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精选期末高频考题100题·选择题
明朝的统治
1.(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三字经》有“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的记载,其描述的历史史实是( )
A.阿骨打建立大金 B.赵匡胤建立宋朝
C.朱元璋建立明朝 D.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2.(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据统计,洪武十七年9月14日到21日,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的事务达411件,平均每天要处理的公文达207份。造成朱元璋政务繁重的主要原因是( )
A.明朝统治腐败 B.农民起义爆发
C.锦衣卫的设立 D.宰相制度废除
3.(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设立这一“祖训”的目的是( )
A.加强民族交往 B.加强君主专制
C.招揽统治人才 D.削弱宰相权利
4.(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为加强皇权,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上文反映的史实是( )
A.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B.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C.文字狱的迭兴 D.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设置
5.(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宋濂)尝与客饮,帝(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倒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与这一现象的出现相关的是( )
A.设立锦衣卫 B.废除丞相制度
C.设置军机处 D.大兴文字狱
6.(2023·江苏省镇江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太祖朱元璋“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有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太可怕了! ”这些是由于明朝哪项措施带来的后果( )
A.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B.大兴文字狱
C.废除丞相 D.设军机处
7.(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锦衣卫印”图反映明朝为加强君主专制实行( )
A.厂卫制度 B.特务制度 C.廷杖制度 D.八股取士
8.(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小刚在一本课外读物中看到“八股取士”这个词语,他根据所学知识给出如下解释,请你找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
A.考生可以发挥自己的见解 B.题目选自“四书”“五经”
C.答卷的行文格式是八股文 D.考中的考生大多是皇帝奴仆
9.(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的科举考试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
A.使科举考试绝对的公平公正 B.不利于制定统一评分标准
C.推动了明朝教育事业的发展 D.制约了社会的创新精神
10.(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情节,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该作品有力地批判了( )
A.八股取士的毒害 B.朝廷政治的腐败
C.土地兼并的危害 D.市民文化的没落
11.(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规定,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答题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以“八股”为答卷格式。这种变化( )
A.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B.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C.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D.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创新思想
12.(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此举( )
A.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B.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C.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D.有利于选拔有才学的人
13.(2023·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太祖时期编成《孟子节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书中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非臣子宣言”的内容尽行删去,不准学习。这反映了明初( )
A.八股取士出现 B.君主专制强化
C.关注学术发展 D.反对儒家思想
14.(2023·江苏省常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明朝时“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明朝八股文的危害是( )
A.扼杀人才,禁锢思想 B.提高了选官标准
C.轻视门第,注重人才 D.规范了考试形式
明朝的对外关系
15.(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扬帆9万里,足迹遍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中华文明远播四海。”这描述的是( )
A.玄奘西行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16.(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海与帝国:明清时代》中谈到:作为帝国的整体事业来看,远征的实质性成果是,以此为契机,南洋各政权开始向明朝派出朝贡使者。材料中的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 )
A.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 B.密切了与东南亚的关系
C.推动了航海技术的进步 D.开拓了帝国的领土范围
17.(2023·江苏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它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壮举,结束了此前中国与非洲之间的联系由阿拉伯人中转的局面,在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材料描述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游天竺 C.郑和下西洋 D.鉴真东渡日本
18.(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历史地图有助于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该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带有强烈经济目的 B.旨在彰显明朝国威
C.增进中欧友好往来 D.大力开拓海外市场
19.(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在一次探究性学习中,有位同学收集和整理了以下图片素材。据此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丝绸之路 鉴真东渡 郑和下西洋
A.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B.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C.宗教的传播与影响 D.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20.(2023·江苏省泰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郑和船队到达各国,先会见当地国王,表达明朝与他们通好的意愿,然后与当地居民和平贸易。郑和航海期间,许多国家的首脑和使臣,搭乘中国宝船来华访问。材料表明郑和远航( )
A.规模浩大时间跨度长 B.发展了与各国之间友好关系
C.促进了明朝经济发展 D.使世界开始连成了一个整体
21.(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反映的是( )
A.丝绸之路 B.宋代海外贸易 C.郑和下西洋 D.明朝的海禁
22.(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些地名以“三宝”命名,如泰国的“三宝城”,马来西亚的“三宝镇”,爪哇的“三宝井”,新加坡的“三宝山”。与这一现象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郑和下西洋 B.玄奘西行 C.蒙古族西征 D.鉴真东渡
23.(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考古学者在非洲肯尼亚的曼达岛发现了埋藏在地下长达600年的中国古钱币,钱币上有“永乐(明成祖年号)通宝”字样,它们能够印证( )
A.鉴真东渡 B.张骞通西域 C.玄奘西行 D.郑和下西洋
24.(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集团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被时人称为“倭寇”。明朝中后期,为扫清东南沿海的“倭患”,明朝军民英勇作战,在抗倭斗争中战功卓著,被称为伟大的民族英雄的爱国将领是( )
A.郑成功 B.戚继光 C.岳飞 D.文天祥
25.(2023·江苏省泰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国现代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曾在《游于山戚公祠》中写道:“于山岭上戚公祠,浩气仍然溢两仪。但使南疆猛将在,不教倭寇渡江涯。”郁达夫歌颂的历史人物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
A.平定东南沿海倭患 B.维护民族团结
C.收复祖国宝岛台湾 D.抗击沙俄侵略
26.(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某同学在整理一位历史人物的笔记时,提炼出三个关键词:“倭患”“鸳鸯阵”“九战九捷”。据此判断,他研究的历史人物是( )
A.郑成功 B.岳飞 C.李自成 D.戚继光
27.(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的殖民者是( )
A.葡萄牙 B.西班牙 C.俄国 D.英国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28.(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这部书“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实该物理”,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它的作者是( )
A.李时珍 B.华佗 C.张仲景 D.宋应星
29.(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天工开物》的作者是( )
A.徐光启 B.宋应星 C.施耐庵 D.吴承恩
30.(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该城市是在明成祖朱棣时开始大规模营建的,它由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组成,整个平面呈‘凸’字形,其中,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材料中的城市是( )
A.北京 B.南京 C.洛阳 D.西安
31.(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与下表内容相关的著作是( )
作者:李时珍
内容:记载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书中对各种药物进行分类,详细介绍其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
地位: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
32.(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一些物种。如据徐光启记载“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上述内容应该出现在( )
A.《本草纲目》 B.《齐民要术》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33.(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时期,丝织品中的云锦最为名贵,所有“寸锦寸金”的说法,如果想要了解云锦的制作工艺,可以在当时的工艺百科全书中查到,该书的作者是( )
A.徐光启 B.宋应星 C.毕昇 D.王祯
34.(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小说是明清时期最突出的文学成就,众多的典型形象和情节深入人心。下列人物情节与作品搭配错误的是( )
A.三顾茅庐——《三国演义》 B.大闹天宫——《西游记》
C.桃园结义——《水浒传》 D.黛玉葬花——《红楼梦》
35.(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时期丝制品中“云锦”最为名贵,素有“寸锦寸金”的说法。想要了解“云锦”的制造工艺可以查阅“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该书是( )
A.《农政全书》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天工开物》
36.(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中后期,某学者吸收西方科学知识,总结传统科技经验,编写了一部关于谷类和棉麻作物栽培、食品加工、制盐、冶铸等方面的科技巨著。该书是( )
A.《天工开物》 B.《本草纲目》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37.(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它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它”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长城 D.紫禁城
38.(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为明北京城平面图,北京城以宫城为中心,由唯一的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对称展开。明北京城的这一设计突出显示( )
A.打破坊市界限 B.封建统治衰落
C.城防工事先进 D.皇权至高无上
39.(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蓄积深厚。以下文化成就与人物搭配恰当的是( )
A.蔡伦——活字印刷术 B.司马迁——《资治通鉴》
C.徐光启——《农政全书》 D.吴承恩——《红楼梦》
40.(2023·江苏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元末明初,一些文人开始用白话创作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这些都是在群众集体创作的基础上,经过作家加工再创造而完成的。这体现了( )
A.世俗价值观成为社会主流 B.文学形式日益多样化
C.文化发展日趋平民化 D.小说的文学价值得到社会认同
41.(2023·江苏镇江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关于明朝科技著作《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广泛吸收西方科学技术成果 B.都对传统经验与技术进行了总结
C.都对手工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 D.都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2.(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伤寒咽痛。用甘草二两,蜜水灸过,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最有可能搜集并记载该处方的人是( )
A.贾思勰 B.毕昇 C.李时珍 D.宋应星
43.(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的故事均取材于我国的一部古典名著。这部作品是( )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水浒传》 D.《牡丹亭》
44.(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与《伤寒杂病论》同属于一个领域的著作是( )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农政全书》
45.(2023·江苏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代某著作在对前人的农书和有关农业的文献进行系统摘编译述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在农业和水利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撰写而成。该著作是(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46.(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北京城:宫城在中央,是皇帝居住地,皇城在宜城的外面,是统治者居住地;内城在皇城的外面,设中央官署等:外城在内城的南面,此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意在突出( )
