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真题重03
(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2023·山西省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使“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隋炀帝 D.元世祖
2.(2023·广东省深圳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含嘉仓(下图)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这一现象说明( )
A.隋朝的统一促进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 B.隋朝的统一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C.隋朝的统一促进了中国古代军事的发展 D.隋朝的统一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3.(2023·河南省商丘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朝中央政权的主要机构是三省六部制。在君主专政时代,国家权力是通过皇帝颁发诏令执行的。大体来说,中书省主起草诏令,门下省主审议诏令,是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辖六部,负责贯彻各项诏赦和政策。据材料可知( )
A.皇权至高无上,不受任何制约 B.这一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制约皇权 D.三省长官直接由科举考试选拔
4.(2023·山西省太原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材料中户数的变化主要是源于统治者的哪一项措施( )
A.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B.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C.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D.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5.(2023·山东省淄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某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关于中国历史上著名帝王的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武则天的( )
A.陈桥兵变成君主,黄袍加身显威风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人评
C.虎视何雄扫六合,民怨沸腾因暴政 D.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6.(2023·广东省肇庆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玄宗统治前期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当时的长安大街可能见到( )
①各种肤色的外国商人 ②人们使用开元通宝钱币购买东西
③坊里居民自由出售农产品 ④活字印刷的小作坊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7.(2023·广东省深圳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如图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青釉凤首龙柄壶,其纹饰取材丰富,有流行于希腊的茛苕纹样,波斯的产物连珠,常见于印度舞人,佛教的象征莲花,中国传统的吉祥物龙凤。多样的装饰折射出唐朝( )
A.边疆巩固 B.兼容并包 C.民族和睦 D.经济繁荣
8.(2023·山西省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我们学习了隋唐中外交流的历史,请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等传回日本对日本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B.唐与新罗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友好往来,相互交流学习
C.玄奘西行,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D.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天山南北地区
9.(2023·山东省聊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反映了唐都长安成为当时国际性大都会的诗句是(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10.(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图片中反映隋唐时期文学艺术成就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23·山东省滨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黄巢起义( )
A.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12.(2023·陕西省咸阳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朝曾经向世人展示了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成为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但是,最后盛极而衰,走向灭亡。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
A.安史之乱的爆发 B.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C.朱温建立后梁政权 D.五代十国的出现
13.(2023·青海省玉树州·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北宋时期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
A.实行分封制 B.开通大运河 C.颁布推恩令 D.设置转运使
14.(2023·山东省临沂市·七年级期末统考)“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材料揭示了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 B.推行操之过急
C.没有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损害农民利益
15.(2023·河北省保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反映的主题是( )
A.民族政权的对峙 B.中外政权的纷争
C.民族隔阂的消除 D.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
16.(2023·吉林省松原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靖康年(1127年)的奇耻,尚未洗雪。臣子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岳飞)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靖康年的奇耻”指的是( )
A.澶渊之盟 B.金灭北宋 C.宋夏议和 D.元灭南宋
17.(2023·四川省泸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古代中国瓷器是欧洲人的奢侈品。南宋时期盛产“饶玉”,后来发展成著名瓷都的是( )
A.景德镇 B.明州 C.越州 D.杭州
18.(2023·福建省厦门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图片资料反映了一定社会的历史变迁,从图1到图3的发展变化可用来说明( )
图1汉代经济分布 图2唐后期经济分布 图3宋代经济分布
A.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和长江 B.政治中心转移影响经济发展
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趋势 D.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历程
19.(2023·河南省许昌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到处传扬你的恩德。"这首歌曲中,成吉思汗被牧人传扬的“恩德”是( )
A.灭西夏和金 B.统一蒙古草原 C.建立元朝 D.定都大都
20.(2023·吉林省长春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注重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努力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元朝时为加强对西藏、澎湖和琉球地区的管辖,分别设置了( )
A.宣政院和安西都护府 B.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
C.北庭都护府和澎湖巡检司 D.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
21.(2023·云南省保山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水浒传》中有这样一情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浪子”燕青逛东京大街,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他们走到的地方当时被称作( )
A.坊 B.市 C.瓦子 D.勾栏
22.(2023·福建省漳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绘画作品中,反映宋代市民生活的是( )
