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模拟试题(二)(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测试卷(二)
历史
注意事项:
1.全卷满分70分,答题时间为56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是中华文明早期发展史上的一个突出代表。其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生活区、高等级墓葬区、公共活动区规划有序。在高等级墓葬中,随葬了极其罕见、数量稀少的玉人、玉龙、玉鹰、玉龟以及大量象征权力和财富的玉钺、石钺等。这些发现( )
A. 说明当时已产生贫富和阶级分化 B. 印证中原地区生产力水平较高
C. 显示了精耕细作的农业快速发展 D. 标志着人类已经进入奴隶社会
2. 对于秦始皇,秦朝丞相李斯评价道:“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西汉初期思想家贾谊则认为:“秦王怀贪鄙之心……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出现上述两种不同观点主要是由于( )
A. 社会性质的不同 B. 文化水平的不同
C. 立场身份的不同 D. 国家管理的不同
3. 观察下列图片。据图中信息可知,该时期( )
左侧人物是宁夏固原北魏漆棺画中之“舜”(垂裙帽、窄袖为胡服特点),右侧为河南洛阳北魏孝子石棺画像中之“舜”(宽袍大袖为汉服特点)。 上图是南朝画像砖中的托盘人物。前两位是男性,后两位是女性,都穿大袖口短上衣,腰间系带,下身都穿襦裙(襦裙是北朝应用最广的服饰)。
A. 民族交融存在双向性 B. 文明隔阂被彻底打破
C. “胡”“汉”观念已经消失 D. 全国大一统局面形成
4. 宋代文学家苏轼曾云:“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这种现象出现得益于( )
A. 市民阶层的扩大 B. 印刷技术的进步
C. 重文轻武政策 D. 民族关系的融洽
5. 明朝仪,臣僚四拜或五拜,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礼。明大臣可以侍坐,清大臣则奏对时没有不跪的。明帝对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称“尔”。清朝大臣对皇帝上奏,多自称“奴才”。这反映出( )
A. 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 B. 官员文化素养的提升
C. 基层管理效果明显 D. 皇权观念进一步强化
6. 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一向仇视革命的广西巡抚在全副武装的革命志士及新军将领的“说服”下,一跃成为新政府的领导人;江苏巡抚程德全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都督。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
A.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C. 具有调和妥协和不彻底性 D. 显示了彻底的反帝精神
7. 下列图片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革命活动区域的形势图。出现图片所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共关系的破裂 B. 革命任务的转变
C. 领导核心的变化 D. 国际形势的复杂
8. 著名学者巴金听到新中国成立消息后兴奋得不能合眼,拿起笔在纸上反复地写着同样的一句话——占人类总数的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万县陈家区70多岁的老妇人反映:“从前花钱找不到种痘的人,现在免费找到家里来种,真是世界变了,是人民的天下了。”这说明(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得到确立 B. 新中国真正由人民当家作主
C. 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D. 公私合营保障资产阶级利益
9. 下图为 1980—2000 年中国实际 GDP 增长率示意图。下列对其发展的第一次高峰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获得了亚非拉国家的支持 B.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C.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中美关系改善推动经济发展
10.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国际会议,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上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下列“中国声音”属于20世纪50年代的是( )
A.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C.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1. 古代阿拉伯人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精神文明,对人类历史有重要影响。下图体现了阿拉伯文明的特点是( )
A. 保守狭隘 B. 兼容并包
C. 盲目吸收 D. 承上启下
12. 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认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下列属于英国王权“紧箍咒”的是( )
A. 《独立宣言》 B. 《权利法案》 C. 《资本论》 D. 《人权宣言》
13. 在家庭工业制下辛勤劳作的手工织布工曾为英国的工业化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在1820年他们有24万人,但到1844年他们只剩下6万人。这说明工业革命( )
A. 促进了阶层流动 B. 加剧了贫富差距
C. 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D. 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型
14. 文学名著《日瓦戈医生》一书,对20世纪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这样的评述:“多么高超的外科手术!一下子就娴熟地割掉腐臭的旧溃疡!直截了当地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不义下了裁决书……这是从未有过的壮举,这是历史上的奇迹!”据材料可知,该事件是( )
A. 二月革命 B. 十月革命 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 苏联模式的形成
15. 1949年,苏联作家协会出版由到过美国的文化活动家、工程师所撰写的旨在揭露美国生活方式与展现劳动人民贫穷状况的纪实著作。同一年,新上映的美国电影《红色威胁》讲述了苏联对美国的威胁。这些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
A. 两极格局的形成 B. 二战影响的遗存 C. 冷战的深入发展 D. 苏联模式的困扰
二、辨析改错(8分)
16. 古代近代东西方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为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卡”该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并加以改正。
(1)秦朝修筑了西起陇西、东到辽东长城,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改正:
(2)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查士丁尼法典》,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
改正:
(3)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
改正:
(4)1804年,《命运交响曲》的创作完成,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 )
改正: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个时期的民族资本近代企业不是在手工工场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是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促使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解体后,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创办起来的;投资少、规模小,主要建立在通商口岸或靠近通商口岸的地方;投资人多为官僚、买办和商人(特别是华侨商人)。
