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十中学2023--2024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说明:本卷为开卷,满分30分,时间为36分钟。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1. 从隋唐到明代中叶,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文学创作的主体从士族文人到庶族文人,进而扩大到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也相应地扩大到市民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大众。这主要是因为( )
A. 文学范式更新 B. 南北文风融合 C. 城市经济繁荣 D. 审美观念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隋唐到明代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发展壮大,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为了适应市民阶层和更广泛的社会大众的需求,文学体裁、创作的主体、文学的接受者相应地发生变化。C项正确;文学范式更新不是文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南北文风融合不是文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审美观念改变不是文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 金庸《射雕英雄传》 B. 阎立本的《步辇图》
C. 《资治通鉴》译注本 D. 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契丹人多次更改国号,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是接近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D项正确;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是以辽、西夏和北宋并立历史背景创作的武侠小说,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A项;阎立本的《步辇图》反映的历史史实是唐代的,排除B项;《资治通鉴》记述的是从战国到五代的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3. 耳熟能详的“北京王麻子”“杭州张小泉”生产刀具的“夹钢”“贴钢”等先进的生产技术,早在明朝的一部科技巨著中就有记载。这部巨著是
A. 《梦溪笔谈》 B. 《农政全书》 C. 《天工开物》 D. 《本草纲目》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多个生产部门,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这部书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C项符合题意;《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撰写,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排除A项;明朝徐光启著有《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是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排除B项;明朝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排除D项;故选择C。
【点睛】“北京王麻子”“杭州张小泉”生产刀具的“夹钢”“贴钢”等“先进的生产技术”是解题的关键,《天工开物》科技巨著主要是对生产技术进行详细介绍,该书被外国人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不断探索的历史。下列选项与之关联正确的是( )
A.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 B.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鸦片战争
C. 民主共和的实现——新文化运动 D. 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戊戌变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朝洋务派官员开展了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工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A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民主共和,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洗礼,排除D项。故选A项。
5. 烟标,俗称烟盒皮,其图文精美,种类繁多,蕴藏着历史变迁的丰富信息。它与邮票、火花并称为“世界三大平面收藏”。在某次烟标展览会上展出了如下精品,你认为其主题是( )
A. 锦绣河山 B. 长征精神 C. 抗日烽火 D. 迎接黎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赤水河”“大渡河”“泸定桥”“雪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四副图片都与长征有关,因此在某次烟标展览会上展出这些精品,体现的主题是长征精神,B项正确;图片没有强调锦绣河山,排除A项;材料图片没有涉及抗日烽火,排除C项;图片内容没有体现迎接黎明,排除D项。故选B项。
6. 下图是1944年彦涵创作的年画《军民合作抗战胜利》,发行后大受解放区老百姓欢迎。他借鉴中国传统“门神”的创作技法,用八路军、民兵战士取代传统的秦叔宝、尉迟恭“门神”形象。这些年画( )
A. 佐证国共两党一致抗日 B. 体现了正面战场的战绩 C. 反映人们祈求神灵庇佑 D. 彰显着鼓舞人心的力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下图是1944年彦涵创作的年画《军民合作抗战胜利》,发行后大受解放区老百姓欢迎”可得出1944年正值抗战即将胜利之际,通过年画这一传统民俗宣传抗战,彰显着鼓舞人心的力量,D项正确;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了正面战场的战绩,排除C项;材料用用八路军、民兵战士取代传统的秦叔宝、尉迟恭“门神”形象,反映人们祈求神灵庇佑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 下图为创作于1954年的一幅美术作品《一辈子第一回》(画中老人手捧“选民证”)。这一年( )
A 农村土地改革完成 B. 农村扫盲教育开始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1954年”、“选民证”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幅作品反映的是应该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项正确;农村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是在1952年底,排除A项;农村扫盲教育在新中国建立伊始,1954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排除B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排除D项。故选C项。
8.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路漫漫其修远兮,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习近平总书记这首词作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B. “铁人”王进喜