A. B.
C. D.
23.(2023·新疆乌鲁木齐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郑和的随行官员对途经国家的地理位置、港口、社会风貌和气候、物产等做了详细的记述。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打破了东西方隔绝状态 B.增进了对亚非国家的了解
C.增强了明朝的国家实力 D.开创了亚欧海上交通要道
24.(2023·山西省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 )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 ②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③实行八股取士 ④设置通判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5.(2023·云南省保山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末年,人口锐减,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C.改进种植技术和改良新品种 D.商业发达,贸易兴盛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0分)(2023·湖北省黄石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摘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填充图册》)
某同学将隋朝大运河的历史知识整理如下:
运河 三点:以 A 为中心,北抵涿郡(在今北京) 南至 B (在今浙江杭州)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邢沟、江南河
五河:海河、 C 、淮河、长江钱塘江
(1)请仔细读图后,帮他完成表中字母相应的历史信息。(3分)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隋朝时,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之上,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某同学为进一步了解大运河,翻阅书籍,看到如下描述。
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唐)杜佑《通典》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运河的历史价值。(2分)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摘自人教社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材料四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3)材料三中官吏选拔的主要依据是什么?(1分)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27.(12分)(2023·河南省信阳市·七年级期末统考)经济文明包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的积累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诗人写诗夸赞:“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被将教秧马,代劳民莫忘”。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交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宋高宗)三十年,户部侍郎钱端礼被旨(遵照皇帝旨意)造会子(南宋时发行的纸币),储见钱,于城内外流转。……会子初行,止于两浙,后通行于淮、浙、湖北、京西。
——元·脱脱等《宋史》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以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商人的数量和实力不断增加,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商人开始走向以地域、宗族关系、血缘关系或行业为纽带的联合,从而形成一个个对内互助共济、对外联合竞争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商人群体——商帮。这种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为纽带,以会馆、公所为场所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组织,在商业经营和竞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以晋商和徽商的活动范围最广,势力最大。明清时期,商帮的兴盛,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商业的繁荣。
材料三 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宋朝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并分析促使宋朝经济发展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帮出现的原因及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所述政策对清朝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并说说你从中得到的感悟。(4分)
28.(10分)(2023·湖南省怀化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友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友好阶段,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友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友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友好的活动。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一月,以帝师领院事,掌全国释教僧徒,兼治吐蕃之境,下辖吐蕃三道宣慰司及僧录司、僧政司、都纲司等衙。
——《元史》
材料三 清朝统一全国后,对西藏、新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海诸岛进行了有效的管辖,奠定了中国现在版图的基础。
(1)请分别列举一例隋唐时期和宋元时期“阶段性的友好”的史实。(2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谈谈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一机构的职能?(1分)结合所学回答,清朝采取了什么措施实现了对材料中“吐蕃之境”的直接管辖?(1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两种方式。(2分)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对其疆域的“有效的管辖”对现代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29.(18分)(2023·广东省惠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在历史跨学科学习活动中,某校初一学生开展了主题为“文学与历史的融合”的探究性学习,请你参加活动,并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第一部分:以诗证史
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材料一均为同学们搜集到的部分描绘唐朝社会景象的诗歌。
材料一 ①“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②“万国衣冠拜冕旒(冕旒,借指皇帝)”。③“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④“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⑤“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附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选编《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1)用材料中的诗句印证以下史实。(填序号,不得多选、少选、错选)(5分)
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_________________
长安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_________________
大力发展科举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_________________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
长安城中商贸繁荣,商铺林立,主要的商业区称作“市”。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品词析史
材料二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天下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闻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选编《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朝时期杭州繁华的表现。(2分)杭州成为“天下繁华之最”反映了唐宋以来经济格局有何变化?(2分)
第三部分:曲中唱史
材料三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叹:“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
