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一)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答在本试卷上不得分。
第Ⅰ卷(共50分)
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共25道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23年7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周口店遗址区域首次发现了更新世人类化石。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为我们提供的历史见证是( )
A. 定居生活 B. 饲养家畜 C. 学会用火 D. 种植粮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期保存火种,C正确;北京人过着群居的生活,生活在原始山洞中,不是定居生活,排除A项;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以打猎为主,不会饲养家畜,排除B项;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不会种植粮食,排除D项。故选C项。
2. 东汉初年,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政府实行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A. 巩固君主专制 B. 促进地方经济 C. 充实边疆军费 D. 打击地方经济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光武中兴”,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君主专制,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到民族、农业、政治等方面的措施,不仅是促进地方经济,排除B项;政府采取各项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从巩固统治角度出发的,而非为了充实边疆军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打击地方经济发展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A项。
3. 《三国志》记载“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国家文物局在高陵出土了8块刻有“魏武王”字样的残片,最终认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以上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
A. 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B. 家族族谱记载
C. 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 洛阳的悠久历史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三国志》记载‘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国家文物局在高陵出土了8块刻有‘魏武王’字样的残片,最终认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可知,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A项正确;家族族谱的记载与题意不符,题干没有出现族谱的信息,反映的是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排除B项;材料表明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不能成为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排除C项;材料表明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洛阳的悠久历史不能成为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排除D项。故选A项。
4. 图片里的文物是长沙市平和堂地段古井群发现的“走马楼吴简”。当时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思”(“客”外来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两字作名字的比例很大。这一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
A. 文化繁荣 B. 佛教影响 C. 经济发展 D. 人口南迁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图片里的文物是长沙市平和堂地段古井群发现的‘走马楼吴简’。当时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思’(‘客’外来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两字作名字的比例很大”可知,长沙市平和堂有外来人口,这一材料可以用来研究人口南迁,D项正确;文化繁荣与“当时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思’”不符,题干反映的是人口的迁移,排除A项;佛教影响与题意不符,图片中未出现佛教信息,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人口的迁移,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5. 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展开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作战。此役逼降陈后主陈叔宝,陈亡。材料叙述了隋朝的( )
A. 建立时间 B. 统一进程 C. 巩固措施 D. 制度革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展开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作战。此役逼降陈后主陈叔宝,陈亡。”可知,叙述了隋朝的统一进程,B项正确;隋朝建立时间是581年,排除A项;巩固措施是发展经济,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制度革新是开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 以下唐代文物共同反映了当时( )
A. 政治制度完备 B. 民族关系和睦 C. 中外文化交流 D. 诗歌创作繁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唐代墓葬出土的大食人俑和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等信息可知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使得中外交流频繁,C项正确;三省六部制的完善代表了唐朝政治制度完备,排除A项;题干图片主要反映的是唐代中外交流频繁,与民族关系和谐无关,排除B项;诗歌的繁荣代表了唐朝文艺创作繁荣,排除D项;故选C项。
7.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日益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由此可见,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 自然灾害频繁影响生产 B. 农民反抗意识逐渐觉醒
C. 政治腐朽社会矛盾激化 D. 外族入侵民族危机加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日益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可知,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政治腐朽社会矛盾激化,C项正确;自然灾害频繁影响生产与题意不符,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政治腐朽带来阶级矛盾,排除A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农民反抗意识逐渐觉醒,排除B项;题干未出现外族入侵民族危机加重的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 1839年,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主持禁烟时,收集翻译了瑞士人滑达尔著作,定名为《各国律例》。林则徐运用这些国际法知识,向英国侵略者进行了有力的斗争,取得了禁烟运动的可喜胜利,由此可见林则徐的行为( )
A. 适应了对外交涉需要 B. 丰富了中国法学内容
