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单元测试--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单选题
1.据下表可知中国古代( )
遗址 状况
半坡遗址(陕西,距今约6000年) 陶器上出现了刻划记事符号
庄桥坟遗址(浙江,距今约5000年) 陶器与石器出现的刻划记事符号不是单个符号,有多个刻画符号组合排列在一起
殷墟遗址(河南,距今约3300年) 甲骨文中包含传统的“六书构字法”
A.文化发展的兼容并蓄 B.文字产生源于手工业发展
C.南方文化落后于北方 D.自源文字系统的逐渐成熟
2.近代早期,欧洲印刷书盗印现象层出不穷,为此很多印刷商向政府部门申请特权或专利权,并在书籍上印制自身标记和版权声明,还组成印刷联盟,分享开销、获利和集结资源。这说明,当时欧洲( )
A.文化交流十分活跃 B.版权保护仍需加强
C.市民阶层逐步壮大 D.人们文化水平提升
3.抗战前,由于大学教育主要由中央拨款,中学教育由省府拨款,小学教育由乡村自筹,乡村小学教师工资在10—15元间(相当于普通工人收入),中学教师在40—150元之间,大学教授月薪可达300—600元(与公务员相当),最低级的助教也可拿60—180元。这主要反映出( )
A.小学教师生活水平最低 B.大学教师工作条件优越
C.大中小学教师薪俸悬殊 D.国家严重忽视基础教育
4.“至一千四百四十年,有人制造火药,枪炮由兴,对垒交锋,胜于刀剑。有革滩布革约翰者,创造印书妙法……先用木板,次用铅板。按以前之书籍,全是抄本,是以价值昂贵,富家方可购买,寒士即不能读书识字矣。嗣后印书法出,各处皆有书籍,而工省价廉,人人可获,文字学业,由此蔚然兴起也。”据此可知( )
A.“手抄本”消失 B.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极大推进
C.阶级对立缓和 D.人类文化典籍自此得到有效保护
5.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左传》亦多引《诗经》为据。汉武帝时期,《诗经》成为儒家“五经”之一。这表明( )
A.文化经典得以传承弘扬 B.《诗经》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C.先秦诸子思想兼容并蓄 D.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实现转型
6.有学者认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绝对的原汁原味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昆曲,早已不是明代的昆曲。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活态的,这就意味着它必然要发生变化。这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 )
A.可不具备真实性、完整性 B.实际研究价值不大
C.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D.研究需要追根溯源
7.从1834年通过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起,希腊在对待古迹方面的基本原则就是“文化遗迹永远是第一位的”。尽管一些人认为过于严格的法律有时候会影响经济增长,但希腊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从来没有动摇过。希腊的这一做法( )
A.促使社会治理水平得以高度发展 B.使文化立国政策得到了有效落实
C.秉持优先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 D.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借鉴
8.京剧脸谱有各种勾法,像红的象征忠武,黑的象征刚正,白的比较奸诈,黄的比较残暴。观众便能够透过脸谱大概知晓人物的忠佞正邪。由此可知,京剧脸谱( )
A.真实再现历史场景 B.渗透传统道德教化
C.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D.体现人物复杂性格
9.在故宫的所有殿宇里,要数太和殿建筑等级最高。1945年,华北战区受降仪式在太和殿广场举行,这是侵华日军16场投降仪式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下列关于太和殿的相应描述正确的是
A.为了显得殿面宽阔使用了减柱法 B.殿后有故宫最大的御路石
