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卷
历史试题(三)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尧舜活动的晋南地区,出土了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陶寺都邑遗址,并在其中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确定节气的天文观测设施和着意展示来自不同地区仪式用品的大型“王墓”。《尚书·尧典》对其亦有“协和万邦”“光被四表”等记载。这体现了,当时( )
A. 部落战争的频现 B. 早期国家的萌芽 C. 官僚体制的确立 D. 多元格局的出现
2. 西周时,统治者提倡“敬天”“敬事上帝”,强调“四时致祭以常保天命”。但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敬鬼神而远之”,法家强调“敬上奉法”而不言“敬天”,庄子主张“时祀尽敬而不祈喜”。这一变化反映出,先秦诸子( )
A. 注重关注人世现实 B. 沿袭西周天命思想
C 提倡融合百家精华 D. 着意迎合诸侯需求
3. 西汉初年,统治者将帝国的疆域划分为“关中核心区”“关外直辖地”和“关外王国”等若干区域(如图所示)。其中,七个异姓侯区域均属“关外王国”。当时这样划分主要是为了( )
A. 分化诸侯国实力 B. 彰显国家一统的理念
C. 执行推恩令的部署 D. 缓解关中地区的压力
4. 如图是唐朝后期两京地区和河北—河东地区出土的墓志数量(每十年)变动示意图。改变其趋向的主要因素是( )
A.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落 B. 科举选官的进一步完善
C. 黄巢等农民起义的冲击 D. 藩镇割据对民俗的破坏
5. 景祐元年(1034年)十一月甲辰,宋仁宗诏曰:“京旧城内侵街民舍在表柱外者,皆毁撤之,遣入内押班岑守素,与开封府一员专其事”。《宋刑统·侵巷街阡陌》中也规定:“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到1079年,政府又开始陆续征收“侵街钱”“侵河钱”等。上述举措反映了,当时( )
A. 政府抑商政策松弛 B. 市坊制度瓦解的趋势
C. 经济立法体系的完备 D. 世俗门第观念的淡化
6. 明初,政府规定由吏部和都察院对布、按二司进行考核;1466年,吏部却规定巡按御史有权考核布、按二司;1493年,进一步确立了巡按御史参与地方官吏考核的制度;到1495年,又规定如无巡抚,巡按御史即可对布、按二司自行考察。上述变化( )
A. 有利于强化中央权威 B. 保证了地方监察效能
C. 易导致地方士风衰败 D. 拓宽了行政治理渠道
7. 如图能反映出,中国当时( )
A. 外贸中心的转移 B. 就业结构的变化 C. 通商口岸的增多 D. 民族工业的出现
8. 如表中国1864—1884年间进出口平均税率(%)变动情况统计表。这一变动趋势( )
年份 1864 1869 1872 1879 1884
进口 5.22 5.17 5.93 5.89 6.01
出口 9.24 9.10 10.02 10.22 11.59
A. 体现了政府关税自主的意识 B. 不利于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
C. 适应了近代国际贸易的准则 D. 折射出小农经济形态的稳固
9. 以下两则史料最能说明,此时边区应致力于( )
陕甘宁边区延川县禹居区三乡支部党员入党动机统计表
入党动机 反对压迫 改善生活 莫名其妙 为了抗日 被宣传 投机 被迫
人数 27 29 17 1 45 13 3
百分比 20% 21.5% 12.6% 0.8% 33.3% 9.6% 2.2%
A. 加强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B. 开展党内马克思主义教育
C. 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提高广大农民的政治觉悟
10. 1949年11月8日,周恩来在新中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外交工作“一面是联合,一面是斗争。我们同兄弟之邦并不是没有差别。换言之,对兄弟国家战略上是要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对帝国主义国家战略上是反对的,但战术上有时在个别问题上是可以联合的”。该讲话集中体现了( )
A. “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B. 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C. “一大片”的外交部署 D. 独立自主的外交精髓
11. 恩格斯曾指出:“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恩格斯这一论断意在强调,拜占庭文化( )
A. 打下了近代欧洲文明的底色 B. 迎合了资本主义时代的诉求
C. 促进了不同地区间文化互鉴 D. 助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12. 法国政治思想家博丹(1530—1596年)认为,国家起源于家庭,是“主权力量对无数家庭及共同事务的公正处理”,是民族利益的集合整体;国家政权属于国王和议会,应当按照法律进行治理。据此推知,当时欧洲( )
A. 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B. 代议制民主得到扩展
C. 民族国家正在形成 D. 世俗王权已超越教权
13. 1815年,英国通过《谷物法》,严格限制谷物进口,该法案颁布后,谷物价格骤升。在多方反对下,1846年,议会最终废除了这一法案。推动《谷物法》废除的主要力量是( )
A. 工业资产阶级 B. 传统土地贵族 C. 城市工人阶级 D. 乡村小生产者
14. 如图是1941—1942年间在苏联流行的一幅宣传画。与该宣传画的政治寓意吻合的是( )
A. 号召妇女保卫生产战线 B. 动员农民参加集体农庄
C. 倡议妇女提高生产技能 D. 呼吁农业应为工业服务
15. 如表为1961—1986年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量及非洲成员国数量变化,据如表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国际主导因素是( )
年份 国数 家量 1961 1964 1970 1973 1976 1979 1983 1986
其他地区成员国 14 19 21 34 39 44 49 50
非洲成员国 11 28 32 41 47 51 51 51
非洲国家占比 44% 59.6% 62% 54.70% 55% 53.50% 51% 50%
A. 国际局势趋于缓和 B.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C. 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D. 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坞堡的兴衰
材料一 东汉末年的战乱和基层组织的破坏,导致一些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武装自卫集团的出现,强宗豪族率领宗族据险守隘,因而坞堡有了很大发展。西晋末年的战乱和社会基层组织的破坏更为严重,坞堡壁垒更是遍布于北方地区,在十六国时期达到高峰,成为战乱时代一种特殊的聚居方式,史称“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诸如“于时豪杰所在屯聚”“关中堡壁三千余所”“冀州郡县,堡壁百余”这类记载,更是史不绝书。
——摘编自黎虎《汉魏晋北朝中原大宅、坞堡与客家民居》
材料二
如图所示,坞堡内既有城垣内部的街道,又有豪华地主庄园的房舍,房屋栉比,层层进深,在靠近围墙的一处院落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的望楼。望楼楼顶是四面出挑的哨亭,亭上高悬旗帜,亭内置鼓,应为打更报警之用。
——据马玥《汉至魏晋时期坞堡研究——以出土明器、图像为中心》
材料三 晋末乱离,庾衮“乃率其同族及庶姓保于禹山”,乃集诸群士而谋之曰:“二三君子相与处于险,将以安保亲尊,全妻孥也。”……于是,峻险院,杜蹊径,修壁坞,树藩障,考功庸,计丈尺,均劳逸,通有无,缮完器备,量力任能,物应其宜,使邑推其长,里推其贤,而身率之。……及贼至,衮乃勒部曲,整行伍,皆持满而勿发。贼挑战,虽然不动,且辞焉。贼服其慎而畏其整,是以皆退,如是者三。
——《晋书·庾衮传》