C. 造成了英国发动战争 D. 打击了国际贩毒集团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839年,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主持禁烟时,收集翻译了瑞士人滑达尔著作,定名为《各国律例》。林则徐运用这些国际法知识,向英国侵略者进行了有力的斗争,取得了禁烟运动的可喜胜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清政府综合国力的衰微的历史背景下,林则徐通过寻找查禁鸦片的国际法律依据让虎门禁烟有理有据,适应了对外交涉需要,A项正确;题干未反映出中国法学采纳外国的法律,因此无法得出丰富了中国法学内容,排除B项;虎门销烟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与题干描述的利用外国的法律知识同侵略者斗争不符,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题干描述的是打击了英国的侵略者,与打击了国际贩毒集团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9. 1894年5月,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援助,日本趁机派兵入朝。起义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兵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挑起战端。这些史实可以说明( )
A. 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 B. 清朝开始筹建近代海军
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 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1894年5月,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援助,日本趁机派兵入朝。起义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兵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挑起战端。”可知,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D项正确;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说法错误,明治维新1868已经完成,排除A项;清朝开始筹建近代海军是洋务运动的内容,排除B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排除C项。故选D项。
10. 孙中山早年从“医人”转向“医国”,从要求改革到投身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创建革命团体,建立政党,确立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此语旨在说明( )
A. 孙中山是“反清英雄第一人” B. 孙中山是革命者公认的领袖
C. 孙中山是武昌起义的领导者 D. 孙中山是黄花岗起义指挥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孙中山早年从‘医人’转向‘医国’,从要求改革到投身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创建革命团体,建立政党,确立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是革命者公认的领袖,B项正确;洪秀全是“反清英雄第一人”,排除A项;武昌起义的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孙中山没有领导武昌起义,排除C项;黄花岗起义指挥者是黄兴,排除D项。故选B项。
11. 据学者统计,五四运动前《新青年》在湖南、四川、浙江等地的销量极少,“自五四运动霹雳一声,惊破全国大梦。”它在这些地方的销量才大增。这说明五四运动( )
A. 具有鲜明的反帝爱国性质 B. 扩大了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C.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据学者统计,五四运动前《新青年》在湖南、四川、浙江等地的销量极少,“自五四运动霹雳一声,惊破全国大梦。”它在这些地方的销量才大增。”可知,这说明五四运动扩大了新思想的广泛传播,B项正确;具有鲜明的反帝爱国性质与题意中说明思想传播不符,排除A项;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排除C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比如无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2. 下图战役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52.1万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余人,这一伟大胜利是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结果。此战役是(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下图战役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52.1万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余人,这一伟大胜利是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结果。”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C项正确;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排除A项;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排除B项;渡江战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13. 该图是1949年新政治协商合议筹备会向全社会征求国旗设计方案,在一个月左右内共收到来自国内外设计图案上千幅。这一现象反映人民( )
A. 积极支援解放战争 B. 盼望新中国的成立
C. 绘画能力普遍较强 D. 积极投入三大改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该图是1949年新政治协商合议筹备会向全社会征求国旗设计方案,在一个月左右内共收到来自国内外设计图案上千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通过国内外人士对于新中国成立的热切期望与拥护反映出了国内外人民对新中国成立的盼望之情,B项正确;新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取胜,排除A项;选项绘画能力较强并不是本题考查的主题,也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主题,材料体现收到设计图案多,也无法体现绘画能力普遍较强,排除C项; 1953年开始进行三大改造,与题干中收到国旗设计方案多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 1954年9月15日,工业战线的劳模王崇伦、农业战线的劳模李顺达、年龄最大的代表齐白石老人、年龄最小的代表青年女工郝建秀等汇聚北京,和其他选民们一起参加投票。这则材料说明( )
A. 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显著 B.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体系完备
C. 制定宪法是初期首要任务 D. 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1954年9月15日,工业战线的劳模王崇伦、农业战线的劳模李顺达、年龄最大的代表齐白石老人、年龄最小的代表青年女工郝建秀等汇聚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汇聚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C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人大代表齐聚北京是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排除A项;1954年出台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体系不完备,排除B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排除D项。故选C项。
15. 1984年,大练、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工业总产值合计为158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相当于前5年的总和。这则材料说明(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果突出 B. 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
