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三校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河南省九年级联考押题冲刺模拟卷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开卷考试,可查阅参考资料,但应独立答题,禁止交流资料。
3.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宇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 历史学家称河南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在全省近100座博物馆中,馆藏文物有140余万件,占全国八分之一还要多。这表明( )
A. 历史文物,尽出中原 B. 河南工艺,全国领先
C 文化中原,底蕴深厚 D. 河南商贸,繁荣发达
2. 韩非认为:“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由此可知,韩非( )
A. 赞同道德对人的约束 B. 主张加强君主的权力
C. 希望恢复古代礼制 D. 具有强烈民本色彩
3. 唐代贵族的体育活动广泛多样,马球运动尤为盛行。下列与此现象有关的史实是( )
A. 丝绸之路的繁盛使西域的风物传入中国 B. 海上丝绸之路带来国家财富的增长
C. 朝贡贸易加强了与南海诸国的交流 D. 民间海外贸易因海禁政策取消再度活跃
4. 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A. 加强了君主集权 B. 促进了阶级流动
C. 消除了门第观念 D. 激化了政治矛盾
5. 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
A. 加强了边疆管理 B. 开辟了丝绸之路
C. 传播了佛教文化 D. 扩大了唐朝疆域
6. 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一位正在送外卖的酒店伙计形象。据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菜。”这说明,北宋( )
A. 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B. 城市经济繁荣 C. 坊市格局已被打破 D. 自然经济瓦解
7. 《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反映了( )
A. 封建社会的腐朽与没落 B. “异端”思想影响广泛
C. 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D. 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
8. 这部书全面,总结了中国近3000多年来的农业科学成果,杂采众家,突出农政,还吸收了西方农业科学知识。该书是( )
A 《齐民要术》 B. 《天工开物》 C. 《农政全书》 D. 《本草纲目》
9. “在改革范式上,这是史上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难乎其难。而就其经济来说,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这场改革是指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10. 中国近代史上曾有一个政权在其国歌中写道:“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下列叙述,能体现该政权“旧邦新造”的是它( )
A. 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 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C. 创办新式学堂废除八股取士 D. 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1. 1936年,毛泽东回忆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时,就开始读这个杂志(指《青年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青年杂志》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主要是因为它宣扬( )
A. 民主科学 B. 自强求富 C. 变法图强 D. 三民主义
12. 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叙述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甲午战败后,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国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
B. 戊戌变法后,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被陆续颁布
C.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大公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D. 1905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至此寿终正寝
13. 《六亿人们心花开》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C.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形成 D. 提高基层治理成效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立
14. 1972年,尼克松在访华时说:“我们在这里聚会,并不是我们有共同的信仰,而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具有不同制度和不同价值标准的国家和人民……互有分歧但互相尊重”。这反映出,尼克松( )
A. 谋求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 B. 认为合作是双方关系主流
C. 希望建立平等的世界秩序 D. 彻底放弃敌对中国的政策
15. 公民通常在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确保每一个参与讨论内政、外交问题的人,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该材料反映了雅典( )
A. 建筑水平高超 B. 文化繁荣昌盛 C. 实行民主政治 D. 注重法制建设
16. 人们盛赞法国人对世界法制的贡献,而法国人却真诚的坦言:“我们毫不犹豫地宣称,就我们的立法完善性而言,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要感激罗马人。”请问:以下哪部文件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A. 《汉谟拉比法典》 B. 《人权宣言》
C. 《罗马民法大全》 D. 《权利法案》
17. 文艺复兴的一位作家亚尔伯蒂说:“人是能够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另一位作家彭塔诺说:“我创造了我自己。”以上两位作家的观点都体现了
A. 民主科学精神
B. 生物进化理论
C. 自由平等思想
D. 人文主义精神
18. 林 亨特在《人权的发明:一部历史》中提到: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被视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部人权文献。下列关于上述三部人权文献共性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使本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B. 在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斗争中颁布
C. 体现了三权分立互相制衡原则 D. 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
19.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写道“那时,全世界的人们都在认真思考与坦率讨论这样一个可能性:西方社会的制度或许会垮台,再也行不通了。”这场危机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更有人惊呼:“资本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关于这段历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走出危机的主要办法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危机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成为废墟
C. 危机使得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
D. 这场危机之后资本主义社会再无危机
20. 大气物理学已经有很多理论,有很多精确的偏微分方程,但天气预报的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华为的盘古气象大模型和DeepMind的名为GraphCast的全球天气预报AI模型,预报精度和速度都超过传统的数值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效果的改善得益于( )
A. 世界联系愈发紧密 B. 计算机网络发展
C.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D. 人类新的生活模式