材料四 (北)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
——《魏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相关时代背景,概括归纳坞堡的主要功能。
(2)结合以上材料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分析说明当时坞堡走向衰落的原因。
(3)回顾坞堡的兴衰历程,这对我国现代社会治理有何历史启示?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市井小报到革命先声:《苏报》
材料 《苏报》,从1896年6月25日创刊于上海公共租界内,至1903年7月7日被查封(史称“苏报案”),共发行2570份,原件存世621份。其初期的主要栏目:首版为谕旨恭录、论说等;其后为世界各国和国内各地以及上海本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新闻,约占至三版半;第三版后半部分和第四版,主要登载各类商业性广告。
《苏报》发展历程及代表性文章或言论
时间 主要负责人 代表性文章或言论
第一阶段:1898年6月至9月 胡铁梅(1848—1899年),安徽桐城人,名璋,号铁梅,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娶日籍女子生驹悦为妻。生驹悦有一定文化素养,通中文并担任主编。 《维新报揭论欧人图中国成谋及兴亚抑欧策》《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梁启超)》 《保国会二月二十七日第一集演说(康有为)》《文御史严参康有为折稿》 《创办时务报源委记(梁启超)》 《论中国宜多延日员为顾问教习以求速效》《复任父论西学书(黄遵楷致梁启超)》
第二阶段:1899年至1903年初 陈范(1860—1913年)湖南衡山人,本为江西铅山知县。因教案落职移居上海。“愤官场之腐败,思以清议救天下,遂承办是报”。 戊戌政变后,《苏报》转载了康有为在海外作为宣传喉舌的《清议报》《知新报》和《天南新报》上的主要文章,如《废立要闻汇志》《废立余闻二则》《建储私议》等,还对慈禧太后“己亥建储”一事进行反驳。
第三阶段: 1903年6月至 1903年7月 章士钊于1903年5月27日担任《苏报》主笔,经常发表激烈的言论,并因此结识了章太炎、张继、邹容,意气相投,结拜为异姓兄弟,并以大量篇幅首先推荐邹容的《革命军》。 《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 《序革命军》 《论革命军》 《读严拿留学生密谕有愤》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驳〈革命驳议〉》
——据王敏《苏报案前的〈苏报〉及相关史事考》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苏报》办刊期间言论基调的重大转变。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胜利走向新胜利
材料 在伟大母亲河—黄河的入海口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坐落着一个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这个共和国的能源巨子,已经走过了60余年的光辉历程。
胜利油田开发大事记
1961年4月16日 山东省垦利县东营村华8井勘测发现华北地区第一口油井。
1962年9月23日 营2井发现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是当时全国日产最高的油井。油田因此被命名为“九二三厂”。
1964年1月25日 党中央批复同意了关于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的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油工作者汇集东营,又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勘探开发建设会战在黄河入海口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1968年 发现胜利油田的主力大油田——孤岛油田。
1972年6月15日 成立“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统一指挥开发工作,保障工作人员生活。
1974—1978年 通过会战,勘探开发了孤南油田、五号桩油田、垦利油田等新井,1978年原油产量达1946万吨,居全国第二位。
1981年 响应国家实行原油产量包干政策,形成单位经营承包、基层队长承包、招标承包等经营模式。
1989年8月 经国务院批准,“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更名为胜利石油管理局,结束了胜利油田多年的会战体制。
1998年6月 根据国务院关于石油石化体制改革的决定,胜利油田划归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领导和管理。
2000年5月 根据中国石化重组上市的整体部署,“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2001年10月 随着中国石化成功上市,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石化下属的全资子公司,完全融入了经济全球化之中。
2005年 至此陆续发现73个油田,累计生产原油8.53亿吨,生产天然气37.578立方千米。
——据王建刚、徐孚《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献给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建设40年》、刘羽燕《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研究(1961-1992)》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从胜利走向新胜利”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世界史(节选)
5-12年级学生的世界史综述与内容 时代1人类社会的起源 时代2早期文明与游牧民族(公元前4000-前1000年) 时代3古典传统、主要宗教与伟大帝国(公元前1000- -300年 ) 时代4交流与相遇的扩展性地带(300- -1000年) 时代5两半球交互作用的增强( 1000- -1500年 ) 时代6第一次全球化时代的出现( 1450- -1770年) 时代7革命的时代( 1750- -1914年) 时代8半个世纪的危机与成就( 1900-1945年) 时代9 1945年 以来的20世纪:枫遇与挑战
——译编自《National Standards for World History》
(1)根据材料,指出编者进行历史分期的主要依据并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2)你认为将时代7命名为“革命的时代”合理吗?请结合所学知识作简要阐释。
(3)在不同史观指导下,人们会对历史产生不同认识。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对上述分期或时代主题提出一条修改意见并说明依据。聊城市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卷
历史试题(三)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尧舜活动的晋南地区,出土了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陶寺都邑遗址,并在其中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确定节气的天文观测设施和着意展示来自不同地区仪式用品的大型“王墓”。《尚书·尧典》对其亦有“协和万邦”“光被四表”等记载。这体现了,当时( )
A. 部落战争的频现 B. 早期国家的萌芽 C. 官僚体制的确立 D. 多元格局的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根据材料,尧舜活动的地区出土的遗址发现的天文观测设施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大型王墓说明出现了阶级对立,说明当时出现了国家的萌芽,B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部落战争频繁,排除A项;官僚体制是在秦朝建立,排除C项;材料中只有一个遗址,体现不出多元格局,排除D项。故选B项。
