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凤鸣山中学教育集团校2023—2024学年度下期
初2022级 历史 半期试题
考试说明:1.考试时间:与道法合堂90分钟;2.试题总分:50分;3.试卷页数:4页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与下面诗歌歌颂的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解放战争 C.开国大典 D.土地改革
2.为深入学习和研究土地改革运动,新营中学八年级5班同学们搜集到了下列资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 )
A.市博物馆保存的土地改革运动的档案 B.亲历土地改革运动的老人写成的回忆录
C.以土地改革为题材的电影《辽远的农村》 D.从互联网检索获取的土地改革运动的评论
3.在广西“一五”计划期间,新建、改建、恢复的公路共4105.5公里,开发整治河道3420多公里,到1957年,广西公路网已基本形成,通车里程已达到8880公里,这说明“一五”计划( )
A.改变了生产关系 B.改善了交通状况
C.促进了产业发展 D.提高了生活水平
4.“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其目的是( )
A.落实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方针 B.解决“一五”计划时期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C.改正土地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过程的错误
5.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但在党和人民的努力下,仍然在农业、工业、交通、科技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取得的科技成就有( )
①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②成功培养出籼型杂交水稻
③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④制造出第一批喷气式歼击机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6.1978年,中国共产党某次会议公报指出:“这个讨论对于促进全党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个讨论”得出的结论是( )
A.大力发展生产力 B.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C.发展才是硬道理 D.只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7.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一“伟大转折”是指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
A.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B.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
C.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D.由对内改革转移到对外开放
8.下图是1978年—1982年我国农村家庭人均收入情况。家庭人均收入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 B.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C.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利改税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针对国家与企业之间分配关系进行的一项改革。关于改革的原则,提出要管住两头:一头是要把企业搞活;一头是国家要得大头,企业得中头,个人得小头。这项改革的实施( )
A.完善了民主法治建设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D.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0.20世纪90年代是世界经济迅速走向全球化的时代,和平与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可能。为此,我国(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了深圳经济特区
C.开放青岛等14个沿海城市 D.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11.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科学论断最早出现在( )
A.中共十七大 B.中共十八大
C.中共十九大 D.中共二十大
12.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饥寒交迫”到“全面小康”,经历了“制度变革”“社会救济”“体制改革”“开发扶贫”“整村推进”“精准脱贫”等扶贫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物质成就,锻造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B.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
C.居安思危,勇于战胜风险 D.始终都坚持爱国统一战线
13.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知识点。序号处可填入的是( )
① ② ③
1965年西藏自治区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 199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
A.对外开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国两制”
B.对外开放 “一国两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国两制” 对外开放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对外开放 “一国两制”
14.针对当前台海持续紧张的局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强调:台湾是中国的台湾,是全中国人民的台湾,我们愿意为和平统一创造广阔空间,但绝不为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留下任何空间。反“独”促统,台湾当归。关于台湾问题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影响祖国统一 B.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只有一个中国
C.我国希望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主张用武力收复台湾
15.下图这张老照片记录了共和国成长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件大事( )
A.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 B.发生于改革开放后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召开于印度尼西亚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5分,第18题6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6.(14分)重庆是我们的家乡,具有悠久的历史。重庆在建国后的发展,和我们伟大的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重庆成立抗美援朝分会,随后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全力支援前方战场需要。据重庆抗美援朝分会和重庆市民政局的统计,重庆先后有2696名青年参加志愿军赴朝作战,共有207人壮烈牺牲。截至1952年2月,重庆人民捐款已足够购买战斗机54架,远远超过当初计划的39架。现代战争在相当程度上打的是后勤供给能力,重庆1951年的钢轨产量比解放初增加了10倍,其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也比1950年分别提高了1至4倍。
——摘编自《重庆解放后如何巩固人民政权》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重庆人民是如何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3分)
材料二 经过前期的减租退押运动,重庆的农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市郊各区和巴县参加农会的农民,分别达农民总数的32.2%和25.2%,多数地区农民已在政治上占据了优势。土地改革运动启动后,进展极为迅速有效,1951年重庆的春季土改于1月中旬启动,3月底结束,短短两个半月时间,除菜园坝和大坪地区外,共计35个乡镇、240个村、40589户、236939人实现土改。夏季土改从6月上旬启动,到9月结束,历时三个月,巴县的56个乡及另外2乡完成土改任务,最后两个乡也于当年12月完成扫尾工作。
——摘编自《重庆解放后如何巩固人民政权》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重庆进行土地改革的特点。(2分)
(3)
材料三 观察下列一组图片
(3)上述图片反映出重庆当时正在贯彻国家的什么重大举措?(1分)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这一举措的主要内涵。(1分)
材料四 1983年2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呈送的《关于在重庆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报告》,由此,重庆正式成为全国第一个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大城市。在改革试点中,重庆实行计划单列,并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从此打破了条块分割对重庆经济发展的制约和限制,扩大了重庆管理经济社会的自主权,突出了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在此期间,珞璜电厂、江北机场等一大批重庆长期以来难以企及的重大项目相继落实。此外,重庆对全市企业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推动开发了“山城”手表、“嘉陵”摩托、“五洲阿里斯顿”冰箱、“红岩”电视机、“峡江”洗衣机等众多名噪一时的产品,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在此基础上,重庆市积极探索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樊篱,在企业管理体制、流通体制、财政税收金融体制、劳动工资体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市场导向的改革,提倡按经济规律办事,引入市场机制,增强了企业和社会经济活力。
——摘编自CQDK全媒体《改革开放——重庆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4)以下表述是从材料四信息中得出的,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违背了材料三信息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填“×”;是材料三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〇”。(3分)
