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汕头市潮南区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历史科试题
本试卷共8页,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察,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是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万古江河》一书中讲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据此,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 学会保留火种 B. 原始农业的兴起
C. 群居生活的出现 D. 打制石器的使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可知,这是说,采集食物是攫取经济,原始农业是经济经济,因此,原始农业的兴起成为新旧石器之间的界限,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新旧石器时代的界限,学会保留火种促进了人类的进化,群居生活的出现有效解决了生存问题,打制石器的使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排除ACD项。故选B项。
2. 据《新中国考古五十年》一书记载,殷墟郭家庄160号墓出土了291件青铜器(38件铸有铭文),其中有礼器、乐器、兵器、杂器等,不仅种类齐全,而且纹饰精美,制作工艺高超。这表明当时( )
A. 已开始大量使用青铜农具 B. 青铜的铸造技术世界领先
C. 青铜铸造已进入繁荣发展 D. 开始在青铜器上刻写文字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殷墟郭家庄160号墓出土了291件青铜器(38件铸有铭文),其中有礼器、乐器、兵器、杂器等,不仅种类齐全,而且纹饰精美,制作工艺高超。”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代墓中出土青铜器数量多,饰精美,制作工艺高超,说明当时青铜的铸造水平已经很发达,进入繁荣发展阶段,C项正确;商代墓中出土青铜生产工具,并不意味着当时已经大量使用青铜农具,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没有与世界其它国家比较,不能得出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始”在青铜器上刻文字,排除D项。故选C项。
3.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这主要表明秦朝( )
A. 社会等级日趋固化 B. 监察体制正式形成
C. 郡国并行制度终结 D. 政治管理体制严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等信息可知,其体现了秦朝创立了以三公九卿、郡县制为主的严密政治管理体系,D项正确;题干描述了秦朝创立了以三公九卿、郡县制为主的严密政治管理体系,没有涉及社会等级,排除A项;材料没有详细描述御史大夫的监察功能或整个监察体制的形成,排除B项;秦朝没有郡国并行制,实行的是郡县制,排除C项。故选D项。
4. 据史书记载,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印度支那半岛.上的国家有往来贸易。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与西亚、欧洲、非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于东晋
B. 东晋和南朝时期航海业发达
C. 此时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D. 此时发达的海外贸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据史书记载,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印度支那半岛上的国家有往来贸易。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与西亚、欧洲、非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于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题干主要反映的是东晋时期和南朝时期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东晋和南朝时期航海业发达未体现,排除B项;题干中反映的是贸易贸易外来频繁,出了海上贸易外还有陆上贸易,此时发达的海外贸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C项。
5.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书中还记载了很多农谚,如“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谷雨前后,种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求”等。这反映了农业生产( )
A. 要充分利用土地 B. 要重新选育良种 C. 要顺应天时地利 D. 要改进生产技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可知,贾思勰认为农业生产要遵循“天时地利”,根据“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谷雨前后,种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求”可知,贾思勰认为农业生产一定要注意节气时间安排,体现出农业生产要顺应自然规律,C项正确;材料涉及土地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这些农谚反映农业生产要顺应自然规律,没有体现要重视选育优良品种,排除B项;这些农谚反映农业生产要顺应自然规律,没有体现要改进生产技术的重要性,排除D项。故选C项。
6. 如图为晚唐时期的越窑青釉皮囊式壶。该壶既保留了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制水囊的器形,又浑圆饱满、雍容大度、简洁利落,是独具特色的工艺制品。这主要反映出( )
A 唐朝社会风气兼容并包 B. 唐朝对外政策十分开明
C. 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 唐朝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该壶既保留了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制水囊的器形,又浑圆饱满、雍容大度、简洁利落,是独具特色的工艺制品”可知,皮囊式壶既保留了游牧民族的特色,又融合了中原文化的传统“浑圆饱满、雍容大度、简洁利落”,反映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C项正确;唐朝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主要体现在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 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唐朝对外政策十分开明主要体现在与很多国家都有交往,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唐朝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7. 西方学者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说:“一来,(燕云)十六州在后晋已丢,这给宋代军事造成的问题是,牧马区丢失、中原失去屏障。二来,基于这样的情况,宋代处于北方的威胁之下,若是战争胜率不高,那契丹人和金人早就该长驱直入了。”这表明宋代( )
A. 积贫积弱导致边患危机 B. 历史遗患影响边境安宁
C. 军事孱弱难与辽金抗衡 D. 农耕文明已成落日余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明确提到“(燕云)十六州在后晋已丢”,这给宋代军事造成了问题,即牧马区丢失和中原失去屏障,B项正确;材料中虽然提到了宋代面临的边患问题,但并未直接提及“积贫”这一因素,只是强调了“积弱”和边患的关联,排除A项;虽然材料中提到了宋代在北方威胁下的军事困境,但并未直接说明其军事力量“孱弱”,只是强调了胜率不高,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对比,也没有提及农耕文明的衰落,排除D项。故选B项。
8. 元朝扩展了汉唐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站交通网。“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这些举措旨在( )
