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二十四中学
教研联片历史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一、选择题(共40分)
1. 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 )
A. 加强了边疆管理 B. 促进了西域发展
C. 推动了物种交流 D. 完成了最初使命
2. 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西周实行分封制,呈现等级森严特征 B. 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 西周手工业中青铜冶炼十分落后 D.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3. 据史料记载“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船舶)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记载意在( )
A. 批评隋朝皇帝的残暴统治 B. 评价隋朝运河的历史功绩
C. 描绘运河沿线的商贸繁荣 D. 肯定隋朝先进的造船技术
4. 北宋宰相赵普曾推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体现北宋在经济上“夺其权”措施的是( )
A. 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B. 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 设通判监督知州,以分知州的权利 D. 设置转运使,收回地方财赋权
5. 历史图示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反映。下面的示意图更有助于我们了解( )
A. 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
B. 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C.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程
D. 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6. 1948年,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动包括辽沈战役在内的三大战役。下列关于辽沈战役说法正确的是( )
A. 辽沈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最先打响的战役,始于1948年9月
B. 辽沈战役是由陈毅等人指挥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进行的
C. 辽沈战役攻占天津后和平解放了北平,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D. 辽沈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其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7.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
A. 政治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B. 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
C. 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政治革命
D. 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洋务运动
8. 周恩来总理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B. 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C. 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D. 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9. 请仔细阅读下面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年代尺①和②处所示内容相比较
A. ②处更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B. 二者都改变了我国社会性质
C. 二者经济形势没有任何变化
D. 二者都是生产力必须适应生产关系的需要
10. 到18世纪中叶,在反对英国的斗争中,殖民地人民对英国的认同感大为削弱,他们认为“他们是与英国本土居民有所不同的‘美利坚人’,是一种新人”。这说明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是( )
A. 英国殖民统治的残酷压迫 B. 英美两国民族文化的不同
C. 北美人民独立意识觉醒 D. 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1.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马克思、恩格斯预言无产阶级革命必将胜利。但恩格斯在离世前的文章中又承认资本主义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表明马克思主义是( )
A. 实践的理论 B. 人民的理论
C. 科学的理论 D. 发展的理论
12. 雅典人认为他们的身体“是给他们的城邦使用的,好像不是他们自己的一样”:亚里斯多德也声称,“我们不应假想任何公民可私有其本身,我们毋宁认为任何公民都应为城邦所公有。”这表明古代雅典( )
A. 充分保护公民权益 B. 强调公民公共意识
C. 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D. 维护城邦独立自治
13. 在1787年的制宪会议上,“有人触动奴隶制,人们知道如果废除奴隶制,很多州就不会承认联邦政府。所以,美国是一个自由和奴隶并存的联邦,美国不仅保护了自由,也保护了奴隶制”。据此可知,美国制宪会议( )
A. 致力于实现国家统一 B. 背弃了启蒙思想内核
C. 肯定了奴隶制的价值 D. 带有明显的妥协色彩
14. 1941年9月,苏联对面包、糖和糖果施行食物购买证政策,城市居民分为有不同食品定额的个群体,其中航空、化工、煤炭、石油、电力、冶金行业的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比普通标准中的工人类别拥有较高的定量。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A. 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B. 现代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C 计划经济体制更加巩固 D. 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危急
15.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时代特征是( )
A. 无产阶级的斗争 B. 资产阶级统治的扩大
C.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D.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
16. 俄国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也曾有人试图进行改革,但未能大胆果断地进行,因而成效甚微。被得一世执政后,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毅然决然地抛弃俄国自大守旧的传统,亲自率团出国考察,学习西欧,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胆果断的全面改革。可见,这场改革( )
A. 成为俄国历史的第一个转折点 B. 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 得益于改革者极高的执政能力 D. 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17.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他们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由此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A. 几乎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B. 电力成为新能源进入生产生活
C. 世界各国都取得跨越式发展 D. 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18. 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存在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下列对史事时间和空间表述完整的是( )
A 1804年,拿破仑第一帝国建立
B.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 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 1944年,英美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19.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
B. 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C.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 给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同等的机遇与挑战
20. “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这说明( )
A. 阿拉伯帝国的分裂使阿拉伯文化区形成 B. 文化发展是阿拉伯帝国繁荣的重要体现
C. 东西文化在阿拉伯地区得到广泛的交流 D. 阿拉伯文化影响了东西方文化发展特点
二、材料分析题(共20分)
21. 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与时 俱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如日本学习唐朝律令制度实行“大化改新”,从而使日本成功地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实现了历史的飞跃。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三 18世纪后半期,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蒸汽和新的工具把工场手工业变成现代大工业,从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现代工业社会的到来。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它是以什么为纽带?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种制度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别归纳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实现了“历史的飞跃”的含义。
(3)材料三中英国进行“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指的是什么变革? 使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根据材料三概括这次革命的影响。
22. 近代以来,日本两次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记的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集中反映中国人民的意志,使我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图1史实发生在哪一次战争当中?图2“镜头下的日军暴行”再现了哪一事件发生时的情景?结合所学历史,概括日军侵华屡屡得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举出两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取得胜利的战役?除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外,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还有哪些?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请说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每年的几月几日?指出中国确定“纪念日”和设立“公祭日”有什么现实意义?
