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测试--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单选题
1.北宋神宗皇帝曾对大臣说:“盖北有强敌,西有黠羌,朝廷汲汲枝梧不暇。然二敌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这里的“二敌”指的是( )
A.蒙古、突厥 B.女真、匈奴
C.契丹、党项 D.回纥、鲜卑
2.某朝建立之初,士绅和庶民的发型、服饰依旧崇尚“胡俗"。开国君主乃下诏恢复固有传统,规定土绅百姓必须束发,官员戴乌纱帽,并依身份穿着官定的朝服款式、图案及布料:国子监生、生员亦各订有衣冠。这位皇帝最有可能是
A.推动汉化的北魏孝文帝 B.开创大定之治的金世宗
C.革除蒙元习俗的明太祖 D.怀柔汉人的清顺治皇帝
3.荷兰宗教改革过程中,北部诸省的多数人为加尔文教派的信徒,与虔诚的天主教教徒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发生冲突,荷兰人反对菲利普干涉他们所认为的国内事务,最终导致长年的战争。1609年,北部诸省以荷兰共和国的名义获得独立。这说明宗教改革
A.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传播 B.推动了新基督教会创立
C.导致了欧洲地区战争不断 D.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
4.17世纪初,作为英格兰与苏格兰共同君主的詹姆斯一世下令翻译出版钦定英文《圣经》,并通行于两国的所有教堂。此后,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皆以新教徒这一共同身份与法国等欧陆国家加以区分。据此可知,詹姆斯一世的这一举措( )
A.开启英国宗教改革的序幕 B.导致与其它国家的宗教冲突
C.推动英国文化向世界转播 D.强化不列颠国家的身份认同
5.近代欧洲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加强,如图战争发生后欧洲国家( )
A.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B.确立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C.建立了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
D.废除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以下几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 B.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7.在四十一届(1986年)至第四十三届联大上,中国代表团多次提出关于核裁军和常规裁军的提案并获顺利通过。在第四十四届联大期间,中国首次作为共同提案国,与其他国家共同提出“亚非拉和平与裁军中心”的提案等,并获得通过。材料体现出我国新时期的外交
A.以反对霸权主义为内容之一 B.以实现裁军为首要目标
C.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D.借助联合国开展多国外交
8.1945年4月25日,美国旧金山参加制宪会议,并在会后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宪章》”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规定“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为联合国宗旨之一、由此可见,《联合国宪章》
A.巩固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B.凸显了和平与人权的理念
C.保障了二战后人权的实现 D.防止了世界大战再次发生
9.柯立芝总统曾把某国际条约的签署当作20年代美国外交的重大成就加以宣扬,称它是各国维护和平的一个重大步骤,将被证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历史性文献,将以人类道义最深刻的抱负写入国际公法。该条约最有可能是( )
A.《国联盟约》 B.《非战公约》
C.《红十字公约》 D.《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10.1954年4月,召开了由美、苏、英、法、中及有关国家外长参加的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会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据此判断,该会议是指( )
A.朝鲜停战谈判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巴黎和会
11.1594年,以《法兰西大观》为代表的“国家地图集”模式开始弥补世界地图集的不足。它致力于一种“特殊主义的法兰西”,绘制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古代高卢的疆域同当下法兰西的领土对应起来。这体现了( )
A.形象化的国家意识 B.全球性的探索行动
C.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D.制图技术逐步完善
12.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但它一面表示“撤销了对逃到台湾的中国国民党政府的承认”,一面又表示“驻台湾淡水领事将与台湾地方当局保持事实上的联系。”为此,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果断决定延迟与英国建交。新中国的这一外交活动( )
A.以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为根本 B.进一步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C.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D.揭露了帝国主义遏制中国的阴谋
13.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同德国、法国、欧盟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是中欧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这反映了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
