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复习卷(二)含答案

江苏省常熟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复习卷(二)
一、选择题
1.“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段话唐太宗曾经引用过。这句话表明了唐太宗(  )
A.以农为本 B.勤俭治国 C.以民为本 D.重用人才
2.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下列唐代艺术品能够反映出唐朝(  )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高超的手工技艺
C.繁荣的社会经济 D.广泛的中外交流
3.根据统计,唐玄宗天宝年间,中央军队的数量为9万,而边镇地区兵力达到了49万。这种内轻外重的局面(  )
A.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
B.是安史之乱爆发的重要原因
C.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D.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4.唐代击鞠(马球运动)非常盛行,上自君王将相,下到士庶黎民都嗜之若狂,许多妇女也参与其中;1958年出土的唐彩绘陶打马球女俑(如图)便生动展现了女子打马球的姿态。据此可知,唐代(  )
A.社会风气开明开放 B.妇女地位超越男性
C.体育运动成为风尚 D.制瓷工艺比较发达
5.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589年,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割据分裂的局面,使国家重新统一的皇帝是(  )
A.汉武帝 B.光武帝 C.隋文帝 D.隋炀帝
6.2023年新年,大唐不夜城火出了朋友圈,某校七年级历史同学们因热爱而开展了“大唐盛世”的主题学习,收集了如下史料,这些史料的类别是(  )
A.实物类 B.文件类 C.书报类 D.口碑类
7.如图是武德年间至天宝时期唐朝人口户数表(部分)。表中人口户数变化主要得益于(  )
A.经济繁荣 B.社会动荡 C.民族交融 D.人口迁移
8.我国古代帝王通常有庙号、谥号或年号,其中庙号和谥号是后人按其生平事迹给予评价的称号,带有褒贬色彩。以下帝王称号中,带有贬义色彩的是(  )
A.周平王 B.汉高祖 C.隋炀帝 D.唐太宗
9.制作读书摘要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如表所反映的历史名人是(  )
读书摘要一生要读的100位中国名人627年,他离开长安,历尽艰难险阻到达天竺,师从那烂陀寺戒贤法师,潜心研究佛法。645年,回到长安,由他口述,门徒记录,写成了《大唐西域记》。
A.班超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10.柏扬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材料反映的选拔人才的创新制度是(  )
A.科举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 D.殿试制度
11.如图所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些事例无关(  )
A.唐玄宗在位的前期,经济繁荣,民众生活安定
B.“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C.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D.隋文帝发展经济,编订户籍,提高行政效率
12.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入长安,建立政权,并宣布要“洗涤朝廷”,把贪污的地方官吏处斩。黄巢起义的直接后果是(  )
A.唐朝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B.使唐朝的统治由盛转衰
C.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D.形成五代十国分立乱局
1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中情景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文帝和景帝重视“以德化民”
B.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C.唐玄宗实行一系列改革
D.王安石变法
14.五代十国局面出现的实质是(  )
A.唐末农民战争的致命打击
B.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C.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D.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15.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武则天在科举制度上的贡献是(  )
A.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B.创立进士科
C.废除科举制度
D.创立殿试制度
16.唐太宗想在洛阳修建宫殿,魏征上书:君王不能为了个人享乐而役使天下百姓。唐太宗接受劝谏,停止了工程。这说明唐太宗(  )
A.勤于政事 B.廉洁奉公 C.虚心纳谏 D.敢于决断
17.忽必烈是蒙元历史上成就仅次于成吉思汗的一位蒙古大汗。《元史》评价他:“度量弘广,知人善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材料表明,忽必烈(  )
A.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B.统一中国结束政权并立局面
C.放弃蒙古文明融入中原文化
D.参照中原文化创立元初体制
18.宋朝城市经济繁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下列情境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玉米粥 B.中午到市场上买甘薯
C.下午观看《窦娥冤》 D.晚上去瓦子听人说书
19.澶渊之盟后,北宋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四榷场,辽朝相应地也设场多处,与宋朝互相贸易,这说明澶渊之盟(  )
A.促使两国保持和平局面
B.延续了双方的竞争
C.加剧了辽与中原的冲突
D.彻底消除了民族隔阂与矛盾
20.宋朝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描绘了宋朝农业发展的重大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占城稻的引入 B.人口南迁的影响
C.工具的进步 D.经济作物的兴起
21.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增强。读如表《清朝前期人均占有耕地情况简表》,判断所示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时间 人均亩数
康熙二十年(1681年) 27.92
乾隆十八年(1753年) 6.89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3.56
A.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B.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C.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
D.商业发达,形成商业网
22.清朝顺治时期,有官员提议政府中南方人过多,应该减少。顺治皇帝驳回这些指责,并强调朝廷选拔人才应不拘一格。这表明,顺治皇帝(  )
A.意图改革中央官制 B.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注重扩大统治基础 D.沿袭了中原政治制度
23.英国学者李约瑟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这一评价体现了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是(  )
A.船队规模大 B.友好交往
C.航行时间长 D.范围广
24.清朝时,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下面示意图①处对应的是(  )