23.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但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不断,例如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
(1)根据材料一,分析德国在战争中最不利的因素是什么 一战的导火线是什么事件
材料二 你可以把它(战争)比做一场足球赛,我们就好像是预备队,闲坐在一旁的长凳上瞧人家的。俄国和中国形成先上场的第一队……在球赛进行到我们的先锋队员快要疲乏的时候,我们就该参加进去,做最后一击,决定全局的胜利。
——摘自1941年罗斯福的一次演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参加进去”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两次世界大战基本情况比较表
历时
参战国 卷入人口
死亡人数
一战 4年多 30多个 约15亿 1000余万
二战 6年多 60多个 约20亿 5000余万
——根据百度词条整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次世界大战的共同危害。
材料四:习近平指出,乌克兰危机复杂演变,对国际形势产生重大影响,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中方始终站在和平一边,核心立场就是劝和促谈。我相继提出了“四个应该”,“四个共同”和“三点思考”。中国在此基础上发布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
——2023年4月26日《习近平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电话》
(4)根据材料四指出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中国的核心立场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023-2024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二十四中学
教研联片历史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一、选择题(共40分)
1. 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 )
A. 加强了边疆管理 B. 促进了西域发展
C 推动了物种交流 D. 完成了最初使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可知大蒜是张骞出使西域时从西域带回来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物种交流,C项正确;边疆管理,与题干信息“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不符,排除A项;促进了西域发展,与题干信息“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没有联系,排除B项;完成了最初使命,与题干信息“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没有联系,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2. 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西周实行分封制,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 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 西周手工业中青铜冶炼十分落后 D.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材料“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反映的正是西周分封制下森严的等级制度,A项正确;用鼎数量的不同不能说明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排除B项;商周时期青铜冶炼技术十分高超,用鼎数量的不同不能体现青铜冶炼十分落后,排除C项;鼎数量的不同与各地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 据史料记载“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船舶)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记载意在( )
A. 批评隋朝皇帝的残暴统治 B. 评价隋朝运河的历史功绩
C. 描绘运河沿线的商贸繁荣 D. 肯定隋朝先进的造船技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舶舶相继。”等可知,材料大意是沿途官府运粮的漕船、私人商旅的船只,在运河上来往络绎不绝,因此,“后代实受其利”意在强调隋朝大运河的作用即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功绩,B项正确;材料重在强调隋朝运河的历史功绩,而非批评隋朝皇帝的残暴统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运河沿线的商贸繁荣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强调运河的作用,没有提到造船技术如何先进,排除D项。故选B项。
4. 北宋宰相赵普曾推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体现北宋在经济上“夺其权”措施的是( )
A. 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B. 采用分化事权办法,削弱相权
C. 设通判监督知州,以分知州的权利 D. 设置转运使,收回地方财赋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知,北宋在经济上“夺其权”措施的是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D项正确;A项是军事上的措施,排除A项;BC两项都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排除BC项。故选D项。
5. 历史图示是对客观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反映。下面的示意图更有助于我们了解( )
A. 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
B. 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C.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程
D. 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示意图中事件均发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解放战争期间,可以先排除A,它们也不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的事件,BC也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D符合题意,它有助于我们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故选D。
6. 1948年,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动包括辽沈战役在内的三大战役。下列关于辽沈战役说法正确的是( )
A. 辽沈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最先打响的战役,始于1948年9月
B. 辽沈战役是由陈毅等人指挥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进行的
C. 辽沈战役攻占天津后和平解放了北平,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D. 辽沈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其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9月发动的辽沈战役,在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后,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接着解放长春和沈阳,解放了东北全境。辽沈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最先打响的战役,A项正确;淮海战役是由陈毅等人指挥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进行的,排除B项;平津战役攻占天津后和平解放了北平,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排除C项;渡江战役和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其残余势力退往台湾,排除D项。故选A项。
7.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
A. 政治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B. 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
C. 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政治革命
D 新文化运动——政治革命——洋务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可知,给出的观点是“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即先思想文化再政治制度最后才是先进工业文明,按这个顺序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应该走的道路是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政治制度﹣洋务运动(工业文明);中国是反其道而行的,近代化探索非常艰难曲折,D项正确;洋务运动属于工业革命,排除ABC项。故选D项。
