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江苏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习(答案)-- 第二十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战争与文化交锋


2025江苏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
第二十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战争与文化交锋
1.(2024届安徽名校联盟12月大联考,12)公元1世纪,中亚兴起贵霜王朝,其发行的第一种钱币正面为希腊语铭文及赫尔默乌斯半身像,背面为佉卢文铭文及赫拉克勒斯的立像;其后发行的钱币之一正面有希腊语铭文和国王骑马像,背面为佉卢文铭文和宙斯立像。这反映出当时该地区(  )
A.跨区域文化交流的发展
B.农耕经济呈现活跃局面
C.地区之间冲突持续频发
D.希腊城邦文化影响最大
2.(2024届湘豫名校联考,19)1521年,墨西哥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被称为“新西班牙”。西班牙殖民者有一种洁癖式的语言理念,想要达到取代土著语言和文化,并把土著语言的使用者并入国家政治经济体系的目的。但是受经济、人口、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语言现实并不符合殖民者的理想情形,印第安语仍为全国80%的人口所使用。这说明该时期(  )
A.西班牙殖民统治具有隐蔽性
B.传统观念制约墨西哥现代化
C.文化多样性发展仍长期存在
D.经济差距造成文化隔阂加深
3.(2024届山东德州联考一,11)大约从公元前4千纪起,青金石受到了地中海沿岸国家和两河流域人们的追捧,逐渐形成了一条几乎覆盖了地中海沿岸到帕米尔西麓的“青金石之路”。而帕米尔东麓再向东,就是古代中国的“玉石之路”,两者相连,正是后来的丝绸之路。这表明当时(  )
A.跨区域的文明交流加强
B.世界文明逐渐连为整体
C.西亚北非文化同宗同源
D.丝绸之路沟通东西交往
4.(2023清华大学9月学术能力诊断,31)新中国外交服饰经历了站起来:以“中山装”为标志,到富起来:以“西装”为标志,再到强起来:在遵循国际规范的基础上,吸收世界服饰文化精华,并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新中装”为标志的过程。这一变化(  )
A.根源于思想发展的决定作用
B.彰显了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
C.体现了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
D.反映了外交基本立场的变化
5.(2024届贵州名校协作体联考一,12)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征开启,在东征队伍中,有许多随军学者,包括工程师、地理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等,他们沿途搜集了大量东方各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民俗风情方面的资料,并与当地人交流来往。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武力扩张促进区域文明的交流融合
B.希腊文明东方化日益明显
C.武力扩张成为文明扩展的主要方式
D.帝国扩张塑造了同质文明
6.(2024届北京海淀期中,19)1806年,在被拿破仑的军队打败后,普鲁士被迫签订屈辱的条约,激起有识之士进行改革。1809年,威廉·洪堡出任普鲁士文化和教育大臣,提倡“民族教育”,实行强制义务教育,发展师范教育,兴建大量工业学校,把大学建成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机构。推动普鲁士教育改革的因素有(  )
①维也纳体系建立  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③民族意识的觉醒  ④普法战争的胜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2024届广东部分学校10月大联考,11)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的航海家们从亚历山大里亚港出发,开始从红海到印度沿海的航行。这些人实际上都是罗马帝国东部的居民,大多数是北非的希腊化的埃及人,或者是阿拉伯人。材料可以说明当时罗马帝国(  )
A.统治基础较广泛  B.国内外经济交流频繁
C.主导东西方贸易  D.文化交融进一步发展
8.(2024届重庆11月调研,6)目前在福建泉州发现的宋元古瓷窑已有133处,主要分布在德化、南安、安溪等地,其中德化青白瓷以其质美量多而闻名海内外。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博物馆里,收藏有大量的德化窑、安溪窑所产瓷器,在西亚、北非等地也都发现有宋元泉州瓷。材料表明宋元时期(  )
A.泉州成为全国最大港口
B.海外贸易促进泉州制瓷业兴盛