C.前殿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 D.采用了最尊贵的屋顶形式
10.《史记》记载,胡亥是赵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而立,但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竹书《赵正书》却记载,胡亥是秦始皇临终前亲自认可的继承人。这表明( )
A.《赵正书》缺乏史料价值 B.出土文献更可信
C.《史记》仅仅是一家之言 D.秦始皇刚愎自用
11.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创立了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与太学并立,五品以上官员的弟子方能入学,教授《书》《诗》《易》《三礼》等课程。这表明当时( )
A.国家开始兴办官学 B.门阀士族控制政权
C.儒学影响官员选拔 D.儒学仍是官方正统
12.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到1901年,全国20余所新式教育机构的分布为:广州5所,天津4所,上海3所,福州、南京、北京、武昌、台北各2所,珲春、烟台、旅顺、乌鲁木齐各1所。影响新式教育机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洋务运动人才需求突出 B.近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C.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进行文化侵略
13.下列三幅图片的内容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图1豫剧 图2太极拳 图3朱仙镇木版年画
A.文艺表演,丰富多彩 B.民间艺术,刚柔相济
C.手工技艺,世代相传 D.文化遗产,形式多样
14.下图是位于牛津大学的阿什莫林博物馆,关于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B.通过接受英国贵族阿什莫林的捐赠建立
C.与大英博物馆同一时期建立 D.收藏有很多动植矿物标本
15.据如图可知,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
1953年中国高等学校招考专业分类情况
A.依据现实需求设置专业 B.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诉求
C.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 D.凸显了教育的社会主义原则
16.“当弗朗斯瓦·昂博瓦兹·狄杜于1787年设计出一次完成一印张的印刷机时,旧印刷业还停留在谷登堡的时代。假如谷登堡借尸还魂,走进路易十六登基后不久的法国印刷厂他立即会感到像回到家里那样熟悉,只有个别细节有点陌生。”作者意在说明( )
A.“新一代的书籍”尚未出现 B.欧洲普遍使用活字印刷
C.谷登堡印刷机已臻于完善 D.欧洲印刷技术革新缓慢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国际交往愈发便捷,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认识不断深入,外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逐渐变得丰满和立体。
加拿大中学历史教科书1998年版与2012年版目录对照表(节选)
1998年版(旧版) 2012年版(新版)
第一单元 铸造文明,500--1200 第一章 中世纪早期的欧洲 第二章 欧洲中世纪的鼎盛时期 第三章 早期中国文明历史之窗:甲骨文之谜 中华文明的起源 统一和整合 黄金时代:唐朝,618--907年
第二单元 中世纪视角,1100--1400 第三单元 欧洲的繁荣,1400--1700 第四单元 王国和朝代,900--1600 第十三章 中国:世界强国历史之窗:《红楼梦》 宋代:中国的文艺复兴,907--1276 元朝:1271--1368 明朝:1368--1644
第一单元 觉醒的文明 第一章 早期中国的文明地理如何促进文明? 我们如何判断文明何时开始? 人们如何和谐相处? 中国发明如何影响世界? 回顾:中国的早期文明
第二章 中世纪之前的欧洲 第二单元 中世纪 第七章 中世纪的日本 早期的中国如何影响日本文明?
第三单元 文明、接触与变化 第十二章 中国:世界强国宋朝如何实现文艺复兴? 宋代艺术如何反映中国社会? 中国如何重新成为中国? 探究:为何我们把盘子叫做China?