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0——前9世纪,希腊各地也开始普遍使用铁制农具。希腊地区贫瘠而多山,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和犁耕技术的提高,使土地得到成片的开垦和深耕,粮食产量有了很大提高。
公元前8世纪,人们已懂得如何培育葡萄、橄榄、苹果、无花果等经济作物。古希腊农业多采取混合种植的方式,以便尽其地利。农民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合理安排劳动时间和劳动力分配,充分利用劳动力。
——摘编自李桃《古希腊科技文化渊源替嬗与哲学启示》
材料二 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江东地区,它的出现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牵引的耕犁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江南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改进前人的发明,创造出了曲辕犁。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以上两则材料,概括古代希腊和中国古代农业工具的相似之处。
(2)请再列举一例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并说明其作用。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五四运动大事记
五月五、六日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急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
五月七日 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五月二十日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六月五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为加强工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一些通俗的工人刊物在五四运动后应运而生,如《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等……在创办工人刊物的同时,北京、上海等地的早期共产主义者还在工人中创办劳动补习学校,将其作为早期共产主义者与工人阶级联系的纽带。
——摘编自肖华平《试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的进程有哪些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说明其原因。请你列举一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史实。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如何弘扬五四精神。
23. 请结合下列歌曲所创作的时代,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紧扣歌曲与所创作的时代关系;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60年代,路易十四兴建凡尔赛宫,王室成员和贵族在其中极尽奢华。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三级会议在此召开……路易十六在巴黎民众的压力下返回首都,凡尔赛宫作为法国政治中心的历史就此终结。在王室离开以后,围绕凡尔赛宫的命运曾产生过争论,部分民众要求摧毁其中的宫殿和花园,以示对专制统治的打击……国王路易·菲利普在1833年颁布法令,将凡尔赛宫改造为一座具有公共属性的“历史博物馆”,用来记录能够体现法国光辉历史的重大历史事件。
——摘编自荆文翰《从破坏到保护:法国大革命以来国家遗产政策研究》
材料二 从1870年起,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德三次兵戎相见。普法战争后,威廉一世选在凡尔赛宫镜厅登基,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一战后的议和条约也被选在凡尔赛宫签订,埋下了德国20年后挑起更大战争的祸根。二战后,法德在冷战的威胁下,终于出现和解的契机。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法国大革命以来人们对凡尔赛宫态度的变化。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欧洲发展出现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资金流动、人才流动和技术转移日益频繁。从1930年到1990年,随着世界全新沟通的实现,空运成本已从平均每英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纽约与伦敦的三分钟的电话费从244美元降到3美元。1964~1965年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展览会上,沃特·迪士尼公司的一句广告语说:“世界太小了。”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许多美国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人士认为,美国现在的竞争优势在于,它能比国外竞争对手更快地研究创造新技术,但在技术开发方面却落后于日本,日本企业能使新技术成果迅速实现商品化,结果造成美国工业在制造方面往往落后于日本企业。因此他们主张美国政府应该采取诸如制止外国公司购买美国关键技术公司之类的措施,以便设法制止美国高新技术的外流,各工业公司和技术研制部门都要尽力防止自己新技术成果流失。
——摘编自于东林《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世界太小了”这一广告语出现的历史背景。
(2)请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技术交流的认识。
(3)综合上述材料,我国在发展中应注意什么问题。2024年河南省九年级联考押题冲刺模拟卷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开卷考试,可查阅参考资料,但应独立答题,禁止交流资料。
3.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宇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 历史学家称河南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在全省近100座博物馆中,馆藏文物有140余万件,占全国的八分之一还要多。这表明( )
A. 历史文物,尽出中原 B. 河南工艺,全国领先
C. 文化中原,底蕴深厚 D. 河南商贸,繁荣发达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干材料“中国历史博物馆”“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在全省近100座博物馆中,馆藏文物有140余万件,占全国的八分之一还要多。”可知,中原文化,底蕴深厚,C项正确;历史文物,尽出中原,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河南工艺的发展,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河南商贸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2. 韩非认为:“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由此可知,韩非( )
A. 赞同道德对人的约束 B. 主张加强君主的权力
C. 希望恢复古代礼制 D. 具有强烈民本色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韩非”“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B项正确;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依法治国,“赞同道德对人的约束”是儒家学派的主张,排除A项;孔子希望恢复古代礼制,排除C项;民本色彩强调以民为主,材料信息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3. 唐代贵族的体育活动广泛多样,马球运动尤为盛行。下列与此现象有关的史实是( )
A. 丝绸之路的繁盛使西域的风物传入中国 B. 海上丝绸之路带来国家财富的增长
C. 朝贡贸易加强了与南海诸国的交流 D. 民间海外贸易因海禁政策取消再度活跃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干材料“唐代贵族的体育活动广泛多样,马球运动尤为盛行”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都城长安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枢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丝绸之路的繁盛使西域的风物传入中国,马球就是很好的例证,A项正确;国家财富的增长与马球运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唐朝的对外交流是开明的、全方位的、双向的交流,朝贡贸易与“海禁”政策此时尚未出现,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故选A项。
4. 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A. 加强了君主集权 B. 促进了阶级流动
