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单元测试--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单选题
1.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并造就了五六十年代的高经济增长。但到了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英美各国的对策是( )
A.“混合经济”出现 B.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C.加强国家干预 D.实行新经济政策
2.如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据此可知,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年 12.2% 23.2% 50.7%
1990年 2.8% 5.1% 7.2%
工业 1950年 34.7% 42.2% 22.2%
1990年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年 48.9% 32.4% 26.6%
1990年 71.4% 54.4% 59.2%
A.农业和工业发展缓慢 B.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就业率得到大幅提升 D.服务业开始成为新兴产业
3.1991年12月25日,飘扬了69年的苏联镰刀锤子红旗在群众的欢呼声中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由此可见苏联解体是
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失败 B.西方和平演变的胜利
C.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4.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为实现经济自立和充分就业制定了“经济自立五年计划”,60年代初又推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这表明当时日本( )
A.加强了国家的宏观调控 B.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C.力图建成“福利国家” D.已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5.1979年12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美国的一次演讲中指出,“我们决心回归到曾经管理过我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那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每个人都有责任,而非仅仅要求国家负责每个人的福祉,以及议会享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利要用来保护公民的基本权益。”这一言论意在( )
A.宣扬议会至上理念 B.推广福利国家制度
C.有效应对经济危机 D.学习借鉴美国经验
6.下列关于二战后东欧各国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波兰是最早进行改革的国家 B.南斯拉夫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C.匈牙利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 D.捷克斯洛伐克实施市场经济体制
7.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国政府做出的估计是: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是国际共产主义声东击西的战术,目的是要把西方的力量牵制在远东,然后在西欧发动总攻。据此可知,美国出兵朝鲜的战略意图是
A.壮大自己的海外势力 B.遏制苏联的势力膨胀
C.获取在东亚的战略点 D.防止东亚共产主义化
8.1944年7月,当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时,英国报刊告诉读者,英国人被召唤到外国强权的首都来解释对本国国内事务的管理,英国人民已不再是自己国家的主人,英国人民宁愿挨饿,也不愿接受美国附加苛刻条件的施舍。这可用于说明( )
A.英美关系的改善缺乏民意基础 B.英国复苏得益于布雷顿森林体系
C.英国不愿放弃国际货币主导权 D.英国社会舆论反思国内货币政策
9.观察如图,根据1955—1999年美国经济发展情况图对经济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A.呈周期性波动,但总体起伏变化不大 B.参与战争直接导致其经济陷入低谷
C.经济复苏是由于政策的不断调整 D.美国始终居于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10.20世纪50年代,苏联和东欧普遍进行改革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
A.斯大林逝世,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C.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影响 D.与西方国家斗争的需要
11.下图为1949年英国漫画《自立》。漫画中,象征英国的约翰牛正小心翼翼地推着手推车,行走在高悬空中、写有“马歇尔计划”(MARSHALLAID)的绳索上。对其内涵解读最准确的是
A.反映了民众对恢复经济的急切期盼 B.表达了对过度依赖美国经济的担忧
C.描绘了二战后重建家园的艰辛景象 D.揭示了两极格局下英国夹缝中求生
12.据下表,可知
A.冷战局面呈现不断强化趋势 B.外部力量影响着美苏冷战走向
C.两极下世界存在某种和平机制 D.美苏双方始终加强相互对话
13.在1917到1920年,西方派遣成千上万的军队涌入俄国;在30年代,西方拒绝与苏联合作;1938年,西方试图把希特勒的祸水引向斯大林;西方多次在第二战场问题上食言;1945年,西方还试图进入那些斯大林认为对苏联安全至关重要的地区。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苏联与西方关系破裂具有必然性 B.绥靖政策对苏联伤害非常巨大
C.西方对苏联一直采取对抗的政策 D.苏联反法西斯作战是正义之举
14.英国驻印度总督助手伊斯梅描述:“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舱中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在大火延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事实上,除了像我们所做的那样去做之外,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据此推论,二战后初期( )
A.印度开始爆发武装反英斗争 B.印度独立发展遭遇严重阻碍
C.印度掀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英国殖民体系面临崩溃趋势
15.东欧原是地理概念,一般指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以东至欧洲和亚洲分界线的区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东欧国家”则成为政治地理概念,这一变化源于( )
A.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 B.“和平演变”战略的实施
C.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 D.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16.高一某同学在自主探究时制作了如下表格,请你根据表格内容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 )
时间 事件
1947 年 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立独立的自治领
