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黑龙江省铁力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原卷版 解析版)

2023级高一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至五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国际学术界曾依据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特征,概括出以文字、冶金术和城市为文明社会的标准,称之为“文明三要素”。但通过对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研究发现,中美洲的玛雅文明没有冶金术,南美洲的印加文明未使用文字。这从侧面反映出( )
A. 不同文明社会发展各具特色 B. 文明的形成没有判定标准
C. 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D. 文明的出现说明国家形成
2. 古埃及国王具有双重格调:神格和人格,他拥有“创造的言辞”“坚持真理”“超人的智力”“主持正义”等属性。这些属性构成了埃及王权的基本概念。由此可知,古埃及( )
A. 等级秩序十分严格 B. 世俗权力与神紧密结合
C. 宗教势力威胁王权 D. 集权专制统治特征凸显
3. “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的地理鼓励了战争,因为河谷的富饶产生了财富,而财富,反过来刺激了竞争与贪婪。”这可用以说明( )
A. 农耕文明的扩张潜能 B. 腓尼基文明的地理优势
C. 波斯帝国兴起的原因 D. 古埃及文明扩张的方向
4. 据统计,公元前8~前6世纪期间进行殖民活动的希腊城邦(包括殖民城邦又进行新殖民)共有44个,在地中海大部分地区和整个黑海沿岸建立殖民城邦至少139座。这一现象( )
A. 消除了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B. 有利于希腊文明的扩展
C. 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D. 推动了希腊城邦的统一
5. 波斯帝国在征服新区之后,只要原来的“地方政府形态、经济组织、政治结构和法律,不与帝国的需要冲突,就让其原封不动地保留”。由此可见,波斯帝国( )
A. 注重学习先进文化 B. 君主集权程度低
C. 对地方的控制薄弱 D. 统治政策较开明
6. 有学者认为,亚历山大开创希腊化时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化交融。在西亚、北非,希腊语得以推广与传播,希腊样式的城市出现了70多个。在这一时期,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经历碰撞与融合,直到罗马帝国时期的高度融合。这说明( )
A. 帝国扩张促进文化的交流 B. 亚历山大奉行文化专制的政策
C. 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 D. 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向西转移
7.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这使得庄园中的农民逐渐失去了土地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奴)缴纳迁徙税和购买劳役豁免权后,可以自由选择职业。这些状况( )
A. 使得城市社会结构单一化 B. 致使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C. 减弱了王权对社会的控制 D. 推动了西欧庄园制度的解体
8. “罗斯受洗(基辅罗斯皈依东正教——基督教三大流派之一),不仅使基辅罗斯的文化教育得到了普及,而且促进了基辅罗斯在文字、绘画、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发展。”这说明( )
A. 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 B. 俄罗斯文化融合了多元文化
C. 宗教成为俄罗斯君主专制的工具 D. 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
9. 15世纪,奥斯曼帝国在中亚的扩张使其控制了黑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这些城市与奥斯曼帝国的其他城市逐渐连成一线。奥斯曼帝国慢慢将自己固定到东西方贸易的链条上,首都伊斯坦布尔还成为东西方交流中心。由此可推知,奥斯曼帝国( )
A. 逐渐消除了地方割据力量 B. 逐渐成为东西商路的枢纽
C. 扩大了“丝绸之路”的范围 D. 疆域辽阔且社会经济繁荣
10. 如图是高丽王朝的中央官制示意图。由此可看出( )
A. 中国儒学影响高丽发展 B. 中华文化圈已基本形成
C. 朝鲜照搬了中国的官制 D. 高丽政治制度仿效中国
11. 大津巴布韦的建立与黄金贸易密不可分。在大津巴布韦遗址附近和其他一些地方出土的文物中,都发现有古代开采过的矿井、冶炼熔炉和工匠用具,此外,还发现有古代的梯田、用于灌溉的水井、带把的铁锄,以及大量牛骨。由此推知,大津巴布韦( )
A. 与欧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B. 社会经济结构多元
C. 手工制造业领先于世界 D. 商业水平超过农业
12. 印加路网是印加人在南美大陆西部地区建造的庞大公路网络,因每条大道都发端于首都库斯科神庙前的广场,因此也被称为“王室大道”。该路网覆盖了近4万公里的地区,甚至连接到了安第斯山脉乃至更远的地方。这表明,印加路网的建设( )
A.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 促使玛雅文明与印加文明交融
13. 15世纪,欧洲开始走向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商人们积累了大量财富,将较多资本投入到商业活动中。欧洲的商人们需要更多的贸易机会,以便获取更多的商品和财富。该材料可用来说明( )
A. 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 B. 欧洲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C. 欧洲海外市场不断扩大 D. 西欧市民工商阶层的出现
14. “1487年8月,他率领船队,从里斯本出发,越过南回归线,沿着非洲海岸南下,在非洲南端遇见了风暴。船队在风暴中漂泊13天后,驶到风平浪静的海域时,他判断自己的船队已经绕过了非洲,航行在了印度洋上。”材料论述的是( )
A. 达·伽马绕过非洲抵达印度 B. 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C. 卡伯特父子发现纽芬兰岛 D. 哥伦布航行到美洲
15. 公元16世纪前期,葡萄牙和西班牙所进行的殖民经济活动和海上运输活动,使两国一时间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国家,两国的商船以及运输船频繁来往于欧洲与其他大洲。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这些活动( )
A. 利于商品世界性流通 B. 反映了殖民扩张中竞争与合作并存
C. 表明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D. 促进了欧洲国家对亚洲资本输出
16. 隆庆元年(1567年),月港开放使闽南商人在合法贸易中独占先机。福建商船将丝绸和瓷器等物资运到菲律宾马尼拉。大量的银元跟随商船从马尼拉返程,输入闽南、粤东地区并在民间广泛流通。这说明月港的开放( )
A. 建立了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 B. 使得西方殖民扩张进入中国东南沿海
C. 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D. 标志着“马尼拉大帆船”航线正式开通
17. 15世纪欧洲人“发现”美洲,西方殖民者踏上海外大肆掠夺之路,大量黄金流入欧洲。殖民另一面则是:整个社会的毁灭和对他人的奴役。西印度群岛以及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口,被代之以从非洲捕获的奴隶。这说明( )
A. 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交融 B. 殖民扩张促进了美洲的社会进步
C. 西欧封建制度的逐渐解体 D. 资本原始积累充满着血腥和暴力
18. 地理大发现后,大量贵金属随着国际贸易渠道流入欧洲,但是欧洲各项物资并未增加,加上人口的增加和农产品的不足,物价迅速上涨,投机活跃,货币贬值。在这一情况下,商品生产的经营者可以廉价地购买劳动力,他们还有大量产品待价而沽。这说明( )
A. 价格革命加速资本主义发展 B. 新航路开辟阻碍欧洲社会进程
C. 海外扩张巩固西欧封建统治 D. 地理大发现助推商业革命开始
19. 14~16世纪的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象征着神权的哥特式建筑,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当时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古典柱式(如下图)构图体现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反映出,当时( )
A. 理性主义成为当时主流思潮 B. 科学发展提高建筑水平
C. 建筑风格深受人文主义影响 D. 传统的建筑思维被推翻