C. 消除了门第观念 D. 激化了政治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唐代科举制使得出身低微的士子得以进入政坛,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君主集权无关,排除A项;C项表述太绝对,排除;根据“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说明科举没有激化政治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5. 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
A. 加强了边疆管理 B. 开辟了丝绸之路
C. 传播了佛教文化 D. 扩大了唐朝疆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结合所学可知,为弘扬佛法,鉴真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为中印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因此鉴真和玄奘的共同贡献是都弘扬传播了佛教文化,都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C项正确;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属于中外交往,并没有加强边疆管理,排除A项;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属于友好的中外交往,没有扩大了唐朝疆域,排除D项。故选C项。
6. 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一位正在送外卖的酒店伙计形象。据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菜。”这说明,北宋( )
A. 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B. 城市经济繁荣 C. 坊市格局已被打破 D. 自然经济瓦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清明上河图》的描绘和《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均体现了北宋开封府饮食服务行业发展迅速,商品化程度高,方便了市民的日常生活,说明北宋城市经济繁荣,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直至清末才被废除,排除A项;坊市格局被打破指的是商业区和居住区界限的消除,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是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的,排除D项。故选B项。
7. 《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反映了( )
A. 封建社会的腐朽与没落 B. “异端”思想影响广泛
C. 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D. 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可知,《窦娥冤》和《水浒传》反映了普通民众希望政治清明的理想,渴望有英雄杀富济贫的愿望,D项正确;《红楼梦》揭示了封建制度走向没落,排除A项;“异端”思想广泛传播在材料中未提及,强调的是民众的理想与愿望,排除B项;材料说明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 这部书全面,总结了中国近3000多年来的农业科学成果,杂采众家,突出农政,还吸收了西方农业科学知识。该书是( )
A. 《齐民要术》 B. 《天工开物》 C. 《农政全书》 D. 《本草纲目》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明朝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不仅是一部总结性的农学著作,而且吸收了西方农业科学知识,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和工具,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C项正确;《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所著的农学著作,并没有吸收西方农业科学知识,排除A项;《天工开物》是明朝宋应星所著的一部关于农业、手工业的综合性科技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并不是侧重于总结农业科学成果,排除B项;《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所著的一部药物学著作,并不属于农学领域,排除D项。故选C项。
9. “在改革范式上,这是史上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难乎其难。而就其经济来说,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这场改革是指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可知是指洋务派进行的洋务运动。结合课本所学,面对内忧外患,地主阶级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强大,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掀起了洋务运动。因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A项符合题意;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C两项不合题意;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点睛:材料“经济来说,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是提示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洋务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瓦解了自然经济。
10. 中国近代史上曾有一个政权在其国歌中写道:“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下列叙述,能体现该政权“旧邦新造”的是它( )
A. 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 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C. 创办新式学堂废除八股取士 D. 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的歌词“亚东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概括可知,这是中华民国国歌,颂扬了向西方学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追求各民族一律平等,追求世界和平,“旧邦改造”是指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并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而是终结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A排除;洋务运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B排除;戊戌变法中规定创办新学堂、废除八股取士,C排除。故选D。
11. 1936年,毛泽东回忆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时,就开始读这个杂志(指《青年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青年杂志》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主要是因为它宣扬( )
A. 民主科学 B. 自强求富 C. 变法图强 D. 三民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开始读《新青年》,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成为我的楷模”可知,胡适和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宣传的民主科学,所以A项正确;B项是洋务运动,不符合题干,C项是戊戌变法的主张,材料中说“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所以排除; D项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 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叙述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甲午战败后,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国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
B. 戊戌变法后,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被陆续颁布
