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江苏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
第五单元 从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
五年高考
考点1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江苏卷题组
1.(2020江苏,7,3分)《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其他卷题组
2.(2022福建,6,3分)1820年刊刻的《海录》,是中国人编写的涉及世界地理知识的书籍。林则徐曾参考其中的“英吉利”条目,以了解英国国情。据此可知,鸦片战争前后国人的“开眼看世界”( )
A.延续了清朝传统的对外认识
B.革新了士人群体的思想观念
C.借助了已有知识体系的积累
D.奠定了清朝对外政策的基础
3.(2023辽宁,6,3分)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 )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4.(2022全国甲,28,4分)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5.(2022河北,6,3分)19世纪50年代后,各地商人争相到上海采购,逐渐形成若干帮别,其中比较大的有北京帮、东北帮、川帮等,还有来自西北、西南边远省份的规模较小的帮别。各地客帮采购贩运,推动了转批分销业务的发展。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区域经济水平存在差别
B.口岸辐射效应显著
C.列强资本深入中国内地
D.传统商路日趋衰落
6.(2023福建,6,3分)19世纪90年代,中国各地的新设民族企业,常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 )
A.产业工人的待遇丰厚
B.资产阶级的救国实践
C.通商口岸的产业优势
D.晚清政府的政策扶持
7.(2021湖南,7,3分)据下表可知,当时中国( )
1867年和1894年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
1867年 1894年
数量 货值 (海关两) 数量 货值 (海关两)
铁 113 441(担) 264 503 1 185 411(担) 2 467 590
锡 33 502(担) 582 146 97 008(担) 2 046 897
火柴 79 263(箩) 71 384 6 615 327(箩) 1 638 931
煤 113 430(吨) 992 649 486 295(吨) 3 221 343
糖 186 176(担) 754 609 1 823 890(担) 9 507 153
A.对外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
B.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
D.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8.(2022北京,7,3分)1898年,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清政府答复称:“查扬子江沿岸地方均属中国要地,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这意味着( )
A.英国将长江流域辟为殖民地
B.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
C.“门户开放”政策宣告失败
D.清政府成功维护了主权完整
9.(2022辽宁,7,3分)戊戌变法期间,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习1人的计划后,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这一要求的实质是( )
A.缓和德英关系 B.推广德语教育
C.维护中国权益 D.争取在华利益
10.(2023湖北,6,3分)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
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
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
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
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
11.(史学素养·辨析考证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2023北京,17,11分)致敬!致远舰!
致远舰是北洋海军主力巡洋舰,1894年9月在甲午海战中沉没。战争结束后清廷颁布上谕,大力褒扬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赐谥“壮节”,从优议恤。有挽联云“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一 致远药弹尽,适与倭船吉野值,管带邓世昌……谓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成事),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顷刻沉没,世昌死之,船众尽殉。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1897年)
(此书多参考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
材料二 (致远舰)被1枚重炮弹……命中了水线。总之不管怎样,它开始严重倾斜,显然是受到了重创。该舰的管带……下定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于是向一艘敌人最大的军舰冲锋,准备实行撞击。一阵重炮和机关炮弹的弹幕扫过他的军舰,倾斜更加严重了,就在即将撞上敌舰之际,他的船倾覆了,军舰从舰首开始下沉……所有舰员与舰同沉。
——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
(《世纪杂志》,1895年)
材料三 致远舰水下考古……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力合作,汇集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在丹东市政府的支持下,联合海洋勘测、潜水打捞等行业的技术力量,于2016年秋圆满完成致远舰考古调查任务。
此次调查,也对致远舰的破损情况有了较准确的掌握,整体保存一般,钢板、锅炉零件因爆炸而抛离原来位置,火烧情况严重。
考古发现外壳板保存完好……近艏部处发现保存完好的鱼雷引信、一些完好的弹药,均说明并未发生被鱼雷直接击沉或鱼雷舱中炮发生殉爆。
致远舰……处于北洋舰队左翼最外围的位置,也是最容易成为日军集火攻击的对象……中炮进水后……一直坚持在战场上(考古揭示出大面积的火烧痕迹)。
——《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2023年)
辨析和考证上述材料,并描述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过程。(11分)
12.(2021山东,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英雄”
材料 下图为清末儿童读物《启蒙画报》创刊号(1902年6月23日)刊发的《小英雄歌》。
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阐释。
考点2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江苏卷题组
1.(2022江苏,6,3分)1876年,浙海关税务司文书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后写道,博览会“原以昭友谊,广人才,尤在扩充贸易”,而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何以裕国,下何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 )
A.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体系
B.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
C.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政府应倡导实业救国
2.(2021江苏,6,3分)下表中的评论反映出当时 ( )
1875年《申报》 文人当“效思于农工商贾之事”
1875年《申报》 “西人之为商为工农者,固无不兼习文字也”
1881年《万国公报》 农夫“用其力于植树之法、机器之耕,则利益广矣”
A.社会分工日益精细 B.农商皆本成为共识
C.工商致富备受推崇 D.职业观念发生变化
3.(“五育”并举·清末《论体育》)(2021江苏,7,3分)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 )
A.已认识到落后根源 B.重体轻文蔚然成风
C.救亡自强愿望迫切 D.呼吁实施分科教育
4.(2023江苏,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年,近代思想家严复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受到光绪帝召见,不久后向皇帝上万言书,其中谈到欧洲历史,大略言:“欧洲国土,当我殷、周之间,希腊最盛,文物(文化)、政治皆彬彬(优异)矣。希腊中衰,乃有罗马。罗马者,汉之所谓大秦者也。庶几一统矣,继而……日尔(耳)曼诸种起而乘之,盖自是欧洲散为十余国焉,各立君长,种族(民族)相矜(争斗),互相砥砺,以胜为荣,以负为辱。盖其所争,不仅军旅疆场之间而止;自农工商贾至于文词、学问……莫不如此。此所以始于相忌(忌惮),终以相成(成就),日就月将,至于近今百年,其富强之效,遂有非余洲所可及者。”
——据刘梦溪主编《中国现
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
(1)据材料概括严复对欧洲国家发展历程的基本认识。(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严复关于近代欧洲国家发展的观点。(8分)
其他卷题组
5.(史学素养·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2023湖北,7,3分)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来源 内容
太平天国 方面 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 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民国前后 革命党人 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6.(2023湖南,6,3分)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
A.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
