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溪一中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测试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代两河流域居民通过观察牲羊内脏占卜,通称为脏卜。脏卜内容包罗万象,数量众多,仅古巴比伦时期的出土占卜文献中就有88%属于脏卜卜辞。其中对“脏卜卜辞”史料价值的叙述最确切的是( )
A. 卜辞是由象形文字书写而留存后世 B. 从中可透视古代两河流域的人神关系
C. 可用以佐证古代两河流域君权神授 D. 研究古代两河流域社会的第一手史料
2.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
史实 结论
A (西汉)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 盐铁官营为解决七国之乱提供了经济保障。
B (唐代)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将租庸调分散至夏、秋两个季节收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 (南宋)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收入的主要财源。
D (清朝时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乾隆年间)各省奏报民数共三万七百四十六万余名口,较之康熙年间计增十五倍有奇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推动了人口增长。
A. A B. B C. C D. D
3.16世纪后,欧洲市场上胡椒的供应量比14世纪中叶充足许多,且胡椒价格下降,走上更多寻常人家的餐桌,因而不再受到贵族的青睐,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这说明( )
A. 欧洲贵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饮食文化 B. 食物被赋予了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
C. 新航路的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 D. 价格革命推动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4.英国历史学家伊懋可在《中国历史的模式》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实践把传统技术和生产要素组合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以致维持了一个与欧洲早期历史相比更高的生存水平,从而人口增长很快,相应导致劳动力过多和过于廉价,使得劳动节约型的技术不能得到应用。这一理论最宜用于探究中国社会( )
A. 农耕文明世界领先 B. 传统技术的优势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明清社会转型艰难
5.阿萨·勃里格斯说:“(英国)当时总共有42条运河计划修建,需耗资650万英镑。1792年,被当时的人们形容为运河狂热的年份,人们的投机热情像瘟疫般地传播。运河的股票为当地商人、工厂主和土地所有者踊跃争购,虽然它们直到1811年才在证券交易所报价。”该狂热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 价格革命出现,股票投资活动的狂热 B. 商业贸易扩展,商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 工业革命进行,科技创新的日益发展 D. 电气时代到来,生产社会化趋势加强
6.有学者研究发现,19世纪中期,英国同种行业内的人相互结婚比例相当高,纺织工人内部结婚率就特别高。妇女婚前实际的工作能力对她作为婚侣的价值远远胜于其家庭背景,如父亲的职业、财产或社会地位。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 新式婚姻观念的推动
C.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 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
7.在宋代,传统的分餐制不符合消费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和对成本的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需求。这一转变反映出,宋代( )
A. 坊市制度瓦解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 商业发展引领饮食习俗新风尚
C. 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和门第观念淡化 D. 新型义利观冲击了传统的礼制
8.1929年,苏联创建了拖拉机站。拖拉机站拥有农业机械(如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并负责维修工作,使其随时可以使用,而费用则由集体农庄负担。拖拉机作业时间从 1928 年到1936年急剧上升了约100倍。这主要反映出当时苏联( )
A.集体化道路推动了农业机械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一定局限
C.苏联模式使重工业飞速发展 D.新经济政策推动农业大规模发展
9.以下生产技术或生产方式的发展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
①耕作方式:锄耕——刀耕——犁耕
②制瓷工具:坯车——匣钵——支钉
③现代科技: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
④商业模式:百货公司——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0.如图为1980年和1996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变化示意图。据如图可知,这一时期( )
A. 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 B.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 发达国家经济陷入“滞胀” D. 世界经济区域化发展
11.古代雅典的城市呈现出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的格局,街道体系也缺乏规划,城市一直延续到郊区和乡村。富人区和穷人区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唯其如此,雅典人创造了独特的文明。以上材料能说明雅典城市设计( )
A. 理念促使其民主政治产生 B. 导致其民主政治出现脱节现象
C. 与雅典人的行为观念形成互动 D. 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典范
12.元世祖时期,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元朝把运河改成直线后,比隋代京杭运河缩短了900多千米,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
A. 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B. 政治中心开始东移
C. 运河沿岸工商业的发展 D. 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13.“这一转变还造成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附带作用。……高速公路的车速被限制在每小时55英里以下,这不仅节省了每天15万多桶的石油,而且还大幅度降低了全国交通事故的数量。……美国设计师开始设计可以使能源再利用的建筑物。……这还是电动汽车研发的分水岭。”材料主要反映( )
A. 能源危机引发科技革命 B. 能源危机促使社会变革
