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一中2023-2024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一中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5月历史月考试题
考试范围: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18课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古代两河流域最早的文字文献主要记录人们的日常经济活动。随着历史的演进,古代两河流域的原始文献逐渐演变出财物买卖凭证,租赁契约,财物收据等多种法律文献。这一变化反映出两河流域( )
A. 法律以保护私有财产为核心 B. 经济发展环境日益开放包容
C. 居民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 D. 社会诚信缺失问题逐渐加剧
2. 下图是三个地区的古文字图示。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古巴比伦王国楔形文字“鸟” 古埃及文字“太阳” 古中国甲骨文“日”
A. 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特征 B. 三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C. 三地文字发展体现同宗同源的特点 D. 古代亚非文明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3. 公元9世纪,英国僧侣宣称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王子布鲁特斯(Brutus)是第一个定居在不列颠的人,证据是不列颠(Britain)源于“布鲁特斯”,两个世纪后历史学家杰弗里在其虚构的《英国诸王史》中更明确布鲁特斯于公元前1170年登陆。据此可知当时( )
A. 资产阶级推崇希腊古典文化 B. 出现早期民族探源意识
C. 科学理性观念影响学术研究 D. 君权神化催生民族语言
4. 下表为班图人大迁徙概况表。表中信息反映出班图人大迁徙( )
路线 概况
东线 9—10世纪抵达东非沿海地区,一部分人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形成斯瓦希里人
西线 最早的迁徙路线,进入西赤道非洲,西迁后形成刚果人、隆达人、卢巴人、库巴人等
南线 向南迁徙数量最多,直至抵达南非,最终建立了祖鲁部落联盟
A. 破坏了南非地区的生产方式 B. 促进了非洲文明的多样性演进
C. 促使南非地区形成统一国家 D. 颠覆了桑海在西非的霸主地位
5. 有学者认为,通过西地中海港口的开普航线取代了通过东地中海港口的古老贸易路线,取代时间并不是在15世纪葡萄牙人到达印度,而是在17世纪初荷兰和英国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新型商业组织冲击欧洲贸易格局 B. 传统商路贸易依然占据重要地位
C. 葡萄牙海上霸权遭到英荷的抵制 D. 新航路开辟引发了欧洲价格革命
6. 16世纪中期开始,玉米、甘薯逐渐传到全世界,大大增加了当地的粮食产量,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大幅增长,也推动了土地开发。材料说明( )
A. 印第安人为世界做出贡献 B. 商品的流动促进世界发展
C 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 D. 殖民掠夺促进了世界进步
7. 但丁在《论世界帝国》中呼吁建立世界帝国,认为世界帝国的权利直接来自上帝,而不是教皇,世界帝国的君主应实行开明君主专制。该思想( )
A. 动摇了基督教信仰的社会基础 B. 成为启蒙运动的思想源头
C. 促使欧洲各国建立起民族国家 D. 体现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
8. 海地革命早期,美国与海地仍保持密切的商业往来。但当杰斐逊成为美国总统后,他为了避免在海地贸易问题上卷入欧洲大国与法国大革命的纷争,最终屈从于南方奴隶主的要求,实行了贸易禁运。材料表明( )
A. 奴隶制度阻碍美国与海地的关系 B. 美国外交政策根源于本国的利益
C. 拉美民族解放运动得到大国支持 D. 法国大革命撼动了国际殖民体系
9. 下表是《英国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
年份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841年 20% 43% 37%
1877年 14% 55% 31%
A 工业发展迅速 B. 农业经济衰退
C. 贫富差距缩小 D. 服务业占主体
10. 1870年9月15日,由巴黎工人成立的二十区国防共和中央委员会在《告人民书》和《致选民的原则宣言》中呼吁选举成立公社,“把祖国从外国侵略中解放出来,使共和国免遭反动势力的颠覆”。由此可知,当时法国( )
A. 工人武装起义取得了进展 B. 实现了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
C.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 D. 工人阶级支持资产阶级政权
11. 下图是题为《门罗护院》的漫画,画面主体是山姆大叔,他一手指着美国国会通过的文件,一手做禁止动作,脚下是门罗宣言文本,面前是各国战舰,该漫画( )
A. 充分赞扬美国支援拉美民族独立运动
B. 批判欧洲各国对拉美展开的武装殖民
C. 旨在表达门罗主义遭到各方强烈抵制
D. 隐含美国将拉美作为势力范围的野心
12. 1882年,德、奥、意签订《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这个军事同盟集团以德国为主,意大利则是一个随时待价而沽的动摇的盟友。1902年,英国和日本主要为对抗俄国而结成军事同盟。1907年,英俄缔结协约,最终与此前签订的法俄、英法协约一起构成了三国协约。这些材料可用于说明( )
A.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 两大军事同盟集团积极扩军备战
C. 帝国主义国家权衡利弊选择伙伴 D. 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完全无法协调
13. 如表是1922年10月苏联部分省份的农民情况摘要。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省份 农情摘要
鄂木斯克省 因粮食机关按加倍的播种面积征收粮食税,农民对苏维埃政权非常憎恨
普斯科夫省 粮食税要占农民全部收成的2/3还要多
梁赞省 100%完成粮食税的农民必然要挨饿
特维尔省 完成粮食税后,现在农民不得不在市场上购买粮食
雷宾斯克省 农民为了少交粮食税,减少播种面积
基辅省 有农民因粮食税的压力而自杀
A.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效率低下 B. 新经济政策的执行存在严重问题
C. 农业集体化并未有效改善农民生活 D. 小农经济阻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14.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战争的拖延,欧洲的企业和管理人员开始大批地离开非洲殖民地,不管是为了参加欧洲的战斗而离开,还是因为在非洲的战争而被征召进当地的基层单位,都使本来在非洲就很少的欧洲人变得更少了。殖民地的属民没有错过这一时机,借机掀起了武装起义和其他形式的反抗。这一时期非洲国家( )
A. 实现了民族自决要求 B. 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
C. 萌发了民族独立思想 D. 掀起了民族独立风暴
15. 下表是1936—1939年苏联在西班牙发行的电影和书籍(部分)
形式 名称 内容
电影 《火中马德里》 重点展现法西斯势力对马德里的狂轰滥炸, 揭露法西斯的战争暴行。
《热烈欢迎》 展现被疏散的西班牙儿童在苏联受到热烈欢迎的场景,展示战时苏联和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友好关系。
