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单选题
1.“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苏联解体
B.社会主义制度失败
C.东欧剧变
D.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1945年7月,工党在英国大选中获胜,而工党历来主张印度独立;1958年戴高乐上台后,通过谈判承认法属阿尔及利亚独立,并使大多数说法语的非洲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获得了独立。英国和法国此举的主要原因
A.重塑国家的大国的形象 B.说明各国彻底退出殖民地,专注自身
C.实力受损,无力镇压殖民地人民的斗争 D.意识到和平的重要性
3.有学者认为:“从主观因素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性反法西斯战争,最广泛地动员了 各殖民地的人民。在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中,极大地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这种觉醒了的民族主义在打败法西斯后自然地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下列选项中,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南斯拉夫等国独立获得承认 B.甘地开始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中国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D.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武装反法斗争
4.英国舆论声称:“长期奴役殖民另一个国家的人主动放弃自己的统治权,这种情况实属罕见。”与“这种情况”相关的事件是( )
A.印巴分治 B.古巴独立
C.十月革命 D.埃及独立
5.1964年巴西军人发动政变并上台执政。1968-1974年六年间,巴西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超过11%,工业年增长率超过12%;钢总产量增长69%,汽车总产量增长248%,在“世界新兴工业国”中从排名第16升至第9位。据此可知巴西( )
A.发展成果来自民主化改革 B.原来的工业基础薄弱
C.致力于外向型发展的模式 D.军备竞赛刺激了工业
6.“第三世界”是国际社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群体的统称。冷战结束后“第三世界”这一术语使用频率明显减少。学术界为此引发一场第三世界是否存在的讨论。 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已基本结束,国际社会以发展中国家的术语代替了第三世界。其原因是( )
A.这一国家群体已经不再存在 B.发展已成为国家的首要问题
C.国家间意识形态分歧已弱化 D.不同性质国家实现合作共赢
7.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统计数据,从1990年到2015年,发达国家占全球G DP的比重从78.7%降至56.8%,而新兴市场国家占比则由19%上升至39.2%。这表明( )
A.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壮大 B.发达国家不再主导全球化
C.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 D.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受益最大
8.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 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9.对于独立后的印度而言,在民族、宗教和语言方面呈现高度多样性的印度并未像英国殖民者预言的那样“巴尔干化”,而是“成功实现了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的目标”。这可以说明印度( )
A.依然遭受西方殖民者文化侵略 B.通过国家治理实现民族独立
C.注重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 D.实现了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
10.二战后,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与之相关的有
①印度和巴基斯坦建立共和国 ②埃及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主权
③古巴宣布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④南斯拉夫实现社会主义自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1951年,英国学者玛格丽·佩勒姆宣称:“非洲没有书面语言,因而也不存在历史”。1963年,牛津大学教授特雷沃尔·罗珀也曾断言:“可能在将来会有非洲历史可以讲授,但目前还没有,只有在非洲的欧洲人的历史,其余是一团漆黑……而黑暗不是历史的题材。”上述言论( )
A.推动了非洲历史观的非殖民化 B.客观呈现了非洲的文明轨迹
C.意在维系英国在非洲殖民统治 D.本质上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
12.1884年,《柏林会议关于非洲的总议定书》规定:今后列强在非洲占领领土或建立保护国时,须通知其它签约国,并保证各国贸易自由与过境自由,否则就不属于“有效占领”。这实际上
A.彻底解决列强间的矛盾 B.推动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C.形成了宰割非洲的同盟 D.承认侵略活动的合法性
13.下图反映出当时沙特阿拉伯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是( )
国际油价变化对沙特阿拉伯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2001—2015年)
A.摆脱对国际市场依赖 B.改变单一经济结构
C.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 D.稳定国际原油价格
14.如表反映了二战后世界发展的趋势是
1947年6月 英国首相艾德礼与印度总督发表《印度独立方案》
1947年11月 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第181号决议)
1948年8—9月 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立
1949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A.两极格局的形成 B.殖民体系的瓦解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区域集团化加强