C.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亚非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9.(2024届湖南湘东九校联考,12)世界史专家吴于廑先生认为,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东侵以后,从爱琴海地区到印度河流域,经济文化发生了范围空前广阔的交往。13世纪,蒙古军横越亚欧大陆,随着帝国的建立,东西陆上交通为之大开。他意在强调(  )
A.古代帝国具有扩张性
B.战争成为文明扩展的常用方式
C.文明扩展具有双向性
D.战争客观上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10.(2024届山东德州联考一,13)18世纪,英国流行印度的印花棉布,推动棉布取代传统的毛织品;房屋装饰使用来自中国的瓷器、漆器、屏风、壁纸;茶从上层社会的奢侈品成为普通大众消费品。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海外贸易改变生活方式
B.光荣革命消弭等级差别
C.工业革命提高国民收入
D.殖民扩张推动商品输出
11.(2024届吉林长春一模,14)如表是1650—1900年间亚、欧、美、非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变化表(单位:%)。其中代表非洲的是(  )
大洲 1650年 1750年 1850年 1900年
A 18.3% 19.2% 22.7% 24.9%
B 18.3% 13.1% 8.1% 7.4%
C 2.4% 1.6% 5.1% 9.0%
D 60.6% 65.8% 63.9% 58.3%
A.A  B.B  C.C  D.D
12.(2024届四川绵阳一模,35)19世纪后期,西方某学者指出:应对亚洲文明在艺术和科学的贡献心存感激。如今西方大步发展,亚洲却衰落了,而帮助亚洲的方式就是“研究”他们的文化历史,“以期通过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复兴他们的文化”。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工业发展推动文化输出
B.亚洲古典文明优于欧洲
C.列强希望复兴亚洲文化
D.殖民侵略方式的隐蔽性
13.(2024届浙江杭州一模,19)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由此可知(  )
A.亚洲战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B.战争唤醒欧洲人民民族独立意识
C.只有欧洲在战争中受到破坏
D.战争促进了亚洲民族解放的发展
14.(2024届安徽江淮十校联考一,14)1949—1954年,有1424名留学人员和归侨学者经历坎坷曲折和百折不挠的斗争回到祖国,到20世纪50年代末,回国者达2500余人。他们多数是从美(937人)、英(193人)、日(119人)和法国(85人)回来的,其中包括钱学森、邓稼先、朱光亚、华罗庚和梁思礼等大师。这些精英回归的最大意义在于(  )
A.彻底打破了西方对新中国的封锁
B.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C.促使中国科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D.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15.(2024届浙江天域名校大联考一,18)20世纪50年代晚期,四个来自英国北部港口城市利物浦的年轻人理解了美国的摇滚乐,并将他们本地的音乐风格掺入其中,由此改造出了不仅在欧洲,而且在美国流行的音乐,这就是披头士乐队;当麦当劳在20世纪60年代抵达欧洲时,也为吸引新市场的不同口味而对其快餐的成分做了微妙的改变。这主要说明(  )
A.文化的一体化特征   
B.欧洲文化的美国化
C.文化碰撞的相互性   
D.美国文化的欧洲化
16. (2024届湖南雅礼中学月考一,15)二战后,印度由占总人口5%的本土精英阶层推动而获得了民族独立。而这些精英则有着西方教育背景,他们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因此当他们掌权之后,仍然保留宗主国建立的意识形态和经济模式,财产关系并没有发生改变。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英国殖民力量依然强大
B.印度发展严重依赖西方
C.印度加入资本主义阵营
D.印度难以摆脱西方羁绊
二、非选择题