A. 适应广阔疆域的统治需求 B. 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促进交通工具的进步 D. 消除边疆与内地差距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版图最大的朝代,为适应广阔疆域的统治需求,元朝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用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因此,这些举措旨在适应广阔疆域的统治需求,A项正确;元朝加强交通建设的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元朝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促进交通的发展,仍是采用牛马、驴车等,不是促进交通工具的进步,排除C项;消除边疆与内地差距,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9. 明朝中叶,福建泉州农民“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广东东莞、番禺、增城和阳春出现了“蔗田几与稻田等”的现象,闽、粤等地区荔枝和龙眼等水果种植也成为农户的重要经济来源。上述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重农抑商政策渐趋松动 B. 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 经济区域化特征明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明确提到农民将甘蔗、荔枝和龙眼等作为重要的经济来源,这直接反映了这些农产品不仅仅是满足自给自足的需求,而是更多地被用于市场交换,即商品化,C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明朝长期坚持的经济政策,与农民种植作物的选择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经济重心的转移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是由某一时期特定地区的农业种植结构变化所能决定的,排除B项;经济区域化通常涉及更广泛的经济活动、产业布局和区域间经济联系,而不仅仅是某一地区的农业种植结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如表为“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变化情况简表”。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人均耕地/亩
康熙二十年(1681年) 27.92
乾隆十八年(1753年) 6.89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3.56
A. 北方人口南迁 B. 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C. 政府严禁垦荒 D. 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导致人口数量快速增长,D项正确;北方人口南迁主要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清朝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大量被开垦出来,排除B项;清朝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11.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没有国旗的。在中外交涉中,清政府因见西方列强侵华舰船均悬挂本国国旗。于是,在1866年,总理衙门确定大清黄龙旗为中国的第一面国旗。由此可见,列强侵略
A. 推动清政府产生近代国家意识 B. 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全面灾难
C. 促使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真理 D. 给中国人民带来西方生活方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在中外交涉中,清政府因见西方列强侵华舰船均悬挂本国国旗。于是,在1866年,总理衙门确定大清黄龙旗为中国的第一面国旗。由此可见列强侵略推动清政府产生近代国家意识,确定了中国自己的国旗,A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列强侵略推动清政府产生近代国家意识,并没有反映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全面灾难,也没有反映促使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真理,BC排除;国旗的确立,反映了近代国家意识的产生,并不是西方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D排除。故选A。
12. 维新派对中华民族的愚昧落后深为忧虑,但却不为民愚而悲观失望。在他们看来,中国之所以人才乏绝,并不是“天之不生才也”,而是“教之道未尽也”。维新派这一思想( )
A. 直接导致了科举制的废除 B. 有利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
C. 推动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现 D. 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中国之所以人才乏绝,并不是“天之不生才也”,而是“教之道未尽也”,在此维新派已经认识到中国教育的落后,因此这一思想有利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故B正确;科举制的废除是在1905年,故A错误;在此之前的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属于思想解放潮流,故C错误;维新思想没有奠定新文化运动的基础,故D错误。
13. 下列建筑共同见证了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C. 武装反抗反动派的斗争 D. 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一北京大学与图二中共一大会址分别对应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共同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选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于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材料不符;
C选项武装反抗反动派斗争,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D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是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选项。
14. 某学者认为:“经过8年抗战(注:应为14年抗战),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被削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被动摇,人民革命和人民民主力量空前发展。”在该学者看来,抗日战争的胜利
A. 标志着中国人受奴役受压迫的时代已过去
B.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 使中国建立了人民民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D. 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抗日战争胜利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统治,促进了人民革命的胜利,这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故D符合题意;标志着中国人受奴役受压迫的时代已过去,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故A不符合题意;1949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使中国建立了人民民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 京城官员士大夫聚集,保守思想浓厚,在洋务运动造轮船、办铁路之初,动辄纷起反对,斥为崇洋。清末以后,京城官员外出公务差旅,往往尽量借道轮船、火车。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交通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B. 传统观念制约交通发展
C. 近代社会转型异常艰难 D. 中国半殖民地色彩浓厚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当时的士大夫由反对和抵制轮船、火车等近代交通到尽量借道轮船、火车,说明随着近代交通的发展,社会思想也得到解放,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交通发展对传统观念的冲击,不是传统观念制约交通发展,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转型的艰难和半殖民色彩浓厚,排除CD项。故选A项。
