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3-2024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三模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九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历史试卷满分70分,历史、道德与法治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生答题时可参考历史教科书及其他资料。请独立思考,诚信答题。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1. 我国在许多战国时期墓的考古中发现了许多青铜器。观察图一和图二,可以推测与春秋战国历史有关的信息是( )
图一 铜胄(战国时期)(作战时保护头部) 图二 宴乐水陆攻战铜壶(春秋战国时期)
A. 铜制农具在农业中普遍使用 B. 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图强
C. 战国时达官喜欢用铜器陪葬 D. 战国时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图一铜胄(战国时期) (作战时保护头部)”,“图二宴乐水陆攻战铜壶(春秋战国时期)”,可知都与作战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推测与春秋战国历史有关的信息是战国时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D项正确;铜制农具在农业中普遍使用,与题干信息“图一铜胄(战国时期) (作战时保护头部)”,“图二宴乐水陆攻战铜壶(春秋战国时期)”,没有联系,排除A项;变法图强,与题干内容不符,题干信息体现的是“图一铜胄(战国时期) (作战时保护头部)”,“图二宴乐水陆攻战铜壶(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战国时达官喜欢用铜器陪葬,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信息体现的是“图一铜胄(战国时期) (作战时保护头部)”,“图二宴乐水陆攻战铜壶(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2. 在唐代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骆驼俑的现象蔚然成风。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由此可见,唐代( )
A. 社会贫富差距悬殊 B. 对外交流影响社会习俗
C. 民间手工业很发达 D.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和所学知识可知,陪葬骆驼俑且驭手多为胡人,体现了唐代对外交流频繁,这种外来元素在墓葬习俗中出现,反映了对外交流对社会习俗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墓葬中骆驼俑及相关情况,并未直接体现社会贫富差距悬殊,排除A项;陶骆驼做工精美,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民间手工业发达,排除C项;在唐代,“胡人”通常指的是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的称呼,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对外交流对唐代社会习俗的影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表述较为宽泛,不够具体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
3. 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A. 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 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 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 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的表格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是多个政权并立的时期,北宋和辽经历了多次战争,最后签订了澶渊之盟,保持了很多年的和平,北宋和西夏,金,南宋和金等国家政权之间也是战争不断,但总体上说,此时期是一个各民族政权并立,力量彼此消长,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的时期,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说法都违背了史实,排除;故选D。
4. 明清时期,商人、工匠、市井游民、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戏曲主人公,如《雷峰塔》中精通商道、向往世俗婚姻的白娘子。这一现象源于当时( )
A. 商品经济发展 B. 女性地位提高
C. 作者个人喜好 D. 君主专制衰落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成为明清小说和戏曲主人公,是因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带来了社会娱乐活动日益丰富,A项正确;女性地位提高没有反映“商人、工匠、市井游民”等内容,排除B项;作者个人喜好不是“商人、工匠、市井游民、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戏曲主人公”的最主要原因,排除C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不是衰落,排除D项。故选A项。
5. 协定关税是《南京条约》不平等的体现之一,而当时负责交涉的清政府官员却对此洋洋得意:因为协定的关税比旧日的自主关税略高。这表明( )
A. 清政府对外开放的态度彻底改善 B. 传统的华夷观念已有所松动
C. 条约规范了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 D. 近代国家主权意识较为淡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当时负责交涉的清政府官员却对此洋洋得意:因为协定的关税比旧日的自主关税略高。”及所学知识可知,协定关税与治外法权都损害了我国的主权,但清政府却未真正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影响,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占到了便宜,可见其主权意识淡薄,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清政府对外开放态度的转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华夷观念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南京条约》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6. 下图是山西举人刘大鹏在光绪三十一年(注:光绪元年为1875年)某天的日记,其中部分字迹印刷不清。这部分字迹应是
A. 兴办洋务 B. 兴办学堂 C. 停止科考 D. 结束帝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兴办洋务和兴办学堂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结束帝制发生在1912年,因此ABD不符合1875年,C. 停止科考 发生在清朝末年,且和图片材料有关。因此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7.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名宋教仁和章太炎为临时政府部长人选,遭临时参议院否决,将人选调整后,才最终获得通过。由此可见,当时( )
A. 参议院居政治领导地位 B. 孙中山与参议院矛盾尖锐
C. 民主政治理念得以践行 D. 孙中山缺乏政治斗争经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名临时政府部长人选,遭临时参议院否决,说明总统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体现了权力制衡的民主政治理念,C项正确;辛亥革命后成立的临时政府实行分权制衡原则,参议院的权力也受到制约,排除A项;参议院否决总统的部长提名,是符合权力制衡的原则和程序的,不能说明孙中山与参议院矛盾尖锐、孙中山缺乏政治斗争经验,排除BD项。故选C项。
8. 下图为我国1956年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成分的比例。图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大跃进运动开展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国民经济的调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1956年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成分的比例”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图表中,国民收入、商品已零售额、工业总产值的图表中公有经济占据了绝大部分,主要是因为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C项正确;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制度,但没有实行公有制,排除A项;1958年大跃进运动片面发展重工业,排除B项;国民经济的调整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初,排除D项。故选C项。
