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武汉卷)
历史
(本试卷满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进入21世纪,我国在海军武器装备更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交接入列,它是( )
A.定远舰 B.致远舰 C.辽宁舰 D.山东舰
2.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三杰”的是
A.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
B.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C.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D.但丁、达·芬奇、哥伦布
3.老照片具有真实记录历史,反映当时社会面貌的史料价值。下列老照片共同反映了( )
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 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战斗 抗战中的冀中回民支队 纽约华侨举行支援祖国抗战大会
A.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配合 B.中国人民实行全民族抗战
C.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形成 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4.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地点是。
A.陈县
B.大泽乡
C.巨鹿
D.镐京
5.下图建筑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至今仍然屹立于( )
A.印度河畔 B.幼发拉底河畔 C.尼罗河畔 D.底格里斯河畔
6.清初一位文人吟诗抒怀:“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结果,该文人被朝廷定罪问斩。这反映了清初实行( )
A.厂卫制度 B.文字狱 C.八股取士 D.闭关政策
7.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A.最早的象牙雕刻
B.种植水稻
C.住干栏式房屋
D.住半地穴式房屋
8.口号往往反映一场运动的目的和诉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下列口号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其先后顺序是
①自强求富②三民主义③变法图强④民主与科学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
9.“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赞美的是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了北方游牧民族。与此相关的史实是
A.牧野之战
B.春秋争霸
C.分封诸侯
D.战国七雄
10.在1912年到1919年8年间,中国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大于1.3亿元,8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民国颁布利于工商业的法令 B.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侵略
C.实业救国热潮成为社会潮流 D.政府放松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11.“19世纪中期,英国拥有空前绝后的机会在全世界扩大势力-----可以按照自己的主张,与较不发达的经济体建立联系-----可以毫无顾虑地对那些拒绝按它的意愿进行贸易的国家使用武力。”当时英国能够这样做的主要条件是
A.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B.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工业革命的完成
D.“日不落帝国”的建立
12.1984年以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发展乡镇企业
②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③扩大经营自主权
④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下列对于“封君封臣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以爵位的封赐为纽带 B.没有形成严格的等级性
C.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D.土地的无偿赏赐为前提
14.拿破仑对俄国的入侵让俄国诗人普希金非常憎恨,拿破仑去世后,普希金却将他视为对抗专制的救世主.普希金态度的转变,是因为他认识到拿破仑对外战争( )
A.稳定了法国的统治 B.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C.加快了欧洲的统一 D.扩大了法国东部疆域
第Ⅱ卷
二、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2分。
15.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和探索史。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寻求救国之路,进行着民主革命的伟大实践。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史实,回答问题。
【沉沦篇】近代,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不断沉沦。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沿江海入长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回答“这场战争”是指什么战争?
材料二:“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2)材料二中“甲午战败割台”与中国近代史上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有关?
材料三:“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3)材料三中所说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降到谷底的标志是签订了什么条约
【抗争篇】面对侵略,中国人民不断抗争,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材料四: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4)林则徐领导的哪一抗争活动充分体现了材料四表达的精神?
材料五:这一文件的空想性质和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程度都决定了其用心规划的士地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它的价值为近代思想史提供了一种农民的大同模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5)材料五中的“这一文件”指的是什么文件?
【探索篇】近代化是中国人们不断学习,探索救国救亡道路的过程。
材料六: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场自强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缝,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了什么是西方工业。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6)材料六中的“自强运动”是指什么?这场运动使中国逐渐汇入到工业文明大潮中,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场运动的最重要影响是什么?
材料七:这场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扫除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道路上这个巨 大的障碍;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未曾有过的共和政 体。这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7)材料七中的“革命”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请依据材料概括出“这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的理由。
(8)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请你谈谈对这段历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悟?
