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学段测试
初二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60分钟。本试卷试题95分,书写质量3分,卷面安排2分,整个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如图漫画寓意近代中国人民受“三座大山”的压迫。这种现象基本改变的标志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据某年《人民日报》报道:“当国旗图案在政协会议上通过后,许多机关、团体、学校、商号以至民宅,立即自发去订新式国旗。光永茂实业公司一家,三天就做了四千多面。包揽做国旗的新建被服厂各单位,连明连夜地赶,也还是不能满足顾客的要求。顾客们成排地挤在门前急着买,一定要想在十月一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时挂出来,或挂的更早一些。”材料反映当时
A.人民期盼新生政权B.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C.祖国大陆实现统一D.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3.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抵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这标志着
A.祖国获得了统一B.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C.西藏自治区成立D.西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4.“土地改革后,农民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农具……到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 14 亿吨,比 1949年增长 26.9%”这说明土地改革
A.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实现了农民共同富裕
C.改变了农业落后的面貌D.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
5.新中国的几代人,都把自己对一场战争的感受,把一个民族的尊严,浓缩进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浓缩进了《英雄儿女》和《上甘岭》。下列属于这场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是
A.焦裕禄B.王进喜C.邱少云D.雷锋
6.如图反映“一五计划”的特点是
A.重点发展农业B.优先发展运输邮电
C.重点发展重工业D.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7.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953 年初,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一五”计划期间,北京电子管厂建成投产
C.“一五”计划期间先后施工一万多个工业项目
D.“一五”计划的完成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8.“在1952年、1953年,甚至把建设急需的理工科大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分配。1953年暑期高校毕业生分配的基本方针是:集中使用,重点配备。配备的重点是基本建设的施工、设计方面和高校的助教、研究生。1953年寒假重点分配到重工业、国防工业各部门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43%。”这是因为
A.社会主义改造急需人才
B.“一五”计划建设迫切需要
C.土地改革的成果需巩固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9.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的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第二步”基本实现是在
A.建立新中国后
B.开展土地改革后
C.进行抗美援朝后
D.完成三大改造后
10.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载体。如图是创作于1954年的《幻想变成现实》。该漫画表明
从前:“妈,天上的云跟羊一样!”现在:“妈,社里的羊跟云一样!”
A.土地改革后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B.人民公社遵循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C.农业生产合作社促进了农业发展
D.国有经济较个体经济优势更明显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国家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形式,其中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面的创举是
A.赎买政策B.自负盈亏C.互助合作D.按劳分配
12.有学者认为,中共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这是因为中共八大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C.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13.1962年5月27日国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精减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决定》,明确指出“职工人数还超过实际需要很多,城镇人口也大大超过了农业提供商品粮食和其他产品的负担能力。”这是
A.推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B.打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之举
C.适应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
D.应对严峻的经济困难的举措
14.人民公社集体生产组织下的劳动时间与收入之间几乎没有多少关联性,或者说在大规模组织的生产中,一个人所挣得的工分数与其付出的劳动时间有直接关系,但与其努力程度的关联则很小。这表明
A.农业生产监督与计量成本高昂
B.理想化制度设计导致公社运行效率低
C.多劳多得分配方案得以贯彻落实
D.公社体制点燃了民众的理想主义激情
15.下面年代尺是某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其中2体现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A.探索建设,曲折发展B.改革开放,继往开来
C.政权巩固,社会过渡D.“左”倾泛滥,国家内乱
16.下图法新社记者的评论是基于中国
A.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独立国家
B.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标
C.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习近平总书记嘱咐青年学生要多学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的交汇点是
A.1921 年B.1949 年C.1956 年D.1978年
18.“这项制度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它是中国现阶段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该“制度”
A.只在一部分落后农村实行B.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C.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D.起源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改革开放初期,上海活跃着一批由国营工厂技术人员组成的“周末工程师”,利用周六日到周边乡镇企业兼职,带来了知识、技术的流动,一批乡镇企业由此成长起来。这反映出
A.乡镇企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B.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得到实现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影响外溢
20.1984年党在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由此可知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确立现代企业制度B.增强企业的活力
C.扩大企业的自主权D.完善私有制经济
21.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有企业全面实施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改革;进入21世纪,国有企业基本上实现了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发展。这表明
A.非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B.全行业公私合营得到实现
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D.经济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化
22.1979年,深圳蛇口开山填海的炮声炸响,犹如惊蛰春雷,船声醇厚,热闹非凡,来来往往忙碌的人西装革履金发碧眼,吸引着全国各地人到此打拼奋斗。当年的蛇口见证了深圳从一个破烂不堪的小渔村到今天的世界级大湾区。与深圳巨变相关的是
A.乡镇企业的崛起B.国企改革的深化
C.经济特区的建立D.浦东新区的开发
23.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这个大胆的行动指的是
A.开放 14 个沿海城市B.设立经济特区
C.加入世贸组织D.开放上海浦东
24.1992年,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其主要目的是
A.加入世贸组织B.实施拨乱反正C.加强科教兴国D.解放人们思想
25.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这表明此后我国改革的方向是
A.实现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26题17分,27题13分,28题15分,共45分)
26.“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创造了伟大成就,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1)针对材料一中“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2分)
材料二 衡量战争胜负的标准就是看是否实现了预期的战略目标。中共中央确定的基本战略目标是“使美国知难而退”打到三八线地区,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战争的结果完全实现了这个预期的战略目标,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无论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乃至对于整个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齐德学《英明的决策、胜利的结果、伟大的意义》(摘编)
(2)材料二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战争“对中国”的“深远意义和影响”。(5分)
材料三 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相互否定。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的实践或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条件。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就很难顺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很难成功开创。
——摘编自2013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怎样的历史性决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6分)
(4)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请根据示意图,将处补充完整。写出②处会议提出的“特色社会主义”成果。(4分)
27.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新中国成立时农村土地占有比重表
——根据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编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央人民政府为改变这种经济现象而采取的措施。(2分)
(2)小历认为,中央政府经过1950年到1952年的努力,土地所有制实现了由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5分)
材料二 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对于这种方法,过去在共产党内和共产党外,都有许多人表示怀疑。但是去年夏季以来,由于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和最近几个月以来城市中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他们的疑问已经大体解决了。
——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1956年1月25日)
(3)指出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对中国社会性质带来怎样的历史性转变?(2分)
材料三 1979年,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在安徽,中国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随后在其他省份推广开来。……80年代初,粮食、棉花、油料作物、甘蔗、肉类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产量高速增长,中国农业生产的增长率年均高于9%。农村地区的人均收入、也能翻上一翻。
——据【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国史》整编
(4)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我国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及改革进程的特点。(4分)
2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某班开展相关主题活动,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解读图片——感受思想解放】
(1)一组同学搜集图片材料,简述上面三幅图片所反映史实之间的关系。(5分)
任务二【解读导图--感受社会巨变】
(2)二组同学在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后,展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见上图)。以上是“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时间节点,请结合相关史实阐述“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的观点。(要求有习史实支撑,逻辑清晰,结构完整)(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