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西初中学业水平测试
靶向联考试卷(二)历史
注意事项:
1.历史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全卷共8页,满分75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3.答案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 你听说过风靡古乐圈的吹奏乐器——陶埙吗?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可以轻而易举地吹出4个不同频率的乐音,音色圆润透明,已经具备一定的吹奏功能。此外,遗址还出土了两枚陶哨,这是我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乐器之一,也是陶埙的原型。这反映了当时( )
A. 商品交易活跃 B. 农耕工具多样
C. 音乐初步发展 D. 礼乐制度成熟
2. 在山西绛县发掘的倗伯及其夫人的并列异穴合葬墓中,夫人为周氏贵族的仰身葬;倗伯则保留了本族的俯身葬。但从青铜器陪葬来看,倗氏贵族已基本周人化。这反映出当时( )
A. 联姻是周王控制诸侯的主要手段 B. 分封制促进了周人文化的传播
C. 周天子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血缘关系是封邦建国主要依据
3. 秦始皇曾派几十万大军南征岭南,除去伤亡者以外,基本上都作守边部队留驻岭南;秦二世时,又将中原未嫁女或丧夫女子“万五千人”派往岭南,以便与留守士兵组成家庭,繁衍后代。这些举措( )
A. 旨在统一语言文字 B. 利于岭南地区开发 C. 便于强化君主专制 D. 使分封制彻底瓦解
4. 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北方社会稳定自然条件优越 B. 南方政府重视发展果树种植
C 贸易兴盛导致外来物种增加 D. 人口南迁促进作物品种迁移
5. “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吸收了西域的画法,用炽热流动的线型来塑造人物与表达情趣。在色彩上,也吸收了印度佛教艺术的“着重色”。这体现了唐朝( )
A. 中外交流频繁 B. 社会的繁荣开放
C. 文化的兼容并包 D. 民族关系的和睦
6. 抓周之俗,由来已久。《颜氏家训·风操》记载:“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一周岁),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而唐宋之后,新生儿抓到纸笔,则最为满意。它反映了( )
A. 平民百姓生活丰富多彩 B. 古代迷信思想深入民间
C. 纸的发明促进教育发展 D. 民间重视读书风气盛行
7. 从西域都护到伊犁将军,从宣政院到驻藏大臣,从澎湖巡检司到台湾府,上述机构的设置与变化,都体现了中国(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 政治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C. 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交流 D. 外交方面的冲突与危机
8. 英雄历来是国家、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为了解英雄人物,感受英雄事迹,传承英雄精神,李华同学整理了如下资料,①处可填写的是( )
主题:___①____
林则徐 1839年禁烟运动
左宗棠 1878年收复新疆(除伊犁外)
刘铭传 1884年率部击退法军对台北的侵犯
邓世昌 1894年黄海海战中为国捐躯
A. 抵抗外辱,维护统一 B.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C. 边疆危机,维护独立 D. 反抗封建专制统治
9. 中国人民邮政为纪念某一事件发行了一组邮票。对该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 是制度变革的首次尝试
C.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D. 宣传了民主与科学思想
10. 如图是关于20世纪40年代某一运动的照片。这场运动( )
A. 为发动百团大战奠定基础 B. 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带来曙光
C. 为中共七大召开准备条件 D. 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重要保障
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自给,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说明该时期的建设成就( )
A. 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B. 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
C. 实现了中国工业化 D. 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12. 20世纪50年代万隆会议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0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原则;70年代联合国大会明确接受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说明( )
A. 中国主导世界发展方向 B. 国际机构解决事务争端方式单一
C. 和平任务已经彻底实现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认可
13. 下面两幅示意图中,国王和总统在权力方面的共同点是( )
A. 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 都是实质上的国家元首
C. 权力都受到制约或限制 D. 都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
14. 继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后,西方资本主义政府增强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说明( )
A. 国家政治制度决定经济发展的规律, B. 经济发展不受国家政治制度的约束
C. 经济政策的调整会改变国家的性质 D. 不同性质的国家制度都需改革完善
15.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不断爆发群众性的反美运动,要求收回运河区主权。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这一结果( )
A. 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 B. 表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复存在
C. 鼓舞了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D. 标志着非洲国家摆脱殖民主义枷锁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5分)
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第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45分。
