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四川省雅安市神州天立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四)历史试题(原卷版 解析版)

雅安天立高2021级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考冲刺热身(四)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但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间。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时期,周天子通过赐命礼等伦理定位与价值操演获得了整个社会的精神信仰,进而凝聚成“一心辐揍”的价值思维,将王室与诸侯持为一个政治实体,建构出“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的政治结构。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 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 B. 国家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增强
C. 贵族统治秩序开始确立 D. 原始民主制遗存依然发挥作用
2. 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代的乡里什伍制、唐代的乡里保邻制、宋代的保甲法、明代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A. 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 B. 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
C. 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 D. 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
3.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秦统一六国之后,政府所属的“祠官”对全国山川的官方祭祀进行了统一安排,关东地区列入官方祭祀的对象有山五川ニ,关西地区则是山七川四。秦朝这安排
A. 强化了秦人的统治地位 B. 体现了儒学影响力扩大
C. 改变了祭祀的社会功能 D. 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差异
4. 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 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
B. 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
C. 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
D. 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
5.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规定“断诸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下的官吏必须学会并使用汉语:而北魏之后的汉族政权北齐建立后,“鲜卑语复盛…...谓之国语”,士大夫“知鲜卑语、胡书”成为擢升的重要条件。据此可知,二者均有利于
A. 加速民族交融进程 B. 缓和激化民族矛盾
C. 中国文化重心南移 D. 官吏考选制度合理化
6. 秦汉和隋唐的经济重心位于司马迁所说的“三河”,即黄河中下游地区,呈现“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中唐以降,逐渐转变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立国态势。立国态势在唐宋之际的重大转折( )
A. 受到快速发展的海外贸易的刺激 B. 导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C. 表明中原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加速 D. 推动了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全面调整
7. 朱熹在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使时,曾六次“昧死奏闻”台州知府唐仲友“私收盐税”“贪污淫虐”等违法犯罪行为。然而,只因唐仲友与当朝宰相王淮为姻亲,结果他仅被暂时降职了事,而且不久后又易地升官。据此可见,南宋时期( )
A. 权贵勾结成风 B. 政治人治色彩浓厚
C. 理学影响有限 D. 推行重文抑武政策
8.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促进移民具有这一趋向的主要原因是( )
A. 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推广 B. 人口的地区分布严重不均衡
C. 政府对开发西南的有效推进 D. 初步出现区域经济分工
9. 自1865年起,各通商口岸按照总税务司的要求,在年度贸易统计之外,另外编制年度贸易报告。海关总税务司专门发布通令,要求各关务必按时寄送年度贸易报告,如果延误,各关必须向总税务司呈递公文,说明缘由。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
A. 关税被列强所掌控 B. 内政外交丧失独立性
C. 外贸管理趋向规范 D. 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10. 如表是1871~1881年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归国后的职业分布情况。其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是( )
职务 人数 职务 人数 职务 人数 职务 人数
国务总理 1人 工矿产业 7人 兵器工人 2人 报业 l人
外交官员 11人 海关 1人 侍郎 1人 律师 1人
铁路局长 6人 大学校长 2人 教师 1人 公使 2人
电报官员 6人 铁路官员 14人 电报局长 4人
海军军医 3人 海军军官 8人 转入商界 8人
A. 推动了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 为近代政治变革奠定基础
C. 使学习西方观念发生改变 D. 孕育了社会变革新力量
11. 欧贝尔曾说:“雅典政治精英的每一项建议,都必须经过公民群体的讨论和投票决策,因此要保持政治领导的地位,就必须不断提出符合公民群体利益的、能被其接受的政策建议。”这表明当时雅典( )
A 能有效防止官员滥用权力 B. 始终推崇公民利益高于一切
C. 隐藏着集体不理性的风险 D. 确立了公正平等的参政机制
12. 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的规定。进入帝国时代,还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对此正确的理解应该是,罗马法( )
A. 重视保护小农经济 B. 侵犯罗马公民政治权利
C. 被宗教势力所控制 D. 受社会习俗与宗教影响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必考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必须作答。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做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罗马帝国初期,诸多执政者都建立了自己的庄园。在众多著名的庄国中,只有皇帝哈德良(117-138年在位)的庄国还残留着较多的遗迹,它是罗马帝国的繁荣与生活品味在建筑园林上的果中表现。相传,大约公元124年,皇帝本人参与了山庄的规划。从遗址上看,庄园内除了有宏伟的宫殿群之外,还有图书馆、画廊、艺术宫、剧场、庙宇、浴室、竞技场、游泳池及其他附属建筑。这些建筑布向随意,因山就势,变化丰富,分散在山庄各处,没有明确的轴线。整个山庄以溪、河、湖、池及喷泉等水体统一全园,夏季还有水帘从餐厅上方悬垂而下。国内还有一座建在小岛中的水中剧场(如下图所示)。