9.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再次涌现出了“下海”热潮,当年辞官下海者达12万人,甚至《人民日报》也发表了《要发财,忙起来》的文章。这一“热潮”( )
A. 推动了经济特区的设立 B. 印证了思想解放的推动力
C. 开启城市体制改革潮流 D. 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再次涌现出了‘下海’热潮”和所学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将人们从“姓资姓社”的思想禁锢中进一步解放出来,由此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大潮,“下海”热潮印证了思想解放的推动力,B项正确;经济特区的设立时间为1980年,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启时间是1984年,排除C项;邓小平南巡讲话是1月份,之后形成了“下海”热潮,但是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才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全球通史》指出,“文艺复兴时期新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这主要强调文艺复兴
A. 反对信仰伊斯兰教 B.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C.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 批判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文艺复兴时期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强调文艺复兴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14世纪中叶,从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其根源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产阶级不满教会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控制。它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反对的是天主教教会的统治,排除;C项与题干“商人的儿子”不符,排除;D项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故选B。
11. 学者陈之骅在研究人类历史进程时提到, 开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阶段,使社会主义从一种运动变成了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实体。此横线处应该是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巴黎公社的建立
C.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D. 新中国的成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开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阶段,C项正确;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排除A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不是社会主义运动,排除B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晚于1917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2. 历史学家使用“城市化的浪潮”“教育的大众化”“人口数量的激增”等来描述19世纪后期
A. 西欧封建社会的演变
B.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 欧洲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
D.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巨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中的关键词“19世纪后期”可知,题干的词用来描述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巨变。D符合题意。A项是15、16世纪出现的现象,故排除A项。17、18世纪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故排除B项。14、15世纪欧洲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故排除C项。故选D。
13. 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功,离不开民族觉醒和人民的不懈努力。将下列民族解放运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甘地发动的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②纳米比亚独立
③玻利瓦尔等领导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④巴拿马收回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④② D. ③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1920年8月1日,甘地发起了第一次不合作运动。1990年3月21日,纳米比亚独立,这也是非洲最后一个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玻利瓦尔领导了1810年到1830年期间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等地的独立战争,建立了联合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及秘鲁、玻利维亚等国家,是南美共和制度的奠基者。1999年12月14日,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故正确的顺序是③①②④,排除ABC,D项正确。故选D项。
14. 1931年,美国将对外出口的机器大量出口给苏联,1932年出口总量达90%。苏联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主要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聘请美国专家援建的。美国此举主要目的是( )
A. 援助苏联建设 B. 缓和世界局势
C 缓解经济危机 D. 发展国内工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1931年,美国将对外出口的机器大量出口给苏联,1932年出口总量达90%。苏联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主要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聘请美国专家援建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这一时期正是苏联国家工业化建设时期,美国将对外出口的机器大量出口给苏联,目的是缓解经济危机,C项正确;援助苏联建设说法错误,美国将对外出口的机器大量出口给苏联是商品输出,赚取利润,不是援助,美国专家援建苏联,是苏联聘请的不是无偿的,排除A项;缓和世界局势,与题干中美国此举的目的不符,排除B项;发展国内工业是苏联的目的不是美国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5.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的越来越大,有人说,“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对“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A. 都能促进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但根本目的不同
B. 参与国家的社会制度都一样,但参与国家的范围不同
C. 都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但诞生的背景不同