16. 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下面是同学们以“探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展板,请你完成展板中的问题。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内涵,是激励中国人民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力量源泉。
展板一【经典永流传·重现重大史事】
(1)一组同学搜集到下列四幅组含红色文化影视宣传海报,准备对其进行观影推荐。请你任选一部进行剧情解说。
电影名称:《建党伟业》 故事背景: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广泛传播、工人运动进一步开展。 拍摄目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隆重纪念党的诞生拍摄了这部电影。 电影名称: 故事背景: 拍摄目的:
(2)第二组同学展示了下边一组歌曲简谱,概括歌曲一、二、三传唱的意义,写出歌曲四创作的历史时期。
歌曲一 《过雪山草地》 歌曲二 《保卫黄河》
歌曲三 《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 歌曲四《春天的故事》
红色文化是党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综合体现,是当代中国人共同的历史、政治记忆,它不仅能增强国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能区别我们与他们,成为提升国家认同的精神资源。
——沈成飞《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内燃机,是凝聚社会的粘合剂,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部分,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造),社会主义建设(1950-1978)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设实践中,起到了强大的凝聚和激励作用。
——聂华瑞《论红色文化的功能》
(3)三组同学结合展板一的内容,搜集到两则材料,解读文中“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意义。
17. 自古以来,广告与商业活动、政治、世俗生活等密切相关,且作为一种宣传形式折射出社会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的画作《南都繁会图卷》中,南京商业街市上的幌子性广告几乎涉及各行各业,诸如“南北果品”“药材”“弓箭”“布庄”等,甚至流动行医的郎中和走街串巷的算命先生,也开始有了固定的经营场所,分别挂起了“兼治杂症”和“卜卦命馆”之类的招牌。
——《南都繁会图》的城市写真
(1)简述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分析这一时期“幌子性广告几乎涉及各行各业”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条广告,声称“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据当时厂长刘伦宝回忆:从酝酿、讨论到诞生这个广告,我们前后总共花去了近3个月时间。8月5日,《人民日报》以头版头条的形式发表了《产销直接见面供需双方满意》的文章,并配发了专门的“编者按”:“宁江机床厂广告一登,情况大变,产品积压变产品畅销,产销脱节变双方满意。”但报纸上又刊登出了持反对意见的文章,认为我厂的做法“是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则相违背的”。
——摘编自陈晖《新中国第一个生产资料广告》
(2)根据材料二,简述该厂作出打广告这一决策的时代背景。分析广告刊登后出现不同看法的原因。
材料三 1872年,日本第一家专门代理电线杆广告的广告公司成立。电线杆广告这种传播方式醒目,容易让人们加深对广告的印象。创刊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些报纸上出现了新型的广告,在早期刊登的广告主要以书籍广告为主,尤其是介绍外国事物、科普知识的书籍广告。
——整理自《日本广告发展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在19世纪广告业发展的表现。分析其对日本社会产生哪些影响,
18. 大国的兴衰更替,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质学知识问题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五年计划要求土地集体化,但农业集体化的产量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这是因为、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因而使农业处于挨饿的状态。不过,苏联农业的主要因难还是来自莫斯科的极度控制。与农场不同,计划经济下的大多数工厂主要归政府所有,由政府经营。到一五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产量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是沿着一条独特的道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复兴并还步赢得胜利的。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 毛泽东作出了最卓越的贡献。
——摘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员《中国共产党简史》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造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告
材料三 多极化显出现加速形成的趋势,但毕竟还未正式形成。世界主要大国仍在进行深层次的战略调整,大国之间的力量中比及相互关系还未完全定位,多极化格局形成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变数,因为未来多级化格局是否就是五大力量中心或五极,尚需继续观察,不过,多疑化作为一种历史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摘编自陈思,杜正艾《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及后冷战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一五计划”的特点,并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别举例说明两个“革命”的不同内涵。
(3)根据材料三,简述多极化加速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何理解“多极化作为一种历史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19. 水陆交通的建设与发展,与国家治理、经济交流、社会发展等有着密切关系,需求师以“历史上水陆交通的发展”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 【陆路交通——助力国家治理】
(1)交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分别简述元朝、罗马帝国是如何强化交通建设的。这些举措产生了哪些共同影响?