C. 经济特区建立促进经济发展 D. 政企分开释放企业活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84年大练、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工业总产值合计为158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相当于前5年的总和。”可知,从1984年开始,秦皇岛通过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结合所学可知,1984年我国开放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的扩大,促进了秦皇岛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外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项;经济特区主要是厦门、深圳、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秦皇岛和大连属于沿海开放城市,排除C项;政企分开释放企业活力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6. 201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依法治国”提升到全新高度,并提出18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住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会议是( )
A.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
C.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 D.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B项正确;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排除A项;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排除C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7. 该文件开启了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篇章。使其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该区域快速发展原因是( )
A. 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B. 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得到彻底实现
C. 实行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得益于一国两制政策的全面支持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篇章”和所学知识可知,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篇章得益于一国两制政策的全面支持,D项正确;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是新中国成立,排除A项;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得到彻底实现说法错误,台湾还没有完成统一,排除B项;实行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题意无关,题干反映的是一国两制政策的支持,排除C项。故选D项。
18. 2024年2月24日在俄乌冲突爆发两年之际,中国外交部发布了12条对俄乌冲突的国家立场。中国立场的第一条就是尊重各国主权。中国这一立场是基于( )
A. 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求同存异”方针 D. 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2023年2月24日在俄乌冲突爆发一周年之际,中国外交部发布了12条对俄乌冲突的国家立场。中国立场的第一条就是尊重各国主权”和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D项正确;对俄乌冲突中国只是发表声明希望当事方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问题,体现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全方位的外交是现在形成的外交布局,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不而我国外交立场出发点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排除B项; 求同存异是外交方针,是万隆会议提出的方针,而不是外交立场的基本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19. 罗马帝国整合了地中海周边的文明,使帝国统治下有着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各个地区成为一体。虽进行了长期的对外扩张,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是文明的传播。对这句话解读正确的是( )
A. 罗马文化渗透到征服的广大地区 B. 罗马帝国征服带来的只有灾难
C. 罗马帝国把人类带入了文明社会 D. 罗马帝国以和平方式进行扩张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罗马帝国整合了地中海周边的文明……虽进行了长期的对外扩张,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是文明的传播者”说明在罗马的征服扩张中客观上促进了罗马文化渗透到征服的广大地区,A项正确;“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是文明的传播”说明罗马帝国的征服带来的不只有灾难,更多的是文化的渗透,排除B项;早在罗马帝国之前,人类就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排除C项;“进行了长期的对外扩张”说明罗马的征服是暴力手段,即扩张战争的方式,而不是和平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
20. 《查士丁尼法典》规定:在法定继承中,同一继承顺序中的男女继承权是平等的,该平等不仅是指女性不被排除在继承权之外,和男性一同进行法定继承,而且还意味着同一继承顺序中男女的继承份额是相等的。这体现了当时( )
A. 彰显国王至高权威 B. 努力消除种族歧视
C. 继承权利男女平等 D. 女性政治地位尊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查士丁尼法典》是古代罗马法的汇编,材料中“男女继承权是平等”“和男性一同进行法定继承”“继承份额是相等的”等说明当时继承权利男女平等, C项正确;材料信息涉及国王,无法得出彰显国王至高权威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种族问题,而是男女问题,无法得出努力消除种族歧视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明女性地位高于男性,不能体现女性政治地位尊崇,排除D项。故选C项。
21. 据图表可知,体现的权力转型是( )
法案 部分相关规定
《大宪章》 没有经过协商,国王无权征税
《权利法案》 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王位继承法》 王位的继承是由议会来决定的,而非君主本人
A. 从国王到议会 B. 从议会到国王 C. 从地方到中央 D. 从议会到法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没有经过协商,国王无权征税”“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和“王位的继承是由议会来决定的,而非君主本人”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体现的权力转型是从国王到议会,A项正确;《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逐渐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因此从议会到国王说法错误,排除B项;题干描述的是国王和议会,因此从地方到中央说法错误,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权力转型是从从国王到议会,因此从议会到法律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22. 马克思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解放自身的思想体系,而这一思想规律今天依旧适用。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
A. 得到各阶层一致认可 B. 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精华