1956 年 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1959 年 以卡斯特罗为首的革命力量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
1960 年 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
1962 年 阿尔及利亚独立
1999 年 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里收回巴拿马运河区全部主权
A.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第三世界国家的起飞
C.冷战中孕育世界多极化 D.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世纪末起,英、德等国先后颁布了针对疾病、工伤事故等的保险法。针对低收入群体以及老人、儿童和妇女,西欧又建立或完善了救济制度。在理论方面,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贝弗里奇是最有代表性的社会保障学者,其中贝弗里奇被西方称为“福利国家之父”。二战后,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欧共体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社会政策。1972年,欧共体“社会行动纲领”把解决失业特别是青年人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列入优先目标之一。80年代,西欧各国为了缓和财政不平衡状况,增加税收和削减社会保障支出。
——摘编自李琮《西欧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二 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扶贫主要是用给钱、给物等传统救济方式。这种方式虽可救急,但不能实现真正脱贫。于是,开发式扶贫取而代之,成为扶贫的一项基本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扶贫对象主要是农村无法维生者。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对象逐渐从绝对贫困人口向低收入人口覆盖。在目标瞄准上,先是贫困区域,后是贫困县,再到贫困村,再到户到人。扶贫任务从解决农村温饱转为巩固温饱,再到脱贫致富。产业扶贫、科技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新型乡村旅游扶贫等等,多种多样的扶贫方式有力推动了农民脱贫,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借鉴意义。
——摘编自郝志景《新中国70年的扶贫工作:历史演变、基本特征和前景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工作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1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指出:不能无视中国这个东方大国的存在。毛泽东对戴高乐与中国建交的提议给予积极回应。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同时发表建交联合公报,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这推动了西方国家在70年代的对华建交高潮。1975年5月,邓小平应邀访问法国,这是新中国领导人首次出访西方大国。1978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经济代表团访问西欧五国,首站便是法国。这次出访对促进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中国吸引外资和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在亚洲始于日本,在欧洲则始于法国。1980年10月、1983年5月,德斯坦、密特朗总统先后访华,推动两国“顺应世界潮流进入技术与进步的新时代”,中法贸易额由1981年的不到7亿美元升至1989年的近20亿美元。
——摘编自孙海潮《中法关系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材料二 戴高乐时期法国与美国的矛盾与争执,是整个冷战期间西方联盟内部最为引人注目的。戴高乐上台后,一改之前全面追随美国的“联盟政策”,强调将实现法国政策独立与行动自由作为长期战略目标。在他的领导下,法国退出北约组织,构建独立核力量;积极推动西欧一体化,实现与苏联、中国关系正常化;反对美元霸权,抵制美国经济渗透。但矛盾与争执只是法美关系的一面,另一面则是合作与共识。即使在矛盾重重时,法美两国的合作从未停止过。在共同抵御苏联威胁、维护欧洲安全等问题上的一致性,促使两国在矛盾中留有余地,在冲突中保持克制,共同维护西方联盟的统一。因此,把握好分歧与合作相互交织这一特点,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法美关系。
——摘编自张媛媛《论戴高乐时期法美关系的两面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法建交后的友好关系对中国产生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戴高乐时期法国对美关系呈现两面性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大国外交关系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2
材料二 斯大林模式对现代化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为工业化的成就和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带动苏联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使苏联在斯大林逝世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此外,苏联增加了对科学事业的投资,创建了大批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所,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创造了突出的科学技术成就,并且在全苏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培养出各类专业人才,全面促进了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吴怡再《斯大林模式探析》
材料三 为了扭转农业的落后状况,赫鲁晓夫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刺激农业的发展。1953年、1954年和1955年的农业投资在国家整个投资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5.5%、19.6%和23.5%。1959年与1952年相比,农产品平均价格提高了两倍。1954~1956年,苏联开垦了近3600万公顷生荒地和熟荒地,1956年垦区收获了6300万吨粮食,占当年国家粮食产量的一半以上。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苏联自留地虽占全部耕地的3%,却生产了肉类产品的44%,牛奶的45%,蛋类的76%,蔬菜的42%。
——摘编自高成兴《战后苏联经济》等
(1)概括图1反映的历史发展状况,说明与图2这一历史事件的关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某中学历史研究社团的研究性教材《国际经济组织》的目录(残缺)。
第一章国际经济组织概述第一节国际经济组织简介 第二节国际经济组织的意义 第二章联合国在经济领域的专门机构 第三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第四章世界银行 第五章…… 第六章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概述 第七章北美自由贸易区 第八章…… 第九章亚太经合组织 第十章其他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 主要参考文献