8. 周恩来总理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B. 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C. 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D. 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民族传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之一,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民族分布特点,未涉及反侵略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9. 请仔细阅读下面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年代尺①和②处所示内容相比较
A. ②处更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B. 二者都改变了我国社会性质
C. 二者经济形势没有任何变化
D. 二者都是生产力必须适应生产关系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②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含市场和计划两个方面,更加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A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没有改变我国的社会性质,排除B项;二者的经济形势是发生了变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了多种经济的成分,排除C项;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到18世纪中叶,在反对英国的斗争中,殖民地人民对英国的认同感大为削弱,他们认为“他们是与英国本土居民有所不同的‘美利坚人’,是一种新人”。这说明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是( )
A. 英国殖民统治的残酷压迫 B. 英美两国民族文化的不同
C. 北美人民独立意识的觉醒 D. 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殖民地人民对英国的认同感大为削弱,他们认为‘他们是与英国本土居民有所不同的‘美利坚人’,是一种新人’。”可知,题干反映了殖民地人民对英国的认同感大为削弱,“美利坚人”的认同感增强,客观上说明了北美人民独立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题干主要反映的是北美人民独立意识的觉醒,加速了战争的爆发,英国殖民统治的残酷压迫是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这一,但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及英美两国民族文化的不同,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没有涉及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1.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马克思、恩格斯预言无产阶级革命必将胜利。但恩格斯在离世前的文章中又承认资本主义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表明马克思主义是( )
A. 实践的理论 B. 人民的理论
C. 科学的理论 D. 发展的理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承认资本主义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表明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是发展的理论,D项正确;材料信息看不出实践的理论,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故选D项。
12. 雅典人认为他们的身体“是给他们的城邦使用的,好像不是他们自己的一样”:亚里斯多德也声称,“我们不应假想任何公民可私有其本身,我们毋宁认为任何公民都应为城邦所公有。”这表明古代雅典( )
A. 充分保护公民权益 B. 强调公民公共意识
C. 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D. 维护城邦独立自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是给他们的城邦使用的,好像不是他们自己的一样”、“我们不应假想任何公民可私有其本身,我们毋宁认为任何公民都应为城邦所公有。”可知雅典人认为自己的身体”是给城邦使用的”。而他们不应假想任何公民可私有其本身,任何公民都应为城邦所公有。这体现了雅典人强烈的公民意识。B项正确;保护公民权益、限制贵族滥用权力、维护城邦独立自治,在题干内容中都没有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 在1787年的制宪会议上,“有人触动奴隶制,人们知道如果废除奴隶制,很多州就不会承认联邦政府。所以,美国是一个自由和奴隶并存的联邦,美国不仅保护了自由,也保护了奴隶制”。据此可知,美国制宪会议( )
A. 致力于实现国家统一 B. 背弃了启蒙思想内核
C. 肯定了奴隶制的价值 D. 带有明显的妥协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美国是一个自由和奴隶并存的联邦,美国不仅保护了自由,也保护了奴隶制”和所学知识可知,制宪会议上,由于南方代表不愿废除奴隶制,否则就不承认联邦政府,所以最终美国1787年宪法保留了奴隶制,这明显是妥协的结果,D项正确;就材料制宪会议的内容明显体现的是具有妥协性,不是致力于实现国家统一,排除A项;美国制宪会议践行了启蒙思想中的民主、人权部分,不能说背弃了启蒙思想内核,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奴隶制的价值,而是为了各州承认联邦政府,对南方有奴隶的州进行了妥协,排除C项。故选D项。
14. 1941年9月,苏联对面包、糖和糖果施行食物购买证政策,城市居民分为有不同食品定额的个群体,其中航空、化工、煤炭、石油、电力、冶金行业的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比普通标准中的工人类别拥有较高的定量。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A. 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B. 现代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C. 计划经济体制更加巩固 D. 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危急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1年6月22日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材料中的“苏联对面包、糖和糖果施行食物购买证政策”反映出当时苏联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危急,对食品进行定量供应和对与战争相关行业的群体实行较高的食品定量标准,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的国民经济结构,故A错误;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在1937年实现了工业化,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体制,故C错误。综上答案 A。
15.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时代特征是( )
A. 无产阶级的斗争 B. 资产阶级统治的扩大
C.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D.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图一是俄国1861年改革,图二是美国南北战争,图三是日本明治维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后,工业革命向世界范围内推广,为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19世纪60﹣7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相继出现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和日本明治维新等重大历史事件,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迅速扩展和加强, B项正确;图片中事件都没有反映无产阶级斗争的问题,排除A项;资产阶级时代的曙光指得是文艺复兴的发生和新航路的开辟,与图片时间不符,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出现,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与图片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6. 俄国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也曾有人试图进行改革,但未能大胆果断地进行,因而成效甚微。被得一世执政后,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毅然决然地抛弃俄国自大守旧的传统,亲自率团出国考察,学习西欧,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胆果断的全面改革。可见,这场改革( )