20. 马丁·路德对教会的攻击始于神学观点上的争论:关于“赎罪券”、关于教会的仪式、关于教士作为信徒与上帝中间人的角色,以及关于教皇约束教士的权力等。同时,因为天主教会一直是中世纪社会的核心机构,讨论宗教问题也就不得不涉及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由此可推知,宗教改革( )
A. 推动了人文精神产生 B. 建立了近代民族国家
C. 导致了天主教会衰亡 D. 冲击了传统封建秩序
21. 理性、正义、法的精神,是启蒙思想家们对新的社会关系的憧憬。“自然法权论”和“社会契约论”,鼓励人们在保证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前提下,共同接受公共意志的领导,组建民主制国家。由此可以看出,启蒙运动( )
A. 实现了国家权力的相互制衡 B. 引领着“人”与“自然”的双重觉醒
C. 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D. 完全消除教会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22. 自然神论是17到18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出现的一种哲学观点。这一思想认为上帝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在此之后上帝并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自然神论的出现( )
A. 意在对抗启蒙运动 B. 否定宗教存在的必要
C. 推动宗教改革兴起 D. 深受近代科学的影响
23. 俄国“农民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农民交给农奴主的贡赋(即“赎金”)数目愈小,各地农民摆脱农奴主的影响和压迫的程度愈大,农民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农奴主的统治,他就在多大程度上处于金钱势力的支配之下,处于商品生产的条件之下。由此可知,俄国“农民改革”( )
A. 消除了农民与地主的矛盾 B. 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C. 稳定了俄国国内社会秩序 D. 改变了封建地主土地制度
24. 19世纪末某一国政府“积极引进工业技术,推行文明开化,但在国家意识形态方面却难以割舍对封建等级主从关系的‘依恋’,对内将民众统摄在专制政府下,对外将这种意识形态表征到处理国家关系上,行侵略扩张之实”。该国最有可能是( )
A. 法国 B. 日本 C. 美国 D. 中国
25. 18世纪中期,英国之所以能够首先跨入蒸汽时代,是因为它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政治保障。这个保障是指
A. 民族国家形成 B. 君主立宪制建立
C. 广阔的殖民地 D. 强大的海上力量
26. 1830~1850年,英国的煤,铁产量分别从1500万吨和68万吨上升到4900万吨和225万吨。铁、煤产量的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交通工具的革命 B. 近代工厂的出现 C. 瓦特改良蒸汽机 D. 世界市场的形成
27. 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阶级逐步萎缩,也使新的阶级和阶层形成并壮大起来。这里逐步萎缩的“落后生产方式的阶级”是
A. 农业工人阶层 B. 工业资产阶级
C. 自耕农阶层 D. 工业无产阶级
28.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空想社会主义者空前活跃。他们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进行了批判,指出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设计的未来理想社会主义制度以大工厂为原型等。这些新思想
A. 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愿望 B. 完全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
C. 都是脱离社会现实的空想 D. 启发了马克思的理论探索
29. 巴黎公社规定:国民自卫军中的各级长官以及工厂的负责人、管理人员、车间主任和工长也如其他一切公职人员一样,需要经过人民选举产生,并对人民负责,如若失职或不称职则可随时罢免。这一规定( )
A. 旨在建立工农联合的政府 B. 激励民众积极参政议政
C. 体现了无产阶级政权性质 D. 贯彻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30.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力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了物质基础,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由此可推知,《共产党宣言》( )
A.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 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
C. 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 D. 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考古资料表明,法律在两河流域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两河流域颁布的法典多由前言、正文和结语组成。法律条文一般以具体案例为出发点,作出惩罚标准,而不是作出抽象的规范。古代两河流域王权和法典的重要思想是保护城邦中的贫弱公民、孤老鳏幼以保证城邦平民阶级对国家的效忠。古巴比伦人的生活里几乎处处都有契约存在,它的目的是作为证据防止反悔和欺骗的法律效用。在重大案件裁判时,最常见的是河神,即被告以河神的名义起誓,然后被投入河中,如果能活下来则无罪,反之则有罪。古代两河流域的法律文献除法典外,还有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法律合同、契约,其法律思想对后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法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姚文振《两河流域文明中法律文明探究》
材料二 罗马人是一个崇尚法治的民族,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得依法生活,即法享有绝对权威。正是罗马的法治传统使罗马皇帝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罗马共和国后期,罗马奴隶主统治阶级大力推行武力扩张政策,通过大规模的政府战争攫取巨额财富,刺激了罗马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以小作坊为主的手工业生产在帝国各地都有进一步发展,这无疑会导致社会经济生活与经济关系的复杂化。自然法观念是指导罗马法的基本思想,也是罗马法有别于其他法律的重要特征。罗马法的繁荣与自然法的繁荣是交相辉映的。罗马有法谚曰:“法学家创造了罗马法”。法学家从事理论活动,著书立说,开展法学研究。
——摘编自谭建华《罗马法发达之成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中法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罗马法发达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罗马重视法律建设的根本目的。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英国政治发展的过程中,日耳曼习惯法传统已逐渐发展成为“法律至上”的传统观念。1215年《大宪章》的诞生表明数百年来英国王室与贵族之间的斗争实现了新的政治平衡格局。《大宪章》是王权的羁绊,“是国王和教会、贵族之间的协议、合同书,是一种契约”。英国贵族发展至今,形成了一种勇敢尚武,追求自由,忠诚美德的贵族精神,在维护国家独立和保护自由权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英国政治发展的过程中,主张尊重传统,但他们并不是盲目墨守成规,反而倾向于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借鉴一些有用的经验进行渐进的变革,最终形成了多方政治主体相互协商、相互妥协的一种协商对话的机制。历经了1640年的内战和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以及1688年内忧外患的局面,不满国王专制统治的人士发动了宫廷政变,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新的国王。
——摘编自普英《英格兰“光荣革命”中的政治妥协探析》
材料二 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大概是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在调整国王和议会权力关系时,议会将《权利宣言》作为威廉和玛丽任国王的前提条件。它明确规定了人民和议会享有的各种不可剥夺的权利。1689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对王权作出了许多新的限制,并规定了王位继承的顺序,保证王位不会再回到詹姆士二世的男系后代手上。这两个文件,威廉都予以签署。由此,国王的法律中止权、豁免权、随意任免法官的权力被取消,司法独立制度确立起来,军权被置于议会手中,独立于议会之外的财政来源被剥夺。