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
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
7.(2023广东,7,3分)晚清洋务派创办各种新式企业;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二者的共同点是( )
A.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
B.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
C.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经营方式
D.瓦解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8.(2022广东,6,3分)
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 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 ……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
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
9.(2022全国甲,29,4分)“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10.(2022全国乙,28,4分)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11.(2023全国甲,29,4分)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绅士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
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
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
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12.(2023山东,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书中的时代·时代中的书
表1、表2是晚清某位思想家(1809—1874)代表作的目录摘编和版本情况。
表1
(一)
汰冗员议 广取士议 厚养廉议
减兵额议 ……
(二)
均赋税议 兴水利议 筹国用议
罢关征议 ……
(三)
重儒官议 改科举议 改会试议
停武试议 ……
(四)
收贫民议 稽户口议 严盗课议
复宗法议 ……
(五)
制洋器议 善驭夷议 采西学议
重专对议 ……
表2
稿本成书于咸丰十一年(1861)
抄本1861年后在士大夫中广泛流传
津河广仁堂刻本光绪九年(1883)
江西豫章刻本光绪十年(1884)
弢园老民活字印本光绪十一年(1885)
潘氏敏德堂刻本光绪十八年(1892)
丰城余氏刻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
弢园老民铅印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
文瑞楼石印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
聚丰坊校刻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
冯世澂刻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
上海书局石印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
仿泰西法石印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
北洋官书局石印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
江右两仪堂刻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
关中味经官书局刻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
……
——据《江苏艺文志》等
(1)书中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4分)
(2)表2对我们了解这部书在时代中的作用有什么帮助 谈谈你的看法。(8分)
考点3 辛亥革命
江苏卷题组
1.(2021江苏,8,3分)1907年,察哈尔都统认为,当地虽物产丰富,商贾荟萃,“惜民气未开,不知振兴实业,亟应设法提倡,以挽利权”,特派专员至江西景德镇调查瓷器制造情况,“以资备鉴”。该都统意在( )
A.加强地区经济合作
B.以机器工业取代传统工业
C.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D.利用本地实业救国的氛围
2.(2022江苏,7,3分)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他们捧着古书,让人嗅不出“半丝半毫的种族思想,或民权思想的味儿”,是“真人绝对不露相的”。这里的“光头”体现了( )
A.腐儒的趣味 B.智者的个性
C.青年的时尚 D.革命的态度
其他卷题组
3.(2022山东,6,3分)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
A.求富强国 B.以商立国
C.实业救国 D.富民兴国
4.(2022重庆,8,3分)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 )
A.可能出现于洋务运动中
B.反映出国人抛弃了改良道路
C.可能是立宪派的宣传品
D.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
5.(2023全国甲,28,4分)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
A.传统戏剧的演出逐渐衰落
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
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6.(2023新课标,29,4分)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7.(2021湖南,8,3分)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8.(2022海南,6,3分)郭沫若在广东访某故居时写道:“早识汪胡怀贰志,何期陈蒋叛三宗。百年史册春秋笔,数罢洪杨应数公。”据此推断,“公”应指( )
A.林则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蔡元培
9.(2021广东,7,3分)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10.(2021山东,5,3分)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11.(2021浙江6月选考,11,2分)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12.(史学素养·文献史料的解读)(2022湖北,7,3分)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13.(2021福建,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陆皓东(1868—1895),生于广东香山的一个商人家庭。他明辨事理、刚强不屈,自幼与孙中山交好。1883年,孙中山自檀香山回国,两人交往更加密切,陆皓东接受了许多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1890年,陆皓东自上海南下,往返于香港、广州,探求革命救国途径。1893年,他与孙中山等人在广州筹划创设革命组织,决定以“驱逐鞑虏,恢复华夏”为宗旨。1895年,兴中会总部在香港成立,开始策划武装起义,计划袭取广州为革命根据地。陆皓东亲自绘制了起义所用的军旗,并在广州协助指挥调度。后起义计划泄密,陆皓东为销毁革命党人名册而未能及时撤离,在指挥机关被捕。面对清朝官吏的严刑审讯,他坚贞不屈,慷慨陈词:“一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遂英勇就义。
——摘编自李新等主编
《中华民国史·人物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皓东走上革命救国道路的推动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陆皓东在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历史功绩。(6分)
14.(2021湖北,20,12分)[历史的“变与不变”]
小楚同学参加了以“历史的变革与延续”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展开了相关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
观 点 ◆于不变之中,而寓变之制;因已变之势,而复创造之规。 ——顾炎武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马克思
材 料 ◆赵宋官制虽承前代,如宰相大抵类似于唐,而宋则又以枢密使、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若外官,则宋与唐大有别。藩镇(节度使)之权既夺,大约统率所部者有安抚使、转运使诸官职。 ——摘编自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具有鼎革之义。对于临时政府组成人选,宋教仁等主张全用革命党,不用旧官僚,但最后不得不妥协。临时政府各部总长名单中,同盟会会员仅居陆军、外交、教育三部,其余六部均为立宪派或旧官僚。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789年7月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之后,国民自卫军总司令拉法耶特侯爵将象征法国王室的白色与巴黎民众武装的色彩(红色与蓝色)结合,创设三色徽章作为国民自卫军帽徽。不久,法国国王到巴黎接受了三色帽徽,表示对革命形势的认可。此后,红白蓝三色配置在全国流行,三色帽徽、三色服饰成为革命者的标志。几经演变,三色旗成为法国国旗。 ——摘编自沈坚 《三色旗和高卢雄鸡》
通过研读,有的同学看到了历史的变革,有的同学看到了历史的延续,有的同学看到了二者间的复杂关系。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考点4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江苏卷题组
1.(2023江苏,6,3分)下图所示为部分年份英、美、日三国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份额变化情况。该情况应存在于( )
A.1841—1868年 B.1868—1895年
C.1895—1922年 D.1922—1949年
其他卷题组
2.(2021河北,8,3分)《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 )
