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中考信息交流试卷(三)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室和座位号
2.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时,请考生注意各大题题号后面的答题提示
4.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5.答题卡上不得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图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新形象、新梦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个朝代开始(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2.自西汉起,很多朝代都将精通儒学作为选官的重要条件,并且在中央乃至地方兴办学校,传授儒学。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恢复经济 B.促进开放 C.统一思想 D.抑制武将
3.据史料记载,两宋时期51%以上的进士在任官前出身于平民;明清时期43%的进士在任官前出身于平民。这说明科举制度( )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发生变动 D.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4.北宋都城开封的文化娱乐夜市类型多样,回溯历史来到北宋时期夜晚的开封,你不可能看到
A.皇家乐队在大相国寺前演奏 B.勾栏内有琳琅满目的商业广告
C.瓦子里有卖饮食、古玩的摊位 D.勾栏内有艺人在演出《窦娥冤》
5.某班正在开一个讨论会,内容涉及“中央册封达赖、班禅”、“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驻藏大臣与伊犁将军”,你认为讨论会的主题是
A.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 B.明朝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C.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 D.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采取的措施
6.在中国封建社会, 重农抑商政策被视为“国策”,洋务运动标志着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发展工业。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最成功.最有远见的举措是( )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创办新式学堂
C.创办近代民用企业 D.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海军
7.1920年,上海《解放画报》上发表《靠不住的》一图。下图一妇女正孤独无助地背靠着一根刻着“三从四德”的石柱,漫画意在宣传( )
A.尊孔复古思想 B.民主科学思想 C.封建专制思想 D.三从四德思想
8.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挑起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历经十四年艰苦抗战,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以下为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以下史实,正确的是( )
①日军占领沈阳②台儿庄战役 ③平型关大捷④七七事变
A.④①②③ B.①④②③ C.④①③② D.①④③②
9.对下列数据变化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粮食产量变化(单位:亿吨)
①图一: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有关
②图二:与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有关
③图三: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
④综合因素:农业投资在经济投资总额中占据首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下图是1978~2008年全国乡镇企业数量变化图:
乡镇企业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大跃进”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经济体制改革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1.诗人爱伦坡曾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归于罗马。”其光荣和伟大之处分别是( )
A.城邦众多;从城邦发展成帝国 B.民主政治发达;法律体系完善
C.城邦众多;法律体系完善 D.民主政治发达;哲学思想深奥
12.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力”,《权利法案》规定,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不得征收捐税。据此可知,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的主要目的是( )
A.废除君主制 B.为限制王权提供法律保障
C.缓和议会与国王的矛盾 D.建立民主共和国
13.某中学九年级同学搜集到某次改革的关键措施:“创建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提倡学习西方的礼节和生活方式”“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等”。这次改革( )
A.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C.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D.使德国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
14.吴国盛在《科学的历程》中写道:“……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他的主要观点认为科技革命影响了
A.城市面貌的改观 B.人类的生态环境 C.大众的文化水平 D.各国经济的发展
15.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抛弃了对皇帝的崇拜,促使人们敢于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民众心理有了巨大变化。”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A.彻底推翻了封建制度 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C.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 D.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二、改错题(本大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
(1)英国的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文学艺术家,代表作有《哈姆雷特》《神曲》等。
(2)扎格鲁尔领导的华夫脱运动,使法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3)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4)世界贸易组织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
三、综合题(本大题包括3题,共32分)
17.中华民族多元一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春秋到战国,中原各国和相邻的周边各族有了频繁往来和密切的联系,华夏族吸收了周边民族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
左图是历史故事连环画《胡服骑射》,讲的是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的故事。赵武灵王为了改变赵国日渐衰落的状况,改穿胡服,学习骑马射箭,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使赵国强盛起来。
中山国是唯一由戎狄(古时对周边民族的称呼)建立的国家。近年在中山国都城,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玉石器、漆器等文物,这些文物游牧民族风格明显,突出了独具特色的游牧民族个性,同时也兼有中原文化的要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区、各族人民加强联系的表现。这些联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
(2)结合所学并依据材料,写出东汉、魏、晋时期内迁的主要北方少数民族有哪些?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综合以上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概括促进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些?
18.因为我们珍爱和平,所以我们回首战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1年……德国的工业本来落后于英、法、美三国,但后来居上。同英国一样,德国发展工业需要从海外获得原材料和市场,但是德国占有的殖民地相对较少,在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德国只能向英、法等国“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
——摘自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相关史事》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即达900万,另有2000多万受伤,350万成为终身残废,饿死、疫死者大约1000万。直接经济损失约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516亿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材料三: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绝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摘自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材料四:
1943——1945年欧洲、北非战场示意图
——摘自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1)依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德国工业后来居上超越英法等国”,得益于开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哪一历史事件?写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战前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军事同盟的名称?
