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江苏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习(答案)--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2025江苏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24届湖南雅礼中学月考二B卷,3)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将实现统一大业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时期,北朝认为它就是“中国”,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北朝应属它所有。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B.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
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
D.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
2.(2024届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三,4)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这便是虎溪三笑的典故。这反映了(  )
A.儒家正统地位发生动摇
B.思想环境的相对宽松
C.三教之间的交融与发展
D.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
3.(2023清华大学11月学术能力诊断,3)先秦士人往往以道义为己任,怀揣拯救社会的理想,汉帝国也在具有强烈用世意识的士人群体支持下得以建立大一统帝国。及至魏晋,士人阶层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甚至放纵桀骜,被称为“魏晋风度”。此“风度”反映出魏晋时期(  )
A.儒家思想的彻底异变
B.动荡黑暗的社会环境
C.个性解放的时代先声
D.士族专权的政治现实
4.(2024届四川成都石室中学期中,25)西魏北周时期,一方面统治者设立太学,延请文士分授经业,另一方面北方高门崔、卢、李、郑、杨、柳、裴等14家大姓中,尚武习战者人数远远超过专事文教者。不仅“河北文士,率晓兵射”,而且妙龄女儿亦能上马骑射。这一现象表明(  )
A.高门大族政治实力雄厚
B.儒学已失去正统地位
C.民族文化交流是双向的
D.民族交融与冲突并存
5.(2023湖北荆、荆、宜、仙2月联考,3)财政年度是人为制定的收支结算的起迄时间。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唐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则是“岁终为断”,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
B.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C.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6.(2024届天津实验中学检测二,1)公元204年曹操下租调令: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地方官不得擅兴发。《资治通鉴》称:“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两税法改为“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即通过评定户等实现的按资征税。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  )
A.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被消除
B.士族豪强势力削弱
C.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D.土地兼并得到抑制
7.(2023重庆一诊,3)唐太宗时期,谏议大夫隶属门下省,“每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谏官可以对君主和宰相“面折廷争”。武则天当政时,改谏官为门下、中书二省分隶,并加置左右补阙、左右拾遗,以至时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之说。这一调整(  )
A.扩大了谏官的监督权
B.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制
C.提高了中枢行政效率
D.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
8.(2024届河北大数据联合测评Ⅱ,3)唐代前期,尚书省和下属各级事务机关——寺监属署之间依照职能归类,建立起上下垂直对口关系。具体指挥方式有两种:一是政策性指挥,即通过颁制度立规范指导寺监属署的工作;二是政令性指挥,即通过尚书六部直接下令寺监实施有关决定。据此可知,尚书省(  )
A.使中央决策体系日臻完备
B.成为总揽全国政务的部门
C.成为国家行政执行的枢纽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确
9.(2024届湘豫名校联考一,7)武则天当政时期,科举制成为进入官场的重要方式,通过科举担任宰相的人数,占到宰相队伍总数的30%左右。据此可知,科举制(  )
A.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局面
D.推动了酷吏集团发展
10.(2023北京海淀期中,5)唐朝中后期,节度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且“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息”。淄青节度使(辖地位于今山东)李师道还在三道十二州内设立铜铁官,“岁取冶赋百万”。这些史实(  )
A.可以用来研究藩镇割据的财政基础
B.说明藩镇割据的根源是工商业发展
C.反映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地区
D.揭示唐朝统治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
11.(2023湖南株洲联考,3)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海域打捞出来的“黑石号”沉船中发现的文物超过67 000件,瓷器占绝大部分,其中长沙窑瓷器为最大宗,有56 000余件,器型以碗为主,其次为执壶。其中有一个长沙窑烧制的瓷碗的外侧下腹部刻有“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的字样(注:宝历二年为826年)。由此可知 (  )
