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社会生活史——2024届高考历史直击热点微专题
【热点解读】
近几年高考命题注重贴近社会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学习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诠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如2023年海南高考第12题考查近代欧洲男性服装的变化,2023年山东高考第2题考查汉代出行乘牛车的社会风尚等。
【热点预测】
在2024年高考中,关于社会生活的命题依然会出现,考生在平时复习时,要注意总结影响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等。
【热点习题】
1.如表是《东京梦华录》中描述北宋东京城市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民俗词汇数量统计表。据此可知,该时期东京( )
分类 商业类 衣饰类 建筑类 食物类 交通类 工具类
数量 214 229 93 716 113 155
占比 14% 15% 6% 47% 7% 10%
A.主要生产各种饮食、服饰 B.各项城市服务功能较为完备
C.城市经济服务于统治阶级 D.由政治中心转变为商业中心
2.近代中国一些知识人士把中国经典服饰的三件套组合形式,拆分为“背心”“短衫”“长袍”:而西式立领衬衫被称之为“阔领及额”“窄袖束身”“长仅及腹”;领带被称为“颈巾”。这反映了他们( )
A.对外来服饰的认可和肯定 B.倡导服饰应该中西方结合
C.对中国传统服饰保有自信 D.坚决抵制传统服饰的西化
3.中世纪晚期,西欧普通大众的饮食更加丰富多样,人均衣物、住房、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普遍增长,导致西欧各国竞相出台禁奢法,对服装、饮食、餐具等消费加以管控。这反映出( )
A.维护旧社会秩序的诉求 B.保护国内市场经济发展
C.抑制社会道德风气恶化 D.社会转型出现新旧冲突
4.16世纪初,身处墨西哥的殖民者发生骚乱,要求当地殖民政府供应小麦面包。于是,当地殖民政府鼓励种植小麦,“确保新西班牙能够生产足够的小麦与其他粮食,以喂饱自己这些人口”。殖民政府的举措在客观上( )
A.有利于缓解美洲的粮食短缺问题
B.为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准备了原料条件
C.开启了欧洲饮食文化的传播进程
D.丰富了墨西哥地区的农作物和饮食结构
5.罐头食品的出现始于战争中食品保藏的需要。1864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食品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制定出科学的罐头生产工艺,从而实现了罐头食品的规模化工业生产。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改变了民众饮食生活 B.战争助推食品生产行业的变革
C.罐头工业生产实现流水化作业 D.农业科技进步保障了食品供应
6.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贾思勰在写作《齐民要术》时,“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因此它所记载的饮食内容,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反映了当时饮食文化方面的成就。另外,他还征引了北朝之前的古籍150多种。所以,《齐民要术》实际上是公元6世纪之前中国古代饮食学的集大成。
第64至68章,记载了麹蘖(酒曲)的制作和各种酒类的加工酿造,阐述了制麹酿酒的发酵过程,麹的微生物培养和酒的发酵现象、条件、原料和产品关系的内在规律,是我国古代酿造工艺的重要典籍。
第69至75章,介绍了各种酱、醋、豉等微生物发酵食品的加工制作方法,以及各种腌菜、酱菜、酸菜的种类和制作方法。其种类之多样、工艺之详尽为此前其它饮食学著作所不见。
第76至81章,记录了各种肉类和鱼类的烹饪方法。畜肉食物中,以牛羊猪肉为多,驴马犬肉为次;禽肉以鹅鸭为多,鸡肉为次;鱼类以鲤鱼等淡水鱼为多,鳖类为少。同时还记录了大量的烹饪方法,有着北方黄河中下游浓郁的地方风味。
第82至86章以及89章,记载了粮食食物的加工炊煮方法,显示了当时粮食谷物类食物的丰富多彩。
——整理自黎虎主编《汉唐饮食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北朝饮食学得以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所述饮食学的内容,简析《齐民要术》在历史研究方面的价值。
7.近年来,随着“宋韵文化”概念的提出与推广,两宋时期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生活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出处
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朱彧《萍州可谈》
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为国之计,莫急于保民,保民之要在于存恤主户,又招诱客户,使之置田以为主户。主户苟众,邦本自固。 吕大钧《民议》
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郑樵《通志》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富贵盛衰,更迭不常,或昔富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 袁采《袁氏世范》
