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1. 下图为上古农业文明区域示意图。上古时期的农业文明( )
A. 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B. 区域经济交往密切
C. 摆脱了自然条件限制 D. 区域经济同步发展
2. 大流士把帝国分为23个行省,任命总督进行管理,在总督之外另设一个军事长官和收税官,使用了固定税额和统一货币;大流士还把自己装扮成巴比伦城的守护神马尔都克的代表。这表明波斯帝国( )
A. 国家治理水平较高 B. 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C. 重视经济文化发展 D. 中央集权程度有限
3. 有史家认为:“虽然道路、圆形剧场、城市的根基、水渠和市场都是其丰功伟业的实物见证,但罗马帝国的遗产和希腊民主时期或罗马共和国时期的遗产一样,是观念性的。没有这笔遗产,无论是欧洲,还是其后的整个世界,都绝不会是今天的样子。”下列各项中,属于“这笔遗产”的是( )
A. 元首制 B. 罗马法 C. 万神殿 D. 大竞技场
4. 阿兹特克人能把1200多种植物予以分类,能对动物和矿物进行分类研究。他们在吸收玛雅人和托尔托克人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历法。他们的历法1年为365日,闰年多加1天。这些成就( )
A. 具有近代自然科学的某些特征 B. 改变了美洲社会发展进程
C. 来自美洲内部文明间频繁交流 D. 与人类的劳动实践密切相关
5. 16世纪的一次远航“初步确定了太平洋有多大,并发现了一些无人岛和有人岛……接上了全球航海网络中最关键、最大的一个环节”。主持这次远航的是( )
A. 迪亚士 B. 哥伦布 C. 达·伽马 D. 麦哲伦
6.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陆续将旧大陆家畜家禽带到美洲。马在欧洲人征服美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被一些印第安部落迅速使用。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有了马,阿帕奇人才能与欧洲人对抗300年之久。而当巴拿马的一个酋长在回答西班牙人给当地人带来的最大益处是什么时,却不假思索地说,是鸡蛋。这反映了( )
A. 世界动植物的跨区域大范围交流 B. 美洲印第安人适应能力出众
C. 物种引入对印第安人的多重影响 D. 旧大陆的物种数量非常丰富
7. 史学家评论西方某一思想解放运动时说:“一方面,它将对腐朽制度的仇恨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完全对立起来;另一方面,它把自然问题同社会问题视为性质上近似的问题。”这一思想解放运动的精神内核是( )
A. 平等 B. 自由 C. 法治 D. 理性
8. 有学者认为:“英国‘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这表明“光荣革命”( )
A. 是英国宪政实践的结果 B. 主要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C. 消除了政治派别的分歧 D. 受限于封建势力的强大
9. 《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封建所有制关系,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而且已经被炸毁……现在,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这反映了( )
A.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原因 B. 工业革命促进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C. 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罪恶 D. 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引发社会变革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的先进国家已瓜分了大半个世界。而1900年的一张世界地图,居然要用九至十种颜色来显示它们所占领的地区。材料中现象( )
A. 表明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B. 推动了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C. 确立了欧洲世界霸主地位 D. 说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被激化
11. 在《凡尔赛和约》签字前,德国的社会民主党议员勒贝说:“一个被剥夺权利的饥饿的人民是没有工作能力的。”这表明( )
A. 德国不会在和约上签字 B. 工人阶级反对结束战争
C. “和约”激起民族复仇情绪 D. 德国要求修改条约内容
12. 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提出,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通过批发商业把千百小农联合起来,引起他们经营的兴趣”。这一主张( )
A. 加强了国家对粮食的控制 B. 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稳定
C. 推进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D. 有助于卫国战争取得胜利
13. 手纺车被甘地看成是“救治印度日益增长的贫困的万应良药”,“除了小纺轮上的小纺锤,我那简单的头脑别无所求”,“纺车轮的每次转动,都在纺着和平、善良和仁爱”,“回到纺车时代去”成为甘地非常重要的一个经济口号。甘地的这些主张( )
A. 意在推动印度走上现代化道路 B. 初步实现了印度的民族独立自治
C. 彰显东方国家农耕文明的优势 D. 有利于培养自信合作的民族精神
14. 在下列选项中,史实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936年, 日本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开始
B 1936年, 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C 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 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D 1945年,成立联合国 实行“全体一致”原则
A. A B. B C. C D. D
15. 1917—1990年,好莱坞的银幕上出现了大量蕴含冷战意识形态的电影,它们往往抨击苏联的“极权主义”政权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铁幕装置》《巨大威胁》等,这些电影成为美国政府在国内外塑造国家形象、宣传国家政策、影响舆论态度的重要手段。这反映出( )
A. 冷战始于俄国十月革命 B. 好莱坞是冷战的发起者
C. 意识形态冲突塑造冷战 D. 美国冷战意识根深蒂固
16. 《漫长的20世纪》第四章“市场和计划的辩证关系”中,提到了“经济自由”和经济调节”两个阶段反复轮回的“惊人的规律性”。下图为据此绘制的资本主义展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18世纪70年代亚当·斯密提出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B. 20世纪30年代美国加强经济干预以缓解经济危机
C. 二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定量配给制度
