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中学 2023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高一选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
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公元前 800 至公元前 200 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 600 至前 300
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他认为,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下列
文明成果属于这一时期的有
①《吉尔伽美什》 ②古希腊哲学思想 ③佛教 ④百家争鸣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在古代印度有这样一户家庭:有着自己的住房,在城市里开着一家棉布店,同时销售自己
手工制作的衣服。这户人家
A.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B.被允许与武士集团通婚
C.属于种姓制度中的吠舍 D.处于印度社会的最底层
3.世界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几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下图所示是鼎盛时期的疆域图,按照出
现的先后顺序排序
① ②
③ ④
A.②③④① B.④③①②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4.国王入城仪式是中世纪后期西欧重要的皇家仪式。国王在视察城镇时,城市会精心做好欢
迎准备,竭力营造出喜气洋洋的壮观场景,以表达对国王的尊重和对其统治合法性的承认。
尽管迎接国王花销很大,但国王的到来可以给城市带来有价值的回报。由此看出当时西欧
①王权有所加强 ②城市开始兴起 ③王权和城市互利互惠 ④民族国家形成
A. 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他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从其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
方色彩。其次,他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基督教在帝国统治下的地中海地区建立的至高
1
无上的统治地位,决定了帝国文化的发展从此被纳入基督教的轨道中。最后他还具有明显
的罗马因素。”材料中的“他”
A.实现了西亚和北非文明区的首次统一 B.6 世纪一度扩张,占领北非和意大利
C.曾威胁到东西方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 D.17 世纪末,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帝国
6.有学者认为:“美洲印第安人的文明程度要远远落后于欧亚人,尤其是落后于技术发展格
外早的欧洲人。直到 1500 年美洲大陆才刚刚进入美索不达米亚(西亚)早在约公元前 2500
年就已达到的文明阶段。”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不同文明发展的不平衡性 B. 不同文明发展的多元性
C. 美洲文明没有研究的价值 D. 欧亚文明优于美洲文明
7.《麦哲伦全传》说:“哥伦布和麦哲伦的宏伟计划,单凭其胆识过人这一点,就足以使国
王及其大臣们为之动心。但如果当时远征这些神秘的地域不是一本万利的话,那么这些计
划则永远不会得到付诸实施所需要的资助。”该书认为哥伦布和麦哲伦的宏伟计划
A. 源于王室和大臣们的资助 B. 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标志
C. 直接动力是对财富的渴求 D. 以封建王权的强化为助力
8. 右图所示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 第一章 发现新世界
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看出,作者重在强调 第二章 细菌战役
A.美洲对全球发展的重大贡献 第三章 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
B.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与冲突 第四章 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
C.疫病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危害 第五章 新世界作为旧世界的农场
D.生态环境视角下的历史解读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9.“在所有这些行星中间,太阳傲然坐镇,在这
个最美丽的庙堂中,我们难道还能把这个发光体放到其他什么更恰当的位置上使它同时普
照全体吗?人们正确地把太阳称为巨灯、智慧、宇宙之王……太阳就这样高踞王位之上,
统治着围绕膝下的子女一般的众行星。”这段文字
A.体现了科学理性精神 B.开启人文主义的复兴
C.倡导了因信称义理念 D.鲜明地反对专制王权
10.宗教改革期间,马丁·路德花费十余年时间,将《圣经》新旧约全部翻译成德文并出版
发行。在翻译过程中,他对德文构词、语法、语句进行了加工和规范,促进了标准的德
语书面语言的形成。马丁·路德的翻译活动
A.旨在推动宗教的世俗化改革 B.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C.促进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 D.维护了民众宗教信仰的自由
11. 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
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启蒙运动的进一步
发展主要体现在
A. 批判了教会的腐败 B. 强调社会公平 C. 提出民主制度构想 D. 促进思想解放
12.在 15 世纪的欧洲,糖是非常稀缺和昂贵的商品。到了 18 世纪末,它已成了欧洲的大众
消费品。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A.商业革命的出现 B.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
C.价格革命的出现 D.全球贸易网的最终形成
13.18 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
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14.19 世纪 30 年代,法国里昂爆发了两次工人武装起义,提出的口号是“不能劳动而生,
2
毋宁战斗而死”“不共和,毋宁死”。马克思如是评价:“里昂的工人们以为自己追求
的只是政治的目的,以为自己只是共和国的战士。可是事实上他们却是社会主义的战士。”