A.“黑石号”沉船发生在唐朝早期
B.长沙窑是当时外销日用瓷的大宗
C.长沙窑高价占据市场竞争优势
D.阿拉伯垄断了长沙窑的海外市场
12.(2024届湖北部分学校10月联考,4)中晚唐,一部分士大夫相继在文化领域掀起了元(稹)、白(居易)新乐府运动,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以及啖(助)、赵(匡)新经学运动。他们无不以传统儒学经世致用的思想为标榜,交相推引。这一现象(  )
A.反映了江南经济得以开发
B.源于安史之乱的冲击
C.体现了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D.成为理学兴起的先声
13.(2024届河北石家庄部分高中10月期中,5)豪放纵逸的李白在其许多作品中融入了道教思想的元素;沉郁顿挫的杜诗,则以儒家学说的积极方面为其创作基础;而王维、储光羲等人的田园山水诗,又常常流露出佛教“静”“空”思想的痕迹。这一现象(  )
A.表明儒家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得益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
C.凸显了诗歌创作世俗化倾向
D.反映了唐朝国内政局的变动
14.(2024届广东11月调研,4)唐中后期,韩愈在《原道》中指出“仁义”是“道”的核心内涵。他还强调“文以明道”,并谋求文学创作主体与圣贤之“道”在本源上的一致性,使“文”与“道”二者和谐相融。上述思想(  )
A.着力于批判空洞浮华的文风
B.体现了润色王道的目的
C.有利于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
D.抑制了佛道思想的发展
15.(2023湖南名校联合体月考,3)唐代文学家元稹曾对唐初政治总结道:“房杜王魏之徒,议可否于前,天下四方之人,言得失于外。不四三年而天下大理,岂文皇独运聪明于上哉 盖亦群下各尽其言,以宣扬发畅于天下也。”与元稹评论相关的政策是(  )
A.劝课农桑,轻徭薄赋
B.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C.勤俭节约,戒奢从简
D.各取所长,导之使谏
16.(2024届湖北宜、荆、荆、随10月联考,3)《千金方》是人称“药王”的孙思邈所作的综合性临床医著,他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医生首先要确立“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这部医书(  )
A.渗透了大量佛教轮回思想
B.包含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
C.医德伦理观念的特色突出
D.标志着中医临床理论诞生
二、非选择题
17.(2023湖南怀化期末,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 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
——永瑢《历代职官表·内阁》
材料二 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议事已定,德彝(尚书右仆射)数反之于上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瑀(尚书左仆射)而亲德彝,(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瑀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庚辰,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司马光《资治通鉴》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唐代的三省中枢机构体制有何不同 (4分)
(2)据材料三,说明唐代三省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约”与“专制”的。(4分)
(3)据上述材料,指出三省体制发展的趋势,并评价该体制。(4分)
18.(2024届海南全真模拟二,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道二教迅速发展,儒学已经远不如两汉时期兴盛。……唐初,太宗李世民立孔庙为国学,尊孔子为“先圣”,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教授儒家经典的学校,大力推行儒学。唐太宗令颜师古撰写《五经定本》,颁行全国,成为官定的统一课本。又令孔颖达等人撰写《五经正义》,此书在高宗朝撰成,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此后,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应试亦必须准此答卷。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
《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陈寅恪指出:“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这种前后两期的划分及其特点不仅体现在社会政治领域,也同时体现在文化学术方面。
——摘编自陈寅恪《论韩愈》等
材料三 陈寅恪先生说过:吾国历史上,“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
——摘编自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初儒学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从文化学术的视角说明唐代两个阶段特征的内涵。结合唐宋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理解。(8分)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24届湖南雅礼中学月考二B卷,3)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将实现统一大业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时期,北朝认为它就是“中国”,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北朝应属它所有。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B.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
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
D.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 D