——摘编自朱建宁、赵晶《西方园林史》
材料二
(即陕西占11%,河南占11%,山东占8%,浙江占8%,其他省份占62%)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各省数量统计(不含立项)
2010年至2021年,国家共公布了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不含立项)第一批主要集中在河南、陕西、四川和北京,第二批分布范围包括新疆、黑龙江和广西,第三批新增河北、宁夏、福建、安徽等地项目。据统计,(截至2021年)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有11处为世界文化遗产,5处为5A(级)景区。在遗址公园的建设、运营与管理中,由于地理区位的差异性,考古遗址公园的数量、定位、利用策略、展示目标与方式等都有所不同。
——摘编自彭婷《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统计与分布特征》
(1)根据材料一,以哈德良庄园为例,概括罗马帝国前期园林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开展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总结考古遗址发掘与保护的历史经验。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间的实力竞争本质上是现代化发展水平和道路、模式、发展战略的竞争。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经济现代化模式。他们的经济现代化发展水平、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理论和对策、发展模式、发展趋势,以及社会经济制度,既有某些相似的轨迹,由多姿多态各具特色,显示了世界经济生活中多样统一性的生动画面。
——据《当代世界六十年(1945——2OO5)》
依据材料,围绕“经济现代化”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二)选做题
三)选做题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16.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人(今属陕西),“长六尺余,体貌秀杰”,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朝廷军队溃败,玄宗奔蜀。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后代史家称赞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
——据《旧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雅安天立高2021级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考冲刺热身(四)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但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间。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时期,周天子通过赐命礼等伦理定位与价值操演获得了整个社会的精神信仰,进而凝聚成“一心辐揍”的价值思维,将王室与诸侯持为一个政治实体,建构出“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的政治结构。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 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 B. 国家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增强
C 贵族统治秩序开始确立 D. 原始民主制遗存依然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周天子通过赐命礼等伦理定位与价值操演获得了整个社会的精神信仰,进而凝聚成‘一心辐揍’的价值思维,将王室与诸侯持为一个政治实体,建构出‘天子——诸侯——卿大夫’的政治结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王室与诸侯持为一个政治实体,说明国家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增强,B项正确;西周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排除A项;贵族统治秩序开始确立是在夏朝,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原始民主制遗存依然发挥作用”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2. 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代的乡里什伍制、唐代的乡里保邻制、宋代的保甲法、明代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A. 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 B. 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
C. 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 D. 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商鞅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得以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体现的是中国古代乡村自治政治制度的变化名称虽然不一样,但是基本上是以商鞅变法时期的什伍制度为基础,强调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延续和变迁,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礼法并治的治国理念,A选项排除;材料中的乡村基层组织是中央集权的组成部分,与基层自治无关,C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后世王朝在中央和地方的政治机构均有创新,排除。
3.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秦统一六国之后,政府所属的“祠官”对全国山川的官方祭祀进行了统一安排,关东地区列入官方祭祀的对象有山五川ニ,关西地区则是山七川四。秦朝这安排
A. 强化了秦人的统治地位 B. 体现了儒学影响力扩大
C. 改变了祭祀的社会功能 D. 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差异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关东地区列入官方祭祀的对象有山五川二,关西地区则是山七川四”可知,关西地区列入官方祭祀的对象要多于关东地区,而秦人发源于关西地区,秦朝的都城也在关西地区。这一做法强化了秦人的统治地位,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对祭祀的安排,没有体现儒学的影响力,且秦朝焚书坑儒,儒学并不受到重视,排除B项;材料仅仅描述了秦朝对全国官方祭祀对象的安排,并体现祭祀的社会功能的改变,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关东地区和关西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A项。