A.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外交活动 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D.坚定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
14.两宋时期,虽然民族政权并立,但是“大中国”观逐渐形成。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辽人自称炎黄子孙,并不否认宋人也是炎黄子孙……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这些现象说明了( )
A.辽、金“大中国”观旨在宣扬政权正统性
B.少数民族已形成“中国多元一体”的意识
C.辽朝实行的双轨政治制度不利于民族交融
D.元朝的“四等人制”抛弃了“大中国”观
15.英国国王亨利八世(1491-1547)在位时期,大力复兴罗马法,强调罗马法中某些具有专制倾向的原则;1534年又颁布《至尊法案》,针对“教皇权至尊”,正式提出“王权至尊”的概念。这些举措对英国历史的影响在于( )
A.促使英国向法治社会的转型 B.限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教会势力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D.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16.1952年4月,周恩来在一次我国驻外使节会议上的讲话中,曾对谈判建交制度这样解释道:“为了表示外交上的严肃性,我们又提出建交要经过谈判的手续。我们要看看人家是不是真正愿意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谈判建交制度( )
A.创建了新中国新型的外交模式 B.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 D.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般认为,古代东亚的世界秩序是中国主导的、名为“天下”的中国世界秩序,朝贡制度是其核心,中国同周边邻国之间的关系被称之为朝贡关系。汉、唐、明、清时代是朝贡制度能较好运转的时代。中国始终是文化输出的一方,在历史长河中维持了华夏的内核与身份。从周边的朝贡国家的视角来看,寻求贸易机会是朝贡的主要动机,但这种贸易关系并非以贸易平衡为目标。明太祖朱元璋在《明皇祖训》中嘱咐后世子孙不得“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朝贡国根据自己对利益的衡量而自愿行动。朝贡关系是中国天下秩序的体现,于天下法运行的外部表现。
——摘编自牟文富《中国的东亚秩序构想:过去与未来的连结》
材料二 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但实际上“国际法律体系便变成白种人的俱乐部,非欧洲国家只有证明自己是‘文明化了’的国家,才能被挑选进入这个俱乐部”。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强烈要求中国与之建立条约关系,扫除对华贸易的障碍。条约关系各国将外交视为“有武装实力的思考”。各国列强单方面攫取种种特权而不须承担相应的义务,中国则片面承担了大量国际义务,却不能享有相应的权利。
——摘编自李育民《晚清中外条约关系与朝贡关系的主要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的朝贡外交相比,晚清中外条约关系的不同之处。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64年,《万国公法》汉译本面世,国际法开始系统、正式地传入中国。此后在丁韪良等传教士的引领下,江南制造总局、湖北官书局等机构翻译了大批西方国际法著作。尽管意识到“强则可享国际法上的利益,弱则国际法并不可恃”,清政府依然有意识地将国际法规范运用到中外关系的处理中。1874年,台湾琉球漂民案中,以总理衙门为代表的权力中枢保守地要求日本遵守修好条约,而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却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中日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此后的马嘉理案、曾纪泽伊犁谈判、中法战争等涉外交涉中,均援用了国际法。这些公法外交实践涉及领海、最惠国待遇、使领制度、局外中立、宣战等,大都取得一定的效果。
——摘编自张卫民《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国际法传入中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对国际法的运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材料二 英国政府之所以顶住美国的压力在西方大国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其一,英国在华利益居西方列强之首,而战后英国实力地位削弱,在国际竞争中居不利地位,通过承认新政权来保持在华既得利益与发展中英贸易是英国工党政府对华政策的优先考虑。其二,香港在战后英国远东政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在一个强大的中国共产党政权控制中国大陆之后,要维持其稳定繁荣,离不开和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合作。其三,根据英国外交惯例,“如果一个政权得到大部分居民的认同,有效治理着一个国家,并有长远的前景,就应该予以承认”。其四,承认新中国不仅有助于把中国融入国际体制,削弱其孤立倾向并减少其对苏联外交和经济的依赖,而且有助于英国争取以印度为代表的主张承认新中国的亚洲舆论的支持。
——徐友珍《走向半外交关系:1950-1954年的中英建交谈判》
(1)据材料一归纳新中国的建交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外交方针。
(2)根据材料二,概要指出英国在西方大国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原因。
三、论述题
20.【疆域变迁与国家统一】
