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广东省中考模拟(一)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广东省中考历史模拟卷(一)
说明:1.全卷共6页,考试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试室号、座位号。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务必保持答案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 遗址是古人无声的语言,是与我们跨越时空的对话。周口店遗址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该遗址能够告诉我们( )
A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 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C. 半坡人会制作彩陶 D. 炎帝教民开垦耕种
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是这样描述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那时,中国人已经学会织造丝帛,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依材料推断,作者认为的中国“第一个王朝”应是(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3.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
A. 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 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 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改进
D. 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4. 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实施了“便于国家政令发布和贯彻执行,使不同地域人民顺利沟通”的举措。这项举措为( )
A. 统一文字 B. 统一货币 C. 统一度量衡 D. 修筑长城
5. 《齐民要术》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劣而无获。”由此可知,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 )
A. 遵循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 B. 充分利用最先进的历法
C. 合理统筹农林牧副渔等业 D. 重视采用铁犁牛耕技术
6. 有人说,它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一度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担;它属于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沉淀了兴衰更迭的家国记忆,汇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与力量。以下体现该内容的是( )
A.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 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
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 思维导图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如图思维导图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早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B. 社会制度变革与政权更迭
C. 中外多元文明的碰撞 D. 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
8. 文化发展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下图中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明清社会文化繁荣 B. 科举考试快速发展
C. 南方政局更加稳定 D.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9. 朱元璋认为明朝的刑法难以达到明刑弼教的目的,又制定《大诰》。《大诰》拟罪唯朱元璋一人,官员拟罪须以《大诰》为依据,降一级。此措施体现了( )
A. 追求法律平等 B. 加强思想禁锢
C. 维护官员利益 D. 强化君主专制
10. 清朝时期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文学名著《红楼梦》创作面世并广泛传播:戏曲艺术推陈出新,国粹京剧逐渐形成并流传四方。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背景是( )
A. 推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的强化 B. 商品经济发展与市民文化的繁荣
C. 设立军机处与君主专制的强化 D. 颁布禁海令与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11. 根据嘉定县相关记载,鸦片战争前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鸦片战争后“洋布盛行,土布日贱,计其所赢,仅得往日之半”这一变化反映了,当地( )
A. 传统纺织业受到冲击 B. 自强求富初显成效
C. 民众的生活得到改善 D.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12.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材料中省略号处的论点最有可能是( )
论据 论点
战争的失败,使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甲午中日战争…
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梁启超
A. 开启军事近代化 B. 破环了社会经济
C. 促进了国人觉醒 D. 打击了清朝统治
13. 20世纪初的这场由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思想启蒙运动,以思想和道德的自我变革为前提,逐渐汇聚起广大民众的力量,为以后各个领域革命运动的展开打下了良好基础。材料描述的是( )
A. 戊戌变法 B. 新文化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14. 抗战胜利前夕,针对蒋介石发表的《中国之命运》,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以批判《中国之命运》为中心的宣传活动,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而且已经创造出中国的共产主义理论”。这个“理论”是指( )
A. 三民主义 B. 新三民主义 C. 毛泽东思想 D. 邓小平理论
15. 从1912至1919年,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投资的总额。由此可见( )
A. 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B.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C. 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 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
16. 1950年8月,泰州人柳溥庆所在的北京人民印钞厂接到印制“国家名片”的紧急任务,在没有相应印制设备的情况下,他带领工人改造印制机器,创新工艺流程,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因此,他当年获评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劳模。这一事件折射出( )
A. 新政权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 B.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顺应民心
C.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顺利实施
17. 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表。该表说明( )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9%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A.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 改革开放全面推进
18. 1984年7月,为打破经营困境,北京天桥百货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革。首批发行的300万元股票,很快被认购一空。股份制改革后,商场有了资金,有了经营自主权,经营规模和效益都大幅提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