D.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适当减少政府干预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19世纪初发生的一系列战争就波及范围而吉,不仅是欧洲战争,也是全球性的战争。……在法国革命的激励和英国的支持下,拉丁美洲各地的共和运动风起云涌,其领袖人物是西蒙·玻利瓦尔。……1826年,英国外交大臣阐述了英国支持玻利瓦尔的理由:“如果西班牙归属法国的话,也必须是一个不拥有西印度群岛的西班矛。”当时巴西已脱离葡萄牙独立,这是拿破仑战争的又一结果。
——《企鹅欧洲史·竞逐权力:1815-1914》
材料二 我以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在中国,它表现为一种显著的反抗外族的态度,偏向“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的理想:在波斯……觉醒似乎表现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不满的迹象同时出现,不能纯粹归于偶然。
——摘编自爱德华·布朗《1905-1909年波斯革命》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历史如何促成“拉丁美洲各地的共和运动风起云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拉丁美洲在19世纪的历史命运。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具体表现,并分析为什么说“不能纯粹归于偶然”。
18.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的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精髓,不断创新,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5年,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要消灭商品经济”。1921年,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我们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退向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1921年3月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建立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摘编自边丽冉《论列宁商品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
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三:1929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040亿美元,到1932年只剩下580亿美元了,美国损失了一半的财富……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列宁经济思想的变化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新经济政策的措施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上有何改变 如何评价斯大林体制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他“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特征是什么
(4)综上所述,请从制度创新角度,谈谈你有何收获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的,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一个是由美国领导的最富有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有时是军事的竞争。许多这样的冲突发生在这两个阵营以外的由下述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里:它们常常是比较贫穷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是不结盟的。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 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生活在后美国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中“胜利”“灾难”的理解。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德国的黑格尔构建起“欧洲中心论”的基本框架。他认为,只有欧洲和欧洲民族才是“世界历史的中心”。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非欧国家历史地位的提高,西方一些历史学家逐渐意识到了“欧洲中心论”的幼稚与荒谬。尤其是二战以后,随着世界一体化趋势的增强,建立在“欧洲中心论”基础之上的西方史学体系遭到了猛烈的冲击,西方史学界进行了认真反省与思考,一些学者如汤因比、斯塔夫里阿诺斯开始用全球文明的视野来重新考察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摘编自马世力《也谈“欧洲中心论”》
材料二 近年来,史学界越来越重视对世界历史的整体研究,有关全球史的论著不断涌现。在全球史的起点这个问题上,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意见:一是15、16世纪,二是17、18世纪,三是20世纪。这三种意见的共同特点是认为全球史是在人类历史发展到某一阶段时才形成的,而不是在人类历史一开始就产生了全球史。
——摘自张一平《全球史导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欧洲中心论”受到冲击原因。
(2)从材料二中选择你赞成“全球史的起点”,或提出新的“全球史的起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1. 下图为上古农业文明区域示意图。上古时期的农业文明( )
A. 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B. 区域经济交往密切
C. 摆脱了自然条件限制 D. 区域经济同步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上古时期(世界)。根据材料《上古农业文明区域示意图》中的信息可知,受不同地域以及不同自然环境的影响,上古时期出现四大文明古国,呈现出多元化特征,A项正确;上古时期的农业文明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材料不能说明区域经济交往密切,排除B项;上古时期的农业文明没有摆脱自然条件限制,排除C项;上古时期的农业文明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材料不能说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2. 大流士把帝国分为23个行省,任命总督进行管理,在总督之外另设一个军事长官和收税官,使用了固定税额和统一的货币;大流士还把自己装扮成巴比伦城的守护神马尔都克的代表。这表明波斯帝国( )
