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单元测试--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单选题
1.下面为1570年前后墨西哥和秘鲁地区人口变动图(单位:万人),这一变动说明了( )
A.大批当地土著居民被卖为奴隶
B.西方国家进行黑奴贸易的原因
C.新航路开辟致使人口流动频紧
D.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
2.据统计,在中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难民问题依然严峻。2009年世界难民日的主题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需要”。由此可知( )
A.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B.安全问题仍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C.民族和宗教冲突愈演愈烈 D.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和平的头号敌人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兴建了许多社区级别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的“读者”大多数都是衣着随意的“社会闲杂人员”,有带小孩的、会朋友的、甚至有在馆内沙发上打盹的老人。这体现了图书馆的特点是
A.教育性 B.市场化 C.公共性 D.现代化
4.下表为1700—1820年间美国人口种族构成变化表(单位:万人),该表反映了( )
时间 原住民人口(万人) 白种人口(万人) 黑种人口(万人) 合计(万人)
1700年 75.0 22.3 2.7 100.0
1820年 32.5 788.4 177.2 998.1
A.工业革命加速人口流动 B.非洲成为美国移民主要来源
C.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D.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
5.下图为坐落于廷巴克图的迪京格热伯清真寺。此图可用来说明( )
A.西方国家的文化侵略 B.伊斯兰教的诞生
C.加纳对外政策的包容 D.区域文明的扩展
6.他们是古代印欧人的一支,“既不是马车的创造者也不是铁器的发明人,这两种技术最初都源自美索不达米亚,但是他们对已有技术不断创新和提高,使之迅速被其他民族所接受”。“他们”指的是( )
A.苏美尔人 B.赫梯人 C.波斯人 D.雅利安人
7.电影《绿皮书》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一位黑人钢琴家受邀到美国南方各城市去表演,途中不断遭到白人歧视的故事。与这一现象相关的社会背景是( )
A.南北战争 B.经济大危机 C.种族歧视 D.反越战运动
8.下列内容出自某历史论文的子目。据此判断,该论文的研究主题为
A.拉美多元文化的发展 B.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C.美国多源文化的表现 D.美洲传统文化的消失
9.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历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华民族只有一个》中说:“日本人在(泰国)退罗宣传桂、滇为掸族故居,而鼓动其收复失地。某国人又在缅甸拉拢国界内之土司,近更收纳华工,志不在小。”这一论述旨在
A.唤起民族认同
B.巩固统一战线
C.抗击日本侵略
D.维护领土安全
10.上海租界人口于1862年、1937年出现了两次突发性增长高潮,其中1860—1862年,上海租界人口由1860年的30万增加到1862年的50万。1937年9月中旬,租界人口从之前的170万陡增到300万。上海租界这两次人口剧增的共同原因是( )
A.国内外贸重心的转移 B.欧美列强在华特权扩大
C.战争引发的人口迁移 D.江浙自然经济快速解体
11.如图为考古学家在阿富汗北部的墓葬中发现的文物——贵霜帝国时期的镶嵌绿松石金踝饰。该制品采用中国的“失蜡—失织”技法制作,四周刻着龙纹,中心图案为穿着汉服的人驾神兽驱车而行。这说明( )
A.大月氏人西迁带动亚洲区域文化发展
B.金踝饰见证东亚文化圈不断向外延伸
C.中国“失蜡—失织”技法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西亚
D.金踝饰作为实物史料印证了龙已成为贵霜帝国图腾
12.据估计,1620~1642年,英国约有58万人越过大西洋,去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区。50年代至60年代,海外迁移达到高峰。迁移人群中不仅有清教徒,而且有天主教徒、罪犯等。据此推断,17世纪英国人口的外迁( )
A.反映了工业革命时代的扩张要求 B.实现了殖民地文化多样性的转型
C.有利于英国海外殖民和贸易拓展 D.缓和了英国新旧教派之间的矛盾
13.现代埃及文化是融合多元文化因素的阿拉伯文化;从宗教信仰看,官方宗教是伊斯兰教,民间也信奉基督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法语也广泛使用。材料最能表明现代埃及文化( )
A.是欧洲殖民文化侵略的产物 B.反映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的愿望
C.代表了阿拉伯文化的多样性 D.具有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特征
14.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批欧洲犹太难民凭借当时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签发的“生命签证”辗转来到上海;但其救助犹太难民的事迹长期未载于史册,直到1998年由上海犹太研究中心提供线索,经美国“生命签证”组织查找相关人士和资料后才得以确认;2001年1月23日,以色列政府授予何凤山“国际义人”荣誉称号。上述材料能够说明
①二战中中国坚持对犹太难民进行了人道主义救助
②二战后的世界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和东南亚地区
③“生命签证”是实证何凤山救助难民的实物史料
④要解决难民问题需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5.新移民能够主动地驾驭“美国认同”和“原生国家认同”两种社会身份和社会网络。他们在其工作、交往、生活的很多方面是非常“美国化”的,也能够在社会网络和生活社区中继续保持原生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据此材料,可知“新移民”给美国社会带来了( )