17.(2024届海南全真模拟三,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尽管18世纪读过有关中国的书和报道的欧洲文化名人和启蒙大师对中国的看法各有不同,但对中国是一个更古老、更伟大的文明的看法,他们却是完全一致的。有不少人认为,中华文明是更开明的文明。有不少可学的东西,正是在这种认识的背景下,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人都提到过中国的考试制度,他们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官吏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伏尔泰对比欧洲宗教仇视异端的残酷性,认为中国是伦理道德最好的民族,他欣赏中国对各种宗教的宽容。莱布尼茨对德意志分裂割据、战乱不止极端厌恶,因而对中国的“大一统”秩序十分向往。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就外国人所编译的书籍而言,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宗教传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类。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凡是思想比较开明、领导和参加过社会变革活动的官员、绅士和知识分子,几乎都受到过西学的影响。林则徐、魏源等通过阅读传教士译著的西方史地书籍成为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奕?、曾国藩、张之洞等都不同程度地阅读过中译西书。李鸿章甚至在1889年用培根、达尔文学说考试学生。戊戌变法后,出现了中国人自主译著西学书籍的高潮,译书的重点转向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和革命史。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欧洲学者推崇中华文化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国翻译西方著作发生的变化。(7分)
18.(2024届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二,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史料一 宋代李昉等编纂的《太平御览》第787卷中“毗加梨国”部分引用了《宋元嘉起居注》:“五年,天竺毗加梨国王月受遣使上表,并奉……白旃檀六段……”(“宋元嘉五年”是指南朝刘宋王朝元嘉五年,即公元428年)
史料二 成书于五代十国的《日华子本草》中记载:“檀香,热,无毒。治心痛,霍乱,肾气腹痛。浓煎服,水磨敷外肾并腰肾痛处。”
史料三 1974年在福建省泉州湾发现的南宋古沉船是我国目前为止第一艘被发现的海外返航的古代远洋海船。这艘沉船遗址中出土了檀香。
材料二 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以澳门为据点,垄断了对中国的檀香木贸易。
18世纪中叶,英国取代葡萄牙谋取了对中国檀香木贸易的巨额利益,并且与檀香木原料产地印度迈索尔王国发生多次战争。
1830—1856年,殖民商人将东印度群岛和南太平洋十余个岛屿上檀香木砍伐殆尽。
1840年,西澳大利亚成为中国檀香木的主要进口地。但关于此地产的檀香木是否应当归入檀香属,植物学家意见不一。
19世纪中期,檀香文化传至欧美。欧美消费者效仿东方构建了一套焚烧檀香木的文化仪式,檀香制成的精油被誉为“东方神药”。
19世纪中期,欧洲生产精油或制造药物的化学工厂成为印度迈索尔檀香木的主要买家。
20世纪初,西澳大利亚檀香木的主要销售市场开始转向欧美。
1920年前后,印度科学学院的学者们在各种刊物上宣传西澳大利亚的檀香不是真正的檀香、西澳大利亚的檀香精油没有药用效果。西澳大利亚檀香归属之争又起。
1930年前后,英国皇家植物园拒绝西澳大利亚当局申请将西澳产檀香木归入檀香属的申请。
——摘编自吴羚靖《帝国的知识生产:20世
纪初全球檀香贸易与檀香植物属名之争》等
(1)檀香的原产地不在中国,是一种由海外传入中国的香料。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檀香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10分)
(2)从材料二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围绕檀香木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8分)
19.(2024届湖南雅礼中学月考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公元前4世纪晚期,在东征过程中,亚历山大为驱逐波斯铜币而发行带有个人风格的钱币。这种钱币以古希腊阿提卡币制为标准,正反面均有神的肖像,并以希腊语铭文“亚历山大”表明钱币所属,世界原本有多样的货币体系和类型,后来大多放弃了自己的钱币类型,开始仿造亚历山大型钱币。
(上图是贵霜帝国时期的钱币,钱币上的铭文是希腊语,人物是贵霜国王。注:贵霜帝国存在于约1—3世纪中亚和南亚地区。)
——据崔丽娜《定义希腊化世界:
亚历山大型钱币的出现和传播》等整理
材料二 当国家不断扩大,国力强大,并开始统治大量人口之后,它们可以被称为帝国。
阿拉伯帝国简史
7世纪 阿拉伯国家形成
半岛基本统一
大规模向外扩张
8世纪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9—13世纪 帝国被划分为若干行省,由哈里发任命的总督管理。在蒙古铁骑的进攻下灭亡
英帝国简史
16—17 世纪初 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建立东印度公司