A. 国家治理水平较高 B. 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C. 重视经济文化发展 D. 中央集权程度有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波斯)。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波斯的地方管理体制中,总督拥有较大的权力,但同时设置军事长官和收税官来监督总督,税额固定,货币统一,皇帝还将自己装扮为守护神的代表,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表明波斯帝国国家治理水平较高,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不能体现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经济文化的态度,排除C项;波斯帝国中央集权程度较强,排除D项。故选A项。
3. 有史家认为:“虽然道路、圆形剧场、城市的根基、水渠和市场都是其丰功伟业的实物见证,但罗马帝国的遗产和希腊民主时期或罗马共和国时期的遗产一样,是观念性的。没有这笔遗产,无论是欧洲,还是其后的整个世界,都绝不会是今天的样子。”下列各项中,属于“这笔遗产”的是( )
A. 元首制 B. 罗马法 C. 万神殿 D. 大竞技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没有这笔遗产,无论是欧洲,还是其后的整个世界,都绝不会是今天的样子”及所学可知,罗马法对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ACD项。故选B项。
4. 阿兹特克人能把1200多种植物予以分类,能对动物和矿物进行分类研究。他们在吸收玛雅人和托尔托克人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历法。他们的历法1年为365日,闰年多加1天。这些成就( )
A. 具有近代自然科学的某些特征 B. 改变了美洲社会发展进程
C. 来自美洲内部文明间频繁交流 D. 与人类的劳动实践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古美洲。根据材料,阿兹特克人会对动物和矿物进行分类研究,也创造了自己的历法,这都是与人类的劳动实践相关,D项正确;这些成就不具有近代科学的特征,排除A项;这些成就并未改变美洲社会发展进程,排除B项;材料没涉及美洲内部的文明交流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
5. 16世纪的一次远航“初步确定了太平洋有多大,并发现了一些无人岛和有人岛……接上了全球航海网络中最关键、最大的一个环节”。主持这次远航的是( )
A. 迪亚士 B. 哥伦布 C. 达·伽马 D. 麦哲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正向题,时空是:麦哲伦远航。由材料“……接上了全球航海网络中最关键、最大一个环节”可知本次航行完成了全球航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全球远航,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的是麦哲伦航行,D项正确;迪亚士最终到达非洲最南端,排除A项;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连通了欧洲到美洲的路线,排除B项;达伽马最终到达了印度,排除C项。故选D项。
6.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陆续将旧大陆家畜家禽带到美洲。马在欧洲人征服美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被一些印第安部落迅速使用。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有了马,阿帕奇人才能与欧洲人对抗300年之久。而当巴拿马的一个酋长在回答西班牙人给当地人带来的最大益处是什么时,却不假思索地说,是鸡蛋。这反映了( )
A. 世界动植物的跨区域大范围交流 B. 美洲印第安人适应能力出众
C. 物种引入对印第安人的多重影响 D. 旧大陆的物种数量非常丰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洲)。根据材料“在欧洲人征服美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被一些印第安部落迅速使用”、“西班牙人给当地人带来的最大益处是什么时,却不假思索地说,是鸡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将马带到了美洲,对于征服美洲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印第安人也使用了马、鸡等旧大陆家畜家禽,丰富了他们的物质生活,反映出物种引入对印第安人的多重影响,C项正确;材料仅提及了欧洲的家畜家禽带到美洲,没有其他地区,无法体现世界动植物的跨区域大范围交流,排除A项;材料与印第安人适应能力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不是旧大陆的物种数量丰富与否,排除D项。故选C项。
7. 史学家评论西方某一思想解放运动时说:“一方面,它将对腐朽制度的仇恨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完全对立起来;另一方面,它把自然问题同社会问题视为性质上近似的问题。”这一思想解放运动的精神内核是( )
A 平等 B. 自由 C. 法治 D. 理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根据材料信息它将对腐朽制度的仇恨和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完全对立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论的这一思想运动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是理性,D项正确;平等、自由、法治是部分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但不是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8. 有学者认为:“英国‘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这表明“光荣革命”( )
A. 是英国宪政实践的结果 B. 主要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C. 消除了政治派别分歧 D. 受限于封建势力的强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吸取革命和复辟两方面的教训,摒弃无限制斗争的同时,坚持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原则等,表明“光荣革命”是英国宪政实践的结果,A项正确;光荣革命并非只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排除B项;消除了政治派别的分歧的说法绝对,排除C项;受限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否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积极意义,排除D项。故选A项。
9. 《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封建所有制关系,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而且已经被炸毁……现在,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这反映了( )