C.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影响 D. 区域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19. 民族区域自治实行以来,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以来,民族地区经济总量由1984年的680.9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477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63.5亿元增加到8436亿元,这两项指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
A.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B. 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C. 加强了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 D. 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
20. “‘轻关易道,通商宽农。’这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应有之义。”这一理念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是( )
A.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B.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 开展“脱贫攻坚”行动 D.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1. 查士丁尼的法律编纂工作做得太晚,因此没能在蛮族的西方变得广为人知。但在11世纪末,这部法律重新被发现后,它对中世纪的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表明该法律( )
A. 是现存第一部完备的成文法典 B. 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C. 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性文件 D. 奠定近代西方民主制基础
22. 在中世纪,雕塑只是为了给教堂的神龛和大门作装饰。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矗立在城市广场上的雕像往往充满动感,参观者可以从各个角度仔细观察,充分欣赏人体之美和人的力量之美。这实质上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 )
A. 雕塑使用范围扩大 B. 宗教退出人们生活
C. 雕塑装饰功能增强 D. 人文主义思想流行
23. 《新莱茵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6月一起创办的报纸,报纸订户最多时达6000份左右,没有一家德文报纸“像《新莱茵报》这样有威力和影响,这样善于鼓舞无产阶级群众”。该报纸( )
A. 指导了巴黎公社运动 B. 推动了工人运动发展
C. 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 D. 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24. 下列人物都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其中一位与其他三位反抗的殖民统治者不同,他(她)是( )
A. 华盛顿 B. 玻利瓦尔 C. 章西女王 D. 甘地
25. 光明中学历史学科社团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进行了资料查阅,课上同学们进行了小结发言(如下表),其中属于观点的是( )
学生 发言
甲同学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
乙同学 美国内战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丙同学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丁同学 1862年联邦政府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A. 甲同学 B. 乙同学 C. 丙同学 D. 丁同学
26. “枪炮声在马斯河右岸响起……战役拉开帷幕。战役持续了10个月之久,在这片土地上造成了大战中每平方英尺最高的伤亡数量……士兵们一度以为,在最后一个德国人和最后一个法国人杀死对方之前,战役永远不会结束。”以上为某书的简介,该书最有可能是( )
A. 《凡尔登战役》 B. 《法兰西的陷落》
C. 《偷袭珍珠港》 D. 《诺曼底登陆》
27.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建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允许该局建造和管理田纳西河流域的水坝。田纳西流域管理局不仅解决了大量工人的就业问题,而且刺激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下列事件与之有关的是( )
A 新经济政策 B. 罗斯福新政 C. 赫鲁晓夫改革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28. 戴高乐认为,战后的欧洲衰弱不堪,面对美苏两霸的崛起,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形成抗衡美苏的“第三种势力”。材料表明欧洲联合的目的是( )
A. 提高欧洲国际地位 B. 挑战美国霸主地位
C. 促进欧洲经济发展 D. 防止共产主义扩张
2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主要关心的是实现日本非军事化和政治民主化。但美国很快意识到,经济崩溃的日本不可能成为美国可利用的力量,于是开始积极扶持日本。导致美国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美苏冷战局面出现 B. 美国“新经济”的需要
C. 日本国际地位提高 D.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崛起
30.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伊维拉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和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合作,建设强劲的全球贸易体系,为全人类做出的贡献。”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顺应了( )
A. 政治多极化趋势 B. 农业专业化趋势 C. 区域一体化趋势 D. 经济全球化趋势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2分,32题15分,33题13分,共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要意义的商业革命。这场革命的根源可以在中国经济生产率的明显增长中找到。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水稻的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 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农业发展。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贸易量也随着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而上升,商业繁荣超过前代。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规律,纺工不再像过去那样在家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了,织工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现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
——摘编自E.E.里奇《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 我国对外开放带来诸多战略效应:对外开放解决了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在现代化启动初期面临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难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提供了有效的经济制度供给,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外开放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加快了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培育和塑造了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品格。
——摘编自门洪华《从对外开放到全面开放——关于我国对外开放三十年后的若干总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发生“商业革命”的根源。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宋代“商业繁荣超过前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归纳工业革命导致的生产方式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至少两个角度评价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对外开放带来的战略效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首次实践。