C.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D. 敬爱的总理周恩来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路漫漫其修远兮,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和所学知识可知,焦裕禄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该县遭受到了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后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最后因病去世被誉为“党的好干部”,C项正确;雷锋是解放军好战士,王进喜是著名石油工人,和“为官一任”无关,排除AB项;周恩来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造福一方”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 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各大国都是带着各自的计划来到谈判桌前,经过激烈的交锋和妥协让步,它们又不得不部分放弃自己的计划,接受这两次会议对世界新秩序的整体安排。对“这两次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奠定了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 B. 维护了中国的主权与独立
C. 被英、美等大国所操纵 D. 为世界持久和平奠定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都是一战后战胜的帝国主义列强召开的国际会议,被英,法,美等大国所操纵,确定了战后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大国之间的谈判、妥协形成的新的世界格局,这一格局不是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排除A项;两次会议都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如巴黎和会上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华盛顿会议上通过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排除B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一体系下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注定其不能维持世界长久和平,20年后就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排除D项。故选C项。
10. 英国作家威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当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使威尔斯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苏联新经济政策深得民心 B. 苏联农业集体化稳步推进
C 苏联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D. 苏联文学和艺术空前繁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8年-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符合题意,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文学和艺术空前繁荣是在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时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1. 下边示意图体现的主题是( )
A. 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日趋加强 B.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开始兴起
C. 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的确立 D.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玻利瓦尔领导了南美洲的独立运动,反对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一战后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甘地领导了亚洲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二战后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的利比亚、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国相继独立。因此,题干示意图的内容体现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主题,D项正确;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日趋加强,比如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不断崛起,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题干内容体现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不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排除B项;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的确立,比如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的确立,且材料涉及的国家无法得出全球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
12. 自2022年2月,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两年多,双方伤亡人数超过百万人,军费开支超过4000亿美元;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造成超过2.59万人死亡、逾6.4万人受伤,这已成为20年来死伤最严重的一轮巴以冲突。这反映出( )
A. 威胁世界和平的隐患仍然存在 B.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C.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 D. 恐怖主义是人类的主要敌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自2022年2月,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两年多,双方伤亡人数超过百万人,军费开支超过4000亿美元;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造成超过2.59万人死亡、逾6.4万人受伤,这已成为20年来死伤最严重的一轮巴以冲突。”并结合所学可知,威胁世界和平的隐患依然存在,各地区矛盾不断,A项正确;世界多极化趋势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但材料所突出的是威胁世界和平的隐患,即地处冲突和纷争,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地区冲突和战争,并非恐怖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
二、材料分析题(第13题11分,第14题7分,共18分)
13. 文化的传播交流和科技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三则资料卡,回答问题
宁夏文物资料卡1 海宝塔地处银川城北,故又被当地人称为“北塔”,始建年份不详。据清朝方志记载,海宝塔可能最初建造于汉朝到晋朝之间,后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由大夏国主赫连勃勃重修。 海宝塔属于砖砌楼阁式建筑,其方形塔身和四面呈矩形突出的券门,体现了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建筑形式的相互融合。民国时期,海宝塔因遭遇地震出现裂缝,宁夏省主席马鸿逵主持重修。工匠们吸收当地伊斯兰教建筑特色,在塔顶四角攒尖顶上置一庞大的绿色琉璃砖贴面的四棱桃形塔刹,使该塔更加别具一格。
宁夏文物资料卡2 鎏金银壶现藏于固原博物馆。它出土于北周柱国大将军、原州刺史李贤夫妇合葬墓。 该壶整体上沿袭了波斯地区金银器的风格。壶身绘制了希腊经典神话“金苹果的故事”,但壶柄上端所铸的高鼻深目、头戴贴发软冠的胡人形象却属中亚人。考古学家罗丰认为,这件带有希腊人物故事的银壶是具有波斯风格的中亚制品,是中亚商人进献给北周权臣李贤的宝物。
世界科技资料卡3 自然科学正在准备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一个大的无比的革命力量……将取而代之。 ——马克思
(1)根据资料卡1分析:海宝塔融合了哪些建筑形式?资料卡2中携带鎏金银壶的中亚商人可能沿哪条路线来到宁夏固原?