艺祖救百王之弊,以“道理最大”一语开国,以“用读书人”一念厚苍生,文治彬郁垂三百年。 吴渊《鹤山集序》
——据黄纯艳《新变与局限:宋代社会的开放度》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社会“新变”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促使“新变”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社会的局限。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将华美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长期以来,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
——摘编自《中国衣经》《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华夏服饰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材料二
“服妖”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对封建礼制中“服制”象征体系的背叛和挑战;其二,“服妖”为一种“妖风”“妖象”,可能对封建政治统治造成威胁。魏晋南北朝时期“服妖”现象多发,如最高统治阶层“好胡”之风,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社会习俗、服饰习惯等方面的“胡化”。唐代时出现“时世妆”一词,到明清两代“时尚”“时髦”一类名词的出现,不仅仅是服饰冲破礼教拘束的例证,更是从深层次反映了人们在服饰生活上对时尚的憧憬和追求。明末,“服妖”现象发展到极致,出现僭礼的现象。
——摘编自周韦《从“服制”与“服妖”论中国古代服饰的社会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妖”现象出现的原因。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除官员公服外,民间一般服装更多地使用复杂而调和的色彩。当时出现了在木板上雕刻图案并印在丝织品上的“缬帛”,又出现了加入金线编织的“销金”。织锦也进入了全盛时期。尽管官府三令五申,禁止民间男女穿戴销金衣帽,但并未奏效。
徽宗崇宁年间,汴京妇女们“作大鬓方额”;政和、宣和之际,又“尚急把垂肩”;宣和后,“多梳云尖巧额,鬓撑金凤”……都是“自北传南者”。钦宗靖康初年,汴京妇女的首饰、衣服、丝帛等备有一年四季的节日礼物或花卉,称“一年景”。南宋孝宗时的梁克家说,三十年前“自缙绅而下……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躐”,而后“渐失等威,近岁尤甚,农贩、细民至用道服、背子、紫衫者,其妇女至用背子、霞帔”。
——摘编自朱瑞熙《朱熹的服装观》
材料二 宋人的服饰是十分拘谨和质朴的。在服饰制度上,表现为十分重视恢复旧有的传统,推崇古代的礼服;在服饰色彩上,强调本色;在服饰质地上,主张不应过分豪华,而应简朴。
——摘编自姚伟钧《中国文化对传统服饰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民间服饰的新特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宋代服饰拘谨保守和多元开放的主要依据。
10.【近现代服饰与社会变迁】
材料一 中山装从民国时期开始盛行;因孙中山创制而得名。中山装直翻领,五粒纽扣,四贴袋,既保留了当时西方服饰平整、挺拔、有衣兜的优点,又具中国传统的庄重的特色。突出表现在关闭式的立领,纽扣直线排列,腰节略有收拢,穿起来挺拔干练。西装之所以在近代中国盛行;与其样式设计的普世审美是分不开的。首先,西装领子是开口的,能看到衬衣和领带,有很强的观感。其次,西装的扣子可以不扣,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自由度。在女装方面,民国时期的旗袍以清代旗袍为基本样式,同时采用西方的设计和审美理念,充分展示东方女性的人体之美。首先,它以紧束腰身的方式从人体的各个方面向人们逼真生动地展示东方女性的体态之美;第二;旗袍采用清代上下连属、浑然天成的形制,从整体上体现出女性人体的曲线美。
——摘编自宋德风《中国近代服装变化》
材料二 随着国家的提倡,人民的响应,1956-1957年,社会风气大大活跃开来,各种服装款式竞相出笼,各种花色品种的衣料可谓应有尽有。一时间,旗袍、中山装、西服、列宁装、各色裙子、中式服装各有拥趸者,色彩缤纷,竞相风流。有人开始用香水、穿开司米上衣、烫卷发、穿高跟鞋。1956年《人民画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假日的商店里,顾客盈门,他们仔细挑选着心爱的衬衣、旗袍、外套、皮鞋……500多种式样的皮鞋让爱打扮的姑娘们穿上了新鞋,步步生花。”还有人居然也把“团结友爱”、“幸福生活”、“努力前进”等标语印在服装上,表明了人们对新生活的礼赞和欢欣鼓舞的心情。
——摘自秦方《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服饰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中国服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服饰变迁的原因及其意义。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早期大多数罗马人一日三餐相当简单。他们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早餐,不吃早餐的罗马人屡见不鲜。肉在罗马人的餐桌上是比较奢侈的东西。这时民众的主要饮料同样是水,有时人们也会喝葡萄酒,但是通常会掺上几倍的水。烹调器具大部分是用粗陶所制。罗马家庭没有专门的厨房、餐厅,就餐时坐在桌子旁,伴有祭祀神的仪式。