A.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B.宫殿宏伟壮观的景象
C.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 D.紫禁城建筑的时代感
明朝的灭亡
47.(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清代《米脂县志》记载:“明末李自成,银川驿之马夫耳。因裁驿站、饥荒,无所得食,奋臂一呼,卒至土崩,不可救!”这记述了李自成起义的( )
A.原因 B.经过 C.特点 D.地位
48.(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这里的“关”指的是( )
A.函谷关 B.玉门关 C.嘉峪关 D.山海关
49.(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迎闯王”“拜闯王”是因为闯王( )
A.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B.完成了国家统一
C.推翻了长达276年的明王朝 D.阻止了清军入关
50.(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这首歌谣中的“闯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他是( )
A.陈胜 B.吴广 C.黄巢 D.李自成
51.(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小明同学在笔记本上记道:“陕西”“均田免赋”“大顺”“崇祯”。他探究的学习板块是( )
A.隋末农民起义 B.黄巢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清兵人关
52.(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末流行这样的歌谣:“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以下史实与之直接相关的是( )
A.崇祯帝自缢 B.努尔哈赤统一女真
C.李自成起义 D.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53.(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土地和赋税是农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在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中,提出“均田免赋”口号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巢起义 C.元末农民起义 D.李自成起义
54.(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历史学家郭沫若这样评价李自成:“他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他的主要事迹正确的是( )
A.提出了“仁政”主张 B.建立了“后梁”政权
C.推翻了明朝统治 D.阻止了清军入关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55.(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清朝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后,“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地处理民族关系。以下最能体现这种理念的是( )
A.签订《尼布楚条约》 B.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确立册封达赖和班禅制度
56.(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民族精神是激发中华民族砥砺奋进的精神动力,下列诗句反映出两位人物共同的思想情怀是( )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神不自由。 ——戚继光《凯歌》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复克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复台》
A.坚定信念,艰苦奋斗 B.勇于创新,敢于探索
C.勤劳朴素,乐于奉献 D.抗击外敌,捍卫主权
57.(2023·江苏省常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是多样的,而且比较灵活,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下列处理民族关系史实图片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①④③ D.③①④②
58.(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雍正皇帝明确指出“从俗从宜”“从安其俗”,强调了不应该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由此可知清朝统治者( )
A.有力平定边疆叛乱 B.治理边疆“因俗而治”
C.设置机构巩固边疆 D.致力于开发边疆地区
59.(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历史观点是作者对于某个历史事件阐述自己的观点,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台湾府的设置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B.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C.清朝在西北设置伊犁将军 D.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60.(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表内容选自某学生的历史课笔记,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方位 史实
东南地区 清朝设置台湾府
西南地区 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西北地区 平定噶尔丹、大小和卓等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东北地区 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A.中华早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B.传统文明的转型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D.繁荣开放的时代
61.(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1727年,清朝开始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这表明( )
A.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明显强化 B.驻藏大臣的实权已变得越来越小
C.驻藏大臣全权管理西藏政教事务 D.清朝政府重点掌管西藏地方军务
62.(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如下示意图中①处应填( )
A.设置澎湖巡检司 B.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C.设置台湾府 D.设置伊犁将军
63.(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雅克萨之战”“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台湾府的设立”“顺治册封达赖喇嘛”“设立伊犁将军”反映的主题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D.明清抗击外来侵略斗争
64.(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康熙帝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台湾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了郑氏的请求。康熙帝此举( )
A.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B.挫败了外来势力对台湾的入侵
C.促进了同台湾的交往 D.加强了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联系
65.(2023·江苏省泰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我国疆域版图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观察下列四幅疆域图,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概括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
A.中外交往不断扩大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集权统治面临危机 D.农作物的推广与农业人口的增长
66.(2023·江苏省常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沙皇俄国扰我黑龙江一带...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17世纪中期,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进行了雅克萨之战。经平等协商,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尼布楚条约》
C.《雅克萨条约》 D.《北京条约》
67.(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史景迁说:“如果要交朋友我会选择康熙皇帝……他有帝国设计,他也是第一个一对一接见西方人的皇帝。”下列选项与康熙帝的“帝国设计”无关的是( )
A.设置台湾府 B.派戚继光抗倭
C.组织雅克萨之战 D.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68.(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以下史实的共同作用是( )
A.维护了国家权益 B.加强了边疆管辖
C.促进了南北交流 D.巩固了清朝统治
69.(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历史离我们很近,我们可以从文物和遗存中感受到历史演进的脉搏。下列文物和遗存反映的主题是( )
清朝顺治皇帝赐给五世达赖的金册 金奔巴瓶 新疆伊犁将军府 雅克萨反击战使用的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70.(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关于明朝时期经济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玉米、马铃薯等欧洲作物传入我国 B.苏州是明代的经济中心
C.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D.出现晋商、徽商等商帮
71.(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18世纪,“山西票号”在全国各地开设分号,后来还在新加坡、日本和俄罗斯设立了办公机构。这反映了清朝前期( )
A.商帮实力雄厚 B.手工工场出现
C.人口增长过快 D.市民生活丰富
72.(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有学者认为:“明中后期工业文明因素的发育在许多方面都比欧洲国家优越,但清前期治国者并未顺应工业文明萌动的趋向,而是立足于承袭两千多年农耕文明的运势”。这说明清时期社会转型失败的原因是( )
A.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B.手工业水平落后
C.君主专制禁锢思想 D.政府的财政危机
73.(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正德年间,苏州吴江有7个市镇,至清朝乾隆年间,已有18个市镇。吴江市镇的大量涌现主要得益于( )
A.人口的迅速增长 B.著名商帮的出现
C.对外贸易的刺激 D.商品经济的发展
74(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末年,人口锐减。清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5亿。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B.手工工场走向成熟
C.种植技术得到改进 D.商业繁荣商帮兴起
75.(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以下是清朝前期人均占有耕地情况简表。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与表中的趋势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是( )
清朝年号 年代 人均耕地(亩)
康熙二十年 1673 27.92
乾隆十八年 1753 6.89
乾隆三十一年 1766 3.56
A.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B.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C.人口数量急剧增加 D.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76.(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其中实力最强、人数最多的两大地域性商人集团是( )
A.徽商与浙商 B.晋商与徽商 C.苏商与鲁商 D.鲁商与晋商
77.(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为清代直隶(今京津地区、河北大部)耕地总面积与人均耕地情况。据此可知,清代( )
A.推广精耕细作 B.人地矛盾激化
C.种植高产作物 D.推行垦荒政策
78.(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我国古代人口在明清时期进入大增长时期,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我国人口占到世界人口的1/3。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
①采取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②玉米甘薯的普遍种植
③大量原始荒地森林被开垦 ④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9.(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属于明朝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是( )
A.曲辕犁和筒车发明与使用 B.引进占城稻、甘薯等高产作物
C.苏州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D.商贸活动频繁出现有名的商帮
80.(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影视作品往往能折射出历史的冰山一角。电视剧《乔家大院》讲述的是清朝时期山西祁县商界英才乔致庸的故事。剧中主人公应属于( )
A.徽商 B.晋商 C.闽商 D.赣商
81.(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历史上某一时期“大量荒地被开垦,粮食产量有明显提高;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普遍种植;棉花、烟草、茶叶是主要的经济作物。”材料中的“时期”是指(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82.(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表反映1661-1776年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其原因是( )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 5493576
1685年 6078430
1724年 6837914
1766年 7414495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城市坊市界限逐步打破
C.从越南引进高产占城稻 D.开始引进美洲的农作物
83.(2023·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史实”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史论”是对历史的解释和评价。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
A.明代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奠定基础 B.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
C.手工棉纺织业在明代从南方推向了北方 D.明代出现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
84.(2023·江苏省常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面积549万余顷,到乾隆三十一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741万余顷。这反映了清前期( )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商品经济十分活跃
C.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85.(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历史课上,老师在黑板写下“玉米、甘薯、花生”等关键词,由此判断最早出现在(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86.(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清朝时,社会上流传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这反映出( )
A.白银广泛流通 B.官吏大肆贪污
C.贫富分化严重 D.思想文化专制