32. 鸦片战争后,出国留学成为近代中国求学的热潮,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历史现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返回后的学生或被送入电报局学传电报,或由中国的新式企业如福州船政局、上海机器局留用,或分赴天津水师、电报局、鱼雷局等处当差。
——《大清留美幼童记》
材料二 1908年,美国国会授权罗斯福总统退还中国“庚子赔款”的一部分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庚款留学生对中国现代化的奠基起了最大的作用,打下了中国现代化的基础。他们起作用的领域,除了科学、工业、工程这些方面,还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以及外交方面。
——《清末留学运动》
材料三 中国近代史上兴起的第三次留学热潮,当时国家正处于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人们感到痛苦彷徨”。法国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摇篮,于是大批“输世界文明于国内”的人们,形成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五四运动前,留法学生不足200人,1919—1920年间,增至近1600人。这次留学热潮的最大特点是,他们把“俭学”和“勤工”、教育和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起来,“以自己的实践对传统的留学教育进行了观念、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开创了中国留学教育的新纪元”,涌现了一大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新型知识分子,如周恩来、蔡和森、邓小平等。
——摘选自李玉民《中国近代留学的三次热潮》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留学的国家和学习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
(2)“庚子赔款”与历史上哪一条约有关?概述材料二中“庚款留学生……打下了中国现代化的基础”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第三次留学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次留学潮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留学生的影响。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据来源:瑞·达利欧《秩序将变》)
(1)在如图①②③所示曲线中,选出代表美国的曲线并简要说明理由。
(2)图中代表中英两国的曲线有两次彼此超越的交汇,请说明英国能赶上中国并持续拉开差距的自身历史原因。
(3)图中五国国力的变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何启示?2024年广东省中考历史模拟卷(一)
说明:1.全卷共6页,考试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试室号、座位号。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务必保持答案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 遗址是古人无声的语言,是与我们跨越时空的对话。周口店遗址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该遗址能够告诉我们( )
A.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 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C. 半坡人会制作彩陶 D. 炎帝教民开垦耕种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周口店遗址”结合所学可知,周口店遗址,又称“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诞生于约三至七十万年前,是世界范围内更新世古人类遗址中内涵较丰富、材料较齐全、较有科研价值的遗址之一。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木棒;靠采集、狩猎为生;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A项正确;河姆渡人在浙江余姚,排除B项;半坡人在陕西西安,排除C项;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属于神话传说,排除D项。故选A项。
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是这样描述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那时,中国人已经学会织造丝帛,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依材料推断,作者认为的中国“第一个王朝”应是(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可知这是商朝,商朝出现了甲骨文,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B符合题意;夏朝时期还没有文字记载,A排除;西周、东周建立在商朝之后,CD排除。故选择B。
【点睛】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注意准确识记商朝的社会状况。
3.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
A. 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 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 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 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表明农具促进农业生产,材料“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表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新兴阶级的出现,根据材料“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可知,生产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水利工程的发展,这些都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A项正确;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工具改进的原因,排除C项;水利工程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 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实施了“便于国家政令发布和贯彻执行,使不同地域人民顺利沟通”的举措。这项举措为( )
A. 统一文字 B. 统一货币 C. 统一度量衡 D. 修筑长城
【答案】A
【解析】
【详解】秦朝统一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通行的文字。这一措施便于国家政令发布和贯彻执行,使不同地域人民顺利沟通,A项正确;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排除B和C项;修筑长城是军事上表现,排除D项。故选A项。
5. 《齐民要术》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劣而无获。”由此可知,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 )
A. 遵循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 B. 充分利用最先进的历法
C. 合理统筹农林牧副渔等业 D. 重视采用铁犁牛耕技术
【答案】A
【解析】
【详解】《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据《齐民要术》的“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劣而无获。”可知,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历法的相关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因地制宜,没有涉及合理统筹农林牧副渔等业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农业技术方面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6. 有人说,它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一度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担;它属于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沉淀了兴衰更迭的家国记忆,汇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与力量。以下体现该内容的是( )
A.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 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