C. 反对用暴力夺取政权 D. 揭示了社会发展普遍规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马克思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解放自身的思想体系,而这一思想规律今天依旧适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是正确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普遍规律,D项正确;资产阶级反对马克思主义,排除A项;材料是说马克思主义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不是说它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精华,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肯定了用暴力夺取政权, 排除C项;故选D项。
23. 下图为英、法、德、美四国1870年和1913年工业增长率变化情况。德、美两国的数据明显高于英、法的主要原因是( )
A. 占有的殖民地比英法更多 B.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C. 在科技革命中领先于英法 D. 城市化进程早于英法两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各国的工业水平,德、美两国的数据明显高于英、法,表明德、美两国在科技革命中领先于英法,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英法美德从1870年到1913年工业增长率情况,无法体现美德占有殖民地比英法更多,实际上这两国殖民地占比远低于英法两国,排除A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不符合材料,材料仅体现了工业增长率变化情况,排除B项;英法两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进程早于美德,特别是英国率先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24. 读下图,判断其时空背景应该是(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D.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18年奥匈帝国解体,由地图中的“奥匈帝国”可判断该地图为1918年以前的欧洲,图中还体现了同盟国和协约国的进攻路线,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A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没有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役,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奥匈帝国已经解体,排除C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也没有奥匈帝国,排除D项。故选A项。
25. 《全球发展报告2023》指出在目前全球不平等扩大、经济增长迟滞、通货膨胀高企的条件下,2030年全球贫困发生率为6.8%,贫困人口总数为5.74亿人,消除贫困目标基本确定无法实现。这反映出( )
A. 发展中国家无法解决自身发展问题
B. 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殖民统治
C. 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经济政策盛行
D. 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全球发展报告2023》指出在目前全球不平等扩大、经济增长迟滞、通货膨胀高企的条件下,2030年全球贫困发生率为6.8%,贫困人口总数为5.74亿人,消除贫困目标基本确定无法实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各国贫富差距悬殊,这是由于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公正、不合理而造成的,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发展中国家无法解决自身发展问题,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发展,西方国家殖民统治土崩瓦解,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殖民统治不符合同意,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的是由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加剧贫富差距,而不是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经济政策盛行,排除C项。故选D项。
第Ⅱ卷(共50分)
第Ⅱ卷为非选择题,第26题16分、27题8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60多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
——摘编自王玉冲《汉武帝治边方略》
材料二 它在五胡十六国的大混战中神秘地崛起,沿着盛乐、平城、洛阳三级跳的轨迹,在历史上划出了一道漂亮的弧线,在汉唐两座中国封建文明高峰之间的漫长岁月中,它实现了由弱势到强势、由分裂到统一、由胡族到汉化三大关键性转折,逐渐使北方民族交融进入中华文明之中,开启了通向隋唐盛世的大门。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摘编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治边政策的变化,写出汉武帝为反击匈奴派出的两位将领姓名 说出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的战役名称。
(2)由“胡族到汉化”是通过哪场改革推动的 具体措施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为推动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党和政府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
【答案】(1)变化:从汉初以软弱妥协为主到反击匈奴,开疆扩土
名将:卫青、霍去病
战役名称:漠北战役 (2)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联汉姻等
(3)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60多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可知,西汉治边政策从汉朝初年的软弱和妥协,到汉武帝时期主动出击匈奴,大规模开疆扩土。
将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军事上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极匈奴,从军事上巩固了汉朝的大一统。
战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卫青、霍去病通过包抄等战略在漠北战役大败匈奴,给匈奴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西迁。
【小问2详解】
改革:根据材料“它在五胡十六国的大混战中神秘地崛起,沿着盛乐、平城、洛阳三级跳的轨迹,在汉唐两座中国封建文明高峰之间的漫长岁月中,它实现了由弱势到强势、由分裂到统一、由胡族到汉化三大关键性转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但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一系列汉化措施,移风易俗,实现从“胡族到汉化”。
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措施有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如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联汉姻等。这些促使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实力。
【小问3详解】
政治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推动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发展”,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军长征的内涵很丰富……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大博……是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使红军一再面临着能否克服艰难险阻、经受饥寒伤病折磨的严峻考验。
——摘编自石仲泉《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和红军长征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材料二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终于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摘编自《学习强国》
