因此第一年为1911,第二年提倡女子参政,因为中华民国成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因此第二年为1912,第三年重新让女子关注家庭和传统道德,因为这个时期袁世凯借用儒家思想为自己称帝做准备,第三年为1913,B项正确;A项都是在辛亥革命前,不符合描述,排除A项;1915年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道德,不符合第三年的描述,排除C项;D项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不符合第三年的描述,排除D项。故选B项。
11. 据史料记载,“自陈炯明勾结香港政府,希图侵占广州后,省港罢工工人异常激愤,故日来闻之政府招募输送队,极为欣悦,争往应募”。“当党军由虎门出发石龙时”当地农民“带路输送无不努力效命”。上述记载反映出( )
A. 国民革命蓬勃开展 B. 外国侵略势力受抵制
C. 北伐战争顺利进军 D.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的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国民革命时期(中国)。据题干“陈炯明勾结香港政府,希图侵占广州...省港罢工激愤...招募输送队...争往应募...当党由虎门石龙出发...农民带路...努力效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记载描述的是国民革命时期,民众对北伐军的支持与农民的热烈配合,这与北伐战争中,国民党与工农联盟,共同对抗北洋军阀的军事行动相符,A项正确,题干描述的正是国民革命时期,民众与军队联合抗争的情景,并非外国侵略,排除B项;题干信息中未直接体现战争的进展如何,排除C项;题干未直接涉及理论传播情况,主要描述的是实际行动与响应,排除D项。故选A项。
12. 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红色中华》在报道国民党统治受灾情况的同时,鼓励苏区民众“应该迅速地在革命互济会的领导下,积极进行募捐,救济灾区工农弟兄,援助他们的反帝反国民党斗争,并且告诉他们只有苏区,才能免去一切灾祸。”此类报道旨在( )
A. 探索民主革命新道路 B. 鼓励灾区的人民生产自救
C. 粉碎国民党经济封锁 D. 动员群众参与苏维埃革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机关报上鼓励群众对灾区募捐,并强调只有苏区才能免去一切灾祸,这是在动员群众参加革命,D项正确;革命新道路已经开辟,排除A项;材料没涉及生产自救,排除B项;材料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3. 下图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新辟水路图。国民政府开辟这些水路( )
A. 打破了日军“囚笼政策” B. 有利于推动敌后战场开辟
C. 为持久抗战提供有利条件 D. 企图为全面发动内战做准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据题干提供的“国民政府新辟水路图”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开辟新的水路交通,有助于物资运输和人员流动,对于持久抗战是非常重要的支持,C项正确;打破“囚笼政策”更多依赖于军事行动而非仅仅依靠交通建设,排除A项;敌后战场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在敌占区开展的斗争,与国民政府主导的水路开辟关联不大,排除B项;企图为全面发动内战做准备这一说法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共合作抗日的历史背景相悖,排除D项。故选C项。
14. 1947年5月,多所高校的爱国学生在南京街头举行反饥饿、反内战的游行示威。此后,工人罢工、教员罢教、商人罢市、农民抗粮抗税抗抽丁等斗争此起彼伏。上述社会运动( )
A. 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作战 B. 促成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C. 加剧国统区财政经济崩溃 D. 反映民主党派争取和平的努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中国)。根据材料“多所高校的爱国学生在南京街头举行反饥饿、反内战的游行示威。此后,工人罢工、教员罢教、商人罢市、农民抗粮抗税抗抽丁等斗争此起彼伏。”和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社会各阶层反战求民主的运动不断高涨,逐步发展成为配合人民解放区的作战的第二条战线,A项正确;1949年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排除B项;材料的社会运动没有涉及财政经济方面,排除C项;材料提及到学生、工人、教员、商人、农民等社会阶层,没有体现民主党派争取和平的努力,排除D项。故选A项。
15. 下图是1950年上海、天津等六大城市的32种主要商品的物价加权指数,由此可以看出( )
A. 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完成 B. 国内通货膨胀难以遏制
C. 国家经济治理已取得成效 D. 市场剧烈波动仍在延续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根据题干图片可以看出1950年上海、天津等六大城市的32种主要商品的物价加权指数相对平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C项正确;1950年,新中国还要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所以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体现物价加权指数相对平稳,可知通货膨胀已经得到控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物价加权指数相对平稳,说明市场已经趋于平稳,D项正确。故选C项。