(2)有人认为宁夏是民族交融和中外交流的重要区域。请结合资料卡1、2,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3)资料卡3中的“新的革命”应指什么?“另外一个大的无比的革命力量”又是指什么?从此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
【答案】(1)汉地佛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建筑特色;丝绸之路。
(2)①民族交融:以海宝塔为代表的宁夏建筑融合了汉地佛教、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特色,体现了宁夏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是宁夏民族交融的见证。②中外交流:宁夏位于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上,以鎏金银壶为代表的出土文物见证了宁夏地区中外(或中国与西域/中亚)文明的交往,是中外文明的见证。
(3)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
【解析】
【小问1详解】
建筑形式:依据材料信息“海宝塔属于砖砌楼阁式建筑,其方形塔身和四面呈矩形突出的券门,体现了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建筑形式的相互融合。民国时期,海宝塔因遭遇地震出现裂缝,宁夏省主席马鸿逵主持重修。工匠们吸收当地伊斯兰教建筑特色”可知,海宝塔融合了汉地佛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建筑特色。
线路:依据所学可知,西汉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是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今新疆地区,运往中亚、西亚,经伊朗高原(安息所在地),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大秦的陆路交通线。资料卡2中携带鎏金银壶的中亚商人可能沿丝绸之路来宁夏固原。
【小问2详解】
民族交融:依据材料信息“海宝塔属于砖砌楼阁式建筑,其方形塔身和四面呈矩形突出的券门,体现了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建筑形式的相互融合。民国时期,海宝塔因遭遇地震出现裂缝,宁夏省主席马鸿逵主持重修。工匠们吸收当地伊斯兰教建筑特色”可知,海宝塔融合了汉地佛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建筑特色,体现了宁夏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是宁夏民族交融的见证。
中外交流:依据材料信息“这件带有希腊人物故事的银壶是具有波斯风格的中亚制品,是中亚商人进献给北周权臣李贤的宝物”可知,宁夏位于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上,以鎏金银壶为代表的出土文物见证了宁夏地区中外文明的交往,是中外文明的见证。
小问3详解】
“新的革命”:依据材料信息“自然科学正在准备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一个大的无比的革命力量……将取而代之”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段话应该是在描述19世纪中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这场革命中,出现了电力作为新的革命性力量,逐渐取代了蒸汽动力。
“另外一个大的无比的革命力量”:依据所学可知,“另外一个大的无比的革命力量”指的是电力。电力的出现和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和交通方式,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时代:依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电力成为带动机器生产的新动力,各种电器产品的发明和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为现代社会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阐述了引发共鸣的“中国梦”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强救国梦——从1840年起,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整整走过了109年,才迈出了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步。在这一百余年的前80年间,中国人民始终在黑暗中探索,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直到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中国近代史摘选
材料二 美丽中国梦——如今,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国梦”经历着第二个一百年。在这第二个一百年,我们逐步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
——话
(1)材料一所述“前80年间,中国人民始终在黑暗中探索”中,“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的依据是什么?一道闪电划过指的又是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2)材料二中“中国道路”指的是什么道路?“中国梦”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你认为和平崛起的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应如何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答案】(1)依据: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事件:辛亥革命原因:1921年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如何发挥作用:①促进世界经济发展;②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③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④坚持推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依据:根据材料“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和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沦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所以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
事件:根据材料“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和结合所学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仍未改变,所以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
为什么:根据材料“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和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小问2详解】
道路:根据材料“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可知,“中国道路”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作用:根据题干“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和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应该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说明:本卷为开卷,满分30分,时间为36分钟。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1. 从隋唐到明代中叶,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文学创作的主体从士族文人到庶族文人,进而扩大到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也相应地扩大到市民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大众。这主要是因为( )