元朝建立以后,元世祖又将驿站制度推行到国力所及的一切地区。当时,以火都为中心,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驿道。全国共设有驿站约1500处,分陆站和水站。驿站的设置,大大促进了国内交通的发展,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政治联系,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
——摘编自《元朝简史》
为了管理辽阔的模城,罗马帝国建有一套完整的道路系统。主要道路上每隔12公里设一个驿站,每个驿站都备有快马、信使以及供政府官员使用的马车和马车夫。驿站有大、小之分.大都站提供的服务设施很齐全,小驿站只是中转站。
——摘编自王云庆、毕牧《秦汉马罗马帝国文书驿传制度比较研究》
任务二 【水路交通——促进交流发展】
(2)地图直观呈现历史现象。观察下面两幅地图,比较两次航海事件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两者本质不同的根源。
任务三 【交通成果——见证社会发展】
(3)交通的状况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请分别选取年代尺上中外事件各一例,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表述完整)2024年山西初中学业水平测试
靶向联考试卷(二)历史
注意事项:
1.历史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全卷共8页,满分75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3.答案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 你听说过风靡古乐圈的吹奏乐器——陶埙吗?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可以轻而易举地吹出4个不同频率的乐音,音色圆润透明,已经具备一定的吹奏功能。此外,遗址还出土了两枚陶哨,这是我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乐器之一,也是陶埙的原型。这反映了当时( )
A. 商品交易活跃 B. 农耕工具多样
C. 音乐初步发展 D. 礼乐制度成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可以轻而易举地吹出4个不同频率的乐音,音色圆润透明,已经具备一定的吹奏功能。此外,遗址还出土了两枚陶哨,这是我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乐器之一,也是陶埙的原型”可知,半坡遗址出土陶埙、陶哨是我国古代先民的乐器,反映了半坡居民对音乐有了初步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交易,无法得出商品交易活跃的结论,排除A项;陶埙、陶哨是乐器,不是农耕工具,排除B项;礼乐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是一种等级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 在山西绛县发掘的倗伯及其夫人的并列异穴合葬墓中,夫人为周氏贵族的仰身葬;倗伯则保留了本族的俯身葬。但从青铜器陪葬来看,倗氏贵族已基本周人化。这反映出当时( )
A. 联姻是周王控制诸侯的主要手段 B. 分封制促进了周人文化的传播
C. 周天子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血缘关系是封邦建国主要依据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材料“夫人为周氏贵族的仰身葬;倗伯则保留了本族的俯身葬。但从青铜器陪葬来看,倗氏贵族已基本周人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下葬的方式和身体摆放方式与陪葬品,倗伯夫人代表周人文化,倗伯是山西地区的代表,体现了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材料更突出的是陪葬品代表的周文化,说明周人文化已经逐渐推广到了山西,即说明分封制促进了周人文化的传播,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比较,不能反映联姻是周王控制诸侯的主要手段,排除A项;周代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是间接控制,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血缘关系是否为封邦建国的主要依据,并且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分封制促进周文化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3. 秦始皇曾派几十万大军南征岭南,除去伤亡者以外,基本上都作为守边部队留驻岭南;秦二世时,又将中原未嫁女或丧夫女子“万五千人”派往岭南,以便与留守士兵组成家庭,繁衍后代。这些举措( )
A. 旨在统一语言文字 B. 利于岭南地区开发 C. 便于强化君主专制 D. 使分封制彻底瓦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守边部队留驻岭南”“将中原未嫁女或丧夫女子‘万五千人’派往岭南,以便与留守士兵组成家庭,繁衍后代”可知,这些举措在秦朝征服岭南地区后,通过戍边和迁移人口以有利于岭南地区开发,B项正确;戍守岭南地区有利于岭南地区的开发,与语言文字的统一无关,排除A项;便于强化君主专制的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使分封制彻底瓦解的是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B项。
4. 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北方社会稳定自然条件优越 B. 南方政府重视发展果树种植
C. 贸易兴盛导致外来物种增加 D. 人口南迁促进作物品种迁移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北方战乱,为躲避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促进作物品种迁移,D项正确;魏晋时期北方战乱,而不是社会稳定,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而不是南方政府重视发展果树种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而不是外来物种增加,排除C项。故选D项。
5. “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吸收了西域的画法,用炽热流动的线型来塑造人物与表达情趣。在色彩上,也吸收了印度佛教艺术的“着重色”。这体现了唐朝( )
A. 中外交流的频繁 B. 社会的繁荣开放
C. 文化的兼容并包 D. 民族关系的和睦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知,唐朝的绘画融合了外来文化的元素,体现出了当时文化的兼容并包的特色,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交流的程度,不能证明是否频繁,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而不是证明社会的繁荣开放,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外,而不是民族间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6. 抓周之俗,由来已久。《颜氏家训·风操》记载:“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一周岁),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而唐宋之后,新生儿抓到纸笔,则最为满意。它反映了( )
A. 平民百姓生活丰富多彩 B. 古代迷信思想深入民间