——胡译匀、何昕《加拿大当代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
根据上述材料,阐述中国形象发生的积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相应认识。(要求:变化源自材料,自拟标题,认识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剪纸作品
材料二 在本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节选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
材料三 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第1条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护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白话报刊近代中国,创办白话报刊成为潮流。1897到1911年间创办的白话报刊达270多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章伯初创办的《演义白话报》、裘廷梁创办的《无锡白话报》、林白水创办的《中国白话报》等。这些报纸以通俗的语言形式、丰富生动的内容赢得了社会大众的喜爱。
·中国人要想发愤立志,不吃人亏,必须讲求外洋情势;要想讲求外洋情形、天下大势,必须看报;要想看报必须从白话起头,方才明明白白。
——摘自《演义白话报》创刊号,1897年
·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即从舆论宣传起——引者注)。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谋国大计,要当尽天下之民而智之,使号为士者、农者、商者、工者,各竭其才,人自为战,而后能与泰西诸雄国,争胜于无形。而欲民智大启,必自广兴学校始。不得已而求次,必自阅报始。报安能人人而阅之,必自白话报始。
——摘自《无锡白话报》发刊词,1898年
·深的文法,列位们看不懂,就是说给你听,列位们又是听不出来的……只好做白话报罢,内中用那刮刮叫的官话,一句一句说出来,明明白白,要好玩些,也叫人容易懂些。倘使着报馆一直开下去,不上三年,包管各位种田的、做手艺的、做买卖的、当兵的,以及孩子们、妇女们,各个明白,各各增进学问,增进见识,那中国自强就着实有望了。
——摘自《中国白话报》发刊词,1903年
根据材料概括章伯初、裘廷梁、林白水等创办白话报刊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三、论述题
20.【武汉街道地名】
材料
明清时期,户部巷为湖广布政使司存放钱粮的藩库所在地,布政司主管一省钱粮、户籍,与户部职能相似,因而得名。 这一带原是一片水塘荒地,1912年,资本家喻兴隆在此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开杂货店等,远近闻名,以此得名。
1946年元旦,国民政府在收回全部租界后,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将本来是6条曾属英、俄、法、德、日五国租界的街道合为一体,统一命名为胜利街。 四唯,是指治国的纲纪准则,语出春秋时期《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地名是触摸历中脉搏、感受历史温度的活化石。围绕“历史时空中的地名”,提取以上一幅或多幅地名图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人类文明时期(中国)。根据表格材料可知,中国古代文字从单个刻划符号到多个刻画符号组合排列在一起,再到甲骨文中包含传统的“六书构字法”,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文字的逐渐成熟,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文字成熟的历程,没有描述兼容并蓄的特点,排除A项;文字的产生源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非手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针对南北方文化的对比,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印刷书盗印现象层出不穷”等信息可知,近代早期,欧洲印刷书盗印现象层出不穷,印刷商采取一系列措施维护专利权,说明版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急需性,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印刷书盗版,无法判定文化交流是否活跃,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市民阶层的信息,排除C项;欧洲印刷书盗印现象层出不穷,无法说明文化水平提升,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前(中国)。据本题材料“小学教育由乡村自筹,乡村小学教师工资在10—15元间(相当于普通工人收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至抗战前,教育发展很不均衡,大中学校教师工资整体水平远高于小学教师工资,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极少,反映出政府对基础教育的忽视,D项正确;小学教师工资低不代表生活水平最低,排除A项;大学教师工资收入高不等同于工作条件优越,排除B项;“大中小学教师薪俸悬殊”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本属于本质,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一千四百四十年”“有革滩布革约翰者,创造印书妙法……先用木板,次用铅板……文字学业,由此蔚然兴起也”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所述为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术,极大的推进了文化传承与传播,B项正确;“消失”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阶级对立无关,排除C项;“有效”说法过于绝对,且金属活字印刷术与人类文化典籍的保护没有必然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据材料“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左传》亦多引《诗经》为据。汉武帝时期,《诗经》成为儒家‘五经’之一”及所学知识可知,作为文化经典的《诗经》被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学派引述,并且到汉武帝时期称为了儒家“五经”这一,这有利于《诗经》的传承与弘扬,所以材料表明了文化经典的传承弘扬,A项正确;孟子等思想家引用《诗经》是为了“说理论证”,并非因为其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用来研究历史,排除B项;材料只是涉及先秦许多思想家在说理论证的时候引用了《诗经》,但据此不能说明诸子思想互相吸收,兼容并蓄,排除C项;材料没有具体涉及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具体的思想,不能得知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实现转型,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据材料可知,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绝对的原汁原味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它是活态的,随时代变化而不断更新,C项正确;据所学,保持真实性和整体性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两个基本要素,排除A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程本身也是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其发展性而非对其追根溯源,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近代和现代世界。