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中考历史五月模拟押题卷 江西04(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中考历史五月模拟押题卷
说明:1.全卷满分8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考古学家在安义发现大量与狩猎相关的旧石器,如刮削器、砍砸器等,并推测原始人类制作石器的办法可能有“砸击法”“碰砧法”“锤击法”。材料说明( )
A. 考古学家的推测完全没有依据 B. 研究远古人类生活要依据文献史料
C. 安义古人类已会使用火并保存火种 D. 考古学家可对考古发现进行多种推测
2.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下面战争属于诗句所描述的历史时期的是( )
A. 城濮之战 B. 长平之战 C. 官渡之战 D. 淝水之战
3.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布诏书通告天下:“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指隗状)绾(指王绾),法度量,则不壹(不一致),歉疑者,皆明壹之(让它们都明确、一致)。”材料中有助于消除地方差异,推动经济发展措施是( )
A. 确立皇帝制度 B. 设置三公九卿 C. 车同轨,书同文 D. 统一度量衡
4. “通过这条路,中国的丝绸、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传到西方,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音乐舞蹈也来到中国。”材料旨在强调“这条路”( )
A. 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B. 促进了民族交融
C. 展示了中国国力强盛的盛况 D. 消除了各国纷争
5. 编制时间轴有利于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下面史实与时间轴上的序号③相符的是( )
A. 孔子开始周游列国 B. 淝水之战以少胜多
C. 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D. 澎湖巡检司的设立
6. 宋初,大臣赵普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措施有助于“制其钱谷”的是( )
A. 派文官担任知州 B. 利用通判监督知州 C. 设立转运使 D. 改革禁军制度
7. 长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明代官方史料有“夫祖制,边墙之下多留暗门”的明确记载。政府允许游牧部落通过暗门往返于青海和河套地区放牧,一些较大的可容两匹马双向对过的暗门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长城( )
A. 是各民族交往的见证 B. 可以抵御外敌的侵扰
C. 体现了建筑水平高超 D. 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8. 明朝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中讲述了苏州王生在家人支持下做生意的故事。王生说:“扬州布好卖。松江置买了布,到扬州,就带些银子,籴了米豆回来,甚是有利。”此故事( )
A. 可用于研究明代商业的区域分工 B. 是文学作品没有史料价值
C. 可用于研究明代政治经济发展 D. 可用于研究明代文学发展
9. 近代某条约第七款:“……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该条约对中国社会进程的影响是( )
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C. 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巨大破坏
10. 小历阅读中国近代某书刊,其内容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封建伦理道德弊端”等信息。该书刊最早可能发行于( )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期间 C. 新文化运动时期 D. 国民革命时期
11. “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此歌词描述的事件是( )
A. 遵义会议 B. 强渡金沙江 C. 飞夺泸定桥 D. 翻雪山,过草地
12. 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海报,它反映的事件( )
A. 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B. 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确立
C.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 结束了数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13. “吃饭要交粮票,穿衣需要布票”。当时发行这些票证是由于( )
A. 国家实施福利政策 B. 居民使用非常方便
C. 当时物资十分紧缺 D. 票证代替了人民币
14. 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钟,“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该公告的发布( )
A. 推动中国重返联合国 B. 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C. 标志着中美正式建交 D. 是中国全方位外交的成果
15. 某校历史组准备编写《万紫千红总是春——文明的起源》的校本教材,书稿目录如下。请你在第二章第一节填上恰当的标题( )
第一章 古代亚非文明大河篇
第一节 尼罗河的赠礼
第二节 两河之间的地方
第三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
第二章 古代欧洲文明海洋篇
第一节
第二节 宏伟属于罗马
A. 阿拉伯海文明 B. 黄河流域文明 C. 爱琴海文明 D. 大西洋文明
16. 从历史进程的角度,恩格斯称西欧中世纪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依据在于中世纪城市( )
A. 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出现 B. 削弱了教会和封建领主的统治
C. 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D. 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17. “虽然非洲也产胡椒,但味道远次于亚洲胡椒……因此,另外开辟一条到东方的商路,打破阿拉伯人的垄断,分香料贸易一杯羹,成了当时欧洲的一种普遍看法。”这个“普遍看法”实现后( )
A.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B.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C.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D.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
18. 小唐同学根据如图分析了美国超越英国的原因,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
①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政策 ②美国南北战争的推动作用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④英国殖民霸权的动摇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9. “大战的前三年,轴心国把控着局面。1942年底,随着苏联人的胜利,转折点开始出现。”材料中的“转折点开始出现”指的是( )
A. 中途岛战役 B. 莫斯科保卫战 C. 阿拉曼战役 D. 斯大林格勒战役
20. 如表是小宋同学整理某项政策的信息表。对该政策理解准确的是( )
背景 欧洲已是一片废墟,“经济、社会、政治严重恶化”,人民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社会动荡不安
时间 1947年提出,1948年正式启动,持续了4年
金额 援助131.5亿美元,其中90%是赠予,10%为贷款
A. 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B. 旨在遏制共产主义的蔓延
C 两极格局至此确立 D. 欧洲国家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1. 从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看,每一个时期的服装流行趋势都有其社会文化背景。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幅图片所反映的改革的特点有何相同之处。
材料二
14世纪中叶开始,欧洲服装追求通过服装样式充分展示人的自然美。女性服装中展现腰肢纤细的“撑箍裙”流行开来。
——摘编自华梅《西方服装史》
旗袍原来袍身宽大,线条平直。20世纪20年代,旗袍款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样式不断翻新,讲求适体,充分体现女子的曲线美,越来越时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撑箍裙”和“新式旗袍”的流行分别反映了当时人们受什么思想的影响。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服饰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请列举一例,并说明变化原因。