——选编《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3)结合所学,列举一位与马致远齐名的元曲作家。(1分)依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社会有哪些特征。(2分)
第四部分:小说映史
材料四 围绕明清小说,同学们搜集了一些资料
(4)明清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请将材料四中的小说作品跟以下史事进行对应。(只要填史事的序号)(3分)
①赤壁之战,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
②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③《大唐西域记》记载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风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A.《西游记》___________________;B.《三国志通俗演义》 ___________________。
(5)活动最后,同学们就“文学作品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展开讨论,有同学认为“文学作品能反映历史,所以是可信的文字史料”,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3分)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真题重03
(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2023·山西省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使“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隋炀帝 D.元世祖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结合所学可知,581年,外戚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A项正确;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主要功绩还是开创了“贞观之治”,排除B项;隋炀帝是隋朝第二位皇帝,主要功绩是创立了科举制度,开凿了大运河,排除C项;元世祖在1279年统一全国,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3·广东省深圳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含嘉仓(下图)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这一现象说明( )
A.隋朝的统一促进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 B.隋朝的统一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C.隋朝的统一促进了中国古代军事的发展 D.隋朝的统一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可知,隋朝的粮仓面积大,所含粮窖数量多,说明隋朝的经济发展,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经济的发展,未涉及政治方面,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经济的发展,未体现军事方面,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经济的发展,未阐释文化方面,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河南省商丘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朝中央政权的主要机构是三省六部制。在君主专政时代,国家权力是通过皇帝颁发诏令执行的。大体来说,中书省主起草诏令,门下省主审议诏令,是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辖六部,负责贯彻各项诏赦和政策。据材料可知( )
A.皇权至高无上,不受任何制约 B.这一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制约皇权 D.三省长官直接由科举考试选拔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中书省主起草诏令,门下省主审议诏令,是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辖六部,负责贯彻各项诏赦和政策。”可知,三省分工明确,互相配合,三省六部制的设立将相权一分为三,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因此可知,这一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皇权始终至高无上,不受任何制约与史实和材料内容不符合,排除A项;题干强调三省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但并未提到制约皇权,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科举制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3·山西省太原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材料中户数的变化主要是源于统治者的哪一项措施( )
A.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B.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C.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D.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等。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当时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结合题干材料“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可知,材料中户数的变化与统治者实行的发展经济、改革税制的措施有关,C项正确;材料中户数的变化与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措施有关,A是文化教育措施,B是政治措施,D是重用人才、善于纳谏,排除ABD项。故选C项。
5.(2023·山东省淄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某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关于中国历史上著名帝王的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武则天的( )
A.陈桥兵变成君主,黄袍加身显威风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人评
C.虎视何雄扫六合,民怨沸腾因暴政 D.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答案】B
【详解】据所学知,武则天建立了“武周”政权,死后立下了无字之碑,B项正确;A项与赵匡胤有关,排除A项;C项与秦始皇有关,排除C项;D项与唐太宗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3·广东省肇庆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玄宗统治前期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当时的长安大街可能见到( )
①各种肤色的外国商人 ②人们使用开元通宝钱币购买东西
③坊里居民自由出售农产品 ④活字印刷的小作坊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唐玄宗时期唐朝是闻名中外的国际大都市汇集了各国商人;开元通宝是唐高宗李渊发行的货币,是唐朝的官方货币;唐朝实行市坊分区,坊是居民区,坊内居民不可以自由出售农产品,活字印刷术出现在北宋,故只有①②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7.(2023·广东省深圳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如图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青釉凤首龙柄壶,其纹饰取材丰富,有流行于希腊的茛苕纹样,波斯的产物连珠,常见于印度舞人,佛教的象征莲花,中国传统的吉祥物龙凤。多样的装饰折射出唐朝( )
A.边疆巩固 B.兼容并包 C.民族和睦 D.经济繁荣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其纹饰取材丰富,有流行于希腊的茛苕纹样,波斯的产物连珠,常见于印度舞人,佛教的象征莲花,中国传统的吉祥物龙凤”可得出唐朝时期文化发展呈现出兼容并包的特征,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唐朝文化兼容并包的特征,与“边疆巩固”无关,排除A项;“民族和睦”与题干“希腊、波斯、印度”不符,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唐朝文化兼容并包,“经济繁荣”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3·山西省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我们学习了隋唐中外交流的历史,请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等传回日本对日本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B.唐与新罗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友好往来,相互交流学习
