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江苏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十六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一、选择题
1.(2024届湖南雅礼中学月考一,1)下表呈现了不同遗址的考古发现。这些发现反映了当时( )
湖南城头山 古文化遗址 发现8600年前的稻谷遗存
浙江河姆 渡遗址 普遍发现稻谷、稻叶的堆积层,层厚有20厘米至50厘米
广东黄埔 甘草岭遗址 发现4000多年前的水稻和小米
河北磁山遗址 发现大量贮存粮食的窖穴
A.水稻种植区域广泛
B.农业技术水平较高
C.农业文明得到发展
D.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2.(2023清华大学11月学术能力诊断,1)《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掌管天文历象官员),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观测天体运行),敬授人时。”这说明当时( )
A.形成成熟官僚体系 B.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C.原始农业初步发展 D.早期民本思想出现
3. (2024届湘豫名校联考一,2)战国秦汉时期,以防旱保墒为目的的“耕—耙—耢—压—锄”耕作体系和熟荒耕作与休耕制等,已成为北方旱地耕作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和特色之一。这主要是因为 ( )
A.铁器牛耕技术的推广
B.社会转型的推动
C.各国变法运动的影响
D.文化下移的结果
4.(2023重庆缙云教育联盟3月检测,13)享用大米是日本社会中贵族的象征,江户幕府曾经出台政令限制农民随意食用大米,大米也是农民向大名及幕府缴纳赋税中的一种。但到了16世纪,随着玉米种植普及,日本市场能够用货币交换到的大米也多了起来,从而间接地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税收的货币化。日本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
A.中央集权体制的瓦解
B.幕府统治改善了民众生活
C.闭关锁国政策的打破
D.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5.(2024届广东11月调研,14)罐头食品的出现始于战争中食品保藏的需要。1864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食品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制定出科学的罐头生产工艺,从而实现了罐头食品的规模化工业生产。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改变了民众饮食生活
B.战争助推食品生产行业的变革
C.罐头工业生产实现流水化作业
D.农业科技进步保障了食品供应
6.(2024届江苏南通如皋调研一,10)1950年,我国普通水稻平均亩产282斤,大抵相当于宋朝太湖流域的水稻亩产量。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水稻亩产量迅速上升,1998年达到900斤,2021年试验田的水稻平均亩产高达1853斤。水稻亩产量的变化得益于( )
A.社会关注食品安全的问题
B.杂交育种技术的不断突破
C.世界饥饿问题的妥善解决
D.脱贫攻坚战役的历史跨越
7.(2024届浙江强基联盟10月联考,19)二战后,美国政府官员、学者以及情报机构强调粮食的武器职能,视粮食为外交谈判的工具,利用资本推高粮食的价格,导致非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粮食供给不足,这些国家沦为美国的农业殖民地。美国的行为( )
A.加速了冷战对峙格局的形成
B.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C.威胁到全球粮食平衡与安全
D.颠覆全球市场与国际分工格局
8.(2024届北京朝阳期中,2)下图织锦出土于西域精绝古国遗址,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字以及凤凰、麒麟、白虎等瑞兽和祥云瑞草等纹样。有学者考证该织锦为汉代皇家织造官府的蜀锦。以下叙述可能作为该观点理由的是( )
① 2013年,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了四件蜀锦提花机模型,成为汉代成都纺织业的重要见证
② 现今日本正仓院珍藏的传世蜀锦——四天王狩猎纹锦,由遣唐使带回日本,实证了蜀锦在域外的广泛传播
③ 出土于吐鲁番的7世纪文书有“益州半臂”等蜀锦名目,并标有上、中、下三等价格,反映了蜀锦在西域的贸易情况
④ 汉代四川的蚕桑丝绸织造业十分发达,文献记载政府在成都设置锦官监督织造蜀锦,成都又称锦官城、锦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23江苏南通基地学校3月联考,13)钟表、车间和机器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工人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每天要工作13至14小时,步伐须紧跟上机器的单调运转,打个盹或是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这一变化( )
A.有利于优化手工工场的管理
B.反映人类劳作方式的重大变革
C.表明传统的农业已不复存在
D.导致人们逐渐摆脱了体力劳动
10.(2023湖北十堰4月调研,15)近日,美国OpenAI公司研发的深度人工智能App ChatGPT引发热议,有人称其为生产力工具,也有人因其能够代写论文而感到恐慌。根据美国美林银行预测,2025年以前,人工智能“每年产生的创造性破坏的影响”可能会达到14万亿~33万亿美元。由此可见( )
A.人工智能将取代人在生产活动中的创造力
B.科技革命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带来新挑战
C.人工智能创造生产力的同时又破坏生产力
D.人类尚未做好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准备
11.(2024届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一,3)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田在耕后一定要劳(耱),“春耕寻手劳,秋耕待白背劳”“耕而不劳,不如作暴”。嘉峪关新城魏晋5号墓中也出土了彩绘砖“耙田图”。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论证魏晋时期( )
A.南北民族交融的概况
B.西域民众安定的生活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边疆农业的精耕细作
12.(2024届山东德州期中,6)下图为洋务派兴办的福州船政局的组织结构图。这表明当时( )
A.官督商办优势明显
B.近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C.新式学堂开始创建
D.近代企业经营方式出现
13.(2023江苏南通三模,13)18世纪初,小麦成为北美重要的经济作物,纽约率先成为小麦主产区,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北美小麦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那里的劳工和奴隶都喜欢吃面食。19世纪初,伊利运河被疏通后,北美西部的小麦产量逐年递增。这说明( )
A.大西洋贸易促进非洲物种的传播