A.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原因 B. 工业革命促进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C. 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罪恶 D. 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引发社会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封建的所有制关系,……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而且已经被炸毁了”可知,这里强调的是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与之适应,生产力发展推动着社会变革,D项正确;材料产并没有分析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工业革命对自由资本主义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在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与罪恶,排除C项。故选D项。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的先进国家已瓜分了大半个世界。而1900年的一张世界地图,居然要用九至十种颜色来显示它们所占领的地区。材料中现象( )
A. 表明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B. 推动了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C. 确立了欧洲世界霸主地位 D. 说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被激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根据材料“欧美的先进国家已瓜分了大半个世界。而1900年的一张世界地图,居然要用九至十种颜色来显示它们所占领的地区”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通过一步步殖民扩张,在亚非拉广大地区占领了许多殖民地,此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葡萄牙等国,已经构建起整个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不同颜色代表的不同国家所占殖民地,A项正确;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中,资本主义需要更多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剧殖民扩张,推动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B项因果倒置,排除B项;确立欧洲世界霸主地位和材料无关,排除C项;帝国主义国家虽有矛盾,但在材料中地图中不能体现,地图只能反映殖民地归属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1. 在《凡尔赛和约》签字前,德国的社会民主党议员勒贝说:“一个被剥夺权利的饥饿的人民是没有工作能力的。”这表明( )
A. 德国不会在和约上签字 B. 工人阶级反对结束战争
C. “和约”激起民族复仇情绪 D. 德国要求修改条约内容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一战后的德国。根据材料“一个被剥夺权利的饥饿的人民是没有工作能力的。”及所学可知,《凡尔赛和约》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对德国的过分削弱导致了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的兴起,C项正确;1919年4月29日由德国外长乌尔里希·格拉夫·冯·布鲁克多夫-兰祖率领的德国代表团抵达凡尔赛宫。5月7日德国代表团接受战胜国提出的条件,内容包括将德国领土分割一部分给邻国,战胜国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限制德国再次发动战争的能力等。但因德国被排除在谈判之外,德国政府认为以上条件不公并提出抗议,随即退出和会。但德国最终还是在和约上签了字,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工人阶级反对结束战争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德国要求修改条约内容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2. 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提出,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通过批发商业把千百小农联合起来,引起他们经营的兴趣”。这一主张( )
A. 加强了国家对粮食的控制 B. 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稳定
C. 推进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D. 有助于卫国战争取得胜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上半叶苏俄。十月革命四周年时为1921年,列宁主张通过批发商业把千百小农联合起来,引起他们经营的兴趣,也即发挥商业的作用,发展农业合作经营,这一主张与当时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是相符的,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稳定,B项正确;1918-1920年的国内战争期间,苏维埃政权实行余粮收集制,加强国家对粮食的控制。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后,此种控制放松,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展的,排除C项;苏联卫国战争发生在1941-1945年,而材料所述发生在1921年,两者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3. 手纺车被甘地看成是“救治印度日益增长的贫困的万应良药”,“除了小纺轮上的小纺锤,我那简单的头脑别无所求”,“纺车轮的每次转动,都在纺着和平、善良和仁爱”,“回到纺车时代去”成为甘地非常重要的一个经济口号。甘地的这些主张( )
A. 意在推动印度走上现代化道路 B. 初步实现了印度的民族独立自治
C. 彰显东方国家农耕文明的优势 D. 有利于培养自信合作的民族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印度)。根据材料“救治印度日益增长的贫困的万应良药”“纺车轮的每次转动,都在纺着和平、善良和仁爱”可得,印度“独立之父”甘地提倡手纺车和“土布运动”,反对西方工业化,旨在培养印度国民的自信和合作的民族精神,进而达到反抗殖民统治的目的,D项正确;“土布运动”即手纺车运动,甘地主张印度回到自然经济中,而不是推动印度走上现代化道路,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实现民族独立自治是在二战后,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近代社会的农耕文明相较于工业文明是一种落后的文明,“彰显东方国家农耕文明的优势”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4. 在下列选项中,史实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936年, 日本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开始
