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单选题
1.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论时局时说:“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中国下层愚氓,民气已动,将及于士大夫。”容闳在这里
A.肯定义和团民众蕴藏的力量
B.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
C.强调义和团民众的愚昧无知
D.指明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
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政府极力维护来华天主教教士的保护权,曲意袒护教士教民,态度极为蛮横。后来,法国主动放弃了保教权,不再像以前那样动辄对中国进行威胁和勒索。法国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
A.法国政府主动放弃了保教权 B.中法之间的民教冲突减少
C.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列强气焰 D.法国政府对华控制力下降
3.下图所示为 1898 年,戊戌变法时期全国部分新设普通中小学堂课程要览。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时( )
A.中体西用得到实践 B.近代科学教育得到发展
C.新式学堂影响广泛 D.维新变法成为社会共识
4.严复认为:“(20世纪初)自卢梭《民约》风行,社会被其影响不少,不惜喋血捐生以从其法,然实无济于治,盖其本源谬也。刻拟草《〈民约〉平议》一通,以药社会之迷信。”这表明严复
A.维护当时社会体制
B.排斥卢梭《民约》思想
C.思想落后保守,反对变革
D.在社会变革方式上,是明显的自由主义者
5.1898年之前,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常常纠结于传统的天下主义与排满的种族主义之间此后转向以现代民族国家和反帝国主义为基调的国家民族主义。造成其思想转变的原因是( )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社会主流思想变动 D.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6.1898年,光绪帝下令重印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作《校邠庐抗议》,令各衙门阅后批注加签。对此,包括大学士、内阁大学士等绝大多数中央级官员既不拥护,也不反对。这表明
A.君主立宪推行受阻 B.官场习气麻木保守
C.变法缺失社会基础 D.慈禧太后反对变革
7.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缩小了战祸的范围,具有遏制侵略的作用 表明了中央权力的式微和地方势力的扩张 客观上有利于南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新政 C.义和团运动 D.东南互保
8.19世纪末,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了“欧洲列国变革”的书籍,其中包括《明治变法考》《俄大彼得变法致强考》《突厥守旧削弱记》《波兰分灭记》等,康有为此举旨在
A.寻找变法依据 B.宣传维新思想 C.效仿世界革命 D.建立君主立宪制
9.甲午战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传统知识分子开始思考民族前途,且将抵御外侮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在他们的领导下掀起了(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辛亥革命
10.有学者指出,义和团运动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的民众的联合力量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恨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绝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这一认识
A.否定了义和团的英勇爱国 B.忽视了义和团反侵略贡献
C.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立场 D.辩证地评价了义和团运动
11.法国媒体曾刊登回国士兵的陈述:“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一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行抢都是替教士干的。……我们进一家就随便拿东西,我们把店掌柜抓了当仆役,教士们把抢来的东西,让他们背着运到北堂去了……”。材料反映的这场战争
A.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B.导致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C.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使列强获得京津地区驻军权
12.以往学者研究“公车上书”时利用的基本史料是康有为的自传;近年来,有.学者依据公开的近代档案文献重新梳理公车上书的史实,得出新的结论:康有为所组织的各省举人上书,实际上是一次“流产”活动,并不像康有为所说是都察院没有受,而是康有为没有送,因此光绪皇帝没有收到上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当事人叙述更接近历史真实 B.新史料的运用推动历史研究
C.综合各种说法即可确定事实 D.自传资料缺乏历史研究价值
13.规定列强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各国驻兵保护的不平等条约签订于: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14.1900年,日本加入八国联军,镇压中国义和团运动,由于是第一次与西方列强同盟,日本政府强调“野蛮之行为有损帝国之威严”,勒令士兵“严守军令军规”。但是在北京,日本兵却亲眼目睹了西洋兵抢劫、纵火、强奸等种种暴行。材料意在说明
A.日本对西方文明的失望 B.西方文明的虚伪
C.中国文明蒙受深重灾难 D.日本的军纪严明
15.甲午战后有人认为:“欲图自强,莫亟于广兴学校,而学校中本原之本原,尤莫亟于创兴女学”。1898年维新志士创办经正女学,以期“相夫教子、宜家善种、兴国智民。”这表明女学兴办
A.是民族救亡途径之一 B.开启了教育近代化进程
C.服务于维新变法运动 D.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16.下图为1907年《神州日报》的一幅插图《空中楼阁》。该画( )
A.肯定了清末新政的功绩 B.揭示了清末新政的虚伪性
C.阐述了西方民主政体特征 D.强调了动员民众的重要性
二、材料分析题
17.【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1895年,严复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他认为,开民智是今日一大要政。
1905年,严复在与孙中山交谈中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
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组建筹安会,严复参与其中。同时他认为:“吾固知中国民智卑卑,号为民主,而专制之政不得不阴行其中,但政体改变,已四年矣。袁公既有其实,何必再居其名”
——摘编自《严复集》
(1)根据材料,概括严复关于“民智”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严复的“民智”主张。
18.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 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二 萧公权于1940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对康氏有新的认识,所谓“假民权”、“假维新”,原来都是真的。
——汪荣祖《康有为论》
材料三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 什么程度。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19.【清末社会主流思潮】
材料一 20世纪初年,资产阶级的民权宣传盛极一时。当时几乎所有的进步报刊都抨击封建专制,介绍西方制度,鼓吹开民智、兴民权。1901年,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论证了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休的历史必然性。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后,封建官僚中也开始出现了立宪要求。1904年,驻法公使孙宝琦上书政务处,强烈要求仿效日本及英德,实行君主立宪,朝野为之轰动。