——摘编自程汉大《17世纪英国宪政革命的博弈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光荣革命”中政治妥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在17~18世纪是如何逐步实现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工业革命”,也有文献将其称为“产业革命”。“工业革命”在《辞海》中被定义为:“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采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过程”;“国民经济各部门广泛采用新技术以及由此引起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根本变革”。“产业革命”,最早出现于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此文将英国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工业交通运输、农业等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定义为“产业革命”。1984年,钱学森在《科学技术讲座》的演讲上将产业革命定义为“生产体系在组织结构以及经济结构方面的飞跃变化。它是因为生产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飞跃”。由此可见,《辞海》中有关工业革命的第二个涵义与产业革命的定义几乎相同,即工业革命不仅使第二产业内部不同行业生产或组织方式发生巨变,而且还将扩散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引发其他众多产业生产或组织方式发生巨变,并促使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出现革命性变化。
——摘编自田露露韩超《第三次工业革命:历史演进、趋势研判与中国应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工业革命及其影响”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2023级高一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至五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国际学术界曾依据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特征,概括出以文字、冶金术和城市为文明社会的标准,称之为“文明三要素”。但通过对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研究发现,中美洲的玛雅文明没有冶金术,南美洲的印加文明未使用文字。这从侧面反映出( )
A. 不同文明社会发展各具特色 B. 文明的形成没有判定标准
C. 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D. 文明的出现说明国家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文明的形成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社会发展状况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并不能用“文明三要素”去判定所有的文明社会的形成,这从侧面反映出不同文明社会发展各具特色,A项正确;文明形成的判定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但存在判定标准,排除B项;材料从侧面反映出不同文明社会发展各具特色,CD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CD项。故选A项。
2. 古埃及国王具有双重格调:神格和人格,他拥有“创造的言辞”“坚持真理”“超人的智力”“主持正义”等属性。这些属性构成了埃及王权的基本概念。由此可知,古埃及( )
A 等级秩序十分严格 B. 世俗权力与神紧密结合
C. 宗教势力威胁王权 D. 集权专制统治特征凸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材料“古埃及国王具有双重格调:神格和人格”“他拥有创造言辞‘坚持真理’……等属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世俗王权与神紧密结合,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古埃及的社会等级,排除A项;宗教势力威胁王权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足以说明集权专制统治特征凸显,排除D项。故选B项。
3. “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的地理鼓励了战争,因为河谷的富饶产生了财富,而财富,反过来刺激了竞争与贪婪。”这可用以说明( )
A. 农耕文明的扩张潜能 B. 腓尼基文明的地理优势
C. 波斯帝国兴起的原因 D. 古埃及文明扩张的方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美索不达米亚属于两河流域农耕文明区,“河谷的富饶产生了财富”“而财富,反过来刺激了竞争与贪婪”指的是农耕生产积累财富,同时农耕生产刺激扩张,A项正确;腓尼基文明是商业文明,不属于农耕文明,而且也不在两河流域,排除B项;波斯帝国并不在美索不达米亚,而是在伊朗高原,排除C项;材料说明的是两河流域文明的扩张,而非古埃及文明的扩张,排除D项。故选A项。
4. 据统计,公元前8~前6世纪期间进行殖民活动的希腊城邦(包括殖民城邦又进行新殖民)共有44个,在地中海大部分地区和整个黑海沿岸建立殖民城邦至少139座。这一现象( )
A. 消除了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B. 有利于希腊文明的扩展
C. 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D. 推动了希腊城邦的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公元前8~前6世纪的希腊。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古代希腊人以移民的方式扩大影响,向地中海、黑海周边地区进行殖民。在200年左右的时间里,古代希腊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促进了希腊文明的扩张,B项正确;这一时期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并未被消除,表述有误,排除A项;雅典民主政治是城邦内部的国家治理制度,与殖民无必然关系,排除C项;希腊城邦是各自分散的,并没有实现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5. 波斯帝国在征服新区之后,只要原来的“地方政府形态、经济组织、政治结构和法律,不与帝国的需要冲突,就让其原封不动地保留”。由此可见,波斯帝国( )
A. 注重学习先进文化 B. 君主集权程度低
C. 对地方的控制薄弱 D. 统治政策较开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波斯。根据材料可知,波斯帝国对于新区,只要是原来征服地的统治方式与自身不冲突,就允许保留,这体现了统治政策较开明,D项正确;波斯也是古文明,保留新区原来的统治方式,不等同于自身就是落后的,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君主集权程度,排除B项;“对地方控制薄弱”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6. 有学者认为,亚历山大开创的希腊化时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化交融。在西亚、北非,希腊语得以推广与传播,希腊样式的城市出现了70多个。在这一时期,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经历碰撞与融合,直到罗马帝国时期的高度融合。这说明( )
A. 帝国扩张促进文化的交流 B. 亚历山大奉行文化专制的政策
C. 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 D. 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向西转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亚历山大帝国时期。根据材料“亚历山大开创的希腊化时代”“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经历碰撞与融合”“直到罗马帝国时期的高度融合”可知,亚历山大帝国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推广了希腊文化,促进了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的交流,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亚历山大奉行文化专制政策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凿通了陆上丝绸之路,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希腊化时期,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排除D项。故选A项。