书籍 《苏联的社会主义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强调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更为关注“人”本身,将“人文关怀”置于思想和行动的中心位置。
这反映了,苏联( )
A. 强烈谴责绥靖政策 B. 在文化领域回应了冷战
C. 注重塑造国家形象 D. 推动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16. 1946年9月,美英在德国的占领区合并后,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公开表示:“德国是欧洲的一部分,假如具有丰富煤铁资源的德国变成一个贫民院的话,欧洲的恢复……必将很慢。”为此,美、英大幅度削减了用于支付赔偿的德国工厂数量。这表明( )
A. 美国开始实施欧洲复兴计划 B. 美英有意推动德国的统一
C. 西欧联合符合美国的利益 D. 德国成为对抗苏联的砝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文明交汇与世界联系】
材料一 波斯帝国领土广大,印度流域文明、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和小亚细亚文明都聚集在它的版图之内……波斯帝国的第三代皇帝大流士一世积极开发海洋,建立全世界最强大的舰队,游弋于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等广阔的水域之中,大大加速了三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次文明大汇合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深度和广度也是空前的。波斯帝国时代的文明大汇合,延续到“希腊化时代”约六个世纪之久,其源头则更久远,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二、三千年。那时,文明大汇合的中心是西亚,由于东方文化源源不断输往西方,极大地促进了欧洲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摘编自李忠存《试析波斯帝国时代的文明大汇合》
材料二 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从地区隔绝向世界形成统一整体过渡的历史,只是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过去长期存在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相对隔绝状态才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被打破,整个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才逐步形成为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而又互相矛盾的一体。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波斯帝国时代文明大汇合出现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交汇的角度谈谈世界联系加强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英国发明的。就世界范围来说,这次工业革命以英国为中心,通过新技术的传播带动后进国家,从而推动了近代工厂制度在欧美国家逐步建立,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英国工业革命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
——摘编自赵秀玲《工业革命——世界整合与裂变的双刃剑》
材料二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有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科学家们作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机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不同。
19. 殖民主义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殖民体系下,主权是欧洲列强的特权,也是其对其他地区“落后民族”进行野蛮殖民掠夺、占领和慢略的借口和依据。居于金字塔之上的是拥有巨大暴力能力和殖民能力的欧洲列强,居于金字塔中间的则是较弱一等的欧洲国家以及拥有主权或半主权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居于金字塔底层的则是完全丧失主权的亚非拉被征服、掠夺和占领的“落后民族”和“野蛮地区”。这一体系是少部分国家享有主权、大部分国家主权被剥夺的等级体系,也是大国通过武力掠夺、殖民而实现崛起的暴力体系。
——摘编自韦宗友《殖民体系、后殖民体系与大国崛起》。
材料二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谋定物质基础。
——摘编自马克思《不列频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1853年)
材料三 在19世纪70年代,考察过爱尔兰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惨况”后,马克思认为英国的殖民统治导致爱尔兰陷入“糟糕的社会状况”之中。马克思晚年摈弃了早期关于印度社会的认识和观点,丝毫不见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影子。
——摘编自胡洁瑶《从“双重使命”到对殖民主义的批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殖民体系的特征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殖民侵略对印度历史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对印度和殖民主义问题的认识变化,并围绕马克思对殖民主义认识的变化谈谈你的看法。
20.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20世纪下半叶,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态势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与此同时,整个世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材料一:从经济角度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强国,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这意味着,与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面临着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挑战。在即将到来的世界中,美国将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
——摘译自《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英文版