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它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一度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担;”可知,它指的是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由材料“它属于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沉淀了兴衰更迭的家国记忆,汇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与力量。”可知,2014年,隋朝大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隋朝大运河北达涿郡(北京)南至余杭,以洛阳为中心,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符合题意,B项正确;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映了范仲淹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反映的是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 思维导图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如图思维导图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早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B. 社会制度变革与政权更迭
C. 中外多元文明的碰撞 D. 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元朝回族的形成是民族交融的结果;土尔扈特重返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D项正确;图片反映的主题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不是早期中华文明的起源、社会制度变革与政权更迭、中外多元文明的碰撞,排除ABC项。故选D项。
8. 文化发展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下图中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明清社会文化繁荣 B. 科举考试快速发展
C. 南方政局更加稳定 D.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古代南北方人才比重”可以看出,在北宋之前北方人才比重超过南方,南方人才在北宋之后开始超过北方。根据题干“文化发展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宋代南方经济发展逐渐超过北方,所以说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项正确;根据题干可知,在北宋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与明清无关,排除A项;科举考试快速发展不是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南方政局更加稳定是重要原因,不是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9. 朱元璋认为明朝的刑法难以达到明刑弼教的目的,又制定《大诰》。《大诰》拟罪唯朱元璋一人,官员拟罪须以《大诰》为依据,降一级。此措施体现了( )
A. 追求法律平等 B. 加强思想禁锢
C. 维护官员利益 D. 强化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朱元璋认为明朝的刑法难以达到明刑弼教的目的,又制定《大诰》。《大诰》拟罪唯朱元璋一人,官员拟罪须以《大诰》为依据”可知,朱元璋在明朝的刑法之外,又制定了《大诰》,且拟罪唯朱元璋一人,官员拟罪须以《大诰》为依据,这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D项正确;从题干所给材料中,并无法体现出明朝追求法律平等、维护官员利益,排除AC项;明朝加强对人们思想禁锢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八股取士,《大诰》具有法律性质,与加强思想禁锢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故选D项。
10. 清朝时期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文学名著《红楼梦》创作面世并广泛传播:戏曲艺术推陈出新,国粹京剧逐渐形成并流传四方。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背景是( )
A. 推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的强化 B. 商品经济发展与市民文化的繁荣
C. 设立军机处与君主专制的强化 D. 颁布禁海令与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许多大的城市出现,市民阶层队伍在扩大,市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和渴望,使文学家、艺术家积极进行创作,推动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B项正确;“推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的强化”使艺术创作受到一定的限制,排除A项;“设立军机处与君主专制的强化”是政治方面的措施影响,与文学艺术创作取得如此辉煌成就关系不密切,排除C项;“颁布禁海令与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是对外政策,与文学艺术创作取得如此辉煌成就关系不密切,排除D项。故选B项。
11. 根据嘉定县相关记载,鸦片战争前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鸦片战争后“洋布盛行,土布日贱,计其所赢,仅得往日之半”。这一变化反映了,当地( )
A. 传统纺织业受到冲击 B. 自强求富初显成效
C. 民众的生活得到改善 D.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鸦片战争前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鸦片战争后‘洋布盛行,土布日贱,计其所赢,仅得往日之半’。”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传统纺织业受到西方机器工业的冲击,发展日趋艰难,A项正确;自强求富是19世纪60年9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鸦片战争使民众的生活更加拮据,排除C项;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材料中省略号处的论点最有可能是( )
论据 论点
战争的失败,使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甲午中日战争…
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梁启超
A. 开启军事近代化 B. 破环了社会经济
C. 促进了国人觉醒 D. 打击了清朝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战争的失败......才可拯救中国。”“......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并结合所学知识,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中华民族危机,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开启军事近代化的是洋务运动,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对经济的破坏,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清朝末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3. 20世纪初的这场由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思想启蒙运动,以思想和道德的自我变革为前提,逐渐汇聚起广大民众的力量,为以后各个领域革命运动的展开打下了良好基础。材料描述的是( )
A. 戊戌变法 B. 新文化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初”“由先进知识分子”“思想启蒙运动”“为以后各个领域革命运动的展开打下了良好基础。”可知,这场兴起于20世纪初的运动由先进知识分子发起,具有思想启蒙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1915年开始,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运动,即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B项正确;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由材料“20世纪初的这场由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思想启蒙运动,”可知这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而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旨在推翻清朝专制统治的革命,排除C项;五四运动是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反帝爱国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4. 抗战胜利前夕,针对蒋介石发表的《中国之命运》,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以批判《中国之命运》为中心的宣传活动,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而且已经创造出中国的共产主义理论”。这个“理论”是指( )