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
B.军阀统治丧失基础
C.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
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3.(2023辽宁,7,3分)1914年9月,北京政府颁布《商会法》,规定商会对各级地方官厅行文一律用“呈”“禀”,地方官厅对商会则用“令”“批”。该法一经颁布就遭到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
A.文言文与白话文使用的矛盾
B.愚昧观念与科学思想的斗争
C.改良思想与革命理念的碰撞
D.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
4.(2023湖北,8,3分)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
5.(2021天津,6,3分)民国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读”教育等纷纷出现,各种教育团体相继成立,如1915年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这体现了( )
A.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
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
D.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6.(2023山东,5,3分)下表为1871—1921年中国进口的棉布、棉纱、钢铁、米等四类货物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情况。其中甲是( )
年份 货物
甲 乙 丙 丁
1871—1873 2.8 30.2 0.9 0.9
1881—1883 5.8 22.8 0.3 1.1
1891—1893 14.6 20.5 5.9 1.8
1901—1903 18.6 19.7 4.2 1.7
1909—1911 12.8 16.7 4.8 3.0
1919—1921 9.6 18.4 2.4 5.0
A.钢铁 B.棉纱 C.米 D.棉布
7.(2022广东,8,3分)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8.(2021湖南,9,3分)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 ’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 )
A.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B.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
9.(2023湖南,1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12月,实业家穆藕初创办的上海厚生纱厂准备添雇工人千余名,其中50名女工计划在湖南招募。1920年1月,纱厂在湖南《大公报》等处刊登招工简章。与长沙同工种工人相比,该厂提供的待遇更为优厚。截止日未到,便有一百余人报名,最后64人成行。
招工简章引起湖南知识分子高度关注。他们在报上质问,为什么从上海跑到长沙来招募女工 女工每日须工作12小时,最后能剩下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 日夜轮班怎么可能不损害身体健康 以上海的物价,每月8元工资怎么够用 他们还认为,女工入厂要家长署名加铺保,三年契约,统统等于漠视自由人权。
对上述质疑,穆藕初刊文表示,厚生纱厂给湖南女工的工资中规中矩,对其工作环境已尽最大努力加以改善。他批评湖南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不了解当下中国工人的教育程度、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尚弱于西方,不明白中国大多数社会阶层的生活水平还不及工人等。他讥讽这些知识分子以“泰西之糟粕”来拯救中国等于“自杀主义”。
穆藕初的回应引发了沪湘知识分子新一轮批评。他们借助“劳动主义”“劳工神圣”与社会主义学说,批评资本家群体是“掠夺者”“剥削者”,并警告他们,如果固守“资本掠夺”,“那小的就是同盟罢工和怠业,厉害一点就是俄国的榜样来了”。
在这场激烈的论争中,湖南女工近乎置身事外。妇女界代表张默君参观厚生纱厂后称女工们“起居饮食,虽不如居家之适然,视彼江北苦工破屋不蔽风雨、薄粥不充饥肠者,固胜一筹矣”。
——改编自李国芳《一九二 年初上海
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争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16分)
三年模拟
考法综合练
考法1 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前瞻考·列强侵华的影响)(2024届江苏决胜新高考大联考,6)下表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各口岸输入洋纱的比重”。对表中数据解读准确的是( )
年份(年) 华南八港(%) 华中九港(%) 华北二港(%) 东北一港(%)
1867—1871 97.9 1.6 0.5 —
1877—1881 86.8 6.2 7.0 —
1884—1888 63.6 10.9 19.6 6.0
1889—1892 47.6 24.0 19.5 8.9
A.华南地区自然经济解体缓慢
B.中国对外贸易中心转向北方
C.华中地区的近代化程度最高
D.西方列强加强对华商品输出
2.(前瞻考·列强侵华的影响)(2023无锡一调,6)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认为,治外法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而协定关税,新的关税比旧有的自主关税还要高一点。这说明“当时的人”( )
A.认清国家发展的短板
B.已有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坚守闭关自守的政策
D.对世界近代化认识不清
考法2 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3.(热考法·洋务运动)(2024届南京六校联合体调研,7)下图是洋商在《申报》投放的西方军械广告总量统计图,由此可推知,当时( )
A.早期现代化尝试效果显现
B.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清末新政取得一定的成效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4.(热考法·戊戌维新运动)(2023徐州一调,6)从这时开始,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理性的“智”的层次,表现出对近代精神文化——近代人文主义和启蒙精神的觉悟,并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这时期引领国人思想觉悟的代表人物是( )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胡适
考法3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5.(前瞻考·新文化运动的影响)(2024届铜山期中,7)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此法兰西当代大哲柏格森之创造进化论所以风靡一世也。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法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陈独秀此文意在( )
A.促进思想解放 B.倡导社会革命
C.增强民族自信 D.宣传西方科学
考法4 北洋军阀的统治
6.(新风向·北洋军阀的政治统治)(2023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12月联考)1913年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开幕典礼在北京新落成的众议院议场举行。下图为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基本情况图(单位:人)。据此可知当时( )
A.民主宪政群众基础广泛
B.分权制衡得到充分体现
C.政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色彩
D.自由进步力量主导政治局面
7.(新风向·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2023南京、镇江八校一联,8)下图为1916—1922年中国纱厂数量统计折线图,据此可知( )
A.北洋政府加强经济管控B.中国棉纺织技术领先世界
C.民族工业结构渐趋合理D.国际局势影响中国经济发展
考法5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8.(新风向·辛亥革命影响)(2024届海安期中,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下表是各方政治力量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和解读。
主要观点 出处
“今日何日 正官僚得志,武人专横,政客捣乱,民不聊生之日也……革命军起矣,民国由之立矣;但革命之事业尚未成功也,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 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发表的纪念文章《八年今日》
“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帝国主义者对我们的压迫依然如故” 1927年,国民党发表的《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
“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了同盟会,并联络会党,联合当时谘议局立宪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 1938年10月10日,周恩来发表的《辛亥、北伐与抗战》
——摘编自何广《历史上对“辛亥革命”的
纪念和解读》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各方政治力量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和解读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纪念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限时拔高练
时间:25分钟 分值:42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2024届扬州重点中学联考,10)晚清时期,东北北部的东清铁路采用俄式1.524米轨距,运费按卢布结算;东北南部的南满铁路采用日式1.435米轨距,运费按日元结算;西南的滇越铁路,采用法式1米窄轨距,运费按法郎结算。这一状况( )
A.阻断了国内南北之间商品流通
B.导致了地方军阀割据局面出现