B 1936年, 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C 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 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D 1945年,成立联合国 实行“全体一致”原则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时期(世界)。根据所学可知,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C项正确;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开始,排除A项;1936年, 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至此二战亚洲、欧洲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排除B项;1945年,成立联合国,实行大国一致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
15. 1917—1990年,好莱坞的银幕上出现了大量蕴含冷战意识形态的电影,它们往往抨击苏联的“极权主义”政权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铁幕装置》《巨大威胁》等,这些电影成为美国政府在国内外塑造国家形象、宣传国家政策、影响舆论态度的重要手段。这反映出( )
A. 冷战始于俄国十月革命 B. 好莱坞是冷战的发起者
C. 意识形态冲突塑造冷战 D. 美国冷战意识根深蒂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17—1990年的世界。根据材料“蕴含冷战意识形态的电影”“抨击苏联的‘极权主义’政权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可知,好莱坞的部分电影抨击苏联和社会主义,这种意识形态冲突塑造了冷战,C项正确;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冷战始于二战后,排除A项;好莱坞是美国政府冷战思维的接收者和传递者,排除B项;“美国冷战意识根深蒂固”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 《漫长的20世纪》第四章“市场和计划的辩证关系”中,提到了“经济自由”和经济调节”两个阶段反复轮回的“惊人的规律性”。下图为据此绘制的资本主义展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18世纪70年代亚当·斯密提出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B. 20世纪30年代美国加强经济干预以缓解经济危机
C. 二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定量配给制度
D.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适当减少政府干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根据所学可知,随着二战的结束,国家政策进行调整,定量配给制被取消,C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项;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反对国家对经济的任何干预,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实行自由竞争,A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29年,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席卷了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面对这场危机,美国通过“新政”加强了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以图缓解经济危机,B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各国再次进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19世纪初发生的一系列战争就波及范围而吉,不仅是欧洲战争,也是全球性的战争。……在法国革命的激励和英国的支持下,拉丁美洲各地的共和运动风起云涌,其领袖人物是西蒙·玻利瓦尔。……1826年,英国外交大臣阐述了英国支持玻利瓦尔的理由:“如果西班牙归属法国的话,也必须是一个不拥有西印度群岛的西班矛。”当时巴西已脱离葡萄牙独立,这是拿破仑战争的又一结果。
——《企鹅欧洲史·竞逐权力:1815-1914》
材料二 我以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在中国,它表现为一种显著的反抗外族的态度,偏向“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的理想:在波斯……觉醒似乎表现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不满的迹象同时出现,不能纯粹归于偶然。
——摘编自爱德华·布朗《1905-1909年波斯革命》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历史如何促成“拉丁美洲各地的共和运动风起云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拉丁美洲在19世纪的历史命运。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的具体表现,并分析为什么说“不能纯粹归于偶然”。
【答案】(1)促成:启蒙运动促使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法国大革命严重削弱了法国及西、葡对拉丁美洲的控制;英国出于均势政策的需要支持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命运:拉美基本获得独立,但各国政治动荡且遭到英美等列强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
(2)表现:伊朗的立宪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各国的民族意识增强。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的欧洲和拉丁美洲。促成:据材料“在法国革命的激励和英国的支持下”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大革命促使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英国出于均势政策的需要支持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据材料“当时巴西已脱离葡萄牙独立,这是拿破仑战争的又一结果”并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战争严重削弱了法国及西、葡对拉丁美洲的控制。