材料三 40多年来,既坚持在立足国情中探索发展道路,又注重在放眼世界中把握时代潮流,打开国门搞建设,坚持开放优先,以开放促改革。今日中国之开放,不只是与世界同行的自我发展,更是回击逆流、引领潮流的主动担当。
——摘编自《人民日报宣言:改革开放天地宽》
(1)红军将七在“漫漫征途”中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 此次征途的胜利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围绕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在毛泽东和邓小平领导下分别成功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什么道路
(3)指出“以开放促改革”是哪一会议作出的伟大决策,并说明“搞建设、促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具体表现。
【答案】(1)艰难险阻:敌人的围追堵截;自然环境恶劣。(答到“渡江河,爬雪山,过草地”等其它具体因素,也可酌情给分)影响: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道路: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开辟了井冈山道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会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具体表现: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小问1详解】
艰难险阻:根据材料一“ 红军长征的内涵很丰富……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大博”和所学可知,在“漫漫征途”中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根据材料一“ ……是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使红军一再面临着能否克服艰难险阻、经受饥寒伤病折磨的严峻考验。”和所学可知,在“漫漫征途”中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答到“渡江河,爬雪山,过草地”等其它具体因素,也可酌情给分)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红军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小问2详解】
道路:根据材料二“在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终于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所学可知,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开辟了井冈山道路)。根据材料二“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所学可知,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小问3详解】
会议:根据材料三“40多年来,既坚持在立足国情中探索发展道路,又注重在放眼世界中把握时代潮流,打开国门搞建设,坚持开放优先,以开放促改革。”和所学可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具体表现:结合所学可知,“搞建设、促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具体表现: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1984年,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进程 抗战进程
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3年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6年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 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 1945年5月德国战败 1945年8月,美国投放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1935年8月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 1938年3-4月台儿庄战役 1938年5-6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40年下半年百团大战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 1945年4-6月中共七大 1945年8月中国战场反攻
(1)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地位,并根据材料分析说明。
(2)经济大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存在何种联系
(3)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地位: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说明: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1935年8月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1938年5-6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中国共产党指挥下,1937年9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1940年下半年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抗日战争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2)联系:经济大危机使日本、德国走上对外扩张的法西斯道路,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日本、德国先后发动局部战争,随之演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3)观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
论述:1935年8月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逐步建立起了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后,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主体,最终赢得了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总之,抗日战争是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障。
【解析】
【小问1详解】
地位:根据材料中的“中国抗战进程”可知,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赢得了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发动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寇的侵略气焰,召开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地位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说明:根据材料中的史实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1935年8月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1938年5-6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中国共产党指挥下,1937年9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1940年下半年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抗日战争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小问2详解】
联系:根据材料“二战进程”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严重问题,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日本、德国走上对外扩张的法西斯道路,1933年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6年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日本、德国先后发动局部战争,随之演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此:经济大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存在的联系是:经济大危机使日本、德国走上对外扩张的法西斯道路,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日本、德国先后发动局部战争,随之演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小问3详解】