C.玄奘西行,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D.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天山南北地区
【答案】D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题干“隋唐中外交流”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天山南北地区,说明的是唐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3·山东省聊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反映了唐都长安成为当时国际性大都会的诗句是(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答案】D
【详解】根据“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其它国家的使臣朝拜唐朝君主,体现了唐都长安成为当时国际性大都会,D项正确;“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是开元盛世,排除A项;“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反映的是辞别友人,排除B项;“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反映的是中日交往,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图片中反映隋唐时期文学艺术成就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颜真卿是唐朝的书法家,①符合题意;吴道子和阎立本是唐朝的著名画家,故②④符合题意;张择端是宋朝时期的画家,③不符合题意。所以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2023·山东省滨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黄巢起义( )
A.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答案】B
【详解】唐末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B项正确;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推翻了唐朝的统治,排除A项;安史之乱的平定在黄巢起义爆发之前,排除C项;安史之乱之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3·陕西省咸阳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朝曾经向世人展示了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成为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但是,最后盛极而衰,走向灭亡。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
A.安史之乱的爆发 B.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C.朱温建立后梁政权 D.五代十国的出现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后期,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的打击,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C项正确;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由盛转衰,排除A项;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给唐唐朝统治者以致命的打击,排除B项;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3.(2023·青海省玉树州·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北宋时期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
A.实行分封制 B.开通大运河 C.颁布推恩令 D.设置转运使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开支外,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D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排除A项;隋朝开通大运河,排除B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排除C项。故选D项。
14.(2023·山东省临沂市·七年级期末统考)“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材料揭示了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 B.推行操之过急
C.没有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损害农民利益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可知,材料认为王安石变法操之过急,在很短的时间内实行了多项措施,因此材料揭示了变法失败的原因是推行操之过急,B项正确;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但和题干中的原因不符,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开始是得到宋神宗的支持的,排除C项;损害农民利益也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但不是材料揭示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5.(2023·河北省保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反映的主题是( )
A.民族政权的对峙 B.中外政权的纷争
C.民族隔阂的消除 D.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澶渊之盟的订立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宋夏议和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榷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反映的是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民族政权的对峙,不是题干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中的政权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矛盾,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出民族隔阂的消除,排除C项。故选D项。
16.(2023·吉林省松原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靖康年(1127年)的奇耻,尚未洗雪。臣子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岳飞)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靖康年的奇耻”指的是( )
A.澶渊之盟 B.金灭北宋 C.宋夏议和 D.元灭南宋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后妃等人,北宋灭亡,称为“靖康之耻”,B项正确;澶渊之盟为北宋与辽之间签订的合约,而非1127年,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宋夏议和是北宋与西夏之间的议和,西夏向宋称臣,而非发生在靖康年,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元灭南宋时间是1279年,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7.(2023·四川省泸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古代中国瓷器是欧洲人的奢侈品。南宋时期盛产“饶玉”,后来发展成著名瓷都的是( )
A.景德镇 B.明州 C.越州 D.杭州
【答案】A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期,北宋时期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到明朝时以生产青花瓷而出名,A项正确;明州、越州、杭州都不是宋朝时兴起的瓷都,排除BCD项。故选A项。
18.(2023·福建省厦门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图片资料反映了一定社会的历史变迁,从图1到图3的发展变化可用来说明( )
图1汉代经济分布 图2唐后期经济分布 图3宋代经济分布
A.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和长江 B.政治中心转移影响经济发展
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趋势 D.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历程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汉代经济多分布在北方黄河流域,唐朝后期经济已经向南方分布,宋代经济已经遍布南北方,结合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题干材料从图1到图2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过程,D项正确;A项与“经济分布”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并没有显示“政治中心转移”,排除B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各民族文化的有机一体,与“经济分布”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9.(2023·河南省许昌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到处传扬你的恩德。"这首歌曲中,成吉思汗被牧人传扬的“恩德”是( )