请对该目录(残缺)某一处进行改动(增加、减少、补充、合并等均可)或不予以改动,并说明修改与否的理由。(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参考答案:
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陷入“滞胀”危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纷纷采取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放松对经济的干预,导致“混合经济”出现,A正确;BC与当时西方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做法不符,排除;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进入“新经济”时代,D排除。故选A。
2.B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和日本,农业比重下降迅速,工业下降速度并不明显,服务业增长迅速,反映了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的变化,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比重变化,不代表速度,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就业率的变化,排除C项;“开始”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91年苏联是在群众的欢呼声中解体的,这反映了人们对当时苏联现状的不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放弃科学社会主义,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已经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排除A项;苏联解体是因为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导致生产力水平持续下降,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苏联解体是被苏联人民抛弃的结果,不是西方和平演变的胜利,排除B项;当时苏联已经抛弃了社会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4.A
【详解】根据材料,日本为实现经济自立和充分就业制定了“经济自立五年计划”,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制定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结合所学分析可知,日本通过制定经济计划、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来保障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A项正确;日本属于资本主义国家,未确立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福利国家”,排除C项;材料主要说日本经济,未涉及政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英国政府试图削减国家福利、减少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英国面临“滞胀”这一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失灵,英国力图通过新自由主义方案应对危机,C项正确;英国首相代表的是政府,并不体现议会至上,排除A项;1979年这一时期西方发达国家面临滞胀危机,多数采取了减少政府干预的措施,并不会推广福利国家,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美国无关,无法看出英国有借鉴美国经验的意思,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根据所学,二战后东欧的国家大多数推行社会主义制度,其中南斯拉夫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B项正确;最早进行改革的国家是南斯拉夫,排除A项;匈牙利并没有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排除C项;捷克斯洛伐克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美国政府做出的估计是:朝鲜战争是苏联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是国际共产主义声东击西的战术”等信息可知,美国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对外扩张战略的组成部分,为了遏制苏联的势力扩张,美国才出兵朝鲜,说明美国出兵朝鲜的战略意图是遏制苏联的势力膨胀,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认为朝鲜战争是冷战背景下苏联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是国际共产主义声东击西的战术,因此美国出兵朝鲜战争的主要目的是遏制苏联共产主义的扩张,即遏制苏联的势力膨胀,而不是壮大自己的海外势力,排除A项;美国认为朝鲜战争的目的是苏联要把西方的力量牵制在远东,然后在西欧发动总攻,因此美国出兵苏联的目的是遏制苏联势力膨胀,而不是为获取在东亚的战略点,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认为朝鲜战争是苏联势力在远东地区的扩张,因此美国参战的主要目的是为遏制苏联势力的膨胀,而不是防止东亚共产主义化,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布雷顿森林会议期间,英国报刊认为美国干涉英国经济事务,实际上是反对建立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表明了二战后英国不愿放弃国际货币的主导权,C项正确;二战后英美关系友好,排除A项;材料是反映英国反对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英国社会反思国内货币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美国在1973年陷入滞胀危机之后,经过政策调整,尤其是克林顿时期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使得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由此说明美国的经济复苏是政策不断调整的结果,C正确;美国的经济波动较大,排除A;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参与了战争,但是经济并未陷入低谷,排除B;D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和东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和东欧国家都出现经济发展困难的问题,而导致这一局面的深层次原因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B项正确;195年斯大林逝世,但苏联与东欧仍然受斯大林模式影响,排除A项;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影响并非共同原因,排除C项;与西方国家斗争的需要是直接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美国通过复兴欧洲的经济,来实现控制欧洲,进而遏制苏联的目的。因此材料“象征英国的约翰牛正小心翼翼地推着手推车,行走在高悬空中、写有“马歇尔计划”(MARSHALLAID)的绳索上”反映的是作者表达了对过度依赖美国经济的担忧,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12.C