C.是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D.折射出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2.(2024届淮安月考,6)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的口号。可是1861年在太平天国占领区内,有地方政府发布告示招徕流亡地主回乡收租,并“令各乡官设局照料”。政策的变化表明太平天国( )
A.借助传统政策维护自身统治
B.不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C.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财政危机
D.蜕化为地主阶级政权
3.(2024届海安期中,6)19世纪80年代,福州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大清气数未曾倾,闽省缘何出佞臣 船政有心私法国,制台素性爱夷人。贪心巡抚图自己,舍命将军感鬼神。可笑钦差无用辈,空悬圣诏误朝廷。”上述童谣反映了( )
A.知识分子对封建制度的不满
B.民众对西方文明的抵制
C.清政府忧患意识的逐渐增强
D.时人对边疆问题的关注
4.(2024届T8联考,7)1894年7月24日,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社论说:“日本得最初胜利并非没有理由,但是如果中国动真的,日本最终会为其最初胜利付出高昂代价。”这可以从侧面证明( )
A.英国舆论客观评价战争形势
B.中国能获得更多的国际援助
C.英国反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D.中国综合国力具有相对优势
5.(2023南京、盐城二模,6)百日维新开始后,清政府颁布上谕:“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迅就各省地方悉心筹度……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惟须详定节目,不准划作租界。”此上谕旨在( )
A.维护国家利权 B.推行改订新约
C.启动宪政改革 D.约束督抚权力
6.(2023苏锡常镇二模,6)在自强运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时期有关改革和新计划中,“中国”二字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并以此作为支撑改革的理由。据此推断,“中国”一词被频繁使用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化运动的推动
B.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C.社会矛盾得以缓解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7.(2024届苏州期中,7)据资料统计,自1911年10月到1913年底,全国共组织了58个妇女团体。1912年1月11日,上海《民立报》刊文提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这些现象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推动了妇女解放
B.女性社会参与意识显著增强
C.中国民主革命群众基础广泛
D.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普遍提高
8.(2024届如皋期中,9)1919年5月以后,在《新青年》影响下,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少年中国》《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劳动界》《湘江评论》等新刊物。它们以介绍新思潮和改造社会为“旨趣”,提出各种各样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方案和措施。这些刊物的创办表明( )
A.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B.青少年成为革命中流砥柱
C.封建礼教地位被彻底动摇
D.国人迫切探索救亡新道路
9.(2024届高邮月考,7)1912年9月起,北洋政府陆续颁布了抚恤军人和警察的法规,并在每一期的《内务公报》中公布受恤人员名单,受恤人员的主要事迹及所享抚恤待遇均列至单内。这些举措( )
A.实现了社会公平
B.保证了军人、警察忠于职守
C.化解了紧张时局
D.利于提升政府形象与影响力
10.(2024届常州期中,)下表为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机器输入总额(单位:千两白银),该表反映了( )
年份 1912年 1913年 1914年 1915年 1916年
总额 5895 8086 8640 4766 6470
年份 1917年 1918年 1919年 1920年 1921年
总额 5907 7861 15 336 24 158 57 327
A.中国近代工业取得较大进步
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C.中国近代经济日益半殖民地化
D.一战结束后外国资本卷土重来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1.(2024届盐城期中,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丘逢甲出身于书香门第,少年时养成了“平居好学,手不释卷”的学习习惯。1889年殿试中进士,被钦点为工部虞衡司主事,他到署不久,目睹清政府的腐败,外国列强的野心,即弃官归台从教,主张以新思想新知识课士,迈开了其教育救国的第一步。“抗日护台运动”失败后,他总结归纳出失败的原因是“人民缺乏教育”。内渡后,他主持创办了岭东同文学堂,强调学堂应“造就圣贤有用之学”,录取的学生应“以志趣远大者为上”,提倡男女平等,倡办女子学校。在教学中强调“以昌明孔子之教为主义”,还开设了格致、外语、化学、生理卫生等科,由于同文学堂学生“多在二十五岁以下者”,故教学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凡“所出之题,皆宜浅而易解者”。在学习中提倡学生应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切莫人云亦云”。
——摘编自赖世极、赖惠玲
《论丘逢甲的教育思想》
(1)据材料概括丘逢甲教育救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必然性。(8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丘逢甲关于教育救国的思想主张。(4分)
第五单元 从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
五年高考
考点1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江苏卷题组
1.(2020江苏,7,3分)《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C
其他卷题组
2.(2022福建,6,3分)1820年刊刻的《海录》,是中国人编写的涉及世界地理知识的书籍。林则徐曾参考其中的“英吉利”条目,以了解英国国情。据此可知,鸦片战争前后国人的“开眼看世界”( )
A.延续了清朝传统的对外认识
B.革新了士人群体的思想观念
C.借助了已有知识体系的积累
D.奠定了清朝对外政策的基础
答案 C
3.(2023辽宁,6,3分)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 )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答案 A
4.(2022全国甲,28,4分)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答案 D
5.(2022河北,6,3分)19世纪50年代后,各地商人争相到上海采购,逐渐形成若干帮别,其中比较大的有北京帮、东北帮、川帮等,还有来自西北、西南边远省份的规模较小的帮别。各地客帮采购贩运,推动了转批分销业务的发展。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区域经济水平存在差别
B.口岸辐射效应显著
C.列强资本深入中国内地
D.传统商路日趋衰落
答案 B
6.(2023福建,6,3分)19世纪90年代,中国各地的新设民族企业,常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 )
A.产业工人的待遇丰厚
B.资产阶级的救国实践
C.通商口岸的产业优势
D.晚清政府的政策扶持
答案 C
7.(2021湖南,7,3分)据下表可知,当时中国( )
1867年和1894年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
1867年 1894年
数量 货值 (海关两) 数量 货值 (海关两)
铁 113 441(担) 264 503 1 185 411(担) 2 467 590
锡 33 502(担) 582 146 97 008(担) 2 046 897
火柴 79 263(箩) 71 384 6 615 327(箩) 1 638 931
煤 113 430(吨) 992 649 486 295(吨) 3 221 343
糖 186 176(担) 754 609 1 823 890(担) 9 507 153
A.对外贸易由出超转变为入超
B.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
D.海关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答案 C
8.(2022北京,7,3分)1898年,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清政府答复称:“查扬子江沿岸地方均属中国要地,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这意味着( )
A.英国将长江流域辟为殖民地
B.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
C.“门户开放”政策宣告失败
D.清政府成功维护了主权完整
答案 B
9.(2022辽宁,7,3分)戊戌变法期间,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习1人的计划后,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这一要求的实质是( )
A.缓和德英关系 B.推广德语教育
C.维护中国权益 D.争取在华利益
答案 D
10.(2023湖北,6,3分)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
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
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
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
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
答案 D
11.(史学素养·辨析考证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2023北京,17,11分)致敬!致远舰!