A.灭西夏和金 B.统一蒙古草原 C.建立元朝 D.定都大都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成吉思汗被牧人传扬的‘恩德’”和所学可知,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结束了蒙古各部自相残杀的局面,给草原带来了和平,使人民安定生活,得到人们的敬仰,B项正确;灭亡金是在成吉思汗死后,排除A项;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均是忽必烈,排除CD项。故选B项。
20.(2023·吉林省长春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注重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努力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元朝时为加强对西藏、澎湖和琉球地区的管辖,分别设置了( )
A.宣政院和安西都护府 B.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
C.北庭都护府和澎湖巡检司 D.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
【答案】B
【详解】元朝设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B项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元朝时为加强对西藏、澎湖和琉球地区的管辖而设置的,B项正确;唐朝时期,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北庭都护府是唐朝管辖西域地区的最高军政机构之一。综上所述,排除ACD项。故选B项。
21.(2023·云南省保山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水浒传》中有这样一情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浪子”燕青逛东京大街,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他们走到的地方当时被称作( )
A.坊 B.市 C.瓦子 D.勾栏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题干“……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可知,早在宋代,城市中出现综合游乐场所,叫做瓦子,瓦子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勾栏”,宋代,有些瓦子的规模很大,里面有说书、卖艺、杂耍等娱乐节目,C项正确;坊是居住的地方,排除A项;市主要是买卖东西的地方,排除B项;勾栏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也是妓院的别称,排除D项。故选C项。
22.(2023·福建省漳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绘画作品中,反映宋代市民生活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详解】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东京卞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反映了宋代市民生活,是美术史上不朽之作,D项正确;《女史箴图》是东晋的作品,排除A项;《步辇图》画面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是汉藏两族友好情谊的历史;排除B项;《韩熙载夜宴图》反映的是官僚宴会的场景,排除C项。故选D项。
23.(2023·新疆乌鲁木齐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郑和的随行官员对途经国家的地理位置、港口、社会风貌和气候、物产等做了详细的记述。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打破了东西方隔绝状态 B.增进了对亚非国家的了解
C.增强了明朝的国家实力 D.开创了亚欧海上交通要道
【答案】B
【详解】据材料可知,郑和的随行官员对途经国家的地理位置、港口、社会风貌和气候、物产等做了详细的记述。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有利于增进了对亚非国家的了解,B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东西方的联系,打破了东西方隔绝状态,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郑和的随行官员对途经国家的地理位置、港口、社会风貌和气候、物产等做了详细的记述”,而且郑和下西洋削弱而不是增强了明朝的国力,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到达非洲东海岸,并未开创了亚欧海上交通要道,排除D项。故选B项。
24.(2023·山西省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 )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 ②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③实行八股取士 ④设置通判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为了加强专制统治,废除了丞相制度,同时还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监视官民,实行八股取士加强多思想的控制;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清朝还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①②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④设置通判是宋朝时期,排除含④的ABC项。故选D项。
25.(2023·云南省保山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明朝末年,人口锐减,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C.改进种植技术和改良新品种 D.商业发达,贸易兴盛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A项正确;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改进种植技术和改良新品种是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商业发达,贸易兴盛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0分)(2023·湖北省黄石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摘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填充图册》)
某同学将隋朝大运河的历史知识整理如下:
运河 三点:以 A 为中心,北抵涿郡(在今北京) 南至 B (在今浙江杭州)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邢沟、江南河
五河:海河、 C 、淮河、长江钱塘江
(1)请仔细读图后,帮他完成表中字母相应的历史信息。(3分)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隋朝时,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之上,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某同学为进一步了解大运河,翻阅书籍,看到如下描述。
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唐)杜佑《通典》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运河的历史价值。(2分)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摘自人教社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材料四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3)材料三中官吏选拔的主要依据是什么?(1分)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答案】
(1)A:洛阳;B:余杭;C:黄河。(3分)
(2)历史价值: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有利于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2分)
(3)主要依据:门第(或家庭出身)(1分)
影响:通过考试选拔官吏,打破了门第的限制;扩大了官吏的选没范围(或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促进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为平民书生等阶层开辟了晋升途径;科举选官注重考察才学,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推动了社会教育的发展;皇帝将选官和用人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在文化上保证了社会思想和统治思想的高度融合,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4分,任答2点即可)
【详解】