C.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大公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D. 1905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至此寿终正寝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从晚清到民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道路”可知,甲午战败后,面对民族资本主义面临的困局,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国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符合题意,A项正确;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被陆续颁布,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至此寿终正寝,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3. 《六亿人们心花开》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C.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形成 D. 提高基层治理成效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可得出这次会议是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的召开,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A项正确;B项是1949年的一届政协会议,排除B项;C项提出于80年代,排除C项;D项是90年代,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972年,尼克松在访华时说:“我们在这里聚会,并不是我们有共同的信仰,而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具有不同制度和不同价值标准的国家和人民……互有分歧但互相尊重”。这反映出,尼克松( )
A. 谋求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 B. 认为合作是双方关系主流
C. 希望建立平等的世界秩序 D. 彻底放弃敌对中国的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我们在这里聚会,并不是我们有共同的信仰,而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具有不同制度和不同价值标准的国家和人民……互有分歧但互相尊重”可知,尼克松承认中美双方存在意识形态的分歧,但由于中美存在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认为双方应该彼此尊重,反映了其谋求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意愿,A项正确;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结束对抗走向正常化,但双方合作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中美关系,未涉及世界秩序,排除C项;D项“彻底放弃”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5. 公民通常在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确保每一个参与讨论内政、外交问题的人,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该材料反映了雅典( )
A. 建筑水平高超 B. 文化繁荣昌盛 C. 实行民主政治 D. 注重法制建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确保每一个参与讨论内政、外交问题的人,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反映雅典民主政治建设发达,参政议政人数众多C项正确;雅典建筑水平表现在雅典卫城,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文化繁荣的内容,排除B项;廉政建设表现为古代雅典官员在任职前,其资格皆须经审查,每个官员在任职期满后,还要由专人对其在任取期间的活动和账目进行审查。排除D项。故选C项。
16. 人们盛赞法国人对世界法制的贡献,而法国人却真诚的坦言:“我们毫不犹豫地宣称,就我们的立法完善性而言,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要感激罗马人。”请问:以下哪部文件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A. 《汉谟拉比法典》 B. 《人权宣言》
C. 《罗马民法大全》 D. 《权利法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罗马民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颁布该法典的国家是拜占庭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东罗马定都君士坦丁堡(旧名拜占庭),故称“拜占庭帝国”。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罗马民法大全》。C正确;《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成为法典,A排除;《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指导纲领,B排除;《权利法案》是英国的法律文献,确立了君主立宪制,D排除;故选C。
17. 文艺复兴的一位作家亚尔伯蒂说:“人是能够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另一位作家彭塔诺说:“我创造了我自己。”以上两位作家的观点都体现了
A. 民主科学精神
B. 生物进化理论
C. 自由平等思想
D. 人文主义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广为流行。题干的“人是能够从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和“我创造了我自己。”就是人文主义思潮的表现。故D符合题意;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故A不符合题意;生物进化理论是达尔文提出的,和文艺复兴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自由平等思想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与文艺复兴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8. 林 亨特在《人权的发明:一部历史》中提到: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被视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部人权文献。下列关于上述三部人权文献共性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使本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B. 在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斗争中颁布
C. 体现了三权分立互相制衡原则 D.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确立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思想,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体现出独立、自由和平等的思想。三部文献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故D项正确。选项A只适合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排除A;B项在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斗争中颁布只适合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排除B;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互相制衡原则。排除C。故选D。
19.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写道“那时,全世界的人们都在认真思考与坦率讨论这样一个可能性:西方社会的制度或许会垮台,再也行不通了。”这场危机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更有人惊呼:“资本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关于这段历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走出危机的主要办法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危机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成为废墟
C. 危机使得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