观点: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可从世界史和中国史入手,从不同的角度归纳观点,结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从中国的抗战入手,选取1935年8月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等事件,结合题干反映的是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故可归纳观点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论述时做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论述:1935年8月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逐步建立起了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后,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主体,最终赢得了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总之,抗日战争是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障。 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一)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答在本试卷上不得分。
第Ⅰ卷(共50分)
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共25道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23年7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周口店遗址区域首次发现了更新世人类化石。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为我们提供的历史见证是( )
A. 定居生活 B. 饲养家畜 C. 学会用火 D. 种植粮食
2. 东汉初年,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政府实行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A. 巩固君主专制 B. 促进地方经济 C. 充实边疆军费 D. 打击地方经济
3. 《三国志》记载“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国家文物局在高陵出土了8块刻有“魏武王”字样的残片,最终认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以上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
A. 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B. 家族族谱的记载
C. 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 洛阳的悠久历史
4. 图片里的文物是长沙市平和堂地段古井群发现的“走马楼吴简”。当时吏民姓名中使用“客”“思”(“客”外来者的意思,“思”思念的意思)两字作名字的比例很大。这一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
A. 文化繁荣 B. 佛教影响 C. 经济发展 D. 人口南迁
5. 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展开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作战。此役逼降陈后主陈叔宝,陈亡。材料叙述了隋朝的( )
A. 建立时间 B. 统一进程 C. 巩固措施 D. 制度革新
6. 以下唐代文物共同反映了当时( )
A. 政治制度完备 B. 民族关系和睦 C. 中外文化交流 D. 诗歌创作繁荣
7.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日益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由此可见,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 自然灾害频繁影响生产 B. 农民反抗意识逐渐觉醒
C 政治腐朽社会矛盾激化 D. 外族入侵民族危机加重
8. 1839年,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主持禁烟时,收集翻译了瑞士人滑达尔著作,定名为《各国律例》。林则徐运用这些国际法知识,向英国侵略者进行了有力的斗争,取得了禁烟运动的可喜胜利,由此可见林则徐的行为( )
A. 适应了对外交涉需要 B. 丰富了中国法学内容
C. 造成了英国发动战争 D. 打击了国际贩毒集团
9. 1894年5月,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援助,日本趁机派兵入朝。起义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兵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挑起战端。这些史实可以说明( )
A. 日本正进行明治维新 B. 清朝开始筹建近代海军
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 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10. 孙中山早年从“医人”转向“医国”,从要求改革到投身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创建革命团体,建立政党,确立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此语旨在说明( )
A. 孙中山是“反清英雄第一人” B. 孙中山是革命者公认的领袖
C. 孙中山是武昌起义的领导者 D. 孙中山是黄花岗起义指挥者
11. 据学者统计,五四运动前《新青年》在湖南、四川、浙江等地的销量极少,“自五四运动霹雳一声,惊破全国大梦。”它在这些地方的销量才大增。这说明五四运动( )
A. 具有鲜明的反帝爱国性质 B. 扩大了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C.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2. 下图战役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52.1万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余人,这一伟大胜利是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结果。此战役是(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13. 该图是1949年新政治协商合议筹备会向全社会征求国旗设计方案,在一个月左右内共收到来自国内外设计图案上千幅。这一现象反映人民( )
A. 积极支援解放战争 B. 盼望新中国的成立
C. 绘画能力普遍较强 D. 积极投入三大改造
14. 1954年9月15日,工业战线的劳模王崇伦、农业战线的劳模李顺达、年龄最大的代表齐白石老人、年龄最小的代表青年女工郝建秀等汇聚北京,和其他选民们一起参加投票。这则材料说明( )
A. 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体系完备
C. 制定宪法是初期首要任务 D. 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
15. 1984年,大练、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工业总产值合计为158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相当于前5年的总和。这则材料说明(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果突出 B. 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
C. 经济特区的建立促进经济发展 D. 政企分开释放企业活力
16. 201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依法治国”提升到全新高度,并提出18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住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会议是( )
A.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