结合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工人运动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B.法国已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C.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D.法国议会制共和制得以最终确立
15.右图反映的是某一国家的君主立宪制,
空白处应填入
A.①英国 ②国王
B.①德国 ②皇帝
C.①日本 ②天皇
D.①意大利 ②国王
16.阅读下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人口构成状况的变化
20 岁以上的出生在本城的人口比
时间 城市 出生在本城的人口比例
例
普勒斯顿 48% 仅 40%
1851 年
利物浦 42.4% 22.0%
时间 城市 工业区内外来移民比例 其它区域外来移民比例
1861 年 30.29% 41.72%
伦敦
1881 年 26.96% 41.11%
①促进了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 ②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
③带来了城市建设滞后的问题 ④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 尼日利亚国家首脑曾抱怨:我们境内的某些部族,在几内亚能找到一部分,在塞拉利昂
也能找到一部分,可能在利比亚还有一部分。我们却无可奈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历
史原因是
A.非洲各民族杂居的现实 B.非洲经济具有分散性
C.列强对非洲的殖民侵略 D.非洲国家间战乱频繁
18.右图反映了 1750—1900 年东西方主要国家
(地区)在世界制造业中占比变化。据此可知
A.英国在世界制造业中占比持续
增长成为世界工厂
B.优先发展重工业推动了原苏联
地区制造业的发展
C.1750—1900 年中国制造业的生
产能力不断萎缩
D.工业革命重新塑造了近代世界
经济的基本格局
19. 下表是 1951 年-1980 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情况表。表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1951—1960 年 1961—1970 年 1971—1980 年
国民收入增长率 10.25% 6.45% 4.95%
A.国民经济的持续衰退 B.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C.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D.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3
20.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 1926 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
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
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下列项中,属于亚洲“过去几年里”之“变”的是
A.华夫脱党进行护宪运动 B.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关税自主
C.日本仿效西方国家制定宪法 D.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1.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许多新兴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工程都是由美、德、英、
法、意等国的公司直接帮助建立的。如在国防工业方面,有 20 多家美国公司帮助苏联
制造飞机发动机、轰炸机、战斗机,法国和意大利的公司为苏联制造 50 艘驱逐舰提供
图纸,英国一家公司为苏联提供了坦克设计图和模型。据此推断
A. 欧美国家大力支持苏联反法西斯斗争 B. 苏联实行了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政策
C. 世界经济大危机为苏联提供发展契机 D. 世界市场良性发展推动了苏联工业化
22.《慕尼黑协定》是二战历史上的“笑柄事情”,丘吉尔都承认,该协定是西方民主国家
向纳 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是英国未经战争而遭到的一次可耻的失败”。这
份协定涉及的领土是下图中的
A. ① B.② C.③ D.④
23.中小企业是二战后德国经济的主体,数量约有 1000 多家,占全国企业的 99.6%。这些虽
然是私人企业,但必须实行劳资共同治理,工人不仅要参加管理,而且要进入监事会,
对企业进行监督。联邦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社会保障的法律法令,完善了养老保险、疾病
保险、失业保险。这说明二战后德国
A.率先构建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B.调整劳资关系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C.社会保障是德国崛起的主要因素 D.通过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来复兴经济
24.粮食一直是美国政府的一项重要外交工具,1954 年前后,美国粮食援助对象发生变化,
由西欧和日本开始转向第三世界国家。这一变化
A.旨在解决第三世界的粮食安全 B.服务于美国的冷战战略
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 D.扭转了不对称的两极格局
25.下图黑色圆点标注区域为某国际组织的成员国,据此判断该组织是
A.1947 年的关贸总协定 B.1949 年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2001 年的亚太经合组织 D.2017 年的上海合作组织
4
26. 下图为 1950—1989 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对图中时段解释正确的是
A.①时段,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盛行
B.②时段,通过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走出了“滞胀”困境
C.③时段,通过适时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提升了发展的效率
D.不同时段不同举措,完全消除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7.有学者认为,对非西方的民族国家来说,文化寻根可视为对全球化的逆向反应,用社会
学家罗兰·罗伯森的术语,又可称为“全球地方化”的具体表现。这个词由“全球化”与
“地方化”两个词组合而成,浓缩了相辅相成的两种倾向之间的张力,具有辩证的说服力,
可以避免单向思维的偏执和盲视。据此判断,该学者主张
A.抵制全球化以保护民族文化的传统
B.逆全球化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C.当代文化发展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弘扬本土文化