22. 中国的近现代化一直是进行时,不同时期我们对于中国近现代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
材料一 费正清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近代化)的动力就是西方不断冲击中国、中国不断作出反应的过程。上图是“冲击
——反应”模式的图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B、C所代表的历史事件。
材料二 如果认为近代中国思想进化只是“欧风美雨”的产物,那是大错特错的……但这个“欧风美雨”更是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在这个腥风血雨中,国人自省,国人自强,是推动近代社会进化的内在动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材料二中陈旭麓认为中国近代化的内在动力是什么?用19世纪中后期两例重大近代化探索史实印证陈旭麓的观点。
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共二十大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论述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不同,并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一谈你对中国近现代化的认识。
2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 事件 图片 时间 事件 图片
1789年7月14日 攻占巴士底狱 1871年3月 巴黎公社成立
1857年 印度民族大起义 1917年11月 攻占冬宫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1920年开始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从材料中找出一例使社会制度发生变化的历史事件。
(2)选择材料中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观点,并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4. 丰富多彩的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历史学家借以“重现”历史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歌曲中的历史】
材料一 以下是部分歌曲节选。
《国民革命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黄河大合唱》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解放区的天》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
(1)请从材料给出的歌曲中任选一首(示例除外),并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解读。
示例:《国民革命歌》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的历史,体现了北伐将士们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斗争的精神。
材料二
(2)简述以上两幅图片中的文物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民主革命中的影响。
【数据中的历史】
材料三
(3)材料三中的两张图分别反映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年中考历史五月模拟押题卷
说明:1.全卷满分8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考古学家在安义发现大量与狩猎相关的旧石器,如刮削器、砍砸器等,并推测原始人类制作石器的办法可能有“砸击法”“碰砧法”“锤击法”。材料说明( )
A. 考古学家的推测完全没有依据 B. 研究远古人类生活要依据文献史料
C. 安义古人类已会使用火并保存火种 D. 考古学家可对考古发现进行多种推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考古学家在安义发现大量与狩猎相关的旧石器,如刮削器、砍砸器等,并推测原始人类制作石器的办法可能有‘砸击法’‘碰砧法’‘锤击法’”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原始人类制作石器的办法可能有“砸击法”“碰砧法”“锤击法”,不同的考古学家有不同的见解,这表明考古学家对考古发现有不同的解释,D项正确;考古学家的推测完全没有依据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研究远古人类生活的主要依据是考古发掘,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使用火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2.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下面战争属于诗句所描述的历史时期的是( )
A. 城濮之战 B. 长平之战 C. 官渡之战 D. 淝水之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可知,材料意思是战国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B项正确;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争夺霸权的一场关键之战,排除A项;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淝水之战是前秦和东晋进行的战争,最后东晋取得胜利,排除D项。故选B项。
3.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布诏书通告天下:“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指隗状)绾(指王绾),法度量,则不壹(不一致),歉疑者,皆明壹之(让它们都明确、一致)。”材料中有助于消除地方差异,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是( )
A. 确立皇帝制度 B. 设置三公九卿 C. 车同轨,书同文 D. 统一度量衡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明确提到“乃诏丞相状(指隗状)绾(指王绾),法度量,则不壹(不一致),歉疑者,皆明壹之(让它们都明确、一致)”,强调的是统一度量衡这一措施。统一度量衡可以消除地方在度量方面的差异,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D项正确;确立皇帝制度主要是加强政治上的集权统治,与消除地方差异推动经济发展关系不大,排除A项;设置三公九卿主要是政治制度的构建,对消除地方经济差异作用不明显,排除B项;车同轨,书同文也有助于文化等方面的统一和交流,但材料重点突出的是度量衡,排除C项。故选D项。
4. “通过这条路,中国的丝绸、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传到西方,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音乐舞蹈也来到中国。”材料旨在强调“这条路”( )
A. 推动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B. 促进了民族交融
C. 展示了中国国力强盛的盛况 D. 消除了各国纷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通过这条路,中国的丝绸、造纸、火药、印刷术等传到西方,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的音乐舞蹈也来到中国。”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体现了中外文明的交流,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交流而非民族融合,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交流,不能体现出中国国力强盛,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交流,与“消除了各国纷争”无关,且“消除”表述表述太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5. 编制时间轴有利于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下面史实与时间轴上的序号③相符的是( )
A. 孔子开始周游列国 B. 淝水之战以少胜多
C. 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D. 澎湖巡检司的设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年代尺可知,时间轴上的序号③的时间是581-907年,属于隋唐时期,中央官制是实行三省六部制,C项正确;孔子开始周游列国发生在先秦时期,不符时间轴上的时间,排除A项;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符合②,但与设问不符,排除B项;澎湖巡检司的设立是元朝,与时间轴上的④符合,但与设问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 宋初,大臣赵普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措施有助于“制其钱谷”的是( )