A.设置西域都护 B.设置驻藏大臣
C.设置伊犁将军 D.设置澎湖巡检司
二、综合题
25.长城参与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符号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城处于我国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碰撞的结果。在冷兵器时代,农耕民族的军队并不比落后的游牧民族的骑兵强悍,有时双方的攻击力量甚至完全相反。但戈、矛、弓、弩等冷兵器要想攻克长城这样的防御工事,从战术上往往无能为力。10世纪以后,攻防双方都利用火铳、火炮等火药武器,但是长城关城相连、烽火相通,集城防、运输、通信于一体,其优势仍可体现。故历代统治者都乐此不疲,不断加以维修和增修。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等
材料二 明长城沿线驻军的营堡,既是军队驻扎的地方,有校场和军营;又是随军家属生活的地方,有学校和庙宇;还是明政府与蒙古各部落之间互市的场所,有蒙汉商人与逆旅。清朝版图包括原来的明朝、蒙古、女真等地,尽管长城仍作为一道内部的界线,但在一个政权统治之下,这条界线不断被突破,直至最后消失。界线消失了,长城却留了下来,逐渐成为遗迹。
——摘编自许宏等《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
材料三 近代以来,诞生了许多围绕长城所创作的艺术作品,长城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彰显了强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如创作于1934年的《前进歌》中唱道:“让我们结成一座铁的长城,把强盗们都赶尽!”1938年《用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的新长城》刊登在《抗战漫画》上,寓意中国将士以顽强的意志铸成钢铁长城。
——摘编自魏晓雪、刘丹《文化符号视域下明长城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我国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修建长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二,概述明清时期长城的功能价值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长城彰显出的中华民族精神。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运河兴建的第一次高潮。实力强盛的诸侯国为称霸中原而开始兴建运河。魏国开凿的鸿沟演变为隋唐宋大运河最重要的河段——通济渠。吴国所开邗沟成为后来的淮扬运河,为伐楚所开运河,有的河段与京杭运河的江南段基本一致。隋唐宋时期,以隋通济渠和永济渠为标志,形成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全国水陆干道构架,掀起运河建设的第二次高潮。……全线贯通于13世纪的京杭大运河对泗水、汶水、卫河和黄河的沟通,……显示出中国运河工程技术在17世纪前领先世界的水平。
——谭徐明等《京杭大运河遗产的特性与核心构成》
(1)依据材料一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填写“√”;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填写“×”;材料没有涉及的,填写“〇”。
①中国古代兴建运河主要出于军事和经济目的。    
②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没有借助天然河道和古运河。    
③隋唐宋大运河的修建加重了民众负担。    
材料二: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三: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四: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财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关。
——杜甫《忆昔》
(2)依据材料二,概述唐太宗的执政思想。在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为加强友好交往,唐与吐蕃之间采取了哪种方式?
(4)材料四反映了唐朝最鼎盛时期的社会风貌,这个最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什么?开创这一局面的帝王是谁?从材料四中找出最能概括当时社会风貌的诗句。
27.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
材料二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民兵、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 职官志》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
(2)材料二指出宋朝地方上为了牵制知州权力设什么官职?在此基础上宋朝增设了什么官职管理地方财赋?
(3)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材料三图示反映的元朝首创的哪一制度?为实行有效统治,元朝还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其中对西藏设什么机构管理。
28.“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 B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 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1)阅读材料一,判断东渡日本的是    ,西行天竺的是    (在横线填写字母)。
(2)阅读材料二,写出路线①西传的科技名称,结合所学,说明该项西传的科技分别对宋元及西方产生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唐宋时期中国与世界交往的特点,谈谈你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认识。
参考答案
1-10 CAAAC AACBA
11-20 DCCCD CDDAD
21-24 ACBB
25.(1)①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军事上的冲突与对抗;②农耕民族在军事上往往采取防御策略;③长城是防御游牧民族军事进攻的有效工事。
(2)①从军事防御工程到兼具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②军事对抗防线作用逐渐消失;③逐渐成为遗迹。
(3)①爱国主义;②团结一致;③自强不息。
26.(1)①√;②;③〇。
(2)思想:心存百姓或以民为本等;其统治称为:贞观之治。
(3)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方式:和亲。
(4)鼎盛:开元盛世;帝王:唐玄宗;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
27.(1)制度:三省六部制。
(2)官职:通判。官职:转运使。
(3)制度:行省制。机构:宣政院。
28.(1)判断:东渡日本:A。西行天竺:B。
(2)路线①传播科技:指南针。影响:对宋元:技术上,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提升宋元时期的航海技术;经济上,推动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繁盛;政治上,增加宋元时期政府的财政收入;文化上,促进海洋文化的发展;对西方:大大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条件;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促进了欧洲走向近代)。
(3)特点:双向交流,相互促进。认识:人类文明是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共同进步;尊重区域文明成就,以开放的胸襟传播文明成果,推动文明进步。(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复习卷(二)含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