87.(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梁廷楠的《粤海关志》记载:因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澳门矣”,1757年关闭其他港口,只留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这表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主要目的是( )
A.禁止对外贸易 B.增加关税收入
C.抵制外来侵略 D.提高军事实力
88.(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是历史老师上课时的板书提纲,根据内容判断,这一版块的复习主题是( )
一、焚书坑儒 二、独尊儒术 三、八股取士 四、文字狱
A.文化艺术的繁荣 B.科举教育的推行
C.国家机构的改革 D.思想控制的加强
89.(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从下列图片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是( )
A.思想控制加强 B.相权不断强化
C.君主专制强化 D.地方权力削弱
90.(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嘉庆帝在给两广总督颁发的谕旨中说“朕从来不贵珍奇,不爱玩好,乃天性所禀,非骄情虚饰,粟米布帛,乃天地养人之物,家所必需。至于钟表,不过为考察时辰之用,小民无此物者甚多,又何曾废其起晚息之恒业乎?尚有自鸣鸟等物,更如粪土矣。当知此意,勿令外夷巧取,渐希淳朴之俗”。这体现了( )
A.皇帝的贤能 B.盲目排外的态度
C.清朝的繁荣 D.明清时期对外交往频繁
91.(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为了防止皇权的旁落,专制君主需要不断调整、分散中枢组织的权力,这是导致中枢组织不断变化,以致名实不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枢组织”权力不断弱化,最“名实不副”的是设立( )
A.驻藏大臣 B.中书省 C.御史台 D.军机处
92.(2023·江苏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清政府规定,出海商人必须于三年之内回国,否则不许入籍。严厉限制出海贸易商船装载货物的种类和数量。这体现出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是( )
A.文化专制 B.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鼓励贸易
93.(2023·江苏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清朝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雍正帝因此将其革职,又派人查他的诗集,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其治罪。这反映清朝前期( )
A.大兴文字狱 B.八股取士 C.尊崇儒术 D.焚书坑儒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94.(2023·江苏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一部是( )
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水浒传》 D.《西游记》
95.(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史论结合是历史思维的基本要求。下图应填入的正确陈述是( )
①京剧日臻完善 ②郑板桥等八位画家活跃扬州
③《三国演义》创作完成 ④《马可·波罗行纪》成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6.(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著作按其成书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曹雪芹的《红楼梦》 ②关汉卿的《窦娥冤》
③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A.②③④① B.③②④① C.④③②① D.④②③①
97.(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不同时代其文学的主流行式有所不同。下表信息说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
汉赋 群窈窕之华丽,嗟内顾之所观。
唐诗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元曲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
明清小说 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A.流行形式的不同源于地域不同 B.不同文学形式之间互相影响
C.呈现出了平民化、世俗化趋势 D.明清小说受到最广泛的欢迎
98.(2023·江苏省泰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某校准备编写《多姿多彩的历史世界——文学篇》校本教材,梳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成就,书稿目录如表,请你为横线处选择恰当的标题( )
多姿多彩的历史世界——文学篇
第一节 淳朴厚重,悲愤凄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二节 以景衬情,轻灵新巧——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第三节 呼应现实,爱憎分明——关汉卿《窦娥冤》
第四节 ____
A.人物传神,富有个性——顾恺之《洛神赋图》
B.刚柔兼备,收放自如——钟繇《宣示表》
C.鸿篇巨制,生动传神——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D.多元兼容,雅俗共赏——曹雪芹《红楼梦》
99.(2023·江苏省镇江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它是18世纪下半叶经徽调、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调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于(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00.(2023·江苏省常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文学艺术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下列属于清代文学艺术成就的是
A.《窦娥冤》和秦腔 B.《水浒传》和昆曲
C.《红楼梦》和京剧 D.《西游记》和汉调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精选期末高频考题100题·选择题
明朝的统治
1.(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三字经》有“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的记载,其描述的历史史实是( )
A.阿骨打建立大金 B.赵匡胤建立宋朝
C.朱元璋建立明朝 D.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和结合所学知识,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C项正确;阿骨打建立大金,与材料反映的明朝建立无关,排除A项;赵匡胤建立宋朝,与材料反映的明朝建立无关,排除B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与材料反映的明朝建立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据统计,洪武十七年9月14日到21日,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的事务达411件,平均每天要处理的公文达207份。造成朱元璋政务繁重的主要原因是( )
A.明朝统治腐败 B.农民起义爆发
C.锦衣卫的设立 D.宰相制度废除
【答案】D
【详解】题干材料反映了朱元璋的政务负担繁重,结合所学知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这一变化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但也丧失了宰相制度的积极作用,D项正确;“政治腐败”不是朱元璋政务繁重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在明朝初年,没有农民起义,排除B项;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设立这一“祖训”的目的是( )
A.加强民族交往 B.加强君主专制
C.招揽统治人才 D.削弱宰相权利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可知,明太祖朱元璋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加强君主专制。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明朝明太祖废除了丞相,把中央的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B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明朝加强中央集权,未涉及加强民族交往,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明朝加强中央集权,未体现招揽统治人才,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明朝加强中央集权,未阐述削弱宰相权利,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为加强皇权,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上文反映的史实是( )
A.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B.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C.文字狱的迭兴 D.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设置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根据材料“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机构,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对百官和京城百姓不放心,特别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B项正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是北宋时期的措施,材料没有涉及,A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明朝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文字狱的迭兴无关,C项错误;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中国清代前期满族宗王、八旗、贝勒等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 又称“国议”,它创建于皇太极崇德二年,D项错误.故选B项。
5.(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宋濂)尝与客饮,帝(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倒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与这一现象的出现相关的是( )
A.设立锦衣卫 B.废除丞相制度
C.设置军机处 D.大兴文字狱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朱元璋通过密使侦视宋濂的生活,结合所学知识,明朝时期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锦衣卫,后来明成祖成东厂,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A项正确;废除丞相制度,与材料反映的设立锦衣卫无关,排除B项;清朝设立军机处,排除C项;清朝时期大兴文字狱,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3·江苏省镇江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太祖朱元璋“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有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太可怕了! ”这些是由于明朝哪项措施带来的后果( )
A.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B.大兴文字狱
C.废除丞相 D.设军机处
【答案】A
【详解】明朝设置厂卫特务机构,负责对臣民进行监视和侦查,使得官员没有隐私权。由材料“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太可怕了!”,可知指明朝设置厂卫特务机构,A项正确;清朝时期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强化,排除BD项;明代废除丞相是加强君权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A项。
7.(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锦衣卫印”图反映明朝为加强君主专制实行( )
A.厂卫制度 B.特务制度 C.廷杖制度 D.八股取士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实行特务统治,建立厂卫制度以强化专制独裁统治,锦衣卫是厂卫特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A项正确,排除B项;廷杖制度是皇帝处罚大臣的一种特殊刑罚,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八股取士是明朝的选官方式,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小刚在一本课外读物中看到“八股取士”这个词语,他根据所学知识给出如下解释,请你找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
A.考生可以发挥自己的见解 B.题目选自“四书”“五经”
C.答卷的行文格式是八股文 D.考中的考生大多是皇帝奴仆
【答案】A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明朝对科举考试的文体格式有着严格的限制,答卷的行文格式是八股文。科举考试的题目选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而考生为了中举,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所以科举考试中考生不可以发挥自己的见解,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八股取士题目选自“四书”“五经”说法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八股取士答卷的行文格式是八股文,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八股取士考中的考生大多是皇帝奴仆说法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9.(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的科举考试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
A.使科举考试绝对的公平公正 B.不利于制定统一评分标准
C.推动了明朝教育事业的发展 D.制约了社会的创新精神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不准考生发挥自己的见解,称为“八股文”,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束缚了人的思想,制约了社会的创新精神,D项正确;科举考试并没有实现绝对的公平公正,排除A项;材料内容有利于制定统一评分标准,排除B项;八股取士不利于推动了明朝教育事业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情节,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该作品有力地批判了( )
A.八股取士的毒害 B.朝廷政治的腐败
C.土地兼并的危害 D.市民文化的没落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情节,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由此可知《范进中举》说明了当时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迫害。明清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命题范围只能在四书五经,学生不能有自己的见解,考生所论述的内容必须遵循宋朝朱熹所著的《四书集注》观点。《范进中举》有力地批判了八股取士的毒害,A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未体现朝廷政治的腐败,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未涉及土地兼并,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未阐释市民文化的没落,排除D项。故选A项。
11.(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规定,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答题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以“八股”为答卷格式。这种变化( )