16. 1950年冬,湖南省动工建水塘9.8万多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据此可知,土地改革( )
A.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B. 改变我国农业生产落后的面貌
C.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50年冬,湖南省动工建水塘9.8万多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项正确;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才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排除A项;1957年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排除B项;土地改革是在国内的改革,没有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17. 下表是王老吉凉茶生产厂家的变化表。其中,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发生的背景是我国
时间(年) 名称
1956 王老吉联合制药厂
1965 广东凉茶
1982 广州羊城药厂
1992 广州羊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6 广药集团
A. 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B. 启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 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D. 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1992年”、“广州羊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可知,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发生背景是我国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最初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股份制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达到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D项正确;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在1953—1956年三大改造期间,对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赎买政策,没有实行股份制,排除A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包括国企改革,排除B项;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8. 2020年11月4日,第七届海峡两岸民营经济创新发展论坛在温州举行。统计显示,近年来温州累计引进涉台项目293个,总投资25亿美元,连续举办多届浙江台湾合作周温州会场活动,共签约项目133个。材料表明
A. 两岸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B. 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发展
C. 两岸制度差异完全消除 D. 温州涉台项目数量最多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近年来温州累计引进涉台项目293个,总投资25亿美元,连续举办多届浙江台湾合作周温州会场活动,共签约项目133个。”可以看出,两岸交流合作比较频繁,因此本题选A,题目涉及的是温州和台湾的交流,与粤港澳大湾区无关,B排除;两岸制度差异并未完全消除,C排除;题目中涉台项目数量最多,说法过于绝对,题目中没有涉及没有对比,D排除。
19. 2022年2月28日,王毅国务委员说:“两国老一辈领导人洞察世界各国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期盼,顺应中美人民对两国和平友好的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跨越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50年前的“历史性握手”指的是
A. 中美“乒乓外交” B. 基辛格秘密访向中国
C.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D.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50年前”即1972年,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实现了中美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C项正确;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排除A项;基辛格秘密访向中国为尼克松访华做了准备,排除B项;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20. 据统计,共有26个部、委(院)和20个省、市、自治区的近千家工厂、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联合起来,共同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进行科技攻关、设备制造和材料生产。可以说,“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全国大力协同、集智攻关的结果。由此可见,“两弹一星”的研制( )
A.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B. 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和科技实力
C. 维护了地区以及世界的和平 D.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两弹一星’,使中国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两弹一星”的研制,是全国大力协同、集智攻关的结果,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项正确;中国经济崛起和“两弹一星”的科技成就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和科技实力”没有反映“使中国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等内容,不够全面,排除B项;题干描述的是“两弹一星”的研制的过程,不能体现“维护了地区及世界和平安宁”,排除C项。故选D项。
21. 霍华德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最早的城市在世界的七大地区都有出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在非洲和亚洲,它们都位于大河岸边,这表明了水、灌溉和农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下列遗址中能够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
A. 摩亨佐 达罗遗址 B. 亚历山大城遗址
C. 迈锡尼遗址 D. 罗马城遗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在大多数情况下,在非洲和亚洲,它们都位于大河岸边,这表明了水、灌溉和农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孕育了大河文明,摩亨佐 达罗遗址在古印度,属于大河文明,A项正确;亚历山大城遗址、迈锡尼遗址、罗马城遗址属于海洋文明,排除BCD项。故选A项。
22. 11—12世纪,西欧城市里兴起了反映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文学作品,还出现了反映新的世俗生活和市民观念的市民文学。这些文学作品的兴起主要是为
A. 适应封建贵族的需要 B. 适应新兴市民的需要
C. 适应罗马教廷的需要 D. 适应农奴生活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市民文学的兴起主要是为适应新兴市民的需要,故B符合题意;适应封建贵族的需要,说法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罗马教廷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不符合题意;适应农奴生活的需要与史实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3. 欧洲人对胡椒、肉桂、豆蔻及丁香等香料有很大的需求。香料不仅可以用来保鲜肉类,还可以用来制作熏香、化妆品和药品。在欧洲广泛流传的《马可 波罗行纪》将东方描述成“黄金遍地,香料盈野”。上述信息表明,欧洲人急于探寻通往东方的航路,其原因是( )