B.物种传播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C.工业革命提高了粮食生产商品化
D.现代交通工具助推小麦产业兴起
14.(2024届湖南长沙一中月考四,8)明代嘉靖年间,太湖地区的“桑基鱼塘”逐渐成熟起来。乡民在塘基上种桑,用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这种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 )
A.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B.活跃了江南的商品经济
C.改变了当地的食物结构
D.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
15.(2024届湖南长郡中学月考三,9)明清之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中从轧棉到织布,一般都以家庭经营为主,但棉布织成之后,农家小户虽可以自己染布,但质量无法保证。踹布是棉布染色之后的最后一道工序,也非普通农家二三劳力可以操作。于是染色便由染坊和踹坊来完成。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加深
B.传统自然经济在逐渐解体
C.传统经济形态正逐渐转型
D.农村已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16. (2023湖南四大名校冲刺一,1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2021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6690万吨,养殖产量5394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80%以上。除了自己消费,中国水产品还大量出口海外。据此可知我国(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关注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非选择题
17.(2024届湖北鄂东南教学联盟期中,18)[科技创新中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摘编自《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发展规律及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末全球科技发展变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球三次技术革命的科技创新中心及其形成原因。(9分)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十六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一、选择题
1.(2024届湖南雅礼中学月考一,1)下表呈现了不同遗址的考古发现。这些发现反映了当时( )
湖南城头山 古文化遗址 发现8600年前的稻谷遗存
浙江河姆 渡遗址 普遍发现稻谷、稻叶的堆积层,层厚有20厘米至50厘米
广东黄埔 甘草岭遗址 发现4000多年前的水稻和小米
河北磁山遗址 发现大量贮存粮食的窖穴
A.水稻种植区域广泛
B.农业技术水平较高
C.农业文明得到发展
D.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答案 C
2.(2023清华大学11月学术能力诊断,1)《尚书·尧典》记载:“乃命羲和(掌管天文历象官员),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观测天体运行),敬授人时。”这说明当时( )
A.形成成熟官僚体系 B.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C.原始农业初步发展 D.早期民本思想出现
答案 C
3. (2024届湘豫名校联考一,2)战国秦汉时期,以防旱保墒为目的的“耕—耙—耢—压—锄”耕作体系和熟荒耕作与休耕制等,已成为北方旱地耕作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和特色之一。这主要是因为 ( )
A.铁器牛耕技术的推广
B.社会转型的推动
C.各国变法运动的影响
D.文化下移的结果
答案 A
4.(2023重庆缙云教育联盟3月检测,13)享用大米是日本社会中贵族的象征,江户幕府曾经出台政令限制农民随意食用大米,大米也是农民向大名及幕府缴纳赋税中的一种。但到了16世纪,随着玉米种植普及,日本市场能够用货币交换到的大米也多了起来,从而间接地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税收的货币化。日本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
A.中央集权体制的瓦解
B.幕府统治改善了民众生活
C.闭关锁国政策的打破
D.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答案 D
5.(2024届广东11月调研,14)罐头食品的出现始于战争中食品保藏的需要。1864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食品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制定出科学的罐头生产工艺,从而实现了罐头食品的规模化工业生产。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改变了民众饮食生活
B.战争助推食品生产行业的变革
C.罐头工业生产实现流水化作业
D.农业科技进步保障了食品供应
答案 A
6.(2024届江苏南通如皋调研一,10)1950年,我国普通水稻平均亩产282斤,大抵相当于宋朝太湖流域的水稻亩产量。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水稻亩产量迅速上升,1998年达到900斤,2021年试验田的水稻平均亩产高达1853斤。水稻亩产量的变化得益于( )
A.社会关注食品安全的问题
B.杂交育种技术的不断突破
C.世界饥饿问题的妥善解决
D.脱贫攻坚战役的历史跨越
答案 B
7.(2024届浙江强基联盟10月联考,19)二战后,美国政府官员、学者以及情报机构强调粮食的武器职能,视粮食为外交谈判的工具,利用资本推高粮食的价格,导致非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粮食供给不足,这些国家沦为美国的农业殖民地。美国的行为( )
A.加速了冷战对峙格局的形成
B.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C.威胁到全球粮食平衡与安全
D.颠覆全球市场与国际分工格局
答案 C
8.(2024届北京朝阳期中,2)下图织锦出土于西域精绝古国遗址,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字以及凤凰、麒麟、白虎等瑞兽和祥云瑞草等纹样。有学者考证该织锦为汉代皇家织造官府的蜀锦。以下叙述可能作为该观点理由的是( )
① 2013年,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了四件蜀锦提花机模型,成为汉代成都纺织业的重要见证
② 现今日本正仓院珍藏的传世蜀锦——四天王狩猎纹锦,由遣唐使带回日本,实证了蜀锦在域外的广泛传播
③ 出土于吐鲁番的7世纪文书有“益州半臂”等蜀锦名目,并标有上、中、下三等价格,反映了蜀锦在西域的贸易情况
④ 汉代四川的蚕桑丝绸织造业十分发达,文献记载政府在成都设置锦官监督织造蜀锦,成都又称锦官城、锦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9.(2023江苏南通基地学校3月联考,13)钟表、车间和机器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工人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每天要工作13至14小时,步伐须紧跟上机器的单调运转,打个盹或是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这一变化( )