A. 成为俄国历史的第一个转折点 B. 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 得益于改革者极高的执政能力 D. 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俄国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也曾有人试图进行改革,但未能大胆果断地进行,因而成效甚微。彼得一世执政后,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毅然决然地抛弃俄国自大守旧的传统,亲自率团出国考察,学习西欧,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胆果断的全面改革”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彼得一世改革,材料强调彼得一世执政后,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毅然决然地抛弃俄国自大守旧的传统,亲自率团出国考察,学习西欧,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胆果断的全面改革,这场改革得益于改革者极高的执政能力,C项正确;1861年农奴制改革,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俄国历史的第一个转折点,排除A项;彼得一世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改革,材料不能体现其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排除B项;1861年农奴制改革,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排除D项。故选C项。
17.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他们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由此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A. 几乎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B. 电力成为新能源进入生产生活
C. 世界各国都取得跨越式发展 D. 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他们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由此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故D正确;材料没有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的信息,故A错误;电力成为新能源进入生产生活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故B错误;C项错在“世界各国”。
18. 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存在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下列对史事时间和空间表述完整的是( )
A. 1804年,拿破仑第一帝国建立
B.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 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 1944年,英美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要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史事的时间和空间需要表述完整,1944年,英美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符合题意,D项正确;1804年,拿破仑第一帝国建立,缺失史事的空间,排除A项;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缺失史事的空间,排除B项;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缺失史事的空间,排除C项。故选D项。
19.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
B. 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C.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 给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同等的机遇与挑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来说是有利的,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有利也有弊,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考验,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游戏规则”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B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0. “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这说明( )
A. 阿拉伯帝国的分裂使阿拉伯文化区形成 B. 文化发展是阿拉伯帝国繁荣的重要体现
C. 东西文化在阿拉伯地区得到广泛的交流 D. 阿拉伯文化影响了东西方文化发展特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可知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阿拉伯帝国地处三洲五海之地,对东西方文化兼收并蓄。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文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文化,在不同文明之间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所以东西方文化在阿拉伯帝国得到广泛的交流,故C项符合题意;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不是说阿拉伯帝国的分裂使阿拉伯文化区形成,故A项说法错误;文化发展是阿拉伯帝国繁荣的重要体现,这一点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故B项与题干无关;阿拉伯文化影响了东西方文化发展特点,这一点在题干中也没有涉及,故D项与题干无关;所以应选择C项。
二、材料分析题(共20分)
21. 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与时 俱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如日本学习唐朝律令制度实行“大化改新”,从而使日本成功地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实现了历史的飞跃。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三 18世纪后半期,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蒸汽和新的工具把工场手工业变成现代大工业,从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现代工业社会的到来。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它是以什么为纽带?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种制度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别归纳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实现了“历史的飞跃”的含义。
(3)材料三中英国进行的“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指的是什么变革? 使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根据材料三概括这次革命的影响。
【答案】(1)制度:封君封臣制;纽带:土地的封赐;特点:严格的等级性,权利、义务交织,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2)变化:在交流的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隋唐时互派使节来往;在交流内容上,隋唐之前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后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含义: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3)变革:工业革命;时代:蒸汽时代;影响: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现代工业社会的到来。
【解析】
【小问1详解】
制度:根据材料一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这种制度是封君封臣制;纽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1 世纪,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小问2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二“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 可知,在交流的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隋唐时互派使节来往;在交流内容上,隋唐之前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后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含义:根据材料二“如日本学习唐朝律令制度实行‘大化改新’,从而使日本成功地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实现了历史的飞跃”和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制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小问3详解】