命运:结合所学,拉丁美洲人民经过艰苦斗争,于19世纪20年代基本获得独立,但是,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各国大多政局动荡,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英美等国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紧了对拉丁美洲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拉美人民面临着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的亚洲。表现:据材料“在中国,它表现为一种显著的反抗外族的态度”及所学得出中国的辛亥革命;据材料“波斯……觉醒似乎表现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及所学得出伊朗的立宪革命;结合所学印度反殖民的内容可得出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原因:从经济角度分析,得出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从阶级角度分析,得出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从思想角度分析,得出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各国民族忧患意识增强。
18.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的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精髓,不断创新,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5年,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要消灭商品经济”。1921年,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我们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退向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1921年3月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建立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摘编自边丽冉《论列宁商品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
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三:1929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040亿美元,到1932年只剩下580亿美元了,美国损失了一半的财富……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列宁经济思想的变化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新经济政策的措施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上有何改变 如何评价斯大林体制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他“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特征是什么
(4)综上所述,请从制度创新角度,谈谈你有何收获
【答案】(1)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措施: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营企业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2)改变:多种所有制到单一公有制;利用市场到建立计划经济。评价:积极:实现了工业化;建成了社会主义;卫国战争胜利;赢得国际声誉。局限:牺牲农民和农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制约以后的发展。
(3)中心措施:加强国家对工业的调整。特征:国家干预经济。
(4)制度创新应结合本国国情,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发展民生。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苏俄时期。变化:根据材料一“1905年,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要消灭商品经济’”“从国家资本主义退向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可知列宁经济思想的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
措施:根据材料一“商品交换失败了,我们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退向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政权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允许私营企业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制度方面,实行按劳分配。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斯大林统治时期。改变:根据材料一“从国家资本主义退向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可知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多种所有制,利用的是市场经济体制。根据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可知斯大林的经济政策是单一公有制,建立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上的改变是,多种所有制到单一公有制;利用市场到建立计划经济。
影响:根据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积极方面、局限性以及性质进行分析。从积极方面来看,斯大林体制在短期内容实现了工业化,建成了社会主义,这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条件,促进赢得国际声誉。从局限方面来看,斯大林体制牺牲农民和农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制约以后的发展。从性质方面来看,斯大林体制是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体制。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29-1933年美国。根据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加强国家对工业的调整。根据材料“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可知,他“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的特征是国家干预经济。