4. 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 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
B. 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
C. 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
D. 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九品中正制。根据题意可知,钱穆认为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主要是由于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而不是经济原因,故排除A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一般是秉承中央意志,并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博弈,故排除B项;题意主要体现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的背景和原因,没有体现其影响,故排除D项。根据题意内容可知,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故采用分区域选拔的制度,体现了魏晋时期的时代特征,故选C。
5.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规定“断诸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下的官吏必须学会并使用汉语:而北魏之后的汉族政权北齐建立后,“鲜卑语复盛…...谓之国语”,士大夫“知鲜卑语、胡书”成为擢升的重要条件。据此可知,二者均有利于
A. 加速民族交融进程 B. 缓和激化的民族矛盾
C. 中国文化重心南移 D. 官吏考选制度合理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说汉语,北齐的改革措施是要求士大夫“知鲜卑语、胡书”,二者的措施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6. 秦汉和隋唐的经济重心位于司马迁所说的“三河”,即黄河中下游地区,呈现“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中唐以降,逐渐转变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立国态势。立国态势在唐宋之际的重大转折( )
A. 受到快速发展的海外贸易的刺激 B. 导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C. 表明中原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加速 D. 推动了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全面调整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推断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之际(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秦汉隋唐时,农业经济为立国基础,经济重心在黄河中下游,中唐以后,海外贸易迅猛发展,广州、泉州等大型海港相继兴起,东南沿海地区以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为后盾,经济重心开始表现出向海洋发展的倾向,A项正确;自然经济自鸦片战争后才走向瓦解,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民族交融,排除C项;秦至唐宋政府未全面调整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7. 朱熹在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使时,曾六次“昧死奏闻”台州知府唐仲友“私收盐税”“贪污淫虐”等违法犯罪行为。然而,只因唐仲友与当朝宰相王淮为姻亲,结果他仅被暂时降职了事,而且不久后又易地升官。据此可见,南宋时期( )
A. 权贵勾结成风 B. 政治人治色彩浓厚
C. 理学影响有限 D. 推行重文抑武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只因唐仲友与当朝宰相王淮为姻亲,结果他仅被暂时降职了事,而且不久后又易地升官。”可知,南宋时期存在因权贵关系导致的政治腐败,且并不受到制约和惩罚,可见南宋时期政治人治色彩浓厚,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了个案,无法得出权贵勾结成风,排除A项;宋朝理学走向世俗化,影响广泛,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官武官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推行重文抑武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8.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促进移民具有这一趋向的主要原因是( )
A. 外来农作物传入和推广 B. 人口的地区分布严重不均衡
C. 政府对开发西南的有效推进 D. 初步出现区域经济分工
【答案】A
【解析】
分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大批适宜在山区种植的作物如甘薯、马铃薯和玉米等纷纷传入中国,导致“移民……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故本题应选A项。题目中未涉及“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的人口分布情况,故排除B项;C项应开始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明清时期”,故排除;D项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早于题目中的时间“明清时期”,故排除。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
9. 自1865年起,各通商口岸按照总税务司的要求,在年度贸易统计之外,另外编制年度贸易报告。海关总税务司专门发布通令,要求各关务必按时寄送年度贸易报告,如果延误,各关必须向总税务司呈递公文,说明缘由。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
A. 关税被列强所掌控 B. 内政外交丧失独立性
C. 外贸管理趋向规范 D. 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各通商口岸按照总税务司的要求,在年度贸易统计之外,另外编制年度贸易报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税务司要求通商口岸按时寄送年度贸易报告,对外贸的管理越来越规范,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关税,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海关对外贸的管理,与内政外交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无法得已知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如表是1871~1881年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归国后的职业分布情况。其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是( )