A.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B.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C.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D.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创新思想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的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八股取士也是明朝君主专制在科举制度上的体现,八股文严重脱离实际,禁锢知识分子的创新思想,只是最有利于选拔皇帝旨意的奴仆,科举制的其他优点反而被严重削弱了,D项正确;八股取士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文学艺术的发展,排除A项;八股取士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排除B项;八股取士与政府的办事效率提高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此举( )
A.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B.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C.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D.有利于选拔有才学的人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B项正确;八股文形式呆板,不利于文学艺术的发展,排除A项;八股取士与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无关,排除C项;八股取士不利于选拔有才学的人,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3·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太祖时期编成《孟子节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书中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非臣子宣言”的内容尽行删去,不准学习。这反映了明初( )
A.八股取士出现 B.君主专制强化
C.关注学术发展 D.反对儒家思想
【答案】B
【详解】据材料可知,“明太祖时期编成《孟子节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并将书中《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非臣子所宣言’的内容尽行删去,不准学习”,这反映了加强对人民言论的控制,加强了君主专制,B项正确;八股取士出现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明太祖时期对作为科举考试的《孟子节文》一些内容进行删除”,而不是关注学术发展,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反对儒家思想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4.(2023·江苏省常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明朝时“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明朝八股文的危害是( )
A.扼杀人才,禁锢思想 B.提高了选官标准
C.轻视门第,注重人才 D.规范了考试形式
【答案】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只攻“四书”“五经”,不求实际学问,八股取士扼杀了人才,禁锢了思想,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明朝八股文的危害是扼杀人才,禁锢思想,A项正确;轻门第,重人才、提高了选官和用人的标准是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排除BC项;规范了考试形式不属于八股文的危害,排除D项。故选A项。
明朝的对外关系
15.(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扬帆9万里,足迹遍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中华文明远播四海。”这描述的是( )
A.玄奘西行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远航,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中华文明远播四海,C项正确;玄奘西游从陆路到达印度,不符合“足迹遍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30多个国家和地区”,排除A项;郑成功收复台湾,不符合“足迹遍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30多个国家和地区”,排除B项;戚继光抗倭主要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不符合“足迹遍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30多个国家和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16.(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海与帝国:明清时代》中谈到:作为帝国的整体事业来看,远征的实质性成果是,以此为契机,南洋各政权开始向明朝派出朝贡使者。材料中的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 )
A.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 B.密切了与东南亚的关系
C.推动了航海技术的进步 D.开拓了帝国的领土范围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作为帝国的整体事业来看,远征的实质性成果是,以此为契机,南洋各政权开始向明朝派出朝贡使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密切了与东南亚的关系,B项正确;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与新航路开辟相关,与题干内容“作为帝国的整体事业来看,远征的实质性成果是,以此为契机,南洋各政权开始向明朝派出朝贡使者”不符,排除A项;北宋时期指南针的发明,推动了航海技术的进步,与题干内容“作为帝国的整体事业来看,远征的实质性成果是,以此为契机,南洋各政权开始向明朝派出朝贡使者”不符,排除C项;开拓了帝国的领土范围,不符合明朝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7.(2023·江苏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它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壮举,结束了此前中国与非洲之间的联系由阿拉伯人中转的局面,在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材料描述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游天竺 C.郑和下西洋 D.鉴真东渡日本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结束了此前中国与非洲之间的联系由阿拉伯人中转的局面,在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结束了此前中国与非洲之间的联系由阿拉伯人中转的局面,在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壮举,C项正确;张骞通西域、玄奘西游天竺、 鉴真东渡日本没有改变此前中国与非洲之间的联系由阿拉伯人中转的局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8.(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历史地图有助于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该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带有强烈经济目的 B.旨在彰显明朝国威
C.增进中欧友好往来 D.大力开拓海外市场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图片“郑和航海路线”,可知该事件应是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结合所学知识,郑和下西洋旨在显示明朝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B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地区的友好往来,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旨在显示明朝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并没有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排除D项。故选B项。
19.(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在一次探究性学习中,有位同学收集和整理了以下图片素材。据此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丝绸之路 鉴真东渡 郑和下西洋
A.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B.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C.宗教的传播与影响 D.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朝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可见题干探究的主题是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中国古代奉行和平友好的对外政策,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制度变革,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外交流,不是民族交流,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与宗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0.(2023·江苏省泰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郑和船队到达各国,先会见当地国王,表达明朝与他们通好的意愿,然后与当地居民和平贸易。郑和航海期间,许多国家的首脑和使臣,搭乘中国宝船来华访问。材料表明郑和远航( )
A.规模浩大时间跨度长 B.发展了与各国之间友好关系
C.促进了明朝经济发展 D.使世界开始连成了一个整体
【答案】B
【详解】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渐繁荣,国力雄厚,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根据材料“郑和船队到达各国,先会见当地国王,表达明朝与他们通好的意愿,然后与当地居民和平贸易。郑和航海期间,许多国家的首脑和使臣,搭乘中国宝船来华访问”可知,郑和远航发展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郑和远航规模浩大,排除A项;郑和远航没有促进明朝经济发展,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排除D项。故选B项。
21.(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反映的是( )
A.丝绸之路 B.宋代海外贸易 C.郑和下西洋 D.明朝的海禁
【答案】C
【详解】根据图示的“明”“南京”“刘家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明朝的地图,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C项正确;丝绸之路是汉朝开辟的,排除A项;材料展示的是明朝的地图,与宋朝无关,排除B项;地图涉及的是明朝的对外交往,不是海禁,排除D项。故选C项。
22.(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些地名以“三宝”命名,如泰国的“三宝城”,马来西亚的“三宝镇”,爪哇的“三宝井”,新加坡的“三宝山”。与这一现象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郑和下西洋 B.玄奘西行 C.蒙古族西征 D.鉴真东渡
【答案】A
【详解】据题干“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是以‘三宝’命名的”结合所学可知,郑和是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对途经地区影响重大,A项正确;玄奘西行天竺是到达今天的印度,排除B项;戚继光抗倭是对日本海盗的打击,排除C项;张骞出使西域,广义的西域包括中亚细亚、西亚、印度、高加索、黑海沿岸等地,甚至到达东欧和南欧,排除D项。故选A项。
23.(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考古学者在非洲肯尼亚的曼达岛发现了埋藏在地下长达600年的中国古钱币,钱币上有“永乐(明成祖年号)通宝”字样,它们能够印证( )
A.鉴真东渡 B.张骞通西域 C.玄奘西行 D.郑和下西洋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题干钱币上有“永乐(明成祖年号)通宝”字样,能够印证郑和下西洋,D项正确;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是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史实,不符合题干“永乐(明成祖年号)通宝”字样,排除AC项;张骞通西域发生在西汉时期,不符合题干“永乐(明成祖年号)通宝”字样,排除B项。故选D项。
24.(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集团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被时人称为“倭寇”。明朝中后期,为扫清东南沿海的“倭患”,明朝军民英勇作战,在抗倭斗争中战功卓著,被称为伟大的民族英雄的爱国将领是( )
A.郑成功 B.戚继光 C.岳飞 D.文天祥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关键词,“明朝中后期”“抗倭斗争中战功卓著”“民族英雄的爱国将领”并结合所学知识,民族英雄的爱国将领是戚继光。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王朝沿海抗倭。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B项正确;郑成功收复台湾,排除A项;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排除C项;文天祥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英雄,排除D项。故选B项。
25.(2023·江苏省泰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国现代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曾在《游于山戚公祠》中写道:“于山岭上戚公祠,浩气仍然溢两仪。但使南疆猛将在,不教倭寇渡江涯。”郁达夫歌颂的历史人物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
A.平定东南沿海倭患 B.维护民族团结
C.收复祖国宝岛台湾 D.抗击沙俄侵略
【答案】A
【详解】从“戚公祠”、“倭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郁达夫所歌颂的历史人物是戚继光。明朝中后期,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倭寇肆虐,戚继光积极训练军队,组建戚家军,最终在与其他将领的共同努力下,平定了东南沿海的倭患,A项正确;经上述分析,题干材料郁达夫歌颂的历史人物是戚继光,其功绩主要在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上,而不在维护民族团结上,排除B项;收复台湾的是郑成功,康熙帝发动两次雅克萨之战,抗击了沙俄侵略,收复台湾与抗击沙俄,均与戚继光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26.(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某同学在整理一位历史人物的笔记时,提炼出三个关键词:“倭患”“鸳鸯阵”“九战九捷”。据此判断,他研究的历史人物是( )
A.郑成功 B.岳飞 C.李自成 D.戚继光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鸳鸯阵是我国古代阵法之一,中国明代军队抗击倭寇时采用的一种疏散的战斗队形,戚继光依靠“鸳鸯阵”,大破倭寇于浙江临海,九战九捷,使浙江的倭患得到平息,由此可知题干信息反映的人物是戚继光,D项正确;郑成功收复台湾,捍卫了祖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排除A项;岳飞主要功绩在于抗金,金宋属于我国的民族矛盾,不属于倭患,排除B项;李自成领导农民战争,推翻明朝,建立大顺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
27.(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的殖民者是( )
A.葡萄牙 B.西班牙 C.俄国 D.英国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A项正确;西班牙、俄国、 英国都不是“1553年,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的殖民者”,排除BCD项。故选A项。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28.(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这部书“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实该物理”,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它的作者是( )
A.李时珍 B.华佗 C.张仲景 D.宋应星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总结前人经验,历时27年编成的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符合题意,A项正确;华佗是东汉时期人物,与“16世纪”无关,排除B项;张仲景是东汉时期人物,与“16世纪”无关,排除C项;宋应星的著作是《天工开物》,不是医学成就,排除D项。故选A项。
29.(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天工开物》的作者是( )