A.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B.多元文化认同
C.其他国家与美国的差距拉大 D.经济文化扩张
16.澳大利亚的一位前总理曾说:“我们反思过去的虐待行为,特别是对被偷走的一代人的虐待。这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的一个污点。”他的这番表述主要是因为欧洲殖民者( )
A.对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发展不够重视 B.给澳大利亚原住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C.掠夺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土地 D.掠夺非洲黑人奴隶
二、材料分析题
17.问题探究
在古代,除游牧民族的迁徙外,农耕民族也会因多种原因迁徙。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人广泛移民于地中海周边地区;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波斯等地后,大批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向那里移民;罗马共和国时期,众多罗马人去了意大利其他地区和行省。中国古代,大批汉人陆续从北方迁往南方,形成今天分布在江西、福建、广东和台湾等地的客家人。
阅读相关论著,想一想:农耕民族迁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移入地的文化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18.德裔美国移民是19世纪美国最大的移民群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意志人移民美国数量表(单位:人)
——摘编白邢米顾 张爱《近代德意人移民美国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意志人移民美国的趋势变化,并说明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变革是一种综合性的总体变革,在明清江南首先是从农村中挤出的大量过剩人口往往被封建贵族所吞噬,成为男优女婢,成为青楼娼妓,成为夫佣仆。江南大家蓄奴之风盛行,以至被人称为“第二次农奴化”,人口的价格低贱,一个婢女抵不上一斤人参,家养奴婢千人,在富绅之家是负担得起的。城镇中的手工业太薄弱,我们从地方文献与碑刻中看到,踹工、染工的仅有收入往往被胡乱花在酒肆、赌场与戏馆中,缺乏必要的储蓄欲望。有益于社会生产发展的,从质量竞争变为价格竞争的新消费经济没有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在明清江南,实在谈不上有所谓“市民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对抗。
——摘编自王家范《明清江南史丛稿》
材料二 对基本品或奢侈品的需求及价格层次的巨大差异引起人口和商品新的流通。这些商业潮流的出现导致城镇特别是贸易城镇的兴起,这又引发城市运动。在由商人组成的第一批经济活跃中心周围很快聚集了一批手艺人,他们保证的商品流通促进了经济的专业化和城市中心人口的集中。当城镇成为一个地理单位并享有特别的法律特权时,便有条件使人口和商品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同样,在城镇内部,完全依赖财富提高地位的统治阶级将自己转变为政治上拥有特权的贵族阶层,因此能够使现实生活条件变得对他们更为有利。另一方面,在大约1300年或更晚一些,这些地方的低等阶级也能够有些许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他们也通过争取法令而影响经济生活,但其目的已不再是获得更高的生产能力,而是要求社会对现存财富资源进行更公平地分配。
——摘编自M.Postan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第二次农奴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人口迁移的特点,并对比欧洲人口迁移与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流动产生的不同影响。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21世纪以来中国各大区域人口迁移图
(三个阴影部分分别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
美国学者E.S.Lee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他首次划分了影响迁移的因素,并把它分为“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前者是消极因素,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后者是积极因素,吸引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中国人口大迁移:一场你死我活的城市战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从1570年前后墨西哥和秘鲁地区人口变动情况来看,美洲大陆的人口大量减少,不利于西欧国家在美洲的殖民掠夺活动,因此从非洲贩卖黑奴就具有必要性了,B项正确;当地土著居民被卖为奴隶不会带来人口的大量减少,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美洲人口的大幅减少,不是不同地区的人口流动,排除C项;1570年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世界难民问题非常严重,从材料中“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需要”可以看出中东、南亚和非洲的难民问题是战争、民族、宗教以及恐怖主义导致的,由此可见当今安全问题依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B项正确;中东、南亚、非洲等地的难民问题,不能代表全体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排除A项;题干中并未涉及难民问题是否是民族和宗教冲突导致的,排除C项;题干中未涉及难民问题是否是恐怖主义导致的,排除D项。 故选B项。
3.C