D.全盘接受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基本价值取向
28.图 3 为 1990 一 2007 年中国、新加坡、中国
香港的外贸依存度(单位:%)情况。对其解
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A.亚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
B.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减弱
C.出口导向型成为亚洲普遍的发展模式
D.新加坡和中国香港过分依赖国际市场
29.“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1992 年,各国领导人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
行首脑会议,讨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办法;2012 年,联合国再次在里约热内卢召
开可持续发展会议。本次会议的徽标是
30.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的注释里说:“历史上的晚期时代对早期时代的认识
当然与后者对自己的认识不同,例如,希腊人是作为古希腊人认识自己的,而不像我们对
他们的认识那样,如果指责古希腊人对自己没有像我们对他们的这种认识,就等于指责他
们为什么是古希腊人。”这段话旨在
A.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阐明后人对历史的认识不如当事人
C.反映历史认识随时代而变 D.揭示历史问题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
5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分。)
31.(16 分)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约 1300 年,地球经历了一个“小冰河时期”,由于气温骤然变冷以及生长季变短,
许多地区农业产量下降,导致饥荒,有时甚至因此饥饿而死人。……1347 年,当意大利商
人不经意地将黑死病传播到整个地中海盆地,到 1348 年,沿着商路,瘟疫引发了西欧大部
分地区传染病,这通常会让 60%至 70%的患者死亡。……14 世纪的灾难带来的直接冲击渐渐
平息之后,穷人的生活标准也许略有提升,因为谷物价格呈下跌走势。因为缺少劳动力,哪
怕在乡间,向货币型经济转变的趋势也进一步加快。西欧的农奴劳力和被奴役的现象已退居
到不起眼的位置。
——摘编自[美]齐格勒《新全球史》、[美]维斯塔德《企鹅全球史:文明的分化》
材料二
15 世纪中后期至 18 世纪中期的世界贸易路线和
白银流动方向示意图
材料三
有人估计,自万历元年至崇祯十七年(1573-1644)的 72 年间,葡萄牙、西班牙、日本
诸国由于贸易关系输入中国的银元,至少在 1 亿元以上。万历年间,全国普遍实施一条鞭法,
每年赋税的征收总额达到 1500 万两以上。白银大量进入国家财政的领域,改变了明清时代
政府的运作方式及其与社会的交往方式。至于它对推动商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更是不言而
喻。……从十六世纪三十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十六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涨四
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两倍到两倍半。
——摘编自《历史读本:中国历史》、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航路开辟前夕欧洲社会经济遭受冲击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4 分)
(2)比较材料二的两幅历史地图,概括指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
用一句话概要说明新航路开辟后三大贸易区域的贸易形势。(4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白银流向中国与欧洲分别引起的社会变革以及
由此导致的差距。(8 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6
32.(13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工厂制度起源于 18 世纪后 1/3 时段的英格兰。世人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了它的
影响,它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成果,因而大可以将它比作一场革命,不过可以肯定地说,
很少有政治革命会产生如此深远地影响。
——[英]蒂莫西·布菜宁《追逐荣耀 1648—1815》
材料二
工业社会中劳动者为什么经历巨大的苦难,原因是他们受到了资本家的剥削。这句
话以前也有其他人说过,但马克思找到了剥削的秘密,那就是剩余价值。科学社会主义
就是以这个问题的解决为起点,并以此为中心的。剩余价值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
供了经济学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趋势,提出
“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摘编自《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等
材料三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比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
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
了。……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现代工厂制度的起源”和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
阐述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革命性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克思找到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结合所学,分别写出
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经济学基础和提出“两个必然”科学论断的著作名称,用一句
话概括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斗争的意义。(4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
代表性举措,简述后来“实行急剧的转变”的重心及意义。(5 分)
7
33.(11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 1763 年至 1914 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
