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必刷卷03(济南专用)
2024年济南中考历史试卷考题结构不变,选择题倾向于考查基础,试题顺序按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排列,材料题26题考查中国古代史,27题考查中国近现代史,28题考查世界史,但内容上有所创新,更加灵活,减少了机械性记忆的试题,增加了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题目的考查,体现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加强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
新考法1:第1题、第16题:跨学科类选择题,历史+语文,既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又考查学生的传统文化解读能力
新考法2:第26题融合新课标所要求的跨学科考法,历史+语文+地理+科技,借助不同课程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主要考查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考法3:第28题创新题型,是近些年中考出现的新题型,注重考查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在日常复习中,要注重新课标要求的跨学科学习和大单元、大概念教学。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与“干栏青石微风里,骨耜农耕稻谷收”相符的历史文化遗迹是( )
A.山顶洞遗址 B.二里头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与“干栏青石微风里,骨耜农耕稻谷收”相符的历史文化遗迹是河姆渡遗址,生活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他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居住干栏式房屋,使用骨耜,最早种植水稻,C项正确;山顶洞人是旧石器时代的代表,以采集狩猎为生,还没有过上原始农耕定居生活,排除A项;二里头遗址是有关夏朝的遗址,排除B项;半坡人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代
表,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最早种植粟,排除D项。故选C项。
2.迄今为止,殷墟之外唯一发现商代卜辞的地方是济南( )
A.大辛庄 B.王舍人 C.郭店 D.龙山
【答案】A
【解析】大辛庄遗址位于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街道办事处大辛庄村东南,是一处以商文化为主要堆积的考古遗址,另有少量史前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面积约40万平方米。自1936年齐鲁大学文学院教授林仰山发现该遗址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多次进行考古调查。其中1984年、2003年、2010年、2014年四次发掘规模较大且有重大发现。清华大学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李学勤先生认为,大辛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殷墟之外发现的唯一的商代卜辞,它的出现,在甲骨学史上具有标界意义”,A项正确;其余各地均没有发现商代卜辞,排除BCD项。故选A项。
3.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提到:“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的整合与凝聚……”针对“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 )
A.焚书坑儒 B.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C.八股取士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可知与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D项正确;焚书坑儒,与秦始皇相关,排除A项;战国时期,各家学派著述立说,发表自己的观点,宣传自己的思想,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B项;明朝的科举考试发生变化,实行八股取士,排除C项。故选D项。
4.以下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
A.人口迁徙 B.孝文帝改革
C.大运河的开通 D.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这一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区域经济江南地区的开发”结合所学可知,西晋短暂统一这一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大量内迁,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带来的技术和劳动力等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也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A项正确;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时期,排除B项;大运河的开通是隋朝,排除C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排除D项。故选A项。
5.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以下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言论的是( )
A.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 B.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C.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D.减轻劳役,减省刑罚
【答案】D
【解析】“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体现了唐太宗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的思想,据此分析,最能体现这一言论的是他注意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减省刑罚,从而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D项正确;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有利于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加强皇权,但不是最能体现民本思想,排除A项;注重文教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但不是最能体现民本思想,排除B项;重用贤能有利于选用人才,但不是最能体现民本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6.下侧是《唐宋发行铜币数目统计表》和《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材料体现出宋代( )
A.商业活动时间、空间不再受限 B.外贸所得在财政中占重要地位
C.商业贸易繁荣的程度超过唐代 D.都市出现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唐朝时期主要使用铜币,北宋时期出现纸币,纸币出现的原因是商业的繁荣,图片反映宋代商业贸易繁荣的程度超过唐代,C项正确;图片没有体现商业活动时间、空间不再受限,排除A项;图片没有涉及外贸所得,排除B项;图片没有体现都市出现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排除D项。故选C项。