(1)A、B、C:根据材料一《中国历史填充图册》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历史知识整理中,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北起涿郡,南至余杭,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故A填洛阳;B填余杭;C填黄河。
(2)历史价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所以,大运河的历史价值简述为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有利于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3)主要依据:根据材料三“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可知,材料三中官吏选拔的主要依据是门第(或家庭出身)。
影响: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可得出,通过考试选拔官吏,打破了门第的限制;扩大了官吏的选没范围(或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促进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为平民书生等阶层开辟了晋升途径;材料中“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可得出,科举选官注重考察才学,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推动了社会教育的发展;材料中“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可得出,皇帝将选官和用人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所学可知,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在文化上保证了社会思想和统治思想的高度融合,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27.(12分)(2023·河南省信阳市·七年级期末统考)经济文明包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的积累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诗人写诗夸赞:“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被将教秧马,代劳民莫忘”。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交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宋高宗)三十年,户部侍郎钱端礼被旨(遵照皇帝旨意)造会子(南宋时发行的纸币),储见钱,于城内外流转。……会子初行,止于两浙,后通行于淮、浙、湖北、京西。
——元·脱脱等《宋史》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以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商人的数量和实力不断增加,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商人开始走向以地域、宗族关系、血缘关系或行业为纽带的联合,从而形成一个个对内互助共济、对外联合竞争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商人群体——商帮。这种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为纽带,以会馆、公所为场所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组织,在商业经营和竞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以晋商和徽商的活动范围最广,势力最大。明清时期,商帮的兴盛,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商业的繁荣。
材料三 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宋朝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并分析促使宋朝经济发展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帮出现的原因及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所述政策对清朝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并说说你从中得到的感悟。(4分)
【答案】
(1)表现:秧马的使用;商贸突破时间限制;纸币的出现。(2分,任答2点即可)
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社会较为安定;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4分,任答2点即可)
(2)原因: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商人的数量和实力不断增加,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2分,任答1点即可)
作用:对内互助共济,对外联合竞争;在商业经营和竞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分,任答1点即可)
(3)影响: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2分,任答2点即可)
感悟:开放有利于繁荣发展,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2分)
【详解】
(1)表现:根据材料一“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被将教秧马,代劳民莫忘”可知,农业上使用秧马;根据材料一“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交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可知,商业贸易突破时间限制;根据材料一“三十年,户部侍郎钱端礼被旨(遵照皇帝旨意)造会子(南宋时发行的纸币),储见钱,于城内外流转。……会子初行,止于两浙,后通行于淮、浙、湖北、京西。”可知,纸币出现。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地区。南方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相对安定,北人南迁带去了大量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加之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大大促进了宋朝经济的发展。
(2)原因:根据材料二“明朝中后期以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商人的数量和实力不断增加,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商人开始走向以地域、宗族关系、血缘关系或行业为纽带的联合,从而形成一个个对内互助共济、对外联合竞争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商人群体——商帮。”可知,随着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商人的数量和实力不断增加,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商帮产生。
作用:根据材料二“从而形成一个个对内互助共济、对外联合竞争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商人群体——商帮”可知,商帮对内互助共济,对外联合竞争;根据材料二“这种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为纽带,以会馆、公所为场所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组织,在商业经营和竞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知,商帮在商业经营和竞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影响:根据材料三“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可知,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感悟:本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可从开放有利于繁荣发展,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等方面简要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28.(10分)(2023·湖南省怀化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整体来考察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既有阶段性的友好,也有阶段性的战争。在友好阶段,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友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友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友好的活动。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一月,以帝师领院事,掌全国释教僧徒,兼治吐蕃之境,下辖吐蕃三道宣慰司及僧录司、僧政司、都纲司等衙。
——《元史》
材料三 清朝统一全国后,对西藏、新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海诸岛进行了有效的管辖,奠定了中国现在版图的基础。