C. 科技引导石油高效利用 D. 节约成为人们时尚追求
14.2020年8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与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有关报告显示,美国非洲裔的感染率、住院率和死亡率分别是白人的3倍、5 倍和2 倍,拉美裔儿童因新冠肺炎住院的比率是白人儿童的9倍,非洲裔儿童住院的比率是白人儿童的6倍。这些数据表明( )
A. 美国疫情防控的毫无作为 B. 不同种族的身体素质差别明显
C. 美国黑人的生存条件十分恶劣 D. 美国种族主义痼疾积重难返
15.周公认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并反复告诫成王和其他大贵族,“天不可信”“天命不于常”,要通过“疾敬德”“勤用明德”来保住天命。这反映了( )
A. 封建贵族的诉求 B. 礼乐文化的内涵 C. 儒家思想受推崇 D. 道法自然的观念
16.唐代服饰宽衣大袖、色彩鲜艳,多用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个性;宋代服饰修长、纤细、淡雅朴素,向着“禁欲”的方向发展。宋代服饰变化的原因是( )
A.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B. 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淡雅之风
C. 社会成员身份逐渐趋于平等 D. 儒家思想的变化影响了审美观念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400年后,中国人口成倍增长,移民相继涌向边疆地区。明朝时期,朝廷鼓动民众向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迁徙,西南方向上主要是鼓励向明朝与缅甸的边境线上拓展,北方地区则鼓励向长城一带拓展。朝廷有时甚至强制民众迁徙到这些地方;有时也会通过向民众承诺免税,为他们提供种子、工具和役畜,而且帮助建造堤坝和灌溉网络以鼓励他们迁徙。通过这些方式,明朝成功向云南迁徙了约一百万人口。在17世纪,清朝也用类似的方式加速了对四川的开发,因为明末时期四川曾因爆发张献忠起义而人口又减。
一一摘编自[美]易劳逸《家族、土地与祖先》
材料二
欧洲移民大量涌入美国是从19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特别是1848年欧洲革命以后,移民浪潮一潮胜过一潮,移民人数呈现递增态势。在这些移民中,以西欧和北欧为主,其中爱尔兰人和德国人数量最多。对于这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徙,历史学家称其为“伟大的人类迁徙运动”。19世纪上半叶,欧洲移民大量迁往美国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19世纪上半期,欧洲许多封建国家盛行政治和宗教迫害。为逃避这种迫害,不少人漂洋过海,历经险阻来到美国。不过,单纯因政治原因而移民美国的并不多。在德国移民中,1848年德意志革命迫使约五千名欧洲革命者逃往美国,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政治家卡尔卡尔·舒尔兹和约色夫·魏德迈。
一一摘编自陆月娟《 19世纪上半期欧洲人向美国移民的历史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朝廷向边疆地区移民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上半期欧洲人不断向美国移民的原因及其对美国的影响。(9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时期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的繁荣使得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但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了吸收佛、道思想以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达到历史顶峰,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综上可知,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在全球进入信息化的今天,各国对文化传播日益重视,许多国家已将文化传播纳入国家战略,使其成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行为。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火,创造了被各文化体系普遍公认的文化价值观,如“仁爱忠恕”之道具有贵和的传统,与当代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和宽容精神相结合,在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近代以来,中国教育学术体系严重缺乏本土文化继承以及对外来优秀文化的精确选择、诠释与传播,造成了学生、教师、家长以及整个社会急功近利、庸俗浮躁的流弊。为了正确认识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努力寻求儒家“人本思想”“和而不同”等理念与西方文化的相同之处,推进儒家思想在西方的本土化。当代政府在促进儒家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处于重要地位;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可以通过著书立说、出国讲学、举办各类研讨会等方式直接参与弘扬和传播儒家思想。同时文化传播一般分为有目的的专门传播和无意的不自觉传播,主要通过人际媒介、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三类媒介进行。
——摘编自罗公利李玉良《试论儒家思想的对外传播》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明当代儒家思想对外传播应该采取的策略。(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材料二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 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疟疾是一个全球广泛关注且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自古以来,中国持续关注疟疾防治,取得了辉煌成就。
战国至西汉 《黄帝内经》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其中专篇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
魏晋南北朝 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民间抗疟验方。
清 1693年康熙皇帝患疟疾,服用法国传教士洪若翰等进献的美洲金鸡纳霜,迅速痊愈。
近代 奎宁、氯喹等抗疟西药小规模引入中国。受国外技术垄断、国内医药工业落后等因素影响,导致其价格昂贵。
新中国初期 1967年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卫生、高校院所、医药化工等部门进行科研大协作。经过艰苦攻关,青蒿素等抗疟药物的成果得以问世。
改革开放以来 青蒿素类复方药由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推广。屠呦呦获得 2015年度诺贝尔奖。2021年中国获得世卫组织无疟疾认证。
——摘编整理自余凤高《致命的亲吻:疟疾的历史》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抗疟历程”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古代两河流域通用文字是楔形文字,故排除A;“脏卜”并不能反映“人神关系”,故排除B;“脏卜”并不具有法律效应,故排除C;题干中出土于两河流域的占卜文献属于直接真实反映古代两河流域历史面貌的原始资料,故选D。