16. 20世纪80年代,我国小城镇区域经济呈现出多种发展模式,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苏南模式”,有以商带工、发展“小商品,大市场”的“温州模式”,还有利用地区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珠江模式”等。据此可知(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 改革创新释放经济活力
C.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 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我国小城镇区域经济呈现出多种发展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和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0世纪80年代,城镇经济发展模式增多体现了改革创新释放了经济活力,B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A项;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C项;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排除D项。故选B项。
17. 下图是中国日报网于2017年5月登载的一幅漫画。该漫画表达出中国( )
A. 构建新型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B. 主张和平解决地区热点问题
C. 倡导与非洲国家共建的理念 D. 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7年(中国)。根据图片可得结论,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D项正确;材料主要突出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而不是构建新型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排除A项;图片显示的是中国推进建设“一带一路”,没有涉及地区热点问题,排除B项;图片主旨是中国推进建设“一带一路”,而不是倡导与非洲国家共建的理念,排除C项。故选D项。
18. 由于按帝国边境收取关税收益太少,统治者便将帝国分为不列颠、高卢、西班牙、西西里等九个关税区,货物在越过关税区时也要收取关税。亚细亚、叙利亚和埃及等行省因此成为帝国贸易和关税收入的重要保障。据此判断,该帝国有可能是( )
A. 波斯帝国 B. 亚历山大帝国 C. 罗马帝国 D. 阿拉伯帝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帝国,根据题干提到的地区划分如“不列颠、高卢、西班牙、西西里”以及“亚细亚、叙利亚和埃及等行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划分方式符合罗马帝国的行政和税收体系,罗马帝国在其广阔的领土上实施了行省制度,并通过设立关税区来增加财政收入,C项正确;波斯帝国其主要领土集中在亚洲,并且行政划分和关税制度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未形成如题干所述的长期稳定的关税区管理体系,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行政管理和税收体系与题目中的描述不完全吻合,排除D项。故选C项。
19. 英国的温彻斯特主教所属32个庄园在1208—1209年平均小麦出售量占生产量的48.5%,到了1299—1300年,这一主教所属42所庄园小麦出售量占到了生产量的70%。影响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教会垄断农业市场 B. 城市得到发展
C.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 封建庄园解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14世纪(英国)。根据材料“英国的温彻斯特主教所属32个庄园在1208—1209年平均小麦出售量占生产量的48.5%,到了1299—1300年,这一主教所属42所庄园小麦出售量占到了生产量的70%。”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温彻斯特主教所属庄园出售的粮食总额逐渐增多,这与当时城市得到发展,粮食需求量增加有关,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庄园小麦出售量增加,并没有体现教会垄断农业市场,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14世纪后,和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庄园产品多数用于出售,说明自然经济受到了冲击,推动封建庄园制度解体,所以D选项是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20. 一位英国非洲历史学家在其专著中写道:“各城邦从大陆吸取象牙和黄金,向海洋呼唤丝绸与瓷器,一时左右逢源,繁荣昌盛。”上述文字描述的古代非洲文明位于( )
A. 东非的沿海地区 B. 非洲南部的津巴布韦