7.学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上,历史社团的同学们以“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为主题进行历史剧汇报演
出。剧中主人公慷慨激昂地说道:“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这位主人公是( )
A.郑成功 B.林则徐 C.左宗棠 D.邓世昌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主人公是林则徐。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为了维护清朝统治,道光帝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在广东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1839年6月,将收缴的英美走私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B项正确;郑成功1662年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左宗棠收复了新疆,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邓世昌是黄海大战中的英雄,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阅读下列清军兵力调动表,分析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命调时间 调出地 调入地 兵数(名)
1858年4月 京师 大沽 2000
1858年12月 吉林 大沽 1000
1859年4月 黑龙江 天津 1000
1860年5月 宣化镇 大沽 1000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戊戌变法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辛亥革命
【答案】A
【解析】依据表格时间“1858-1860年”可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A项正确;戊戌变法是19世纪末期,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爆发,排除C项; 辛亥革命是1911年,排除D项。故选A项。
9.同盟会山东支部的负责人是
A.徐镜心 B.刘冠三 C.孙宝琦 D.王永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同盟会的史实。同盟会山东支部的负责人是徐镜心,故选A。
10.1905年《民报》创刊后,陆续发表了《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召瓜
分说》《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等文章。这反映出《民报》作者群体( )
A.倾向改良 B.主张革命 C.拥护君主立宪 D.赞成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05年《民报》创刊后,陆续发表了《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等文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民报》为阵地,宣传自己的主张,倡导革命,利用报刊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舆论上的准备,反映出《民报》作者群体主张革命,B项正确;清末维新变法运动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倡导改良,《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大力宣传三民主义,与改良派的保皇言论进行辩论,其宣传突破了改良思想,排除A项;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刊物,排除C项;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不赞成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七七事变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人民军队名称的变化反映出( )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中共地位的变化
C.社会矛盾的变化 D.领导阶级的变化
【答案】C
【解析】中国工农红军和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对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军队;七七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共同抗日,中国工农红军和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接受国民党改编,分别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C项正确;中国工农红军和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前后,中国的社会性质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人民军队名称的变化无法体现中共地位的变化、领导阶级的变化,排除BD项。故选C项。
12.为解放阁亲笔题词的是( )
A.毛泽东 B.粟裕 C.陈毅 D.许世友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9月,华东野战军对国民党军重兵守备的济南进行大规模的攻坚战,发起济南战役。驻守济南的国民党司令王耀武率10万精锐大军据城死守,给解放军攻城部队造成严重的伤亡。在解放军英勇无畏的拼搏下,经过8个昼夜的攻坚作战,解放军共歼灭守敌10万余人,最终打赢这场战疫。9月24日,山东省会济南宣告解放。这场攻城战役的突破口,就在解放阁。为纪念济南战役,告慰牺牲的英雄,济南市在当年攻城作战的突破口处,兴建解放阁。这耀眼夺目的“解放阁”三个大字,就是济南战役期间,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亲笔题写。据此可知,为解放阁亲笔题词的是陈毅,C项正确;由此
可知,为解放阁亲笔题词的是陈毅,因此,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下图体现的是1912一1921年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比重的变化。推动这一变化的国内直接因素是( )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投资设厂限制 B.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C
【解析】据图示可知1912-1921年间,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比重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种情况和当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以及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有关,C项正确;1912年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排除A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属于国外因素,排除B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D项。故选C项。