2.【答案】D
【解析】略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6世纪后,欧洲市场上胡椒的供应量比14世纪中叶充足许多……因而不再受到贵族的青睐,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并结合所学可知,胡椒因供应量大增,不再是贵族身份的象征,贵族们开始追逐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等其他食物。由此可知,以前用胡椒来区分贵族与平民,后来用蔗糖、巧克力等区分,说明食物被赋予了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B项正确。
“欧洲贵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饮食文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贵族通过食物标榜自己的贵族身份,未体现贵族地位的削弱,排除C项;
价格革命的影响是价格上涨,而材料反映的是价格下降,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航路开辟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题干的能力。
4.【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经济社会特征,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
【解答】
D.根据题干“高水平均衡陷阱”“而人口增长很快,相应导致劳动力过多和过于廉价,使得劳动节约型的技术不能得到应用”结合明清时期的社会特征和经济状况可知,自然经济占据主导,虽然出现新的经济形式,但因为人口增长过快等因素,不能突破传统经济模式(转型困难),故D正确。
AB.不符合“高水平均衡陷阱”这一理论,故排除AB。
C.题干中的理论是关于农业的,故排除C。
故选D。
5.【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根据题干“(英国)当时总共有42条运河计划修建,需耗资650万英镑。1792年……人们的投机热情像瘟疫般地传播。运河的股票为当地商人、工厂主和土地所有者踊跃争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商业的迅速发展,出于商业流通的需要和人们投机的热情,英国出现了修建运河的高潮和人们购买运河股票的狂热现象。据此可知,上述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业革命扩展,商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故B正确。
A.价格革命出现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开辟之后,故A错误。
CD.这两项所述均在题干信息中无体现,故CD错误。
故选B。
6.【答案】D
【解析】根据“妇女婚前实际的工作能力对她作为婚侣的价值远远胜于其家庭背景,如父亲的职业、财产或社会地位。”可得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女性的工作能力及社会地位提高,因此婚姻观念发生变化,而这主要得益于生产方式的变化,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治,排除A项;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世界市场与婚姻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受社会发展的影响,打破了传统的分餐制,出现“同桌群聚,同盘而食”的现象,这显然体现了宋代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和门第观念淡化,C项正确;
A项属于因果关系颠倒,排除;
材料反映的不光是商业的发展,排除B项;
材料与新型的义利观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朝的商业发展和社会变化,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宋朝的商业发展情况的把握。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朝的商业发展和社会变化,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8.【答案】A
9.【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可知,人类的农具经历了刀耕——锄耕——犁耕三个阶段,①的时间先后顺序错误;
制瓷工具的演变情况是:人们最初用泥条盘筑的方式来制造陶器,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都采用坯车来制坯,不仅能制成圆形坯件,还能通过调节坯车转动的快慢,控制坯件的薄厚。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坏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唐宋时期,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块——支钉,②的时间先后顺序正确;1946年,美国军方研制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起军用局域网,后来计算机网络发展成为互联网,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分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被称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之一,近三十年来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人工智能已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③的时间先后顺序正确;新航路开辟引发了欧洲商业革命,其中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186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有限责任公司是现代公司制的表现形式,④的时间先后顺序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工具的变化、现代科技的发展、近代商业的发展,需要考生掌握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工具的变化、现代科技的发展、近代商业的发展史实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工具的变化、现代科技的发展、近代商业的发展,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
10.【答案】B
【解析】分析图中数据可知,1980~1996年,世界上各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这反映了世界贸易全球化的加强,B项正确。
仅凭进出口依存度,无法说明中低收入国家经济增速快,排除A项;
70年代发达国家陷入滞胀危机,排除C项;
材料统计的对象是不同类型的国家,不是区域集团,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解答本题需要结合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由“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富人区和穷人区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可见民主政治影响了城市的布局,同时城市的这种布局也利于民主政治的实施,二者形成互动效应,C项正确。AD项表述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B项说法都错误,排除。