A. 需要开拓新的贸易市场
B. 马可 波罗的描绘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C. 向海外传播基督教
D. 传统的东西方贸易商道被阻断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欧洲人对胡椒、肉桂、豆蔻及丁香等香料有很大的需求。香料不仅可以用来保鲜肉类,还可以用来制作熏香、化妆品和药品。在欧洲广泛流传的《马可 波罗行纪》将东方描述成‘黄金遍地,香料盈野’。”可知,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马可 波罗的描绘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B项正确;需要开拓新的贸易市场、向海外传播基督教、传统的东西方贸易商道被阻断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排除ACD项。故选B项。
24. “法国有了超越欧洲所有社会的民事立法,而那时欧洲社会还保持着中世纪的法律体制,随着法国对外战争的胜利和占领,这一切给欧洲大陆以不可思议的推动力。”材料表明法国的对外战争( )
A. 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B. 损害了被占领国家人民的利益
C. 传播了自由平等的思想 D. 加速了欧洲各国的法制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据“法国有了超越欧洲所有社会的民事立法,而那时欧洲社会还保持着中世纪的法律体制,而随着法国对外战争的胜利和占领,这一切给欧洲大陆以不可思议的推动力。”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段材料表明法国的对外战争加速了欧洲各国的法制近代化,D项正确;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损害了被占领国家人民的利益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传播了自由平等的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5. 蒸汽机最早是法国物理学家巴本在1690年制成的实验品。后来英国技师萨费里在1698年制成蒸汽水泵,并由纽可门在1704年又改进制成矿井抽水机,最后瓦特在1769年加以改良制成单动式蒸汽机。材料反映出英国工业革命
A. 市场需求引发科技创新 B. 重视科学研究和工业的结合
C. 全面引进外来先进技术 D. 注重对新技术的吸收和创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在工业革命时起英国的蒸汽机的产生是不断地进行技术的吸收和创新的结果。先后吸收了法国物理学家的技术、英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技术以及英国矿井抽水机的技术,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市场需求引发科技创新,排除A;B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排除;材料中英国工业革命的技术既有外来技术也有本国的技术改进,排除C。故选D。
26. 以下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变化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国家 英国 美国 德国 日本
年代 1851~1873 1861 1873 1861 1873 1868 1873
年均增长速度 3.3% 5. 1% 3.8% 32. 2%
A. 英德矛盾不断激化 B. 日本工业生产总值居世界首位
C. 美国出现垄断组织 D. 明治维新促进了日本工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变化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美、德、日等资本主义国家1861 1873年年均增长速度变化,可知日本为32. 2%,一枝独秀,到1873年日本工业发展,得益于从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D。
27. 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文化复兴”,文学团体蜂拥出现,民族诗歌的浪漫主义和小说、戏剧的新现实主义等风格多样的作品迭出,这些作品描写现实变革、思考人性,显示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此时的苏联文学宛如世界文坛的一束耀眼的新晨光。这表明( )
A.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激发创作热情 B. 当时苏联文学已成为世界文化主流
C. 传统俄罗斯文学在十月革命后复兴 D. 文艺创作成为变革社会主要手段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文化复兴”,文学团体蜂拥出现,民族诗歌的浪漫主义和小说、戏剧的新现实主义等风格多样的作品迭出,这些作品描写现实变革、思考人性,显示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可得出1917年爆发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胜利前进的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激发创作热情,A项正确;苏联文学是十月革命前俄罗斯帝国时代的文学和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时代的文学两者的总称,当时苏联文学已成为世界文化主流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传统俄罗斯文学在十月革命后复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改革成为变革社会的主要手段,排除D项。故选A项。
28. 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主张民族自决和人权自由的一方取得了胜利,而且这场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依靠战争和掠奇来稳固资本扩张基础的“帝国主义时代”,连同此前在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起过重要作用的殖民政治和殖民统治都淘汰出局了。”这一观点( )
A. 强调了二战所带来的社会变化
B. 否定了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本质
C. 表达了对欧洲国际地位的担忧
D. 是二战冲击旧有国际秩序的体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一定程度上讲,欧洲资本主义是靠暴力来发展资本主义并建立对世界的统治进而让东方从属于西方,而二战将欧洲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局面打碎了,这体现出,二战冲击旧有国际秩序,D项正确;材料体现出二战打碎了旧秩序而不是说社会的新变化,材料肯定了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本质,材料表达了对欧洲殖民崩溃的否定,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9. 据统计,从1948年到1994年,世界上先后出现了109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其中2/3是20世纪90年代的产物,如北美自由贸易区、独联体等。这反映了( )
A. 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 B. 政治多极化趋势推动了经济区域化
C. 联合国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很大作用 D. 区域集团化加速了全球性市场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先后出现了109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是20世纪90年代的产物”,结合所学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政治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进而推动了经济区域化,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没有涉及联合国的作用,也没有反映区域化对全球性市场的推动作用,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30. “21世纪,既不是-场技术的革命,也不是一场产品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的革命……用电脑延伸人脑,用邮件延伸人腿,用语音延伸人嘴;光的速度、零的距离、海的容量,瞬间传到全世界。”材料意在说明( )