A.徐光启 B.宋应星 C.施耐庵 D.吴承恩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B项正确;《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农政全书》的作者是徐光启,排除A项;《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排除C项;《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排除D项。故选B项。
30.(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该城市是在明成祖朱棣时开始大规模营建的,它由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组成,整个平面呈‘凸’字形,其中,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材料中的城市是( )
A.北京 B.南京 C.洛阳 D.西安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该城市是在明成祖朱棣时开始大规模营建的,它由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组成,整个平面呈‘凸’字形,其中,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它是由木匠出身的蒯祥等人设计的,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是北京城的核心。皇城在宫城的外面,周长9000多米,设有6个门。内城又在皇城的外面,周长约23千米,设有9个城门。外城在内城的南面,设有7个城门。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北京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A项正确;三国中吴国、东晋、宋、齐、梁、陈等都城在南京,排除B项;东汉、曹魏、西晋等都城在洛阳,排除C项;西汉、隋、唐等都城在西安,排除D项。故选A项。
31.(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与下表内容相关的著作是( )
作者:李时珍
内容:记载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书中对各种药物进行分类,详细介绍其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
地位: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表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行医的同时,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搜集民间药方,广泛采集标本,并亲自试验药物性能,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他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约190万字,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其中374种是新增加的药物。收录药方11000多个,并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书中对各种药物进行分类,详细介绍其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与表内容相关的著作是《本草纲目》,A项正确;《天工开物》是明代宋应星编写的一部科技巨著。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排除B项;《农政全书》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编写的,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排除C项;《齐民要术》是北朝农学家贾思勰的著作,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排除D项。故选A项。
32.(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一些物种。如据徐光启记载“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上述内容应该出现在( )
A.《本草纲目》 B.《齐民要术》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一些物种”、“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及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是《农政全书》,其中记载了土豆传入中国的史实,C项正确;《本草纲目》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齐民要术》是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天工开物》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的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33.(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时期,丝织品中的云锦最为名贵,所有“寸锦寸金”的说法,如果想要了解云锦的制作工艺,可以在当时的工艺百科全书中查到,该书的作者是( )
A.徐光启 B.宋应星 C.毕昇 D.王祯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明朝时期丝织品”“工艺百科全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宋应星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探究,编写了《天工开物》一书。《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B项正确;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排除A项;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排除C项;元代著名的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排除D项。故选B项。
34.(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小说是明清时期最突出的文学成就,众多的典型形象和情节深入人心。下列人物情节与作品搭配错误的是( )
A.三顾茅庐——《三国演义》 B.大闹天宫——《西游记》
C.桃园结义——《水浒传》 D.黛玉葬花——《红楼梦》
【答案】C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生动地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桃园结义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中结义为兄弟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大闹天宫出自《西游记》,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黛玉葬花出自《红楼梦》,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35.(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时期丝制品中“云锦”最为名贵,素有“寸锦寸金”的说法。想要了解“云锦”的制造工艺可以查阅“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该书是( )
A.《农政全书》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天工开物》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这部书后来传到国外,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D项正确;《农政全书》是明代的一部农业科学巨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不是“工艺百科全书”,排除A项;《三国演义》和《红楼梦》都是小说,排除BC项。故选D项。
36.(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中后期,某学者吸收西方科学知识,总结传统科技经验,编写了一部关于谷类和棉麻作物栽培、食品加工、制盐、冶铸等方面的科技巨著。该书是( )
A.《天工开物》 B.《本草纲目》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答案】A
【详解】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编写了科学巨著《天工开物》,《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总结传统科技经验,关于谷类和棉麻作物栽培、食品加工、制盐、冶铸等方面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根据题意,A项正确;《本草纲目》是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的药物学著作,排除B项;《齐民要术》是南北朝时期,科学家贾思勰写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农政全书》,排除C项;《农政全书》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写的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排除D项。故选A项。
37.(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它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它”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长城 D.紫禁城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万里长城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C项正确;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排除A项;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排除B项;紫禁城是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的一座宫殿建筑群,也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排除D项。故选C项。
38.(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为明北京城平面图,北京城以宫城为中心,由唯一的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对称展开。明北京城的这一设计突出显示( )
A.打破坊市界限 B.封建统治衰落
C.城防工事先进 D.皇权至高无上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下图为明北京城平面图,北京城以宫城为中心,由唯一的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对称展开”和所学可知,明北京城的这一设计突出显示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即皇权的至高无上,D项正确;宋代时已经打破坊市界限,不符题意,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封建统治衰落,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推断城防工事先进,排除C项。故选D项。
39.(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蓄积深厚。以下文化成就与人物搭配恰当的是( )
A.蔡伦——活字印刷术 B.司马迁——《资治通鉴》
C.徐光启——《农政全书》 D.吴承恩——《红楼梦》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政全书》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C项正确;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排除A项;司马迁用十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排除B项;《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后来高鹗又续写了40回,排除D项。故选C项。
40.(2023·江苏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元末明初,一些文人开始用白话创作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这些都是在群众集体创作的基础上,经过作家加工再创造而完成的。这体现了( )
A.世俗价值观成为社会主流 B.文学形式日益多样化
C.文化发展日趋平民化 D.小说的文学价值得到社会认同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白话创作小说”可知,白话就是日常生活中说话用的话,这是老百姓的话,体现了文化发展日趋平民化,C项正确;当时儒家思想是社会主流,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白话小说,不能体现文学形式日益多样化,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白话小说,没有涉及小说的文学价值得到社会认同,排除D项。故选C项。
41.(2023·江苏镇江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关于明朝科技著作《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广泛吸收西方科学技术成果 B.都对传统经验与技术进行了总结
C.都对手工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 D.都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答案】B
【详解】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农业科学巨著。明朝科技著作《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都对传统经验与技术进行了总结,B项正确;只有《农政全书》广泛吸收西方科学技术成果,排除A项;只有《天工开物》对手工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排除CD项。故选B项。
42.(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伤寒咽痛。用甘草二两,蜜水灸过,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最有可能搜集并记载该处方的人是( )
A.贾思勰 B.毕昇 C.李时珍 D.宋应星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伤寒咽痛。用甘草二两,蜜水灸过,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可知,这体现的是为了治疗伤寒咽痛而开出的处方,应出自医书。而李时珍是明代医药学家,所以最有可能搜集并记载该处方的人是李时珍,C项正确;贾思勰是北魏时的著名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排除A项;毕昇是北宋匠人,发明活字印刷术,排除B项;宋应星是明朝科学家,著有《天工开物》,排除D项。故选C项。
43.(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的故事均取材于我国的一部古典名著。这部作品是( )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水浒传》 D.《牡丹亭》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桃园结义”中的三个历史人物是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是刘备请诸葛亮,这些历史人物都生活在汉末三国,以这段历史为基础创作的小说是《三国演义》,A项正确;《西游记》是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水浒传》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描写的是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牡丹亭》通过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均与题意不符,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44.(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与《伤寒杂病论》同属于一个领域的著作是( )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农政全书》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伤寒杂病论》是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是一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C项正确;《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排除A项;《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排除B项;《农政全书》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排除D项。故选C项。