材料二:总的来说,20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虽波澜起伏却相对平稳。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诸方面大胆改革、积极调整,通过制度创新开发资本主义的潜力,是其化险为夷更直接的依托。通过改革激发活力化解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的固定程序和救治“良方”,但改革触及的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而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基本矛盾、维护资本利润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根本目标依然如故。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根据材料一或二的提示,任选一个角度,结合20世纪下半叶世界发生的深刻变化,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标题明确,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一中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5月历史月考试题
考试范围: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18课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古代两河流域最早的文字文献主要记录人们的日常经济活动。随着历史的演进,古代两河流域的原始文献逐渐演变出财物买卖凭证,租赁契约,财物收据等多种法律文献。这一变化反映出两河流域( )
A. 法律以保护私有财产为核心 B. 经济发展环境日益开放包容
C. 居民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 D. 社会诚信缺失问题逐渐加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两河流域。根据材料可知,两河流域的文字由开始的主要记录人们的日常经济活动逐渐演变出多种法律文献,这反映出两河流域的居民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保护私有财产为核心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两河流域关于财物买卖的相关法律文献,无法据此得出经济发展环境日益开放包容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诚信问题日益加剧的相关信息,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 下图是三个地区的古文字图示。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古巴比伦王国楔形文字“鸟” 古埃及文字“太阳” 古中国甲骨文“日”
A. 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特征 B. 三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C. 三地文字发展体现同宗同源的特点 D. 古代亚非文明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古代中国的古文字虽然有一定的差别,但是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古代中国的象形文字都是以图形表达意思,从实际物体的形状和特征中演化而来的,这体现了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三个地区存在交往,排除B项;三地文字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材料所列的文字是静态的,并未体现出文字的发展,因此无法证明三地文字同宗同源,排除C项;材料没有将亚非地区和其它地区进行对比,因此无法说明古代亚非文明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排除D项。故选A项。
3. 公元9世纪,英国僧侣宣称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王子布鲁特斯(Brutus)是第一个定居在不列颠的人,证据是不列颠(Britain)源于“布鲁特斯”,两个世纪后历史学家杰弗里在其虚构的《英国诸王史》中更明确布鲁特斯于公元前1170年登陆。据此可知当时( )
A. 资产阶级推崇希腊古典文化 B. 出现早期民族探源意识
C. 科学理性观念影响学术研究 D. 君权神化催生民族语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9世纪后的英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9世纪英国僧侣就从希腊神话中探索不列颠的建立过程,两个世纪后,史学家也考证了英国是布鲁特斯于公元前1170年登陆的观点,说明英国开始探究国家的起源,反映了早期民族探源意识的出现,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9-12世纪的英国探源,此时不能说资产阶级推崇希腊古典文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从希腊神话中探索英国的起源,不能说是科学理性的,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语言的探究和君权神授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4. 下表为班图人大迁徙概况表。表中信息反映出班图人大迁徙( )
路线 概况
东线 9—10世纪抵达东非沿海地区,一部分人同移居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混合,形成斯瓦希里人
西线 最早的迁徙路线,进入西赤道非洲,西迁后形成刚果人、隆达人、卢巴人、库巴人等
南线 向南迁徙的数量最多,直至抵达南非,最终建立了祖鲁部落联盟
A. 破坏了南非地区的生产方式 B. 促进了非洲文明的多样性演进
C. 促使南非地区形成统一国家 D. 颠覆了桑海在西非的霸主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非洲)。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班图人经过不同的路线迁徙到东非、西非和南非,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文明,表明班图人的迁徙促进了非洲文明多样化的演进,B项正确;班图人抵达南非,最终建立了祖鲁部落联盟,没有体现对南非地区生产方式的破坏,排除A项;班图人到达南非,最终建立了祖鲁部落联盟,并没有使南非地区形成统一国家,排除C项;桑海建立霸主地位的时间是16世纪,晚于班图人的迁徙,排除D项。故选B项。
5. 有学者认为,通过西地中海港口的开普航线取代了通过东地中海港口的古老贸易路线,取代时间并不是在15世纪葡萄牙人到达印度,而是在17世纪初荷兰和英国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新型商业组织冲击欧洲贸易格局 B. 传统商路贸易依然占据重要地位
C. 葡萄牙海上霸权遭到英荷的抵制 D. 新航路开辟引发了欧洲价格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由材料可知,商业公司的组建影响了欧洲贸易路线,冲击了欧洲贸易格局,A项正确;该学者强调的是传统贸易航线被取代,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近代欧洲贸易路线的变化,不是海上霸权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欧洲价格革命,没有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6. 16世纪中期开始,玉米、甘薯逐渐传到全世界,大大增加了当地的粮食产量,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大幅增长,也推动了土地开发。材料说明( )
A. 印第安人为世界做出贡献 B. 商品的流动促进世界发展