14.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分六集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下列选项是其前四集的名称,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应集中在
A.《千年巨变》 B.《峥嵘岁月》 C.《中国新生》 D.《伟大转折》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新生》是指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当家作主;西藏和平解放从政治上,抗美援朝从军事上,土地改革从经济上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因此,应集中在《中国新生》,故C项正确;A项是鸦片战争,B项是中共民主革命历程,D项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均与题干“前四集”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以下是一位同学分项整理的共和国英模人物。其中①处应为( )
“最可爱的人” ① 航天英雄
黄继光、邱少云 焦裕禄、王进喜 杨利伟、翟志刚
A.社会主义建设的楷模 B.取得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C.改革开放事业的先锋 D.推动文化繁荣的艺术家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焦裕禄,1962年任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当时兰考面临内涝、风沙、盐碱三大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为了摸清灾情,改变兰考的面貌,焦裕禄以身作则,亲自带队到灾区,展开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为抗灾防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他得知自己已经患了癌症,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1960年春,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以顽强的意志,用“人拉肩扛”的办法搬运和安装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送钻机用水,使得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得以提前开钻。当井喷的险情发生时,王进喜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焦裕禄和王进喜的事迹均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属于新中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所以他们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楷模。A项正确;焦裕禄和王进喜都不是科学家,排除B项;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C项;焦裕禄和王进喜都不是艺术家,排除D项。故选A项。
16.春节贴春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下列春联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重大成就的是( )
A.万里河山归人民,开国大典庆新生
B.一国两制增特色,两地回归振民心
C.煌煌两弹惊寰宇,熠熠一星问苍弯
D.杂居聚居遵民意,五区人民得自治
【答案】B
【解析】春联“一国两制增特色,两地回归振民心”反映的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根据所学可知,197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1999年回归祖国,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重大成就,B项正确;1949年开国大典,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排除A项;C项反映的是两弹一星,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和文革时期,排除C项;D项反映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建国初期我国已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7.澳门全国政协常委张宗真近日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时表示,澳门回归祖国25年以来,社会飞速发展,GDP增长10倍以上。张宗真说,祖国对港澳发展的全力支持,澳门社会各界有目共睹。这说明( )
A.澳门成亚洲“四小龙”之一 B.祖国统一大业胜利完成
C.“一国两制”喜结丰硕成果 D.澳门社会制度发生质的变化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澳门全国政协常委张宗真近日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时表示,澳门回归祖国25年以来,社会飞速发展,GDP增长10倍以上”可知一国两制保证了澳门长期的繁荣与稳定,说明“一国两制”喜结丰硕
成果,C项正确;亚洲“四小龙”包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排除A项;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台湾还没有回归,排除B项;澳门社会制度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根据一国两制澳门依然是资本主义制定,排除D项。故选C项。
18.中国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这些反映出中国外交
A.出现了和各国建交的热潮 B.形成了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中美、中日等大国关系逐渐正常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继续分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分析题干信息,中国中国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可以看出中国形成形成了全方位的外交布局,B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中美、中日等大国关系逐渐正常,出现了和各国建交的热潮,与题意不符,排除AD项;20世纪50年代,在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与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排除C项。故选B项。
19.马铃薯(土豆)原产于美洲。明代《农政全书》记载:“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肉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我国出现这一记载的历史背景是( )
A.遣唐使来华 B.中世纪城市兴起
C.封建庄园的衰落 D.新航路的开辟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马铃薯(土豆)原产于美洲”“明代《农政全书》记载”可知,美洲等农作物传播到中国明朝,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物种的交流,D项正确;遣唐使来华与明朝不符,排除A项;中世纪城市兴起不会引发物种传播,排除B项;封建庄园的衰落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0.“所谓阳光,是指北美革命的性格,温和而耐久;而闪电则指法国革命之特色,爆发于黑暗,电闪雷鸣,暴雨如注,照亮并荡涤旧世界的角角落落,但也迅速回归黑暗。”法国革命如“闪电”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环境的特殊 B.美国革命的影响