C. 北非尼罗河流域 D. 非洲西部的桑海帝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的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非洲。据题干“各城邦从大陆吸取象牙和黄金,向海洋呼唤丝绸与瓷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非的沿海地区通过海上贸易与外界交流,符合题干描述,A 项正确;非洲南部的津巴布韦、北非尼罗河流域、非洲西部的桑海帝国与题干中强调的这种与大陆和海洋的贸易特征不太相符,排除B、C、D 项。故选 A 项。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3题,共计40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塞尔登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于1659年入藏于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捐赠者是英国人约翰·塞尔登。地图使用汉字标注,以南海为中心,不仅绘制有明朝人观念中的疆域,还涵盖了从右上角的日本,一直到南海周边的苏门答腊、菲律宾、婆罗洲、越南、马来半岛,这些地方在图中的位置与现实基本吻合。其中在地图上菲律宾群岛南部的香料群岛上标有的“化人”和“红毛”字样,即闽南人对西班牙人和荷兰人的称呼。地图上,所有城市和港口都用黑点注明,旁边用汉字标识出名称,四周用黑底黄边的圆圈圈起来。连通各个港口的线条,在海洋上形成花状的网格,表明过去船只航行过的一条条航线。
——摘编自卜正民《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
材料二 《中华现势大地图》出版于1933年,地图首先在当时的中国疆界旁,用特别的线条勾画出历史上曾经属于中华民族的国土范围,并用红色字迹一一标明这些国土何年因何条约被何帝国主义列强所掠夺。整幅地图的四角还附有15张小图:左边上方是上海、武汉等商埠的系列附图;左边下方是一组题为“我国海疆形胜被帝国主义者攫取及租借地图”的系列附图,它们从左至右分别是“法租广州湾图”“英占香港及所租九龙图”“葡占澳门图”等;右边从上至下分别是“旧都北平城市图”“东北大都会沈阳图”“东北边疆丧失地图”“我国极南疆域西沙南沙团沙图”“国都南京形胜图”等。地图左下方有黑色正楷“宁夏省政府教育厅发永久保存列入交代”等字样钤章。
——摘编自王军辉《中国近代史的见证〈中华现势大地图〉》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塞尔登地图绘制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现势大地图》所展示当时中国的政治现状。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幅地图的时代意义。
【答案】(1)背景:明朝开放海禁、海外贸易活跃;新航路开辟,航海技术进步;欧洲主要国家对外进行殖民扩张;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写“西学东渐”亦可得分)
(2)现状:中国主权遭到破坏;日本已经开始侵华;中国处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之下。
(3)时代意义:塞尔登的中国地图:拓展了国人的视野;(写“引导人们进一步探索海洋”亦可得分)促进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中华现势大地图》:增强国人的忧患意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宣示国家领土主权。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末(全球)。据材料一“塞尔登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地图使用汉字标注,以南海为中心,不仅绘制有明朝人观念中疆域,还涵盖了……这些地方在图中的位置与现实基本吻合。”可得出,该地图反映了明末时期中国对周边海域及国家相对准确的认识,说明当时明朝开放海禁、海上活动频繁,海图制作技术较为成熟。据材料一“其中在地图上菲律宾群岛南部的香料群岛上标有的‘化人’和‘红毛’字样,即闽南人对西班牙人和荷兰人的称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正值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欧洲国家开展海上贸易与殖民活动;据材料一“地图上,所有城市和港口都用黑点注明,旁边用汉字标识出名称,四周用黑底黄边的圆圈圈起来。连通各个港口的线条,在海洋上形成花状的网格,表明过去船只航行过的一条条航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贸易往来日益密切。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据材料二“地图首先在当时的中国疆界旁,用特别的线条勾画出历史上曾经属于中华民族的国土范围,并用红色字迹一一标明这些国土何年因何条约被何帝国主义列强所掠夺。”可得出,中国领土完整受到严重侵害,大量领土因不平等条约而被列强割占或租借,反映了中国主权遭到极大破坏的历史现状。据材料二“右边从上至下分别是‘旧都北平城市图’‘东北大都会沈阳图’‘东北边疆丧失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侵华已经开始,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据材料二“国都南京形胜图”以及地图由“宁夏省政府教育厅发永久保存列入交代”等字样钤章,可推知,此地图出版时中国处于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之下,因为南京是其首都,且地方政府(如宁夏省政府)参与了地图的发行与推广,这间接反映了当时的政治中心和政府权威。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末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塞尔登的中国地图:据材料一“塞尔登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结合所学知识,在明朝末期,随着新航路开辟,东西方交流逐渐增多,这张地图的出现有助于拓展国人的世界视野,反映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与中西交往的加深,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中华现势大地图》:据材料二“用红色字迹一一标明这些国土何年因何条约被何帝国主义列强所掠夺”,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正值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日本侵华步步紧逼,这张地图的出版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旨在增强国人的忧患意识,提醒国人不忘国耻,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地图详细标注被列强侵占的领土和重要城市,宣示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性,强调了收复失地的重要性。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身处上海租界内、定位为中产阶级市民杂志的《良友》画报,在1939年以3篇摄影报道向外界展示了延安的形象。以下为摄影报道的部分内容