A. 科技发展束缚了人个性 B. 信息技术改变了交往交流方式
C. 技术创新淡化了情感交流, D. 知识经济改变了社会结构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21世纪,既不是-场技术的革命,也不是一场产品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的革命……用电脑延伸人脑,用邮件延伸人腿,用语音延伸人嘴;光的速度、零的距离、海的容量,瞬间传到全世界。”可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信息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说明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人们交往交流的方式,B项正确;科技发展束缚了人的个性说法错误,且与题意不符,题意反映的是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信息技术革命主要是改变了人们交流的方式,没有提及对情感交流的影响,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信息技术革命主要是改变了人们交流的方式,知识经济改变了社会结构未在题干材料中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小题各14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
31. 商业贸易是商品交易的表现形式,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唐宋以后逐渐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经由丝绸之路,中外政府使者、商人络绎不绝。中国输出的大多是丝绸、瓷器、茶叶等,输入的多是胡椒、香料、珠宝等。四大发明随之传入西方,世界三大宗教也陆续传到中国。西方一些物产和珍禽异兽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玉米、占城稻、花生、向日葵、土豆、西红柿等农作物传入中原,丰富了农作物的品种,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华厦民族的饮食结构。另外,大批珍禽异兽从西域和中亚输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的畜牧业发展和牲畜品种的改良。
——摘编自张芬《浅析丝绸之路及其贡献》
材料二
明代以前,中国商人的经营活动多是单个的、分散的,明代中期以后,由于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商品数量和品种的增多,商人地位的提高,人们从商观念的转变,商人队伍的壮大,商业竞争的激烈,以致在商业战线.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喧闹局面,终于引发了-场声势浩大的“商业革命”,正是在这场“商业革命”中,全国各地相继崛起了不少商人群体。 ——摘编自杨涌泉《中国十大商帮探秘》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丝绸之路特点,概括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2)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请根据材料二中的历史信息,说明这一观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商业贸易发展的条件。
【答案】(1)特点:海陆并举,由以陆路为主逐渐转为以海路为主;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交流;中西贸易互通有无,品种多样。
变化:丰富了农作物的品种,影响了华夏民族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中国的畜牧业发展和牲畜品种的改良。
(2)说明:商品流通范围扩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商品数量和品种增多;商人地位提高;人们从商观念转变;商帮的出现。
(3)条件:发展基础(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品贸易发展的基础。
国家政局(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府好的对外政策,有利于商品交换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科学技术:航海技术的发展,精湛的造船技术,指南针的应用等,为海外商品货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一“汉武帝时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唐宋以后逐渐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可知,丝绸之路海陆并举,由以陆路为主逐渐转为以海路为主;根据材料一“经由丝绸之路,中外政府使者、商人络绎不绝。、”“四大发明随之传入西方,世界三大宗教也陆续传到中国”可知,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交流;根据材料一“中国输出的大多是丝绸、瓷器、茶叶等,输入的多是胡椒、香料、珠宝等”可知,中西贸易互通有无,品种多样。
变化:根据材料一“玉米、占城稻、花生、向日葵、土豆、西红柿等农作物传入中原,丰富了农作物品种,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华厦民族的饮食结构”可知,丝绸之路丰富了中国农作物的品种,影响了华夏民族的饮食结构;根据材料一“大批珍禽异兽从西域和中亚输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的畜牧业发展和牲畜品种的改良”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的畜牧业发展和牲畜品种的改良。
【小问2详解】
说明:根据图片和“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商品数量和品种的增多,商人地位的提高,人们从商观念的转变,商人队伍的壮大,商业竞争的激烈”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流通范围扩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商品数量和品种增多,商人地位提高;人们从商观念转变;根据材料二“正是在这场商业革命中,全国各地相继崛起了不少商人群体”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帮出现。
【小问3详解】
条件:根据材料一、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品贸易发展的经济基础;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府好的对外政策,有利于商品交换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航海技术的发展,精湛的造船技术,指南针的应用等,为海外商品货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等。
32. 中国工业发展见证社会变迁,肩负时代使命。工业化是国家现代化探索中的必由之路,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已进入工业化的成熟期,拥有大量优势产业和富余产能。中国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机床产量占世界的40%以上,发电设备产量占60%以上。这些产能不是落后产能,而是富有竞争力的优势产能。中国的优质产能已经跨出国门,走向全球。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工业发展现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工业化建设给你的启示。
【答案】(1)趋势: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中华民国建立后采取有利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和措施;实业救国的思想;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任答两点即可)