共和国末期,罗马在地中海地区扩张,被征服的行省向罗马缴纳赋税,罗马也深受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影响。水果的种类增多,东方来的柑橘也成为了他们常吃的水果之一;随着农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肉成为了罗马人的普遍食物;面包的种类增加了,还特别讲究烘焙技巧;他们根据参加宴会宾客数量的不等设置规格大小不一的餐厅,餐厅中不仅那些摆设器具极其讲究,就连墙壁都绘有各种壁画或是镶嵌各种好看的图案;私人宴会、宗教宴会、节日宴会等各种宴会频繁举行,而且宴会中主人都极其讲究排场,就连吃饭的姿势也由原来的坐着变成斜躺着,享受完美食后有酒宴,整个宴会还有娱乐活动助兴。
——摘编自田丽霞《试论共和国末年罗马人饮食文化与社会现状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饮食文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共和国末期饮食文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17世纪的奢侈品消费对贸易、农业以及工业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药物、香料(主要是胡椒粉)、香水和发香材料、染料、纺织品、装饰品和衣料等在当时都属于奢侈品,只有富人才用得起。在奢侈工业的巨大利润吸引下,欧洲以及殖民地的农业都为了满足奢侈工业品的需求而向大规模、精细化方向发展,创造了资本主义的农业组织形式,同时也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王玉华《为什么奢侈产生资本主义?——谈桑巴特的〈奢侈与资本主义〉》
材料二:到18世纪,在以巴黎为中心的法国城市中,完整的时尚体系已经形成,并带动了法国社会的平民化趋向。时尚产业和时尚服饰的消费改变了法国妇女,尤其是中上层妇女的地位,将她们推向法国社会文化现代化的前沿。作为时尚商人主要成分的女性衣帽商们,是18世纪后期巴黎服饰时尚的重要推动者。她们运用自己的天赋,将女性的衣服、发型等配上各种雅致的饰物,不断推出引领时尚的新样式,在创造新时尚的过程中展示她们的卓越才华和艺术素质。作为一个地位偏低的社会阶层,以女性为主的时尚商人在法国大革命前夕起到了衔接贵族与平民文化,促使服饰时尚大众化的历史作用,成为推动法国社会转型的不容忽视的进步力量。
——摘编自周薇薇《从宫廷到民间:巴黎的时尚商人及其在法国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欧洲奢侈品消费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时尚产业对法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典型期刊的服饰时尚信息
服饰时尚在近代广受关注。近代中国100种典型期刊从1884年开始刊载服饰时尚信息,至20世纪30年代达到顶峰。
典型期刊的服饰主题分布
典型期刊 刊载数量/篇 主题内容分布 特色
良友 422 款式,时装表演,服饰历史,编织,刺绣 中外流行款式、民族服装、名人装束、时装表演、服饰历史为特色,并有帽、袜、围巾、领带等配饰和编织、刺绣等内容
北洋画报 360 款式,时装画,时装表演,服饰历史 中外流行款式、名人装束、时装画、时装表演、服饰历史为特色,设有美的装束等栏目,并有涉及服饰的电影、戏剧、儿童等专刊
妇人画报 267 款式,旗袍,西装,刺绣,帽 中外流行款式、各地和历代服饰、刺绣和帽为特色,设有时装·美容·流行、西装·男装·旗袍、刺绣花样等栏目
玲珑 264 款式,时装表演,鞋帽,选购,穿着,保养 中外流行款式、名人装束、时装表演、服饰历史、围巾鞋帽等配饰为特色,并有服饰选购、穿着、保养等知识
中华 214 款式,时装表演,国货时装,旗袍 中外流行款式、民族服装、历代服装为特色有时装表演、国货时装运动等栏目
摄影画报 213 款式,名人装束,时装表演,西装穿法,时装摄影 中外流行款式、名人装束、时装表演为特色,并有西装穿法、时装摄影等知识
——据徐建红、吴川灵《中国近代刊载服饰时尚信息的重要期刊统计分析》
概括近代典型期刊的服饰时尚信息反映的时代特征并结合材料加以论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东京梦华录》中的北宋东京城市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民俗词汇数量统计表的信息,可以看出商业类、衣饰类、建筑类、食物类、交通类、工具类都占有一定的比例,由此可知,当时的北宋东京各项城市服务功能较为完备,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当时的词汇数量的占比,未涉及生产情况,排除A项;材料各项表明的是城市服务功能较为完备,未涉及服务的对象,排除C项;材料没有关于由政治中心到商业中心的转变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C