职务 人数 职务 人数 职务 人数 职务 人数
国务总理 1人 工矿产业 7人 兵器工人 2人 报业 l人
外交官员 11人 海关 1人 侍郎 1人 律师 1人
铁路局长 6人 大学校长 2人 教师 1人 公使 2人
电报官员 6人 铁路官员 14人 电报局长 4人
海军军医 3人 海军军官 8人 转入商界 8人
A. 推动了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 为近代政治变革奠定基础
C. 使学习西方观念发生改变 D. 孕育了社会变革的新力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1~1881年(中国)。从表格中可看出,第一批留美幼童归国从事的职业有行政、经济、教育军事、外交等,这些职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近代留学教育孕育了革新社会的新力量,D项正确;从第一批留学人员职业看从事商业的人是极少数的,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排除A项;近代第一次资产阶级政治变革是维新运动,其经济、思想政治力量奠基主要得益于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排除B项;甲午战后,学习西方从科技领域转向政治层面,新文化运动转向文化观念层面,均与材料中的职业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
11. 欧贝尔曾说:“雅典政治精英的每一项建议,都必须经过公民群体的讨论和投票决策,因此要保持政治领导的地位,就必须不断提出符合公民群体利益的、能被其接受的政策建议。”这表明当时雅典( )
A. 能有效防止官员滥用权力 B. 始终推崇公民利益高于一切
C. 隐藏着集体不理性的风险 D. 确立了公正平等的参政机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据题意可知,古代雅典政治精英提出的每一项建议都要经过公民的讨论和投票决策,体现了人民主权的色彩。而政治精英也据此会尽量迎合公民群体的需求,即便其需求可能存在不理性的因素。所以当时的雅典隐藏着集体不理性的风险,C项正确;材料表明当时的雅典存在集体不理性的风险,并不能说明可以有效防止官员滥用权力,排除A项;“始终推崇”和“公正平等”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D项。故选C项。
12. 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的规定。进入帝国时代,还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对此正确的理解应该是,罗马法( )
A. 重视保护小农经济 B. 侵犯罗马公民政治权利
C. 被宗教势力所控制 D. 受社会习俗与宗教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罗马帝国时期。根据材料以祭谷神和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可知,罗马法受到当时社会习俗与宗教思想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保护小农经济的措施,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讲的是刑法的罪名,而不是讲侵犯罗马法如何侵犯公民政治权利,罗马法是保护公民权利的,排除B项;罗马法受宗教影响,不是被宗教势力所控制,它的制定者和实行者主要是世俗阶层,排除C项。故选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必考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必须作答。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做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罗马帝国初期,诸多执政者都建立了自己的庄园。在众多著名的庄国中,只有皇帝哈德良(117-138年在位)的庄国还残留着较多的遗迹,它是罗马帝国的繁荣与生活品味在建筑园林上的果中表现。相传,大约公元124年,皇帝本人参与了山庄的规划。从遗址上看,庄园内除了有宏伟的宫殿群之外,还有图书馆、画廊、艺术宫、剧场、庙宇、浴室、竞技场、游泳池及其他附属建筑。这些建筑布向随意,因山就势,变化丰富,分散在山庄各处,没有明确的轴线。整个山庄以溪、河、湖、池及喷泉等水体统一全园,夏季还有水帘从餐厅上方悬垂而下。国内还有一座建在小岛中的水中剧场(如下图所示)。
——摘编自朱建宁、赵晶《西方园林史》
材料二
(即陕西占11%,河南占11%,山东占8%,浙江占8%,其他省份占62%)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各省数量统计(不含立项)
2010年至2021年,国家共公布了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不含立项)第一批主要集中在河南、陕西、四川和北京,第二批分布范围包括新疆、黑龙江和广西,第三批新增河北、宁夏、福建、安徽等地项目。据统计,(截至2021年)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有11处为世界文化遗产,5处为5A(级)景区。在遗址公园的建设、运营与管理中,由于地理区位的差异性,考古遗址公园的数量、定位、利用策略、展示目标与方式等都有所不同。
——摘编自彭婷《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统计与分布特征》
(1)根据材料一,以哈德良庄园为例,概括罗马帝国前期园林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开展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总结考古遗址发掘与保护的历史经验。
【答案】(1)特点:反映统治者的生活品味;服务于皇室及贵族享乐;以宫殿为主体(宫殿建筑宏伟、奢华);附带多种文化设施;顺应地势、水文条件。
成因:罗马帝国国力的强盛;皇帝权势的提升;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对古希腊建筑风格的传承和发展;统治阶级的享乐需要。
(2)意义:有利于提高公众对考古行业的重视;有利于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的保护;有利于推进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各地文化事业的协调发展。