(2)现状:工业已成熟;多种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产能富有竞争力,并已走向世界。(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经济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3)启示:民族独立是一个国家工业健康发展的前提;良好的社会制度有利于工业的发展;工业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要注重工业的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等。(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趋势:根据材料一“民国初年纺织业发展情况表”可以得出,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是: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因此,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辛亥革命的推动;中华民国建立后采取有利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和措施;实业救国的思想;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任答两点即可)
【小问2详解】
现状:根据材料二“中国已进入工业化的成熟期,拥有大量优势产业和富余产能。中国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机床产量占世界的40%以上,发电设备产量占60%以上。这些产能不是落后产能,而是富有竞争力的优势产能。中国的优质产能已经跨出国门,走向全球。”可概括出中国工业发展的现状是:工业已成熟;多种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产能富有竞争力,并已走向世界。(任答两点即可)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粮食、棉花肉类和原煤、钢、水泥等100多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名列前茅。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因此,中国工业发展成熟带来的影响是: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经济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小问3详解】
启示:综合上述材料,民国时期中国工业发展情况,新中国时期工业化的发展,可以得出工业化建设的启示是:民族独立是一个国家工业健康发展的前提;良好的社会制度有利于工业的发展;工业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要注重工业的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等。(任答两点即可)
33. 当前,世界各国经济深度融合,全球化不断发展;但近年来美国大打贸易战,全球化面临诸多挑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通常认为,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波次或四个阶段。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全球化空前曲折及调整时期,一战爆发和19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全球化开始了第一次逆转过程;二战后是分裂及平行推进的第二波全球化时期;冷战后则是全球化深入、全球化拓展的第三波,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总体上看,近500年以来,全球化尽管有重大挫折,但依然不断深化向前。
——摘自储昭根《当前西方的反全球化浪潮:成因及未来走向》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全球化发展进程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第一波全球化浪潮的因素。
(2)请从上面三幅插图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答案】(1)特征:阶段性、曲折性、渐进性。(任答两点即可)因素: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任答两点即可)
(2)观点: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和平与发展(或: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论述:1945年,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宗旨的联合国成立。1995年,为了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此后,世贸组织与联合国成为支撑、协调世界政治和经济的两大支柱,在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各国也通过联合国和世贸组织加强合作与交流,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实现共赢贡献力量。
结论:当今时代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征: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全球化经历 了三个波次或四个阶段”“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全球化空前曲折及调整时期”“总体来看,近500年以来,全球 化尽管有重大挫折,但依然不断深化向前”可以归纳出 特点为:阶段性、曲折性、渐进性。因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 第一波经济全球化因素有第一次工业革命,新航路的开辟以及早期的对外殖民扩张。
【小问2详解】
观点:根据图一联合国旗帜,图二世界贸易组织标志,图三漫画《拼图》,可知,这些是国际组织,反映合作、和平,归纳观点可以是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和平与发展(或: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论述: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组织的成立目的,任务和成果方面论述,如:1945年,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宗旨的联合国成立。1995年,为了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此后,世贸组织与联合国成为支撑、协调世界政治和经济的两大支柱,在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各国也通过联合国和世贸组织加强合作与交流,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实现共赢贡献力量。结论:当今时代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2024年汕头市潮南区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历史科试题
本试卷共8页,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察,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是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万古江河》一书中讲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据此,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 学会保留火种 B. 原始农业的兴起
C. 群居生活的出现 D. 打制石器的使用
2. 据《新中国考古五十年》一书记载,殷墟郭家庄160号墓出土了291件青铜器(38件铸有铭文),其中有礼器、乐器、兵器、杂器等,不仅种类齐全,而且纹饰精美,制作工艺高超。这表明当时( )
A. 已开始大量使用青铜农具 B. 青铜的铸造技术世界领先
C. 青铜铸造已进入繁荣发展 D. 开始在青铜器上刻写文字
3.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这主要表明秦朝( )
A. 社会等级日趋固化 B. 监察体制正式形成
C. 郡国并行制度终结 D. 政治管理体制严密
4. 据史书记载,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印度支那半岛.上的国家有往来贸易。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与西亚、欧洲、非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于东晋
B. 东晋和南朝时期航海业发达
C. 此时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D. 此时发达的海外贸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
5.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书中还记载了很多农谚,如“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谷雨前后,种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求”等。这反映了农业生产( )