【详解】材料“有带小孩的、会朋友的、甚至有在馆内沙发上打盹的老人”体现的是日本的图书馆面向大众开放,具有公共性特征,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4.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原住民人口骤减是因为遭到殖民者的屠杀和奴役,黑种人口剧增是因为殖民者从非洲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充当劳动力,白种人口剧增是因为欧洲殖民者到美洲建立殖民地,这些都反映了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业革命的推动,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非洲成为美国移民主要来源,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廷巴图克是西非的城市,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代表性建筑,所以廷巴克图出现清真寺说明伊斯兰教传播到西非地区,D项正确;此图可用来说明区域文明的扩展,而非西方国家的文化侵略,排除A项;伊斯兰教是穆罕默德于公元7世纪初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加纳对外政策的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大约在公元前2千纪,赫梯人改进了冶铁技术,能够大量制造更为廉价而有效的武器。后来赫梯人锻造铁器的方法迅速传播开来,把这种技术带到了世界各地,最后传遍了整个欧亚大陆。他们广泛使用马和马拉战车,组建了强大的军队,B项正确;苏美尔人不属于印欧人,排除A项;波斯人、雅利安人都不符合材料所述,排除C项、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据材料“电影《绿皮书》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一位黑人钢琴家受邀到美国南方各城市去表演,途中不断遭到白人歧视的故事”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黑人是美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长期受到种族歧视,处于社会最底层。二战后亚非国家有色人种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胜利的鼓舞以及由于工业化的进展,大批黑人流入城市,使黑人地位问题成为全国性问题,是运动兴起的重要原因。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重点分别是反对长途汽车上的种族隔离制和争取南部黑人的选举权,C项正确;1861---1865年是美国南北战争,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9293---1933年是二战前最严重的经济大危机,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当时“一位黑人钢琴家受邀到美国南方各城市去表演,途中不断遭到白人歧视的故事”,其主旨是种族歧视,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拉丁美洲本土文化受殖民扩张的影响,形成混血文化,后在独立浪潮后出现多种文化混合的现象,因此反映的主题是拉美多元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与西方工业文明扩张的说法无关,B项排除;材料中的美洲不光单指美国,C项排除;美洲的文化传统并未消失,D项排除。故选A。
9.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日本人企图分裂中国的广西、云南等地,以此瓦解中国的抗日力量,作者希望对此论证后,唤起中国人的民族认同,A选项符合题意。巩固统一战线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认同感,B选项排除。抗击日本侵略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维护领土安全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60—1862年,太平军攻占苏杭并进军上海,江浙两省人民为躲避战火而大量涌入上海租界;1937年“八一三”事变,上海市区苏州河以北的大批居民便像潮水一般涌入苏州河以南的租界,C项正确;上海租界两次人口剧增与国内外贸重心的转移无关,排除A项;列强在华特权的扩大无法解释这两次突发性的人口增长,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江浙自然经济快速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贵霜帝国)。据材料“该制品采用中国的‘失蜡—失织’技法制作,四周刻着龙纹,中心图案为穿着汉服的人驾神兽驱车而行”及所学知识可知, 汉朝时期,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达到印度北部,其与汉代之间的交往、交流推动了亚洲区域文化发展,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地区并不属于东亚文化圈,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中国与西亚部分的交流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汉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并未达到西亚地区,排除C项;考古发现贵霜帝国时期一件镶嵌绿松石金踝饰有雕刻龙纹,但一件金踝饰有雕刻龙纹不能说明龙成为贵霜帝国的图腾,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1620~1642年,英国约有58万人越过大西洋,去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区”“迁移人群中不仅有清教徒,而且有天主教徒、罪犯等”和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英国向美洲地区移民主要与海外殖民和对外贸易有关,因此当时人口外迁有利于英国海外殖民和贸易拓展,C项正确;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殖民地文化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显示迁移人群类别呈现多样性,不光是教徒,因此缓和了英国新旧教派之间的矛盾的说法片面,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埃及。