解析:从这些最初的词汇和表达中可见,晚清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的服饰形态保有自信,对西方外来服饰的态度只是以观者的视角进行客观描述,在初期并未表现出对西方服饰的主观认可,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没有认可的态度,A项排除:材料中也没有提及服饰方面的中西结合,B项排除;材料中也没有提到抵制服饰西化,D项排除。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西欧普通大众的饮食更加丰富多样,人均衣物、住房、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普遍增长,导致西欧各国竞相出台禁奢法,对服装、饮食、餐具等消费加以管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世纪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个新变化在社会上表现为:人们对于现世生活的需求进一步发展,对于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普遍增长,对于教会传统的“禁欲主义”产生极大的冲击,D项正确;“维护旧社会秩序的诉求”是当时西欧政府以及教会的要求,不是社会的普遍要求,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西欧社会与经济”,而“保护国内市场经济发展”不符合主旨,排除B项;人们消费欲望普遍增长不是社会道德风气恶化,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小麦起源于西亚,后来从西亚、中东一带传入欧洲与非洲,并向东传入东南亚、中国等地。15-17世纪,小麦由欧洲传入美洲。殖民政府在墨西哥推广种植小麦,在客观上丰富了墨西哥地区的农作物和饮食结构,故选D项。材料中“小麦面包、鼓励种植小麦”等信息说明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后不是因为当地粮食短缺要求供应小麦面包,而是因为不适应当地的饮食结构,故排除A项。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棉纺织部门,而16世纪的墨西哥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与工业革命没有什么关联,排除B项。欧洲饮食文化早在新航路开辟前就已在亚洲、非洲等地传播,C项排除。
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864年已经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其最大特征就是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题目中提到巴斯德的微生物学研究推动了罐头食品的规模化生产,符合这一特征,故而在根本上反映了工业革命改变了民众的饮食生活,A项正确。罐头食品的量产和流行与战争的需要并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罐头生产实现流水化作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结果的表象,其实质是民众生活方式的变化,排除C项;罐头食品与现代农业发展并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6.答案:(1)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往饮食文化的积累;民族交流的加强促进了食材种类、制作方式多样;社会动荡、战乱频发,重视食物的保存;士族门阀地主势力的发展和奢侈生活习性等。
(2)价值:《齐民要术》是古代文献史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记录了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农牧业生产和饮食生活;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粮食生产状况和粮食种类情况;有助于我们了解和研究当时的食品加工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有助于我们了解和研究当时南北方文化交流情况;有助于我们了解民族融合情况;保留了很多已经失传的古籍内容,拓宽了历史研究的领域和视野。
解析:(1)根据材料中“是实践经验的总结”种类之多样”粮食谷物类食物的丰富多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总结饮食文化方面的实践经验,汇集典籍著作、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物种交流较为频繁,作物种类较多。
(2)根据材料中“实践经验的总结……成就”“北朝之前……集大成”“古代酿造工艺”粮食谷物……丰富多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总结饮食文化方面的实践经验,反映当时生活习俗、汇聚前朝古籍,保存了重要历史史料、体现古代酿造工艺,反映手工业的发展、涉及当时粮食谷物类食物的丰富,体现古代农业的发展。
7.答案:(1)新变化:门第观念的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大);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社会生活趋于平民化、世俗化。
背景: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并壮大;宋代重文轻武、文人治国的政策;封建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关系的发展。