A. 派文官担任知州 B. 利用通判监督知州 C. 设立转运使 D. 改革禁军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宋太祖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削弱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C项正确;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此措施是采纳了赵普“稍夺其权”的建议,排除A项;利用通判监督知州也属于削弱地方权力,排除B项;改革禁军制度是为了加强君主对军队的掌控,排除D项。故选C项。
7. 长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明代官方史料有“夫祖制,边墙之下多留暗门”的明确记载。政府允许游牧部落通过暗门往返于青海和河套地区放牧,一些较大的可容两匹马双向对过的暗门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长城( )
A. 是各民族交往的见证 B. 可以抵御外敌的侵扰
C. 体现了建筑水平高超 D. 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夫祖制,(长城)边墙下多留暗门”“政府允许游牧部落通过暗门往返于青海和河套地区放牧”等信息可知,材料表明长城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是各民族交往的见证,A项正确;长城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自秦朝以来,历代不断整修,可以抵御外敌的侵扰这一内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项;长城修建是一项巨大工程,建筑水平高超,但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长城是屏障,可以抵御少数民族骚扰,但与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 明朝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中讲述了苏州王生在家人支持下做生意的故事。王生说:“扬州布好卖。松江置买了布,到扬州,就带些银子,籴了米豆回来,甚是有利。”此故事( )
A. 可用于研究明代商业的区域分工 B. 是文学作品没有史料价值
C. 可用于研究明代政治经济发展 D. 可用于研究明代文学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扬州布好卖。松江置买了布,到扬州,就带些银子,籴了米豆回来,甚是有利。”可知,王生在松江买布,带到扬州去卖,赚了钱,“籴了米豆”,说明该故事可用于可用于研究明代商业的区域分工,A项正确;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B项;材料中的故事可用于研究商业发展,但与政治无关,排除C项;《初刻拍案惊奇》是明代文学的成就之一,但设问强调《初刻拍案惊奇》中的故事的作用,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9. 近代某条约第七款:“……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该条约对中国社会进程的影响是( )
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C. 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巨大破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与《辛丑条约》相关。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1842年,《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后,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B项;《辛丑条约》没有割地,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小历阅读中国近代某书刊,其内容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封建伦理道德弊端”等信息。该书刊最早可能发行于( )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期间 C. 新文化运动时期 D. 国民革命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德先生和赛先生”“封建伦理道德弊端”信息可知,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德先生”指的是民主,“赛先生”指的是科学,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C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的口号是自强、求富,排除A项;戊戌变法期间主张君主立宪,排除B项;国民革命时期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排除D项。故选C项。
11. “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此歌词描述的事件是( )
A 遵义会议 B. 强渡金沙江 C. 飞夺泸定桥 D. 翻雪山,过草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湍急”和“铁索桥”都是泸定桥的特点,而“勇士万代留英名”描述了红军战士在这里展现出的英勇和牺牲精神。诗歌曲与飞夺泸定桥有关,C项正确;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转折点的会议,但主要是政治和军事战略上的决策,排除A项;“水湍急”和“铁索桥”都是泸定桥的特点,歌词中并没有直接提到金沙江,排除B项;翻雪山,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的另一段艰难历程,但歌词中并没有提及雪山和草地,排除D项。故选C项。
12. 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海报,它反映的事件( )
A. 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B. 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C.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 结束了数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农民分得土地”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结束了数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地主积极,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D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排除A项;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排除B项;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C项。故选D项。
13. “吃饭要交粮票,穿衣需要布票”。当时发行这些票证是由于( )
A. 国家实施福利政策 B. 居民使用非常方便
C. 当时物资十分紧缺 D. 票证代替了人民币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吃饭要交粮票,穿衣需要布票”。“票证时代”是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按人口定量发行量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来购买东西的时代,建国初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是基于当时我国物质匮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行计划经济的需要,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生产力水平低,迫不得已实行票证,不是国家福利政策,排除A项;居民买东西都需要实行票证,购买东西很不方便,排除B项;“票证”买东西需要票,也需要人民币,排除D项。故选C项。
14. 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钟,“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该公告的发布( )
A. 推动中国重返联合国 B. 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C. 标志着中美正式建交 D. 是中国全方位外交的成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并与周恩来举行会谈,双方签署《中美联合公报》,该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B项正确;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全方位外交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 某校历史组准备编写《万紫千红总是春——文明的起源》的校本教材,书稿目录如下。请你在第二章第一节填上恰当的标题( )
第一章 古代亚非文明大河篇
第一节 尼罗河的赠礼
第二节 两河之间的地方