A. 要充分利用土地 B. 要重新选育良种 C. 要顺应天时地利 D. 要改进生产技术
6. 如图为晚唐时期的越窑青釉皮囊式壶。该壶既保留了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制水囊的器形,又浑圆饱满、雍容大度、简洁利落,是独具特色的工艺制品。这主要反映出( )
A 唐朝社会风气兼容并包 B. 唐朝对外政策十分开明
C. 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 唐朝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7. 西方学者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说:“一来,(燕云)十六州在后晋已丢,这给宋代军事造成的问题是,牧马区丢失、中原失去屏障。二来,基于这样的情况,宋代处于北方的威胁之下,若是战争胜率不高,那契丹人和金人早就该长驱直入了。”这表明宋代( )
A. 积贫积弱导致边患危机 B. 历史遗患影响边境安宁
C. 军事孱弱难与辽金抗衡 D. 农耕文明已成落日余晖
8. 元朝扩展了汉唐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站交通网。“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这些举措旨在( )
A. 适应广阔疆域的统治需求 B. 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促进交通工具的进步 D. 消除边疆与内地差距
9. 明朝中叶,福建泉州农民“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广东东莞、番禺、增城和阳春出现了“蔗田几与稻田等”的现象,闽、粤等地区荔枝和龙眼等水果种植也成为农户的重要经济来源。上述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重农抑商政策渐趋松动 B. 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 经济区域化特征明显
10. 如表为“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变化情况简表”。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人均耕地/亩
康熙二十年(1681年) 27.92
乾隆十八年(1753年) 6.89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3.56
A. 北方人口南迁 B. 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C. 政府严禁垦荒 D. 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11.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没有国旗的。在中外交涉中,清政府因见西方列强侵华舰船均悬挂本国国旗。于是,在1866年,总理衙门确定大清黄龙旗为中国的第一面国旗。由此可见,列强侵略
A. 推动清政府产生近代国家意识 B. 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全面灾难
C. 促使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真理 D. 给中国人民带来西方生活方式
12. 维新派对中华民族的愚昧落后深为忧虑,但却不为民愚而悲观失望。在他们看来,中国之所以人才乏绝,并不是“天之不生才也”,而是“教之道未尽也”。维新派这一思想( )
A. 直接导致了科举制的废除 B. 有利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
C. 推动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现 D. 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13. 下列建筑共同见证了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C. 武装反抗反动派的斗争 D. 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14. 某学者认为:“经过8年抗战(注:应为14年抗战),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被削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被动摇,人民革命和人民民主力量空前发展。”在该学者看来,抗日战争的胜利
A. 标志着中国人受奴役受压迫的时代已过去
B.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 使中国建立了人民民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D. 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5. 京城官员士大夫聚集,保守思想浓厚,在洋务运动造轮船、办铁路之初,动辄纷起反对,斥为崇洋。清末以后,京城官员外出公务差旅,往往尽量借道轮船、火车。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交通发展促进思想解放 B. 传统观念制约交通发展
C. 近代社会转型异常艰难 D. 中国半殖民地色彩浓厚
16. 1950年冬,湖南省动工建水塘9.8万多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据此可知,土地改革( )
A.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B. 改变我国农业生产落后的面貌
C.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7. 下表是王老吉凉茶生产厂家的变化表。其中,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发生的背景是我国
时间(年) 名称
1956 王老吉联合制药厂
1965 广东凉茶
1982 广州羊城药厂
1992 广州羊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6 广药集团
A. 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B. 启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 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D. 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8. 2020年11月4日,第七届海峡两岸民营经济创新发展论坛在温州举行。统计显示,近年来温州累计引进涉台项目293个,总投资25亿美元,连续举办多届浙江台湾合作周温州会场活动,共签约项目133个。材料表明
A. 两岸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B. 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发展
C. 两岸制度差异完全消除 D. 温州涉台项目数量最多
19. 2022年2月28日,王毅国务委员说:“两国老一辈领导人洞察世界各国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期盼,顺应中美人民对两国和平友好的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跨越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50年前的“历史性握手”指的是
A. 中美“乒乓外交” B. 基辛格秘密访向中国
C.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D.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0. 据统计,共有26个部、委(院)和20个省、市、自治区的近千家工厂、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联合起来,共同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进行科技攻关、设备制造和材料生产。可以说,“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全国大力协同、集智攻关的结果。由此可见,“两弹一星”的研制( )
A.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B. 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和科技实力
C. 维护了地区以及世界的和平 D.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1. 霍华德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最早的城市在世界的七大地区都有出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在非洲和亚洲,它们都位于大河岸边,这表明了水、灌溉和农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下列遗址中能够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