D. 参与国家的地位都平等,但设计的道路完全不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马歇尔计划”的资金支持,西欧国家实现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一带一路”也有利于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但"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为控制西欧,巩固霸权,而中国共建"- -带一路”,是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的实际实施对象为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并未超越社会制度差异。故B项错误;“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遏制苏联,加剧了美苏对峙,是霸权主义加强的表现。故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为美国资助西欧,参与国家的地位并不平等。故D项错误。故选A。
二、辨析改错(8分)
16. 团结是一种力量,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
(1)公元3世纪初,孙刘联军在官渡之战中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1781年,美法联军在萨拉托加与英军激战,英将康华利率部下投降。
(3)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号召下,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4)1944年6月,美英等盟国军队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答案】(1)错误;改“官渡之战”为“赤壁之战”
(2)错误;改“萨拉托加”为“约克镇”
(3)错误;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革命统一战线”
(4)正确。
【解析】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公元3世纪初,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原题错误,将“官渡之战”改为“赤壁之战”。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781年,美法联军在约克镇与英军激战,英将康华利率部下投降。故原题错误,将“萨拉托加”改为“约克镇”。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在革命统一战线的号召下,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故原题错误,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改为“革命统一战线”。
【小问4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1944年6月,美英等盟国军队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故原题正确。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像康有为和其他有志于变法的学者们一样,梁启超强烈地反对自强运动中的技术决定论。由于学习了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他坚定地认为,为了使中国复兴,政治的变革比西方技术的输入更为重要。如果政治改革成功,军事和技术的革新将自然而然地会实现,而没有政治变革伴同的单纯的技术革新,其结果只能是浪费精力。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材料二 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到达大同的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人“复兴模式”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近代史实分析“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道路的“唯一性”与“可行性”。
【答案】(1)变化:从单纯的学习西方技术到变革政治制度。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加剧了民族危机;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
(2)“唯一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无法领导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争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的历史重任,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可行性”: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经历早期武装起义失利后,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逐步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积极依靠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梁启超强烈地反对自强运动中的技术决定论”“他坚定地认为,为了使中国复兴,政治的变革比西方技术的输入更为重要”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当时中国人的从单纯的学习西方技术到变革政治制度。
背景:根据材料“由于学习了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和结合所学知识,康有为、梁启超等转变的原因在于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加剧了民族危机,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
【小问2详解】
本题需要分析“唯一性”与“可行性”,“唯一性”需要通过对比分析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事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可行性”需要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参考示例:
“唯一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无法领导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争取国家和民族的独立的历史重任,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可行性”: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经历早期武装起义失利后,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逐步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积极依靠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火药的发明发端于炼丹术。唐代的炼丹家已从中认识到硫磺、硝石、碳混合在一起,遇火后会引起燃烧或爆炸。这3种药物的混合就是初始的黑火药。在宋代,火药的配方有重大改进,其中硝石的含量大大增加。
——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二 从那时起到本世纪(19世纪)中叶,火药就让欧洲人在世界海道上称雄。火药更直接地使他们能把世界上可以罗致地资财都集中在他们手里,如此他们就有了累计的资本,来资助工业革命……但是火药的用途不仅仅是用于火器地制造和战场上地应用。比如对火药爆炸现象的分析与研究,导致人类发现了氧,并由此为全部现代化学奠基了新的起点。炮弹在空中的运动促进了动力学的新研究。
——武斌《文明的力量》
(1)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火药是如何传到欧洲,并指出为现代火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
(2)根据材料二,概括火药的传播是如何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3)综合上述材料,从火药的发展历程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1)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
科学家:诺贝尔 (2)推动新航路的开辟,有利于确立海上霸权的确立;便于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一定程度上推动近代科学的发展。
(3)
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处于领先,但近代开始落后世界;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科技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
【解析】
【小问1详解】
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 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
