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历史(江苏无锡卷)-决战2024届中考考前最后一卷(含解析)

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江苏无锡卷)
历史
(本试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均发现了表明阶级分化的宫殿、象征权力的玉器或者象征尊贵的礼器。这些现象集中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 )
A.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 B.开始进入早期文明社会
C.能够建造干栏式房屋 D.居民财产平均地位平等
2.以下是汉字“亚”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甲骨文( )
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成为专门书法艺术 B.是篆刻在青铜器上的一种文字
C.记载内容十分丰富 D.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3.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历史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均是具有雄才伟略的封建帝王,他们( )
A.都是开国皇帝并完善科举制度 B.都开创了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C.都实施了“重文轻武”的政策 D.都采取了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4.如图为大同北魏墓中出土的女舞俑。舞者头戴风帽,身着长襦,其服饰具有典型的鲜卑特征,但其舞袖的动作及端庄的风格,更接近于汉族舞蹈。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
A.三国鼎立局面 B.北方人口南迁 C.北方民族交融 D.政治制度完善
5.考古专家在莫高窟的唐代壁画里发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名农夫一手持着用于耕作的工具,一手挥鞭驱赶着田地里的牛。壁画中的工具( )
A.提高了耕种效率 B.提高了运输能力
C.扩大了灌溉的面积 D.促进了手工业发展
6.忽必烈即位初期,委派重臣以中书省官“行某处省事”名义,到地方行使中书省职权,后来行省逐渐由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定型为常设的地方一级行政机构。但仍长期保留着派出机构的性质。据此可知( )
A.行省不是法定的地方行政机构 B.行省权力具有大而不专特点
C.行省制度适应了国家治理需要 D.元朝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
7.《盛世滋生图》是研究乾隆盛世的重要史料,画中“商贾辐转百货骈阗[pián tián]”,该画可以佐证清朝前期( )
A.人口增长迅速 B.商品经济繁荣
C.地域商帮出现 D.边疆治理稳固
8.清政府长期奉行“安内重于防外”的方针,沿海要地兵微将寡,遇到外敌入侵,只能从内地各省零星抽调部队,临时拼凑成军,千里赴援。该材料可用于说明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的原因是( )
A.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政府镇压反侵略斗争
C.清政府轻视边患防御 D.武器落后、装备松弛
9.历史评价是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B.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是北京大学
C.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 D.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10.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在远离国民党反动派政治中心的偏僻地区,找到了自己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土壤,立住了脚。他们“立住了脚”是因为( )
A.开展了北伐战争 B.创建了人民军队
C.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D.进行了战略转移
11.20世纪初,秋瑾、何香凝等女性站在时代前列,首举为妇女谋求自身解放的旗帜。辛 亥革命时期.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纷纷成立,女界甚至发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的时代强音。这表明( )
A.国民政府重视保护女性权利 B.近代女性的权利意识觉醒
C.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男女平等的理想变成现实
12.漫画是人们记录历史事件,表达情感态度的方法之一。下图漫画《搁浅》绘制于1941年,作者意在( )
A.号召发动对日军的全面大反攻
B.庆祝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
C.鼓舞人们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D.表明抗战即将进入相持阶段
13.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突破数十万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大别山。这次胜利进军( )
A.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C.使广大华北地区基本解放 D.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4.《人民日报》刊载文章“1953年12月26日,鞍山钢铁公司举行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炼铁炉的开工典礼。鞍钢三大工程成为当时中国重工业建设中首批竣工投入生产的重要工程……”东北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 )