A. 摩亨佐 达罗遗址 B. 亚历山大城遗址
C. 迈锡尼遗址 D. 罗马城遗址
22. 11—12世纪,西欧城市里兴起了反映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文学作品,还出现了反映新的世俗生活和市民观念的市民文学。这些文学作品的兴起主要是为
A. 适应封建贵族的需要 B. 适应新兴市民的需要
C. 适应罗马教廷的需要 D. 适应农奴生活的需要
23. 欧洲人对胡椒、肉桂、豆蔻及丁香等香料有很大的需求。香料不仅可以用来保鲜肉类,还可以用来制作熏香、化妆品和药品。在欧洲广泛流传的《马可 波罗行纪》将东方描述成“黄金遍地,香料盈野”。上述信息表明,欧洲人急于探寻通往东方的航路,其原因是( )
A. 需要开拓新的贸易市场
B. 马可 波罗的描绘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C. 向海外传播基督教
D. 传统东西方贸易商道被阻断
24. “法国有了超越欧洲所有社会的民事立法,而那时欧洲社会还保持着中世纪的法律体制,随着法国对外战争的胜利和占领,这一切给欧洲大陆以不可思议的推动力。”材料表明法国的对外战争( )
A. 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B. 损害了被占领国家人民的利益
C. 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 D. 加速了欧洲各国的法制近代化
25. 蒸汽机最早是法国物理学家巴本在1690年制成的实验品。后来英国技师萨费里在1698年制成蒸汽水泵,并由纽可门在1704年又改进制成矿井抽水机,最后瓦特在1769年加以改良制成单动式蒸汽机。材料反映出英国工业革命
A. 市场需求引发科技创新 B. 重视科学研究和工业的结合
C. 全面引进外来先进技术 D. 注重对新技术的吸收和创新
26. 以下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变化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国家 英国 美国 德国 日本
年代 1851~1873 1861 1873 1861 1873 1868 1873
年均增长速度 3.3% 5. 1% 3.8% 32. 2%
A. 英德矛盾不断激化 B. 日本工业生产总值居世界首位
C 美国出现垄断组织 D. 明治维新促进了日本工业发展
27. 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文化复兴”,文学团体蜂拥出现,民族诗歌的浪漫主义和小说、戏剧的新现实主义等风格多样的作品迭出,这些作品描写现实变革、思考人性,显示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此时的苏联文学宛如世界文坛的一束耀眼的新晨光。这表明( )
A.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激发创作热情 B. 当时苏联文学已成为世界文化主流
C. 传统俄罗斯文学在十月革命后复兴 D. 文艺创作成为变革社会的主要手段
28. 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主张民族自决和人权自由的一方取得了胜利,而且这场胜利迅速将那个依靠霸权来实现资本无限积累,依靠战争和掠奇来稳固资本扩张基础的“帝国主义时代”,连同此前在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起过重要作用的殖民政治和殖民统治都淘汰出局了。”这一观点( )
A. 强调了二战所带来的社会变化
B. 否定了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本质
C. 表达了对欧洲国际地位的担忧
D. 是二战冲击旧有国际秩序的体现
29. 据统计,从1948年到1994年,世界上先后出现了109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其中2/3是20世纪90年代的产物,如北美自由贸易区、独联体等。这反映了( )
A. 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 B. 政治多极化趋势推动了经济区域化
C. 联合国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很大作用 D. 区域集团化加速了全球性市场形成
30. “21世纪,既不是-场技术的革命,也不是一场产品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的革命……用电脑延伸人脑,用邮件延伸人腿,用语音延伸人嘴;光的速度、零的距离、海的容量,瞬间传到全世界。”材料意在说明( )
A. 科技发展束缚了人的个性 B. 信息技术改变了交往交流方式
C. 技术创新淡化了情感交流, D. 知识经济改变了社会结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小题各14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
31. 商业贸易是商品交易的表现形式,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唐宋以后逐渐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经由丝绸之路,中外政府使者、商人络绎不绝。中国输出的大多是丝绸、瓷器、茶叶等,输入的多是胡椒、香料、珠宝等。四大发明随之传入西方,世界三大宗教也陆续传到中国。西方一些物产和珍禽异兽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玉米、占城稻、花生、向日葵、土豆、西红柿等农作物传入中原,丰富了农作物的品种,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华厦民族的饮食结构。另外,大批珍禽异兽从西域和中亚输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的畜牧业发展和牲畜品种的改良。
——摘编自张芬《浅析丝绸之路及其贡献》
材料二
明代以前,中国商人的经营活动多是单个的、分散的,明代中期以后,由于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商品数量和品种的增多,商人地位的提高,人们从商观念的转变,商人队伍的壮大,商业竞争的激烈,以致在商业战线.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喧闹局面,终于引发了-场声势浩大的“商业革命”,正是在这场“商业革命”中,全国各地相继崛起了不少商人群体。 ——摘编自杨涌泉《中国十大商帮探秘》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丝绸之路特点,概括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2)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请根据材料二中的历史信息,说明这一观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商业贸易发展的条件。
32. 中国工业发展见证社会变迁,肩负时代使命。工业化是国家现代化探索中的必由之路,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已进入工业化的成熟期,拥有大量优势产业和富余产能。中国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机床产量占世界的40%以上,发电设备产量占60%以上。这些产能不是落后产能,而是富有竞争力的优势产能。中国的优质产能已经跨出国门,走向全球。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工业发展现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工业化建设给你的启示。
33. 当前,世界各国经济深度融合,全球化不断发展;但近年来美国大打贸易战,全球化面临诸多挑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通常认为,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波次或四个阶段。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全球化空前曲折及调整时期,一战爆发和19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全球化开始了第一次逆转过程;二战后是分裂及平行推进的第二波全球化时期;冷战后则是全球化深入、全球化拓展的第三波,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总体上看,近500年以来,全球化尽管有重大挫折,但依然不断深化向前。
——摘自储昭根《当前西方的反全球化浪潮:成因及未来走向》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全球化发展进程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第一波全球化浪潮的因素。
(2)请从上面三幅插图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