第三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
第二章 古代欧洲文明海洋篇
第一节
第二节 宏伟属于罗马
A. 阿拉伯海文明 B. 黄河流域文明 C. 爱琴海文明 D. 大西洋文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 古代欧洲文明海洋篇”和所学可知,古代欧洲的爱琴海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起源地,也是古代欧洲文明的发祥地,C项正确;阿拉伯海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属于亚洲,排除AB项;大西洋文明是大西洋沿岸的欧洲国家文明,排除D项。故选C项。
16. 从历史进程的角度,恩格斯称西欧中世纪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依据在于中世纪城市( )
A. 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出现 B. 削弱了教会和封建领主的统治
C. 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D. 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世纪城市兴起,渐渐出现了市民阶层,市民阶层主要是一些大手工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而他们也就逐渐蜕变为了早期的资产阶级,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历史进程角度看,这有利于欧洲的社会转型,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中世纪城市对文艺复兴出现的推动作用,排除A项;中世纪城市依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世俗王权和教会的控制,且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教会和封建领主的内容,排除B项;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17. “虽然非洲也产胡椒,但味道远次于亚洲胡椒……因此,另外开辟一条到东方的商路,打破阿拉伯人的垄断,分香料贸易一杯羹,成了当时欧洲的一种普遍看法。”这个“普遍看法”实现后( )
A.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B.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C.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D.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提到开辟新的到东方的商路,打破阿拉伯人的垄断,这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A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主要是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与新航路开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因素,与新航路开辟无关,排除C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是由于社会矛盾和工人运动的发展等,与新航路开辟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8. 小唐同学根据如图分析了美国超越英国的原因,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
①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政策 ②美国南北战争的推动作用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④英国殖民霸权的动摇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英美两国1870年、1913年各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比重”可知,1870年英国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比重,1913年美国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比重,说明美国崛起,经济得到发展。美国南北战争发生在1861-1865年,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②符合题意;第二次工业革命大约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处于领先地位,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③符合题意;因此,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政策,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共同掠夺中国,是美国侵略中国的政策,与解释美国经济超越英国的原因关系不大,①不符合题意;英国殖民霸权的动摇确实影响了英国的经济地位,但它更多地解释了英国为何衰落,而不是美国为何崛起,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9. “大战的前三年,轴心国把控着局面。1942年底,随着苏联人的胜利,转折点开始出现。”材料中的“转折点开始出现”指的是( )
A. 中途岛战役 B. 莫斯科保卫战 C. 阿拉曼战役 D. 斯大林格勒战役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7月,德军开始集中力量进攻斯大林格勒。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由此开始。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从此,苏军开始了全线反攻。这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D项正确;中途岛战役为太平洋战争转折点,排除A项;莫斯科保卫战是苏德战争的重要战役,排除B项;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争的转折点,排除C项。故选D项。
20. 如表是小宋同学整理的某项政策的信息表。对该政策理解准确的是( )
背景 欧洲已是一片废墟,“经济、社会、政治严重恶化”,人民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社会动荡不安
时间 1947年提出,1948年正式启动,持续了4年
金额 援助131.5亿美元,其中90%是赠予,10%为贷款
A. 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B. 旨在遏制共产主义的蔓延
C. 两极格局至此确立 D. 欧洲国家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47年提出,1948年正式启动,持续了4年”“援助131.5亿美元,其中90%是赠予,10%为贷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是美苏冷战期间,美国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旨在遏制共产主义的蔓延,加强对欧洲的控制,B项正确;1946年,丘吉尔的富尔顿“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排除A项;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最终成立,排除C项;马歇尔计划援助的是西欧国家,因此欧洲国家经济得以迅速恢复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B项。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1. 从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看,每一个时期的服装流行趋势都有其社会文化背景。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幅图片所反映改革的特点有何相同之处。
材料二
14世纪中叶开始,欧洲服装追求通过服装样式充分展示人的自然美。女性服装中展现腰肢纤细的“撑箍裙”流行开来。
——摘编自华梅《西方服装史》
旗袍原来袍身宽大,线条平直。20世纪20年代,旗袍款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样式不断翻新,讲求适体,充分体现女子的曲线美,越来越时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撑箍裙”和“新式旗袍”的流行分别反映了当时人们受什么思想的影响。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服饰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请列举一例,并说明变化原因。
【答案】(1)相同:都属于学习先进文明;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都促进国家繁荣进步。
(2)影响:“撑箍裙”是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新式旗袍”是受到辛亥革命后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3)示例:改革开放以来流行牛仔裤、T恤衫等。原因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