C 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 D. 殖民掠夺促进了世界进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中期以后的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玉米、甘薯原产于美洲,是美洲的印第安人培育的农作物。根据 “大大增加了当地的粮食产量,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大幅增长,也推动了土地开发”可知,玉米、甘薯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世界人口增长和土地开发,由此说明印第安人为世界做出了贡献,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玉米、甘薯的影响,并不是商品的流动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玉米、甘薯的影响,无法说明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排除C项;殖民掠夺不利于世界进步,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7. 但丁在《论世界帝国》中呼吁建立世界帝国,认为世界帝国的权利直接来自上帝,而不是教皇,世界帝国的君主应实行开明君主专制。该思想( )
A. 动摇了基督教信仰的社会基础 B. 成为启蒙运动的思想源头
C. 促使欧洲各国建立起民族国家 D. 体现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世界帝国的权利直接来自上帝,而不是教皇,世界帝国的君主应实行开明君主专制”可知,但丁主张建立开明君主专制的世界帝国,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抨击了基督教会的思想束缚,属于人文主义的政治思想,D项正确;近代科学动摇了基督教信仰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本主义性质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最初发生于英国,排除B项;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8. 海地革命早期,美国与海地仍保持密切的商业往来。但当杰斐逊成为美国总统后,他为了避免在海地贸易问题上卷入欧洲大国与法国大革命的纷争,最终屈从于南方奴隶主的要求,实行了贸易禁运。材料表明( )
A. 奴隶制度阻碍美国与海地的关系 B. 美国外交政策根源于本国的利益
C. 拉美民族解放运动得到大国支持 D. 法国大革命撼动了国际殖民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海地革命早期(美国和海地)。材料讲述了美国与海地从保持密切的商业往来到实行贸易禁运的变化,变化原因体现了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B项正确;奴隶制度阻碍美国与海地的关系虽然有一定道理,但这并不是本题考查意图,排除A项;拉美民族解放运动得到大国支持只能部分体现材料中的观点,排除C项;法国大革命撼动了国际殖民体系,虽然符合历史事实但不是材料要强调的,排除D项。故选B项。
9. 下表是《英国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
年份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841年 20% 43% 37%
1877年 14% 55% 31%
A. 工业发展迅速 B. 农业经济衰退
C 贫富差距缩小 D. 服务业占主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1和1877年(英国)。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从1841年到1877年,英国工业就业人口比重增加,农业和服务业就业人口减少,说明这一时期英国工业发展迅速,A项正确;农业就业人口比例下降不代表农业经济衰退,排除B项;图示内容无法体现贫富差距缩小,排除C项;服务业就业人口比例小于工业就业人口,不能说明服务业占主体,排除D项。故选A项。
10. 1870年9月15日,由巴黎工人成立的二十区国防共和中央委员会在《告人民书》和《致选民的原则宣言》中呼吁选举成立公社,“把祖国从外国侵略中解放出来,使共和国免遭反动势力的颠覆”。由此可知,当时法国( )
A. 工人武装起义取得了进展 B. 实现了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
C.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 D. 工人阶级支持资产阶级政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0年的法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从巴黎工人提出的诉求把祖国从外国侵略中解放出来,使共和国免遭反动势力的颠覆,可知当时法国的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是最突出的,矛盾激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人武装起义的成果,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与国际工人的联合,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政权的支持,排除D项。故选C项。
11. 下图是题为《门罗护院》的漫画,画面主体是山姆大叔,他一手指着美国国会通过的文件,一手做禁止动作,脚下是门罗宣言文本,面前是各国战舰,该漫画( )
A. 充分赞扬美国支援拉美民族独立运动
B. 批判欧洲各国对拉美展开的武装殖民
C. 旨在表达门罗主义遭到各方强烈抵制
D. 隐含美国将拉美作为势力范围的野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依据材料“画面主体是山姆大叔,他一手指着美国国会通过的文件,一手做禁止动作,脚下是门罗宣言文本,面前是各国战舰”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通过门罗宣言向欧洲列强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即欧洲列强不应殖民美洲,其实质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美国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是赞扬美国支援拉美民族独立运动,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欧洲各国不应在殖民美洲,排除B项;漫画无法反映门罗主义遭到各方强烈抵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2. 1882年,德、奥、意签订《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这个军事同盟集团以德国为主,意大利则是一个随时待价而沽的动摇的盟友。1902年,英国和日本主要为对抗俄国而结成军事同盟。1907年,英俄缔结协约,最终与此前签订的法俄、英法协约一起构成了三国协约。这些材料可用于说明( )
A.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 两大军事同盟集团积极扩军备战
C. 帝国主义国家权衡利弊选择伙伴 D. 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完全无法协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82至1907年的欧洲。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而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使其实力对比发生重大的变化,列强之间的矛盾也变得更加繁复,从而推动了不同利益的军事同盟集团的形成,C项正确;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两大军事同盟集团积极扩军备战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完全无法协调”的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13. 如表是1922年10月苏联部分省份的农民情况摘要。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省份 农情摘要