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冲击了欧洲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美国却大发战争财。战争结束之
时,美国成了一个工业、金融和军事强国。1945 年,美国的煤炭产量占世界的二分之一,
石油占三分之一,电力占二分之一……它拥有占世界 70%的黄金储备。这为美国争夺世
界霸权提供了基础,使得美国得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构筑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确立自己世
界经济霸主地位。
——摘编自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1945 年 10 月 24 日成立的联合国,作为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
济社会发展,联合国吸取了国联的教训。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763 年至 1914 年,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霸权
的主要因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得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构筑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原因,并指出
美国在经济领域为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而采取的措施。简述联合国在维护和平、制
裁侵略方面“吸取国联的教训”的措施。(7 分)
8余姚中学 2023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高一选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
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公元前 800 至公元前 200 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 600 至前 300
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他认为,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下列
文明成果属于这一时期的有
①《吉尔伽美什》 ②古希腊哲学思想 ③佛教 ④百家争鸣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在古代印度有这样一户家庭:有着自己的住房,在城市里开着一家棉布店,同时销售自己
手工制作的衣服。这户人家
A.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B.被允许与武士集团通婚
C.属于种姓制度中的吠舍 D.处于印度社会的最底层
3.世界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几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下图所示是鼎盛时期的疆域图,按照出
现的先后顺序排序
① ②
③ ④
A.②③④① B.④③①②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4.国王入城仪式是中世纪后期西欧重要的皇家仪式。国王在视察城镇时,城市会精心做好欢
迎准备,竭力营造出喜气洋洋的壮观场景,以表达对国王的尊重和对其统治合法性的承认。
尽管迎接国王花销很大,但国王的到来可以给城市带来有价值的回报。由此看出当时西欧
①王权有所加强 ②城市开始兴起 ③王权和城市互利互惠 ④民族国家形成
A. ①③ B.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他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从其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
方色彩。其次,他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基督教在帝国统治下的地中海地区建立的至高
1
无上的统治地位,决定了帝国文化的发展从此被纳入基督教的轨道中。最后他还具有明显
的罗马因素。”材料中的“他”
A.实现了西亚和北非文明区的首次统一 B.6 世纪一度扩张,占领北非和意大利
C.曾威胁到东西方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 D.17 世纪末,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帝国
6.有学者认为:“美洲印第安人的文明程度要远远落后于欧亚人,尤其是落后于技术发展格
外早的欧洲人。直到 1500 年美洲大陆才刚刚进入美索不达米亚(西亚)早在约公元前 2500
年就已达到的文明阶段。”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不同文明发展的不平衡性 B. 不同文明发展的多元性
C. 美洲文明没有研究的价值 D. 欧亚文明优于美洲文明
7.《麦哲伦全传》说:“哥伦布和麦哲伦的宏伟计划,单凭其胆识过人这一点,就足以使国
王及其大臣们为之动心。但如果当时远征这些神秘的地域不是一本万利的话,那么这些计
划则永远不会得到付诸实施所需要的资助。”该书认为哥伦布和麦哲伦的宏伟计划
A. 源于王室和大臣们的资助 B. 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标志
C. 直接动力是对财富的渴求 D. 以封建王权的强化为助力
8. 右图所示是美国学者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 第一章 发现新世界
换》一书的目录,从中可看出,作者重在强调 第二章 细菌战役
A.美洲对全球发展的重大贡献 第三章 旧世界植物、动物移居新世界
B.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与冲突 第四章 哥伦布将梅毒带回欧洲
C.疫病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危害 第五章 新世界作为旧世界的农场
D.生态环境视角下的历史解读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9.“在所有这些行星中间,太阳傲然坐镇,在这
个最美丽的庙堂中,我们难道还能把这个发光体放到其他什么更恰当的位置上使它同时普
照全体吗?人们正确地把太阳称为巨灯、智慧、宇宙之王……太阳就这样高踞王位之上,
统治着围绕膝下的子女一般的众行星。”这段文字
A.体现了科学理性精神 B.开启人文主义的复兴
C.倡导了因信称义理念 D.鲜明地反对专制王权
10.宗教改革期间,马丁·路德花费十余年时间,将《圣经》新旧约全部翻译成德文并出版
发行。在翻译过程中,他对德文构词、语法、语句进行了加工和规范,促进了标准的德
语书面语言的形成。马丁·路德的翻译活动
A.旨在推动宗教的世俗化改革 B.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C.促进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 D.维护了民众宗教信仰的自由