15.1997年,世贸组织召开了西雅图贸易部长会议。会场外的抗议者抨击世贸组织对发展中国家存在偏见。新市场的开放实际上损害了劳工利益。2003年坎昆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召开时。不仅安全情栏外的人们在抗议,发展中国家代表甚至中途退场。据此可知( )
A.经济全球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 B.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亟特构建
C.区域集团化面临着重大危机和挑战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拉大
16.二战后,英国拟建殖民部大楼的计划搁浅,英法等殖民大国纷纷从各殖民地撤退。到20世纪90年代初,全世界甩掉殖民地枷锁、争得独立的国家达103个。世界殖民体系,从整体上无可挽回地崩溃了。这种情形
A.与殖民宗主国实力衰落相关 B.是两极冷战体制削弱的产物
C.与国际共产主义发展相表里 D.是殖民地军政力强大的结果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印度信实娱乐公司总经理)阿密特·卡纳说:“我们希望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扮演一个核心角色,我们相信全球市场,我们要推广印度的价值观。我们要在美国本土对抗好菜坞,不单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
——摘编自【法】弗雷德里克·马特尔《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
材料二 面对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惨烈后果,人类又一次反思战争与和平的真谛……在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人们希望通过文明交流、平等教育、普及科学,消除隔阂、偏见、仇视,播撒和平理念的种子……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摘自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独立后印度社会精英“推广的印度价值观”,并概述阿密特·卡纳的其他思想观点。
(2)根据材料二,围绕“战争与文化”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8.印度支那之争
“印度支那”一词源于音译文“Indochine”,表示位于印度与中国之间并受两国文化影响的区域,包括越老柬三国及缅甸、泰国、新加坡、槟城、马六甲等地,被近代欧洲人方便记忆式命名。
16世纪初葡荷英法等国,相继到达缅甸等地,组织公司,要求通商。18世纪晚期英国企图诱迫缅甸签订不平等条约但始终没有得逞,随即占领了槟榔屿、马六甲。19世纪早期占领新加坡,19世纪中后期通过三次英缅战争最终抢占缅甸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独立省。
英法七年战争后,法国在此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1863年抢占柬埔寨为保护国,中法战争后得到越南,逼迫泰国于1893年承认老挝为法国的保护国,取得了和英国人在西线相当的成果。至此,法国在中南半岛的殖民地,越南、老挝、柬埔寨被合称为“法属印度支那”。
19世纪中后期日本将“支那”由中性词变为贬义,不只简单为了侮辱中国,政治上也带有将本部从危机四伏的海岛搬至中央之国的不可明示的追求。国民政府推动使用“中南半岛”一词来指代这一地区。但随后印度支那战争——1946年至1954年越老柬的抗法战争和1961年至1973年的越南战争——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以及国际地理学、地质学领域对“印度支那”、“印支”命名的应用,使“印度支那”的称呼仍广泛使用。
1815-1914年欧洲在东南亚的殖民情况示意图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印度支那”形成的历程及其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由于世界范围内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使得民族自决的思想得以在更宽广的范围内传播、认可,正如有人所说:“一战时,曾经是限于欧洲的民族自决原则被宣称为普遍原则的时机,以1917年激进的革命形式——布尔什维克革命和美国总统威尔逊的‘自由’的形式为代表。诚然,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所提到的只是殖民地民族的‘利益’而不是‘愿望’。但在战时,这是一个极其细微的差别,‘民族自决’这一革命术语已不仅在欧洲而且在殖民地世界留下了印记。”对此,时任美国国务卿兰辛讲道:“总统关于自决权的宣言,会在许多地区引起麻烦。”在俄国革命刚刚成功的1917年11月,列宁起草公布了《和平法令》:主张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这一主张成为亚非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自决和民族独立的有力武器。
——摘编自蔡珊珊《列宁与威尔逊民族自决思想比较》
材料二 1947年,英国承认它的印度次大陆殖民地独立……不过,独立最终导致两个对立国家的出现,即印度教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在随后几十年,它们之间爆发了三次重大战争。……1945年到1970年间,70多个新国家从帝国崩溃中诞生。……尼日利亚等国家的国界,是由19世纪帝国主义列强而不是根据当地居民的习惯和传统划定。对于新独立的民族国家而言,这些边界通常很不合理……1967年到1970年间,尼日利亚陷入内战……在许多前殖民地,帝国主义的强制性统治似乎被市场微妙的强制取代。许多新独立的国家发现,它们自己在高度商业化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挣扎(机会渺茫),因为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似乎掌控一切。以往的殖民政府很少花心思平衡地发展殖民地经济……往往忽略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包括教育和医疗卫生。事实证明,对许多新独立的国家而言,寻找专家、资本、市场以及快速而均衡的工业化所需要的政策,是一项巨大挑战。
——摘编自【美】大卫·克里斯蒂安等著《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自决”广泛传播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的问题,并说明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4年以来的几十年中,西方ー方面在衰落一方面又在获得成功。实际上,这两种表面矛盾的趋势是互相加强的。全球前所未有的一体化,导致了西方的技术、观念和制度正以加速度扩散。但是反过来,也正是这种扩散逐渐削弱了1914年之前似乎不可侵犯的西方的全球霸权。诸殖民地民族正在有选择地采纳西方文明进行更有效的抵抗。因此,1914年以来的世界历史既是西方成功的历史,又是西方衰落的历史。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7版修订本)