——摘编自钱家先《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看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时,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对立的时期。当时中国出于经济建设、外交便利及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上也必然趋附于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此外,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处的环境跟苏联成立时相似,而且苏联的工业化模式使苏联迅速地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摘编自林捷燕、《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工业强国梦探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这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需要大批世俗人才,需要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来改进生产,需要新兴手工工场的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需要律师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需要文学家和艺术家来丰富资产阶级的文化娱乐生活,等等。因而,新兴资产阶级提出了“世俗教育”的口号,大力发展世俗文化。
——摘编自庄锡昌主编《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资产阶级需要世俗人才的种类。“世俗教育”的口号被提出来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继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盛开之后,19世纪以来,欧美主要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1870年以后 ,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国家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最美好花朵”是什么。指出大众教育给当时欧洲社会带来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改革创新是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就“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十大改革”开展评比活动,邀请你一起参与。
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十大改革(部分)
改革名称 入选理由
A.王安石变法
B. ______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救亡图存,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积极宣传维新思想,推动实行变法。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推动近代化探索向深层次发展
C.三大改造
D. ______ 从1978年开始,中国先后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由此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D两处改革事件的名称。
(2)结合所学知识,从 A、C中任选一项,撰写其入选“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十大改革”的理由。
(3)综合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变法的认识。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测试卷(二)
历史
注意事项:
1.全卷满分70分,答题时间为56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是中华文明早期发展史上的一个突出代表。其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生活区、高等级墓葬区、公共活动区规划有序。在高等级墓葬中,随葬了极其罕见、数量稀少的玉人、玉龙、玉鹰、玉龟以及大量象征权力和财富的玉钺、石钺等。这些发现( )
A. 说明当时已产生贫富和阶级分化 B. 印证中原地区生产力水平较高
C. 显示了精耕细作的农业快速发展 D. 标志着人类已经进入奴隶社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在高等级墓葬中,随葬了极其罕见、数量稀少的玉人、玉龙、玉鹰、玉龟以及大量象征权力和财富的玉钺、石钺等”可得出,在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中出现了阶级划分,有高等级出现,同时也有了贫富之分,A项正确;长江中下游不属于中原地区,排除B项;题干的“玉人、玉龙、玉鹰、玉龟”等是属于手工业并不是农业,排除C项;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属于新石器时期,并没有进入奴隶社会,排除D项。故选A项。
2. 对于秦始皇,秦朝丞相李斯评价道:“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西汉初期思想家贾谊则认为:“秦王怀贪鄙之心……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出现上述两种不同观点主要是由于( )
A. 社会性质的不同 B. 文化水平的不同
C. 立场身份的不同 D. 国家管理的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后又大规模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秦始皇完成统一后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百姓不堪重负;刑法严酷,阶级矛盾激化;为维护其权威实行“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莫大损失。题干中李斯是秦朝丞相,肯定了秦始皇的功绩,贾谊是西汉初期思想家,为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指出了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可见,李斯和贾谊两种不同观点主要是由于两人立场身份的不同,C项正确;秦朝和西汉都处在封建社会时期,排除A项;出现题干两种不同观点主要是由于李斯维护秦朝统治集团利益,贾谊维护西汉统治集团利益,题干没有体现李斯和贾谊文化水平的高低,排除B项;西汉承袭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3. 观察下列图片。据图中信息可知,该时期( )
左侧人物是宁夏固原北魏漆棺画中之“舜”(垂裙帽、窄袖为胡服特点),右侧为河南洛阳北魏孝子石棺画像中之“舜”(宽袍大袖为汉服特点)。 上图是南朝画像砖中的托盘人物。前两位是男性,后两位是女性,都穿大袖口短上衣,腰间系带,下身都穿襦裙(襦裙是北朝应用最广的服饰)。
A. 民族交融存在双向性 B. 文明隔阂被彻底打破
C. “胡”“汉”观念已经消失 D. 全国大一统局面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左侧人物是宁夏固原北魏漆棺画中之“舜”(垂裙帽、窄袖为胡服特点),右侧为河南洛阳北魏孝子石棺画像中之“舜”(宽袍大袖为汉服特点)。前两位是男性,后两位是女性,都穿大袖口短上衣,腰间系带,下身都穿襦裙(襦裙是北朝应用最广的服饰)。”,体现了汉族和北魏等少数民族在服饰上的相互学习,体现了民族交融具有双向性,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在服饰上民族之间相互学习,没有体现文明隔阂被彻底打破,并且文明隔阂被彻底打破说法错误,排除B项;“胡”“汉”观念已经消失过于绝对,实际上民族之间的观念差异还是存在,胡汉观念淡化,排除C项;全国大一统局面形成与秦汉时期,而非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4. 宋代文学家苏轼曾云:“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这种现象出现得益于( )
A. 市民阶层的扩大 B. 印刷技术的进步
C. 重文轻武政策 D. 民族关系的融洽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可知,此内容反映了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使“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印刷术促进了典籍的印刷和推广,与市民阶层扩大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传播内容,无法体现重文轻武政策,排除C项;民族关系融洽与“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信息不符,排除项。故选B项。
5. 明朝仪,臣僚四拜或五拜,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礼。明大臣可以侍坐,清大臣则奏对时没有不跪的。明帝对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称“尔”。清朝大臣对皇帝上奏,多自称“奴才”。这反映出( )
A. 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 B. 官员文化素养的提升
C. 基层管理效果明显 D. 皇权观念进一步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明朝仪,臣僚四拜或五拜,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礼。明大臣可以侍坐,清大臣则奏对时没有不跪的。明帝对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称‘尔’。清朝大臣对皇帝上奏,多自称‘奴才’”可知,皇权观念进一步强化,D项正确;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与题干中反映的是皇权的加强不符,题干中未出现相关信息,排除A项;题干中并未反映官员文化素养的提升,而是反映了皇权观念的加强,且题干材料中未出现官员文化素养提升的信息,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是反映基层管理效果明显,而是反映了到清朝皇权观念的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6. 武昌起义爆发后不久,一向仇视革命的广西巡抚在全副武装的革命志士及新军将领的“说服”下,一跃成为新政府的领导人;江苏巡抚程德全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都督。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