7.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这使得庄园中的农民逐渐失去了土地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奴)缴纳迁徙税和购买劳役豁免权后,可以自由选择职业。这些状况( )
A. 使得城市社会结构单一化 B. 致使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C. 减弱了王权对社会的控制 D. 推动了西欧庄园制度的解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致使大量农民放弃农耕,这有利于推动西欧庄园制度的解体,D项正确;这些状况推动了西欧庄园制度的解体,“城市社会结构”“王权对社会的控制”在材料中都体现不出,排除AC项;“取代”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故选D项。
8. “罗斯受洗(基辅罗斯皈依东正教——基督教三大流派之一),不仅使基辅罗斯的文化教育得到了普及,而且促进了基辅罗斯在文字、绘画、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发展。”这说明( )
A. 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 B. 俄罗斯文化融合了多元文化
C. 宗教成为俄罗斯君主专制的工具 D. 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俄罗斯)。根据材料“罗斯受洗(基辅罗斯皈依东正教——基督教三大流派之一),不仅使基辅罗斯的文化教育得到了普及,而且促进了基辅罗斯在文字.绘画.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正教是拜占庭的国教,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基辅罗斯皈依东正教,并对基辅罗斯在文化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材料反映了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拜占庭文化对俄罗斯文化的影响,没有体现融合了“多元文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东正教对基辅罗斯文化、绘画和建筑艺术的影响,没有涉及宗教对政治的影响,排除C项;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教中心转移到俄罗斯,基辅罗斯时期东正教的中心仍旧在拜占庭帝国,排除D项。故选A项。
9. 15世纪,奥斯曼帝国在中亚的扩张使其控制了黑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这些城市与奥斯曼帝国的其他城市逐渐连成一线。奥斯曼帝国慢慢将自己固定到东西方贸易的链条上,首都伊斯坦布尔还成为东西方交流中心。由此可推知,奥斯曼帝国( )
A. 逐渐消除了地方割据力量 B. 逐渐成为东西商路的枢纽
C. 扩大了“丝绸之路”的范围 D. 疆域辽阔且社会经济繁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的奥斯曼帝国。根据材料"在中亚的扩张使其控制了黑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固定到东西方贸易的链条上,首都伊斯坦布尔还成为东西方交流中心”可知,奥斯曼帝国地理位置重要,逐渐成为东西商路的枢纽,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奥斯曼帝国逐渐成为东西商路的枢纽,并没有涉及“地方制据力量”且“消除了”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阻碍了传统商路,排除C项;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在材料中都无法得知,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如图是高丽王朝的中央官制示意图。由此可看出( )
A. 中国儒学影响高丽发展 B. 中华文化圈已基本形成
C. 朝鲜照搬了中国的官制 D. 高丽政治制度仿效中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高丽王朝从建立之初就开始仿效中国的典章制度,建立的制度与唐朝没有太大差列一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地方上分为十道等,D项正确;材料主旨“中国的官制对于高丽王朝的影响”,而“中国儒学影响高丽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中华文化圈基本形成于秦汉时期,但是高丽王朝的时间为公元918年—1392年,时间与材料要求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高丽政治制度仿效中国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进行改进,增加了“都兵马使”与“式目都监”等机构,“朝鲜照搬了中国的官制”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大津巴布韦的建立与黄金贸易密不可分。在大津巴布韦遗址附近和其他一些地方出土的文物中,都发现有古代开采过的矿井、冶炼熔炉和工匠用具,此外,还发现有古代的梯田、用于灌溉的水井、带把的铁锄,以及大量牛骨。由此推知,大津巴布韦( )
A. 与欧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B. 社会经济结构多元
C. 手工制造业领先于世界 D. 商业水平超过农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非洲。根据材料“大津巴布韦的建立与黄金贸易密不可分”“发现有古代开采过的矿井、冶炼熔炉和工匠用具,还发现有古代的梯田、用于灌溉的水井、带把的铁锄,以及大量牛骨”可推知,大津巴布韦农业、冶炼业、畜牧业等都有所发展,这体现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多元特征,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非洲,没有涉及与欧洲的经济交往,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大津巴布韦与世界手工业间的对比,排除C项;仅从材料内容无法推断出“商业水平超过农业”,排除D项。故选B项。
12. 印加路网是印加人在南美大陆西部地区建造的庞大公路网络,因每条大道都发端于首都库斯科神庙前的广场,因此也被称为“王室大道”。该路网覆盖了近4万公里的地区,甚至连接到了安第斯山脉乃至更远的地方。这表明,印加路网的建设( )
A.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 促使玛雅文明与印加文明交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由于印加公路网络将各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央政府的政令和军事力量可以迅速传达到各个地区,这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B项正确;印加路网的交通路网系统严格要求只能由政府官员使用,普通民众需要获得特别许可才以使用,排除A项;地方行政效率与交通无必然关系,排除C项;玛雅文明位于中美洲,印加帝国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两者之间没有进行交融,排除D项。故选B项。
13. 15世纪,欧洲开始走向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商人们积累了大量财富,将较多资本投入到商业活动中。欧洲的商人们需要更多的贸易机会,以便获取更多的商品和财富。该材料可用来说明( )
A. 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 B. 欧洲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C. 欧洲海外市场不断扩大 D. 西欧市民工商阶层的出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15世纪,欧洲开始走向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商人们积累了大量财富,将较多资本投入到商业活动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15世纪,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金银的需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西欧人多次进入大西洋,寻找经大西洋抵达印度的航线,A项正确;“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不符合史实,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依靠的是奴隶贸易,排除B项;海外市场不断扩大是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排除C项;市民工商阶层是在10世纪伴随城市的复兴而形成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487年8月,他率领船队,从里斯本出发,越过南回归线,沿着非洲海岸南下,在非洲南端遇见了风暴。船队在风暴中漂泊13天后,驶到风平浪静的海域时,他判断自己的船队已经绕过了非洲,航行在了印度洋上。”材料论述的是( )