【详解】材料呈现的史实中,美苏除了对抗也有对话,并且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等信息也说明双方在极力避免战争的爆发,说明两极下世界存在某种和平机制,故选C项;材料呈现的史实中,美苏除了对抗也有对话,因此不能体现冷战局面的不断强化,排除A项;材料呈现的是美苏双方的交流和对抗,并未提及其他国家,无法体现外部力量影响着美苏冷战走向,排除B 项;材料中1961年、1962年、1979年等的史实体现了美苏的对抗,并非始终加强相互对话,排除D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国际关系(西方与苏联)。由材料信息可知,在苏俄(联)发展过程中,西方长时间与之敌对,虽然二战时期,为了反抗共同的敌人法西斯,双方有过合作,但西方国家过去的作为是双方有着明显的不信任感,因此二战后苏联和西方关系破裂是必然的,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西方与苏联之间的关系变化,与绥靖政策无关,排除B项;西方与苏联在二战期间进行了合作,排除C项;材料强调西方与苏联关系的变化,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根据“1947年3月的印度”“当时的问题是在大火延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英国不得不调整殖民政策允许印度独立,英国殖民体系面临崩溃趋势,D项正确;A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排除A项;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排除B项;材料反映英国对印度殖民政策的调整,没有涉及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欧洲)。根据材料“东欧原是地理概念,一般指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以东至欧洲和亚洲分界线的区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东欧国家’则成为政治地理概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后,“东欧国家”特指战后在中欧和南欧建立的除苏联以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都曾获得苏联不同程度的帮助,C项正确;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和平演变”主要是美国针对苏联的措施,排除B项;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立独立的自治领”、“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之后,多个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反映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1999年时冷战已经结束,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排除D项。故选A项。
17.(1)新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种类多,覆盖面广(全民化、全面化);欧共体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80年代,削减社会保障支出。
原因:二战后西欧普遍实施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或答“50年代到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西欧经济的一体化密切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或区域集团化加强合作);80年代,西欧国家财政问题突出。
(2)特征:政府主导;从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因时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扶贫方式与策略;脱贫与致富相结合。
意义: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或为他国脱贫提供借鉴)。
【详解】(1)发展:根据材料“西欧逐步建立起面向全民的社会保障网”“除退休金、失业和医疗工伤三大保险外,还设立了孕、产妇补贴、幼儿、学童补贴等几十种项目”可知,社会保障制度种类多,覆盖面广(全民化、全面化);根据材料“欧共体也逐步形成自己的社会政策”可知,欧共体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根据材料“80年代,西欧各国为了缓和财政不平衡状况,增加税收和削减社会保障支出”可知,80年代,削减社会保障支出。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欧普遍实施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或答“50年代到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欧洲一体化推进,西欧经济的一体化密切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或区域集团化加强合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80年代,西欧国家财政问题突出,因此削减福利支出。
(2)特征:根据“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得出政府主导;根据“开发式扶贫取而代之,成为扶贫的一项基本方针”得出从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根据“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扶贫战略,都与国家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时制宜”得出因时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扶贫方式与策略;根据“扶贫任务从解决农村温饱转为巩固温饱,再到脱贫致富”得出脱贫与致富相结合。意义:根据“多种多样的扶贫方式有力推动了农民脱贫,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借鉴意义”并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扶贫有助于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扶贫能够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扶贫成效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18.(1)积极作用:有利于打破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封锁;促进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高潮的出现;加快了中国改革开放步伐;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推动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助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等。