D. 这场危机之后资本主义社会再无危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31年……这场危机”可以联系到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据材料“这场危机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更有人惊呼:‘资本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结合所学可知针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各国都采取措施来应对危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他们渡过了经济危机,故选A;材料是指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B说法错误;美苏争霸开始于二战后,不符合题意,C错误;D说法绝对化,明显错误,排除。
20. 大气物理学已经有很多理论,有很多精确的偏微分方程,但天气预报的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华为的盘古气象大模型和DeepMind的名为GraphCast的全球天气预报AI模型,预报精度和速度都超过传统的数值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效果的改善得益于( )
A. 世界联系愈发紧密 B.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C.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D. 人类新的生活模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干材料“华为的盘古气象大模型和DeepMind的名为GraphCast的全球天气预报AI模型,预报精度和速度都超过传统的数值天气预报”可知,华为的盘古气象大模型和DeepMind的名为GraphCast的全球天气预报AI模型,预报精度和速度都超过传统的数值天气预报,这主要得益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B项正确;世界联系愈发紧密说明全球化趋势加强,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天气预报效果得到改善,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无关,排除C项;人类新的生活模式不是天气预报效果改善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0——前9世纪,希腊各地也开始普遍使用铁制农具。希腊地区贫瘠而多山,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和犁耕技术的提高,使土地得到成片的开垦和深耕,粮食产量有了很大提高。
公元前8世纪,人们已懂得如何培育葡萄、橄榄、苹果、无花果等经济作物。古希腊农业多采取混合种植的方式,以便尽其地利。农民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合理安排劳动时间和劳动力分配,充分利用劳动力。
——摘编自李桃《古希腊科技文化渊源替嬗与哲学启示》
材料二 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江东地区,它的出现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牵引的耕犁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江南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改进前人的发明,创造出了曲辕犁。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以上两则材料,概括古代希腊和中国古代农业工具相似之处。
(2)请再列举一例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并说明其作用。
【答案】(1)相似之处:都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都是当时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都是古代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符合题意的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2)耧车,一种传统的农耕工具,提高了当时农业的耕作效率。(符合题意,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相似之处:根据材料“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和犁耕技术的提高,使土地得到成片的开垦和深耕,粮食产量有了很大提高”“农民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合理安排劳动时间和劳动力分配,充分利用劳动力”和所学可知,古代希腊和中国古代农业工具的相似之处是都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都是当时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都是古代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小问2详解】
农业工具: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如选择汉代的耧车,是一种传统的农耕工具,提高了当时农业的耕作效率。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五四运动大事记
五月五、六日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急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
五月七日 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五月二十日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六月五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为加强工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一些通俗的工人刊物在五四运动后应运而生,如《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等……在创办工人刊物的同时,北京、上海等地的早期共产主义者还在工人中创办劳动补习学校,将其作为早期共产主义者与工人阶级联系的纽带。
——摘编自肖华平《试论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的进程有哪些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说明其原因。请你列举一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史实。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如何弘扬五四精神。
【答案】(1)特点: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新特点:深入到工人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符合题意的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原因:五四运动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符合题意的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列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符合题意的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3)无私奉献社会,艰苦奋斗,不懈进取等。(符合题意的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急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可知,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根据材料“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可知,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根据材料“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上海工人开始罢工”可知,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
直接原因:根据所学可知,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小问2详解】
新特点:根据材料“为加强工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一些通俗的工人刊物在五四运动后应运而生”可知,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时深入到工人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原因:根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因此注重与工人阶级的结合;
列举:根据所学可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
【小问3详解】
弘扬: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所学可知,如无私奉献社会,艰苦奋斗,不懈进取等。