第140期:《去延安途中》
已成中国青年梦想中天国之延安。每日必有数百青年,自全国各处,分道奔来,投军入学,有骑驴者,有骑自由车者,有步行者,此等不畏艰难追求光明之青年,当属未来中国之主人翁。
第142期:《窑洞大学》
第148期:《延安的文化活动》
(1)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作为依据,归纳两种“延安形象”的内涵。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良友》延安摄影报道在当时所发挥的作用。
【答案】(1)作答示例:
画报140期中通过照片和文字展现中国青年,乘车骑驴分道奔赴延安的情景,体现出延安已经成为国内有志青年向往的圣地。(追求光明)
画报中142、148期中通过照片和文字展现延安青年学生露天上课、参加劳动的情景,体现出延安物质条件艰苦,但是广大青年学生仍然坚持学习探求救国真理,体现出这一时期延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
画报中142期中通过照片和文字展现陕北公学篮球比赛的情景,体现出延安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但是广大青年学生仍然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体现出这一时期延安呈现一派积极向上的氛围。(乐观向上)
画报中148期中通过照片和文字展现延安的学生面向民众宣传抗战的情景,体现出延安虽然地处后方,但是广大学生、群众抗战热情高涨。
画报中148期中通过照片和文字展现毛泽东与学生谈话的情景,照片中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毛泽东面带笑容位于照片右侧,体现出延安民主平等的氛围。
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2)作用:鼓舞了人民的抗战信心;激励民众投身抗日救国;向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形象,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观察图片和题干信息进行作答即可。如画报140期,通过照片和材料“已成中国青年梦想中天国之延安。每日必有数百青年,自全国各处,分道奔来,投军入学,有骑驴者,有骑自由车者,有步行者,此等不畏艰难追求光明之青年,当属未来中国之主人翁。”可知, 《去延安途中》展现了中国青年乘车骑驴分道奔赴延安的情景,体现出延安已经成为国内有志青年向往的圣地。(追求光明);画报中142期照片和文字说明“延安郊外随处可见之露天教师”和148期照片和文字说明“延安学生,大都半工半读,校中需要燃料,均由学生前往离城十里处之森林中采樵”可知,展现了延安青年学生露天上课、参加劳动的情景,体现出延安物质条件艰苦,但是广大青年学生仍然坚持学习探求救国真理,体现出这一时期延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画报中142期,通过照片和文字“陕北公学之课外运动——篮球比赛”展现出延安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但是广大青年学生仍然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体现出这一时期延安呈现一派积极向上的氛围。(乐观向上);画报中148期,通过照片和文字“延安学生,时赴近郊村镇,作化妆演讲,激励民众爱国热忱”展现了延安的学生面向民众宣传抗战的情景,体现出延安虽然地处后方,但是广大学生、群众抗战热情高涨;画报中148期,通过照片和文字“毛泽东曾赴抗大演说,会后与该学生谈话之影”展现了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毛泽东面带笑容,和蔼可亲的形象,体现出延安民主平等的氛围。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身处上海租界内、定位为中产阶级市民杂志的《良友》画报,在1939年以3篇摄影报道向外界展示了延安的形象。”和所学知识可知,1939年,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丢失大片领土,而且在国民党长期反共宣传的影响下,人们对共产党和延安并不了解,所以《良友》画报关于延安的报道起到了宣传作用,具体可围绕延安摄影报道内容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作答即可,第140期:《去延安途中》展现了“中国青年梦想中天国之延安。”有利于鼓舞了人民的抗战信心;第148期:《延安的文化活动》中学生向群众作化妆演讲,激励民众投身抗日救国;第148期:《延安的文化活动》特别是毛泽东的形象宣传,向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形象,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友》画报关于延安的报道起到了宣传作用,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6项工程”是苏联援建中国156个工业项目的总称。这一庞大的项目是中苏两国在1950年至1957年期间前后多次协商分批确定并逐步实施的,1954年底被正式确定为“156项建设项目”。