2. 西周时,统治者提倡“敬天”“敬事上帝”,强调“四时致祭以常保天命”。但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敬鬼神而远之”,法家强调“敬上奉法”而不言“敬天”,庄子主张“时祀尽敬而不祈喜”。这一变化反映出,先秦诸子( )
A. 注重关注人世现实 B. 沿袭西周天命思想
C. 提倡融合百家精华 D. 着意迎合诸侯需求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根据材料,西周时期统治者强调敬天,但是春秋战国时期淡化敬天,可知在大动荡时期诸子主张回归现实,淡化神秘色彩,A项正确;先秦诸子淡化天命思想,而不是沿袭,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儒家和法家不同主张,没涉及思想的融合,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不出诸子迎合诸侯,排除D项。故选A项。
3. 西汉初年,统治者将帝国的疆域划分为“关中核心区”“关外直辖地”和“关外王国”等若干区域(如图所示)。其中,七个异姓侯区域均属“关外王国”。当时这样划分主要是为了( )
A. 分化诸侯国的实力 B. 彰显国家一统的理念
C. 执行推恩令的部署 D. 缓解关中地区的压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关中核心区”“关外直辖地”和“关外王国”与图画信息可知,“关外王国”主要负责关外的长城防线,分担关中地区对匈奴的防御压力,“关外王国”的南部压制“越人”的实力,说明这样划分主要是为了缓解关中地区的压力,D项正确;西汉分化诸侯国的实力,始于汉景帝,完善与汉武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不利于国家统一,这个划分也没有体现“国家一统的理念”,排除B项;执行推恩令在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4. 如图是唐朝后期两京地区和河北—河东地区出土的墓志数量(每十年)变动示意图。改变其趋向的主要因素是( )
A. 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 B. 科举选官的进一步完善
C. 黄巢等农民起义的冲击 D. 藩镇割据对民俗的破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两京地区的墓志数量在870年之后下降,河北—河东地区的墓志在890年之后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晚期,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破坏,许多地主之家与官僚之家瓦解,从而使得墓志数量有所下降,C项正确;安史之乱开始于755年,但是在755年之后,墓志数量变化不大,排除A项;科举制度的确立与完善,使得士人阶层逐渐上升为社会主流,但是无法解释墓志数量在870年之后,迅速下降的原因,排除B项;藩镇割据主要影响国家的政治与社会,对于民俗的影响有限,排除D项。故选C项。
5. 景祐元年(1034年)十一月甲辰,宋仁宗诏曰:“京旧城内侵街民舍在表柱外者,皆毁撤之,遣入内押班岑守素,与开封府一员专其事”。《宋刑统·侵巷街阡陌》中也规定:“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到1079年,政府又开始陆续征收“侵街钱”“侵河钱”等。上述举措反映了,当时( )
A. 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弛 B. 市坊制度瓦解的趋势
C. 经济立法体系的完备 D. 世俗门第观念的淡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京旧城内侵街民舍在表柱外者,皆毁撤之,遣入内押班岑守素,与开封府一员专其事”与“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宋前期,政府对于街巷阡陌的限制较为严格,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加,原有的市坊制度确实出现了松动和改变,坊市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市场开始扩散到城中各地,宵禁制度也逐渐废弛,因此题干内容反映了这时期坊市制度逐渐瓦解,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于“商业”的压制与管理的具体措施,无法得出“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弛”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宋刑统·侵巷街阡陌》”的部分条款,无法得出“经济立法体系的完备”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主旨“市坊制度瓦解”,而“世俗门第观念的淡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 明初,政府规定由吏部和都察院对布、按二司进行考核;1466年,吏部却规定巡按御史有权考核布、按二司;1493年,进一步确立了巡按御史参与地方官吏考核的制度;到1495年,又规定如无巡抚,巡按御史即可对布、按二司自行考察。上述变化( )
A. 有利于强化中央权威 B. 保证了地方监察效能
C. 易导致地方士风衰败 D. 拓宽了行政治理渠道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1466年,吏部却规定巡按御史有权考核布、按二司;1493年,进一步确立了巡按御史参与地方官吏考核的制度;到1495年,又规定如无巡抚,巡按御史即可对布、按二司自行考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制度变迁来看,这种由中央派遣的巡按御史参与并最终获得独立考核地方官员的权力,确实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有利于强化中央权威,A项正确;虽然巡按御史有监察职能,但题目中主要讨论的是考核制度的变迁,而非监察效能。因此,这一选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B项;题目中并未提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地方士风,且从逻辑上看,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考核并不直接导致地方士风衰败,排除C项;虽然这种变化可以视为行政治理的一种调整,但“拓宽了行政治理渠道”这一说法过于宽泛,并未准确抓住题目中的核心变化——考核制度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A项。
7. 如图能反映出,中国当时( )
A. 外贸中心的转移 B. 就业结构的变化 C. 通商口岸的增多 D. 民族工业的出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香港的外国成年男性数量迅速增长超过广州与上海,上海的外国成年男性数量从不及广州,到超过广州,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外贸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故上海的外国成年男性数量超过广州,而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逐渐成为英国在亚洲的重要的贸易基地,吸引的外国成年男性数量迅速增长,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国外贸中心的转移,A项正确;在1850年至1859年,中国的就业结构依然是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为辅,变化不明显,排除B项;此时,通商口岸的增多应该在签订《北京条约》与《天津条约》之后,排除C项;民族工业的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 如表为中国1864—1884年间进出口平均税率(%)变动情况统计表。这一变动趋势( )