23. 请结合下列歌曲所创作的时代,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紧扣歌曲与所创作的时代关系;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答案】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这首歌曲创作于抗战时期,在历史上起到过巨大的作用,提醒国人要居安思危。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进新时代。由此可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可知,表明新中国结束了被压迫被殖民的历史,拥有了独立的主权;由《走进新时代》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强大起来。据此可以拟定标题为: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新中国的成立意义和《走进新时代》创作的时代背景及意义展开论述即可,最后得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60年代,路易十四兴建凡尔赛宫,王室成员和贵族在其中极尽奢华。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三级会议在此召开……路易十六在巴黎民众的压力下返回首都,凡尔赛宫作为法国政治中心的历史就此终结。在王室离开以后,围绕凡尔赛宫的命运曾产生过争论,部分民众要求摧毁其中的宫殿和花园,以示对专制统治的打击……国王路易·菲利普在1833年颁布法令,将凡尔赛宫改造为一座具有公共属性的“历史博物馆”,用来记录能够体现法国光辉历史的重大历史事件。
——摘编自荆文翰《从破坏到保护:法国大革命以来国家遗产政策研究》
材料二 从1870年起,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法德三次兵戎相见。普法战争后,威廉一世选在凡尔赛宫镜厅登基,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一战后的议和条约也被选在凡尔赛宫签订,埋下了德国20年后挑起更大战争的祸根。二战后,法德在冷战的威胁下,终于出现和解的契机。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法国大革命以来人们对凡尔赛宫态度的变化。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欧洲发展出现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态度的变化:从破坏到保护。原因:启蒙思想的传播,民主意识的提高。(符合题意的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2)趋势:逐渐走向联合。(符合题意的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原因: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符合题意的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3)认识:国与国之间应加强团结与协作;合作共赢。(符合题意的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由题干材料“在王室离开以后,围绕凡尔赛宫的命运曾产生过争论,部分民众要求摧毁其中的宫殿和花园,以示对专制统治的打击”“将凡尔赛宫改造为一座具有公共属性的‘历史博物馆’,用来记录能够体现法国光辉历史的重大历史事件。”可知,法国大革命以来人们对凡尔赛宫态度的变化是从破坏到保护。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人们对凡尔赛宫态度变化的原因是启蒙思想的传播,民主意识的提高。
【小问2详解】
趋势:由题干材料“二战后,法德在冷战威胁下,终于出现和解的契机。”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欧洲发展出现的趋势是逐渐走向联合。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欧洲丧失国际格局的中心地位,两极格局下西欧寻求自保,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他们逐渐走上了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的道路。
【小问3详解】
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欧洲逐渐走上了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的道路,因此国与国之间应加强团结与协作;合作共赢。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资金流动、人才流动和技术转移日益频繁。从1930年到1990年,随着世界全新沟通的实现,空运成本已从平均每英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纽约与伦敦的三分钟的电话费从244美元降到3美元。1964~1965年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展览会上,沃特·迪士尼公司的一句广告语说:“世界太小了。”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许多美国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人士认为,美国现在的竞争优势在于,它能比国外竞争对手更快地研究创造新技术,但在技术开发方面却落后于日本,日本企业能使新技术成果迅速实现商品化,结果造成美国工业在制造方面往往落后于日本企业。因此他们主张美国政府应该采取诸如制止外国公司购买美国关键技术公司之类的措施,以便设法制止美国高新技术的外流,各工业公司和技术研制部门都要尽力防止自己新技术成果流失。
——摘编自于东林《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世界太小了”这一广告语出现的历史背景。
(2)请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技术交流的认识。
(3)综合上述材料,我国在发展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1)历史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的创新与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2)观点:许多美国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人士主张防止美国高新技术在全球范围的外流。(符合题意的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认识:生产、技术等全球化是大势所趋,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同时也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相应的政策。(符合题意的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3)应注意问题: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是“双刃剑”,对我国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应该注意趋利避害。(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一“19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资金流动、人才流动和技术转移日益频繁。从1930年到1990年,随着世界全新沟通的实现,空运成本已从平均每英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并结合所学可知背景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科技的创新与进步;根据材料一“1964~1965年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展览会上,沃特·迪士尼公司的一句广告语说:‘’世界太小了。‘”并结合所学可知背景是世界市场不断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的加速。
【小问2详解】
观点:根据材料二“因此他们主张美国政府应该采取诸如制止外国公司购买美国关键技术公司之类的措施,以便设法制止美国高新技术的外流,各工业公司和技术研制部门都要尽力防止自己新技术成果流失”可知材料二的观点是许多美国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人士主张防止美国高新技术在全球范围的外流。认识:根据所学知识,从“全球化”角度分析概括出认识即可,如生产、技术等全球化是大势所趋,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同时也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相应的政策。
【小问3详解】
应注意问题:材料一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发展,材料二反映了全球化下技术交流,综合上述材料,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影响等角度,分析概括出应注意问题即可,如我国在发展中应注意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是“双刃剑”,对我国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应该注意趋利避害。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三校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