阅读材料并从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分裂15个独联体国家的史实,苏联成立于1922年到1991年解体共计69年,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苏联解体,故A正确;苏联的解体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B错误;东欧剧变不符合“戈尔巴乔夫”“被分裂为15块碎片”,排除C;多极化趋势出现,不符合“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被分裂为15块碎片”,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联系苏联解体的史实分析解答。
2.C
【详解】根据“1958年戴高乐上台后,通过谈判承认法属阿尔及利亚独立,并使大多数说法语的非洲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获得了独立”等信息可以看出,英法等国受到二战的影响,实力下降,已经无力再维持原来的殖民体系,故做出了这些举措,故C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项太绝对,排除N;D项不是英法的目的,排除D。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1954年,阿尔及利亚成立民族解放阵线,进行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武装反法斗争是二战后典型的民族独立战争,D项正确。南斯拉夫等国独立获得承认是在一战期间,而且南斯拉夫不是殖民地,排除A项;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开始于一战后,中国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是在1927年,与题干材料所涉时间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据所学可知,印巴分治是指于1947年8月发生在印度次大陆的历史事件,大英帝国统治下的英属印度解体,分别成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汉语常称之为“印巴分治”,英国的殖民统治无法维持,主动放弃自己的统治权,A项正确;十月革命爆发时俄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排除C项;古巴独立是古巴人民进行反帝斗争的结果,排除B项;埃及独立是埃及人民长期进行反帝斗争,并最终获得独立,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4—1974年的巴西。据题意可知,1964年巴西军人政变并执政推动巴西国内经济有了大幅增长,这是因为巴西原有的工业基础较为薄弱,所以增长幅度较大,B项正确;军人政变上台后建立了军事独裁,并没有进行民主化改革,排除A项;材料内容说明巴西的经济增长,但没有说明是进行外向型发展的结果,排除C项;材料内容和军备竞赛无关,无法看出军备竞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据所学可知,冷战结束后,发展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首要问题,因此国际社会以发展中国家的术语代替了第三世界,B项正确;第三世界国家群体仍然存在,只是称呼发生变化,排除A项;国家间意识形态分歧仍然存在,并且国家间的意识形态分歧弱化不是影响材料所述称呼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国家家合作问题,题干问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名称取代第三世界国家名称的原因并且“实现合作共赢”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从1990年到2015年,发达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从78.7%降至56.8%,而新兴市场国家占比则由19%上升至39.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兴市场国家很多都是属于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占全球GDP的比重不断上升,说明发展中国家的进步壮大,A项正确;发达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下降,但仍然占据一半以上,不能得出发达国家不再主导全球化的结论,排除B项;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受益最大,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试题分析:杜鲁门主义提出的时间是1947年,抛出马歇尔计划的时间是1947年,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都与题干中的时间“20世纪50年代”不符,不选ABD。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美国领导的北约与之对抗,故选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北约与华约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印度)。据本题材料信息“成功实现了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的目标”可知,独立后印度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注重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得以实现政治稳定,C项正确;依然遭受西方殖民者文化侵略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介绍的是独立后的印度,排除B项;根据材料不能得出印度多元文化之间和谐共处,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二战后,随着英国实行印巴分治,1950年印度共和国成立,1956年巴基斯坦成立;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管辖权,这给英、法以沉重打击;1961年4月,古巴在吉隆滩击败美国组织的雇佣军入侵。随后,卡斯特罗宣布开始社会主义革命;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正确;南斯拉夫实现社会主义自治是因为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不属于民族解放,排除B、C、D。