中国政府在充分考虑资源分布和国防安全等因素的基础上,把工程主要安排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先后建成东北、华北、山西、湖北、郑洛、陕西、甘肃、川南八大工业区。为提高建设效益,国家多次调整修订项目指标,从各条战线抽调上万名优秀干部,同时组织培训、轮训、出国学习等方式壮大工程技术人员队伍,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填补了包括航空、电子、航天等行业的多项空白。特别是当1959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的困难时刻,我们不但能顶住压力,继续完成了大型工程的建设任务,而且还独自完成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科研任务和建设工程。156项工程构筑了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时至今日,作为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鞍钢集团公司等均是当年“156项工程”建设项目发展而来,已经成为行业中的翘楚。
——摘编自陈夕《奠基:苏联援华156工程始末》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6工程”实施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156工程”的伟大意义。
【答案】(1)背景:新中国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政治孤立与经济封锁;(写到朝鲜战争、美苏冷战亦可得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写到“国民经济全面恢复”亦可得分)一五计划的推动。
(2)意义:提高了国防能力;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奠基石;形成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锻炼培养了干部队伍和科技人才;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工业布局;(写到“推动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亦可得分)为改革开放的经济腾飞奠定基础。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政府在充分考虑资源分布和国防安全等因素的基础上”得出新中国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政治孤立与经济封锁。根据所学知识得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一五计划的推动。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填补了包括航空、电子、航天等行业的多项空白。特别是当1959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的困难时刻,我们不但能顶住压力,继续完成了大型工程的建设任务,而且还独自完成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科研任务和建设工程”得出提高了国防能力;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奠基石;形成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根据材料“从各条战线抽调上万名优秀干部,同时组织培训、轮训、出国学习等方式壮大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得出锻炼培养了干部队伍和科技人才。根据材料“作为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鞍钢集团公司等均是当年“156项工程”建设项目发展而来,已经成为行业中的翘楚”得出为改革开放的经济腾飞奠定基础。根据材料“把工程主要安排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先后建成东北、华北、山西、湖北、郑洛、陕西、甘肃、川南八大工业区”得出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工业布局。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5月份质量监测高二历史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7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20题,共20题)、非选择题(第21题~第23题,共3题)两部分。本次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黑色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非选择题须用黑色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一、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在西周晚期至整个春秋时期,大多数青铜鼎内的铭文通常会写因荣光之事而作此器,以之祭祀祖考,并祈求子孙永宝用。战国时期,多数鼎内的铭文只简单记录器物容量、重量等信息而已。青铜鼎内铭文的变化反映出( )
A. 社会等级观念已逐渐淡化 B. 手工业突破官府垄断
C. 宗族治理社会模式崩溃 D. 青铜器铸造水平提升
2. 汉高祖定封功臣为列侯,他们中很多人在朝中位居丞相、诸卿,一度掌控朝廷,并不前往封地治民。汉文帝要求列侯前往各自封地行使治民权,只有在朝廷任职以及得到文帝特许的列侯才能继续留居长安。汉文帝对列侯制度的调整( )
A. 有利于中央朝政稳定运作 B. 造成诸侯王国势力的膨胀
C. 推动了“推恩令”的落实 D. 削弱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3. 下图反映的是北魏后太和时代元姓宗室女子婚配情况。这一情况可以用来说明北魏( )