12.【答案】A
【解析】元朝把运河改成直线,提高了运输效率,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之所以这样缩短南北的航道这是由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北方经济差距持续扩大,北方越来越离不开南方的经济、物资方面的支持,故A项正确;
材料中政治中心东移没有体现,且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运河沿岸工商业发展,且当时的沿岸工商业发展一般,故C项错误;
材料中主要说的是元代将大运河的河道改直,没有体现航海技术的进步,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运河改成直线后,比隋代京杭运河缩短了900多千米”“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3.【答案】B
【解析】高速公路限速节省了石油,也降低了交通事故数量,而且美国设计师设计可以使能源再利用的建筑物,以及电动车研发,题干所列的事项的共同点是能源问题,即正是由于能源危机促使社会变革,B项正确。A项逻辑关系不成立,科技革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非能源危机导致,排除;题干涉及的是石油消耗量的减少而非高效利用,排除C项;题干无法体现民众的追求,排除D项。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D
【解析】略
15.【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疾敬德”“勤用明德”“保住天命”可以看出强调以德治国、敬畏天命,这符合西周早期礼乐文化的特点,礼乐制度就是为了维护西周统治的制度,B项正确。
ACD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敬天保民和儒家民本思想,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敬天保民和儒家民本思想,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唐代服饰宽衣大袖、色彩鲜艳,多用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个性;宋代服饰修长、纤细、淡雅朴素,向着“禁欲”的方向发展”可知,宋代服饰向着“禁欲”的方向发展,是因为宋朝时期人们受到了理学的影响,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逐渐影响到宋代服饰风格,D项正确;
宋朝通过一系列专制集权的措施,国家对社会的控制逐渐加强,排除A项;
商品经济发展会促使文化世俗化,而宋代服饰变化的原因是受到了理学的影响,排除B项;
在封建社会下,社会成员身份是不平等的,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明理学,要求学生结合宋明理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明理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7.【答案】(1)特点:连续性;以鼓励为主;方式多样;效果显著。(6分)
(2)原因:欧洲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欧洲革命运动的失败与战争的频繁;欧洲大陆的政治和宗教迫害;美国工业化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劳动力;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美国相对宽松的移民环境。(3分)
影响:改变了美国的人口结构;为美国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廉价劳动力,优化了美国人才资源的配置;为美国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了美国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力的发展;扩大了美国的国内市场;丰富和发展了美国文化。(6分)
18.【答案】【小题1】现实价值:利于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利于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民族意识,塑造民族性格,建立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6分)
【小题2】策略:构建国家文化传播战略体系;优化儒家思想传播内容;创新儒家思想传播体制并改革教育制度,培育传播人才;推进儒家思想传播主体与渠道多元化;提高儒家思想在网络传播中的水平。(6分)
19.【答案】
(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3分)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4分)
(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6分)
20.【答案】(12分)示例1:中国古代抗疟历程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
阐述:中国古代的抗疟历程体现了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经验性。在与疟疾的长期斗争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抗疟经验。在此基础上,《黄帝内经》专篇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葛洪等古代医药学家从阴阳五行学说出发,系统总结青蒿等药物的性能功用,阐明了“辨证施治”的整体治疗原则,推动了中国古代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也深刻启发了屠呦呦等当代医学家的抗疟制剂研究,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
结论:中国古代的抗疟历程表明,我们要系统整理中医药典籍,发挥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当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示例2:抗疟历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阐述:由于重实践轻理论的思想倾向,以及明清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包括疟疾治疗在内的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近代以来,西医传入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抗疟知识、药物和疗法。然而,受国外技术垄断、国内医药工业落后等因素影响,抗疟西药价格昂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展抗疟药物的科研攻关,逐步实现了抗疟药物国产化的同时,推进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推广计划免疫,为世界疟疾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结论:我们要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改善人民健康状况,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其他参考论题:中外科技交流推动中国抗疟水平提升;中国抗疟历程展示了中西医结合道路的广阔前景;新中国抗疟历程体现制度优势;中国抗疟历程离不开自力更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