A.促进了国民经济有恢复 B.保障了土地改革的完成
C.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D.标志着三大改造的结束
15.图是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上刊登的一则国营企业的商业广告。据此可知,该企业( )
A.出现了经营困难 B.面向国内外市场 C.摆脱了计划经济 D.实行责任承包制
16.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亚非许多古老民族最先告别了野蛮与蒙昧,创造了辉煌的东方文明。下列可用于研究亚非文明古国可信度最高的材料是( )
A.古埃及金字塔的遗址 B.《中华文明五千年通史》图书
C.有关古印度种姓制度的传说 D.古巴比伦空中花园的想象图
17.文艺复兴早期肖像画家梅西纳把当时全侧面画像改成侧四分之三的样子,使画中的人物注视着观众,这种更自然、更亲切的方式,成为后来最流行的肖像画模式。这一转变表明梅西纳( )
A.抨击了教会的虚假面目 B.消除了宗教观念的束缚
C.在绘画中突出人的价值 D.推动了理性时代的到来
18.17-18世纪英法美发展经历了种种坎坷。如下图所示是 F1是它发展的动力,F2是它发展的阻力。下列关于英法美历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动力F1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B.阻力F2 是本国封建制度
C.b段都采用暴力手段,处死国主
D.前进方向都是共和制度取代封建制度
19.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签署了《农业调整法》,主要内容包括对自愿减少小麦、玉米、烟草等所谓“基本农产品”生产的农民给予补贴,与农产品加工者签订销售合同并规定销售额和出口补贴。这一政策旨在( )
A.调整市场供需矛盾 B.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C.恢复工业部门生产 D.拓宽市场竞争渠道
20.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写道,20世纪60年代末,新独立的民族国家已有69个,此后增加到20多个。大批民族国家的独立反映了( )
A.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 B.社会主义阵营壮大
C.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D.多极化世界已形成
第Ⅱ卷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题,每空2分,共6分
21.隋朝皇帝 在位时科举制确立;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基础的事件是 。
22.新中国成立时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宪是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 。
23.1914年6月28日发生的 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1943年2月,苏联取得 保卫战胜利,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题,第24题7分,第25题9分,第26题8分,共24分
24.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饮食的原则,只求“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国君若真希望天下治理好而厌,恶其混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摘编自《墨子·辞过》
材料二 中国端午吃粽子的习俗最早记载在南北朝时期的《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予贮米投水以祭之。”而成书于日本平安时期(约唐朝后期)的《倭名类聚抄》记载五月初五吃粽子的屈原故事,无疑是由中国传入,并影响到日本的饮食习俗。
——摘编自李全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源流考》
材料三 宋代是我国饮食史上的一个盛期,汴京与临安食物的种类琳琅满目,“北麦南稻”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包子、饺子、烧饼、刀削面散布江南市镇。夜市通宵敞开,甚至可以边吃边坐而论道,探讨饮食玄妙哲学,也有喜谈性理的文人雅士作陪。
——摘编自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墨子的饮食观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粽子作为端午节传统食物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是我国饮食史上的一个盛期”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改编自《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25年3月,蔡元培撰写的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材料三 (1928年)毛泽东说: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困难。有了这个家,就可以作为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
(1)在材料一中找出中国遭受“19世纪灾难性的战争”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写出“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的条约,写出统治阶级“结束对西方的屈尊态度”的探索运动。
(2)材料二中的“先生”指的是谁?写出“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的历史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一件“先生的未竟之功”的事件。
(3)材料三中,毛泽东选择在哪里建立“这个家”?结合所学知识,他在“这个家”创造了什么局面?
(4)从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历程中,你有什么认识?