年份 1864 1869 1872 1879 1884
进口 5.22 5.17 5.93 5.89 6.01
出口 9.24 9.10 10.02 10.22 11.59
A. 体现了政府关税自主的意识 B. 不利于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
C. 适应了近代国际贸易的准则 D. 折射出小农经济形态的稳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反向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从1864年到1884年间,中国的进出口平均税率呈现上升趋势。进口税率从5.22%上升到6.01%,出口税率从9.24%上升到11.59%。这一变化趋势表明当时中国政府在对外贸易中没有采取有限的贸易保护政策,使得中国市场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使得本国企业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B项正确;在近代中国,中国没有实行关税自主,材料没有体现关税自主意识,排除A项;材料主旨“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的困境”,而“适应了近代国际贸易的准则”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在鸦片战争之后,小农经济不断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
9. 以下两则史料最能说明,此时边区应致力于( )
陕甘宁边区延川县禹居区三乡支部党员入党动机统计表
入党动机 反对压迫 改善生活 莫名其妙 为了抗日 被宣传 投机 被迫
人数 27 29 17 1 45 13 3
百分比 20% 21.5% 126% 0.8% 33.3% 9.6% 2.2%
A. 加强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B. 开展党内马克思主义教育
C. 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提高广大农民的政治觉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提示内容可以看出,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共产党的人数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而这些加入共产党的党员动机多样,为了抗日加入共产党的比例极低,由此说明应该在党内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统一党员思想,提高党员素质,B项正确;材料内容说明新加入共产党的党员政治动机存在缺陷,所以应该在党内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而不是加强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AC项;此时边区应该提高党员素质,而不是要致力于提升农民的政治觉悟,因为新入党的党员不一定都是农民,排除D项。故选B项。
10. 1949年11月8日,周恩来在新中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外交工作“一面是联合,一面是斗争。我们同兄弟之邦并不是没有差别。换言之,对兄弟国家战略上是要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对帝国主义国家战略上是反对的,但战术上有时在个别问题上是可以联合的”。该讲话集中体现了( )
A. “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B. 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C. “一大片”的外交部署 D. 独立自主的外交精髓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一面是联合,一面是斗争。我们同兄弟之邦并不是没有差别。换言之,对兄弟国家战略上是要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对帝国主义国家战略上是反对的,但战术上有时在个别问题上是可以联合的”可知,联合主要针对的是兄弟国家,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情况可知,这里的兄弟之国包含新成立的民族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这是和兄弟国家战略上的联合,B项正确;“一边倒”的外交策略,指的是完全倾向于某一方的外交策略,这与周恩来的讲话内容不符,排除A项;“一大片”则是指重点发展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同时也加强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系,共同反对美、苏两霸,与题意“联合兄弟国家”不符,排除C项;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与主旨“联合与针对的外交策略”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 恩格斯曾指出:“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恩格斯这一论断意在强调,拜占庭文化( )
A. 打下了近代欧洲文明的底色 B. 迎合了资本主义时代的诉求
C. 促进了不同地区间文化互鉴 D. 助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拜占庭。根据“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拜占庭帝国保留的这些文化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所以恩格斯的这一论调是强调了拜占庭文化助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D项正确;恩格斯强调的是拜占庭文化为欧洲思想解放方面的积极作用,并不是说拜占庭文化受到欧洲文明的影响,排除A项;拜占庭灭亡的时候,欧洲尚未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因此谈不上迎合资本主义时代的诉求,排除B项;恩格斯的论断强调的是拜占庭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体现不出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互鉴,排除C项。故选D项。
12. 法国政治思想家博丹(1530—1596年)认为,国家起源于家庭,是“主权力量对无数家庭及共同事务的公正处理”,是民族利益的集合整体;国家政权属于国王和议会,应当按照法律进行治理。据此推知,当时欧洲( )
A. 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B. 代议制民主得到扩展
C. 民族国家正在形成 D. 世俗王权已超越教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根据材料“主权力量对无数家庭及共同事务的公正处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欧洲处于欧洲宗教改革时期,法国思想家博丹提出国家主权理论对当时反对教权的现实意义,说明民族国家正在形成,C项正确;“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表现为近代法治观点普遍被社会接受,但是材料主要体现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A项;代议制民主得到扩展在工业革命之后,排除B项;在欧洲宗教改革时期,世俗王权得到增长,但是还没有达到超越教权的地步,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815年,英国通过《谷物法》,严格限制谷物进口,该法案颁布后,谷物价格骤升。在多方反对下,1846年,议会最终废除了这一法案。推动《谷物法》废除的主要力量是( )