根据材料“融合多元文化因素的阿拉伯文化”、“从宗教信仰看,官方宗教是伊斯兰教,民间也信奉基督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法语也广泛使用”可知埃及本土文化和其他外来文化同时存在,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体,具有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现代埃及文化是融合多元文化因素的阿拉伯文化”强调现代埃及文化的多元性,并未反映出近代西方国家对埃及的侵略和影响,逻辑推理错误,排除A项;二战后埃及民族运动高涨,体现出强调的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的愿望,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埃及文化,不能偷换概念为阿拉伯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生命签证”可以看出二战中中国坚持对犹太难民进行了人道主义救助,①正确;“生命签证”是实证何凤山救助难民的实物史料,③正确,①③B项正确;二战期间的难民产生于欧洲,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在材料中不能体现,②④表述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根据材料“主动地驾驭‘美国认同’和‘原生国家认同'两种社会身份和社会网络”“继续保持原生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可知,“新移民”在认同美国文化的同时,保留了自身的民族特色,这体现了新移民为美国带来了多元文化认同,B项正确;材料信息与科技发展无关,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涉及其他国家,并未说明移民原因,且该说法以偏概全,并非所有国家都与美国差距拉大,排除C项;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外来文化传入美国,并非美国文化走向世界,“扩张”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殖民时期(澳大利亚)。据题干“我们反思过去的虐待行为,特别是对被偷走的一代人的虐待。这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的一个污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殖民者的到来给澳大利亚原住民带来了诸多残酷的行为,其中包括对“被偷走的一代人”的虐待,这给原住民造成了极其深重的灾难,B 项正确;对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发展不够重视表述不准确,不能全面体现这种严重的虐待行为及其后果,排除 A 项;题干强调的是整体的虐待情况,掠夺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土地只是其中一方面,排除 C 项;掠夺非洲黑人奴隶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7.农耕世界民族迁徙的根本原因是土地不足和土地占有的不平等。不过具体原因多种多样。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人的迁徙是巴尔干土地不足;亚历山大以后的移民是马其顿人希望通过迁徙组建军队,控制更广大的东方,并利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充任官职;罗马共和国迁徙部分是为了缓解内部因土地占有不平等造成的矛盾,同时希望通过移民控制战略要地,输出罗马文化,方便进一步扩张;中国秦汉时期的民族迁徙实边是战略需要,后来中国北方的移民进入江南是因为西晋末年以及随后中原的战乱。对移入地文化的影响:希腊人、罗马人把他们的文化输出到地中海世界各地;在中国,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农耕民族之所以进行迁移,根本原因是土地不足和土地占有的不平等。不过具体原因多种多样。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人的迁徙是巴尔干土地不足;亚历山大以后的移民是马其顿人希望通过迁徙组建军队,控制更广大的东方,并利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充任官职;罗马共和国迁徙部分是为了缓解内部因土地占有不平等造成的矛盾,同时希望通过移民控制战略要地,输出罗马文化,方便进一步扩张;中国秦汉时期的民族迁徙实边是战略需要,后来中国北方的移民进入江南是因为西晋末年以及随后中原的战乱。农民迁移对移入地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塑造了新文化,带来了移入地经济的变化。即希腊人、罗马人把他们的文化输出到地中海世界各地;在中国,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18.趋势:19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德意志人移民美国的数量呈上升趋势;19世纪90年代至一战前,德意志人移民美国的数量呈下降趋势。原因:19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呈上升趋势的原因:①美国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②美国移民政策开放,③德意志国内传统手工业遭到破坏,大量失业人口为了生计不得不向美国移民;19世纪90年代至一战前呈下降趋势的原因:①德国统一后政局稳定,自身工业化的发展吸收大量人口国内就业,②美国实行限制移民的政策。
【详解】趋势:根据材料表格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意志人移民美国的趋势变化,得出19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德意志人移民美国的数量呈上升趋势;19世纪90年代至一战前,德意志人移民美国的数量呈下降趋势。
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德国和美国两个角度分别分析19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德意志人移民美国的数量呈上升趋势、19世纪90年代至一战前,德意志人移民美国的数量呈下降趋势的原因。得出:19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呈上升趋势的原因:①美国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②美国移民政策开放,③德意志国内传统手工业遭到破坏,大量失业人口为了生计不得不向美国移民;19世纪90年代至一战前呈下降趋势的原因:①德国统一后政局稳定,自身工业化的发展吸收大量人口国内就业,②美国实行限制移民的政策。