C.启蒙思想的动员 D.旧制度根深蒂固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主要是启蒙思想之影响,封建制度之崩溃,国内之政治腐败及美、英革命的刺激,而如同“闪电”是由于17-18世界思想启蒙运动提倡自由、平等,提倡理性主义,反对封建专制,为法国大革命做了思想基础,C项正确;地理环境特殊与法国大革命爆发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美国革命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但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旧制度根深蒂固和爆发如“闪电”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21.1871年,明治政府派岩仓使团出访欧美。使团成员认识到“英国之制作,其基本在于煤铁”“国之生利益者,最重工业,而应以纺织为第一”。这一认识推动日本在改革中( )
A.废除农奴制,开启近代化 B.“殖产兴业”,发展近代经济
C.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D.颁布宪法,确立了共和体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英国之制作,其基本在于煤铁”、“国之生利益者,最重工业,而应以纺织为第一”,可知,这属于经济领域,这使明治政府认识到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因此明治维新在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B项正确;废除农奴制,开启近代化这是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排除A项;明治维新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日本没有确立共和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22.19世纪,热力学、电磁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带动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这里所说的“新兴工业部门”有( )
A.煤炭和钢铁 B.电力和石油 C.冶金和采矿 D.交通和化工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电力的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带动了新兴行业是电力行业;第二次工业革命还发明了内燃机,内燃机靠燃油提供能源,促进了石油行业的兴起,B项正确;煤炭和钢铁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排除A项;冶金采矿工业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排除C项;交通业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就已经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3.1925一1927年夏季之前,苏联连续三年粮食丰收。然而,1927年底之前国家仅征收到240万吨粮食,为计划征收数量的52%。为解决这一问题,苏联推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垦荒运动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25一1927年夏季之前,苏联连续三年粮食丰收。然而,1927年底之前国家仅征收到240万吨粮食,为计划征收数量的52%”及所学知识可得,苏联为了发展工业征收粮食推行了农业全盘集体化,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是在1921年前推行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21年推行新经济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垦荒运动只能是增加种地面积,不能体现政府征收的数量,排除D项。故选C项。
24.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20世纪伟大变化之一,标志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枷锁的事件是( )
A.利比亚独立 B.埃及独立
C.阿尔及利亚独立 D.纳米比亚独立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的历史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D项正确;ABC是二战后独立的国家,但不是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枷锁,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25.《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马拉喀什协定》中规定:“…决心发展一种全面的、更加灵活的和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决定以上述基本原则和目标来支撑这一多边贸易体制…兹建立世界贸易组织。”该协定体现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 )
A.政治多极化 B.社会信息化 C.文化多样化 D.经济全球化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其成员的关税水平普遍降低,贸易壁垒进一步减少,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而题干中“多边贸易体制”也反映出世界贸易组织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D项正确;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暂时呈现为“一超多强”的趋势,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世界贸易组织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社会信息化或文化多样化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6分)在历史长河中,货币以不同的形态流通于商贸体系中,连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后,各诸侯国的旧钱币不再进入社会,圆形方孔钱开始在全国广泛使用。这不仅意味着奇形怪状的货币不再流通,今后货币形状会规范统一,还代表着古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货币改革取得成功。
——据《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与发展论析》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第一次货币改革取得成功”的意义。(4分)
材料二 日本仿唐风气盛行,政府曾多次派“遣唐使”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受唐朝货币制度影响,708年,
日本正式在奈良仿照唐“开元通宝”铸造“和同开珎”。这是见于文献记载的日本历史上最早的自铸货币。
——据《中国古代货币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4分)
材料三 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整理了以下学习资料(部分)。
时期 语文 历史 地理 科技