A. 工业资产阶级 B. 传统土地贵族 C. 城市工人阶级 D. 乡村小生产者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近代英国废除《谷物法》是自由主义的表现,而当时英国主张自由主义,主张自由贸易的是工业资产阶级,A项正确;传统的土地贵族和乡村小生产者依赖土地生活,维持《谷物法》,提升谷物价格有利于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不是推动这一法律废除的主要力量,排除BD项;城市工人阶级主要依赖出卖劳动力谋生,《谷物法》是否废除对他们的影响相对较小,并不是推动《谷物法》废除的主要力量,排除C项。故选A项。
14. 如图是1941—1942年间在苏联流行的一幅宣传画。与该宣传画的政治寓意吻合的是( )
A. 号召妇女保卫生产战线 B. 动员农民参加集体农庄
C. 倡议妇女提高生产技能 D. 呼吁农业应为工业服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根据材料信息“1941—1942年间在苏联流行的一幅宣传画”与“开着联合收割机的妇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1—1942年间,这一时期苏联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称为伟大卫国战争)的关键阶段,由于青年男子大部分走上前线,农村劳动力紧缺,于是苏联政府通过宣传号召妇女保卫生产战线,让妇女承担农业生产的重任为战争胜利提供物质条件,A项正确;“动员农民参加集体农庄”是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农庄集体化的口号,排除B项;材料主旨“号召妇女保卫生产战线”,而“妇女提高生产技能”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农业应为工业服务”是苏联在“一五”与“二五”计划的宣传政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 如表为1961—1986年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量及非洲成员国数量变化,据如表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国际主导因素是( )
年份 国数 家量 1961 1964 1970 1973 1976 1979 1983 1986
其他地区成员国 14 19 21 34 39 44 49 50
非洲成员国 11 28 32 41 47 51 51 51
非洲国家占比 44% 59.6% 62% 54.70% 55% 53.50% 51% 50%
A. 国际局势趋于缓和 B.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C. 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D. 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表中的数据表明了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量在1961-1986年中数量增加,其中非洲国家的比重较大,结合所学可知,这段时间殖民体系走向崩溃,新兴独立国家数量增多,非洲的殖民秩序瓦解,C项正确;1961—1986处于冷战时期,世界局势还是较为严峻,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在两极格局瓦解之后,排除B项;“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在冷战结束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坞堡的兴衰
材料一 东汉末年的战乱和基层组织的破坏,导致一些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武装自卫集团的出现,强宗豪族率领宗族据险守隘,因而坞堡有了很大发展。西晋末年的战乱和社会基层组织的破坏更为严重,坞堡壁垒更是遍布于北方地区,在十六国时期达到高峰,成为战乱时代一种特殊的聚居方式,史称“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诸如“于时豪杰所在屯聚”“关中堡壁三千余所”“冀州郡县,堡壁百余”这类记载,更是史不绝书。
——摘编自黎虎《汉魏晋北朝中原大宅、坞堡与客家民居》
材料二
如图所示,坞堡内既有城垣内部的街道,又有豪华地主庄园的房舍,房屋栉比,层层进深,在靠近围墙的一处院落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的望楼。望楼楼顶是四面出挑的哨亭,亭上高悬旗帜,亭内置鼓,应为打更报警之用。
——据马玥《汉至魏晋时期坞堡研究——以出土明器、图像为中心》
材料三 晋末乱离,庾衮“乃率其同族及庶姓保于禹山”,乃集诸群士而谋之曰:“二三君子相与处于险,将以安保亲尊,全妻孥也。”……于是,峻险院,杜蹊径,修壁坞,树藩障,考功庸,计丈尺,均劳逸,通有无,缮完器备,量力任能,物应其宜,使邑推其长,里推其贤,而身率之。……及贼至,衮乃勒部曲,整行伍,皆持满而勿发。贼挑战,虽然不动,且辞焉。贼服其慎而畏其整,是以皆退,如是者三。
——《晋书·庾衮传》
材料四 (北)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
——《魏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相关时代背景,概括归纳坞堡的主要功能。
(2)结合以上材料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分析说明当时坞堡走向衰落的原因。
(3)回顾坞堡的兴衰历程,这对我国现代社会治理有何历史启示?
【答案】(1)功能:军事防御;稳定社会;保护农业经济;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传统。
(2)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豪强地主势力下降;孝文帝改革时期,北方社会局势较为稳定;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推行“均田制”,小农经济稳定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北魏孝文帝实行“三长制”,北魏地方政府逐渐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治安维护机制,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减少了人们对坞堡的依赖
(3)历史启示:任何社会治理模式都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现代社会治理应当注重中央与地方的平衡,加强法治建设,同时鼓励和引导民众参与社会治理,共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西晋末年的战乱和社会基层组织的破坏更为严重,坞堡壁垒更是遍布于北方地区,在十六国时期达到高峰,成为战乱时代一种特殊的聚居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事防御功能;根据材料二“望楼楼顶是四面出挑的哨亭,亭上高悬旗帜,亭内置鼓,应为打更报警之用。”可知,具有稳定社会的功能;根据材料三“于是,峻险院,杜蹊径,修壁坞,树藩障,考功庸,计丈尺,均劳逸,通有无,缮完器备,量力任能,物应其宜,使邑推其长,里推其贤,而身率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护农业经济;根据材料二“如图所示,坞堡内既有城垣内部的街道,又有豪华地主庄园的房舍,房屋栉比,层层进深,在靠近围墙的一处院落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的望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传统。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材料四“ (北)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实行“三长制”,北魏地方政府逐渐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治安维护机制,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减少了人们对坞堡的依赖;根据材料四“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推行“均田制”,小农经济稳定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豪强地主势力下降;孝文帝改革时期,北方社会局势较为稳定。