【小问4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根据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制度创新应结合本国国情,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注重发展民生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的,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一个是由美国领导的最富有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有时是军事的竞争。许多这样的冲突发生在这两个阵营以外的由下述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里:它们常常是比较贫穷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是不结盟的。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 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生活在后美国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中“胜利”“灾难”的理解。
【答案】(1)①世界分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第三世界三大部分;②美苏主宰世界;③两极全面对抗;④第三世界局部冲突不断。
(2)“胜利”: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灾难”: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的霸权地位遭到挑战。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冷战时期的世界。由材料“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的,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一个是由美国领导的最富有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许多这样的冲突发生在这两个阵营以外的由下述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里”可得出世界分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第三世界三大部分;美苏主宰世界;由材料“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有时是军事的竞争。”可得出两极全面对抗;由材料“许多这样的冲突发生在这两个阵营以外的由下述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里:它们常常是比较贫穷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是不结盟的。”可得出第三世界局部冲突不断。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冷战结束后的美国。胜利:”由材料“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及所学可知,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灾难:由材料“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及所学可知,灾难主要体现在两极格局解体之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的霸权地位遭到挑战。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德国的黑格尔构建起“欧洲中心论”的基本框架。他认为,只有欧洲和欧洲民族才是“世界历史的中心”。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非欧国家历史地位的提高,西方一些历史学家逐渐意识到了“欧洲中心论”的幼稚与荒谬。尤其是二战以后,随着世界一体化趋势的增强,建立在“欧洲中心论”基础之上的西方史学体系遭到了猛烈的冲击,西方史学界进行了认真反省与思考,一些学者如汤因比、斯塔夫里阿诺斯开始用全球文明的视野来重新考察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摘编自马世力《也谈“欧洲中心论”》
材料二 近年来,史学界越来越重视对世界历史的整体研究,有关全球史的论著不断涌现。在全球史的起点这个问题上,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意见:一是15、16世纪,二是17、18世纪,三是20世纪。这三种意见的共同特点是认为全球史是在人类历史发展到某一阶段时才形成的,而不是在人类历史一开始就产生了全球史。
——摘自张一平《全球史导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欧洲中心论”受到冲击的原因。
(2)从材料二中选择你赞成的“全球史的起点”,或提出新的“全球史的起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亚非拉国家逐渐完成了民族独立运动,实现了民族的独立,第三世界国家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2)论点:全球史的起点是15、16世纪。
论据:在15、16世纪之前,世界的各个大洲因为生产力技术落后和交通工具落后,所以大都是彼此独立的。但是在15、16世纪以后,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 欧洲主动地去探索世界,世界逐渐由独立的各大洲连接起来。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英国、荷兰、法国等国家开始了殖民扩张的道路,使得亚非拉国家被迫的卷进了世界近代史进程中,加紧了世界的联系。
综上所述,伴随着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全球逐渐连接成了一个整体。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20世纪以来欧洲。关于20世纪以来“欧洲中心论”受到冲击的原因,由材料“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非欧国家历史地位的提高,西方一些历史学家逐渐意识到了“欧洲中心论”的幼稚与荒谬。”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以来,亚非拉国家通过民族独立运动逐渐完成了国家独立,尤其是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据所学可知,早在两极格局的时代,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就已经出现多极化趋势,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5、16世纪世界。首先,阅读材料,材料二涉及全球史的起点有三种看法,题干要求我们选择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论述,一般而言,史学界倾向于认为15、16世纪是全球化的起点,因此可以拟定论题:全球史的起点是15、16世纪。
其次,结合史实论证球史的起点是15、16世纪,论证时对比分析15、16世纪前后世界的变化,15、16世纪世界的全球性主要侧重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涉及的重要历史事件有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等。
最后,强调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联系的加强,全球日益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