鄂木斯克省 因粮食机关按加倍的播种面积征收粮食税,农民对苏维埃政权非常憎恨
普斯科夫省 粮食税要占农民全部收成的2/3还要多
梁赞省 100%完成粮食税农民必然要挨饿
特维尔省 完成粮食税后,现在农民不得不在市场上购买粮食
雷宾斯克省 农民为了少交粮食税,减少播种面积
基辅省 有农民因粮食税的压力而自杀
A.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效率低下 B. 新经济政策的执行存在严重问题
C. 农业集体化并未有效改善农民生活 D. 小农经济阻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22年10月属于新经济政策执行时期,材料表明新经济政策情况下,农民粮食税负担沉重,这是由于粮食税本身税率高,粮食机关按加倍的播种面积,还不考虑农民的收成,这都是新经济政策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B项正确;当时尚未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是在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排除A项;当时尚未实行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是在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排除C项;表格中所反映的农情并不是小农经济阻碍农业生产的结果,而是因为粮食税税率高以及执行过程中忽视实际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4.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战争的拖延,欧洲的企业和管理人员开始大批地离开非洲殖民地,不管是为了参加欧洲的战斗而离开,还是因为在非洲的战争而被征召进当地的基层单位,都使本来在非洲就很少的欧洲人变得更少了。殖民地的属民没有错过这一时机,借机掀起了武装起义和其他形式的反抗。这一时期非洲国家( )
A. 实现了民族自决要求 B. 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
C. 萌发了民族独立思想 D. 掀起了民族独立风暴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非洲。根据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批欧洲人离开非洲,非洲独立意识日益觉醒,“武装起义和其他形式的反抗”严重动播欧洲列强在非洲的殖民统治,B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民族自决”原则并未在非洲推行,排除A项;帝国主义在瓜分非洲的过程中,一直遭到非洲人民的强烈反抗,非洲国家的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促进了非洲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而非一战爆发后非洲国家才开始萌发民族独立思想,排除C项;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非洲大陆掀起民族独立风暴,排除D项。故选B项。
15. 下表是1936—1939年苏联在西班牙发行的电影和书籍(部分)
形式 名称 内容
电影 《火中马德里》 重点展现法西斯势力对马德里的狂轰滥炸, 揭露法西斯的战争暴行。
《热烈欢迎》 展现被疏散的西班牙儿童在苏联受到热烈欢迎的场景,展示战时苏联和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友好关系。
书籍 《苏联的社会主义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强调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更为关注“人”本身,将“人文关怀”置于思想和行动的中心位置。
这反映了,苏联( )
A. 强烈谴责绥靖政策 B. 在文化领域回应了冷战
C. 注重塑造国家形象 D. 推动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6—1939年苏联。据材料可知,苏联在西班牙发行的电影和书籍中,在展现法西斯暴行的同时,重点展现的是苏联的国家良好形象,说明其注重塑造国家形象,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苏联的良好形象,没有描述绥靖政策的信息,排除A项;冷战是在二战后开始的,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反法西斯同盟在1942年建立,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 1946年9月,美英在德国的占领区合并后,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公开表示:“德国是欧洲的一部分,假如具有丰富煤铁资源的德国变成一个贫民院的话,欧洲的恢复……必将很慢。”为此,美、英大幅度削减了用于支付赔偿的德国工厂数量。这表明( )
A. 美国开始实施欧洲复兴计划 B. 美英有意推动德国的统一
C. 西欧的联合符合美国的利益 D. 德国成为对抗苏联的砝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美英德)。随着美苏关系走向冷战对峙,美国扶植德国(联邦德国)以遏制苏联,德国成为对抗苏联的砝码,D项正确;美国开始实施欧洲复兴计划时间是1947年,排除A项;美英是想通过德国对抗苏联,并不想德国统一,排除B项;西欧的联合符合美国的利益不能据材料得出,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文明交汇与世界联系】
材料一 波斯帝国领土广大,印度流域文明、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和小亚细亚文明都聚集在它的版图之内……波斯帝国的第三代皇帝大流士一世积极开发海洋,建立全世界最强大的舰队,游弋于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等广阔的水域之中,大大加速了三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次文明大汇合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深度和广度也是空前的。波斯帝国时代的文明大汇合,延续到“希腊化时代”约六个世纪之久,其源头则更久远,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二、三千年。那时,文明大汇合的中心是西亚,由于东方文化源源不断输往西方,极大地促进了欧洲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摘编自李忠存《试析波斯帝国时代的文明大汇合》
材料二 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从地区隔绝向世界形成统一整体过渡的历史,只是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过去长期存在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相对隔绝状态才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被打破,整个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才逐步形成为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而又互相矛盾的一体。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波斯帝国时代文明大汇合出现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交汇的角度谈谈世界联系加强的影响。