26.大国关系影响世界格局和发展趋向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日本政府对新中国奉行孤立不承认、“两个中国”和“政经分离”政策,导致从1949年至1972年23年间,两国政府间并无正式外交关系。尽管如此,两国在民间交往、经贸合作和文化往来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62年11月9日,签订了《中日长期综合贸易备忘录》。当年中日贸易额就达到1.37亿美元。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实现了中日关系正常化。1978年8月,中日两国又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从法律上结束了两国间的战争状态。
——摘编自林代昭《中日关系史》等
材料二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特点,被一些观察家形容为“单极的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而独断全部国际问题。
——摘编自(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
材料四 4月11日,世界贸易组织发布报告称,受俄乌冲突影响,今年的全球贸易增长可能从去年10月预测的4.7%“腰斩”至2.4—3%。鉴于俄乌在欧洲大宗商品市场的重要地位,欧洲可能比世界其他区域经受更严重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西方对俄祭出的“史上最严厉制裁措施”雪上加霜,导致通胀风暴提前登上欧洲大陆。
——2022年4月17日中国青年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日两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结合时间轴,概括这一时期美苏两国的关系。写出1967年对应的事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导致“美国并没有更能单方面而独断全部国际问题”的原因。
(4)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你认为世界各国应如何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题干“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均发现了表明阶级分化的宫殿、象征权力的玉器或者象征尊贵的礼器。”和结合所学可知,礼器象征人的身份、权力或者文化,高台反映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的组织能力,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进入早期文明社会,B项正确;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材料体现的是新时期晚期阶级分化信息,排除A项;河姆渡人能够建造干栏式房屋,材料体现的是阶级分化的宫殿、象征权力的玉器等体现阶级分化的信息,两者无关,排除C项;居民财产平均地位平等与“均发现了表明阶级分化的宫殿、象征权力的玉器或者象征尊贵的礼器”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观察“汉字‘亚’演变的历程”可知,从甲骨文的“亚”到楷书的“亚”,汉字“亚”的字形有相似之处,反映了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因此,从汉字“亚”演变的历程可知,甲骨文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D项正确;东汉以后,书法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排除A项;铸刻在青铜器上的一种文字称为“金文”(或铭文),排除B项;仅题干中的一个字无法反映记载内容十分丰富,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行,统一了思想,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唐太宗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实行开明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宋太祖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分割宰相权力,因此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均是具有雄才伟略的封建帝王,他们都采取了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D项正确;汉武帝和唐太宗不是开国皇帝,排除A项;只有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排除B项;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其余并未,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大同北魏墓中出土的女舞俑。舞者头戴风帽,身着长襦,其服饰具有典型的鲜卑特征,但其舞袖的动作及端庄的风格,更接近于汉族舞蹈。”可知,材料体现了舞蹈方面少数民族和汉族相互学习,该女舞俑可以用于研究北方民族交融,C项正确;北魏时期与三国鼎立局面无关,排除A项;北方人口南迁无法从女舞俑兼具鲜卑族和汉族特色中体现出来,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方面的内容,与政治制度完善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一名农夫一手持着用于耕作的工具,一手挥鞭驱赶着田地里的牛。”,结合敦煌莫高窟这一信息可以判断材料体现的是唐朝时期发明了曲辕犁,从而提高了耕种效率,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耕犁无法体现运输能力的提高,排除B项;筒车有助于扩大灌溉面积,但是图片体现但是耕作图,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农业,无法体现手工业的发展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根据题干“行省逐渐由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定型为常设的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可知,行省制度适应了国家治理需要,C项正确;行省逐渐由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定型为常设的地方一级行政机构,排除A项;题干无法体现行省权力具有大而不专特点。排除B项;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在西北设北庭都元帅府 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设宣政院直接统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徐扬所绘《盛世滋生图》,全卷长达1225厘米,它完整地描绘了18世纪古城苏州的市井风情,反映了苏州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商贾辐转是指商人像辐条一样聚集,多用来形容市场等销售地点热闹非凡,不能说明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排除A项;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清朝时以晋商、徽商、粤商、秦商、山东商帮、苏南商帮、浙江商帮、闽南商帮、珠三角商帮、河南商帮等十大商帮为主。题干中没有涉及相关信息,排除C项;根据不同边疆地区的情况,清政府通过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册封等形式加强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据题干“奉行‘安内重于防外’的方针”可知,“安内重于防外”的方针导致沿海要地兵力薄弱,遇到外敌入侵只能临时拼凑部队,这体现了清政府轻视边患防御,C 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清政府在军事部署上的问题,没有涉及群众基础,排除A 项;清政府在面对外敌入侵时,采取了临时拼凑军队的方式进行抵抗,并非镇压反侵略斗争,排除B项;材料中提到了兵微将寡,并没有明确指出武器落后、装备松弛,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根据题干“历史评价是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和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客观认识和评判,属于历史评价,D项正确;“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客观叙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是北京大学是客观叙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属于历史事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题干“远离国民党反动派政治中心的偏僻地区,立住了脚”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失败后,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C项正确;1926年,国共合作开展北伐战争,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立了人民军队,排除B项;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初,秋瑾、何香凝等女性站在时代前列,首举为妇女谋求自身解放的旗帜。辛亥革命时期.