A. 三民主义 B. 新三民主义 C. 毛泽东思想 D. 邓小平理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抗战胜利前夕”“必须而且已经创造出中国的共产主义理论”,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前夕,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七大通过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全党的指导思想。C正确;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理论,A排除;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基础,B排除;邓小平理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理论,D排除;故选C。
15. 从1912至1919年,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投资的总额。由此可见( )
A. 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B.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C. 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 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从1912至1919年,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投资的总额”,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得我国民族工业获得良机,快速发展,D项正确;材料主旨反映了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没有体现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排除A项;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排除B项;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以轻工业发展为主,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促使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6. 1950年8月,泰州人柳溥庆所在的北京人民印钞厂接到印制“国家名片”的紧急任务,在没有相应印制设备的情况下,他带领工人改造印制机器,创新工艺流程,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因此,他当年获评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劳模。这一事件折射出( )
A. 新政权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 B.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顺应民心
C.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顺利实施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1950年8月”“在没有相应印制设备的情况下,他带领工人改造印制机器,创新工艺流程,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可知,泰州人柳溥庆所在的北京人民印钞厂克服困难,完成了国家紧急任务,体现了柳溥庆对新政权的拥护和认可,A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1956年,排除B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于1956年,排除C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1954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7. 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表。该表说明( )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9%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A.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 改革开放全面推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1952年,个体经济占71.8%到1956年,国营经占32.2%,济合作社经济占53.4%,公私合营经济7.3%可知,中国经济成分由个体转变为公有制经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B项正确;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在1952年底,排除A项;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在1957年,排除C项;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在1978年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8. 1984年7月,为打破经营困境,北京天桥百货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革。首批发行的300万元股票,很快被认购一空。股份制改革后,商场有了资金,有了经营自主权,经营规模和效益都大幅提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
C.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影响 D. 区域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中“1984年7月……进行股份制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增强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排除A项;邓小平南方谈话发生在1992年,排除C项;题干内容无法体现北京天桥百货商场的区域地理位置相对优越,排除D项。故选B项。
19. 民族区域自治实行以来,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以来,民族地区经济总量由1984年的680.9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477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63.5亿元增加到8436亿元,这两项指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
A.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B. 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C. 加强了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 D. 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以来,民族地区经济总量由1984年的680.9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477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63.5亿元增加到8436亿元,这两项指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20. “‘轻关易道,通商宽农。’这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应有之义。”这一理念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是( )
A.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B.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 开展“脱贫攻坚”行动 D.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轻关易道,通商宽农。’这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应有之义。”可知,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A项正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展“脱贫攻坚”行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均是国内发展,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21. 查士丁尼的法律编纂工作做得太晚,因此没能在蛮族的西方变得广为人知。但在11世纪末,这部法律重新被发现后,它对中世纪的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表明该法律( )