(1)请分别列举一例隋唐时期和宋元时期“阶段性的友好”的史实。(2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谈谈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一机构的职能?(1分)结合所学回答,清朝采取了什么措施实现了对材料中“吐蕃之境”的直接管辖?(1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两种方式。(2分)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对其疆域的“有效的管辖”对现代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答案】
(1)史实:隋唐时期:文成公主入藏;(1分)宋元时期: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1分)主流:和平友好。(2分)
(2)机构:宣政院;(1分)措施:设置驻藏大臣。(1分)
(3)方式:册封少数民族首领;镇压少数民族叛乱;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2分,任举2例即可)影响: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2分)
【详解】
(1)史实: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宋元时期: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宋夏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主流:由材料“在友好阶段,双方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友好局面,尽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维持较长时间的友好;在战争阶段内,也有一些谋求友好的活动。”可知,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和平友好。
(2)机构: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一机构的职能。反映了中国古代宣政院的职能。
措施:结合所学可知,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3)方式:结合所学可知,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可以得出,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为册封少数民族首领;镇压少数民族叛乱;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影响:由材料“奠定了中国现在版图的基础。”可知,其影响是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29.(18分)(2023·广东省惠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在历史跨学科学习活动中,某校初一学生开展了主题为“文学与历史的融合”的探究性学习,请你参加活动,并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第一部分:以诗证史
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材料一均为同学们搜集到的部分描绘唐朝社会景象的诗歌。
材料一 ①“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②“万国衣冠拜冕旒(冕旒,借指皇帝)”。③“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④“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⑤“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附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选编《以诗证史——以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1)用材料中的诗句印证以下史实。(填序号,不得多选、少选、错选)(5分)
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_________________
长安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_________________
大力发展科举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_________________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
长安城中商贸繁荣,商铺林立,主要的商业区称作“市”。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品词析史
材料二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天下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闻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选编《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朝时期杭州繁华的表现。(2分)杭州成为“天下繁华之最”反映了唐宋以来经济格局有何变化?(2分)
第三部分:曲中唱史
材料三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叹:“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
——选编《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3)结合所学,列举一位与马致远齐名的元曲作家。(1分)依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社会有哪些特征。(2分)
第四部分:小说映史
材料四 围绕明清小说,同学们搜集了一些资料
(4)明清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请将材料四中的小说作品跟以下史事进行对应。(只要填史事的序号)(3分)
①赤壁之战,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
②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③《大唐西域记》记载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风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A.《西游记》___________________;B.《三国志通俗演义》 ___________________。
(5)活动最后,同学们就“文学作品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展开讨论,有同学认为“文学作品能反映历史,所以是可信的文字史料”,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3分)
【答案】
(1) ② ① ④ ⑤ ③(5分)
(2)人口多;商业贸易兴盛。(2分)经济重心逐步南移。(2分)
(3)关汉卿(或郑光祖,白朴,王实甫)。(1分)元朝疆域辽阔,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中外交往活跃等。
(4)A.②③; B.①。(3分)
(5)不同意,(1分)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历史,但有虚构成分,需要鉴别。(2分)
【详解】
(1)根据所学分析材料一中的诗歌可知,①反映了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仿佛围棋局一般,②反映了盛唐气象中的开放,万国衣冠代表了来自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国外友人,③中的“茶商、桥市”反映了长安城的商业繁荣,④中的“东堂榜已悬”与科举制有关,⑤反映了盛唐社会风气开放,兼收并蓄地吸收了少数民族的习俗:由此可知,本题的答案依次应为“②①④⑤③”。
(2)根据材料二中的“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和“参差十万人家”可知,杭州的繁华表现在人口比较多,从“商贾云集”和“万家掩映翠微间”可知,杭州的繁华也表现在商业贸易兴盛方面。根据所学可知,杭州属于江南,杭州成为“天下繁华之最”反映了唐宋以来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3)根据所学可知,元朝与马致远齐名的元曲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人,任答一位即可。从材料三中的“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小国土尽来朝”可知,元朝经济繁荣,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中外交往活跃;从“大元至大古今无”可知,元朝疆域辽阔。
(4)根据所学分析第(4)题中的①②③可知,①中的“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与《三国志通俗演义》相对应,②中的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和③中的《大唐西域记》都与玄奘法师西行有关,与《西游记》相对应:故本题的答案为“A:②③;B:①。”
(5)本小题为半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正确,理由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所学可知,文学作品虽然在创作的过程中以历史为基础,但总会加入文学创作成分,有所虚构,所以“文学作品能反映历史,所以是可信的文字史料”这一观点不正确,应明确表示“不同意”,然后结合文学作品可以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历史,但有虚构成分,需要鉴别的特点回答理由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真题重组卷 03(原卷版 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