C. 纸的发明促进教育发展 D. 民间重视读书风气盛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一周岁),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唐宋之后,新生儿抓到纸笔,则最为满意”可知,材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文武并重,而唐宋之后重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朝完善科举制,宋朝发展了科举制,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使民间读书风气盛行,因此,材料反映了科举使民间读书风气盛行,D项正确;“抓周之俗”不能反映平民百姓生活丰富多彩、古代迷信思想深入民间,排除AB项;“新生儿抓到纸笔,则最为满意”不能反映纸的发明促进教育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7. 从西域都护到伊犁将军,从宣政院到驻藏大臣,从澎湖巡检司到台湾府,上述机构的设置与变化,都体现了中国(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 政治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C. 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交流 D. 外交方面的冲突与危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从设置西域都护到伊犁将军,从宣政院到驻藏大臣,从澎湖巡检司到台湾府。”可知,材料展现了我国对边疆的有效管辖。这体现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交流,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外交,排除D项。故选A项。
8. 英雄历来是国家、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为了解英雄人物,感受英雄事迹,传承英雄精神,李华同学整理了如下资料,①处可填写的是( )
主题:___①____
林则徐 1839年禁烟运动
左宗棠 1878年收复新疆(除伊犁外)
刘铭传 1884年率部击退法军对台北的侵犯
邓世昌 1894年黄海海战中为国捐躯
A. 抵抗外辱,维护统一 B.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C. 边疆危机,维护独立 D. 反抗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表格信息可知,林则徐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刘铭传击退法国、邓世昌英勇捐躯,他们抵抗的对象都是外国侵略者,体现了近代林则徐等人抵抗外辱,维护统一,A项正确;洋务运动等体现了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左宗棠收复新疆、刘铭传抵御法国体现了边疆危机,禁烟运动不体现这一点,排除C项;林则徐等人都是封建官僚,不体现反封建,排除D项。故选A项。
9. 中国人民邮政为纪念某一事件发行了一组邮票。对该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 是制度变革的首次尝试
C.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D. 宣传了民主与科学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左图体现的是黄花岗起义,1910年,黄花岗起义爆发,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民;右图为湖北军政府,是武昌起义后建立的,综上体现的是辛亥革命,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C项正确;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的是洋务运动,排除A项;制度变革的首次尝试的是戊戌变法,排除B项;宣传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如图是关于20世纪40年代某一运动的照片。这场运动( )
A. 为发动百团大战奠定基础 B. 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带来曙光
C. 为中共七大召开准备条件 D. 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重要保障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40年代”和图片中农民分得土地,可知为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重要保障,D项正确;百团大战属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农民交租交息,不符合材料中农民分得土地,排除A项;材料中土地改革属于经济政策,而实现民主统一政治方面,排除B项;土地改革属于解放战争时期,而中共七大召开有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自给,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说明该时期的建设成就( )
A. 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B. 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
C. 实现了中国的工业化 D. 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探索中仍取得伟大成就,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B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才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建立了工业体系不代表实现了中国的工业化,我国改革开放后才实现工业化,排除C项;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三大改造,排除D项。故选B项。
12. 20世纪50年代万隆会议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0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原则;70年代联合国大会明确接受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说明( )
A. 中国主导世界发展方向 B. 国际机构解决事务争端方式单一
C. 和平任务已经彻底实现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认可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20世纪50年代万隆会议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0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原则;70年代联合国大会明确接受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得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D项正确;“中国主导世界发展方向”和“和平任务已经彻底实现”说法错误,排除AC项;“国际机构解决事务争端方式单一”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B项。故选D项。
13. 下面两幅示意图中,国王和总统在权力方面的共同点是( )
A. 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 都是实质上的国家元首