19.(1)原因:人口急剧膨胀,人地矛盾尖锐;封建剥削沉重,人民难以维持生计;农村出现大量过剩人口流向城市;君主专制体制下,实力强大的官僚地主巧取豪夺;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城镇手工业发展水平有限,无法容纳更多的流动人口;奢侈消费风气的侵染腐蚀。
(2)特点: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人口流动;伴随经济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迁;商人在人口流动中扮演重要角色;人口流动充实市民阶级,带来城市财富的积累;以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主;人口流动冲击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
影响:欧洲: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复兴;冲击了封建专制王权和贵族政治;壮大了市民阶级,推动了城市自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城市商品经济难以得到突破;阻碍技术进步;固化了社会结构与思想观念;阻碍中国经济向近代转型。
【详解】(1)根据材料一“明清江南首先是从农村中挤出的大量过剩人口”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人口急剧膨胀,农村出现大量过剩人口流向城市;根据材料一“被封建贵族所吞噬”“人口的价格低贱,一个婢女抵不上一斤人参,家养奴婢千人,在富绅之家是负担得起的”可知,实力强大的官僚地主巧取豪夺、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根据材料一“城镇中的手工业太薄弱……”可知,城镇手工业发展水平有限,无法容纳更多的流动人口;根据材料一“踹工、染工的仅有收入往往被胡乱花在酒肆、赌场与戏馆中,缺乏必要的储蓄欲望”可知,明清时期奢侈消费风气盛行。
(2)特点:根据材料二“这些商业潮流的出现导致城镇特别是贸易城镇的兴起,……聚集了一批手艺人,他们保证的商品流通促进了经济的专业化和城市中心人口的集中”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人口流动,商人在人口流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据材料二“当城镇成为一个地理单位并享有特别的法律特权时……使人口和商品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在城镇内部,……统治阶级将自己转变为政治上拥有特权的贵族阶层”可知,人口流动充实了市民阶级,增加了城市的财富积累;根据材料二“这些地方的低等阶级也能够有些许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他们也通过争取法令而影响经济生活”可知,低等阶级要求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即人口流动冲击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的人口迁移为资本主义发展还来劳动力等条件,而明清时期的人口迁移没有推动中国向近代转型。即欧洲: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复兴、冲击贵族政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方面回答。中国:从商品经济难以得到突破、阻碍技术进步、阻碍中国经济向近代转型等方面回答。
20.示例一:观点:21世纪以来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面向东部地区。
论述:东部沿海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比较好;东部地区在对外开放上早于中西部地区,带动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总体上比较平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较大;东部地区生活条件好于中西部地区,吸引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
示例二:观点:21世纪以来东部地区区域内人口迁移低于中西部地位。
论述: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区域内平衡性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地域狭小,人口密度大,交通和生活条件好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城乡差距小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接近,不像中西部地区差别较大。
(以上示例任答其一即可。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意,亦可同等得分)
【详解】观点:依据图片内容来看,整体而言,21世纪以来,人口的主要是往东部地区迁移;从局部来看,东部地区区域内人口迁移数量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可从以上观点任选其一即可。论述:可从东部地区发展程度、政策支持、地理环境、地区差距等角度来进行论述。应当注意从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例如:观点:21世纪以来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面向东部地区。论述:东部沿海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比较好;东部地区在对外开放上早于中西部地区,带动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总体上比较平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较大;东部地区生活条件好于中西部地区,吸引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3-2024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