北宋 《水浒传》:林冲发配,路经柴进庄上,庄客拿盘子“托出一斗白米,米上放着十贯钱”。当时一斗米约合今天十四斤,铜钱十贯约重七十斤,两者相加,重八十多斤。礼可谓“重”矣,可是披枷带锁的林冲如何带走呢? 商业贸易发展使货币流通量开始大幅增长。流通的货币以铜钱和铁钱为主,跨区域贸易需要远途运输和大量货币。 四川盆地边缘地区,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其中又以海拔1500~3000米的山地为主,个别山峰超过了4000米。 四川的雕版印刷业发达,所生产的纸是印制纸币的上佳原料。
(3)据材料三,分析北宋货币“演变”的主要原因,(4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次“演变”。(2分)
【答案】(1)意义:改变了货币混乱状况;有利于经济管理;促进了经济发展;有利于巩固统一。(4分)
(2)现象:日本文化深受唐朝影响。(2分)
原因:唐朝国力强盛;唐朝开放包容;日本人善于学习;中日交往频繁;海上丝绸之路开通。(4分)
(3)原因:商品经济发展;金属货币不便携带;四川交通不便;四川印刷技术与造纸技术先进。(4分)
评价:实现了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产生了历史上最早的纸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解析】(1)意义:据材料“此后,各诸侯国的旧钱币不再进入社会,圆形方孔钱开始在全国广泛使用”并结合所学可知,改变了货币混乱状况;有利于经济管理;据材料“……今后货币形状会规范统一,还代表着古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货币改革取得成功”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经济发展;有利于巩固统一。
(2)现象:据材料“日本仿唐风气盛行,政府曾多次派‘遣唐使’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可知,日本文化深受唐朝影响。
原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唐朝国力强盛;唐朝开放包容;日本人善于学习;中日交往频繁;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等方面回答。
(3)原因:据材料“商业贸易发展使货币流通量开始大幅增长。流通的货币以铜钱和铁钱为主,跨区域贸易需要远途运输和大量货币。”可知,商品经济发展;据材料“当时一斗米约合今天十四斤,铜钱十贯约重七十斤,两者相加,重八十多斤。礼可谓‘重’矣,可是披枷带锁的林冲如何带走呢?”可知,金属货币不便携带;据材料“四川盆地边缘地区,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可知,四川交通不便;据材料“四川的雕版印刷业发达,所生产的纸是印制纸币的上佳原料”可知 ,四川印刷技术与造纸技术先进。
评价:结合所学可从实现了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产生了历史上最早的纸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回答。
27.(20分)中国近代文明转型表现为传统的统一国家成功实现再造和新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的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
——冯契《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序)》
材料二 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的统治,揭开了民主共和的新一页。从此,中国不再被称为“帝国”,而被称为“民国”。由“帝”而“民”,标示着国家性质以及人们地位的变化。从此,闸门打开,中国汇入世界正在奔腾发展的民主主义大潮,汹涌澎湃而不可阻遏。
——摘编自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大事年表
序号 内容
① 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② 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接着北京、长沙、武汉等地先后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③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④ 在党的组织和推动下,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特征。(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十九世纪中后期“外力冲击”推动的中国近代社会“变革”。(1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你认为杨天石对这场革命的评价是否确切,并说明理由。(5分)
(3)请从材料三的大事年表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表述准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8分)
(4)综上所述,指出促进中国近代文明转型的因素。(2分)
【答案】(1)特征:动态变化,不断地新陈代谢,受到外来的冲击而发生变化,层层变化,由外到内。(4分)“变革”:洋务运动。(1分)
(2)不确切;(1分)
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等,所以说“帝国”变为了“民国”。但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4分)
(3)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2分)
说明: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成为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下应运而生,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综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6分)
(4)生产力的发展;革命运动和改革,先进文明的影响等。(2分)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中国近代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可知,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特征是动态变化,不断地新陈代谢,受到外来的冲击而发生变化,层层变化,由外到内。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九世纪中后期“外力冲击”推动的中国近代社会“变革”有洋务运动。
(2)不确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等,所以说“帝国”变为了“民国”。但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3)根据材料三“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大事年表”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提炼出观点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
党诞生的思想基础。说明: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成为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下应运而生,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综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4)根据“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的统治,揭开了民主共和的新一页”等可得出促进中国近代文明转型的因素有生产力的发展;革命运动和改革,先进文明的影响等。
28.(14分)回顾和展望大国崛起的历史,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照亮人类未来的行程。李老师以“大国之路”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 【解读材料——了解大国担当】