11. 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
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启蒙运动的进一步
发展主要体现在
A. 批判了教会的腐败 B. 强调社会公平 C. 提出民主制度构想 D. 促进思想解放
12.在 15 世纪的欧洲,糖是非常稀缺和昂贵的商品。到了 18 世纪末,它已成了欧洲的大众
消费品。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A.商业革命的出现 B.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
C.价格革命的出现 D.全球贸易网的最终形成
13.18 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
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14.19 世纪 30 年代,法国里昂爆发了两次工人武装起义,提出的口号是“不能劳动而生,
2
毋宁战斗而死”“不共和,毋宁死”。马克思如是评价:“里昂的工人们以为自己追求
的只是政治的目的,以为自己只是共和国的战士。可是事实上他们却是社会主义的战士。”
结合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工人运动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B.法国已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C.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D.法国议会制共和制得以最终确立
15.右图反映的是某一国家的君主立宪制,
空白处应填入
A.①英国 ②国王
B.①德国 ②皇帝
C.①日本 ②天皇
D.①意大利 ②国王
16.阅读下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人口构成状况的变化
20 岁以上的出生在本城的人口比
时间 城市 出生在本城的人口比例
例
普勒斯顿 48% 仅 40%
1851 年
利物浦 42.4% 22.0%
时间 城市 工业区内外来移民比例 其它区域外来移民比例
1861 年 30.29% 41.72%
伦敦
1881 年 26.96% 41.11%
①促进了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 ②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
③带来了城市建设滞后的问题 ④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 尼日利亚国家首脑曾抱怨:我们境内的某些部族,在几内亚能找到一部分,在塞拉利昂
也能找到一部分,可能在利比亚还有一部分。我们却无可奈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历
史原因是
A.非洲各民族杂居的现实 B.非洲经济具有分散性
C.列强对非洲的殖民侵略 D.非洲国家间战乱频繁
18.右图反映了 1750—1900 年东西方主要国家
(地区)在世界制造业中占比变化。据此可知
A.英国在世界制造业中占比持续
增长成为世界工厂
B.优先发展重工业推动了原苏联
地区制造业的发展
C.1750—1900 年中国制造业的生
产能力不断萎缩
D.工业革命重新塑造了近代世界
经济的基本格局
19. 下表是 1951 年-1980 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情况表。表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1951—1960 年 1961—1970 年 1971—1980 年
国民收入增长率 10.25% 6.45% 4.95%
A.国民经济的持续衰退 B.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C.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D.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3
20.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 1926 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
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
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下列项中,属于亚洲“过去几年里”之“变”的是
A.华夫脱党进行护宪运动 B.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关税自主
C.日本仿效西方国家制定宪法 D.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1.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许多新兴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工程都是由美、德、英、
法、意等国的公司直接帮助建立的。如在国防工业方面,有 20 多家美国公司帮助苏联
制造飞机发动机、轰炸机、战斗机,法国和意大利的公司为苏联制造 50 艘驱逐舰提供
图纸,英国一家公司为苏联提供了坦克设计图和模型。据此推断
A. 欧美国家大力支持苏联反法西斯斗争 B. 苏联实行了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政策
C. 世界经济大危机为苏联提供发展契机 D. 世界市场良性发展推动了苏联工业化
22.《慕尼黑协定》是二战历史上的“笑柄事情”,丘吉尔都承认,该协定是西方民主国家
向纳 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是英国未经战争而遭到的一次可耻的失败”。这
份协定涉及的领土是下图中的
A. ① B.② C.③ D.④
23.中小企业是二战后德国经济的主体,数量约有 1000 多家,占全国企业的 99.6%。这些虽
然是私人企业,但必须实行劳资共同治理,工人不仅要参加管理,而且要进入监事会,
对企业进行监督。联邦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社会保障的法律法令,完善了养老保险、疾病
保险、失业保险。这说明二战后德国
A.率先构建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B.调整劳资关系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C.社会保障是德国崛起的主要因素 D.通过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来复兴经济
24.粮食一直是美国政府的一项重要外交工具,1954 年前后,美国粮食援助对象发生变化,
由西欧和日本开始转向第三世界国家。这一变化
A.旨在解决第三世界的粮食安全 B.服务于美国的冷战战略
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 D.扭转了不对称的两极格局
25.下图黑色圆点标注区域为某国际组织的成员国,据此判断该组织是