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纷纷成立,女界甚至发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的时代强音”和所学可知,近代以来,人们的思想不断发生变化,妇女的自我意识觉醒,积极参与到政治活动中,说明近代女性的权利意识觉醒,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国民政府重视保护女性权利,排除A项;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时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男女平等的理想变成现实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观察漫画可知,轮船代表的是日本帝国主义,轮船在“全面战”“持久战”两座大山的阻碍下搁浅,反映了中国全民族抗战阻挡日军的侵略,说明漫画作者意在鼓舞人们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C项正确;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与题干时间“1941年”不符,排除A项;1941年12月,日军调集10余万兵力,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国军队发起全线反击,歼灭大批日军,获得会战胜利,但漫画无法体现,排除B项;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之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与题干时间“1941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刘邓大军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们直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B项正确;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排除A项;平津战役使广大华北地区基本解放,排除C项;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根据题干“鞍钢三大工程”结合所学可知,鞍钢三大工程是一五计划的重要成就,“鞍钢三大工程成为当时中国重工业建设中首批竣工投入生产的重要工程”说明东北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的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C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是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排除A项;土地改革的完成时间是1952年底,排除B项;三大改造结束的时间是1956年底,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据材料信息“1979年”“国营企业的商业广告”“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和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有企业改革也逐步展开,产品开始面向国内外市场,B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国有企业改革也逐步展开,产品开始面向国内外市场,说明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排除A项;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实行责任承包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史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资料(间接史料),古埃及金字塔的遗址,是在历史发生时所产生的史料,属于第一手资料,可信度最高,A项正确;图书、想象图,均是后人的创作,属于第二手史料,可信度没有第一手史料高,排除BD项;传说带有许多夸张虚构的成分,可信度不高,排除C项。故选A项。
17.C
【详解】根据材料“把当时全侧面像画改成侧四分之三的样子,使画中的人物注视着观众”可以看出梅西纳的绘画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教等相关信息,无法体现抨击教会的虚假面目,排除A项;消除了宗教观念的束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启蒙运动推动了理性时代的到来,排除D项。故选C项。
18.A
【详解】根据图示中的时间信息和所学知识,反映的是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标志美国诞生。1777年的萨拉托加大捷是独立战争的转折点。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是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利坚民族形成并追求民族解放,因此推动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源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A项正确;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是英国殖民统治,排除B项;b段还制定了法律文献,《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要求的纲领性文献,美国没有国王,排除C项;法美两国最终建立了共和制度,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9.A
【详解】据题干“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签署了《农业调整法》,主要内容包括对自愿减少小麦、玉米、烟草等所谓‘基本农产品’生产的农民给予补贴,与农产品加工者签订销售合同并规定销售额和出口补贴。”可知,这一政策旨在调整市场供需矛盾,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主要是罗斯福新政中解决市场供需矛盾问题,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农业措施,与工业无关,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主要是罗斯福新政中解决市场供需矛盾问题,没有反映拓宽市场竞争渠道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20.C
【详解】根据题干“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写道,20世纪60年代末,新独立的民族国家已有69个,此后增加到20多个。大批民族国家的独立反映了”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年后,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崩溃,亚非拉的民主独立浪潮高涨,非洲国家在1960年一年里就有17个国家独立,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C项正确;“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阵营壮大”与题意不符合,排除A、B项;世界多极化是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发展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21. 杨广 文成公主入藏
【详解】据所学可知,隋朝皇帝杨广在位时期,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基础的事件是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松赞干布。
2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以前的建国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0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
23. 萨拉热窝 斯大林格勒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为了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1942年7月,德国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联军民英勇抗敌。次年2月,德军投降。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因此,题干空格处应分别填写:萨拉热窝;斯大林格勒。
24.(1)观念:墨子强调饮食应该满足基本需求为主;饮食应该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2)意义:粽子作为端午节传统食物的意义在于它承载了中华民族对屈原的怀念之情;促进了民间饮食习俗的交流和传播,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3)原因:宋代农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这为饮食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更加活跃,夜市等商业形式也为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城市人口增加市民阶层壮大,这为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各民族间的交融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饮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4)特点: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饮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性;饮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传统。