45.(2023·江苏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代某著作在对前人的农书和有关农业的文献进行系统摘编译述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在农业和水利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撰写而成。该著作是(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明代某著作在对前人的农书和有关农业的文献进行系统摘编译述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在农业和水利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撰写而成。”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政全书》作者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该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D项正确;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本草纲目》是一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对我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6.(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北京城:宫城在中央,是皇帝居住地,皇城在宜城的外面,是统治者居住地;内城在皇城的外面,设中央官署等:外城在内城的南面,此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意在突出( )
A.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B.宫殿宏伟壮观的景象
C.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 D.紫禁城建筑的时代感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明朝北京城的布局秩序分明,存在明显的等级,其中皇帝居住的宫城在城市的最中央,所以这种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意在突出君主的至高无上的权威,C项正确;北京城的这种布局是为了突出君主的至高无上,ABD项都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项。
明朝的灭亡
47.(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清代《米脂县志》记载:“明末李自成,银川驿之马夫耳。因裁驿站、饥荒,无所得食,奋臂一呼,卒至土崩,不可救!”这记述了李自成起义的( )
A.原因 B.经过 C.特点 D.地位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明末李自成,银川驿之马夫耳。因裁驿站、饥荒,无所得食,奋臂一呼,卒至土崩,不可救!”和所学知识可知,讲述李自成因饥荒不得食而起义造反,体现的是李自成起义的原因,A项正确;经过为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北京。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排除B项;李自成起义的特点为发展迅速,持续时间短,破坏性大等,排除C项;李自成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革命运动之一,将明朝灭亡,排除D项。故选A项。
48.(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这里的“关”指的是( )
A.函谷关 B.玉门关 C.嘉峪关 D.山海关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1644年吴三桂投降清朝,引清军入山海关进入中原,D项正确;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地理位置不符,排除A项;玉门关和嘉峪关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理位置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
49.(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迎闯王”“拜闯王”是因为闯王( )
A.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B.完成了国家统一
C.推翻了长达276年的明王朝 D.阻止了清军入关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末年,发生李自成起义,他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A项正确;李自成没有完成国家统一,排除B项;“闯王来时不纳粮”,这体现的是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不能体现推翻了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排除C项;李自成没有阻止清军入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0.(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这首歌谣中的“闯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他是( )
A.陈胜 B.吴广 C.黄巢 D.李自成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可知,这是明朝末年的民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谣中所说的“闯王”是指李自成,他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D项正确;陈胜、吴广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排除AB项;黄巢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排除C项。故选D项。
51.(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小明同学在笔记本上记道:“陕西”“均田免赋”“大顺”“崇祯”。他探究的学习板块是( )
A.隋末农民起义 B.黄巢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清兵人关
【答案】C
【详解】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锐。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其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他还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钱粮。起义军英勇善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1643年,李自成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后,转战各地,最后失败,C项正确;隋末农民起义与“崇祯”无关,排除A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末,与题干关键词“均田免赋”等无关,排除B项;清兵人关与“均田免赋”等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2.(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末流行这样的歌谣:“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以下史实与之直接相关的是( )
A.崇祯帝自缢 B.努尔哈赤统一女真
C.李自成起义 D.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和所学知识可知,李自成被称为“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C项正确;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排除A项;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排除B项;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排除D项。故选C项。
53.(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土地和赋税是农民普遍关注的问题。在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中,提出“均田免赋”口号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巢起义 C.元末农民起义 D.李自成起义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进入中原之后,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得到了农民的广泛拥护,所以提出“均田免赋”口号的是李自成起义,D项正确;“均田免赋”口号与陈胜、吴广起义、黄巢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54.(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历史学家郭沫若这样评价李自成:“他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他的主要事迹正确的是( )
A.提出了“仁政”主张 B.建立了“后梁”政权
C.推翻了明朝统治 D.阻止了清军入关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C项正确;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主张,与李自成的史实不符,排除A项;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与李自成的史实不符,排除B项;1644年,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人关,可知阻止了清军入关,与李自成的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55.(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清朝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后,“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地处理民族关系。以下最能体现这种理念的是( )
A.签订《尼布楚条约》 B.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确立册封达赖和班禅制度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后,“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地处理民族关系。西藏地区信奉藏传佛教,所以确立了藏传佛教领袖达赖和班禅制度,加强对西藏的通知,D项正确;签订《尼布楚条约》属于对外关系,不属于民族关系,排除A项;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没有体现“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排除B项;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没有体现“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排除C项。故选D项。
56.(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民族精神是激发中华民族砥砺奋进的精神动力,下列诗句反映出两位人物共同的思想情怀是( )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神不自由。 ——戚继光《凯歌》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复克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复台》
A.坚定信念,艰苦奋斗 B.勇于创新,敢于探索
C.勤劳朴素,乐于奉献 D.抗击外敌,捍卫主权
【答案】D
【详解】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领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西海岸,在当地人民支持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在1662年初打败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诗句反映出戚继光和郑成功两位人物共同的思想情怀是抗击外敌,捍卫主权,D项正确;ABC项均与戚继光和郑成功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57.(2023·江苏省常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是多样的,而且比较灵活,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下列处理民族关系史实图片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①④③ D.③①④②
【答案】C
【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澶渊之盟发生在北宋;②唐朝文成公主入藏;③清朝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④元朝设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事务。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②①④③,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58.(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雍正皇帝明确指出“从俗从宜”“从安其俗”,强调了不应该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由此可知清朝统治者( )
A.有力平定边疆叛乱 B.治理边疆“因俗而治”
C.设置机构巩固边疆 D.致力于开发边疆地区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雍正皇帝明确指出‘从俗从宜’‘从安其俗’,强调了不应该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可知,清朝统治者在治理边疆的过程中采取“因俗而治”的办法,有效地巩固了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有力平定边疆叛乱,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设置机构巩固边疆,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谈论治理边疆要“因俗而治”,没有体现要致力于开发边疆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59.(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历史观点是作者对于某个历史事件阐述自己的观点,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台湾府的设置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B.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C.清朝在西北设置伊犁将军 D.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答案】A
【详解】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的真实情况,观点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A项是有关台湾府设置意义的评述,属于观点。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发生的历史的真实情况的叙述,属于史实,排除BCD项。故选A项。
60.(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表内容选自某学生的历史课笔记,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方位 史实
东南地区 清朝设置台湾府
西南地区 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西北地区 平定噶尔丹、大小和卓等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东北地区 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A.中华早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B.传统文明的转型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D.繁荣开放的时代
【答案】C
【详解】据所学可知,清朝设置台湾府,设置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台湾、西藏和新疆的统治,其目的是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据此判断,该学生研究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C项正确;史前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排除A项;题干信息未涉及传统文明的转型,排除B项;隋唐时期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排除D项。故选C项。
61.(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1727年,清朝开始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这表明( )
A.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明显强化 B.驻藏大臣的实权已变得越来越小
C.驻藏大臣全权管理西藏政教事务 D.清朝政府重点掌管西藏地方军务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1727年,清朝开始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反映的是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从设置机构到颁布文件,表明清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明显强化,A项正确;材料展示的内容没有说驻藏大臣的权力大小,排除B项;驻藏大臣全权管理西藏政教事务,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清朝政府重点掌管西藏地方军务与材料表述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2.(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如下示意图中①处应填( )