A. 是现存第一部完备的成文法典 B. 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C. 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性文件 D. 奠定近代西方民主制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但在11世纪末,这部法律重新被发现后,它对中世纪的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所学知识可知,表明该法律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B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而不是形式,排除A项;罗马法反映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不可能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性文件,排除C项;希腊民主政治奠定近代西方民主制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22. 在中世纪,雕塑只是为了给教堂的神龛和大门作装饰。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矗立在城市广场上的雕像往往充满动感,参观者可以从各个角度仔细观察,充分欣赏人体之美和人的力量之美。这实质上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 )
A. 雕塑使用范围扩大 B. 宗教退出人们生活
C. 雕塑装饰功能增强 D. 人文主义思想流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题干材料中的“充分欣赏人体之美和人的力量之美”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流行,雕塑中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D项正确;从“雕塑只是为了给教堂的神龛和大门作装饰”到“雕像往往充满动感,参观者……充分欣赏人体之美和人的力量之美”可知,雕塑的使用范围的确扩大了,不再仅仅作装饰用,更是让人欣赏,但这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排除AC两项;文艺复兴时期虽然反对宗教压迫,但宗教并没有完全退出人们的生活,排除B项。故选D项。
23. 《新莱茵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6月一起创办的报纸,报纸订户最多时达6000份左右,没有一家德文报纸“像《新莱茵报》这样有威力和影响,这样善于鼓舞无产阶级群众”。该报纸( )
A. 指导了巴黎公社运动 B. 推动了工人运动发展
C. 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 D. 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像《新莱茵报》这样有威力和影响,这样善于鼓舞无产阶级群众”可知,该报纸善于鼓舞无产阶级群众,销售量巨大,推动了工人运动发展,B项正确;巴黎公社运动发生在187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排除C项;题干和剩余价值学说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4. 下列人物都是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其中一位与其他三位反抗的殖民统治者不同,他(她)是( )
A. 华盛顿 B. 玻利瓦尔 C. 章西女王 D. 甘地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玻利瓦尔领导南美洲的独立运动,抗击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抗击英国殖民统治;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的民族英雄,抗击英国殖民统治;甘地领导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抗击英国殖民统治。因此,在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中,一位与其他三位反抗的殖民统治者不同,他是玻利瓦尔,B项正确;ACD都是抗击英国殖民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25. 光明中学历史学科社团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内战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进行了资料查阅,课上同学们进行了小结发言(如下表),其中属于观点的是( )
学生 发言
甲同学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
乙同学 美国内战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丙同学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丁同学 1862年联邦政府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A. 甲同学 B. 乙同学 C. 丙同学 D. 丁同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观点指的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看法、评价。“美国内战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是对美国内战所持的看法与评价,属于观点,B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1862年联邦政府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均是对相关历史事件的客观陈述,不带有个人主观看法,属于陈述,不属于观点,排除ACD项。故选B项。
26. “枪炮声在马斯河右岸响起……战役拉开帷幕。战役持续了10个月之久,在这片土地上造成了大战中每平方英尺最高的伤亡数量……士兵们一度以为,在最后一个德国人和最后一个法国人杀死对方之前,战役永远不会结束。”以上为某书的简介,该书最有可能是( )
A. 《凡尔登战役》 B. 《法兰西的陷落》
C. 《偷袭珍珠港》 D. 《诺曼底登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战役持续了10个月之久……在最后一个德国人和最后一个法国人杀死对方之前,战役永远不会结束。”并结合所学可知,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一场历时约10个月的阵地战。这场战役异常惨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由于死亡人数太多,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A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一战的凡尔登战役,《法兰西的陷落》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一战的凡尔登战役,《偷袭珍珠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一战的凡尔登战役,《诺曼底登陆》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27.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建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允许该局建造和管理田纳西河流域的水坝。田纳西流域管理局不仅解决了大量工人的就业问题,而且刺激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下列事件与之有关的是( )
A. 新经济政策 B. 罗斯福新政 C. 赫鲁晓夫改革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建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允许该局建造和管理田纳西河流域的水坝。田纳西流域管理局不仅解决了大量工人的就业问题,而且刺激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投资建设田纳西水利工程,这是推行“以工代赈”的典型事例,B项正确;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1953 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排除C项;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不久,他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排除D项。故选B项。
28. 戴高乐认为,战后的欧洲衰弱不堪,面对美苏两霸的崛起,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形成抗衡美苏的“第三种势力”。材料表明欧洲联合的目的是( )
A 提高欧洲国际地位 B. 挑战美国霸主地位