16.国际关系格局,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一流强国力量对比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秩序及利益分配体系。其发展变化会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各国关系、各国力量对比和各自的利益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巴黎和会上,“百灵鸟”——威尔逊极力想使美国登上第一大国的宝座,称霸世界。但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毕竟根基不深,它的海军不如英国,陆军不如法国,美妙的幻想一旦碰到“老虎”(克里孟梭)讲究实际的强硬主张和“狐狸”(劳合·乔治)斤斤计较的商人政策,“百灵鸟”就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傻瓜”“又聋又哑的堂吉诃德”。
——摘编自陈叔谅的《世界大战史》
材料二 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联盟,两国战时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但)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的出现……“杜鲁门主义”演说是冷战的宣言,紧接着美国政府又提出《马歇尔计划》。
——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材料三 多极化虽出现加速形成的趋势,但毕竟还未正式形成。世界主要大国仍在进行深层次的战略调整,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及相互关系还未完全定位,多极化格局形成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变数,因而未来多极化格局是否就是五大力量中心或五极,尚需继续观察。不过,多极化作为一种历史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由于各国在国际上所处地位不同、利益不同、政治观念不同,所以各国对多极化的态度也不同。有的是推动力,积极适应这个潮流,推动多极化的发展;有的是唯我独尊,企图“一统天下”,阻碍多极化的发展。但是不管你的力量有多大,即使号称世界第一的超级大国,若想逆潮流而动,必将受到历史的无情惩罚和嘲讽!
——摘编自陈思、杜正艾《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及后冷战时代》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参加巴黎和会的目的是什么?据此分析美国为什么没有达成这一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是什么?该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应对这种国际格局的变化。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00年左右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是因为过去处于相对隔绝的各地区才开始建立直接的联系。也是从1500年左右,欧洲贸易才扩大到全世界,促进了欧洲的封建生产方式迅速地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对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一时期西欧民族国家形成和君主专制制度产生,这二者都庇护了新生的资本主义。而在1500年后的100年中,西欧人也在文化、思想、宗教及政治等领域完成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变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篇》
材料二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率先踏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18世纪,拉丁美洲已经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把亚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变成了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极不合理的状态。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三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应对。美国依靠罗斯福新政走出困局,而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却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依据材料一,概括“1500年左右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的理由。
(2)指出形成材料二中所述这种“极不合理的状态”的原因及由此造成的主要矛盾。
(3)20世纪上半叶,世界现代化道路出现了重大调整。依据材料三及所学,指出三种道路选择并分别指出其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C
【详解】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故C符合题意;定远舰和致远舰都是洋务运动时期北洋水师的舰队,排除A和B;山东舰是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国产航母,2019年12月17日,山东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交付海军。排除D。故选C。
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中,代表人物有‘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C符合题意。达·芬奇是“美术三杰”之一,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3.B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图一是敌后战场的抗战,图二是正面战场的抗战,图三是少数民族的抗战,图四是华侨支援抗战,从图片信息可知,中国人民实行全民族抗战,B项正确;A项的归纳不全面,没有包括图三和图四的信息,排除A项;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形成是国民党发表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排除C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1942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残暴;直接原因是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故B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军攻下陈,建立张楚政权,故A不合题意;巨鹿、镐京与陈胜、吴广起义无关,故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5.C
【详解】依据题干图片可知该建筑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金字塔,而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C项正确;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排除A项;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即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河,排除BD项。故选C项。
6.B
【详解】依据题干“清初一位文人吟诗抒怀……该文人被朝廷定罪问斩。”结合所学知识,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字狱,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 严密控制知识分子。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大批冤狱,祸及亲友。从而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B选项符合题意;明朝时期为了加强君主集权,建立厂卫制度。A选项不符合题意;明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C选项不符合题意;清朝时期对外政策是闭关政策。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悉清朝实行文字狱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7.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是生活在6000年前的原始农耕的代表,他们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住半地穴式房屋,会种植粟,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8.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①自强求富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的口号,③变法图强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的口号,②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1905年《民报》发刊词,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④民主与科学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口号,按顺序排序,应是①③②④,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9.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牧野之战与周武王伐纣灭商有关;分封诸侯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战国七雄是在春秋之后。所以ACD项与题意不符,B项与题意相符,故选B。
10.B