(1)中国在抗日战争中肩负了怎样的大国责任?(2分)如何理解苏联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胜利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2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战争狂人拿国家命运的大赌博,它不仅给被侵略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使日本由此走向灭顶的深渊。 ——《抗战文化研究》 这场战争使苏联用巨大的牺牲彻底打败并摧毁了强大的纳粹德国的法西斯政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改写了战后世界格局,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 ——《第三帝国的兴亡》
任务二 【观察场景——见证大国智慧】
(2)下面的场景反映出两国运用了怎样的智慧应对严峻的现实问题?(4分)
图一 罗斯福签署新政立法 图二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任务三 【史论结合——回顾大国崛起】
(3)大国崛起过程中的创新实践引发了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带来了人类改造国家和社会的新方式。请以
“创新崛起”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提示:可从下面的关键词中任选三个)(6分)
文艺复兴 新航路开辟 工业革命 新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1)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牵制了大部分的日军,为世界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2分)
苏联:苏联在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等军事行动中抗击法西斯;组织并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通过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协调反法西斯联盟各国的军事行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分)
(2)图一:面对经济大危机的打击,1933年,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扭转了经济形势。(2分)
图二:,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分)
(3)示例
创新·崛起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造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如: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大洲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用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由此可见,近代欧洲国家在崛起的过程中,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引发了很多国家发生巨大变化。(6分)
评分说明:围绕主题,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逻辑关系清晰;观点论述与3个事件及影响建立联系,并能解释和扩展出材料本身的意义可得分。之后逐条减分。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进行了十四年的艰苦抗日斗争,牵制了大部分的日军;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苏联:面对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集团的疯狂进攻,苏德战争爆发以来,苏联红军在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等军事行动中,都与法西斯进行了殊死搏斗;在二战中,承担大国责任,组织并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通过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协调反法西斯联盟各国的军事行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根据“罗斯福签署新政立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爆发了经济大危机,美国工业产量
大幅度下降,贸易额锐减,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面对经济大危机的打击,1933年,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在各个领域颁布法律,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扭转了经济形势。根据“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越来越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但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攻击共产主义,把矛头指向中国;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开放题,从关键词中任选三个关键词进行论述即可,如:选择文艺复兴 、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新经济政策,题目可拟定为:创新·崛起。学生围绕关键词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造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如:最早发生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西班牙、葡萄牙最先进行远洋航海,开辟了新航路,使世界各大洲联系日益密切,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用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尤其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现代大工厂制度逐渐形成,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苏俄实施新经济改策,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苏俄经济得到恢复,巩固了新生政权等。由此可见,近代欧洲国家在崛起的过程中,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创新都发挥重要作用,引发了很多国家发生巨大变化,成为不同时期大国崛起的典范。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必刷卷03(济南专用)
2024年济南中考历史试卷考题结构不变,选择题倾向于考查基础,试题顺序按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排列,材料题26题考查中国古代史,27题考查中国近现代史,28题考查世界史,但内容上有所创新,更加灵活,减少了机械性记忆的试题,增加了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题目的考查,体现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加强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