材料一 夏的统治中心大概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商朝的疆域有所扩大,大概在今天的河北、河南、山西交界的地方。周朝疆域北至辽宁,南达长江以南,西抵甘肃东部,东至海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疆域的面积大大超过了前代,其疆域范围是我国历代疆域的核心区。汉武帝时期西汉越来越强大了,在东南、东北、西北方向上版图都有所扩大,西域36国全归中国版图,一个伟大的统一的封建国家已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摘编自李布《试论我国疆域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材料二 晋代以后,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数民族跨过万里长城和浩瀚的大漠一次次南下东进,带来了一次次的民族大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辽宋夏金等王朝的对峙与融合使中华帝国的版图不再局限于汉地,民族成分多了起来。
——摘编自屈文军《辽西夏金元史十五讲》等
材料三 元朝结束了五代以来长达300余年的几个政权分立的割据状态,实现了全国的大一统,第一次将西藏纳入中国的版图,从政治制度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效地管辖了辽阔的疆域。清军自入关以后,平定了西北、西南的叛乱势力,反击了沙俄对东北的侵略,逐步统一全国,建立了一个强盛的清帝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我国近代的版图。
——摘编自毛元佑《中国版图的形成与变迁》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中国疆域的变迁”,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阶段的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北宋神宗时期的北方强敌是契丹族,西面的少数民族是党项族,C项正确;蒙古是南宋时期北方的强敌,突厥是唐朝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女真建立的金朝灭掉北宋,匈奴是汉朝时期少数民族,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唐朝时期回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明朝是在推翻元朝的基础上建立的汉族王朝,因此根据材料“开国君主乃下诏恢复固有传统,规定士绅百姓必须束发,官员戴乌纱帽,并依身分穿着官定的朝服款式、图案及布料”可以判断出是这位皇帝是除去蒙古习俗的明太祖,C正确;推动汉化的北魏孝文帝的说法与材料“开国君主乃下诏恢复固有传统”相冲突,A排除;金世宗推动民族融合,与题干做法相反,而且其本身是少数民族政权,排除B;清朝是少数民族政权,而且清朝的开国皇帝是皇太极而非顺治,排除D。
3.D
【详解】荷兰北部诸省的新教徒反对(天主教教徒)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干涉国内事务,经过长年战争,最终以荷兰共和国的名义获得独立,说明宗教改革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宗教改革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传播”,A项错误;“推动了新基督教会创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宗教改革导致了”欧洲地区战争不断”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
4.D
【详解】据材料“17世纪初,作为英格兰与苏格兰共同君主的詹姆斯一世下令翻译出版钦定英文《圣经》,并通行于两国的所有教堂。此后,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皆以新教徒这一共同身份与法国等欧陆国家加以区分”并结合所学可知,到了17世纪初,作为英格兰与苏格兰共同的君主,英王詹姆斯一世(苏格兰称詹姆斯六世)采取的政策是用英语把两个王国联合起来,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举措便是翻译出版钦定版英文《圣经》,并下令通行于两国的所有教堂,开启了以共同语言构建不列颠宗教共同体的历程,D项正确;亨利八世揭开了英国宗教改革的序幕,而不是詹姆斯一世,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英王詹姆斯一世(苏格兰称詹姆斯六世)采取的政策是用英语把两个王国联合起来,开启了以共同语言构建不列颠宗教共同体的历程”,而不是“推动英国文化向世界转播”,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滑铁卢”“巴黎”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各国于1815年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维也纳体系,C项正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战争与和平》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基础,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非战公约》废除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建立内蒙古自治区,1958年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1955年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65年建立西藏自治区,故选A,排除BCD。
7.D
【详解】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但材料没有体现出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故A项错误;新时期我国外交是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一个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两个史实都是关于以联合国为中心而开展的,故D项正确。
8.B