17—18 世纪初 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
18—20 世纪初 工业革命
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
成为“日不落帝国”
20世纪初至 20世纪中期 经历两次世界大战
印度、南非等英属殖民地相继独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型钱币的历史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阿拉伯帝国和英帝国兴衰历程的差异。(12分)
第二十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战争与文化交锋
1.(2024届安徽名校联盟12月大联考,12)公元1世纪,中亚兴起贵霜王朝,其发行的第一种钱币正面为希腊语铭文及赫尔默乌斯半身像,背面为佉卢文铭文及赫拉克勒斯的立像;其后发行的钱币之一正面有希腊语铭文和国王骑马像,背面为佉卢文铭文和宙斯立像。这反映出当时该地区(  )
A.跨区域文化交流的发展
B.农耕经济呈现活跃局面
C.地区之间冲突持续频发
D.希腊城邦文化影响最大
答案 A 
2.(2024届湘豫名校联考,19)1521年,墨西哥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被称为“新西班牙”。西班牙殖民者有一种洁癖式的语言理念,想要达到取代土著语言和文化,并把土著语言的使用者并入国家政治经济体系的目的。但是受经济、人口、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语言现实并不符合殖民者的理想情形,印第安语仍为全国80%的人口所使用。这说明该时期(  )
A.西班牙殖民统治具有隐蔽性
B.传统观念制约墨西哥现代化
C.文化多样性发展仍长期存在
D.经济差距造成文化隔阂加深
答案 C 
3.(2024届山东德州联考一,11)大约从公元前4千纪起,青金石受到了地中海沿岸国家和两河流域人们的追捧,逐渐形成了一条几乎覆盖了地中海沿岸到帕米尔西麓的“青金石之路”。而帕米尔东麓再向东,就是古代中国的“玉石之路”,两者相连,正是后来的丝绸之路。这表明当时(  )
A.跨区域的文明交流加强
B.世界文明逐渐连为整体
C.西亚北非文化同宗同源
D.丝绸之路沟通东西交往
答案 A 
4.(2023清华大学9月学术能力诊断,31)新中国外交服饰经历了站起来:以“中山装”为标志,到富起来:以“西装”为标志,再到强起来:在遵循国际规范的基础上,吸收世界服饰文化精华,并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新中装”为标志的过程。这一变化(  )
A.根源于思想发展的决定作用
B.彰显了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
C.体现了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
D.反映了外交基本立场的变化
答案 B 
5.(2024届贵州名校协作体联考一,12)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征开启,在东征队伍中,有许多随军学者,包括工程师、地理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等,他们沿途搜集了大量东方各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民俗风情方面的资料,并与当地人交流来往。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武力扩张促进区域文明的交流融合
B.希腊文明东方化日益明显
C.武力扩张成为文明扩展的主要方式
D.帝国扩张塑造了同质文明
答案 A 
6.(2024届北京海淀期中,19)1806年,在被拿破仑的军队打败后,普鲁士被迫签订屈辱的条约,激起有识之士进行改革。1809年,威廉·洪堡出任普鲁士文化和教育大臣,提倡“民族教育”,实行强制义务教育,发展师范教育,兴建大量工业学校,把大学建成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机构。推动普鲁士教育改革的因素有(  )
①维也纳体系建立  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③民族意识的觉醒  ④普法战争的胜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7.(2024届广东部分学校10月大联考,11)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的航海家们从亚历山大里亚港出发,开始从红海到印度沿海的航行。这些人实际上都是罗马帝国东部的居民,大多数是北非的希腊化的埃及人,或者是阿拉伯人。材料可以说明当时罗马帝国(  )
A.统治基础较广泛  B.国内外经济交流频繁
C.主导东西方贸易  D.文化交融进一步发展
答案 B 
8.(2024届重庆11月调研,6)目前在福建泉州发现的宋元古瓷窑已有133处,主要分布在德化、南安、安溪等地,其中德化青白瓷以其质美量多而闻名海内外。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博物馆里,收藏有大量的德化窑、安溪窑所产瓷器,在西亚、北非等地也都发现有宋元泉州瓷。材料表明宋元时期(  )