变革:根据材料三“18世纪后半期”“蒸汽和新的工具把工场手工业变成现代大工业”和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对棉纺织品的需求迅速增长,刺激了棉纺织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新技术的发明。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时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影响:根据材料三“蒸汽和新的工具把工场手工业变成现代大工业,从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现代工业社会的到来”和所学知识可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现代工业社会的到来。
22. 近代以来,日本两次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记的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集中反映中国人民的意志,使我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图1史实发生在哪一次战争当中?图2“镜头下的日军暴行”再现了哪一事件发生时的情景?结合所学历史,概括日军侵华屡屡得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举出两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取得胜利的战役?除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外,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还有哪些?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请说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每年的几月几日?指出中国确定“纪念日”和设立“公祭日”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南京大屠杀。原因:日本蓄谋已久;中国的愚昧落后等。
(2)两例: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原因:全民族抗战、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援,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等。
(3)每年的9月3日。现实意义:有利于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有利于维护正义与和平;有利于敦促日本正视和反省军国主义侵略历史,以诚实态度和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受害国人民和国际社会;为维护亚洲的和平乃至世界和平做出贡献。(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材料一图1是日本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图1史实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军占领旅顺后,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从材料一图2日军的暴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2“镜头下的日军暴行”再现了南京大屠杀发生时的情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全面侵华战争,都是蓄谋已久,且当时的中国处于落后之中。因此,由于日本的蓄谋已久以及中国的愚昧落后,日军侵华屡屡得手。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的胜利。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的作用,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除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外,中国全民族的抗战、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援、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等,也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每年的9月3日。从“集中反映中国人民的意志,使我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结合实际可知,中国确定“纪念日”和设立“公祭日”,有利于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有利于维护正义与和平,有利于敦促日本正视和反省军国主义侵略历史,以诚实态度和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受害国人民和国际社会,有利于为维护亚洲的和平乃至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23.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但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不断,例如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
(1)根据材料一,分析德国在战争中最不利的因素是什么 一战的导火线是什么事件
材料二 你可以把它(战争)比做一场足球赛,我们就好像是预备队,闲坐在一旁的长凳上瞧人家的。俄国和中国形成先上场的第一队……在球赛进行到我们的先锋队员快要疲乏的时候,我们就该参加进去,做最后一击,决定全局的胜利。
——摘自1941年罗斯福的一次演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参加进去”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两次世界大战基本情况比较表
历时
参战国 卷入人口
死亡人数
一战 4年多 30多个 约15亿 1000余万
二战 6年多 60多个 约20亿 5000余万
——根据百度词条整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次世界大战的共同危害。
材料四:习近平指出,乌克兰危机复杂演变,对国际形势产生重大影响,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中方始终站在和平一边,核心立场就是劝和促谈。我相继提出了“四个应该”,“四个共同”和“三点思考”。中国在此基础上发布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
——2023年4月26日《习近平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电话》
(4)根据材料四指出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中国的核心立场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答案】(1)因素:处在英法和俄国的东西夹击之中。萨拉热窝事件。
(2)原因:日本偷袭珍珠港。
(3)都破坏了世界和平,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都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严重破坏了经济的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
(4)核心立场就是劝和促谈。用和平谈判交流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要联合起来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要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因素:根据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形势图”可知,德国在战争中最不利的因素是:处在英法和俄国的东西夹击之中。
导火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为了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二“你可以把它(战争)比做一场足球赛,我们就好像是预备队,闲坐在一旁的长凳上瞧人家的。俄国和中国形成先上场的第一队……在球赛进行到我们的先锋队员快要疲乏的时候,我们就该参加进去,做最后一击,决定全局的胜利”联系所学可知,美国“参加进去”的原因是珍珠港事件。
【小问3详解】
共同危害:根据材料三“两次世界大战基本情况比较表”联系所学可知,两次世界大战的共同危害是:可以从破坏和平、浩劫、灾难、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经济破坏等角度进行分析,都破坏了世界和平,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都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严重破坏了经济的发展等。
【小问4详解】
核心立场:根据材料四“习近平指出,乌克兰危机复杂演变,对国际形势产生重大影响,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中方始终站在和平一边,核心立场就是劝和促谈。”得出:核心立场就是劝和促谈。
怎么做:根据材料联系所学可知,可以从两次世界大战、乌克兰危机等角度进行分析,因此,为了避免战争应该用和平谈判交流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要联合起来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要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