【详解】《联合国宪章》重申了人权和自由的尊重,这凸显了和平与人权的理念,B项正确;巩固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C项错在“实现”,说法过干绝对,排除C项;“防止了”表述欠妥,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28年8月,英、美等国签订《非战公约》,宣布缔结各国在它们的互相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结合材料“柯立芝总统曾把某国际条约的签署当作20年代美国外交的重大成就加以宣扬,称它是各国维护和平的一个重大步骤”,可知《非战公约》符合柯立芝的描述,B项正确;《国联盟约》签订于1919年4月,且美国没有加入国际联盟,排除A项;《红十字公约》签订于1864年,排除C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签订于1968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1954年4月,召开了由美、苏、英、法、中及有关国家外长参加的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会议,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4月7月,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赴日内瓦,出席有美、苏、英、法及有关国家参加的旨在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外长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B项正确;朝鲜停战谈判开始于1951年7月,并且参加国家有中国、美国、朝鲜、韩国,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C项;巴黎和会召开于1919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594年的法国。根据材料16世纪末法国通过绘制“国家地图集”来呈现“特殊主义的法兰西”,以及绘制将古今法国疆域对应起来,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欧洲的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不断加强,各国逐渐发展为民族国家,A项正确;材料强调法国国内疆域地图,而非全球性的殖民扩张,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地图出版的市场运作,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制图技术发展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依据材料“它一面表示‘撤销了对逃到台湾的中国国民党政府的承认’,一面又表示‘驻台湾淡水领事将与台湾地方当局保持事实上的联系。’为此,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果断决定延迟与英国建交”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的这一行为旨在制造两个中国,分裂中国的意图十分明显,因此中央政府的这一决策旨在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A项正确;材料中中央的决策是为了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不是为了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排除C项;D项表述过于表面,不是主要意图,排除。故选A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积极推进与世界各国及地区的关系,D项正确;欧洲并非中国的周边国家,排除A项;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中欧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建立新秩序,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金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辽宋金时期,各民族突破了族群和地域的界限,更加注重文化的认同,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少数民族“中国多元一体”的意识已形成,B项正确;辽金的“大中国”观并没有否认其他政权,所以不是为了宣扬正统地位,排除A项;辽朝实行的双轨政治制度有利于民族交融,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元朝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英国国王……正式提出‘王权至尊’的概念”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了英国王权的强化,王权强化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推动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D项正确;据材料“某些具有专制倾向的原则”可知,王权强化推动君主专制形成,而非促使英国向法治社会的转型,排除A项;材料呈现的时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并且近代民族的国家的形成有利于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教会势力从未淡出人们视野,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是新中国领导人把争取民族独立、平等和尊严与国际法有机结合的一次成功创新,是新中国独特的建交模式,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新中国的建交模式,“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7.(1)特点:中国占主导;不追求贸易平衡、厚往薄来;秉承和平自愿原则;是中国天下秩序观念的体现。
原因:统一王朝的强大国力支撑;文明的优势和吸引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双向需求;儒家思想的影响。
(2)不同之处:源于西方世界的排异理念;旨在维护列强在华权益,特别是经济权益;具有侵略性;以不平等和强权政治为内核;以西方列强为主导。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古代东亚的世界秩序是中国主导的”可分析出中国占主导;根据材料“这种贸易关系并非以贸易平衡为目标”可分析出不追求贸易平衡、厚往薄来;根据材料“朝贡国根据自己对利益的衡量而自愿行动”可分析出秉承和平自愿原则;根据材料“朝贡关系是中国天下秩序的体现”是中国天下秩序观念的体现。