【详解】(1)观念:根据材料一“只求‘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国君若真希望天下治理好而厌,恶其混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并结合墨子的主张可得出,墨子强调饮食应该满足基本需求为主;饮食应该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2)意义:根据材料二“中国端午吃粽子的习俗最早记载在南北朝时期的《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予贮米投水以祭之。’而成书于日本平安时期(约唐朝后期)的《倭名类聚抄》记载五月初五吃粽子的屈原故事,无疑是由中国传入,并影响到日本的饮食习俗”并结合所学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知识,分析可得出粽子作为端午节传统食物的意义在于它承载了中华民族对屈原的怀念之情;促进了民间饮食习俗的交流和传播,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粽子作为端午节传统食物的意义十分深远。
(3)原因:根据材料三“‘北麦南稻’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包子、饺子、烧饼、刀削面散布江南市镇。夜市通宵敞开,甚至可以边吃边坐而论道,探讨饮食玄妙哲学,也有喜谈性理的文人雅士作陪”并结合所学宋朝经济繁荣相关知识,可得出原因是,宋代农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这为饮食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更加活跃,夜市等商业形式也为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城市人口增加市民阶层壮大,这为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各民族间的交融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饮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4)特点:根据题干涉及的墨子的主张和端午节的来源,可得出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三“汴京与临安食物的种类琳琅满目,‘北麦南稻’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包子、饺子、烧饼、刀削面散布江南市镇。”可得出饮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性;根据材料三“夜市通宵敞开,甚至可以边吃边坐而论道,探讨饮食玄妙哲学,也有喜谈性理的文人雅士作陪”可得出饮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传统。
25.(1)原因:闭关自守、骄傲自满。
条约:《南京条约》。
运动:洋务运动。
(2)先生:孙中山;事件:辛亥革命;事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地点:井冈山;局面:工农武装割据。
(4)认识: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详解】(1)原因:由题干“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可知,“19世纪灾难性的战争”的原因是闭关自守、骄傲自满;
条约: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的签订“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
探索运动:由题干“统治阶级‘结束对西方的屈尊态度’的探索”可知,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旨在自强、求富的运动。
(2)先生:由题干“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可知,先生指的是孙中山;
事件:由题干“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事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3)地点: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毛泽东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局面:结合所学可知,在根据地毛泽东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4)认识:从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历程中认识到,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26.(1)变化:从无外交关系到正式建交,结束了两国法律上的战争状态。
原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的提高;中美关系的改善;中日两国长期以来民间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发展;日本政府改变了对台政策。
(2)关系:美苏对抗、美苏冷战、两极格局。
影响:冲击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朝多极化趋势发展。
(3)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4)世界各国应该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积极采取政治协商的方式解决国家间矛盾;各国要增强合作,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互惠互利等。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两国政府间并无正式外交关系”“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实现了中日关系正常化。1978年8月,中日两国又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从法律上结束了两国间的战争状态。”可知,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日两国关系的变化是从无外交关系到正式建交,结束了两国法律上的战争状态。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机。可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的提高;中美关系的改善;根据材料一“尽管如此,两国在民间交往、经贸合作和文化往来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62年11月9日,签订了《中日长期综合贸易备忘录》。当年中日贸易额就达到1.37亿美元。”可知,中日两国长期以来民间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发展;日本政府改变了对台政策。所以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日两国关系的变化的原因有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的提高;中美关系的改善;中日两国长期以来民间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发展;日本政府改变了对台政策。
(2)美苏两国的关系:结合材料二时间轴和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华沙条约》。“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两极格局形成,所以这一时期美苏两国的关系是美苏对抗、美苏冷战、两极格局。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共体成员国加强经济合作,并努力用一个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说话,这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欧洲各国希望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欧共体的成立冲击两极格局,同时也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所以1967年对应的事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是冲击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朝多极化趋势发展。
(3)原因:根据材料三“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特点”可知,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认为自己“最有能力领导这个世界”,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但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所以导致“美国并没有更能单方面而独断全部国际问题”的原因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4)构建: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解答本题需要学生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和平协商,经济文化交流等角度作答,如:世界各国应该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积极采取政治协商的方式解决国家间矛盾;各国要增强合作,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互惠互利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历史(江苏无锡卷)-决战2024届中考考前最后一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