A. 高门士族执掌朝政 B. 门阀士族日益腐朽
C. 民族隔阂广泛存在 D. 政权基础显著扩大
4. 《历代帝王图卷》是唐初宫廷画师阎立本的作品。作者抓住汉光武帝刘秀、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等13位先代帝王各自的性格特点,为这些帝王赋予了或沉稳从容、气宇轩昂,或面色虚浮、色厉内荏等不同的形象。该作品( )
A. 融合了多种传统绘画风格 B. 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
C. 具有以古鉴今的教化功能 D. 意在强调唐朝的正统地位
5. 为了应对人口信息管理、民讼决遣、盗贼防治等日益繁剧的社会事务,宋代从都城到州城、县城,从镇寨场到乡村里保,普遍设有兼职或专职的烟火公事,主要负责处理一般日常民政事务,重要民政事务仍归州县衙门。烟火公事的设置反映宋代( )
A. 州县事权遭到分化 B. 社会的流动性增强
C. 基层组织权力扩大 D. 城市娱乐活动丰富
6. 1854年,上海租界建立了工部局,开始修筑新式马路、路灯和其他道路设备。同年,英法美三国领事还重申了修筑公用道路的需求是便利码头货物的转运。此后各口岸租界都以上海为模板,形成以码头为中心的公路运输网。租界的上述做法意在( )
A. 改善城市的空间布局 B. 划分在华势力范围
C. 完善租界的道路体系 D. 扩大在华贸易空间
7. 下图为近代中国钢铁进口量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壮大
C. 晚清政府推进洋务新政 D. 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8. 1897年,梁启超前往湖南创办时务学堂,引导和要求学生阅读“西国近世吏法章程之书及各国报章”,“以求治天下之理”,阅读物理格致之书,“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志乎极”。由此可见,梁启超的办学努力( )
A. 利于推动思想启蒙 B. 冲击了传统官僚体制
C. 促进革命力量发展 D. 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
9.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即发布禁烟法令。驻宁英领事对此表示强烈抗议,并不断给南京政府施压,称禁烟是“违约办法”。为此外交部要求浙江都督取消烧毁印度生产的鸦片的命令,以免成为英国的借口,而浙江方面严正拒绝。由此可见,南京临时政府( )
A. 积极调和南北矛盾 B. 担忧出现军阀割据
C. 反对列强干预内政 D. 面临内政外交困境
10. 下表展现了近代《妇女时报》自创办起三年报道内容倾向的变化。据表格内容推断,这三年是( )
第一年 顺应兴女学、废缠足风气,关注年轻女性的身心和职业发展,向家庭主妇传播西方科学知识。
第二年 以谨慎的言词谈及女子参政,如《妇女与革命》,并介绍大量西方女性名人和事迹,如《美国妇女之选举权》等等。
第三年 多刊发有关妇女道德的文章,劝诫女性收敛,重新关注家政和家庭,多讲为母之道,当重妇德。
A. 1887、1898、1899年 B. 1911、1912、1913年
C. 1914、1915、1916年 D. 1918、1919、1920年
11. 据史料记载,“自陈炯明勾结香港政府,希图侵占广州后,省港罢工工人异常激愤,故日来闻之政府招募输送队,极为欣悦,争往应募”。“当党军由虎门出发石龙时”当地农民“带路输送无不努力效命”。上述记载反映出( )
A. 国民革命蓬勃开展 B. 外国侵略势力受抵制
C. 北伐战争顺利进军 D.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12. 中国共产党机关报《红色中华》在报道国民党统治受灾情况的同时,鼓励苏区民众“应该迅速地在革命互济会的领导下,积极进行募捐,救济灾区工农弟兄,援助他们的反帝反国民党斗争,并且告诉他们只有苏区,才能免去一切灾祸。”此类报道旨在( )
A. 探索民主革命新道路 B. 鼓励灾区的人民生产自救
C. 粉碎国民党经济封锁 D. 动员群众参与苏维埃革命
13. 下图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新辟水路图。国民政府开辟这些水路( )
A. 打破了日军“囚笼政策” B. 有利于推动敌后战场的开辟
C. 为持久抗战提供有利条件 D. 企图为全面发动内战做准备
14. 1947年5月,多所高校的爱国学生在南京街头举行反饥饿、反内战的游行示威。此后,工人罢工、教员罢教、商人罢市、农民抗粮抗税抗抽丁等斗争此起彼伏。上述社会运动( )
A. 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作战 B. 促成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C. 加剧国统区财政经济崩溃 D. 反映民主党派争取和平的努力
15. 下图是1950年上海、天津等六大城市的32种主要商品的物价加权指数,由此可以看出( )
A. 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完成 B. 国内通货膨胀难以遏制
C. 国家经济治理已取得成效 D. 市场剧烈波动仍在延续
16. 20世纪80年代,我国小城镇区域经济呈现出多种发展模式,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苏南模式”,有以商带工、发展“小商品,大市场”的“温州模式”,还有利用地区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珠江模式”等。据此可知(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 改革创新释放经济活力
C. 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 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7. 下图是中国日报网于2017年5月登载的一幅漫画。该漫画表达出中国( )
A 构建新型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B. 主张和平解决地区热点问题