新考法1:第1题、第16题:跨学科类选择题,历史+语文,既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又考查学生的传统文化解读能力
新考法2:第26题融合新课标所要求的跨学科考法,历史+语文+地理+科技,借助不同课程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主要考查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考法3:第28题创新题型,是近些年中考出现的新题型,注重考查历史事件的联系和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在日常复习中,要注重新课标要求的跨学科学习和大单元、大概念教学。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与“干栏青石微风里,骨耜农耕稻谷收”相符的历史文化遗迹是( )
A.山顶洞遗址 B.二里头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2.迄今为止,殷墟之外唯一发现商代卜辞的地方是济南( )
A.大辛庄 B.王舍人 C.郭店 D.龙山
3.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提到:“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的整合与凝聚……”针对“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 )
A.焚书坑儒 B.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C.八股取士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以下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
A.人口迁徙 B.孝文帝改革
C.大运河的开通 D.经济重心的南移
5.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以下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言论的是( )
A.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 B.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C.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D.减轻劳役,减省刑罚
6.下侧是《唐宋发行铜币数目统计表》和《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材料体现出宋代( )
A.商业活动时间、空间不再受限 B.外贸所得在财政中占重要地位
C.商业贸易繁荣的程度超过唐代 D.都市出现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7.学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上,历史社团的同学们以“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为主题进行历史剧汇报演出。剧中主人公慷慨激昂地说道:“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这位主人公是( )
A.郑成功 B.林则徐 C.左宗棠 D.邓世昌
8.阅读下列清军兵力调动表,分析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命调时间 调出地 调入地 兵数(名)
1858年4月 京师 大沽 2000
1858年12月 吉林 大沽 1000
1859年4月 黑龙江 天津 1000
1860年5月 宣化镇 大沽 1000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戊戌变法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辛亥革命
9.同盟会山东支部的负责人是
A.徐镜心 B.刘冠三 C.孙宝琦 D.王永福
10.1905年《民报》创刊后,陆续发表了《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等文章。这反映出《民报》作者群体( )
A.倾向改良 B.主张革命 C.拥护君主立宪 D.赞成君主专制
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七七事变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人民军队名称的变化反映出( )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中共地位的变化
C.社会矛盾的变化 D.领导阶级的变化
12.为解放阁亲笔题词的是( )
A.毛泽东 B.粟裕 C.陈毅 D.许世友
13.下图体现的是1912一1921年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比重的变化。推动这一变化的国内直接因素是( )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投资设厂限制 B.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4.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分六集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下列选项是其前四集的名称,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应集中在
A.《千年巨变》 B.《峥嵘岁月》 C.《中国新生》 D.《伟大转折》
15.以下是一位同学分项整理的共和国英模人物。其中①处应为( )
“最可爱的人” ① 航天英雄
黄继光、邱少云 焦裕禄、王进喜 杨利伟、翟志刚
A.社会主义建设的楷模 B.取得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C.改革开放事业的先锋 D.推动文化繁荣的艺术家
16.春节贴春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下列春联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重大成就的是( )
A.万里河山归人民,开国大典庆新生
B.一国两制增特色,两地回归振民心
C.煌煌两弹惊寰宇,熠熠一星问苍弯
D.杂居聚居遵民意,五区人民得自治
17.澳门全国政协常委张宗真近日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时表示,澳门回归祖国25年以来,社会飞速发展,GDP增长10倍以上。张宗真说,祖国对港澳发展的全力支持,澳门社会各界有目共睹。这说明( )
A.澳门成亚洲“四小龙”之一 B.祖国统一大业胜利完成
C.“一国两制”喜结丰硕成果 D.澳门社会制度发生质的变化
18.中国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这些反映出中国外交
A.出现了和各国建交的热潮 B.形成了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中美、中日等大国关系逐渐正常
19.马铃薯(土豆)原产于美洲。明代《农政全书》记载:“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肉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我国出现这一记载的历史背景是( )
A.遣唐使来华 B.中世纪城市兴起
C.封建庄园的衰落 D.新航路的开辟
20.“所谓阳光,是指北美革命的性格,温和而耐久;而闪电则指法国革命之特色,爆发于黑暗,电闪雷鸣,暴雨如注,照亮并荡涤旧世界的角角落落,但也迅速回归黑暗。”法国革命如“闪电”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环境的特殊 B.美国革命的影响
C.启蒙思想的动员 D.旧制度根深蒂固
21.1871年,明治政府派岩仓使团出访欧美。使团成员认识到“英国之制作,其基本在于煤铁”“国之生利益者,最重工业,而应以纺织为第一”。这一认识推动日本在改革中( )