C. 权力都受到制约或限制 D. 都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国王和总统在权力方面的共同点”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幅图反映的是君主立宪制,第二幅图反映的是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在君主立宪制下,君主只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国王权力受限制。在三权分立的体制下,总统拥有行政权,受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故国王和总统权力都受到制约,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在君主立宪制下,君主只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国王权力受限制。在三权分立的体制下,总统拥有行政权,受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A项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英国国王没有实权,是形式上的国家元首,排除B项;国王没有掌握国家的行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4. 继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后,西方资本主义政府增强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说明( )
A. 国家政治制度决定经济发展的规律, B. 经济发展不受国家政治制度的约束
C. 经济政策的调整会改变国家的性质 D. 不同性质的国家制度都需改革完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继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后,西方资本主义政府增强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说明不管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都需要改革和完善经济政策,D项正确;国家政治制度决定经济发展的规律与现实不符,经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国家政治制度可以影响经济发展,但不能决定经济发展规律,排除A项; 经济发展不受国家政治制度的约束与题意不符,经济发展本身受到政治制度的约束和影响,排除B项;经济政策的调整不会改变国家的性质,会影响国家经济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5.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不断爆发群众性的反美运动,要求收回运河区主权。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这一结果( )
A. 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 B. 表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复存在
C. 鼓舞了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D. 标志着非洲国家摆脱殖民主义枷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巴拿马不断爆发群众性的反美运动,要求收回运河区主权。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可得出这一结果,维护了巴拿马的国家主权,鼓舞了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C项正确;巴拿马是拉丁美洲的,并不会提高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排除A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排除B项;巴拿马是拉丁美洲的,并不是非洲国家摆脱殖民主义枷锁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5分)
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第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45分。
16. 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下面是同学们以“探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展板,请你完成展板中的问题。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内涵,是激励中国人民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力量源泉。
展板一【经典永流传·重现重大史事】
(1)一组同学搜集到下列四幅组含红色文化的影视宣传海报,准备对其进行观影推荐。请你任选一部进行剧情解说。
电影名称:《建党伟业》 故事背景: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广泛传播、工人运动进一步开展。 拍摄目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隆重纪念党的诞生拍摄了这部电影。 电影名称: 故事背景: 拍摄目的:
(2)第二组同学展示了下边一组歌曲简谱,概括歌曲一、二、三传唱的意义,写出歌曲四创作的历史时期。
歌曲一 《过雪山草地》 歌曲二 《保卫黄河》
歌曲三 《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 歌曲四《春天的故事》
红色文化是党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综合体现,是当代中国人共同的历史、政治记忆,它不仅能增强国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能区别我们与他们,成为提升国家认同的精神资源。
——沈成飞《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内燃机,是凝聚社会的粘合剂,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部分,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造),社会主义建设(1950-1978)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设实践中,起到了强大的凝聚和激励作用。
——聂华瑞《论红色文化的功能》
(3)三组同学结合展板一的内容,搜集到两则材料,解读文中“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意义。
【答案】(1)【示例】电影名称:《建国大业》
故事背景: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团结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拍摄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作了主人,开始了人民民主的新纪元。为纪念新中国成立拍摄了这部电影。
(2)意义:歌曲一,表达了红军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鼓舞了红军长征必胜的革命信心。歌曲二,鼓舞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精神,成为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象征。歌曲三,表达了中朝人民并肩战斗的友谊,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坚强决心。
历史时期:改革开放时期。
(3)内涵: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传统文化:红色精神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如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