A. 达·伽马绕过非洲抵达印度 B. 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C. 卡伯特父子发现纽芬兰岛 D. 哥伦布航行到美洲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1487年8月,他率领船队,从里斯本出发,越过南回归线,沿着非洲海岸南下,在非洲南端遇见了风暴”和所学可知,1487年,航海家迪亚土在航行中遭遇大风而意外绕过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B项正确;1497—1498年,达·伽马绕过非洲抵达印度,排除A项;1497年,卡伯特父子发现纽芬兰岛,排除C项;1942年,哥伦布西航,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排除D项。故选B项。
15. 公元16世纪前期,葡萄牙和西班牙所进行的殖民经济活动和海上运输活动,使两国一时间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国家,两国的商船以及运输船频繁来往于欧洲与其他大洲。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这些活动( )
A. 利于商品的世界性流通 B. 反映了殖民扩张中竞争与合作并存
C. 表明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D. 促进了欧洲国家对亚洲的资本输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葡萄牙、西班牙)。根据材料“两国的商船以及运输船频繁来往于欧洲与其他大洲”可知,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这些活动加强了欧洲与其他大洲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利于商品的世界性流通,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上贸易,但没有体现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竞争与合作并存”,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但此时期世界市场尚未最终形成,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国家对亚洲资本输出,排除D项。故选A项。
16. 隆庆元年(1567年),月港的开放使闽南商人在合法贸易中独占先机。福建商船将丝绸和瓷器等物资运到菲律宾马尼拉。大量的银元跟随商船从马尼拉返程,输入闽南、粤东地区并在民间广泛流通。这说明月港的开放( )
A. 建立了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 B. 使得西方殖民扩张进入中国东南沿海
C. 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D. 标志着“马尼拉大帆船”航线正式开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古代)。根据材料“月港的开放使闽南商人在合法贸易中独占先机”“大量的银元跟随商船从马尼拉返程,输入闽南、粤东地区并在民间广泛流通”可知,月港的开放使得东南沿海地区输入大量白银,这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内容仅涉及中国东南沿海和菲律宾的贸易,无法体现“建立了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此时西方殖民扩展尚未进入中国东南沿海,排除B项;马尼拉帆船贸易航行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之间,月港只是马尼拉帆船贸易发展的一个港口,排除D项。故选C项。
17. 15世纪欧洲人“发现”美洲,西方殖民者踏上海外大肆掠夺之路,大量黄金流入欧洲。殖民的另一面则是:整个社会的毁灭和对他人的奴役。西印度群岛以及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口,被代之以从非洲捕获的奴隶。这说明( )
A. 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交融 B. 殖民扩张促进了美洲的社会进步
C. 西欧封建制度的逐渐解体 D. 资本原始积累充满着血腥和暴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整个社会的毁灭和对他人的奴役。西印度群岛以及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口被代之以从非洲捕获的奴隶”表明了殖民扩张的血腥和暴力,而殖民扩张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开辟了通道,这也折射出资本原始积累充满着血腥和暴力,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海洋文明的扩张,不是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交融,排除A项;殖民扩张对美洲是灾难性为主,不是促进了社会进步,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殖民扩张,不涉及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排除C项。故选D项。
18. 地理大发现后,大量贵金属随着国际贸易渠道流入欧洲,但是欧洲各项物资并未增加,加上人口的增加和农产品的不足,物价迅速上涨,投机活跃,货币贬值。在这一情况下,商品生产的经营者可以廉价地购买劳动力,他们还有大量产品待价而沽。这说明( )
A. 价格革命加速资本主义发展 B. 新航路开辟阻碍欧洲社会进程
C. 海外扩张巩固西欧封建统治 D. 地理大发现助推商业革命开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人口的增加和农产品的不足,物价迅速上涨,投机活跃,货币贬值”“商品生产的经营者可以廉价地购买劳动力,他们还有大量产品待价而沽”可知,地理大发现后,随着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欧洲出现价格革命,商业资产阶级在这时大发横财,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有利于推动欧洲社会的发展进程,排除B项;海外的殖民扩张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价格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
19. 14~16世纪的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象征着神权的哥特式建筑,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当时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古典柱式(如下图)构图体现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反映出,当时( )
A. 理性主义成为当时主流思潮 B. 科学发展提高建筑水平
C. 建筑风格深受人文主义影响 D. 传统的建筑思维被推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4至16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14~16世纪”“扬弃了象征着神权的哥特式建筑,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古典柱式构图体现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C项正确;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科技发展对建筑水平的影响,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传统的建筑思维被推翻”的说法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0. 马丁·路德对教会的攻击始于神学观点上的争论:关于“赎罪券”、关于教会的仪式、关于教士作为信徒与上帝中间人的角色,以及关于教皇约束教士的权力等。同时,因为天主教会一直是中世纪社会的核心机构,讨论宗教问题也就不得不涉及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由此可推知,宗教改革( )
A. 推动了人文精神产生 B. 建立了近代民族国家