2.(2024届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三,4)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这便是虎溪三笑的典故。这反映了(  )
A.儒家正统地位发生动摇
B.思想环境的相对宽松
C.三教之间的交融与发展
D.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
答案 C
3.(2023清华大学11月学术能力诊断,3)先秦士人往往以道义为己任,怀揣拯救社会的理想,汉帝国也在具有强烈用世意识的士人群体支持下得以建立大一统帝国。及至魏晋,士人阶层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甚至放纵桀骜,被称为“魏晋风度”。此“风度”反映出魏晋时期(  )
A.儒家思想的彻底异变
B.动荡黑暗的社会环境
C.个性解放的时代先声
D.士族专权的政治现实
答案 B
4.(2024届四川成都石室中学期中,25)西魏北周时期,一方面统治者设立太学,延请文士分授经业,另一方面北方高门崔、卢、李、郑、杨、柳、裴等14家大姓中,尚武习战者人数远远超过专事文教者。不仅“河北文士,率晓兵射”,而且妙龄女儿亦能上马骑射。这一现象表明(  )
A.高门大族政治实力雄厚
B.儒学已失去正统地位
C.民族文化交流是双向的
D.民族交融与冲突并存
答案 C 
5.(2023湖北荆、荆、宜、仙2月联考,3)财政年度是人为制定的收支结算的起迄时间。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唐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则是“岁终为断”,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
B.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C.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答案 C
6.(2024届天津实验中学检测二,1)公元204年曹操下租调令: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地方官不得擅兴发。《资治通鉴》称:“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两税法改为“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即通过评定户等实现的按资征税。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  )
A.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被消除
B.士族豪强势力削弱
C.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D.土地兼并得到抑制
答案 C
7.(2023重庆一诊,3)唐太宗时期,谏议大夫隶属门下省,“每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谏官可以对君主和宰相“面折廷争”。武则天当政时,改谏官为门下、中书二省分隶,并加置左右补阙、左右拾遗,以至时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之说。这一调整(  )
A.扩大了谏官的监督权
B.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制
C.提高了中枢行政效率
D.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
答案 D 
8.(2024届河北大数据联合测评Ⅱ,3)唐代前期,尚书省和下属各级事务机关——寺监属署之间依照职能归类,建立起上下垂直对口关系。具体指挥方式有两种:一是政策性指挥,即通过颁制度立规范指导寺监属署的工作;二是政令性指挥,即通过尚书六部直接下令寺监实施有关决定。据此可知,尚书省(  )
A.使中央决策体系日臻完备
B.成为总揽全国政务的部门
C.成为国家行政执行的枢纽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确
答案 C
9.(2024届湘豫名校联考一,7)武则天当政时期,科举制成为进入官场的重要方式,通过科举担任宰相的人数,占到宰相队伍总数的30%左右。据此可知,科举制(  )
A.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打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局面
D.推动了酷吏集团发展
答案 C 
10.(2023北京海淀期中,5)唐朝中后期,节度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且“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息”。淄青节度使(辖地位于今山东)李师道还在三道十二州内设立铜铁官,“岁取冶赋百万”。这些史实(  )
A.可以用来研究藩镇割据的财政基础
B.说明藩镇割据的根源是工商业发展
C.反映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地区
D.揭示唐朝统治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
答案 A
11.(2023湖南株洲联考,3)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海域打捞出来的“黑石号”沉船中发现的文物超过67 000件,瓷器占绝大部分,其中长沙窑瓷器为最大宗,有56 000余件,器型以碗为主,其次为执壶。其中有一个长沙窑烧制的瓷碗的外侧下腹部刻有“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的字样(注:宝历二年为826年)。由此可知 (  )
A.“黑石号”沉船发生在唐朝早期
B.长沙窑是当时外销日用瓷的大宗
C.长沙窑高价占据市场竞争优势
D.阿拉伯垄断了长沙窑的海外市场
答案 B 
12.(2024届湖北部分学校10月联考,4)中晚唐,一部分士大夫相继在文化领域掀起了元(稹)、白(居易)新乐府运动,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以及啖(助)、赵(匡)新经学运动。他们无不以传统儒学经世致用的思想为标榜,交相推引。这一现象(  )
A.反映了江南经济得以开发
B.源于安史之乱的冲击
C.体现了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D.成为理学兴起的先声
答案 D 
13.(2024届河北石家庄部分高中10月期中,5)豪放纵逸的李白在其许多作品中融入了道教思想的元素;沉郁顿挫的杜诗,则以儒家学说的积极方面为其创作基础;而王维、储光羲等人的田园山水诗,又常常流露出佛教“静”“空”思想的痕迹。这一现象(  )
A.表明儒家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得益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