A. 文学范式更新 B. 南北文风融合 C. 城市经济繁荣 D. 审美观念改变
2.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 金庸的《射雕英雄传》 B. 阎立本的《步辇图》
C. 《资治通鉴》译注本 D. 出土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3. 耳熟能详的“北京王麻子”“杭州张小泉”生产刀具的“夹钢”“贴钢”等先进的生产技术,早在明朝的一部科技巨著中就有记载。这部巨著是
A. 《梦溪笔谈》 B. 《农政全书》 C. 《天工开物》 D. 《本草纲目》
4.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不断探索的历史。下列选项与之关联正确的是( )
A.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 B.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鸦片战争
C. 民主共和的实现——新文化运动 D. 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戊戌变法
5. 烟标,俗称烟盒皮,其图文精美,种类繁多,蕴藏着历史变迁丰富信息。它与邮票、火花并称为“世界三大平面收藏”。在某次烟标展览会上展出了如下精品,你认为其主题是( )
A. 锦绣河山 B. 长征精神 C. 抗日烽火 D. 迎接黎明
6. 下图是1944年彦涵创作的年画《军民合作抗战胜利》,发行后大受解放区老百姓欢迎。他借鉴中国传统“门神”的创作技法,用八路军、民兵战士取代传统的秦叔宝、尉迟恭“门神”形象。这些年画( )
A. 佐证国共两党一致抗日 B. 体现了正面战场战绩 C. 反映人们祈求神灵庇佑 D. 彰显着鼓舞人心的力量
7. 下图为创作于1954年的一幅美术作品《一辈子第一回》(画中老人手捧“选民证”)。这一年( )
A. 农村土地改革完成 B. 农村扫盲教育开始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8.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路漫漫其修远兮,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习近平总书记这首词作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B. “铁人”王进喜
C.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D. 敬爱的总理周恩来
9. 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各大国都是带着各自计划来到谈判桌前,经过激烈的交锋和妥协让步,它们又不得不部分放弃自己的计划,接受这两次会议对世界新秩序的整体安排。对“这两次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奠定了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 B. 维护了中国的主权与独立
C. 被英、美等大国所操纵 D. 为世界持久和平奠定基础
10. 英国作家威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当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使威尔斯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苏联新经济政策深得民心 B. 苏联农业集体化稳步推进
C. 苏联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D. 苏联文学和艺术空前繁荣
11. 下边示意图体现主题是( )
A. 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日趋加强 B.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开始兴起
C. 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的确立 D.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12. 自2022年2月,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两年多,双方伤亡人数超过百万人,军费开支超过4000亿美元;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造成超过2.59万人死亡、逾6.4万人受伤,这已成为20年来死伤最严重的一轮巴以冲突。这反映出( )
A. 威胁世界和平的隐患仍然存在 B.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C.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 D. 恐怖主义是人类的主要敌人
二、材料分析题(第13题11分,第14题7分,共18分)
13. 文化的传播交流和科技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三则资料卡,回答问题
宁夏文物资料卡1 海宝塔地处银川城北,故又被当地人称为“北塔”,始建年份不详。据清朝方志记载,海宝塔可能最初建造于汉朝到晋朝之间,后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由大夏国主赫连勃勃重修。 海宝塔属于砖砌楼阁式建筑,其方形塔身和四面呈矩形突出的券门,体现了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建筑形式的相互融合。民国时期,海宝塔因遭遇地震出现裂缝,宁夏省主席马鸿逵主持重修。工匠们吸收当地伊斯兰教建筑特色,在塔顶四角攒尖顶上置一庞大的绿色琉璃砖贴面的四棱桃形塔刹,使该塔更加别具一格。
宁夏文物资料卡2 鎏金银壶现藏于固原博物馆。它出土于北周柱国大将军、原州刺史李贤夫妇合葬墓。 该壶整体上沿袭了波斯地区金银器的风格。壶身绘制了希腊经典神话“金苹果的故事”,但壶柄上端所铸的高鼻深目、头戴贴发软冠的胡人形象却属中亚人。考古学家罗丰认为,这件带有希腊人物故事的银壶是具有波斯风格的中亚制品,是中亚商人进献给北周权臣李贤的宝物。
世界科技资料卡3 自然科学正在准备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一个大的无比的革命力量……将取而代之。 ——马克思
(1)根据资料卡1分析:海宝塔融合了哪些建筑形式?资料卡2中携带鎏金银壶的中亚商人可能沿哪条路线来到宁夏固原?
(2)有人认为宁夏是民族交融和中外交流的重要区域。请结合资料卡1、2,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
(3)资料卡3中的“新的革命”应指什么?“另外一个大的无比的革命力量”又是指什么?从此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阐述了引发共鸣的“中国梦”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强救国梦——从1840年起,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整整走过了109年,才迈出了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步。在这一百余年的前80年间,中国人民始终在黑暗中探索,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直到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中国近代史摘选
材料二 美丽中国梦——如今,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国梦”经历着第二个一百年。在这第二个一百年,我们逐步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
——话
(1)材料一所述“前80年间,中国人民始终在黑暗中探索”中,“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的依据是什么?一道闪电划过指的又是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2)材料二中“中国道路”指的是什么道路?“中国梦”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你认为和平崛起的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应如何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十中学2023--2024部编版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