据材料“文化遗迹永远是第一位的”可知,希腊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借鉴,D项正确;材料所述为文化遗存保护,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关系不大,排除A项;“文化立国政策”包括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研究、鼓励文化创新等多方面,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不等于落实“文化立国政策”,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重视文化遗产保护,而非发展文化产业,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各种勾法,给剧中人物贴上忠奸正邪的标签,便于观众了解,说明京剧脸谱渗透传统道德教化,B项正确;京剧脸谱并不能真实再现历史场景,排除A项;京剧脸谱不是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排除C项;京剧脸谱体现的是人物性格的突出特色,而非复杂性,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和殿采用了最尊贵的屋顶形式——重檐庑殿顶,故D正确;保和殿为了显得殿面宽阔使用了减柱法,故A错误;保和殿后有故宫最大的御路石,故B错误;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故C错误。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史记》和《赵正书》对胡亥继位问题的记载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史料时,需对史料进行“正误辨伪”的鉴别,《史记》和《赵正书》的记载不同,两者都具有史料价值,两者的记载都有可能符合历史事实,需要其他史料进行印证,所以说《史记》仅仅是一家之言,C项正确;《赵正书》是西汉竹书,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排除A项;两者都具有史料价值,两者的记载不同,需要其他史料进行印证,不能得出哪个文献更为可信,排除B项;两则史料记载的是胡亥是否为秦始皇指定的继承人,没有涉及秦始皇刚愎自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晋武帝创立了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与太学并立,五品以上官员的弟子方能入学,教授《书》《诗》《易》《三礼》等课程”,创立了国子学,教授的课程仍然是儒家经典,表明儒学仍是官方正统,D项正确;“开始”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门阀士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近代新式教育机构在广州、天津、上海等东部沿海城市分布较多,在其它地区分布较少;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地理位置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影响,中国近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也影响到教育机构的分布,B项正确。洋务运动对人才的需求是促进新式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排除A。新式教育机构的分布与清政府的对内政策有关,而不是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排除C。影响新式教育机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近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与西方文化侵略关系不大,排除D。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豫剧”“太极拳”“朱仙镇木版年画”虽然形式多样,但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D项正确;“朱仙镇木版年画”不属于文艺表演,排除A项;“太极拳”主张刚柔相济,但“豫剧”“朱仙镇木版年画”不符合B项内容,排除B项;“朱仙镇木版年画”属于手工技艺,其它不属于,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阿什莫林博物馆建立于1683年,而大英博物馆建立于18世纪,故C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牛津大学的阿什莫林博物馆阿什莫林博物馆,通过接受英国贵族阿什莫林的捐赠建立,收藏有很多动植矿物标本,ABD的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15.A
【详解】根据材料“1953年中国高等学校招考专业分类情况”中的信息,可知,工科占比最多,其次是师范类;农林类、文科类占比较小。结合所学可知,从1952年开始,中国高等学校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充分体现了“教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首先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的发展方向,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诉求”,排除B项;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主要是服务于经济建设,并非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且可持续发展战略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的,排除C项;材料与教育的社会主义原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旧印刷业还停留在谷登堡的时代。假如谷登堡借尸还魂,走进路易十六登基后不久的法国印刷厂他立即会感到像回到家里那样熟悉,只有个别细节有点陌生”可知,1787年的法国印刷业与谷登堡时代的印刷业差别不大,由此说明欧洲印刷技术的革新比较缓慢,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印刷术的发展,而不能说明是“新一代的书籍”尚未出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使印刷机器的进步,并不能说明欧洲普遍使用活字印刷,排除B项;“已臻于完善”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7.