【小问3详解】
本题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四“(北)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任何社会治理模式都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根据材料一“西晋末年的战乱和社会基层组织的破坏更为严重,坞堡壁垒更是遍布于北方地区,在十六国时期达到高峰,成为战乱时代一种特殊的聚居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代社会治理应当注重中央与地方的平衡,加强法治建设,同时鼓励和引导民众参与社会治理,共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市井小报到革命先声:《苏报》
材料 《苏报》,从1896年6月25日创刊于上海公共租界内,至1903年7月7日被查封(史称“苏报案”),共发行2570份,原件存世621份。其初期的主要栏目:首版为谕旨恭录、论说等;其后为世界各国和国内各地以及上海本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新闻,约占至三版半;第三版后半部分和第四版,主要登载各类商业性广告。
《苏报》发展历程及代表性文章或言论
时间 主要负责人 代表性文章或言论
第一阶段:1898年6月至9月 胡铁梅(1848—1899年),安徽桐城人,名璋,号铁梅,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娶日籍女子生驹悦为妻。生驹悦有一定文化素养,通中文并担任主编。 《维新报揭论欧人图中国成谋及兴亚抑欧策》《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梁启超)》 《保国会二月二十七日第一集演说(康有为)》《文御史严参康有为折稿》 《创办时务报源委记(梁启超)》 《论中国宜多延日员为顾问教习以求速效》《复任父论西学书(黄遵楷致梁启超)》
第二阶段:1899年至1903年初 陈范(1860—1913年)湖南衡山人,本为江西铅山知县。因教案落职移居上海。“愤官场之腐败,思以清议救天下,遂承办是报”。 戊戌政变后,《苏报》转载了康有为在海外作为宣传喉舌的《清议报》《知新报》和《天南新报》上的主要文章,如《废立要闻汇志》《废立余闻二则》《建储私议》等,还对慈禧太后“己亥建储”一事进行反驳。
第三阶段: 1903年6月至 1903年7月 章士钊于1903年5月27日担任《苏报》主笔,经常发表激烈的言论,并因此结识了章太炎、张继、邹容,意气相投,结拜为异姓兄弟,并以大量篇幅首先推荐邹容的《革命军》。 《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 《序革命军》 《论革命军》 《读严拿留学生密谕有愤》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驳〈革命驳议〉》
——据王敏《苏报案前的〈苏报〉及相关史事考》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苏报》办刊期间言论基调的重大转变。
【答案】示例:《苏报》言论基调的转变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密切相关。
论述:《苏报》创办于1896年,此时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思想兴起,因此此时《苏报》宣扬维新思想,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做了思想动员。但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和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人逐渐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本质,革命思想和革命活动逐渐兴起。因此《苏报》的言论基调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温和的反对清政府到宣扬革命思想。所以《苏报》言论基调的转变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密切相关。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结论探究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苏报》创办之初宣扬维新变法思想,后来宣扬革命思想。结合所学可知,这种转变与当时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密切相关,由此拟定论题为《苏报》言论基调的转变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密切相关。结合戊戌变法、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兴起和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进行论述。即《苏报》创办于1896年,此时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思想兴起,因此此时《苏报》宣扬维新思想,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做了思想动员。但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和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人逐渐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本质,革命思想和革命活动逐渐兴起。因此《苏报》的言论基调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温和的反对清政府到宣扬革命思想。最后得出结论,《苏报》言论基调的转变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密切相关。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胜利走向新胜利
材料 在伟大母亲河—黄河的入海口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坐落着一个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这个共和国的能源巨子,已经走过了60余年的光辉历程。
胜利油田开发大事记
1961年4月16日 山东省垦利县东营村华8井勘测发现华北地区第一口油井。
1962年9月23日 营2井发现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是当时全国日产最高的油井。油田因此被命名为“九二三厂”。
1964年1月25日 党中央批复同意了关于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的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油工作者汇集东营,又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勘探开发建设会战在黄河入海口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1968年 发现胜利油田的主力大油田——孤岛油田。
1972年6月15日 成立“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统一指挥开发工作,保障工作人员生活。
1974—1978年 通过会战,勘探开发了孤南油田、五号桩油田、垦利油田等新井,1978年原油产量达1946万吨,居全国第二位。
1981年 响应国家实行原油产量包干政策,形成单位经营承包、基层队长承包、招标承包等经营模式。
1989年8月 经国务院批准,“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更名为胜利石油管理局,结束了胜利油田多年的会战体制。