(2)局限之处:小农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封建统治强化,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积贫积弱现象严重,人民负担沉重;尚不具备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条件。
解析:(1)表现:根据材料“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及所学可知,门第观念的淡化,根据材料“为国之计,莫急于保民,保民之要在于存恤主户,又招诱客户,使之置田以为主户。主户苟众,邦本自固”及所学可知,社会生活趋于平民化世俗化。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大);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背景:根据材料“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及所学可知,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根据材料“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及所学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以‘用读书人’一念厚苍生,文治彬郁垂三百年”及所学可知,宋代重文轻武、文人治国的政策;根据材料“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富贵盛衰,更迭不常,或昔富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及所学可知,封建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关系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市民阶层兴起并壮大。
(2)局限:根据材料“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富贵盛衰,更迭不常,或昔富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及所学可知,分别从小农经济、中央集权的强化、程朱理学的仍占主导地位、积贫积弱现象严重、未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等角度说明,例如:小农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封建统治强化,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积贫积弱现象严重,人民负担沉重;尚不具备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条件。
8.答案:(1)内涵:礼仪(等级鲜明、区分尊卑,特别等级);道德教化;多样:美观;天人合一。
(2)原因:社会秩序的变革;民族交融:商品经济的冲击;统治者的提倡;个人审美与时尚观念的变化(人文主义的发展);门第等级的淡化。
解析:(1)由材料一“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可得,礼仪(等级鲜明、区分尊卑,特别等级);由材料一“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可得,道德教化:由材料一“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可得,多样:由材料一“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华美的形式”可得,美观;由材料一“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可得,天人合一。
(2)由材料二对服妖现象的内涵解读“‘服制’象征体系的背叛和挑战”及出现和发展的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明末”、“明清两代”可得,这种对原有服制的挑战多发生在社会秩序变革的时代:由材料二“最高统治阶层‘好胡’之风”、“社会习俗、服饰习惯等方面的‘胡化’”可以推知,民族交融:由材料二“对时尚的憧憬和追求”并结合所学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影响的知识可得,商品经济的冲击;由材料二“最高统治阶层‘好胡’之风”可得,统治者的提倡:由材料二“时世妆”、“在服饰生活上对时尚的憧憬和追求”可得,个人审美与时尚观念的变化(人文主义的发展):由材料二“服饰冲破礼教拘束”、“出现僭礼的现象”可以推知,门第等级的淡化。
9.答案:(1)新特色:色彩复杂;样式新颖;出现奢华之风;吸取北方少数民族的长处;突破等级制度。
(2)拘谨保守的主要依据:加强中央集权;程朱理学的发展。
多元开放的主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民族交往频繁。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服饰。第(1)问,从宋代服饰的色彩、样式、风格和等级等角度概括即可,如下表所示:
材料 结论
“民间一般服装更多地使用复杂而调和的色彩” 色彩复杂
“在木板上雕刻图案并印在丝织品上的‘缬帛’”“备有一年四季的节日礼物或花卉,称‘一年景’” 样式新颖
“加入金线编织的‘销金’” 出现奢华之风
“自北传南者” 吸取北方少数民族的长处
“渐失等威,近岁尤甚” 突破等级制度