A.1983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重庆成为全国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唯一城市。( )
B.1992年,国家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等内地省会城市。( )
C.作为改革试点的城市,重庆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扩大了重庆管理经济社会的自主权。( )
(5)根据材料四,归纳重庆在改革试点中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3分)
(6)作为一名重庆的学生,请为家乡重庆的发展提供一项合理化建议。(1分)
17.(15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通过长期实践探索,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历史前进的必然逻辑。王老师以此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 【对比归纳——坚定中国道路】
时期 正确道路 开创者 成就
新民主主义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毛泽东 成立了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① ②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1)完成上表①②处空白内容的填写,并比较两条道路的共同之处。(3分)
任务二 【解读史事——坚持中国制度】
材料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庄严开幕。这次会议的1226名代表,是由45个选举单位(包括台湾,暂未选出代表)产生的。它包括了我国所有的民主阶级和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包括了工农业劳动模范,军队的英雄人物,著名的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工作者,工商界、宗教界的代表人物,包括了各民族各阶层的代表。其中有177名少数民族的代表,147名妇女代表。他们的年龄从十八岁到九十岁以上的都有。这是表示我国历史上几千年来空前未有的团结统一的一次盛会。
——摘编自《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盛况实录》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1954年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次会议的召开对我国民主制度建设的贡献。(2分)
任务三 【观察图片——见证中国力量】
(3)根据上面的一系列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我国人民军队的发展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国防力量发展的重要作用。(1分)
任务四 【历史解释——展现中国智慧】
材料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现已成为跨越地理限制、突破文化差异、融合发展需求的开放式、全球性合作平台,并将扎扎实实地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重要贡献。截至目前,“一带一路”建设硕果累累,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涵盖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国家和三分之一的国际组织。我国已累计与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投资规模近1万亿美元,带动全球国际合作“范式”效应显著。同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多边开发机构和国际合作平台的设立,也推动着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已深度融入一个新的巨大的国际体系之中,并形成了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为应对挑战,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其他区域组织等有关文件中。
——摘编自陈新光《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不正确,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2分)
A.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现已成为跨越地理限制、突破文化差异、融合发展需求的开放式、全球性合作平台。( )
B.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最深层次的国际背景是当代全球化,世界上所有国家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不断发展。( )
(5)根据材料三,归纳“一带一路”建设硕果累累的表现。(3分)
18.阅读以下材料,从表中选择两件或三件大事,确定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历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字数在80字以上)
中国现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重要事件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1980年 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4年 开放14个沿海城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92年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 香港回归祖国;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9年 澳门回归祖国
2001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重庆市凤鸣山中学教育集团校2023—2024学年度下期
初2022级历史学科半期考试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CABDB 6-10:DBDCD 11-15:CADDC
二、主观题
16.(1)成立抗美援朝分会,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活动;为前线输送大量战斗力量;进行大量捐款购买飞机;进行大量工业生产。(3分,任意三点即可)
(2)特点:农会的组织安排;农民在政治上占据优势;进展迅速有效;分阶段进行。(2分,任意两点即可)
(3)举措:公私合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分)
内涵: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1分)
(4)A.( )B.(〇)C.(√)(3分)
(5)措施:落实一大批长期难以企及的重大项目;对全市企业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推动开发众多著名产品;进行一系列市场导向的改革,提倡按经济规律办事,引入市场机制。(3分)
(6)建议:大力发展旅游业;大力保护环境等等。(1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7.(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邓小平(2分)
共同之处:都立足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都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都推动中国的发展;都形成了新的理论成果等。(1分,任意一点即可)
(2)民主性、广泛性;(2分)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2分)
(3)结论:发展迅速,实现了由单一军种到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武器装备不断向现代化迈进。(2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证。(1分)
(4)A.(√)B.(×)(2分)
(5)表现: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涵盖世界大部分国家和众多国际组织;中国深度融入新的巨大的国际体系中;中国形成了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带动全球国际合作“范式”效应显著;多个多边开发机构和国际合作平台设立,推动着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3分,任意3点即可得分)
18.历史小论文(6分)
观点1: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80年,我国设立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为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1984年又开放14个沿海城市,从此我国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花开辟了新途径,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促进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大量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观点2: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论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制定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对内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到1987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1980年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后来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的改革开放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强国之路,是富民之路,历史证明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正确的。
观点3: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论述: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1984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一国两制”的指导下,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港澳回归洗雪了百年耻辱,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现在海峡两岸关系有了新的发展,两岸经济、文化、体育等领域交流蓬勃发展。
小结: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祖国统一大业一定会实现,这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