C. 倡导与非洲国家共建的理念 D. 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18. 由于按帝国边境收取关税收益太少,统治者便将帝国分为不列颠、高卢、西班牙、西西里等九个关税区,货物在越过关税区时也要收取关税。亚细亚、叙利亚和埃及等行省因此成为帝国贸易和关税收入重要保障。据此判断,该帝国有可能是( )
A. 波斯帝国 B. 亚历山大帝国 C. 罗马帝国 D. 阿拉伯帝国
19. 英国的温彻斯特主教所属32个庄园在1208—1209年平均小麦出售量占生产量的48.5%,到了1299—1300年,这一主教所属42所庄园小麦出售量占到了生产量的70%。影响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教会垄断农业市场 B. 城市得到发展
C.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 封建庄园解体
20. 一位英国非洲历史学家在其专著中写道:“各城邦从大陆吸取象牙和黄金,向海洋呼唤丝绸与瓷器,一时左右逢源,繁荣昌盛。”上述文字描述的古代非洲文明位于( )
A. 东非的沿海地区 B. 非洲南部的津巴布韦
C. 北非尼罗河流域 D. 非洲西部的桑海帝国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3题,共计40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塞尔登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于1659年入藏于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捐赠者是英国人约翰·塞尔登。地图使用汉字标注,以南海为中心,不仅绘制有明朝人观念中的疆域,还涵盖了从右上角的日本,一直到南海周边的苏门答腊、菲律宾、婆罗洲、越南、马来半岛,这些地方在图中的位置与现实基本吻合。其中在地图上菲律宾群岛南部的香料群岛上标有的“化人”和“红毛”字样,即闽南人对西班牙人和荷兰人的称呼。地图上,所有城市和港口都用黑点注明,旁边用汉字标识出名称,四周用黑底黄边的圆圈圈起来。连通各个港口的线条,在海洋上形成花状的网格,表明过去船只航行过的一条条航线。
——摘编自卜正民《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
材料二 《中华现势大地图》出版于1933年,地图首先在当时的中国疆界旁,用特别的线条勾画出历史上曾经属于中华民族的国土范围,并用红色字迹一一标明这些国土何年因何条约被何帝国主义列强所掠夺。整幅地图的四角还附有15张小图:左边上方是上海、武汉等商埠的系列附图;左边下方是一组题为“我国海疆形胜被帝国主义者攫取及租借地图”的系列附图,它们从左至右分别是“法租广州湾图”“英占香港及所租九龙图”“葡占澳门图”等;右边从上至下分别是“旧都北平城市图”“东北大都会沈阳图”“东北边疆丧失地图”“我国极南疆域西沙南沙团沙图”“国都南京形胜图”等。地图左下方有黑色正楷“宁夏省政府教育厅发永久保存列入交代”等字样钤章。
——摘编自王军辉《中国近代史的见证〈中华现势大地图〉》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塞尔登地图绘制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现势大地图》所展示当时中国的政治现状。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幅地图的时代意义。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身处上海租界内、定位为中产阶级市民杂志的《良友》画报,在1939年以3篇摄影报道向外界展示了延安的形象。以下为摄影报道的部分内容
第140期:《去延安途中》
已成中国青年梦想中天国之延安。每日必有数百青年,自全国各处,分道奔来,投军入学,有骑驴者,有骑自由车者,有步行者,此等不畏艰难追求光明之青年,当属未来中国之主人翁。
第142期:《窑洞大学》
第148期:《延安的文化活动》
(1)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作为依据,归纳两种“延安形象”的内涵。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良友》延安摄影报道在当时所发挥的作用。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6项工程”是苏联援建中国156个工业项目的总称。这一庞大的项目是中苏两国在1950年至1957年期间前后多次协商分批确定并逐步实施的,1954年底被正式确定为“156项建设项目”。中国政府在充分考虑资源分布和国防安全等因素的基础上,把工程主要安排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先后建成东北、华北、山西、湖北、郑洛、陕西、甘肃、川南八大工业区。为提高建设效益,国家多次调整修订项目指标,从各条战线抽调上万名优秀干部,同时组织培训、轮训、出国学习等方式壮大工程技术人员队伍,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填补了包括航空、电子、航天等行业的多项空白。特别是当1959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的困难时刻,我们不但能顶住压力,继续完成了大型工程的建设任务,而且还独自完成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科研任务和建设工程。156项工程构筑了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时至今日,作为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鞍钢集团公司等均是当年“156项工程”建设项目发展而来,已经成为行业中的翘楚。
——摘编自陈夕《奠基:苏联援华156工程始末》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6工程”实施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156工程”的伟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