C. 导致了天主教会衰亡 D. 冲击了传统封建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关于教士作为信徒与上帝中间人的角色,以及关于教皇约束教士的权力等”“讨论宗教问题也就不得不涉及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可推知,宗教改革冲击了传统封建秩序,D项正确;人文精神在宗教改革之前已经产生,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且宗教改革只是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有推动作用,排除B项;导致了天主教会衰亡夸大了宗教改革的作用,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21. 理性、正义、法的精神,是启蒙思想家们对新的社会关系的憧憬。“自然法权论”和“社会契约论”,鼓励人们在保证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前提下,共同接受公共意志的领导,组建民主制国家。由此可以看出,启蒙运动( )
A. 实现了国家权力的相互制衡 B. 引领着“人”与“自然”的双重觉醒
C. 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D. 完全消除教会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8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自然法权论’和‘社会契约论’,鼓励人们在保证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前提下,共同接受公共意志的领导,组建民主制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18世纪的欧洲处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C项正确;“国家权力的相互制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启蒙运动引领着“人身”与“思想”的双重觉醒,但“自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完全消除”说法太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22. 自然神论是17到18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出现的一种哲学观点。这一思想认为上帝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在此之后上帝并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自然神论的出现( )
A. 意在对抗启蒙运动 B. 否定宗教存在的必要
C. 推动宗教改革兴起 D. 深受近代科学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根据材料“17到18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上帝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在此之后上帝并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及所学知识可知,虽然这种理论仍旧受到宗教神学的影响,但其认为上帝不对这个世界产生影响,而是按照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体现了人类对世界自身规律发展的认识,反映了这种理论受到了近代科学的影响,D项正确;自然神论的出现有利于启蒙运动的发展,排除A项;自然神论并没有否定上帝的存在,也没有否定宗教,排除B项;宗教改革在十六世纪已经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23. 俄国“农民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农民交给农奴主的贡赋(即“赎金”)数目愈小,各地农民摆脱农奴主的影响和压迫的程度愈大,农民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农奴主的统治,他就在多大程度上处于金钱势力的支配之下,处于商品生产的条件之下。由此可知,俄国“农民改革”( )
A. 消除了农民与地主的矛盾 B. 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C. 稳定了俄国国内社会秩序 D. 改变了封建地主土地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近代(俄国)。根据材料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在客观上是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B项正确;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不彻底性,农民与地主矛盾也未消除,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A、D两项;部分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是以负担更加沉重为代价,这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排除C项。故选B项。
24. 19世纪末某一国政府“积极引进工业技术,推行文明开化,但在国家意识形态方面却难以割舍对封建等级主从关系的‘依恋’,对内将民众统摄在专制政府下,对外将这种意识形态表征到处理国家关系上,行侵略扩张之实”。该国最有可能是( )
A. 法国 B. 日本 C. 美国 D. 中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9世纪末(日本)。根据材料,该国政府“积极引进工业技术,推行文明开化,对内将民众统摄在专制政府下,对外将这种意识形态表征到处理国家关系上,行侵略扩张之实”,这些措施主张符合明治维新后日本的主张,B项正确;法国这一时期正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但并没有推行文明开化,排除A项;美国这一时期不存在对封建等级主从关系的‘依恋’,排除C项;中国在这一时期正处于被侵略时期,没有对外侵略扩张,排除D项。故选B项。
25. 18世纪中期,英国之所以能够首先跨入蒸汽时代,是因为它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政治保障。这个保障是指
A. 民族国家形成 B. 君主立宪制建立
C. 广阔殖民地 D. 强大的海上力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英国能够首先跨入蒸汽时代是指工业革命,而其政治前提是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B项正确;英国亨利八世改革推动了英国民族国家形成,排除A项;广阔的殖民地是市场的因素,不是政治保障,排除C项;强大的海上力量不符合政治保障,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26. 1830~1850年,英国的煤,铁产量分别从1500万吨和68万吨上升到4900万吨和225万吨。铁、煤产量的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交通工具的革命 B. 近代工厂的出现 C. 瓦特改良蒸汽机 D. 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可知,1830~1850年,英国的煤,铁产量变化巨大,大量的煤,铁产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时期,交通工具发生革命19世纪初,汽车,火车先后向世,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830年,英国掀起建设铁路的狂潮,1851年,英国建成总长约1万千米的铁路网,A项正确;1771年,阿克莱特开办了第一个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排除B项;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已经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排除C项;“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7. 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阶级逐步萎缩,也使新的阶级和阶层形成并壮大起来。这里逐步萎缩的“落后生产方式的阶级”是
A. 农业工人阶层 B. 工业资产阶级
C. 自耕农阶层 D. 工业无产阶级
【答案】C
【解析】
【详解】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得到壮大,而且农业工人阶层也得到了发展,但自耕农阶层因此消失,C正确,排除A、B、D。
28.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空想社会主义者空前活跃。他们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进行了批判,指出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设计的未来理想社会主义制度以大工厂为原型等。这些新思想
A. 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愿望 B. 完全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