(2)依据材料二,写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哪一地区的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标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签署文件的名称?写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的名称?
(4)依据材料四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事件?1944年,美、英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时期登陆的地点?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结束标志是哪个国家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写出一句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标语。(言之有理即可)
四、论述题
19.中国精神是近现代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中国人凝心聚力而成的兴国之魂。请以《中国精神》为题,根据图示撰写小短文。
撰文要求:
(1)史论结合,依据史实(任选5项)及影响介绍这些精神的诞生,并提炼出中国精神的核心内涵。
(2)在兴国之路上,谈谈作为当代中学生的你应有的担当。
(3)表述清晰流畅,成文,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商朝时期,刻划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我们称之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提取题干关键信息“自西汉起”“儒学作为选官的重要条件”“兴办学校,传授儒学”,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思想统治,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可见,我国很多朝代以儒学作为选官的重要条件,并兴办学校,传授儒学的主要目的就是统一思想,加强对人民的思想统治,C项正确;传播儒学与“恢复经济”无关,排除A项;儒学的传授与我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并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以儒学选官、传授儒学对促进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抑制武将”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依据题干中两宋、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人有半数左右是来自平民、贫寒家庭,科举制让部分平民获得进入仕途的机会,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故C符合题意;从题干中平民入仕比例无法得出实质,故A不符合题意;科举制度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观念,但从题干无法得出此结论,故B不符合题意;科举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窦娥冤》是元朝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不可能出现于北宋时期,故D符合题意;随着汴州升为都城,相国寺变成了皇室祈雨、祈雪的重要场所之一,皇家乐队在大相国寺前演奏时有发生,故A不符合题意;宋代城市中就出现综合游乐场所,叫做瓦子或瓦舍,其中供演剧用的叫勾栏。瓦子里有卖饮食、古玩的摊位,勾栏内有琳琅满目的商业广告, 故B、C不符合题意。综上故选D。
5.D
【详解】根据材料“中央册封达赖、班禅”“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驻藏大臣与伊犁将军”可知都是清朝时期的边疆政策,有利于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D正确;A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清朝对边疆挂你措施,B错误。
6.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题干中“最成功”、“最有远见”的要求。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由于封建衙门式管理和不计利润而日渐衰落,民用工业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纷纷衰败,创办近代海军的强兵梦想因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海军的覆没而破灭。而其创办的新式学堂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所以答案选B。
7.B
【详解】根据材料“1920年,上海《解放画报》上发表《靠不住的》一图”“妇女正孤独无助地背靠着一根刻着‘三从四德’的石柱”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提倡的妇女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反映的是一种落后的,愚昧的封建伦理思想,而新文化运动则主张学习西方进步思想,宣扬民主与科学,将矛头指向中国落后,旧文化、旧思想及旧道德观念,反映的是世界的进步思想潮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对民主科学思想的宣扬,对封建传统旧道德的抨击,排除A项;漫画是对封建传统旧道德的抨击,没有宣传封建专制思想、三从四德思想,排除CD项。故选B项。
【点睛】
8.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了沈阳城;1938年春,日军从山东分两路南下,进攻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将日军一路阻止在山东临沂,另一路阻止在山东台儿庄,双方在台儿庄展开激战;1937年9月,一支骄横的日军向平型关开进,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东侧伏击,歼灭日军一千多人,史称“平型关大捷”;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因此,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①④③②,故选D项,排除顺序排列错误的ABC项。
9.A
【详解】图一反映了我国1949-1952年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结合所学可知,1950-1952年我国实行土地改革,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为指导,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所以①正确;图二反映了我国1953-1956年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所以②正确;图三反映了我国1978年后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我国农村地区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所以③正确;据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图表没有涉及我国农业投资与经济投资总额之间的关系,④说法错误,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0.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后我国的乡镇企业数量急剧增加,这主要和我国的经济体制有关,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活力,C项正确;大跃进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均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ABD项排除。故选C。
1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希腊的光荣之处在于其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罗马为人类文明作出的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制定了罗马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项正确;“城邦众多”不是雅典的光荣所在,排除AC项;古希腊哲学思想深奥,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2.B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法律性文件,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所拥有的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B项正确;《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排除A项;《权利法案》的主要目的是以法律形式限制王权,排除C项;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随后,英国宣布为共和国,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根据题干“创建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提倡学习西方的礼节和生活方式”“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等”和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初,彼得一世为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全面推行改革。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C项正确;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排除A项;从646年开始,日本仿唐朝典章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排除B项;经济危机使德国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是,科学技术也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如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污染、核战争威胁等。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大自然”“自然界”“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说明吴国盛认为科学技术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生态环境,B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城市面貌的改观、大众的文化水平、各国经济的发展的内容,排除ACD。故选B。
15.C
【详解】根据材料“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抛弃了对皇帝的崇拜,促使人们敢于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民众心理有了巨大变化”可知,辛亥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C符合题意;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封建制度,A排除;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但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排除D。