【答案】(1)原因: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积极开发海洋,开辟海洋大通道,加速了文明交往;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相互交融,承前启后;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或行省制等政治制度的实行)。
特点:统治者支持,与军事征服相伴随;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帝国主导,西亚成为中心;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
(2)积极影响:加强了不同文明区域之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文明的传承和交融;打破了相对独立发展的多元文明格局,有利于世界从地区隔绝走向统一整体;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制度文化,有利于文明的进步和社会转型;改变了不同文明区域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开阔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
消极影响:文明交汇常常伴随着征服战争,给被征服地区带去深重灾难,打破了正常的秩序和规则;冲击了亚非拉古老的文明,也加深了亚非拉地区的贫穷落后;在近代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中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古代波斯帝国。原因:根据材料“波斯帝国领土广大,印度流域文明、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和小亚细亚文明都聚集在它的版图之内”,可得出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根据材料“波斯帝国的第三代皇帝大流士一世积极开发海洋,建立全世界最强大的舰队,游弋于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等广阔的水域之中,大大加速了三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可得出积极开发海洋,开辟海洋大通道,加速了文明交往;根据材料“波斯帝国时代的文明大汇合,延续到‘希腊化时代’约六个世纪之久,其源头则更久远,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二、三千年”,可得出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相互交融,承前启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或行省制等政治制度的实行)。
特点:根据材料“波斯帝国的第三代波斯帝国时代的文明大汇合,延续到‘希腊化时代’约六个世纪之久,其源头则更久远,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二、三千年皇帝大流士一世积极开发海洋,建立全世界最强大的舰队,游弋于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爱琴海和黑海等广阔的水域之中,大大加速了三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可得出统治者支持,与军事征服相伴随;根据材料“这次文明大汇合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得出内容丰富,范围广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帝国主导,西亚成为中心;根据材料“波斯帝国时代的文明大汇合,延续到‘希腊化时代’约六个世纪之久,其源头则更久远,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二、三千年”,可得出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古代世界。积极影响:根据材料“整个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才逐步形成为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而又互相矛盾的一体”,可得出加强了不同文明区域之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文明的传承和交融;根据材料“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过去长期存在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相对隔绝状态才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被打破”,可得出打破了相对独立发展的多元文明格局,有利于世界从地区隔绝走向统一整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制度文化,有利于文明的进步和社会转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变了不同文明区域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开阔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
消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明交汇常常伴随着征服战争,给被征服地区带去深重灾难,打破了正常的秩序和规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明交汇冲击了亚非拉古老的文明,也加深了亚非拉地区的贫穷落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近代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中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英国发明的。就世界范围来说,这次工业革命以英国为中心,通过新技术的传播带动后进国家,从而推动了近代工厂制度在欧美国家逐步建立,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英国工业革命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
——摘编自赵秀玲《工业革命——世界整合与裂变的双刃剑》
材料二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有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科学家们作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机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不同。
【答案】(1)特点:过程较长;由轻工业开始;实现大机器生产;以工厂为生产组织形式。
影响: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促进生产组织方式的革新;促进城市的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