第(2)问,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从时代背景出发找寻主要依据,可从统治者与民间两个角度作答,统治者出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复兴儒学的需要,制定相对拘谨保守的服饰制度,而民间追求多元开放的服饰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和民族交往频繁等。
10.答案:(1)传统服饰借鉴西方服装样式实现了革新(或答中西结合的理念);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服饰变化与政治相联系(或答服饰政治色彩浓厚):服饰等级观念淡化,注重形体美感。
(2)原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国家的提倡;“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社会风气;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的完成,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意义:丰富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营造了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新的社会风尚。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山装从民国时期开始盛行;因孙中山创制而得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政治变化影响;根据材料一“西装之所以在近代中国盛行;与其样式设计的普世审美是分不开的”可知,审美的多元化趋势;根据材料一“民国时期的旗袍,以清代旗袍为基本样式,同时采用西方的设计和审美理念,充分展示东方女性的人体之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西文化交融。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随着国家的提倡,人民的响应,1956-1957年,社会风气大大活跃开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氛围的影响;根据材料二“一时间,旗袍、中山装、西服、列宁装、各色裙子、中式服装各有拥趸者,色彩缤纷,竞相风流。有人开始用香水、穿开司米上衣、烫卷发、穿高跟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风气的开放;根据材料二“旗袍、中山装、西服、列宁装、各色裙子、中式服装各有拥趸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根据材料二“假日的商店里,顾客盈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水平的发展
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还有人居然也把‘团结友爱’、‘幸福生活’、‘努力前进’等标语印在服装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进了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利于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根据材料二“一时间,旗袍、中山装、西服、列宁装、各色裙子、中式服装各有拥趸者,色彩缤纷,竞相风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丰富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当时时尚产业的发展。
11.答案:(1)变化:食物种类日益丰富,烹调工艺技术提高;饮食环境的改善;饮食文化世俗化和娱乐化。
(2)原因:罗马疆域扩大,物产的丰富;融合了被征服地区的饮食文化;农业经济的发展;社会、政治和宗教活动的需要。
解析:(1)变化:据材料“一日三餐相当简单。他们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早餐,不吃早餐的罗马人屡见不鲜。肉在罗马人的餐桌上是比较奢侈的东西。这时民众的主要饮料同样是水,有时人们也会喝葡萄酒,但是通常会掺上几倍的水”、“水果的种类增多,东方来的柑橘也成为了他们常吃的水果之一;随着农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肉成为了罗马人的普遍食物:面包的种类增加了”和所学可知,食物种类日益丰富,据材料“烹调器具大部分是用粗陶所制”、“还特别讲究烘焙技巧”可知,烹调工艺技术提高;据材料“罗马家庭没有专门的画房、餐厅,就餐时坐在桌子旁”、“他们根据参加宴会宾客数量的不等设置规格大小不一的餐厅,餐厅中不仅那些摆设器具极其讲究,就连墙壁都绘有各种壁画或是镶嵌各种好看的图案;私人宴会、宗教宴会、节日宴会等各种宴会频繁举行,而且宴会中主人都极其讲究排场,就连吃饭的姿势也由原来的坐着变成斜躺着可知,饮食环境的改善:据材料“伴有祭祀神的仪式”、“享受完美食后有酒宴,整个宴会还有娱乐活动助兴和所学可知,饮食文化世俗化和娱乐化。
(2)原因:据材料“共和国末期,罗马在地中海地区扩张,被征服的行省向罗马缴纳赋税,罗马也深受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影响和所学可得出,罗马疆域扩大,物产的丰富;融合了被征服地区的饮食文化:据材料“随着农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所学可得出,农业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他们根据参加宴会宾客数量的不等设置规格大小不一的餐厅……私人宴会、宗教宴会、节日宴会等各种宴会频繁举行,而且宴会中主人都极其讲究排场和所学可得出,社会、政治和宗教活动的需要。