C. 都是脱离社会现实的空想 D. 启发了马克思的理论探索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介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主张,根据“设计的未来理想社会主义制度以大工厂为原型等”可知对马克思主义有启发,D项正确;空想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并未反映社会各阶层愿望,排除A项;根据材料“他们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进行了批判”可知没有完全否定资本主义社会,排除B项;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没有都脱离现实,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9. 巴黎公社规定:国民自卫军中的各级长官以及工厂的负责人、管理人员、车间主任和工长也如其他一切公职人员一样,需要经过人民选举产生,并对人民负责,如若失职或不称职则可随时罢免。这一规定( )
A. 旨在建立工农联合的政府 B. 激励民众积极参政议政
C. 体现了无产阶级政权性质 D. 贯彻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各级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体现了人民民主的色彩,具备无产阶级政权性质,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民阶级和工农联合,排除A项;材料也没有涉及激励民众积极参政议政,排除B项;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30.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力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了物质基础,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由此可推知,《共产党宣言》( )
A. 阐明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B. 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
C. 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 D. 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力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了物质基础”“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可知,《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体现了其科学性,C项正确;材料表明《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未涉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排除A项;材料表明《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未体现它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排除B项;材料表明《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未涉及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考古资料表明,法律在两河流域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两河流域颁布的法典多由前言、正文和结语组成。法律条文一般以具体案例为出发点,作出惩罚标准,而不是作出抽象的规范。古代两河流域王权和法典的重要思想是保护城邦中的贫弱公民、孤老鳏幼以保证城邦平民阶级对国家的效忠。古巴比伦人的生活里几乎处处都有契约存在,它的目的是作为证据防止反悔和欺骗的法律效用。在重大案件裁判时,最常见的是河神,即被告以河神的名义起誓,然后被投入河中,如果能活下来则无罪,反之则有罪。古代两河流域的法律文献除法典外,还有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法律合同、契约,其法律思想对后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法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姚文振《两河流域文明中法律文明探究》
材料二 罗马人是一个崇尚法治的民族,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得依法生活,即法享有绝对权威。正是罗马的法治传统使罗马皇帝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罗马共和国后期,罗马奴隶主统治阶级大力推行武力扩张政策,通过大规模的政府战争攫取巨额财富,刺激了罗马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以小作坊为主的手工业生产在帝国各地都有进一步发展,这无疑会导致社会经济生活与经济关系的复杂化。自然法观念是指导罗马法的基本思想,也是罗马法有别于其他法律的重要特征。罗马法的繁荣与自然法的繁荣是交相辉映的。罗马有法谚曰:“法学家创造了罗马法”。法学家从事理论活动,著书立说,开展法学研究。
——摘编自谭建华《罗马法发达之成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中法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罗马法发达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罗马重视法律建设的根本目的。
【答案】(1)特点:以法典为核心;法律结构完整;法律条文与经济生活相结合;突出公正.保护弱小:契约作为判案唯——证据;具有一定的神学化色彩。(任答三点即可)
(2)原因:罗马皇帝的重视和支持;罗马扩张及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自然法的理论指导;法学家的努力。
(3)根本目的: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稳定社会统治秩序。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两河流域)。特点:据材料“法律在两河流域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知,以法典为核心;据材料“两河流域颁布的法典多由前言、正文和结语组成”可知,法律结构完整;据材料“法律条文一般以具体案例为出发点,作出惩罚标准,而不是作出抽象的规范”可知,法律条文与经济生活相结合;据材料“古代两河流域王权和法典的重要思想是保护城邦中的贫弱公民、孤老鳏幼以保证城邦平民阶级对国家的效忠”可知,突出公正.保护弱小;据材料“古巴比伦人的生活里几乎处处都有契约存在,它的目的是作为证据防止反悔和欺骗的法律效用”可知,契约作为判案唯一证据;据材料“在重大案件裁判时,最常见的是河神,即被告以河神的名义起誓,然后被投入河中,如果能活下来则无罪,反之则有罪”可知,具有一定的神学化色彩。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罗马)。原因:据材料“正是罗马的法治传统使罗马皇帝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可知,罗马皇帝的重视和支持;据材料“罗马共和国后期,罗马奴隶主统治阶级大力推行武力扩张政策,通过大规模的政府战争攫取巨额财富,刺激了罗马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及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扩张及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据材料“自然法观念是指导罗马法的基本思想”可知,自然法的理论指导;据材料“‘法学家创造了罗马法’。法学家从事理论活动,著书立说,开展法学研究”可知,法学家的努力。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两河流域、罗马)。根本目的: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奴隶社会的两河流域和古代罗马,法律在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同时,法律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进而稳定统治秩序。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英国政治发展的过程中,日耳曼习惯法传统已逐渐发展成为“法律至上”的传统观念。1215年《大宪章》的诞生表明数百年来英国王室与贵族之间的斗争实现了新的政治平衡格局。《大宪章》是王权的羁绊,“是国王和教会、贵族之间的协议、合同书,是一种契约”。英国贵族发展至今,形成了一种勇敢尚武,追求自由,忠诚美德的贵族精神,在维护国家独立和保护自由权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英国政治发展的过程中,主张尊重传统,但他们并不是盲目墨守成规,反而倾向于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借鉴一些有用的经验进行渐进的变革,最终形成了多方政治主体相互协商、相互妥协的一种协商对话的机制。历经了1640年的内战和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以及1688年内忧外患的局面,不满国王专制统治的人士发动了宫廷政变,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新的国王。