意义: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实干担当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中国共产党人所秉承的斗志和毅力,正是来源于对红色文化的继承,来源于对发展事业的执着,来源于对时代进步的担当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解说:首先,选择电影,如选择《建国大业》。其次,进行剧情解说,参照示例,结合所学知识从故事背景和拍摄目的等方面展开,如故事背景方面,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的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团结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拍摄目的方面,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的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作了主人,开始了人民民主的新纪元。为纪念新中国成立拍摄了这部电影。如选择其他电影,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说明即可。
【小问2详解】
意义:据歌曲一名称《过雪山草地》并结合所学长征的知识可知,歌曲一表达了红军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鼓舞了红军长征必胜的革命信心;据歌曲二名称《保卫黄河》并结合所学抗战的知识可知,歌曲二鼓舞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精神,成为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象征;据歌曲三名称《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并结合所学抗美援朝的知识可知,歌曲三表达了中朝人民并肩战斗的友谊,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坚强决心。
历史时期:据歌曲名称《春天的故事》并结合所学可知,《春天的故事》创作于1992年,因此是改革开放时期。
【小问3详解】
内涵:据材料“红色文化是党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综合体现”“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造),社会主义建设(1950-1978)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设实践中”可知,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传统文化;红色精神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如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
意义:据材料“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内燃机,是凝聚社会的粘合剂”可知,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实干担当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结合所学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人所秉承的斗志和毅力,正是来源于对红色文化的继承,来源于对发展事业的执着,来源于对时代进步的担当等。
17. 自古以来,广告与商业活动、政治、世俗生活等密切相关,且作为一种宣传形式折射出社会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的画作《南都繁会图卷》中,南京商业街市上的幌子性广告几乎涉及各行各业,诸如“南北果品”“药材”“弓箭”“布庄”等,甚至流动行医的郎中和走街串巷的算命先生,也开始有了固定的经营场所,分别挂起了“兼治杂症”和“卜卦命馆”之类的招牌。
——《南都繁会图》的城市写真
(1)简述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分析这一时期“幌子性广告几乎涉及各行各业”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条广告,声称“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据当时厂长刘伦宝回忆:从酝酿、讨论到诞生这个广告,我们前后总共花去了近3个月时间。8月5日,《人民日报》以头版头条的形式发表了《产销直接见面供需双方满意》的文章,并配发了专门的“编者按”:“宁江机床厂广告一登,情况大变,产品积压变产品畅销,产销脱节变双方满意。”但报纸上又刊登出了持反对意见的文章,认为我厂的做法“是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则相违背的”。
——摘编自陈晖《新中国第一个生产资料广告》
(2)根据材料二,简述该厂作出打广告这一决策的时代背景。分析广告刊登后出现不同看法的原因。
材料三 1872年,日本第一家专门代理电线杆广告的广告公司成立。电线杆广告这种传播方式醒目,容易让人们加深对广告的印象。创刊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些报纸上出现了新型的广告,在早期刊登的广告主要以书籍广告为主,尤其是介绍外国事物、科普知识的书籍广告。
——整理自《日本广告发展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在19世纪广告业发展的表现。分析其对日本社会产生哪些影响,
【答案】(1)反映了明代南京城商业繁荣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原因:明朝时期商业繁荣:商业竞争激烈:农耕文明的发展使社会物质财富得到极大的丰富等。
(2)背景:建国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统购统销存在弊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逐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
原因:建国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改革往往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等。
(3)表现:出现了电线杆广告、书籍广告;成立专门的广告公司:通过报纸刊登广告:采用电线杆广告加深人们对广告的印象等。
影响:有利于日本明治维新的实施,促进近代经济的发展:提倡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提倡文明开化:直接带动了广告业的兴起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现象:据材料一“南京商业街市上的幌子性广告几乎涉及各行各业……开始有了固定的经营场所”可知,反映了明代南京城商业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原因:据材料一“南京商业街市上的幌子性广告几乎涉及各行各业”并结合所学明朝经济发展的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商业繁荣,商业竞争激烈;结合所学明朝农业发展的知识可知,农耕文明的发展使社会物质财富得到极大的丰富等。
【小问2详解】
背景:结合所学可知,建国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统购统销存在弊端;据材料二“1979年6月25日”并结合所学改革开放的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逐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
原因:据材料二“报纸上又刊登出了持反对意见的文章”并结合所学可知,建国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左”倾思想的束缚依然存在;结合所学改革开放的知识可知,改革往往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等。
小问3详解】
表现:据材料三“1872年,日本第一家专门代理电线杆广告的广告公司成立……书籍广告为主”可知,出现了电线杆广告、书籍广告,成立专门的广告公司;据材料三“创刊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些报纸上出现了新型的广告”可知,通过报纸刊登广告;据材料三“电线杆广告这种传播方式醒目,容易让人们加深对广告的印象”可知,采用电线杆广告加深人们对广告的印象等。