C. 促进欧洲经济发展 D. 防止共产主义扩张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戴高乐认为,战后的欧洲衰弱不堪,面对美苏两霸的崛起,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形成抗衡美苏的“第三种势力”。材料表明欧洲联合的目的是提高欧洲国际地位,A项正确;材料强调“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形成抗衡美苏的‘第三种势力’”,而不是单单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排除B项;材料强调“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形成抗衡美苏的‘第三种势力’”,而不是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防止共产主义扩张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2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主要关心的是实现日本非军事化和政治民主化。但美国很快意识到,经济崩溃的日本不可能成为美国可利用的力量,于是开始积极扶持日本。导致美国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美苏冷战局面出现 B. 美国“新经济”的需要
C. 日本国际地位提高 D.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崛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但美国很快意识到,经济崩溃的日本不可能成为美国可利用的力量,于是开始积极扶持日本。”可知,二战后,美国与苏联形成冷战对峙的局面,为了能够在冷战中取得优势,得到日本的支持,美国积极扶植日本经济,A项正确;美国“新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时间不符,排除B项;日本国际地位提高是美国扶植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C项;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较为缓慢,排除D项。故选A项。
30.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伊维拉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和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合作,建设强劲的全球贸易体系,为全人类做出的贡献。”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顺应了( )
A. 政治多极化趋势 B. 农业专业化趋势 C. 区域一体化趋势 D. 经济全球化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和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合作,建设强劲的全球贸易体系,为全人类做出的贡献。”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是政治多极化,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农业专业化和区域一体化,排除BC项。故选D项。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2分,32题15分,33题13分,共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要意义的商业革命。这场革命的根源可以在中国经济生产率的明显增长中找到。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水稻的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 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农业发展。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贸易量也随着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而上升,商业繁荣超过前代。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规律,纺工不再像过去那样在家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了,织工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现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
——摘编自E.E.里奇《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 我国对外开放带来诸多战略效应:对外开放解决了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在现代化启动初期面临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难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提供了有效的经济制度供给,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外开放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加快了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培育和塑造了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品格。
——摘编自门洪华《从对外开放到全面开放——关于我国对外开放三十年后的若干总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发生“商业革命”的根源。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宋代“商业繁荣超过前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归纳工业革命导致的生产方式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至少两个角度评价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对外开放带来的战略效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首次实践。
【答案】(1)根源:技术的稳步发展;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表现:经商时间长;形成草市;出现交子。
(2)变化:手工工场被大工厂替代。 影响:提高社会生产力;导致环境污染。
(3)战略效应: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快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开阔了视野,培育和塑造了现代品格。(首次实践:1980年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源:根据材料一“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和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等行业,技术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根据材料一“水稻的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农业发展”得出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根据材料一“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贸易量也随着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而上升,商业繁荣超过前代”得出蓬勃的贸易经济,强大的文化活力打破了对商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根据材料一“蓬勃的贸易经济,贸易量也随着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而上升,商业繁荣超过前代”和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开封是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人口多达百万,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小问2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二“纺工不再像过去那样在家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了,织工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可知,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主要就是工厂制度的建立,手工工场被大工厂替代,引起了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影响:根据材料二“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和结合所学可知,工业化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弊端。
【小问3详解】