12.答案:(1)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奢侈品工业利润可观;文艺复兴促进人们思想解放和社会观念的更新;殖民扩张的影响。
(2)影响: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冲击了法国等级秩序,推动了法国社会的平民化或大众化;展示了女性才华,提升了女性地位;推动了法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解析:(1)根据材料“在奢侈工业的巨大利润吸引下”可知利润可观是原因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奢侈品消费兴起的原因是人们思想的解放,这和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追求财富和享乐的社会风气有关,另外根据唯物史观可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根源。
(2)根据材料一“16、17世纪的奢侈品消费对贸易、农业以及工业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可知,时尚业大多是奢侈品产业,能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材料二“完整的时尚体系已经形成、并带动了法国社会的平民化趋向。时尚产业和时尚服饰的消费改变了法国妇女,尤其是中上层妇女的地位”可知,时尚产业提升了女性地位,推动了法国社会的平民化;由材料二“以女性为主的时尚商人在法国大革命前夕起到了街楼责践与平民文化,促使服饰时尚大众化的历史作用,成为推动法国社会转型的不容忽视的进步力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尚产业推动法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13.答案:时代特征:中国社会在新旧冲突中艰难转型;西方文化的影响;女性地位的上升;民族主义的影响等。
说明:刊登服饰时尚信息的各种类重要期刊总量较多,说明服饰时尚在近代已被大众所广泛关注。服饰主题涵盖了服饰从设计、制作,到表演、历史等各个方面,已构建起全方位的服饰结构体系。服饰时尚理念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良友》《妇人画报》等报刊信息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近代服饰信息主题的出现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不断传入,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近代化进程逐步推进的结果。服饰时尚信息的传播,对人们着装观念的转变与中国近代服饰的演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它以连续出版的形式及时报道消息,传播平等自由的时尚理念,引领大众摒弃了服饰作为社会阶层等级标志的观念,是中国社会思想意识的巨大进步。在宣传西方服饰的同时,保留对传统刺绣的介绍,实现中西合璧的旗袍等体现传统文明在冲击中不断自我改造和创新,逐步向近代文明转型。
总之,中国近代期刊作为新兴传播媒体,较为直接反映当时服饰时尚信息,可作为原始史料,丰富近代服饰文化研究的史料来源,提供珍贵的史料依据。
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现象阐释题。时空为近代(中国)。时代特征:根据材料中典型期刊的名称、主题内容和特色可知中国社会在新旧冲突中艰难转型;西方文化的影响:女性地位的上升:民族主义的影响等。
然后围绕解读材料信息、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作用等方面进行说明:刊登服饰时尚信息的各种类重要期刊总量较多,说明服饰时尚在近代已被大众所广泛关注。服饰主题涵盖了服饰从设计、制作,到表演、历史等各个方面,已构建起全方位的服饰结构体系。服饰时尚理念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良友》《妇人画报》等报刊信息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近代服饰信息主题的出现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不断传入,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近代化进程逐步推进的结果。服饰时尚信息的传播,对人们着装观念的转变与中国近代服饰的演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它以连续出版的形式及时报道消息,传播平等自由的时尚理念,引领大众摒弃了服饰作为社会阶层等级标志的观念,是中国社会思想意识的巨大进步。在宣传西方服饰的同时,保留对传统刺绣的介绍,实现中西合璧的旗袍等体现传统文明在冲击中不断自我改造和创新,逐步向近代文明转型。
最后得出结论:总之,中国近代期刊作为新兴传播媒体,较为直接反映当时服饰时尚信息,可作为原始史料,丰富近代服饰文化研究的史料来源,提供珍贵的史料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