A.有利于优化手工工场的管理
B.反映人类劳作方式的重大变革
C.表明传统的农业已不复存在
D.导致人们逐渐摆脱了体力劳动
答案 B
10.(2023湖北十堰4月调研,15)近日,美国OpenAI公司研发的深度人工智能App ChatGPT引发热议,有人称其为生产力工具,也有人因其能够代写论文而感到恐慌。根据美国美林银行预测,2025年以前,人工智能“每年产生的创造性破坏的影响”可能会达到14万亿~33万亿美元。由此可见( )
A.人工智能将取代人在生产活动中的创造力
B.科技革命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带来新挑战
C.人工智能创造生产力的同时又破坏生产力
D.人类尚未做好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准备
答案 B
11.(2024届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一,3)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田在耕后一定要劳(耱),“春耕寻手劳,秋耕待白背劳”“耕而不劳,不如作暴”。嘉峪关新城魏晋5号墓中也出土了彩绘砖“耙田图”。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论证魏晋时期( )
A.南北民族交融的概况
B.西域民众安定的生活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边疆农业的精耕细作
答案 C
12.(2024届山东德州期中,6)下图为洋务派兴办的福州船政局的组织结构图。这表明当时( )
A.官督商办优势明显
B.近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C.新式学堂开始创建
D.近代企业经营方式出现
答案 D
13.(2023江苏南通三模,13)18世纪初,小麦成为北美重要的经济作物,纽约率先成为小麦主产区,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北美小麦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那里的劳工和奴隶都喜欢吃面食。19世纪初,伊利运河被疏通后,北美西部的小麦产量逐年递增。这说明( )
A.大西洋贸易促进非洲物种的传播
B.物种传播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C.工业革命提高了粮食生产商品化
D.现代交通工具助推小麦产业兴起
答案 B
14.(2024届湖南长沙一中月考四,8)明代嘉靖年间,太湖地区的“桑基鱼塘”逐渐成熟起来。乡民在塘基上种桑,用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这种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 )
A.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B.活跃了江南的商品经济
C.改变了当地的食物结构
D.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
答案 B
15.(2024届湖南长郡中学月考三,9)明清之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中从轧棉到织布,一般都以家庭经营为主,但棉布织成之后,农家小户虽可以自己染布,但质量无法保证。踹布是棉布染色之后的最后一道工序,也非普通农家二三劳力可以操作。于是染色便由染坊和踹坊来完成。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加深
B.传统自然经济在逐渐解体
C.传统经济形态正逐渐转型
D.农村已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答案 A
16. (2023湖南四大名校冲刺一,1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2021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6690万吨,养殖产量5394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80%以上。除了自己消费,中国水产品还大量出口海外。据此可知我国(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关注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7.(2024届湖北鄂东南教学联盟期中,18)[科技创新中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摘编自《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发展规律及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末全球科技发展变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球三次技术革命的科技创新中心及其形成原因。(9分)
答案 (1)科学与技术联系日益密切;科技的发明与创造日益高速化,转化成生产力的速度加快;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主要在欧美;科学技术各领域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科技发展的地位日益突出;科技研发主体多元化,资本集中化。(一点2分,共6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2)第一阶段: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前半叶,中心在英国。
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英国出现蒸汽机等重大发明。科学社团、学徒制促进科技的发展与推广。工厂制和专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近代思想解放运动和科技革命的推动。
第二阶段: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前半叶,中心转移到德国、美国。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美国出现内燃机、发电机等重大发明成果。政府变革教育制度,重视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建立股份制企业、公司制等。
第三阶段:20世纪中期至20世纪末,中心在美国。
原因:美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之一,产生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发明。政府加大研发投入、普及高等教育。20世纪90年代后,抓住全球化、信息化的机遇,促进科技的持续发展。(每个阶段3分,中心1分,原因2分,共9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江苏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习--第十六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2)(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