(2)呈现矛盾性的原因:美国霸权主义触及了法国利益;法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欧联合的深入;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呈现合作性的原因:抵御苏联威胁;维护欧洲安全的需要;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3)认识:把握好分歧与合作相互交织的特点;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中国、法国)。中法建交后的友好关系对中国产生的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一信息“推动了西方国家在70年代的对华建交高潮”和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打破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封锁、促进西方国家与中国建交高潮的出现;根据“这次出访对促进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不容低估。中国吸引外资和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在亚洲始于日本,在欧洲则始于法国”,得出加快了中国改革开放步伐;根据“中法贸易额由1981年的不到7亿美元升至1989年的近20亿美元”,得出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根据所学知识,还可以得出推动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助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等。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法国、美国)。据材料“高乐时期法国与美国的矛盾与争执,是整个冷战期间西方联盟内部最为引人注目的”可知,戴高乐时期法国对美关系呈现矛盾性,这种矛盾性的原因有:据材料“反对美元霸权,抵制美国经济渗透”可知,美国霸权主义触及了法国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可以从法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欧联合的深入、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等角度进行考虑。据材料“即使在矛盾重重时,法美两国的合作从未停止过”可知,法国和美国也有合作性的一面。呈现合作性的原因,据材料信息“在共同抵御苏联威胁、维护欧洲安全等问题上的一致性”可知,抵御苏联威胁、维护欧洲安全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对大国外交关系的认识,根据材料二信息“把握好分歧与合作相互交织这一特点,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法美关系”,得出把握好分歧与合作相互交织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19.(1)图1反映了19世纪中期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状况,从最初的破坏机器到提出经济要求,进一步发展到提出普选权要求。关联:图1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图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条件。
(2)作用:基本实现工业化;社会科学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创造了突出的科技成就;促进了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
(3)措施:加大农业投资;加强垦荒。
影响:农产品价格提高,粮食产量增加,一定程度上促进苏联农业的发展;过度垦荒带来生态问题;集体农庄生产积极性低;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效果有限。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前中期的西欧。根据材料信息,图1涉及的事件有英国卢德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工人运动的发展,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图2为《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结合所学可知,工人运动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条件。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30-40年代的苏联。根据材料信息“首先表现为工业化的成就和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带动苏联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使苏联在斯大林逝世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可知作用有:基本实现工业化;社会科学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根据材料信息“苏联增加了对科学事业的投资,创建了大批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所,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创造了突出的科学技术成就,并且在全苏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培养出各类专业人才,全面促进了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可知作用有:创造了突出的科技成就;促进了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60年代的苏联。根据材料信息“1953年、1954年和1955年的农业投资在国家整个投资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5.5%、19.6%和23.5%。”、“1954~1956年,苏联开垦了近3600万公顷生荒地和熟荒地”可知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加大农业投资;加强垦荒。根据材料信息“1959年与1952年相比,农产品平均价格提高了两倍。”、“1956年垦区收获了6300万吨粮食,占当年国家粮食产量的一半以上。”可知农业改革使农产品价格提高,粮食产量增加,一定程度上促进苏联农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苏联自留地虽占全部耕地的3%,却生产了肉类产品的44%,牛奶的45%,蛋类的76%,蔬菜的42%。”可知过度垦荒带来生态问题;集体农庄生产积极性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效果有限。
20.示例:
观点:须补充第五章目录为世界贸易组织。
理由:二战后,为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减少贸易壁垒和歧视性贸易,妥善解决全球贸易活动中遇到的纠纷与问题,国际社会先后建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促使全球化朝着制度化、法律化方向发展;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组织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能忽略不计。
综上,应完善第五章目录为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
【详解】论述:首先,阅读《国际经济组织》的目录,找到其残缺部分,即第五章和第八章没有具体内容;然后,提出观点,应该对目录残缺部分进行改动,如须补充第五章(或第八章)目录为世界贸易组织(或欧洲联盟);接下来,结合所学知识,明确改动的理由,如二战后,为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减少贸易壁垒和歧视性贸易,妥善解决全球贸易活动中遇到的纠纷与问题,国际社会先后建立了经济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两个组织促进了全球化朝着制度化、法律化方向发展,因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组织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能忽略不计;最后,总结观点,强调应完善第五章目录为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解题过程中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3-2024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