A.设置澎湖巡检司 B.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C.设置台湾府 D.设置伊犁将军
【答案】C
【详解】仔细观察图片,图中①处在东南地区,根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东南地区巩固和发展的措施是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C项正确;元朝时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排除A项;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为摆脱沙俄压迫,率领部众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到达伊犁地区,是西北地区,排除B项;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排除D项。故选C项。
63.(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雅克萨之战”“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台湾府的设立”“顺治册封达赖喇嘛”“设立伊犁将军”反映的主题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D.明清抗击外来侵略斗争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雅克萨之战”“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台湾府的设立”“顺治册封达赖喇嘛”“设立伊犁将军”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顺治册封达赖喇嘛,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乾隆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由此可知,题干史实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B项正确;“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清朝初期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强化,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抗击外来侵略斗争,但台湾府的设立、顺治册封达赖喇嘛、设立伊犁将军,是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64.(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康熙帝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台湾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了郑氏的请求。康熙帝此举( )
A.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B.挫败了外来势力对台湾的入侵
C.促进了同台湾的交往 D.加强了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联系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中“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了郑氏的请求。”可知康熙帝不承认台湾作为一个国家存在,即强调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因此此举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A项正确;台湾郑氏集团与清朝之间的纷争,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纷争,并不属于外来势力,排除B项;题干重点不是强调同台湾的交往,而是强调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的立场,排除C项;台湾不属于少数民族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
65.(2023·江苏省泰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我国疆域版图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观察下列四幅疆域图,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概括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
A.中外交往不断扩大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集权统治面临危机 D.农作物的推广与农业人口的增长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所学和材料可知,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我国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经过西汉、元朝的发展,到清朝,基本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B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未涉及中外交往,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未体现集权统治面临危机,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未涉及农作物和农业人口,排除D项。故选B项。
66.(2023·江苏省常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沙皇俄国扰我黑龙江一带...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17世纪中期,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进行了雅克萨之战。经平等协商,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尼布楚条约》
C.《雅克萨条约》 D.《北京条约》
【答案】B
【详解】1689年,中俄两国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B项正确;《南京条约》是中英双方签订的,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是《尼布楚条约》,排除C项;《北京条约》是1860年清政府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北京与英、法、俄等国签订的,排除D项。故选B项。
67.(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史景迁说:“如果要交朋友我会选择康熙皇帝……他有帝国设计,他也是第一个一对一接见西方人的皇帝。”下列选项与康熙帝的“帝国设计”无关的是( )
A.设置台湾府 B.派戚继光抗倭
C.组织雅克萨之战 D.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答案】B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材料中的关键是与“康熙帝”“帝国设计”无关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抗倭是明朝时期的事件,与康熙帝无关,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康熙年间,康熙帝设置台湾府,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 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68.(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以下史实的共同作用是( )
A.维护了国家权益 B.加强了边疆管辖
C.促进了南北交流 D.巩固了清朝统治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解读示意图可知,戚继光抗倭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清朝进行雅克萨反击战,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广大地区的主权,这些历史事件都维护了国家权益,A项正确;戚继光抗倭是在东南沿海,作用并不是加强中央对边疆的管辖,排除B项;促进南北交流是大运河开凿的作用,与示意图中的史实无关,排除C项;戚继光抗倭发生在明朝,与巩固清朝统治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9.(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历史离我们很近,我们可以从文物和遗存中感受到历史演进的脉搏。下列文物和遗存反映的主题是( )
清朝顺治皇帝赐给五世达赖的金册 金奔巴瓶 新疆伊犁将军府 雅克萨反击战使用的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五世达金册、金奔巴瓶反映了清政府册封达赖和金瓶掣签制度。清朝时期,1653年,清朝顺治皇帝册封“达赖喇嘛”,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并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清政府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制定了金瓶掣签制度。乾隆帝制定“金瓶掣签制度”规定喇嘛教活佛转世人选必须由中央颁发的金奔巴瓶抽签决定,这一措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伊型将军府反映的是清政府在新疆地区设置伊型将军,加强对新疆的管辖,所以反映的主题应该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D项正确;这四幅图片反映的史实都在清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辽宋夏金时期的特点,排除A项;隋唐时期的特点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排除B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反映的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70.(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关于明朝时期经济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玉米、马铃薯等欧洲作物传入我国 B.苏州是明代的经济中心
C.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D.出现晋商、徽商等商帮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明朝时期出现了晋商、徽商等有名的商帮,D项正确;明朝时期玉米、甘薯等作物从美洲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种植,排除A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排除B项;“苏湖熟,天下足”出现在宋朝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71.(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18世纪,“山西票号”在全国各地开设分号,后来还在新加坡、日本和俄罗斯设立了办公机构。这反映了清朝前期( )
A.商帮实力雄厚 B.手工工场出现
C.人口增长过快 D.市民生活丰富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前期,有很多商帮,比如,晋商,它的业务分布在全国,甚至在国外也有办事机构,A项正确;“票号”体现的是商业发展,不能体现手工工场、人口、市民生活,排除BCD项。故选A项。
72.(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有学者认为:“明中后期工业文明因素的发育在许多方面都比欧洲国家优越,但清前期治国者并未顺应工业文明萌动的趋向,而是立足于承袭两千多年农耕文明的运势”。这说明清时期社会转型失败的原因是( )
A.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B.手工业水平落后
C.君主专制禁锢思想 D.政府的财政危机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但清前期治国者并未顺应工业文明萌动的趋向,而是立足于承袭两千多年农耕文明的运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清前期治国者没有顺应工业文明发展仍坚持以农为本,小农经济的根深蒂固影响了清时期社会转型,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手工业状况,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君主专制禁锢思想,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政府的财政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
73.(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正德年间,苏州吴江有7个市镇,至清朝乾隆年间,已有18个市镇。吴江市镇的大量涌现主要得益于( )
A.人口的迅速增长 B.著名商帮的出现
C.对外贸易的刺激 D.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前期的商业十分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一些农村地区发展成为工商业市镇,所以吴江市镇的大量涌现主要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人口的迅速增长、著名商帮的出现、对外贸易的刺激都不是吴江市镇大量涌现的主要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
74(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末年,人口锐减。清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5亿。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B.手工工场走向成熟
C.种植技术得到改进 D.商业繁荣商帮兴起
【答案】A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A项正确;手工工场走向成熟、商业繁荣商帮兴起与人口的增长无关,排除BD项;种植技术得到改进是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A项。
75.(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以下是清朝前期人均占有耕地情况简表。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与表中的趋势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是( )
清朝年号 年代 人均耕地(亩)
康熙二十年 1673 27.92
乾隆十八年 1753 6.89
乾隆三十一年 1766 3.56
A.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B.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C.人口数量急剧增加 D.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答案】C
【详解】据材料可知,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但清中后期人均耕地逐渐减少,结合所学可知产生矛盾的原因是清朝人口的迅猛增加,C项正确;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解释材料中的矛盾,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清朝耕地面积增加,排除B项;材料中的矛盾的原因主要是人多地少,并非土地兼并严重,排除D项。故选C项。
76.(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其中实力最强、人数最多的两大地域性商人集团是( )
A.徽商与浙商 B.晋商与徽商 C.苏商与鲁商 D.鲁商与晋商
【答案】B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例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 便于货币流通。与晋商相匹敌的是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B项正确;浙商、鲁商都不是当时实力最强、人数最多的两大地域性商人集团,排除ACD项。故选B项。
77.(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为清代直隶(今京津地区、河北大部)耕地总面积与人均耕地情况。据此可知,清代( )
A.推广精耕细作 B.人地矛盾激化
C.种植高产作物 D.推行垦荒政策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中“清代直隶耕地总面积与人均耕地情况”图片信息可知,1661年至1887年耕地总面积虽有增加,但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由此会导致人地矛盾加剧,社会危机逐渐凸显,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推广精耕细作,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高产作物广泛种植,排除C项;推行垦荒政策会扩大土地面积而减小人地矛盾,在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推行垦荒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78.(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我国古代人口在明清时期进入大增长时期,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我国人口占到世界人口的1/3。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