——摘编自普英《英格兰“光荣革命”中的政治妥协探析》
材料二 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大概是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在调整国王和议会权力关系时,议会将《权利宣言》作为威廉和玛丽任国王的前提条件。它明确规定了人民和议会享有的各种不可剥夺的权利。1689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对王权作出了许多新的限制,并规定了王位继承的顺序,保证王位不会再回到詹姆士二世的男系后代手上。这两个文件,威廉都予以签署。由此,国王的法律中止权、豁免权、随意任免法官的权力被取消,司法独立制度确立起来,军权被置于议会手中,独立于议会之外的财政来源被剥夺。
——摘编自程汉大《17世纪英国宪政革命的博弈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光荣革命”中政治妥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在17~18世纪是如何逐步实现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答案】(1)原因:“王在法下”的法治传统;英国贵族的独特性;英国保守的政治性格;历史的经验教训。
(2)逐步实现用法律保护人民和议会的权利,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一“1215年《大宪章》的诞生表明数百年来英国王室与贵族之间的斗争实现了新的政治平衡格局。《大宪章》是王权的羁绊,‘是国王和教会、贵族之间的协议、合同书,是一种契约’,可得出“王在法下”的法治传统;据材料一“英国贵族发展至今,形成了一种勇敢尚武,追求自由,忠诚美德的贵族精神,在维护国家独立和保护自由权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可得出英国贵族的独特性;据材料一“在英国政治发展的过程中,主张尊重传统,但他们并不是盲目墨守成规,反而倾向于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借鉴一些有用的经验进行渐进的变革,最终形成了多方政治主体相互协商、相互妥协的一种协商对话的机制”,可得出英国保守的政治性格;据材料一“历经了1640年的内战和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以及1688年内忧外患的局面,不满国王专制统治的人士发动了宫廷政变,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新的国王”,可得出英国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二“在调整国王和议会权力关系时,议会将《权利宣言》作为威廉和玛丽任国王的前提条件。它明确规定了人民和议会享有的各种不可剥夺的权利。1689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对王权作出了许多新的限制,并规定了王位继承的顺序,保证王位不会再回到詹姆士二世的男系后代手上”,可得出逐步实现;用法律保护人民和议会的权利,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结合所学知识,1721年沃波尔担任第一人首相,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统而不治”。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工业革命”,也有文献将其称为“产业革命”。“工业革命”在《辞海》中被定义为:“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采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过程”;“国民经济各部门广泛采用新技术以及由此引起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根本变革”。“产业革命”,最早出现于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此文将英国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工业交通运输、农业等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定义为“产业革命”。1984年,钱学森在《科学技术讲座》的演讲上将产业革命定义为“生产体系在组织结构以及经济结构方面的飞跃变化。它是因为生产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飞跃”。由此可见,《辞海》中有关工业革命的第二个涵义与产业革命的定义几乎相同,即工业革命不仅使第二产业内部不同行业生产或组织方式发生巨变,而且还将扩散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引发其他众多产业生产或组织方式发生巨变,并促使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出现革命性变化。
——摘编自田露露韩超《第三次工业革命:历史演进、趋势研判与中国应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工业革命及其影响”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论题: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生产力及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革。
论述: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发生的英国工业革命是从工具的变革开始的,首先是属于生产力发展中的革命。通过工业革命,手工工具转变为机器,手工工场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工厂,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向工业化的转变。机械化和工厂制生产的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量,加速了商品生产的速度和规模。经过工业革命,纺织、冶金、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成为英国工业的五大基本部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改变——工厂制的建立,资本主义工资雇佣劳动制度这种生产关系也普遍建立起来,社会结构急剧变动,形成了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大规模生产的商品可以通过铁路、运河和海运更快速、更廉价地运输,这促进了英国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扩张,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商业家、企业家和投资者的活动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形成,资本主义关系逐渐成为主导。
工业革命对英国经济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它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提升,推动了商品生产和贸易的扩展。同时,它也催生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现代工业化经济的基础。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英国)。首先,根据材料“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采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过程”“国民经济各部门广泛采用新技术以及由此引起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根本变革”“生产体系在组织结构以及经济结构方面的飞跃变化。它是因为生产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飞跃”,可拟定论题: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生产力及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革。其次,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相关内容,可从生产力发展、生产组织形式变化、产业结构变化、社会关系变化、世界市场的形成等方面予以论述。最后,概括总结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黑龙江省铁力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原卷版 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