战略效应:根据材料三“对外开放解决了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在现代化启动初期面临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难题”可知对外开放解决了国家启动现代化初期面临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的难题;根据材料三“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提供了有效的经济制度供给,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可知,改革开放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根据材料三“对外开放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加快了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培育和塑造了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品格。”可知,对外开放加快了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从知识、技术和管理都开阔了视野,培育和塑造了现代品格。首次实践: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32. 鸦片战争后,出国留学成为近代中国求学的热潮,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历史现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返回后的学生或被送入电报局学传电报,或由中国的新式企业如福州船政局、上海机器局留用,或分赴天津水师、电报局、鱼雷局等处当差。
——《大清留美幼童记》
材料二 1908年,美国国会授权罗斯福总统退还中国“庚子赔款”的一部分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庚款留学生对中国现代化的奠基起了最大的作用,打下了中国现代化的基础。他们起作用的领域,除了科学、工业、工程这些方面,还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以及外交方面。
——《清末留学运动》
材料三 中国近代史上兴起的第三次留学热潮,当时国家正处于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人们感到痛苦彷徨”。法国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摇篮,于是大批“输世界文明于国内”的人们,形成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五四运动前,留法学生不足200人,1919—1920年间,增至近1600人。这次留学热潮的最大特点是,他们把“俭学”和“勤工”、教育和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起来,“以自己的实践对传统的留学教育进行了观念、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开创了中国留学教育的新纪元”,涌现了一大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新型知识分子,如周恩来、蔡和森、邓小平等。
——摘选自李玉民《中国近代留学的三次热潮》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留学的国家和学习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留学生对中国的影响。
(2)“庚子赔款”与历史上哪一条约有关?概述材料二中“庚款留学生……打下了中国现代化的基础”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第三次留学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次留学潮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留学生的影响。
【答案】(1)国家:美国;目的:适应洋务运动需要,培养人才;影响:培养了洋务人才,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等。
(2)条约:《辛丑条约》;表现:在科学、工业、工程、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以及外交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3)特点:教育和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起来;影响:这批留学生归国后,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革命作出伟大贡献。
(4)影响:留学生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社会变革,促进国家的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国家:根据材料一“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可得出是美国;目的:结合所学知,可知培养留学生的目的适应洋务运动需要,培养人才;影响:根据材料“返回后的学生或被送入电报局学传电报,或由中国的新式企业如福州船政局、上海机器局留用,或分赴天津水师、电报局、鱼雷局等处当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派遣留学生培养了洋务人才,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等。
小问2详解】
条约:根据材料二“1908年,美国国会授权罗斯福总统退还中国‘庚子赔款’的一部分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庚子赔款与《辛丑条约》;表现:根据材料二“他们起作用的领域,除了科学、工业、工程这些方面,还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以及外交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留学生在科学、工业、工程、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以及外交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小问3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这次留学热潮的最大特点是,他们把‘俭学’和‘勤工’、教育和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起来”,可知教育和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起来;影响:根据材料“开创了中国留学教育的新纪元,涌现了一大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新型知识分子,如周恩来、蔡和森、邓小平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批留学生归国后,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革命作出伟大贡献。
【小问4详解】
影响:依据上述材料可从留学生对政治改革、社会建设、国家发展等角度进行论述,如留学生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社会变革,促进国家的发展等。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据来源:瑞·达利欧《秩序将变》)
(1)在如图①②③所示曲线中,选出代表美国的曲线并简要说明理由。
(2)图中代表中英两国的曲线有两次彼此超越的交汇,请说明英国能赶上中国并持续拉开差距的自身历史原因。
(3)图中五国国力的变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何启示?
【答案】(1)曲线3;理由:1776年,《独立宣言》的发表宣告美国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2)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不断进行殖民扩张,积极开展海外贸易,成为“日不落帝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3)要和平,反对战争;要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要兼容并包,文明互鉴。
【解析】
【详解】
(1)曲线及理由:根据图示“1500-2020年中、美、日、英、德变迁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1776年,《独立宣言》的发表宣告美国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故曲线3代表美国。
(2)原因:根据图示“1500-2020年中、美、日、英、德变迁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英两国的曲线有两次彼此超越的交汇,分别是1750年左右,2000年左右。英国能赶上中国并持续拉开差距的自身历史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不断进行殖民扩张,积极开展海外贸易,成为“日不落帝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3)启示: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要和平,反对战争;要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要兼容并包,文明互鉴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广东省中考模拟(一)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