科学家:结合所学知识,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现代炸药和无烟炸药。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火药的用途不仅仅是用于火器地制造和战场上地应用”和结合所学知识,火药传播到欧洲,推动新航路的开辟,有利于确立海上霸权的确立;便于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根据材料“炮弹在空中的运动促进了动力学的新研究”分析可知一定程度上推动近代科学的发展。
【小问3详解】
认识:对比分析中国、世界对火药的利用可知中国古代科技处于领先,但近代开始落后世界;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科技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
四、活动与探究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政治制度 秦统一后,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在总结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秦始皇在全国推行___①___。
民为邦本 中华传统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西汉建立后,统治者实行“___②___”政策,创造了“文景之活”的盛世局面。
民族关系 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时期,___③___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对外交往 中国是亚洲东部的文明古国,在历史上与世界许多地区有过程度不同的交往。秦汉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97年,___④___奉西域都护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畅通。13世纪,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
——改编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中的空白处。概括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
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依据材料,任意选择两个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并结合史实分别说明如何汲取中国古代治理智慧。
【答案】(1) ①. 郡县制 ②. 休养生息 ③. 多元一体 ④. 甘英。 ⑤. 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得到巩固与发展。
(2)示例一:古代中国强调以人为本,民为邦本,关注民生,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注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
示例二:古代中国坚持以和为贵,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极大促进作用,中国式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提出和建设“一带一路”,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答案不唯一,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填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在总结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②西汉建立后,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创造了“文景之活”的盛世局面;③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④秦汉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⑤发展趋势: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时期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到明清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因此可确定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得到巩固与发展。
【小问2详解】
如何汲取中国古代治理智慧: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根据题干中涉及的现代化道路可选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结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强调以人为本,民为邦本,关注民生,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注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可选中国式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坚持以和为贵,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极大促进作用,中国式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提出和建设“一带一路”,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答案不唯一,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即可)九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历史试卷满分70分,历史、道德与法治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生答题时可参考历史教科书及其他资料。请独立思考,诚信答题。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1. 我国在许多战国时期墓考古中发现了许多青铜器。观察图一和图二,可以推测与春秋战国历史有关的信息是( )
图一 铜胄(战国时期)(作战时保护头部) 图二 宴乐水陆攻战铜壶(春秋战国时期)
A. 铜制农具农业中普遍使用 B. 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图强
C. 战国时达官喜欢用铜器陪葬 D. 战国时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
2. 在唐代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骆驼俑的现象蔚然成风。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由此可见,唐代( )
A. 社会贫富差距悬殊 B. 对外交流影响社会习俗
C. 民间手工业很发达 D.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3. 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1141年
北宋建立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和议 金灭辽 金灭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A. 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 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 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 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4. 明清时期,商人、工匠、市井游民、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戏曲主人公,如《雷峰塔》中精通商道、向往世俗婚姻的白娘子。这一现象源于当时( )
A. 商品经济发展 B. 女性地位提高
C 作者个人喜好 D. 君主专制衰落
5. 协定关税是《南京条约》不平等的体现之一,而当时负责交涉的清政府官员却对此洋洋得意:因为协定的关税比旧日的自主关税略高。这表明( )
A. 清政府对外开放的态度彻底改善 B. 传统的华夷观念已有所松动
C. 条约规范了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 D. 近代国家主权意识较为淡薄
6. 下图是山西举人刘大鹏在光绪三十一年(注:光绪元年为1875年)某天的日记,其中部分字迹印刷不清。这部分字迹应是
A. 兴办洋务 B. 兴办学堂 C. 停止科考 D. 结束帝制
7.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名宋教仁和章太炎为临时政府部长人选,遭临时参议院否决,将人选调整后,才最终获得通过。由此可见,当时( )
A. 参议院居政治领导地位 B. 孙中山与参议院矛盾尖锐
C. 民主政治理念得以践行 D. 孙中山缺乏政治斗争经验