A.泉州成为全国最大港口
B.海外贸易促进泉州制瓷业兴盛
C.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亚非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答案 B 
9.(2024届湖南湘东九校联考,12)世界史专家吴于廑先生认为,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东侵以后,从爱琴海地区到印度河流域,经济文化发生了范围空前广阔的交往。13世纪,蒙古军横越亚欧大陆,随着帝国的建立,东西陆上交通为之大开。他意在强调(  )
A.古代帝国具有扩张性
B.战争成为文明扩展的常用方式
C.文明扩展具有双向性
D.战争客观上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 D 
10.(2024届山东德州联考一,13)18世纪,英国流行印度的印花棉布,推动棉布取代传统的毛织品;房屋装饰使用来自中国的瓷器、漆器、屏风、壁纸;茶从上层社会的奢侈品成为普通大众消费品。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海外贸易改变生活方式
B.光荣革命消弭等级差别
C.工业革命提高国民收入
D.殖民扩张推动商品输出
答案 A 
11.(2024届吉林长春一模,14)如表是1650—1900年间亚、欧、美、非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变化表(单位:%)。其中代表非洲的是(  )
大洲 1650年 1750年 1850年 1900年
A 18.3% 19.2% 22.7% 24.9%
B 18.3% 13.1% 8.1% 7.4%
C 2.4% 1.6% 5.1% 9.0%
D 60.6% 65.8% 63.9% 58.3%
A.A  B.B  C.C  D.D
答案 B 
12.(2024届四川绵阳一模,35)19世纪后期,西方某学者指出:应对亚洲文明在艺术和科学的贡献心存感激。如今西方大步发展,亚洲却衰落了,而帮助亚洲的方式就是“研究”他们的文化历史,“以期通过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复兴他们的文化”。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工业发展推动文化输出
B.亚洲古典文明优于欧洲
C.列强希望复兴亚洲文化
D.殖民侵略方式的隐蔽性
答案 D 
13.(2024届浙江杭州一模,19)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由此可知(  )
A.亚洲战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B.战争唤醒欧洲人民民族独立意识
C.只有欧洲在战争中受到破坏
D.战争促进了亚洲民族解放的发展
答案 D 
14.(2024届安徽江淮十校联考一,14)1949—1954年,有1424名留学人员和归侨学者经历坎坷曲折和百折不挠的斗争回到祖国,到20世纪50年代末,回国者达2500余人。他们多数是从美(937人)、英(193人)、日(119人)和法国(85人)回来的,其中包括钱学森、邓稼先、朱光亚、华罗庚和梁思礼等大师。这些精英回归的最大意义在于(  )
A.彻底打破了西方对新中国的封锁
B.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C.促使中国科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D.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答案 B 
15.(2024届浙江天域名校大联考一,18)20世纪50年代晚期,四个来自英国北部港口城市利物浦的年轻人理解了美国的摇滚乐,并将他们本地的音乐风格掺入其中,由此改造出了不仅在欧洲,而且在美国流行的音乐,这就是披头士乐队;当麦当劳在20世纪60年代抵达欧洲时,也为吸引新市场的不同口味而对其快餐的成分做了微妙的改变。这主要说明(  )
A.文化的一体化特征   
B.欧洲文化的美国化
C.文化碰撞的相互性   
D.美国文化的欧洲化
答案 C 
16. (2024届湖南雅礼中学月考一,15)二战后,印度由占总人口5%的本土精英阶层推动而获得了民族独立。而这些精英则有着西方教育背景,他们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因此当他们掌权之后,仍然保留宗主国建立的意识形态和经济模式,财产关系并没有发生改变。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英国殖民力量依然强大
B.印度发展严重依赖西方
C.印度加入资本主义阵营