A.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C. 具有调和妥协和不彻底性 D. 显示了彻底的反帝精神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一向仇视革命的广西巡抚在全副武装的革命志士及新军将领的‘说服’下,一跃成为新政府的领导人;江苏巡抚程德全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都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许多旧官僚摇身一变,成为新政府的官员,说明辛亥革命具有调和妥协和不彻底性,C项正确;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不是题干要说明的问题,题干反映的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排除A项;辛亥革命是救亡图存的重要事件,但与题干反映的辛亥革命的局限不符,排除B项;辛亥革命对帝国主义妥协,“显示了彻底的反帝精神”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7. 下列图片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革命活动区域形势图。出现图片所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共关系的破裂 B. 革命任务的转变
C. 领导核心的变化 D. 国际形势的复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第一张图片为1927之后开辟的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第二张图体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情况,体现了革命任务的转变,B项正确;第一张图为国共对峙,后图为合作抗日,因此体现的是从对峙到合作抗日,而非国共关系破裂,排除A项;两幅图体现的领导核心都是中国共产党,排除C项;第一张图为国共对峙,是国内形势,因此图片变化没有体现国际形势的复杂,排除D项。故选B项。
8. 著名学者巴金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兴奋得不能合眼,拿起笔在纸上反复地写着同样的一句话——占人类总数的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万县陈家区70多岁的老妇人反映:“从前花钱找不到种痘的人,现在免费找到家里来种,真是世界变了,是人民的天下了。”这说明(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得到确立 B. 新中国真正由人民当家作主
C. 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D. 公私合营保障资产阶级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著名学者巴金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兴奋得不能合眼,拿起笔在纸上反复地写着同样的一句话——占人类总数的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和“从前花钱找不到种痘的人,现在免费找到家里来种,真是世界变了,是人民的天下了”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新中国真正由人民当家作主,B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得到确立是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排除A项;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排除C项;“公私合营保障资产阶级利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 下图为 1980—2000 年中国实际 GDP 增长率示意图。下列对其发展的第一次高峰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获得了亚非拉国家的支持 B.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C.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中美关系改善推动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80—2000 年中国实际 GDP 增长率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实际GDP增长率的第一次高峰是1985年前后。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项正确;中国GDP的增长率的高峰无法体现获得亚非拉国家的支持,排除A项;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1985年GDP增长率的高峰无关,排除B项;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与1985年第一个GDP增长率高峰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国际会议,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上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下列“中国声音”属于20世纪50年代的是( )
A.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C.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国际政治舞台上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可知,“中国声音”是指中国外交成果。根据所学知可知,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原则,后来成为国与国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D项正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提出的,排除A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排除B项;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是2018年提出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古代阿拉伯人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精神文明,对人类历史有重要影响。下图体现了阿拉伯文明的特点是( )
A. 保守狭隘 B. 兼容并包
C. 盲目吸收 D. 承上启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展示了阿拉伯在传播并保存古印度、古中国、古希腊、波斯等文明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了阿拉伯文明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说明阿拉伯文明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B项正确;保守狭隘不是阿拉伯文明的特点,排除A项;盲目吸收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承上启下是指继承前人的传统,为后人开辟道路,这与阿拉伯文明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 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认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下列属于英国王权“紧箍咒”的是( )
A. 《独立宣言》 B. 《权利法案》 C. 《资本论》 D. 《人权宣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材料“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和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B项正确。《独立宣言》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法律文件,它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排除A项;《资本论》是德国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排除C项;《人权宣言》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排除D项。故选B项。
13. 在家庭工业制下辛勤劳作的手工织布工曾为英国的工业化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在1820年他们有24万人,但到1844年他们只剩下6万人。这说明工业革命( )
A. 促进了阶层流动 B. 加剧了贫富差距