致远舰是北洋海军主力巡洋舰,1894年9月在甲午海战中沉没。战争结束后清廷颁布上谕,大力褒扬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赐谥“壮节”,从优议恤。有挽联云“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一 致远药弹尽,适与倭船吉野值,管带邓世昌……谓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成事),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顷刻沉没,世昌死之,船众尽殉。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1897年)
(此书多参考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
材料二 (致远舰)被1枚重炮弹……命中了水线。总之不管怎样,它开始严重倾斜,显然是受到了重创。该舰的管带……下定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于是向一艘敌人最大的军舰冲锋,准备实行撞击。一阵重炮和机关炮弹的弹幕扫过他的军舰,倾斜更加严重了,就在即将撞上敌舰之际,他的船倾覆了,军舰从舰首开始下沉……所有舰员与舰同沉。
——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
(《世纪杂志》,1895年)
材料三 致远舰水下考古……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力合作,汇集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在丹东市政府的支持下,联合海洋勘测、潜水打捞等行业的技术力量,于2016年秋圆满完成致远舰考古调查任务。
此次调查,也对致远舰的破损情况有了较准确的掌握,整体保存一般,钢板、锅炉零件因爆炸而抛离原来位置,火烧情况严重。
考古发现外壳板保存完好……近艏部处发现保存完好的鱼雷引信、一些完好的弹药,均说明并未发生被鱼雷直接击沉或鱼雷舱中炮发生殉爆。
致远舰……处于北洋舰队左翼最外围的位置,也是最容易成为日军集火攻击的对象……中炮进水后……一直坚持在战场上(考古揭示出大面积的火烧痕迹)。
——《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2023年)
辨析和考证上述材料,并描述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过程。(11分)
11.参考答案 辨析和考证:材料一属传世文献,作者姚锡光亲历甲午战争,著书时参考了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其记载可信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材料二也属传世文献,是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作者亲历了黄海海战,其记载可信度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材料三是通过考古发掘、实物分析考证而得出的报告,属于实物史料的范畴,对研究致远舰具有重要价值。《东方兵事纪略》和《世纪杂志》都记载了致远舰的沉没,反映了时人有关致远舰的历史记忆,为研究黄海海战及致远舰提供了双重文献证据;致远舰水下考古工作证明当时致远舰未被鱼雷击中,是因中炮进水而沉没。所以,传世文献与考古史料相互印证,还原了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始末。
描述过程: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北洋舰队与日军在黄海海面作战,致远舰处于北洋舰队左翼最外围,受到日本舰炮攻击,中炮燃烧,零件爆炸,船舰进水后逐渐倾斜,但管带邓世昌指挥全舰将士坚持作战,准备撞击日本军舰,最终因船舰倾覆,沉入大海,全军覆没。
12.(2021山东,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英雄”
材料 下图为清末儿童读物《启蒙画报》创刊号(1902年6月23日)刊发的《小英雄歌》。
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阐释。
12.答案 (一)信息提取
信息举例:
清末,1902年;画报、阅报;火枪、地球仪;孝、忠、圣经贤传;慧且聪、好学、开智;雄且英、风姿豪迈等。
(若从图中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层次要求:
层次1: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层次2: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
层次3: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归纳整理。
(二)历史阐释
阐释内容:
(1)“小英雄”形象产生的时代背景。
(2)“小英雄”形象的内涵。
(3)对“小英雄”形象的评价。
层次要求:
层次1:没有对历史信息进行解释说明。
层次2: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
层次3: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恰当联系,并分别加以阐释说明。
层次4: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阐释说明。
考点2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江苏卷题组
1.(2022江苏,6,3分)1876年,浙海关税务司文书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后写道,博览会“原以昭友谊,广人才,尤在扩充贸易”,而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何以裕国,下何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 )
A.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体系
B.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
C.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政府应倡导实业救国
答案 B
2.(2021江苏,6,3分)下表中的评论反映出当时 ( )
1875年《申报》 文人当“效思于农工商贾之事”
1875年《申报》 “西人之为商为工农者,固无不兼习文字也”
1881年《万国公报》 农夫“用其力于植树之法、机器之耕,则利益广矣”
A.社会分工日益精细 B.农商皆本成为共识
C.工商致富备受推崇 D.职业观念发生变化
答案 D
3.(“五育”并举·清末《论体育》)(2021江苏,7,3分)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 )
A.已认识到落后根源 B.重体轻文蔚然成风
C.救亡自强愿望迫切 D.呼吁实施分科教育
答案 C
4.(2023江苏,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年,近代思想家严复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受到光绪帝召见,不久后向皇帝上万言书,其中谈到欧洲历史,大略言:“欧洲国土,当我殷、周之间,希腊最盛,文物(文化)、政治皆彬彬(优异)矣。希腊中衰,乃有罗马。罗马者,汉之所谓大秦者也。庶几一统矣,继而……日尔(耳)曼诸种起而乘之,盖自是欧洲散为十余国焉,各立君长,种族(民族)相矜(争斗),互相砥砺,以胜为荣,以负为辱。盖其所争,不仅军旅疆场之间而止;自农工商贾至于文词、学问……莫不如此。此所以始于相忌(忌惮),终以相成(成就),日就月将,至于近今百年,其富强之效,遂有非余洲所可及者。”
——据刘梦溪主编《中国现
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
(1)据材料概括严复对欧洲国家发展历程的基本认识。(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严复关于近代欧洲国家发展的观点。(8分)
4.答案 (1)严复认为中世纪以前的欧洲与中国传统王朝没什么区别,中世纪是列国相争,但是到了近代正是因为列国相争,弱肉强食,反而使欧洲列国富强起来了。
(2)严复认为近代欧洲国家之所以富强是因为互相竞争,弱肉强食。在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严复的观点对于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危机意识,推进变法运动具有积极意义;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产生重要影响。
其他卷题组
5.(史学素养·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2023湖北,7,3分)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来源 内容
太平天国 方面 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 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民国前后 革命党人 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答案 C
6.(2023湖南,6,3分)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
A.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
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
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
答案 C
7.(2023广东,7,3分)晚清洋务派创办各种新式企业;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二者的共同点是( )
A.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
B.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
C.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经营方式
D.瓦解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答案 B
8.(2022广东,6,3分)
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 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 ……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