影响:据材料三时间“1872年”“19世纪七八十年代”并结合所学明治维新的知识可知,有利于日本明治维新的实施,促进近代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三“介绍外国事物、科普知识的书籍广告”可知,提倡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提倡文明开化;据材料三“日本第一家专门代理电线杆广告的广告公司成立”可知,直接带动了广告业的兴起等。
18. 大国的兴衰更替,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质学知识问题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五年计划要求土地集体化,但农业集体化的产量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这是因为、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因而使农业处于挨饿的状态。不过,苏联农业的主要因难还是来自莫斯科的极度控制。与农场不同,计划经济下的大多数工厂主要归政府所有,由政府经营。到一五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产量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是沿着一条独特的道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复兴并还步赢得胜利的。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 毛泽东作出了最卓越的贡献。
——摘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员《中国共产党简史》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造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告
材料三 多极化显出现加速形成的趋势,但毕竟还未正式形成。世界主要大国仍在进行深层次的战略调整,大国之间的力量中比及相互关系还未完全定位,多极化格局形成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变数,因为未来多级化格局是否就是五大力量中心或五极,尚需继续观察,不过,多疑化作为一种历史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摘编自陈思,杜正艾《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及后冷战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一五计划”的特点,并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别举例说明两个“革命”的不同内涵。
(3)根据材料三,简述多极化加速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何理解“多极化作为一种历史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答案】(1)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编制和实施五年计划;牺牲农业;时间短速度快公有化程度高等。
影响:一方面促进了苏联工业产量上升,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农业长期停滞,制约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2)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攻打中心城市失败,毛泽东带领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国情,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会议之后,中共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3)原因: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日本在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俄罗斯致力于国家复兴,力求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等。
理解:多个力量中心的出现给予美国“单极世界”有力的制约;经济上看,国际经济力量对比会逐渐出现相对均衡化;政治上看,由一个国家主宰世界事务不符合多样性世界的内在发展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据材料一“苏联农业的主要因难还是来自莫斯科的极度控制”可知,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据材料一“苏联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可知,编制和实施五年计划;据材料一“因而使农业处于挨饿的状态”可知,牺牲农业;据材料一“到一五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产量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可知,时间短速度快公有化程度高等。
影响:据材料一“到一五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产量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可知,一方面促进了苏联工业产量上升,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结合所学可知,另一方面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农业长期停滞,制约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小问2详解】
据材料二“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作出了最卓越的贡献”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攻打中心城市失败,毛泽东带领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国情,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据材料二“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造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并结合所学改革开放的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会议之后,中共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小问3详解】
原因:据材料三“世界主要大国仍在进行深层次战略调整,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及相互关系还未完全定位”并结合所学世界多极化的知识可知,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日本在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俄罗斯致力于国家复兴,力求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等。
理解:据材料三“多极化作为一种历史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可知,多个力量中心的出现给予美国“单极世界”有力的制约;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上看,国际经济力量对比会逐渐出现相对均衡化,政治上看,由一个国家主宰世界事务不符合多样性世界的内在发展等。
19. 水陆交通的建设与发展,与国家治理、经济交流、社会发展等有着密切关系,需求师以“历史上水陆交通的发展”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 【陆路交通——助力国家治理】
(1)交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分别简述元朝、罗马帝国是如何强化交通建设的。这些举措产生了哪些共同影响?