(2)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技术革新建立生产经验上。
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科学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工业革命(英国)。根据材料“第一次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开始……以19世纪30、40年代基本完成”及所学知识可知,过程较长;根据材料“重要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英国发明的”及所学知识可知,实现大机器生产、以工厂为生产组织形式。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影响从积极方面来答,积极方面可以从生产力、生产组织方式、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等方面去分析,根据材料“推动近代工厂制度的建立”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促进生产组织方式的革新,提高社会的生产力,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一“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做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有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技术革新建立在生产经验基础上。根据材料“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科学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9. 殖民主义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殖民体系下,主权是欧洲列强的特权,也是其对其他地区“落后民族”进行野蛮殖民掠夺、占领和慢略的借口和依据。居于金字塔之上的是拥有巨大暴力能力和殖民能力的欧洲列强,居于金字塔中间的则是较弱一等的欧洲国家以及拥有主权或半主权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居于金字塔底层的则是完全丧失主权的亚非拉被征服、掠夺和占领的“落后民族”和“野蛮地区”。这一体系是少部分国家享有主权、大部分国家主权被剥夺的等级体系,也是大国通过武力掠夺、殖民而实现崛起的暴力体系。
——摘编自韦宗友《殖民体系、后殖民体系与大国崛起》。
材料二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谋定物质基础。
——摘编自马克思《不列频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1853年)
材料三 在19世纪70年代,考察过爱尔兰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惨况”后,马克思认为英国的殖民统治导致爱尔兰陷入“糟糕的社会状况”之中。马克思晚年摈弃了早期关于印度社会的认识和观点,丝毫不见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影子。
——摘编自胡洁瑶《从“双重使命”到对殖民主义的批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殖民体系的特征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殖民侵略对印度历史发展影响。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对印度和殖民主义问题的认识变化,并围绕马克思对殖民主义认识的变化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特征:以西欧国家为中心;形成西方文化圈如葡语、西班牙语、英语文化圈(或使世界连成一体);殖民体系是一个不平等、充满暴力的等级体系,也是一个弱肉强食体系。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本质的扩张性和开放性;地理大发现及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殖民扩张及掠夺;两次工业革命的促进作用;极强主义的、非伦理化的文化推动,不受道义的约束,最大限度的实行掠夺和扩张。
(2)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及统治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苦难和贫困,但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客观上冲击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破坏了殖民地原有的经济体制,引起了经济的深刻变化,起了建设性的作用。
(3)变化:由认为英国对印度由“双重使命”到认为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看法:思想认识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变化;一定时期的思想认识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史料来源影响史学研究;历史问题是复杂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马克思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特征:根据材料“居于金字塔之上的是欧洲列强”可归纳出以西欧国家为中心;据材料“居于金字塔之上的是拥有巨大暴力能力和殖民能力的欧洲列强,居于金字塔中间的则是较弱一等的欧洲国家”及所学知识可知,形成西方文化圈如葡语、西班牙语、英语文化圈;根据材料“也是大国通过武力掠夺、殖民而实现崛起的暴力体系”可归纳出殖民体系是一个不平等、充满暴力的等级体系,也是一个弱肉强食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日益连为一体。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在,殖民体系形成的原因可以从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全球联系的加强、殖民扩张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等角度分析可知。具体而言,殖民体系的形成源于资本主义经济本质的扩张性和开放性;地理大发现及新航路的开辟推动殖民体系形成;西欧国家殖民扩张及掠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次工业革命的促进作用;极权主义的、非伦理化的文化推动,不受道义的约束,最大限度的实行掠夺和扩张,推动殖民体系形成。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印度)。根据材料二“一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可知,殖民掠夺具有两面性;再结合“殖民扩张”相关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一方面破坏殖民地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苦难和贫困,而另一方面,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引起了殖民地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起了建设性的作用。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变化:据材料“丝毫不见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影子”“考察过爱尔兰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惨况’后,马克思认为英国的殖民统治导致爱尔兰陷入‘糟糕的社会状况’之中”可知,由认为英国殖民侵略的“双重使命”到认为英国的殖民统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对殖民主义看法变化的原因可以从思想认识的变化、史料来源的变化、历史问题的复杂性、马克思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等方面进行说明。