原因:根据材料“汉、唐、明、清时代是朝贡制度能较好运转的时代”可分析出统一王朝的强大国力支撑;根据材料“中国始终是文化输出的一方,在历史长河中维持了华夏的内核与身份”可分析出文明的优势和吸引力;根据材料“从周边的朝贡国家的视角来看,寻求贸易机会是朝贡的主要动机”可分析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双向需求;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儒家思想的影响。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和晚清中国。不同之处:根据材料“国际法律体系便变成白种人的俱乐部,非欧洲国家只有证明自己是‘文明化了’的国家,才能被挑选进入这个俱乐部”可分析出源于西方世界的排异理念;根据材料“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强烈要求中国与之建立条约关系,扫除对华贸易的障碍”可分析出旨在维护列强在华权益,特别是经济权益;根据材料“有武装实力的思考”可知,具有侵略性;根据材料“各国列强单方面攫取种种特权而不须承担相应的义务,中国则片面承担了大量国际义务,却不能享有相应的权利”可分析出以不平等和强权政治为内核,以西方列强为主导。
18.(1)列强侵华,对外交涉频发;西学东渐;洋务运动的推动。
(2)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推动中国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有助于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外交处境。
【详解】(1)根据“1864年,……国际法开始系统、正式地传入中国”,结合所学19世纪60年代的社会背景得出列强侵华,对外交涉频发;根据“《万国公法》汉译本面世”得出西学东渐;根据“江南制造总局、湖北官书局等机构翻译了大批西方国际法著作”得出洋务运动的推动。
(2)根据“此后的马嘉理案、曾纪泽伊犁谈判、中法战争等涉外交涉中,均援用了国际法”“大都取得一定的效果”得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根据“有意识地将国际法规范运用到中外关系的处理中”得出推动中国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有助于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根据“强则可享国际法上的利益,弱则国际法并不可恃”得出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外交处境。
【点睛】
19.(1)方式:承认即建交;先谈判后建交。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原因:为维护在华既得利益;为维持其国际影响力;为维持香港的稳定繁荣;符合其外交惯例;为了使中华人民共和国融入国际机制并摆脱对苏联的依赖;赢得亚洲舆论的支持。
【详解】(1)方式: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根据材料一“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并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式可知,新中国的建交方式有,承认即建交。根据材料一“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可知先谈判后建交。
方针: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是: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0-1954年(中国、英国)。根据材料二“通过承认新政权来保持在华既得利益与发展中英贸易是英国工党政府对华政策的优先考虑。”可知英国在西方大国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原因有:为维护在华既得利益;为维持其国际影响力。根据材料二“香港在战后英国远东政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在一个强大的中国共产党政权控制中国大陆之后,要维持其稳定繁荣,离不开和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合作。”可知为维持香港的稳定繁荣。根据材料二“根据英国外交惯例,‘如果一个政权得到大部分居民的认同,有效治理着一个国家,并有长远的前景,就应该予以承认’。”可知符合其外交惯例。根据材料二“承认新中国不仅有助于把中国融入国际体制,削弱其孤立倾向并减少其对苏联外交和经济的依赖。”可知为了使中华人民共和国融入国际机制并摆脱对苏联的依赖。根据材料二“有助于英国争取以印度为代表的主张承认新中国的亚洲舆论的支持。”可知赢得亚洲舆论的支持。
20.论题:伴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我国的疆域逐步定型。论述:夏朝和商朝的统治疆域集中在中原地区,而周朝通过分封制,疆域范围向四周扩展,使王权加强了,治理国家的能力也大大加强,使我国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国家。在我国疆域形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始皇通过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使疆域面积超过了前代。通过推行郡县制,使国家的分裂可能性缩小,从而提高了疆域的稳定性,秦朝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汉武帝时期击败匈奴、设置西域都护府,使西域纳入中央政府管辖,拓展了我国的西北边疆。南北朝与辽宋夏金时期,在民族融合过程中,中国的版图不局限与汉地,民族成分不断增加。元朝通过行省制巩固国家统一,有效 管辖了辽阔的疆域。清朝平定三藩叛乱、收复台湾,加强对西藏的控制、反击沙俄入侵,逐步统一了全国,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我国近代的版图。综上所述:伴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疆域不断地扩大,最终趋向定型,反映中华各民族对祖国的贡献。
【详解】论题:选择两个或多则信息来概括出论题。根据材料,从不同历史阶段中提取相关信息,我国的疆域是伴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而拓展的。论述:根据材料提取不同历史阶段的疆域变迁的史实,结合所学从地方治理、军事战争、民族关系等角度来阐述论证。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3-2024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