【详解】根据题干“1912年到1919年8年间,中国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大于1.3亿元”结合所学知识,1912年-1919年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不是颁布“利于工商业的法令”,排除A项;“实业救国热潮成为社会潮流”不是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松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与“在1912年到1919年8年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对外倾销自己的工业产品,并用武力打开了不愿意贸易的国家,比如对中国发动的鸦片战争,C符合题意。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是在17世纪,A不符合题意。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是在17世纪,B不符合题意。“日不落帝国”的建立是在19世纪中期以前,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2.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主要做法有:扩大经营自主权,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所以②③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而①发展乡镇企业属于农村的改革,不是城市改革。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3.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封君须保护封臣,这其实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故C正确,排除D项。封君封臣制度是以土地为纽带,故排除A项。这次改革完成以后,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故排除B项。故选C。
14.B
【详解】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普希金对拿破仑态度的转变从憎恶到赞赏,是由于他认识到了拿破仑对欧洲反封建事业的巨大贡献。拿破仑用暴力手段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推广到欧洲,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因此B正确。普希金是俄国人,拿破仑稳定法国统治和扩大法国疆域对其本人意义不大,因此A、D错误。拿破仑对外战争并没有加快欧洲统一进程,因此C错误。故选B。
15.(1)鸦片战争
(2)《马关条约》
(3)签订《辛丑条约》
(4)林则徐虎门销烟
(5)《天朝田亩制度》
(6)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或近代化的开端)
(7)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或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8)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符合题意,酌情给分。
【详解】(1)根据材料“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是指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化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甲午战败割台”与中国近代史上《马关条约》的签订有关,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所说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降到谷底的标志是签订了《辛丑条约》,这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充分体现了材料四表达的精神。
(5)依据材料五“这一文件的空想性质和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程度都决定了其用心规划的士地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它的价值为近代思想史提供了一种农民的大同模式”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这一文件”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愿望。
(6)依据材料六“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场自强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缝,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自强运动”是指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7)依据材料七“这场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扫除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道路上这个巨 大的障碍;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这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的理由是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8)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
16.(1)目的: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原因:美国海陆军实力有限;英法维护既得利益,寸土不让。
(2)世界格局:美苏两极格局。
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势均力敌。
(3)特点:多极化趋势加强并不可逆转;多极化格局形成过程中存在变数。
变化: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综合国力;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等。
【详解】(1)目的:根据材料一“ 在巴黎和会上,‘百灵鸟’——威尔逊极力想使美国登上第一大国的宝座,称霸世界”可得出美国参加巴黎和会的目的是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原因:根据材料一“但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毕竟根基不深,它的海军不如英国,陆军不如法国”可得出美国海陆军实力有限;根据材料一“美妙的幻想一旦碰到‘老虎’(克里孟梭)讲究实际的强硬主张和‘狐狸’(劳合·乔治)斤斤计较的商人政策,‘百灵鸟’就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傻瓜’‘又聋又哑的堂吉诃德’”可得出原因是英法维护既得利益,寸土不让。
(2)世界格局:根据材料二“(但)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的出现”可得出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是美苏两极格局。
根本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美苏两国势均力敌。
(3)特点:根据材料三“多极化虽出现加速形成的趋势,但毕竟还未正式形成。世界主要大国仍在进行深层次的战略调整,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及相互关系还未完全定位,多极化格局形成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变数,因而未来多极化格局是否就是五大力量中心或五极,尚需继续观察。不过,多极化作为一种历史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可得出特点是多极化趋势加强并不可逆转;根据材料三“由于各国在国际上所处地位不同、利益不同、政治观念不同,......必将受到历史的无情惩罚和嘲讽!”可得出特点是多极化格局形成过程中存在变数。
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当前的世界格局,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综合国力;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等。
17.(1)理由:相对隔绝的地区建立了直接联系; 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西欧民族国家形成和君主专制制度产生,庇护了新生的资本主义;文化、思想、宗教及政治等领域完成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变革。
(2)原因:殖民侵略和扩张。主要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矛盾。
(3)美国:国家干预经济,对二战后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提供借鉴。德意日:法西斯道路,引发二战,给人类社会带来深重灾难。苏联:计划经济,开创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
【详解】(1)理由:根据材料一“1500年左右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是因为过去处于相对隔绝的各地区才开始建立直接的联系。也是从1500年左右,欧洲贸易才扩大到全世界,促进了欧洲的封建生产方式迅速地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对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一时期西欧民族国家形成和君主专制制度产生,这二者都庇护了新生的资本主义。而在1500年后的100年中,西欧人也在文化、思想、宗教及政治等领域完成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变革。”可知相对隔绝的地区建立了直接联系;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西欧民族国家形成和君主专制制度产生,庇护了新生的资本主义;文化、思想、宗教及政治等领域完成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变革。
(2)原因:根据材料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率先踏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可知原因是殖民侵略和扩张。主要矛盾:根据材料二“18世纪,拉丁美洲已经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把亚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变成了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可知是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矛盾。
(3)道路:根据材料三“美国依靠罗斯福新政走出困局,而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却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可知美国是国家干预经济,对二战后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提供借鉴。德意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引发二战,给人类社会带来深重灾难。根据材料三“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可知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开创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历史(湖北武汉卷)-决战2024届中考考前最后一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