【解析】
【小问1详解】
相同:根据材料“穿汉服的北魏陶俑、日本明治为民后穿西服的乐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的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为北魏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汉化改革也推动了北魏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日本的明治维向西方学习,新使日本迅速崛起为亚洲强国,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明治维新不仅使日本摆脱了封建社会的束缚,还使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他们都属于学习先进文明;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都促进国家繁荣进步。
【小问2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14世纪中叶开始,欧洲服装追求通过服装样式充分展示人的自然美。女性服装中展现腰肢纤细的“撑箍裙”流行开来”可知,豆粥的“撑箍裙”是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旗袍款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样式不断翻新,讲求适体,充分体现女子的曲线美,越来越时髦。”可知,“新式旗袍”是受到辛亥革命后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小问3详解】
示例:例子符合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流行丰富多彩的服饰都可以,解释必须答到改革开放的影响。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服饰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流行牛仔裤、T恤衫等。原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
22. 中国的近现代化一直是进行时,不同时期我们对于中国近现代的理解也在不断变化。
材料一 费正清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近代化)的动力就是西方不断冲击中国、中国不断作出反应的过程。上图是“冲击
——反应”模式的图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B、C所代表的历史事件。
材料二 如果认为近代中国思想进化只是“欧风美雨”的产物,那是大错特错的……但这个“欧风美雨”更是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在这个腥风血雨中,国人自省,国人自强,是推动近代社会进化的内在动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材料二中陈旭麓认为中国近代化的内在动力是什么?用19世纪中后期两例重大近代化探索史实印证陈旭麓的观点。
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共二十大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论述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不同,并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一谈你对中国近现代化的认识。
【答案】(1)A是洋务运动,B是维新变法,C是辛亥革命。
(2)陈旭麓认为中国近代化的内在动力是国人自省、国人自强。
史实: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进行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失败后进行了戊戌变法。
(3)不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走和平发展道路。
认识:国家独立是近代化的前提;盲目走西方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历史事件:根据“冲击——反应”模式图可知,A是1861--189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A是洋务运动,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产生;B是1898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C是191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
【小问2详解】
动力:根据材料二“在这个腥风血雨中,国人自省,国人自强,是推动近代社会进化内在动力”可知,陈旭麓认为中国近代化的内在动力是国人自省、国人自强。史实:根据材料二“在这个腥风血雨中,国人自省,国人自强,是推动近代社会进化的内在动力”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后期,地主阶级掀起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戊戌变法,都是近代化探索史实。
【小问3详解】
不同:根据材料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等信息可知,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走和平发展道路。认识:根据材料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和所学知识可从国家独立、结合中国国情、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方面分析作答。
2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 事件 图片 时间 事件 图片
1789年7月14日 攻占巴士底狱 1871年3月 巴黎公社成立
1857年 印度民族大起义 1917年11月 攻占冬宫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1920年开始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从材料中找出一例使社会制度发生变化的历史事件。
(2)选择材料中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观点,并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攻占冬宫(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农奴制改革。
(2)示例1:选择史事:攻占巴士底狱,俄国农奴制改革。
观点:资本主义制度在确立中不断扩展。
论述:旧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致使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巴黎民众攻占象征封建君主统治的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英国的君主立宪、美国的独立、法国大革命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实行改革,废除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包括日本的明治维新,明治政府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美国南北战争,在不同程度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推动资本主义在世界的进一步扩展。
示例2:选择史事:印度民族大起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观点:印度通过不同方式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
论述:殖民者对殖民地人民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激起了殖民地人民强烈反抗情绪。印度的民族大起义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殖民者的统治,促进了民族觉醒,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信心。鼓舞了亚非拉人民反抗殖民统治,摆脱殖民枷锁,实现民族解放的勇气和信心,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
示例3:选择史事:巴黎公社成立,攻占冬宫。
观点:马克思主义由实践到实现在不断发展。
论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社会主义社会取代,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科学理论的指导。1871年,巴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俄社会矛盾激化,后布尔什维克党人通过“十月革命”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极大地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解析】
【小问1详解】