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
答案 D
9.(2022全国甲,29,4分)“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答案 B
10.(2022全国乙,28,4分)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答案 C
11.(2023全国甲,29,4分)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绅士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
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
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
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答案 D
12.(2023山东,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书中的时代·时代中的书
表1、表2是晚清某位思想家(1809—1874)代表作的目录摘编和版本情况。
表1
(一)
汰冗员议 广取士议 厚养廉议
减兵额议 ……
(二)
均赋税议 兴水利议 筹国用议
罢关征议 ……
(三)
重儒官议 改科举议 改会试议
停武试议 ……
(四)
收贫民议 稽户口议 严盗课议
复宗法议 ……
(五)
制洋器议 善驭夷议 采西学议
重专对议 ……
表2
稿本成书于咸丰十一年(1861)
抄本1861年后在士大夫中广泛流传
津河广仁堂刻本光绪九年(1883)
江西豫章刻本光绪十年(1884)
弢园老民活字印本光绪十一年(1885)
潘氏敏德堂刻本光绪十八年(1892)
丰城余氏刻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
弢园老民铅印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
文瑞楼石印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
聚丰坊校刻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
冯世澂刻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
上海书局石印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
仿泰西法石印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
北洋官书局石印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
江右两仪堂刻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
关中味经官书局刻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
……
——据《江苏艺文志》等
(1)书中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4分)
(2)表2对我们了解这部书在时代中的作用有什么帮助 谈谈你的看法。(8分)
12.答案 (1)中国处于传统社会;受到西方侵略,面临新危机。
(2)表2反映了该书19世纪60年代成书后至90年代不断版本增多和传播的状况,顺应了当时时代变革的需要,推动了社会近代化。
该书60年代成书后在士大夫范围内传播,顺应了学习西方器物的需要,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19世纪80年代,随着中法战争的爆发,边疆危机的加深,这本书刊印量增加,推动了救亡意识的发展。
19世纪90年代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这本书刊印量进一步增加,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开展。
考点3 辛亥革命
江苏卷题组
1.(2021江苏,8,3分)1907年,察哈尔都统认为,当地虽物产丰富,商贾荟萃,“惜民气未开,不知振兴实业,亟应设法提倡,以挽利权”,特派专员至江西景德镇调查瓷器制造情况,“以资备鉴”。该都统意在( )
A.加强地区经济合作
B.以机器工业取代传统工业
C.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D.利用本地实业救国的氛围
答案 C
2.(2022江苏,7,3分)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他们捧着古书,让人嗅不出“半丝半毫的种族思想,或民权思想的味儿”,是“真人绝对不露相的”。这里的“光头”体现了( )
A.腐儒的趣味 B.智者的个性
C.青年的时尚 D.革命的态度
答案 D
其他卷题组
3.(2022山东,6,3分)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
A.求富强国 B.以商立国
C.实业救国 D.富民兴国
答案 A
4.(2022重庆,8,3分)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 )
A.可能出现于洋务运动中
B.反映出国人抛弃了改良道路
C.可能是立宪派的宣传品
D.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
答案 D
5.(2023全国甲,28,4分)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
A.传统戏剧的演出逐渐衰落
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
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答案 C
6.(2023新课标,29,4分)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
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答案 D
7.(2021湖南,8,3分)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答案 D
8.(2022海南,6,3分)郭沫若在广东访某故居时写道:“早识汪胡怀贰志,何期陈蒋叛三宗。百年史册春秋笔,数罢洪杨应数公。”据此推断,“公”应指( )
A.林则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蔡元培
答案 C
9.(2021广东,7,3分)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 D
10.(2021山东,5,3分)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答案 B
11.(2021浙江6月选考,11,2分)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答案 B
12.(史学素养·文献史料的解读)(2022湖北,7,3分)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答案 B
13.(2021福建,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陆皓东(1868—1895),生于广东香山的一个商人家庭。他明辨事理、刚强不屈,自幼与孙中山交好。1883年,孙中山自檀香山回国,两人交往更加密切,陆皓东接受了许多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1890年,陆皓东自上海南下,往返于香港、广州,探求革命救国途径。1893年,他与孙中山等人在广州筹划创设革命组织,决定以“驱逐鞑虏,恢复华夏”为宗旨。1895年,兴中会总部在香港成立,开始策划武装起义,计划袭取广州为革命根据地。陆皓东亲自绘制了起义所用的军旗,并在广州协助指挥调度。后起义计划泄密,陆皓东为销毁革命党人名册而未能及时撤离,在指挥机关被捕。面对清朝官吏的严刑审讯,他坚贞不屈,慷慨陈词:“一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遂英勇就义。
——摘编自李新等主编
《中华民国史·人物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皓东走上革命救国道路的推动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陆皓东在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历史功绩。(6分)
答案 (1)时局影响;个人品格与爱国心;孙中山的影响。
(2)推动创建早期革命组织,促进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积极参与资产阶级革命派首次反清武装起义,以自我牺牲精神鼓舞了后来者的革命斗志。
14.(2021湖北,20,12分)[历史的“变与不变”]
小楚同学参加了以“历史的变革与延续”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展开了相关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
观 点 ◆于不变之中,而寓变之制;因已变之势,而复创造之规。 ——顾炎武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马克思
材 料 ◆赵宋官制虽承前代,如宰相大抵类似于唐,而宋则又以枢密使、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若外官,则宋与唐大有别。藩镇(节度使)之权既夺,大约统率所部者有安抚使、转运使诸官职。 ——摘编自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具有鼎革之义。对于临时政府组成人选,宋教仁等主张全用革命党,不用旧官僚,但最后不得不妥协。临时政府各部总长名单中,同盟会会员仅居陆军、外交、教育三部,其余六部均为立宪派或旧官僚。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789年7月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之后,国民自卫军总司令拉法耶特侯爵将象征法国王室的白色与巴黎民众武装的色彩(红色与蓝色)结合,创设三色徽章作为国民自卫军帽徽。不久,法国国王到巴黎接受了三色帽徽,表示对革命形势的认可。此后,红白蓝三色配置在全国流行,三色帽徽、三色服饰成为革命者的标志。几经演变,三色旗成为法国国旗。 ——摘编自沈坚 《三色旗和高卢雄鸡》
通过研读,有的同学看到了历史的变革,有的同学看到了历史的延续,有的同学看到了二者间的复杂关系。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 示例:
论题:历史在承继中变革。(2分)
论证:许多思想家深刻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如顾炎武认为传统中蕴含着发展变化的因素,应该顺应这种变化的趋势适时变革。(2分)