A.废除农奴制,开启近代化 B.“殖产兴业”,发展近代经济
C.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D.颁布宪法,确立了共和体制
22.19世纪,热力学、电磁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带动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这里所说的“新兴工业部门”有( )
A.煤炭和钢铁 B.电力和石油 C.冶金和采矿 D.交通和化工
23.1925一1927年夏季之前,苏联连续三年粮食丰收。然而,1927年底之前国家仅征收到240万吨粮食,为计划征收数量的52%。为解决这一问题,苏联推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垦荒运动
24.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20世纪伟大变化之一,标志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枷锁的事件是( )
A.利比亚独立 B.埃及独立
C.阿尔及利亚独立 D.纳米比亚独立
25.《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马拉喀什协定》中规定:“…决心发展一种全面的、更加灵活的和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决定以上述基本原则和目标来支撑这一多边贸易体制…兹建立世界贸易组织。”该协定体现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 )
A.政治多极化 B.社会信息化 C.文化多样化 D.经济全球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6分)在历史长河中,货币以不同的形态流通于商贸体系中,连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后,各诸侯国的旧钱币不再进入社会,圆形方孔钱开始在全国广泛使用。这不仅意味着奇形怪状的货币不再流通,今后货币形状会规范统一,还代表着古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货币改革取得成功。
——据《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与发展论析》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第一次货币改革取得成功”的意义。(4分)
材料二 日本仿唐风气盛行,政府曾多次派“遣唐使”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受唐朝货币制度影响,708年,日本正式在奈良仿照唐“开元通宝”铸造“和同开珎”。这是见于文献记载的日本历史上最早的自铸货币。
——据《中国古代货币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4分)
材料三 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整理了以下学习资料(部分)。
时期 语文 历史 地理 科技
北宋 《水浒传》:林冲发配,路经柴进庄上,庄客拿盘子“托出一斗白米,米上放着十贯钱”。当时一斗米约合今天十四斤,铜钱十贯约重七十斤,两者相加,重八十多斤。礼可谓“重”矣,可是披枷带锁的林冲如何带走呢? 商业贸易发展使货币流通量开始大幅增长。流通的货币以铜钱和铁钱为主,跨区域贸易需要远途运输和大量货币。 四川盆地边缘地区,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其中又以海拔1500~3000米的山地为主,个别山峰超过了4000米。 四川的雕版印刷业发达,所生产的纸是印制纸币的上佳原料。
(3)据材料三,分析北宋货币“演变”的主要原因,(4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次“演变”。(2分)
27.(20分)中国近代文明转型表现为传统的统一国家成功实现再造和新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的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
——冯契《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序)》
材料二 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的统治,揭开了民主共和的新一页。从此,中国不再被称为“帝国”,而被称为“民国”。由“帝”而“民”,标示着国家性质以及人们地位的变化。从此,闸门打开,中国汇入世界正在奔腾发展的民主主义大潮,汹涌澎湃而不可阻遏。
——摘编自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大事年表
序号 内容
① 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② 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接着北京、长沙、武汉等地先后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③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④ 在党的组织和推动下,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特征。(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十九世纪中后期“外力冲击”推动的中国近代社会“变革”。(1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你认为杨天石对这场革命的评价是否确切,并说明理由。(5分)
(3)请从材料三的大事年表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表述准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8分)
(4)综上所述,指出促进中国近代文明转型的因素。(2分)
28.(14分)回顾和展望大国崛起的历史,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照亮人类未来的行程。李老师以“大国之路”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 【解读材料——了解大国担当】
(1)中国在抗日战争中肩负了怎样的大国责任?(2分)如何理解苏联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胜利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2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战争狂人拿国家命运的大赌博,它不仅给被侵略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使日本由此走向灭顶的深渊。 ——《抗战文化研究》 这场战争使苏联用巨大的牺牲彻底打败并摧毁了强大的纳粹德国的法西斯政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改写了战后世界格局,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 ——《第三帝国的兴亡》
任务二 【观察场景——见证大国智慧】
(2)下面的场景反映出两国运用了怎样的智慧应对严峻的现实问题?(4分)
图一 罗斯福签署新政立法 图二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任务三 【史论结合——回顾大国崛起】
(3)大国崛起过程中的创新实践引发了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带来了人类改造国家和社会的新方式。请以“创新崛起”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提示:可从下面的关键词中任选三个)(6分)
文艺复兴 新航路开辟 工业革命 新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必刷卷03(山东济南专用)(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