11.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目的题和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非洲。根据材料“非洲没有书面语言,因而也不存在历史”“只有在非洲的欧洲人的历史,其余是一团漆黑……而黑暗不是历史的题材”和所学可知,西方学者并不认可非洲的历史,这在本质上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方学者对非洲历史的不认可,因此推动了非洲历史观的非殖民化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客观呈现了非洲的文明轨迹的说法与材料“非洲没有书面语言,因而也不存在历史”矛盾,排除B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维系英国在非洲殖民统治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据题意可知,列强在非洲的侵略只要得到了其他占领国的承认就算是有效占领,这实际上是侵略活动的合法性,故选D;列强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彻底解决,排除A;推动世界大战爆发的是列强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排除B;实际上是形成了共同宰割非洲的局面,但没有建立同盟,排除C。
13.B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沙特阿拉伯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国际油价波动走向趋向一致,说明沙特的国民经济严重依赖石油,过于单一,因此沙特阿拉伯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B项正确;“摆脱对国际市场依赖”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A项;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和稳定国际原油价格并不是沙特发展的首要任务,排除C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二战后印度、朝鲜、韩国、中国等之前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说明殖民体系趋向瓦解,B项正确;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组建,排除A项;表格内容与第三世界的崛起无关,排除C项;印度、朝鲜、韩国、中国等国并没有建立区域集团组织,区域集团化加强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
15.B
【详解】依据材料“1997年……会场外的抗议者抨击世贸组织对发展中国家存在偏见”,“2003年……发展中国家代表甚至中途退场”,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对现有国际秩序的不满,B项正确;“不利于”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区域集团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贫富差距,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根据“到20世纪90年代初,全世界甩掉殖民地枷锁、争得独立的国家达103个。世界殖民体系,从整体上无可挽回地崩溃了。”可得出,二战后,西欧传统强国实力削弱,已经不再能维持殖民体系,因此这种情形与殖民宗主国实力衰落相关,A正确;其与冷战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C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
17.(1)基本价值: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甘地主义。思想观点:成为国际的核心角色;发扬传统文化;“打赢全球文化战争”。
(2)示例烽火战乱,重重灾难。
战争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些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断。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10年征战,灭亡了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希腊城邦底比斯被夷为平地,居民被卖为奴;腓尼基名城推罗被攻陷后,成年男性居民几乎被屠杀,妇女和儿童被卖为奴隶;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被劫掠一空,城市被付之一炬,波斯历代国王的宫殿被烧为焦土;在中亚,大量当地居民或被屠杀,或被强制迁移到亚历山大建立的城市中。
亚历山大东征是一次掠夺性远征,对亚洲文明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因此,世界需要和平,要尽可能避免暴力战争,寻求和平交流方式。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印度)。据材料“我们要推广印度的价值观。我们要在美国本土对抗好菜坞,不单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结合所学可知独立后的印度统治精英不仅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也崇尚甘地思想。
观点:据材料“我们希望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扮演一个核心角色,我们相信全球市场”,得出成为国际的核心角色;据材料“我们要推广印度的价值观”,得出发扬传统文化;据材料“我们要在美国本土对抗好菜坞,不单是为了赚钱”,得出“打赢全球文化战争”。
(2)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世界史(世界)。从战争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战争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些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断。
论述:列举亚历山大东征,对波斯帝国、希腊、腓尼基以及中亚的破坏即可。
最后总结,得出亚历山大东征是一次掠夺性远征,对亚洲文明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因此,世界需要和平,要尽可能避免暴力战争,寻求和平交流方式。
18.历程:印度支那指东南亚地区,在近代以前,受印度和中国文化影响;新航路开辟后,东南亚地区因交通位置受到重视;西方列强纷纷在东南亚地区进行殖民活动;19世纪,因法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殖民统治促使“印度支那”概念产生;19世纪中期,日本参与到列强争夺东南亚的活动中;二战后,东南亚国家纷纷独立,但印度支那的称呼仍广泛使用于国际地理学、地质学。
时代特征:“印度支那”的形成,体现了近代西方殖民者对东南亚地区的侵略和掠夺;见证了东南亚各国人民反抗殖民统治、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历史;反映出近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以西方帝国主义为主导,东南亚等亚洲国家遭受不公平待遇,长期处于被支配地位。