C. 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D. 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型,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制度确立,故手工织布工到1844年他们只剩下6万人,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型,并没有体现阶层的流动,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型,并没有体现贫富差距的加剧,排除B项;城市化进程加快主要指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 文学名著《日瓦戈医生》一书,对20世纪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这样的评述:“多么高超的外科手术!一下子就娴熟地割掉腐臭的旧溃疡!直截了当地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不义下了裁决书……这是从未有过的壮举,这是历史上的奇迹!”据材料可知,该事件是( )
A. 二月革命 B. 十月革命 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 苏联模式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对20世纪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这样的评述:‘多么高超的外科手术!一下子就娴熟地割掉腐臭的旧溃疡!直截了当地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不义下了裁决书……这是从未有过的壮举,这是历史上的奇迹!’”和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骨架,鼓舞了世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改变了世界的格局,B项正确;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这是从未有过的壮举”不符,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经济得以恢复,但是与“直截了当地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不义下了裁决书……这是从未有过的壮举”不符,排除C项;苏联模式的形成是以1936年苏联新宪法为标志的,促进苏联工业化建设,与材料信息“一下子就娴熟地割掉腐臭的旧溃疡”“直截了当地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不义下了裁决书”等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 1949年,苏联作家协会出版由到过美国的文化活动家、工程师所撰写的旨在揭露美国生活方式与展现劳动人民贫穷状况的纪实著作。同一年,新上映的美国电影《红色威胁》讲述了苏联对美国的威胁。这些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
A. 两极格局的形成 B. 二战影响的遗存 C. 冷战的深入发展 D. 苏联模式的困扰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1949年,苏联作家协会出版由到过美国的文化活动家、工程师所撰写的旨在揭露美国生活方式与展现劳动人民贫穷状况的纪实著作。同一年,新上映的美国电影《红色威胁》讲述了苏联对美国的威胁。”可知,冷战思维已经渗透到文化领域,说明冷战的深入发展,C项正确;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冷战思维对文化的影响,题干未出现二战影响的遗存相关出信息,排除B项;题干中不涉及苏联模式,因此苏联模式的困扰与题干中冷战思维的深入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二、辨析改错(8分)
16. 古代近代东西方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为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卡”该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并加以改正。
(1)秦朝修筑了西起陇西、东到辽东的长城,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改正:
(2)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查士丁尼法典》,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
改正:
(3)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
改正:
(4)1804年,《命运交响曲》的创作完成,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 )
改正:
【答案】(1)错误,陇西改为临洮。
(2)错误,《查士丁尼法典》改为《十二铜表法》。 (3)正确。
(4)错误,《命运交响曲》改为《英雄交响曲》。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故原题错误,陇西改为临洮。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故原题错误,《查士丁尼法典》改为《十二铜表法》。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故原题正确。
【小问4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04年,《英雄交响曲》的创作完成,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故原题错误,《命运交响曲》改为《英雄交响曲》。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这个时期的民族资本近代企业不是在手工工场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是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促使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解体后,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创办起来的;投资少、规模小,主要建立在通商口岸或靠近通商口岸的地方;投资人多为官僚、买办和商人(特别是华侨商人)。
——摘编自钱家先《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看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时,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对立的时期。当时中国出于经济建设、外交便利及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上也必然趋附于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此外,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处的环境跟苏联成立时相似,而且苏联的工业化模式使苏联迅速地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摘编自林捷燕、《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工业强国梦探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这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影响经济发展因素有哪些。
【答案】(1)特点: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背景下产生;投资少、规模小,主要建立在通商口岸或靠近口岸的地方;投资人多为官僚、买办和商人。
根本原因: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和摧残。
(2)原因:两极格局威胁中国安全,处于国防安全角度考虑;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
作用: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因素:科技的推动;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向先进国家学习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投资少、规模小,主要建立在通商口岸或靠近通商口岸的地方;投资人多为官僚、买办和商人(特别是华侨商人)。”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主要有: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背景下产生;投资少、规模小,主要建立在通商口岸或靠近口岸的地方;投资人多为官僚、买办和商人。
根本原因:根据材料“这个时期民族资本近代企业不是在手工工场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是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促使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解体后,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创办起来的”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受到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和摧残的影响。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对立的时期。当时中国出于经济建设、外交便利及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上也必然趋附于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威胁中国安全,处于国防安全角度考虑;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