C.凸显了诗歌创作世俗化倾向
D.反映了唐朝国内政局的变动
答案 B
14.(2024届广东11月调研,4)唐中后期,韩愈在《原道》中指出“仁义”是“道”的核心内涵。他还强调“文以明道”,并谋求文学创作主体与圣贤之“道”在本源上的一致性,使“文”与“道”二者和谐相融。上述思想(  )
A.着力于批判空洞浮华的文风
B.体现了润色王道的目的
C.有利于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
D.抑制了佛道思想的发展
答案 C 
15.(2023湖南名校联合体月考,3)唐代文学家元稹曾对唐初政治总结道:“房杜王魏之徒,议可否于前,天下四方之人,言得失于外。不四三年而天下大理,岂文皇独运聪明于上哉 盖亦群下各尽其言,以宣扬发畅于天下也。”与元稹评论相关的政策是(  )
A.劝课农桑,轻徭薄赋
B.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C.勤俭节约,戒奢从简
D.各取所长,导之使谏
答案 D
16.(2024届湖北宜、荆、荆、随10月联考,3)《千金方》是人称“药王”的孙思邈所作的综合性临床医著,他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医生首先要确立“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这部医书(  )
A.渗透了大量佛教轮回思想
B.包含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
C.医德伦理观念的特色突出
D.标志着中医临床理论诞生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7.(2023湖南怀化期末,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 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
——永瑢《历代职官表·内阁》
材料二 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议事已定,德彝(尚书右仆射)数反之于上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瑀(尚书左仆射)而亲德彝,(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瑀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庚辰,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司马光《资治通鉴》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唐代的三省中枢机构体制有何不同 (4分)
(2)据材料三,说明唐代三省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约”与“专制”的。(4分)
(3)据上述材料,指出三省体制发展的趋势,并评价该体制。(4分)
答案 (1)确定了三省各自的职权;确立了三省的运行机制;三省的权力相对均衡。
(2)制衡: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人数众多。
专制:议事过程中发生分歧、异议时,由皇帝最终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
(3)趋势:隋朝确立,唐朝发展完善(或从隋到唐,三省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评价: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18.(2024届海南全真模拟二,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道二教迅速发展,儒学已经远不如两汉时期兴盛。……唐初,太宗李世民立孔庙为国学,尊孔子为“先圣”,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教授儒家经典的学校,大力推行儒学。唐太宗令颜师古撰写《五经定本》,颁行全国,成为官定的统一课本。又令孔颖达等人撰写《五经正义》,此书在高宗朝撰成,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此后,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应试亦必须准此答卷。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
《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陈寅恪指出:“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这种前后两期的划分及其特点不仅体现在社会政治领域,也同时体现在文化学术方面。
——摘编自陈寅恪《论韩愈》等
材料三 陈寅恪先生说过:吾国历史上,“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
——摘编自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初儒学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从文化学术的视角说明唐代两个阶段特征的内涵。结合唐宋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理解。(8分)
答案 (1)原因:唐初政治统一;统治者重视编修儒家经典;教育儒学化;科举制的发展。(6分,任答3点)
(2)内涵:“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指唐初儒家思想走向统一;“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是指唐后期开启了儒学复兴的新局面,重新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2分)
理解:唐宋时期吸收外来文化,捍卫本土儒学正统地位。唐代虽然实行儒释道三教并行,但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流地位;佛教虽有很大发展,但同儒家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完成了本土化。宋代复兴儒学,强调儒学为现实服务,逐渐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6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江苏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习(答案)--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