元朝建立以后,元世祖又将驿站制度推行到国力所及的一切地区。当时,以火都为中心,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驿道。全国共设有驿站约1500处,分陆站和水站。驿站的设置,大大促进了国内交通的发展,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政治联系,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
——摘编自《元朝简史》
为了管理辽阔的模城,罗马帝国建有一套完整的道路系统。主要道路上每隔12公里设一个驿站,每个驿站都备有快马、信使以及供政府官员使用的马车和马车夫。驿站有大、小之分.大都站提供的服务设施很齐全,小驿站只是中转站。
——摘编自王云庆、毕牧《秦汉马罗马帝国文书驿传制度比较研究》
任务二 【水路交通——促进交流发展】
(2)地图直观呈现历史现象。观察下面两幅地图,比较两次航海事件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两者本质不同的根源。
任务三 【交通成果——见证社会发展】
(3)交通的状况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请分别选取年代尺上中外事件各一例,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表述完整)
【答案】(1)元朝:将驿站制度推广到全国各地,以大都为中心,修建了驿道,分为陆站和水站;罗马帝国:在主要道路上设立驿站,驿站有大小之分,大驿站服务设施齐全,小驿站是中转站,驿站备有快马、信使等。
影响:促进了国内交通的发展;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政治联系;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等。
(2)不同之处:图一是集中在亚非地区的区域性海上航线;图二是涉足亚欧美非诸洲的全球性海上航线。
根源:经济基础不同,新航路开辟是在资本主义萌发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满足资本主义对市场、资本的需要而进行的:中国当时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发,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和加强海外联系。
(3)示例:交通改善促进经济发展
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密切,古今中外都注重改善交通。
隋朝开凿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千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巩固统治。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英国人史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德国人本茨制造了以内燃机驱动的汽车,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汽车开始成为中等收入家庭的交通工具,缩短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便利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总之,中外交通的改善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强化交通建设:根据任务一材料“元朝建立以后,元世祖又将驿站制度推行到国力所及的一切地区。当时,以火都为中心,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驿道。全国共设有驿站约1500处,分陆站和水站。”得出:元朝将驿站制度推广到全国各地,以大都为中心,修建了驿道,分为陆站和水站;根据根据任务一材料“罗马帝国建有一套完整的道路系统。主要道路上每隔12公里设一个驿站,每个驿站都备有快马、信使以及供政府官员使用的马车和马车夫。驿站有大、小之分.大都站提供的服务设施很齐全,小驿站只是中转站。”得出:罗马帝国在主要道路上设立驿站,驿站有大小之分,大驿站服务设施齐全,小驿站是中转站,驿站备有快马、信使等。共同影响:根据任务一材料“驿站的设置,大大促进了国内交通的发展,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政治联系,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得出:促进了国内交通的发展;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政治联系;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等。
【小问2详解】
不同之处:根据任务二“图一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信息可得出:图一是集中在亚非地区的区域性海上航线;根据任务二“图二 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信息可得出:图二是涉足亚欧美非诸洲的全球性海上航线。根源:根据所学知识,从欧洲和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不同可归纳为:新航路开辟是在资本主义萌发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满足资本主义对市场、资本的需要而进行的:中国当时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发,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和加强海外联系。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按题目要求:自拟题目,史实正确,表述完整即可。示例:首先根据任务三交通成果“隋朝京杭大运河”“1825年蒸汽机车正式试车”等可得出:题目:交通改善促进经济发展。其次,结合隋朝开凿了大运河的概况、影响、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的影响、蒸汽机车正式试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如:隋朝开凿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千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巩固统治。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英国人史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德国人本茨制造了以内燃机驱动的汽车,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汽车开始成为中等收入家庭的交通工具,缩短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便利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最后,进行小结。如:总之,中外交通的改善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