揆诸史实,历史总是在赓续中嬗变。如北宋建立初期,为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统治,沿用唐制并有所创设。在中央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同时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宰相之权;在地方保留节度使,但剥夺其实权,改派文臣知州事并设转运使等加强监管。由此,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6分)
结论:综上所述,承继传统、顺应时势的变革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因素。(2分)
考点4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江苏卷题组
1.(2023江苏,6,3分)下图所示为部分年份英、美、日三国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份额变化情况。该情况应存在于( )
A.1841—1868年 B.1868—1895年
C.1895—1922年 D.1922—1949年
答案 C
其他卷题组
2.(2021河北,8,3分)《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 )
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
B.军阀统治丧失基础
C.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
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答案 D
3.(2023辽宁,7,3分)1914年9月,北京政府颁布《商会法》,规定商会对各级地方官厅行文一律用“呈”“禀”,地方官厅对商会则用“令”“批”。该法一经颁布就遭到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
A.文言文与白话文使用的矛盾
B.愚昧观念与科学思想的斗争
C.改良思想与革命理念的碰撞
D.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
答案 D
4.(2023湖北,8,3分)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
答案 A
5.(2021天津,6,3分)民国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读”教育等纷纷出现,各种教育团体相继成立,如1915年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这体现了( )
A.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
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
D.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答案 A
6.(2023山东,5,3分)下表为1871—1921年中国进口的棉布、棉纱、钢铁、米等四类货物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情况。其中甲是( )
年份 货物
甲 乙 丙 丁
1871—1873 2.8 30.2 0.9 0.9
1881—1883 5.8 22.8 0.3 1.1
1891—1893 14.6 20.5 5.9 1.8
1901—1903 18.6 19.7 4.2 1.7
1909—1911 12.8 16.7 4.8 3.0
1919—1921 9.6 18.4 2.4 5.0
A.钢铁 B.棉纱 C.米 D.棉布
答案 B
7.(2022广东,8,3分)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答案 D
8.(2021湖南,9,3分)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 ’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 )
A.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B.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
答案 B
9.(2023湖南,1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12月,实业家穆藕初创办的上海厚生纱厂准备添雇工人千余名,其中50名女工计划在湖南招募。1920年1月,纱厂在湖南《大公报》等处刊登招工简章。与长沙同工种工人相比,该厂提供的待遇更为优厚。截止日未到,便有一百余人报名,最后64人成行。
招工简章引起湖南知识分子高度关注。他们在报上质问,为什么从上海跑到长沙来招募女工 女工每日须工作12小时,最后能剩下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 日夜轮班怎么可能不损害身体健康 以上海的物价,每月8元工资怎么够用 他们还认为,女工入厂要家长署名加铺保,三年契约,统统等于漠视自由人权。
对上述质疑,穆藕初刊文表示,厚生纱厂给湖南女工的工资中规中矩,对其工作环境已尽最大努力加以改善。他批评湖南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不了解当下中国工人的教育程度、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尚弱于西方,不明白中国大多数社会阶层的生活水平还不及工人等。他讥讽这些知识分子以“泰西之糟粕”来拯救中国等于“自杀主义”。
穆藕初的回应引发了沪湘知识分子新一轮批评。他们借助“劳动主义”“劳工神圣”与社会主义学说,批评资本家群体是“掠夺者”“剥削者”,并警告他们,如果固守“资本掠夺”,“那小的就是同盟罢工和怠业,厉害一点就是俄国的榜样来了”。
在这场激烈的论争中,湖南女工近乎置身事外。妇女界代表张默君参观厚生纱厂后称女工们“起居饮食,虽不如居家之适然,视彼江北苦工破屋不蔽风雨、薄粥不充饥肠者,固胜一筹矣”。
——改编自李国芳《一九二 年初上海
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争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16分)
答案 背景:政治上,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文化上,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
争议:知识分子强调提高女工待遇,资方强调发展壮大企业。
知识分子受到社会主义思想影响,强调公平,反对剥削。资方强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中存在许多困难,他们已经给予了工人较好的待遇,并批评知识分子盲目学习西方,不符合中国实际。
女工不太关注争论,但意识到要提高自身权益。
评价:知识分子和资方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都能推动社会进步。资方立足于加速经济发展,增加财富,知识分子希望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这启示国家发展应该从实际出发,尊重每一个群体的权益,当遇到争论时,理性探讨。
(背景4分;各方的态度6分;评价4分;整体性评价2分)
三年模拟
考法综合练
考法1 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前瞻考·列强侵华的影响)(2024届江苏决胜新高考大联考,6)下表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各口岸输入洋纱的比重”。对表中数据解读准确的是( )
年份(年) 华南八港(%) 华中九港(%) 华北二港(%) 东北一港(%)
1867—1871 97.9 1.6 0.5 —
1877—1881 86.8 6.2 7.0 —
1884—1888 63.6 10.9 19.6 6.0
1889—1892 47.6 24.0 19.5 8.9
A.华南地区自然经济解体缓慢
B.中国对外贸易中心转向北方
C.华中地区的近代化程度最高
D.西方列强加强对华商品输出
答案 D
2.(前瞻考·列强侵华的影响)(2023无锡一调,6)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认为,治外法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而协定关税,新的关税比旧有的自主关税还要高一点。这说明“当时的人”( )
A.认清国家发展的短板
B.已有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坚守闭关自守的政策
D.对世界近代化认识不清
答案 D
考法2 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3.(热考法·洋务运动)(2024届南京六校联合体调研,7)下图是洋商在《申报》投放的西方军械广告总量统计图,由此可推知,当时( )
A.早期现代化尝试效果显现
B.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清末新政取得一定的成效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答案 A
4.(热考法·戊戌维新运动)(2023徐州一调,6)从这时开始,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理性的“智”的层次,表现出对近代精神文化——近代人文主义和启蒙精神的觉悟,并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这时期引领国人思想觉悟的代表人物是( )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胡适
答案 C
考法3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5.(前瞻考·新文化运动的影响)(2024届铜山期中,7)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此法兰西当代大哲柏格森之创造进化论所以风靡一世也。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法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陈独秀此文意在( )
A.促进思想解放 B.倡导社会革命
C.增强民族自信 D.宣传西方科学
答案 A
考法4 北洋军阀的统治
6.(新风向·北洋军阀的政治统治)(2023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12月联考)1913年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开幕典礼在北京新落成的众议院议场举行。下图为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构成基本情况图(单位:人)。据此可知当时( )
A.民主宪政群众基础广泛
B.分权制衡得到充分体现