积极变化:新旧版本在章节结构上调整较大,但中国仍是重点介绍的世界文明。新版将中国文明作为“文明觉醒”的开端,突出了“中国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中的起源性地位。新版第七章“中世纪的日本”增设“早期中国如何影响日本文明”,突出了中国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详解】本题是对比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加拿大中学历史教科书1998年版与2012年版目录对照表”可加拿大对教科书的编排上体现出:新旧版本在章节结构上调整较大,但中国仍是重点介绍的世界文明。新版将中国文明作为“文明觉醒”的开端,突出了“中国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中的起源性地位等变化。新版第七章“中世纪的日本”增设“早期中国如何影响日本文明”,突出了中国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18.(1)无形性、社会性、传承性、多样性、鲜活性、时代性、实践性。(答出其中4点、意思相近即可)
(2)增强人类群体的认同感与归宿感;促进人类文化的不断丰富与创新;有利于世界各国各民族间的相互尊重与和平共处,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详解】(1)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中的“非物质”可得出无形性;根据材料“是指被……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得出实践性;根据材料“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得出社会性、鲜活性、时代性、传承性;根据材料“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得出多样性。
(2)根据材料“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得出促进人类文化的不断丰富与创新,增强人类群体的认同感与归宿感;结合所学,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有利于世界各国各民族间的相互尊重与和平共处,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9.目的:开阔国民眼界,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动员国民觉醒;宣传变法,谋求自强。
原因:从内忧外患的角度作答;如:甲午战争,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等;清末新政等。
从国人救亡的角度作答;如:维新思想与革命思想传播,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兴起等。
从文白特征的角度作答;如:文言深奥难懂,白话通俗易懂,易于被大众理解接受等。
(若从西学传播等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白话报刊创办的目的根据“必须讲求外洋情势;要想讲求外洋情形、天下大势,必须看报;要想看报必须从白话起头,方才明明白白”、“变法必自空谈始(即从舆论宣传起——引者注)。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深的文法,列位们看不懂,就是说给你听,列位们又是听不出来的……只好做白话报罢”等信息可知,主要是为了开阔国民眼界,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动员国民觉醒;宣传变法,谋求自强。原因可从当时的内忧外患、国人救亡以及文白特征等角度进行总结概括。
20.示例一:
论题:地名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论述:地名的形成受到所在地区区域功能的影响,反映了旧时武汉的政治、民生的遗迹和地理旧貌等,如户部巷;地名的形成也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如抗战胜利后,为纪念英烈在原租界内命名了胜利街等;武汉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化的曲折进程,也铭刻在地名上,如三层楼;地名的形成演变还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表达人们对某些传统文化的继承,如四唯路等。
总之,城市地名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其形成和演变受到政治、经济、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示例二:
论题:地名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
论述:地名是历史演变的产物,往往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有的地名是古代政治文明的浓缩,如“户部巷”;有的地名折射出武汉近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是近代武汉普通民众民生的记录,如三层楼;有的地名则是近代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如胜利街;还有的地名则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展示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坚韧,如四唯路。
总之,地名是建构历史的重要因素,是历史的活化石,它凝固着历史变迁的脉络。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设问是围绕“历史时空中的地名”,提取以上一幅或多幅地名图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图一是明清时期,户部巷为湖广布政使司存放钱粮的藩库所在地,布政司主管一省钱粮、户籍,与户部职能相似的信息。图二是1912年,资本家喻兴隆在此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开杂货店的信息。图三是1946年元旦,国民政府在收回全部租界后,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将本来是6条曾属英、俄、法、德、日五国租界的街道合为一体,统一命名为胜利街的信息。图四是中国传统思想对四唯路小学办学宗旨的影响。反映了地名形成深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以从地名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角度展开论述,如地名的形成受到所在地区区域功能的影响;地名的形成也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地名的形成演变还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等方面结合材料说明。也可从地名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角度展开论述,如有的地名是古代政治文明的浓缩;有的地名折射出武汉近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是近代武汉普通民众民生的记录;有的地名则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展示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坚韧等方面说明。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格式无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3-2024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