A.1947 年的关贸总协定 B.1949 年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2001 年的亚太经合组织 D.2017 年的上海合作组织
4
26. 下图为 1950—1989 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对图中时段解释正确的是
A.①时段,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盛行
B.②时段,通过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走出了“滞胀”困境
C.③时段,通过适时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提升了发展的效率
D.不同时段不同举措,完全消除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7.有学者认为,对非西方的民族国家来说,文化寻根可视为对全球化的逆向反应,用社会
学家罗兰·罗伯森的术语,又可称为“全球地方化”的具体表现。这个词由“全球化”与
“地方化”两个词组合而成,浓缩了相辅相成的两种倾向之间的张力,具有辩证的说服力,
可以避免单向思维的偏执和盲视。据此判断,该学者主张
A.抵制全球化以保护民族文化的传统
B.逆全球化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C.当代文化发展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弘扬本土文化
D.全盘接受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基本价值取向
28.图 3 为 1990 一 2007 年中国、新加坡、中国
香港的外贸依存度(单位:%)情况。对其解
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A.亚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
B.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减弱
C.出口导向型成为亚洲普遍的发展模式
D.新加坡和中国香港过分依赖国际市场
29.“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1992 年,各国领导人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
行首脑会议,讨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办法;2012 年,联合国再次在里约热内卢召
开可持续发展会议。本次会议的徽标是
30.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的注释里说:“历史上的晚期时代对早期时代的认识
当然与后者对自己的认识不同,例如,希腊人是作为古希腊人认识自己的,而不像我们对
他们的认识那样,如果指责古希腊人对自己没有像我们对他们的这种认识,就等于指责他
们为什么是古希腊人。”这段话旨在
A.强调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阐明后人对历史的认识不如当事人
C.反映历史认识随时代而变 D.揭示历史问题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
5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分。)
31.(16 分)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约 1300 年,地球经历了一个“小冰河时期”,由于气温骤然变冷以及生长季变短,
许多地区农业产量下降,导致饥荒,有时甚至因此饥饿而死人。……1347 年,当意大利商
人不经意地将黑死病传播到整个地中海盆地,到 1348 年,沿着商路,瘟疫引发了西欧大部
分地区传染病,这通常会让 60%至 70%的患者死亡。……14 世纪的灾难带来的直接冲击渐渐
平息之后,穷人的生活标准也许略有提升,因为谷物价格呈下跌走势。因为缺少劳动力,哪
怕在乡间,向货币型经济转变的趋势也进一步加快。西欧的农奴劳力和被奴役的现象已退居
到不起眼的位置。
——摘编自[美]齐格勒《新全球史》、[美]维斯塔德《企鹅全球史:文明的分化》
材料二
15 世纪中后期至 18 世纪中期的世界贸易路线和
白银流动方向示意图
材料三
有人估计,自万历元年至崇祯十七年(1573-1644)的 72 年间,葡萄牙、西班牙、日本
诸国由于贸易关系输入中国的银元,至少在 1 亿元以上。万历年间,全国普遍实施一条鞭法,
每年赋税的征收总额达到 1500 万两以上。白银大量进入国家财政的领域,改变了明清时代
政府的运作方式及其与社会的交往方式。至于它对推动商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更是不言而
喻。……从十六世纪三十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十六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涨四
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两倍到两倍半。
——摘编自《历史读本:中国历史》、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航路开辟前夕欧洲社会经济遭受冲击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4 分)
(2)比较材料二的两幅历史地图,概括指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
用一句话概要说明新航路开辟后三大贸易区域的贸易形势。(4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白银流向中国与欧洲分别引起的社会变革以及
由此导致的差距。(8 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6
32.(13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工厂制度起源于 18 世纪后 1/3 时段的英格兰。世人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了它的
影响,它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成果,因而大可以将它比作一场革命,不过可以肯定地说,
很少有政治革命会产生如此深远地影响。
——[英]蒂莫西·布菜宁《追逐荣耀 1648—1815》
材料二
工业社会中劳动者为什么经历巨大的苦难,原因是他们受到了资本家的剥削。这句
话以前也有其他人说过,但马克思找到了剥削的秘密,那就是剩余价值。科学社会主义
就是以这个问题的解决为起点,并以此为中心的。剩余价值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
供了经济学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趋势,提出
“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摘编自《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等