D.印度难以摆脱西方羁绊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7.(2024届海南全真模拟三,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尽管18世纪读过有关中国的书和报道的欧洲文化名人和启蒙大师对中国的看法各有不同,但对中国是一个更古老、更伟大的文明的看法,他们却是完全一致的。有不少人认为,中华文明是更开明的文明。有不少可学的东西,正是在这种认识的背景下,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人都提到过中国的考试制度,他们认为中国的竞争性考试,使官吏地位人人皆可争取,并非生而有之,欧洲不能与之相比,应加以采用。伏尔泰对比欧洲宗教仇视异端的残酷性,认为中国是伦理道德最好的民族,他欣赏中国对各种宗教的宽容。莱布尼茨对德意志分裂割据、战乱不止极端厌恶,因而对中国的“大一统”秩序十分向往。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就外国人所编译的书籍而言,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宗教传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类。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凡是思想比较开明、领导和参加过社会变革活动的官员、绅士和知识分子,几乎都受到过西学的影响。林则徐、魏源等通过阅读传教士译著的西方史地书籍成为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奕?、曾国藩、张之洞等都不同程度地阅读过中译西书。李鸿章甚至在1889年用培根、达尔文学说考试学生。戊戌变法后,出现了中国人自主译著西学书籍的高潮,译书的重点转向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和革命史。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欧洲学者推崇中华文化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国翻译西方著作发生的变化。(7分)
答案 (1)背景: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流扩大;启蒙运动的开展;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社会处于变革转型时期;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独特价值。
(2)变化:译书的主体由外国传教士转向中国人;翻译的内容由以自然科学为主转向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
18.(2024届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二,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史料一 宋代李昉等编纂的《太平御览》第787卷中“毗加梨国”部分引用了《宋元嘉起居注》:“五年,天竺毗加梨国王月受遣使上表,并奉……白旃檀六段……”(“宋元嘉五年”是指南朝刘宋王朝元嘉五年,即公元428年)
史料二 成书于五代十国的《日华子本草》中记载:“檀香,热,无毒。治心痛,霍乱,肾气腹痛。浓煎服,水磨敷外肾并腰肾痛处。”
史料三 1974年在福建省泉州湾发现的南宋古沉船是我国目前为止第一艘被发现的海外返航的古代远洋海船。这艘沉船遗址中出土了檀香。
材料二 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以澳门为据点,垄断了对中国的檀香木贸易。
18世纪中叶,英国取代葡萄牙谋取了对中国檀香木贸易的巨额利益,并且与檀香木原料产地印度迈索尔王国发生多次战争。
1830—1856年,殖民商人将东印度群岛和南太平洋十余个岛屿上檀香木砍伐殆尽。
1840年,西澳大利亚成为中国檀香木的主要进口地。但关于此地产的檀香木是否应当归入檀香属,植物学家意见不一。
19世纪中期,檀香文化传至欧美。欧美消费者效仿东方构建了一套焚烧檀香木的文化仪式,檀香制成的精油被誉为“东方神药”。
19世纪中期,欧洲生产精油或制造药物的化学工厂成为印度迈索尔檀香木的主要买家。
20世纪初,西澳大利亚檀香木的主要销售市场开始转向欧美。
1920年前后,印度科学学院的学者们在各种刊物上宣传西澳大利亚的檀香不是真正的檀香、西澳大利亚的檀香精油没有药用效果。西澳大利亚檀香归属之争又起。
1930年前后,英国皇家植物园拒绝西澳大利亚当局申请将西澳产檀香木归入檀香属的申请。
——摘编自吴羚靖《帝国的知识生产:20世
纪初全球檀香贸易与檀香植物属名之争》等
(1)檀香的原产地不在中国,是一种由海外传入中国的香料。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檀香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10分)
(2)从材料二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围绕檀香木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8分)