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一五计划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小问3详解】
因素:根据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科技的推动;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向先进国家学习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需要大批世俗人才,需要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来改进生产,需要新兴手工工场的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需要律师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需要文学家和艺术家来丰富资产阶级的文化娱乐生活,等等。因而,新兴资产阶级提出了“世俗教育”的口号,大力发展世俗文化。
——摘编自庄锡昌主编《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资产阶级需要的世俗人才的种类。“世俗教育”的口号被提出来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继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盛开之后,19世纪以来,欧美主要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1870年以后 ,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国家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最美好的花朵”是什么。指出大众教育给当时欧洲社会带来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答案】(1)种类:科学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律师、文学家、艺术家。
根本目的: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2)“最美好的花朵”:大学的兴起;
影响:提高了欧美国家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3)地位:教育促进思想的解放和人才的培养,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教育的内容反映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提高大众文化水平,促进社会的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种类:根据材料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需要大批世俗人才,需要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来改进生产,需要新兴手工工场的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需要律师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需要文学家和艺术家来丰富资产阶级的文化娱乐生活,等等。因而,新兴资产阶级提出了“世俗教育”的口号,大力发展世俗文化。”可以概括出资产阶级需要的世俗人才的种类有:科学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律师、文学家、艺术家。
目的:根据材料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需要大批世俗人才......因而,新兴资产阶级提出了“世俗教育”的口号,大力发展世俗文化。”可知,“世俗教育”的口号被提出来的根本目的是: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小问2详解】
“最美好的花朵”:根据材料二“ 继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盛开之后,19世纪以来,欧美主要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结合所学可知,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因此,“最美好的花朵”是:大学的兴起。
影响:根据材料二“继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盛开之后,19世纪以来,欧美主要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1870年以后 ,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国家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可知,大众教育给当时欧洲社会带来的影响是:提高了欧美国家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小问3详解】
地位:综合上述材料中资产阶级提出发展教育和中世纪教育的发展,可得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地位是:教育促进思想的解放和人才的培养,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教育的内容反映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提高大众文化水平,促进社会的发展。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改革创新是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就“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十大改革”开展评比活动,邀请你一起参与。
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十大改革(部分)
改革名称 入选理由
A.王安石变法
B. ______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救亡图存,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积极宣传维新思想,推动实行变法。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推动近代化探索向深层次发展
C.三大改造
D. ______ 从1978年开始,中国先后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由此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D两处改革事件的名称。
(2)结合所学知识,从 A、C中任选一项,撰写其入选“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十大改革”的理由。
(3)综合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变法的认识。
【答案】(1)名称:B:戊戌变法;D:改革开放
(2)选项:C
理由: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认识:改革一定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态度一定要坚决,改革一定要有强有力的领导者的支持。
【解析】
【小问1详解】
名称:根据材料中“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救亡图存,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积极宣传维新思想,推动实行变法。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推动近代化探索向深层次发展”,结合 所学可知,反映的是戊戌变法,因此B 填:戊戌变法;根据材料中“从1978年开始,中国先后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由此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 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进行了 经济体制改革 ,实现对外开放,提高了 人民生活水平 和 综合国力,因此,D填:改革开放。
【小问2详解】
选项:根据题意,可选择C项进行阐述
理由:根据材料C三大改造,根据三大改造的影响进行说明。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可以三大改造可以入选“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十大改革”。
小问3详解】
认识:综合材料中的戊戌变法、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的史实和影响,对改革变法可以可以得到的认识是:一定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态度一定要坚决,改革一定要有强有力的领导者的支持。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模拟试题(二)(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