(3)历史经验:始终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政府主导,民间力量有序参与;加强法治保障;开展国际合作;保护与开发利用适度结合;加强宣传,增强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文化保护意识。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罗马帝国。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它是罗马帝国的繁荣与生活品味在建筑园林上的集中表现”可知,反映统治者的生活品味;据材料一“皇帝本人参与了山庄的规划”,结合所学可知,服务于皇室及贵族享乐;据材料一“庄园内除了有宏伟的宫殿群之外,还有图书馆、画廊、艺术宫、剧场、庙宇、浴室、竞技场、游泳池及其他附属建筑”可知,以宫殿为主体(宫殿建筑宏伟、奢华),附带多种文化设施;据材料一“这些建筑布向随意,因山就势,变化丰富,分散在山庄各处,没有明确的轴线”“以溪、河、湖、池及喷泉等水体统一全园”可知,顺应地势、水文条件。第二小问成因,综合材料一和所学,从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等角度思考可得出,罗马帝国国力的强盛,皇帝权势的提升,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对古希腊建筑风格的传承和发展,统治阶级的享乐需要。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世界。据材料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有11处为世界文化遗产”“考古遗址公园的数量、定位、利用策略、展示目标与方式等都有所不同”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历史到现实,从考古、文物保护、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等角度分析可得出,有利于提高公众对考古行业的重视,有利于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的保护,有利于推进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各地文化事业的协调发展。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运用唯物史观,结合所学知识,从历考古遗址发掘与保护的目的、方法、经验和教训等角度来思考可得出,要始终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政府主导,民间力量有序参与,加强法治保障,开展国际合作,保护与开发利用适度结合,加强宣传,增强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文化保护意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间的实力竞争本质上是现代化发展水平和道路、模式、发展战略的竞争。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经济现代化模式。他们的经济现代化发展水平、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理论和对策、发展模式、发展趋势,以及社会经济制度,既有某些相似的轨迹,由多姿多态各具特色,显示了世界经济生活中多样统一性的生动画面。
——据《当代世界六十年(1945——2OO5)》
依据材料,围绕“经济现代化”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经济现代化模式确立与国情相关。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两极格局结束、信息时代到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国际竞争激烈;国内经济体制改革遭遇阻力,进入关键期;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思想。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思想,破除了“所有制”崇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加快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加快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总之,经济现代化模式的选择与国情相关。适应了国情的经济现代化模式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其他论题:经济现代化与国家间的竞争、国情与经济现代化模式、经济现代化的统一与多元等。
【解析】
【分析】
【详解】从材料“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经济现代化模式。他们的经济现代化发展水平、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理论和对策、发展模式、发展趋势,以及社会经济制度,既有某些相似的轨迹,由多姿多态各具特色”,可以去论述不同国家的经济现代化模式,如西方工业革命、苏联斯大林模式、美国罗斯福新政等,也可以论述不同现代化模式之间相互借鉴的内容等。

(二)选做题
三)选做题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可分析出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有自身认识的改变、赢得光绪的支持及减少阻力等方面。
(2)特点:根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可知体现的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根据材料“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可知体现的是注重维护皇帝的权威;根据材料“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可知体现的是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16.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人(今属陕西),“长六尺余,体貌秀杰”,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朝廷军队溃败,玄宗奔蜀。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后代史家称赞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
——据《旧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
【答案】(1)平定安史之乱;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培养人才。
(2)身逢时势,勇于担当;忠于朝廷;身强体健,善于领兵,英勇善战;富有政治智慧。
【解析】
【详解】(1)功绩:根据材料“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可知体现的是平定安史之乱;根据材料“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可知体现的是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根据材料“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可知体现的是培养人才。
(2)原因:根据材料“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可知体现的是身逢时势,勇于担当;根据材料“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可知体现的是忠于朝廷;根据材料“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可知体现的是善于领兵,英勇善战;根据材料“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可知体现的是富有政治智慧。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四川省雅安市神州天立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四)历史试题(原卷版 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