C.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 D.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17. 该文件开启了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篇章。使其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该区域快速发展原因是( )
A. 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 B. 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得到彻底实现
C. 实行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得益于一国两制政策的全面支持
18. 2024年2月24日在俄乌冲突爆发两年之际,中国外交部发布了12条对俄乌冲突的国家立场。中国立场的第一条就是尊重各国主权。中国这一立场是基于( )
A. 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求同存异”方针 D. 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19. 罗马帝国整合了地中海周边的文明,使帝国统治下有着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的各个地区成为一体。虽进行了长期的对外扩张,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是文明的传播。对这句话解读正确的是( )
A. 罗马文化渗透到征服的广大地区 B. 罗马帝国征服带来的只有灾难
C. 罗马帝国把人类带入了文明社会 D. 罗马帝国以和平方式进行扩张
20. 《查士丁尼法典》规定:在法定继承中,同一继承顺序中的男女继承权是平等的,该平等不仅是指女性不被排除在继承权之外,和男性一同进行法定继承,而且还意味着同一继承顺序中男女的继承份额是相等的。这体现了当时( )
A. 彰显国王至高权威 B. 努力消除种族歧视
C. 继承权利男女平等 D. 女性政治地位尊崇
21. 据图表可知,体现的权力转型是( )
法案 部分相关规定
《大宪章》 没有经过协商,国王无权征税
《权利法案》 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王位继承法》 王位的继承是由议会来决定的,而非君主本人
A. 从国王到议会 B. 从议会到国王 C. 从地方到中央 D. 从议会到法律
22. 马克思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解放自身的思想体系,而这一思想规律今天依旧适用。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
A 得到各阶层一致认可 B. 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精华
C. 反对用暴力夺取政权 D. 揭示了社会发展普遍规律
23. 下图为英、法、德、美四国1870年和1913年工业增长率变化情况。德、美两国的数据明显高于英、法的主要原因是( )
A. 占有的殖民地比英法更多 B.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C. 在科技革命中领先于英法 D. 城市化进程早于英法两国
24. 读下图,判断其时空背景应该是(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D.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
25. 《全球发展报告2023》指出在目前全球不平等扩大、经济增长迟滞、通货膨胀高企的条件下,2030年全球贫困发生率为6.8%,贫困人口总数为5.74亿人,消除贫困目标基本确定无法实现。这反映出( )
A. 发展中国家无法解决自身发展问题
B. 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殖民统治
C. 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经济政策盛行
D. 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第Ⅱ卷(共50分)
第Ⅱ卷为非选择题,第26题16分、27题8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年以妥协为主的隐忍战略,为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周边环境,但也存在边境饱受侵扰等弊端。60多年的“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物质基础。为提振国威、汉武帝改变了柔弱的边防政策,大规模开疆拓土。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汉朝的边疆地区得以稳固和发展。
——摘编自王玉冲《汉武帝治边方略》
材料二 它在五胡十六国的大混战中神秘地崛起,沿着盛乐、平城、洛阳三级跳的轨迹,在历史上划出了一道漂亮的弧线,在汉唐两座中国封建文明高峰之间的漫长岁月中,它实现了由弱势到强势、由分裂到统一、由胡族到汉化三大关键性转折,逐渐使北方民族交融进入中华文明之中,开启了通向隋唐盛世的大门。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摘编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治边政策的变化,写出汉武帝为反击匈奴派出的两位将领姓名 说出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的战役名称。
(2)由“胡族到汉化”是通过哪场改革推动的 具体措施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为推动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党和政府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军长征的内涵很丰富……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大博……是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使红军一再面临着能否克服艰难险阻、经受饥寒伤病折磨的严峻考验。
——摘编自石仲泉《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和红军长征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材料二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终于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摘编自《学习强国》
材料三 40多年来,既坚持在立足国情中探索发展道路,又注重在放眼世界中把握时代潮流,打开国门搞建设,坚持开放优先,以开放促改革。今日中国之开放,不只是与世界同行的自我发展,更是回击逆流、引领潮流的主动担当。
——摘编自《人民日报宣言:改革开放天地宽》
(1)红军将七在“漫漫征途”中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 此次征途的胜利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围绕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在毛泽东和邓小平领导下分别成功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什么道路
(3)指出“以开放促改革”是哪一会议作出的伟大决策,并说明“搞建设、促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具体表现。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进程 抗战进程
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3年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6年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 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 1945年5月德国战败 1945年8月,美国投放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1935年8月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 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 1938年3-4月台儿庄战役 1938年5-6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40年下半年百团大战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 1945年4-6月中共七大 1945年8月中国战场反攻
(1)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地位,并根据材料分析说明。
(2)经济大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存在何种联系
(3)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