①采取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②玉米甘薯的普遍种植
③大量原始荒地森林被开垦 ④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得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在庄稼种植方面,推广了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清朝前期,耕地面积逐渐扩大,大量原始荒地森林被开垦 ,促进了人口增长。①②③是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B项正确;清代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④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不是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
79.(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属于明朝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是( )
A.曲辕犁和筒车发明与使用 B.引进占城稻、甘薯等高产作物
C.苏州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D.商贸活动频繁出现有名的商帮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主要有:引进南美洲作物新品种,丝织业、制瓷业发达,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著名的商帮等,D项正确;曲辕犁和筒车发明与使用是唐朝的农业发展表现,排除A项;占城稻是宋朝引进的,排除B项;苏州是明代丝织业中心,排除C项。故选D项。
80.(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影视作品往往能折射出历史的冰山一角。电视剧《乔家大院》讲述的是清朝时期山西祁县商界英才乔致庸的故事。剧中主人公应属于( )
A.徽商 B.晋商 C.闽商 D.赣商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清朝时期山西祁县商界英才乔致庸”和所学可知,山西简称晋,明清时期山西商人被称为晋商,B项正确;徽是安徽的简称,徽商指的是安徽商人,闽是福建的简称,闽商指的是福建商人,赣是江西的简称,赣商指的是江西商人,均与山西无关,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81.(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历史上某一时期“大量荒地被开垦,粮食产量有明显提高;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普遍种植;棉花、烟草、茶叶是主要的经济作物。”材料中的“时期”是指(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因此材料中的“时期”是指明清,D项正确;秦汉、隋唐、宋元时期,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都还没有引进中国,排除ABC项。故选D项。
82.(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表反映1661-1776年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其原因是( )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 5493576
1685年 6078430
1724年 6837914
1766年 7414495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城市坊市界限逐步打破
C.从越南引进高产占城稻 D.开始引进美洲的农作物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图表内容可知,1661 年到 1766 年,耕地面积大大增加,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是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A项正确;城市坊市界限逐步打破、从越南引进高产占城稻都是宋朝时期的事件,排除BC项;开始引进美洲的农作物是明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83.(2023·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史实”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史论”是对历史的解释和评价。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
A.明代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奠定基础 B.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
C.手工棉纺织业在明代从南方推向了北方 D.明代出现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
【答案】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奠定基础,这是对明代经济发展这一历史的解释和评价,属于“史论”,A项正确;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手工棉纺织业在明代从南方推向了北方、明代出现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都是历史事实,属于“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84.(2023·江苏省常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面积549万余顷,到乾隆三十一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741万余顷。这反映了清前期( )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商品经济十分活跃
C.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答案】A
【详解】据题干“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面积549万余顷,到乾隆三十一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741万余顷”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社会安定,人口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反映了清朝前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耕地面积的扩大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B项;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A项。
85.(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历史课上,老师在黑板写下“玉米、甘薯、花生”等关键词,由此判断最早出现在(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C
【详解】明代引进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C项正确;唐朝618年到907年,此时世界没有连为一个整体,美洲的作物不可能出现在唐朝,排除A项;宋朝960-1276年,这个时间段,世界没有连为一个整体,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不可能最早出现在宋朝,排除B项;明代时就已经引进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排除D项。故选C项。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86.(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清朝时,社会上流传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这反映出( )
A.白银广泛流通 B.官吏大肆贪污
C.贫富分化严重 D.思想文化专制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知清朝时期,吏治腐败,官吏大肆贪污,B项正确;题干与白银广泛流通无关,排除A项;贫富分化、思想文化专制都与题干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87.(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梁廷楠的《粤海关志》记载:因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澳门矣”,1757年关闭其他港口,只留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这表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主要目的是( )
A.禁止对外贸易 B.增加关税收入
C.抵制外来侵略 D.提高军事实力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澳门矣”可知,材料体现清政府担心国家领土和主权受到外国侵犯,表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主要目的是抵制外来侵略,C项正确;实行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但不是禁止一切对外贸易,排除A项;清政府闭关锁国,所以在关税方面的收入很少,闭关锁国的主要目的不是增加关税收入,排除B项;实行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与提高军事实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8.(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是历史老师上课时的板书提纲,根据内容判断,这一版块的复习主题是( )
一、焚书坑儒 二、独尊儒术 三、八股取士 四、文字狱
A.文化艺术的繁荣 B.科举教育的推行
C.国家机构的改革 D.思想控制的加强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焚书坑儒”“独尊儒术”“八股取士”“文字狱”和所学知识可知,焚书坑儒是秦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独尊儒术是西汉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八股取士是明朝时期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文字狱是清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故主题应是思想控制的加强,D项正确;“焚书坑儒”“独尊儒术”“八股取士”“文字狱”不属于是文化艺术的繁荣,排除A项;“焚书坑儒”“独尊儒术”不属于科举教育,排除B项;“焚书坑儒”“独尊儒术”“八股取士”“文字狱”不属于国家机构,排除C项。故选 D项。
89.(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从下列图片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是( )
A.思想控制加强 B.相权不断强化
C.君主专制强化 D.地方权力削弱
【答案】C
【详解】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图1到图3的变化从大臣坐着议事,到站着议事,再到跪受笔录,说明大臣地位的下降,皇权不断的加强,反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是君主专制强化,C项正确;图片反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是君主专制强化,没有反映思想控制加强,排除A项;相权不断被削弱,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
90.(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嘉庆帝在给两广总督颁发的谕旨中说“朕从来不贵珍奇,不爱玩好,乃天性所禀,非骄情虚饰,粟米布帛,乃天地养人之物,家所必需。至于钟表,不过为考察时辰之用,小民无此物者甚多,又何曾废其起晚息之恒业乎?尚有自鸣鸟等物,更如粪土矣。当知此意,勿令外夷巧取,渐希淳朴之俗”。这体现了( )
A.皇帝的贤能 B.盲目排外的态度
C.清朝的繁荣 D.明清时期对外交往频繁
【答案】B
【详解】据材料“至于钟表,不过为考察时辰之用,小民无此物者甚多,又何曾废其起晚息之恒业乎?尚有自鸣鸟等物,更如粪土矣。当知此意,勿令外夷巧取,渐希淳朴之俗”可知,嘉庆皇帝对于外国的钟表等盲目排斥,体现了清朝统治者盲目排外的态度,B项正确;皇帝的贤能、清朝的繁荣、明清时期对外交往频繁,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91.(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为了防止皇权的旁落,专制君主需要不断调整、分散中枢组织的权力,这是导致中枢组织不断变化,以致名实不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枢组织”权力不断弱化,最“名实不副”的是设立( )
A.驻藏大臣 B.中书省 C.御史台 D.军机处
【答案】D
【详解】据题干“为了防止皇权的旁落,专制君主需要不断调整、分散中枢组织的权力,这是导致中枢组织不断变化,以致名实不副的重要原因之一。”和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年间,朝廷临时设立军机房,处理西北军务,不久改名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期索性被撤销。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断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中枢组织”权力不断弱化,最“名实不副”的是设立军机处,D项正确;驻藏大臣与“为了防止皇权的旁落,专制君主需要不断调整、分散中枢组织的权力”不符,排除A项;元朝设立的中书省与“中枢组织权力不断弱化”不符,排除B;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构,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2.(2023·江苏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清政府规定,出海商人必须于三年之内回国,否则不许入籍。严厉限制出海贸易商船装载货物的种类和数量。这体现出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是( )
A.文化专制 B.闭关锁国 C.重农抑商 D.鼓励贸易
【答案】B
【详解】据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再者西方殖民者向东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因此清代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沿海内迁数十里,不准“片帆出海”。1757年,只开放广州一处通商口岸,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对外政策,与文化专制无关,排除A项;重农抑商是对内政策,与对外政策无关,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鼓励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
93.(2023·江苏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清朝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雍正帝因此将其革职,又派人查他的诗集,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其治罪。这反映清朝前期( )
A.大兴文字狱 B.八股取士 C.尊崇儒术 D.焚书坑儒
【答案】A
【详解】据材料“清朝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雍正帝因此将其革职,又派人查他的诗集,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其治罪”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与清朝文字狱有关,A项正确;八股取士指的是科举考试时用八股文进行作答,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汉武帝后尊崇儒术,材料与尊崇儒家思想无关,排除C项;焚书坑儒发生在秦朝,排除D项。故选A项。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94.(2023·江苏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一部是( )
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水浒传》 D.《西游记》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清代的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一部”和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一部作品是《红楼梦》。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它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庭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A项正确;《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的作品,排除B项;《水浒传》是元末明初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作者是施耐庵,排除C项;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精选期末高频选择题100题)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原卷版 解析版)(江苏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