20.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20世纪下半叶,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态势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与此同时,整个世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材料一:从经济角度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强国,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这意味着,与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面临着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挑战。在即将到来的世界中,美国将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
——摘译自《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英文版
材料二:总的来说,20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虽波澜起伏却相对平稳。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诸方面大胆改革、积极调整,通过制度创新开发资本主义的潜力,是其化险为夷更直接的依托。通过改革激发活力化解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的固定程序和救治“良方”,但改革触及的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而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基本矛盾、维护资本利润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根本目标依然如故。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根据材料一或二的提示,任选一个角度,结合20世纪下半叶世界发生的深刻变化,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标题明确,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范文1两极格局中孕育了多极化趋势
二战后,随着冷战形势的不断发展,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走向对峙,推动两极格局形成。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两大阵营内部发生分化,新兴力量不断兴起,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随着欧共体的成立、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西欧和日本成为非常重要的国际力量,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导致了东欧国家的反抗和中苏关系的破裂,表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与此同时,中国拥有了“两弹一星”、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兴起了不结盟运动,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两极格局本身是不完整的,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在两极格局下,世界其他力量中心也在发展,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范文2二战后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变与不变)
经济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发展,也对资本主义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经济危机的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无序竞争,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整,如制定经济计划、增加政府开支,利用信贷、税收、利率等手段实施调控,这使资本主义发展一度增长非常迅速。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这对于缓和收入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福利制度也带来成沉重的财政负担和一些观念危机。
二战后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但这些变化主要触及的是统治手段和方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根基材料“从经济角度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强国,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结合所学知识可拟定论题为两极格局中孕育了多极化趋势。然后结合20世纪下半叶世界局势变化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述,如范文1两极格局中孕育了多极化趋势 二战后,随着冷战形势的不断发展,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走向对峙,推动两极格局形成。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两大阵营内部发生分化,新兴力量不断兴起,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随着欧共体的成立、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西欧和日本成为非常重要的国际力量,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导致了东欧国家的反抗和中苏关系的破裂,表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与此同时,中国拥有了“两弹一星”、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兴起了不结盟运动,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两极格局本身是不完整的,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在两极格局下,世界其他力量中心也在发展,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一中2023-2024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