1998年6月 根据国务院关于石油石化体制改革的决定,胜利油田划归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领导和管理。
2000年5月 根据中国石化重组上市的整体部署,“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2001年10月 随着中国石化成功上市,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石化下属的全资子公司,完全融入了经济全球化之中。
2005年 至此陆续发现73个油田,累计生产原油8.53亿吨,生产天然气37.578立方千米。
——据王建刚、徐孚《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献给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建设40年》、刘羽燕《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研究(1961-1992)》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从胜利走向新胜利”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从胜利走向新胜利——胜利油田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有一个地方见证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与辉煌,那就是位于山东省的胜利油田。自1961年4月16日,华8井在垦利县东营村喷涌出华北地区的第一股油流起,胜利油田便开启了其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1962年9月23日,营2井的惊人表现——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不仅刷新了当时的全国纪录,更为这片热土赢得了“九二三厂”的美名。
随后的岁月里,党中央的一纸批文,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石油英才,他们在这片黄河入海口的土地上,展开了一场场声势浩大的勘探开发会战。1968年,孤岛油田的发现,标志着胜利油田主力油田的诞生。1972年,为了更好地统筹开发工作,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应运而生,它的成立为油田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在接下来的几年间,孤南、五号桩、垦利等一系列新油田的勘探开发,使得1978年的原油产量飙升至1946万吨,位居全国第二。
进入80年代,随着国家原油产量包干政策的实施,胜利油田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单位经营承包、基层队长承包、招标承包等方式相继涌现,极大地激发了油田的生产活力。1998年,胜利油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划归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管理。
2000年,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的成立,以及随后中国石化的上市,使得胜利油田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员。至2005年,胜利油田已陆续发现73个油田,累计生产原油8.53亿吨,天然气37.578立方千米,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能源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
胜利油田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石油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缩影。它不仅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能源支撑,更培养了一大批石油工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胜利油田将继续秉承“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精神,不断探索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首先,确定主题。根据材料“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这个共和国的能源巨子,已经走过了60余年的光辉历程。”与题干“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题是从胜利走向新胜利——胜利油田的发展历程。
其次,依据材料信息,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说明。根据材料“1961年4月16日:营2井发现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是当时全国日产最高的油井。油田因此被命名为“九二三厂”与“1962年9月23日:营2井发现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是当时全国日产最高的油井。油田因此被命名为‘九二三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有一个地方见证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崛起与辉煌,那就是位于山东省的胜利油田。自1961年4月16日,华8井在垦利县东营村喷涌出华北地区的第一股油流起,胜利油田便开启了其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1962年9月23日,营2井的惊人表现——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不仅刷新了当时的全国纪录,更为这片热土赢得了“九二三厂”的美名;根据材料“1968年:发现胜利油田的主力大油田——孤岛油田。”与“1972年:成立‘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统一指挥开发工作,保障工作人员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后的岁月里,党中央的一纸批文,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石油英才,他们在这片黄河入海口的土地上,展开了一场场声势浩大的勘探开发会战。1968年,孤岛油田的发现,标志着胜利油田主力油田的诞生,1972年,为了更好地统筹开发工作,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应运而生,它的成立为油田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在接下来的几年间,孤南、五号桩、垦利等一系列新油田的勘探开发,使得1978年的原油产量飙升至1946万吨,位居全国第二;根据材料一“1981年:响应国家实行原油产量包干政策,形成单位经营承包、基层队长承包、招标承包等经营模式。”与“1998年:根据国务院关于石油石化体制改革的决定,胜利油田划归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领导和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80年代,随着国家原油产量包干政策的实施,胜利油田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单位经营承包、基层队长承包、招标承包等方式相继涌现,极大地激发了油田的生产活力,1998年,胜利油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划归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管理;根据材料“2000年:根据中国石化重组上市的整体部署,‘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挂牌成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0年,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的成立,以及随后中国石化的上市,使得胜利油田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员。