历史事件:根据材料“攻占巴士底狱”和所学可知,反映的是法国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根据材料“攻占冬宫”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根据材料“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
【小问2详解】
论述: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选取材料拟定观点,然后结合所学进行论述。如选取史事攻占巴士底狱、俄国农奴制改革可确立观点:资本主义制度在确立中不断扩展。然后结合所学进行论述:旧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致使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巴黎民众攻占象征封建君主统治的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英国的君主立宪、美国的独立、法国大革命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实行改革,废除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包括日本的明治维新,明治政府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美国南北战争,在不同程度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推动资本主义在世界的进一步扩展;
也可选取印度民族大起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可确立观点:印度通过不同方式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结合史实进行论述:殖民者对殖民地人民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激起了殖民地人民强烈反抗情绪。印度的民族大起义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殖民者的统治,促进了民族觉醒,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信心。鼓舞了亚非拉人民反抗殖民统治,摆脱殖民枷锁,实现民族解放的勇气和信心,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瓦解;
也可选取巴黎公社成立、攻占冬宫可确立观点:马克思主义由实践到实现在不断发展。然后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行论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社会主义社会取代,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科学理论的指导。1871年,巴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俄社会矛盾激化,后布尔什维克党人通过“十月革命”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极大地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4. 丰富多彩的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历史学家借以“重现”历史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歌曲中的历史】
材料一 以下是部分歌曲节选。
《国民革命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黄河大合唱》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解放区的天》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
(1)请从材料给出的歌曲中任选一首(示例除外),并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解读。
示例:《国民革命歌》反映了国民革命时期的历史,体现了北伐将士们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斗争的精神。
材料二
(2)简述以上两幅图片中的文物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民主革命中的影响。
【数据中的历史】
材料三
(3)材料三中的两张图分别反映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答案】(1)示例1:《黄河大合唱》: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抗战精神。
示例2:《解放区的天》:反映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对解放军的拥护。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中国共产党的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2)第一幅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八一南昌起义。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第二幅图反映的事件是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到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的道路。
(3)左图:2012-2016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不断增长。
右图:2010-2015年西部贫困发生率不断降低。
原因:西部大开发;脱贫攻坚战和农村振兴的开展;等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示例1:《黄河大合唱》中“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等歌词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面临着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侵略,需要进行坚决抵抗。这首歌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所展现出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他们不畏强敌,奋勇抵抗,为保卫祖国而战。
示例2:《解放区的天》中“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等歌词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对解放军的拥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积极支持人民解放军,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小问2详解】
第一幅图中朱德在南昌起义中使用的枪,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八一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这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它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也是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第二幅图中朱德在井冈山使用的扁担,反映的事件是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它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向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为中国革命在农村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为后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小问3详解】
左图:从材料三的图3可以看出,2012-2016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这反映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乡村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右图:从材料三的图4可以明确看出,2010-2015年西部贫困发生率在不断降低。这表明在这一时期,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贫困人口数量逐渐减少。
原因: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西部地区带来了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脱贫攻坚战和农村振兴战略的开展,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了贫困地区的发展,从而使得乡村旅游接待人数不断增长,西部贫困发生率不断降低。同时,国家对农村地区的重视和投入,也为这些变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中考历史五月模拟押题卷 江西04(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