C.政治运作具有新旧调和色彩
D.自由进步力量主导政治局面
答案 C
7.(新风向·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2023南京、镇江八校一联,8)下图为1916—1922年中国纱厂数量统计折线图,据此可知( )
A.北洋政府加强经济管控B.中国棉纺织技术领先世界
C.民族工业结构渐趋合理D.国际局势影响中国经济发展
答案 D
考法5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8.(新风向·辛亥革命影响)(2024届海安期中,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下表是各方政治力量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和解读。
主要观点 出处
“今日何日 正官僚得志,武人专横,政客捣乱,民不聊生之日也……革命军起矣,民国由之立矣;但革命之事业尚未成功也,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 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发表的纪念文章《八年今日》
“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帝国主义者对我们的压迫依然如故” 1927年,国民党发表的《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
“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了同盟会,并联络会党,联合当时谘议局立宪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 1938年10月10日,周恩来发表的《辛亥、北伐与抗战》
——摘编自何广《历史上对“辛亥革命”的
纪念和解读》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各方政治力量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和解读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纪念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 (1)共同点:肯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
不同点:孙中山认为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南京国民政府为其加入反帝的因素;中国共产党认为辛亥革命促进统一战线的形成。
(2)有利于完成革命任务;有利于反帝反封建斗争;有利于整合抗战力量,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限时拔高练
时间:25分钟 分值:42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2024届扬州重点中学联考,10)晚清时期,东北北部的东清铁路采用俄式1.524米轨距,运费按卢布结算;东北南部的南满铁路采用日式1.435米轨距,运费按日元结算;西南的滇越铁路,采用法式1米窄轨距,运费按法郎结算。这一状况( )
A.阻断了国内南北之间商品流通
B.导致了地方军阀割据局面出现
C.是国人主动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D.折射出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答案 D
2.(2024届淮安月考,6)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的口号。可是1861年在太平天国占领区内,有地方政府发布告示招徕流亡地主回乡收租,并“令各乡官设局照料”。政策的变化表明太平天国( )
A.借助传统政策维护自身统治
B.不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C.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财政危机
D.蜕化为地主阶级政权
答案 A
3.(2024届海安期中,6)19世纪80年代,福州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大清气数未曾倾,闽省缘何出佞臣 船政有心私法国,制台素性爱夷人。贪心巡抚图自己,舍命将军感鬼神。可笑钦差无用辈,空悬圣诏误朝廷。”上述童谣反映了( )
A.知识分子对封建制度的不满
B.民众对西方文明的抵制
C.清政府忧患意识的逐渐增强
D.时人对边疆问题的关注
答案 D
4.(2024届T8联考,7)1894年7月24日,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社论说:“日本得最初胜利并非没有理由,但是如果中国动真的,日本最终会为其最初胜利付出高昂代价。”这可以从侧面证明( )
A.英国舆论客观评价战争形势
B.中国能获得更多的国际援助
C.英国反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D.中国综合国力具有相对优势
答案 D
5.(2023南京、盐城二模,6)百日维新开始后,清政府颁布上谕:“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迅就各省地方悉心筹度……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惟须详定节目,不准划作租界。”此上谕旨在( )
A.维护国家利权 B.推行改订新约
C.启动宪政改革 D.约束督抚权力
答案 A
6.(2023苏锡常镇二模,6)在自强运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时期有关改革和新计划中,“中国”二字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并以此作为支撑改革的理由。据此推断,“中国”一词被频繁使用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化运动的推动
B.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C.社会矛盾得以缓解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B
7.(2024届苏州期中,7)据资料统计,自1911年10月到1913年底,全国共组织了58个妇女团体。1912年1月11日,上海《民立报》刊文提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这些现象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推动了妇女解放
B.女性社会参与意识显著增强
C.中国民主革命群众基础广泛
D.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普遍提高
答案 B
8.(2024届如皋期中,9)1919年5月以后,在《新青年》影响下,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少年中国》《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劳动界》《湘江评论》等新刊物。它们以介绍新思潮和改造社会为“旨趣”,提出各种各样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方案和措施。这些刊物的创办表明( )
A.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B.青少年成为革命中流砥柱
C.封建礼教地位被彻底动摇
D.国人迫切探索救亡新道路
答案 D
9.(2024届高邮月考,7)1912年9月起,北洋政府陆续颁布了抚恤军人和警察的法规,并在每一期的《内务公报》中公布受恤人员名单,受恤人员的主要事迹及所享抚恤待遇均列至单内。这些举措( )
A.实现了社会公平
B.保证了军人、警察忠于职守
C.化解了紧张时局
D.利于提升政府形象与影响力
答案 D
10.(2024届常州期中,)下表为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机器输入总额(单位:千两白银),该表反映了( )
年份 1912年 1913年 1914年 1915年 1916年
总额 5895 8086 8640 4766 6470
年份 1917年 1918年 1919年 1920年 1921年
总额 5907 7861 15 336 24 158 57 327
A.中国近代工业取得较大进步
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C.中国近代经济日益半殖民地化
D.一战结束后外国资本卷土重来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1.(2024届盐城期中,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丘逢甲出身于书香门第,少年时养成了“平居好学,手不释卷”的学习习惯。1889年殿试中进士,被钦点为工部虞衡司主事,他到署不久,目睹清政府的腐败,外国列强的野心,即弃官归台从教,主张以新思想新知识课士,迈开了其教育救国的第一步。“抗日护台运动”失败后,他总结归纳出失败的原因是“人民缺乏教育”。内渡后,他主持创办了岭东同文学堂,强调学堂应“造就圣贤有用之学”,录取的学生应“以志趣远大者为上”,提倡男女平等,倡办女子学校。在教学中强调“以昌明孔子之教为主义”,还开设了格致、外语、化学、生理卫生等科,由于同文学堂学生“多在二十五岁以下者”,故教学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凡“所出之题,皆宜浅而易解者”。在学习中提倡学生应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切莫人云亦云”。
——摘编自赖世极、赖惠玲
《论丘逢甲的教育思想》
(1)据材料概括丘逢甲教育救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必然性。(8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丘逢甲关于教育救国的思想主张。(4分)
答案 (1)主张:培养德才兼备的实用人才;传统儒学教育与近代科技教育并重;兴办女学,赋予女子受教育的权利;采用新式教育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必然性: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的腐败;反割台斗争的失败(“抗日护台运动”的失败)。
(2)进步性:符合时代需求,具有积极意义;增强救亡意识,具有爱国意义。
局限性:未能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江苏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习(答案)--第五单元从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到中华民国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