至2005年,胜利油田已陆续发现73个油田,累计生产原油8.53亿吨,天然气37.578立方千米,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能源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胜利油田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石油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缩影。它不仅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能源支撑,更培养了一大批石油工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胜利油田将继续秉承“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精神,不断探索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世界史(节选)
5-12年级学生的世界史综述与内容 时代1人类社会的起源 时代2早期文明与游牧民族(公元前4000-前1000年) 时代3古典传统、主要宗教与伟大帝国(公元前1000- -300年 ) 时代4交流与相遇的扩展性地带(300- -1000年) 时代5两半球交互作用的增强( 1000- -1500年 ) 时代6第一次全球化时代的出现( 1450- -1770年) 时代7革命的时代( 1750- -1914年) 时代8半个世纪的危机与成就( 1900-1945年) 时代9 1945年 以来的20世纪:枫遇与挑战
——译编自《National Standards for World History》
(1)根据材料,指出编者进行历史分期的主要依据并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2)你认为将时代7命名为“革命的时代”合理吗?请结合所学知识作简要阐释。
(3)在不同史观指导下,人们会对历史产生不同认识。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对上述分期或时代主题提出一条修改意见并说明依据。
【答案】(1)依据: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时代特征
理由:时代7被命名为“革命的时代”,是因为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活动,如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等。这些革命不仅改变了本国的社会政治结构,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时代2早期文明与游牧民族(公元前4000-前1000年),也体现人类文明在早期文明阶段的经济形态。
(2)合理。理由:在时代7这个时期包括了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革命活动。这些革命不仅改变了相关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而且也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化、社会阶层变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3)选择时代:时代9 1945年已来的20世纪
修改意见:在时代8中加入对“冷战”的描述,改为:时代9 冷战与其之后的世界:危机与发展(1945年之后)
依据:冷战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国际关系现象之一,它不仅涉及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还影响到了全球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因此,将冷战作为时代8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和评价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进程。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与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美国。第一小问依据,根据材料“时代1人类社会的起源”与“时代6第一次全球化时代的出现(1450--1770年)”结合所学可知,依据是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时代特征;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时代7革命的时代(1750--191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代7被命名为“革命的时代”,是因为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活动,如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等。这些革命不仅改变了本国的社会政治结构,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材料“时代2早期文明与游牧民族(公元前4000-前100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时,时代2早期文明与游牧民族(公元前4000-前1000年),也体现人类文明在早期文明阶段的经济形态。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美国。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时代7革命的时代(1750--1914年)”可知,时代7命名为“革命的时代”合理;第二小问阐释,根据材料“时代7革命的时代(1750--191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时代7这个时期包括了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革命活动。这些革命不仅改变了相关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而且也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化、社会阶层变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第一小问修改意见,根据材料“时代9:1945年 以来的20世纪:枫遇与挑战”可知,选择时代是时代9:1945年已来的20世纪;根据材料“时代9:1945年 以来的20世纪:枫遇与挑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修改意见为在时代8中加入对“冷战”的描述,改为时代9:冷战与其之后的世界:危机与发展(1945年之后);第二小问依据,根据材料“1945年 以来的20世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国际关系现象之一,它不仅涉及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还影响到了全球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此,将冷战作为时代8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和评价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进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原卷版 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