16.(1)错误;《神曲》改为《罗密欧与朱丽叶》。
(2)错误;法国改为英国。
(3)正确。
(4)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改为联合国。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的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文学艺术家,代表作有《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神曲》的作者是但丁,故原题错误,将《神曲》改为《罗密欧与朱丽叶》。
(2)结合所学可知,扎格鲁尔领导的华夫脱运动,在埃及人民的强大压力下,1922年2月,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故原题错误,将法国改为英国。
(3)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是美国的新经济特征,故本题表述正确。
(4)结合所学可知,二战期间,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决定成立战后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联合国。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故原题错误,将世界贸易组织改为联合国。
17.(1)中原各国和相邻的周边各族有了频繁往来和密切的联系;华夏族吸收了周边民族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
(2)匈奴、鲜卑、羌、羯、氐等。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
(3)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的融合。
(4)兼并战争;友好交往,民族迁徙;少数民族国家改革。
【详解】(1)根据材料一“从春秋到战国,中原各国和相邻的周边各族有了频繁往来和密切的联系,华夏族吸收了周边民族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区、各族人民加强联系的表现是中原各国和相邻的周边各族有频繁往来和密切的联系。这些联系产生的影响是华夏族吸收了周边民族大量的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广泛的族群。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可知,匈奴、鲜卑、羌、羯、氐等是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民族。这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历史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是在西晋后期,南迁的人口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了,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魏晋南北朝人口迁徙的方向是由北向南,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中原人口迁往江南,因此这一时期,人口迁徙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的融合,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综合上述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促进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兼并战争;友好交往,民族迁徙;少数民族国家改革。
18.(1)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名称:三国同盟。
(2)影响: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严重。地区:欧洲。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文件:《联合国家宣言》。战场:中国战场。
(4)事件:斯大林格勒战役。地点:诺曼底。国家:德国。标语:远离战争;热爱和平;人类要和平共处等。
【详解】(1)事件:根据材料一“1871年……德国的工业本来落后于英、法、美三国,但后来居上”和所学可知,“德国工业后来居上超越英法等国”,得益于开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更多地采用了新技术,起点高,发展快,成为后起之秀。原因: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名称:根据所学可知,1881年法国从阿尔及利亚侵入突尼斯,并把它变成自己的保护国。意大利早已觊觎突尼斯,但苦于实力不足,不能单独对抗法国,便投靠德、奥。经过谈判,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三国同盟。
(2)影响:根据材料二“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即达900万,另有2000多万受伤,350万成为终身残废,饿死、疫死者大约1000万”可知影响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根据材料二“直接经济损失约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516亿元。”可知影响是经济损失严重。地区: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格局:根据所学可知,因为一战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英法美等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格局。
(3)文件:依据材料三“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绝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苏、英、美、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壮大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奠定了打败法西斯国家的基础。战场:根据所学可知,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4)事件:依据材料四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德军被迫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地点:依据材料四图片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6月6日,盟军先头部队总计17.6万人,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攻下了犹他、奥马哈、金滩、朱诺和剑滩五处海滩;此后,288万盟国大军如潮水般涌入法国,势如破竹,成功开辟了欧洲大陆的第二战场。国家:根据所学可知,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结束的标志是德国签署投降书。标语:根据所学可知,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当今人类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时代背景下,人类要远离战争,热爱和平,和平共处,所以标语可以是远离战争;热爱和平;人类要和平共处等。
19.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诞生了许多中国精神,如1919年的五四精神,主要内容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其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井冈山精神形成于1927年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之后,主要内容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具有这种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中国革命才从此一步一步走向胜利;1934-1936年伟大的长征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它主要包括: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乐于吃苦、敢于战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经过长征的锤炼,中国工农红军力量逐渐壮大起来,后来取得了革命的胜利;1931-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抗战精神,就是救亡图存、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精神,抗战精神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脊梁;改革开放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当代改革开放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所形成的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精神品格,它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不断取得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当前,我国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迈进。作为当代中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展示了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五四精神主要内容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其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井冈山精神主要内容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具有这种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中国革命才从此一步一步走向胜利。长征精神主要包括: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乐于吃苦、敢于战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经过长征的锤炼,中国工农红军力量逐渐壮大起来,后来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抗战精神是救亡图存、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精神,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脊梁。改革开放精神包括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精神品格,它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不断取得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最后小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作为当代中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
试卷第4页,共7页
试卷第3页,共7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安徽中考信息交流试卷(三)历史试题(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