8. 下图为我国1956年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成分的比例。图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土地改革的完成 B. 大跃进运动开展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国民经济的调整
9.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再次涌现出了“下海”热潮,当年辞官下海者达12万人,甚至《人民日报》也发表了《要发财,忙起来》的文章。这一“热潮”( )
A. 推动了经济特区的设立 B. 印证了思想解放的推动力
C. 开启城市体制改革潮流 D. 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0. 《全球通史》指出,“文艺复兴时期新创办的寄宿学校培养的不是牧师,而是商人的儿子。”这主要强调文艺复兴
A. 反对信仰伊斯兰教 B.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C.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 批判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11. 学者陈之骅在研究人类历史进程时提到, 开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阶段,使社会主义从一种运动变成了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实体。此横线处应该是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巴黎公社的建立
C.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D. 新中国的成立
12. 历史学家使用“城市化的浪潮”“教育的大众化”“人口数量的激增”等来描述19世纪后期
A. 西欧封建社会的演变
B.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 欧洲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
D.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巨变
13. 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功,离不开民族觉醒和人民的不懈努力。将下列民族解放运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甘地发动的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②纳米比亚独立
③玻利瓦尔等领导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④巴拿马收回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④② D. ③①②④
14. 1931年,美国将对外出口的机器大量出口给苏联,1932年出口总量达90%。苏联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主要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聘请美国专家援建的。美国此举主要目的是( )
A. 援助苏联建设 B. 缓和世界局势
C. 缓解经济危机 D. 发展国内工业
15.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的越来越大,有人说,“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对“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A. 都能促进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但根本目的不同
B. 参与国家的社会制度都一样,但参与国家的范围不同
C. 都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但诞生的背景不同
D. 参与国家的地位都平等,但设计的道路完全不同
二、辨析改错(8分)
16. 团结是一种力量,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
(1)公元3世纪初,孙刘联军在官渡之战中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1781年,美法联军在萨拉托加与英军激战,英将康华利率部下投降。
(3)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号召下,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4)1944年6月,美英等盟国军队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像康有为和其他有志于变法的学者们一样,梁启超强烈地反对自强运动中的技术决定论。由于学习了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他坚定地认为,为了使中国复兴,政治的变革比西方技术的输入更为重要。如果政治改革成功,军事和技术的革新将自然而然地会实现,而没有政治变革伴同的单纯的技术革新,其结果只能是浪费精力。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材料二 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到达大同的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人的“复兴模式”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近代史实分析“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道路的“唯一性”与“可行性”。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火药的发明发端于炼丹术。唐代的炼丹家已从中认识到硫磺、硝石、碳混合在一起,遇火后会引起燃烧或爆炸。这3种药物的混合就是初始的黑火药。在宋代,火药的配方有重大改进,其中硝石的含量大大增加。
——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二 从那时起到本世纪(19世纪)中叶,火药就让欧洲人在世界海道上称雄。火药更直接地使他们能把世界上可以罗致地资财都集中在他们手里,如此他们就有了累计的资本,来资助工业革命……但是火药的用途不仅仅是用于火器地制造和战场上地应用。比如对火药爆炸现象的分析与研究,导致人类发现了氧,并由此为全部现代化学奠基了新的起点。炮弹在空中的运动促进了动力学的新研究。
——武斌《文明的力量》
(1)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火药是如何传到欧洲,并指出为现代火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
(2)根据材料二,概括火药的传播是如何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3)综合上述材料,从火药的发展历程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四、活动与探究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政治制度 秦统一后,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在总结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秦始皇在全国推行___①___。
民为邦本 中华传统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西汉建立后,统治者实行“___②___”政策,创造了“文景之活”的盛世局面。
民族关系 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时期,___③___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对外交往 中国是亚洲东部的文明古国,在历史上与世界许多地区有过程度不同的交往。秦汉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97年,___④___奉西域都护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畅通。13世纪,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
——改编自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中的空白处。概括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
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依据材料,任意选择两个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征”并结合史实分别说明如何汲取中国古代治理智慧。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3-2024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三模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