答案 (1)史料一属于文献史料,包含一定的历史真实性,但别用的是另一文献史料,属于转引,因此可信度有限。其中关于檀香的记载可以推测出檀香在南北朝时期可能以进贡的方式传入中国。史料二属于文献史料,作为医药学古籍,可信度较高。文献中提到檀香的性状及可用于治疗的病症,据此可以推测出《日华子本草》的成书时间即五代十国时期已懂得利用檀香的药用价值。史料三属于实物史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海外返航中国的船只中装有檀香,由此可以推测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可能是檀香从海外传入中国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上述三则史料的相互印证,可以推断出,檀香最迟在南宋时期已经由海外传入中国。
(2)论题: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开展影响檀香木的传播。
阐述:新航路开辟后,部分欧洲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葡萄牙人以澳门为据点,垄断了对中国的檀香木贸易。随着英国的不断崛起,英国取代葡萄牙谋取了对中国檀香木贸易的巨额利益,并且与檀香木原料产地印度迈索尔王国发生多次战争。早期殖民扩张的过程中,殖民商人为了掠夺原料,大肆破坏檀香木。随着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开展,加速了世界市场的扩大,檀香木也逐渐走向世界。在工业革命影响下,檀香木的加工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进步,檀香木的作用不断被发掘。由此可见,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开展影响檀香木的传播。
19.(2024届湖南雅礼中学月考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公元前4世纪晚期,在东征过程中,亚历山大为驱逐波斯铜币而发行带有个人风格的钱币。这种钱币以古希腊阿提卡币制为标准,正反面均有神的肖像,并以希腊语铭文“亚历山大”表明钱币所属,世界原本有多样的货币体系和类型,后来大多放弃了自己的钱币类型,开始仿造亚历山大型钱币。
(上图是贵霜帝国时期的钱币,钱币上的铭文是希腊语,人物是贵霜国王。注:贵霜帝国存在于约1—3世纪中亚和南亚地区。)
——据崔丽娜《定义希腊化世界:
亚历山大型钱币的出现和传播》等整理
材料二 当国家不断扩大,国力强大,并开始统治大量人口之后,它们可以被称为帝国。
阿拉伯帝国简史
7世纪 阿拉伯国家形成
半岛基本统一
大规模向外扩张
8世纪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9—13世纪 帝国被划分为若干行省,由哈里发任命的总督管理。在蒙古铁骑的进攻下灭亡
英帝国简史
16—17 世纪初 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建立东印度公司
17—18 世纪初 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
18—20 世纪初 工业革命
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
成为“日不落帝国”
20世纪初至 20世纪中期 经历两次世界大战
印度、南非等英属殖民地相继独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型钱币的历史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阿拉伯帝国和英帝国兴衰历程的差异。(12分)
答案 (1)影响:使希腊化世界拥有了相对统一的货币形制,便利了商贸往来;有助于希腊文化的传播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宣扬王权、加强统治;影响了后世中亚、南亚等地区货币形制。(6分,任意三点)
(2)兴起:阿拉伯向周边扩张,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英国向世界各地进行殖民扩张,建立了全球范围内的殖民帝国。(2分)
发展:阿拉伯帝国实行君主专制;英帝国在本土实行君主立宪制,在殖民地通过垄断性贸易公司等方式进行统治。阿拉伯帝国商贸繁荣,沟通东西方贸易;英帝国建立了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8分)
衰落:阿拉伯帝国在外族的军事打击下,走向崩溃;英帝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自身实力下降,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英帝国殖民体系土崩瓦解,逐渐走向衰落。(2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江苏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习(答案)-- 第二十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战争与文化交锋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