材料三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比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
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
了。……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现代工厂制度的起源”和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
阐述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革命性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克思找到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结合所学,分别写出
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经济学基础和提出“两个必然”科学论断的著作名称,用一句
话概括马克思主义对无产阶级斗争的意义。(4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
代表性举措,简述后来“实行急剧的转变”的重心及意义。(5 分)
7
33.(11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 1763 年至 1914 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
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冲击了欧洲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美国却大发战争财。战争结束之
时,美国成了一个工业、金融和军事强国。1945 年,美国的煤炭产量占世界的二分之一,
石油占三分之一,电力占二分之一……它拥有占世界 70%的黄金储备。这为美国争夺世
界霸权提供了基础,使得美国得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构筑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确立自己世
界经济霸主地位。
——摘编自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1945 年 10 月 24 日成立的联合国,作为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
济社会发展,联合国吸取了国联的教训。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763 年至 1914 年,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霸权
的主要因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得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构筑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原因,并指出
美国在经济领域为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而采取的措施。简述联合国在维护和平、制
裁侵略方面“吸取国联的教训”的措施。(7 分)
8
高一选考第二学期历史期中考试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C D A B A C D A C C B D A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C D D D C A D B A C C D B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分。)
31.(1)原因:世界“小冰河期”和“黑死病”肆虐造成欧洲人口锐减(2分)
影响:货币型经济转变趋势加快(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封建领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
松弛(封建庄园制度逐渐解体)。(2分)
(2)变化: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逐渐转
移到大西洋沿岸:围绕中国的白银贸易网络形成。(3 分)
形势: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1 分)
(3)表述成文,结构完整,需包含以下要点:
中国:赋税制度变革;改变政府的运作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推动商业发展;进一步刺激了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3 分,任选
3点得 3 分)
欧洲:价格革命;导致封建领主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
建制度濒于解体;推动欧洲社会转型。(3分,任选 3 点得 3分)
差距:中国落后于西方;亚洲的古老帝国受到冲击;东方从属于西方。(1分)
表述成文,结构完整 (1分)
32.(1)起源:1771 年阿克莱特开办的水力纺纱厂(1 分)
完成标志:19 世纪中期,英国的机器制造业也实现了机械化(1 分)
影响: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19 世纪末 20 世纪
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2分)
(2)秘密:剩余价值学说(1分)
《资本论》《共产党宣言》(2 分)
意义: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1 分)
(3)举措:余粮收集制。(1 分)
重心: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2分)
意义: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
分)
33.(1)因素:率先启动现代化进程(或工业革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资本主
义制度;启蒙运动促进思想的解放;通过殖民扩张,逐步确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4 分)
(2)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冲击了欧洲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美国经济实力膨胀。(2分)
措施: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或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实行马歇尔计划。(3分)
措施: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大国一致”原则。(2 分)
9
10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3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