【详解】历程:根据材料中“印度支那”表示“印度与中国之间并受两国文化影响的区域,包括越老柬三国及缅甸、泰国、新加坡、槟城、马六甲等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支那即广大东南亚地区,在近代以前,受印度和中国文化影响;根据“16世纪初葡荷英法等国,相继到达缅甸等地,组织公司,要求通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南亚地区因交通位置受西方各国重视;根据“18世纪晚期英国企图诱迫缅甸签订不平等条约但始终没有得逞,随即占领了槟榔屿、马六甲。19世纪早期占领新加坡,19世纪中后期通过三次英缅战争最终抢占缅甸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独立省”可知,西方列强纷纷在东南亚地区进行殖民活动;根据“(法国在)中法战争后得到越南”“法国在中南半岛的殖民地,越南、老挝、柬埔寨被合称为‘法属印度支那’”,法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殖民统治促使“印度支那”概念产生;根据“19世纪中后期日本将‘支那’由中性词变为贬义,不只简单为了侮辱中国,政治上也带有将本部从危机四伏的海岛搬至中央之国的不可明示的追求”可知,19世纪中期日本参与到列强争夺东南亚的活动中,使印度支那成为贬义词;根据“印度支那战争——1946年至1954年越老柬的抗法战争和1961年至1973年的越南战争——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以及国际地理学、地质学领域对‘印度支那’、‘印支’命名的应用,使‘印度支那’的称呼仍广泛使用”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南亚国家纷纷独立,但印度支那的称呼仍广泛使用于国际地理学、地质学。
时代特征:根据材料中“被近代欧洲人方便记忆式命名”可知,体现近代以来世界联系的加强和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和掠夺;根据“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以及国际地理学、地质学领域对‘印度支那’、‘印支’命名的应用,使“印度支那”的称呼仍广泛使用”,结合材料中展示的1815—1914年百年间欧洲在东南亚的殖民情况示意图,综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印度支那见证了东南亚遭受殖民统治和争取、维护民族独立的历史,同时反映出近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以西方为主导,东南亚等亚洲国家遭受不公平待遇,长期处于被支配地位。
19.(1)背景:一战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2)问题;国内政局动荡;边界争端;国家经济受制于工业化强国;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工业化持续发展的条件和政策支持。(任答三点即可)原因: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长期掠夺;新兴独立国家自身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一战时,曾经是限于欧洲的民族自决原则被宣称为普遍原则的时机”可知一战的影响;根据材料一“这一主张成为亚非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自决和民族独立的有力武器”可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根据材料一“20世纪初,由于世界范围内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使得民族自决的思想得以在更宽广的范围内传播、认可”可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2)问题:根据材料二“尼日利亚陷入内战”可知国内政局动荡;根据材料二“对于新独立的民族国家而言,这些边界通常很不合理”可知边界争端;根据材料二“因为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似乎掌控一切”可知国家经济受制于工业化强国;根据材料二“往往忽略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可知基础设施落后;根据材料二“寻找专家、资本、市场以及快速而均衡的工业化所需要的政策,是一项巨大挑战”可知缺乏工业化持续发展的条件和政策支持;原因:根据材料二“以往的殖民政府很少花心思平衡地发展殖民地经济”可知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长期掠夺;根据材料二“即印度教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在随后几十年,它们之间爆发了三次重大战争”可知新兴独立国家自身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以西方列强为中心的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剥削的国家政治经济旧秩序,而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
20.示例
论题:1914年以来的历史,是西欧国家衰落的历史。
论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国家政治经济上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对海外殖民地的激烈争夺,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战的结果使欧洲国家经济遭到破坏,出现政治危机,对殖民地的控制有所减弱,欧洲对全球的霸权开始遭到削弱;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西欧国家出现经济混乱、大规模失业,并由此引发了政治危机,民主制度遭到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批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开展了民族解放运动,使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日益崩溃;与此同时,由于政治经济上的危机与混乱,使人们出现了精神上的空虚与信仰危机。
结论:由此可见,1914年以来,西欧国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出现了下滑的局面,也即是1914年以来的历史,是西欧国家衰落的历史。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也正是这种扩散逐渐削弱了1914年之前似乎不可侵犯的西方的全球霸权”可拟定论点是1914年以来的历史,是西欧国家衰落的历史。关于阐释可从一战对西方国家的影响、经济大危机对西方经济的打击、二战后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及西方国家出现的精神危机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