材料二 1905年宣布废除已行千余年之科举取士制度后,进入新式学堂和出国留学的学生更与日俱增。大批富于政治敏感的青年一经接触西学、新学和资本主义的新天地、新气象,多数人的世界观就发生了巨大变化,纷纷离经叛道,成为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思想观念的信徒,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不少拥有秀才、举人头衔的人则开始了从封建文人向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转化。伴随着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日本的留学生运动和国内以上海为中心的“学界风潮”互相激荡,革命团体、革命书报不断涌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郭汉民《论清末两大主流思潮及其相互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末两大主流思潮出现的相同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末两大主流思潮的主要主张及其共同影响。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年3月,《小丑》杂志上发表了米勒的一幅讽刺漫画《欧洲与中国》(如下图),这幅漫画代表了当时西方舆论界和外交界多数人对中欧关系的认识。漫画中,一位年轻的保姆,象征着欧洲,笑容高傲,摇晃着摇篮。一个婴儿——中国人,被紧紧包裹着,襁褓上写着“贷款”“工业”“海关”“铁路”“军队”等。保姆说道:“只要系统地进行教育,总能取得理想的结果”,并强调了“教育者”的行动重点。
——李牧群译《严肃的幽默;漫画中的历史与世界》(俄文翻译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中19世纪末多数欧洲人对中欧关系的认知,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A
【详解】通过“此中国之民气也”“中国可免瓜分之局”可知容闳认为义和团民众的力量使中国避免了瓜分危机,故选A。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态度的变化与我国这一时期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有关,虽然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下去了,但广大义和团战士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给帝国主义侵略者和教会势力以沉重打击,为了缓和对立情绪,列强改变了对华策略,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法国并未主动放弃特权,排除A项;中法之间的民教冲突增加,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当时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法国政府对华控制力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 1898 年,戊戌变法时期全国部分新设普通中小学堂课程要览。”可知,1898年新设立的普通中小学学习物理、算数、地理等课程,这有利于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B项正确;根据时间“1898年”可知,这些新学堂是维新派创办的,“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新式学堂的课程与教学内容,未涉及新式学堂的影响如何,排除C项;材料主旨信息是近代科学教育得到发展,维新变法成为社会共识无从体现,且“社会共识”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严复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暴力革命,倡导渐进式、改良型的自由主义。故答案为D,排除AC;由题目中的信息“拟草《〈民约〉平议》一通,以药社会之迷信”可知严复认为国人对卢梭的启蒙思想理解有误,即严复并不排斥卢梭的启蒙思想。故B项的表述错误。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898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促使梁启超民族观由传统的天下主义和排满的种族主义转变为现代的国家民族主义,B项正确;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1898年中国社会主流思想并未发生变动,排除C项;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对于重印、学习和批注早期维新派著作的命令,“绝大多数中央级官员既不拥护,也不反对”,可知当时清政府中的官僚习气保守麻木,B项正确;只是对阅读进步思想无动于衷,不能说明君主立宪受阻,A项错误;材料中的规定不等于变法命令,C项错误;绝大多数官员对新思想的麻木保守态度与“慈禧太后”反对“变革”不符合,D项错误。
7.D
【详解】东南互保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慈禧向十一国宣战后,东南督抚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东南互保是防止义和团运动向南扩展,使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免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有利于南方经济的稳定,同时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力大为削减,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发生在南方地区,使得南方经济受到重创,排除A项;洋务运动时期,没有战祸,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是农民起义,主要发生在河北、山东,没有起到缩小战祸的作用,也与南方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康有为认为日本和俄国因为变法而富强,而突厥(土耳其)和波兰因为守旧而削弱和“分灭”,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他向光绪帝宣扬这些的目的是实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故D正确; 康有为寻找变法依据是通过写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而不是题干中的著作,故排除A; 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是通过办报刊,而不是题干中的著作,故排除B; 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而不是革命派,不主张革命,故排除C。 故选:D。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甲午战后的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传统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C项正确;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是农民战争,康有为、梁启超没有参与,排除B项;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该学者对义和团运动评价既看见其爱国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因此辩证地评价了义和团运动,D正确;ABC均与上述分析不符合,排除。故选D。
11.D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指的是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烧杀抢掠的情况。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列强获得了在中国北京地区和天津地区驻扎军队的权利,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法国士兵在中国烧杀抢掠,体现不出对中国领土主权的破坏;C选项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与法国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由于档案文献资料的运用,推动了对“公车上书”事件的研究,B项正确;当事人叙述并不一定更接近历史真实,排除A项;C项太绝对,排除C项;自传资料对研究历史事件也有较高的价值,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而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正是在这一条约中首席出现,因此本题选D选项。A、B、C选项所签订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都没有涉及这一内容,故排除。
14.B
【详解】材料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日本以为西方军队是文明之师,要求本国军队严守军规,结果日本亲眼目睹西方侵略者的暴行,这充分说明了西方文明的虚伪,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出日本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故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西方文明的虚伪,没有体现中国文明蒙受深重灾难,故选C;日本军纪严明,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D。
15.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甲午战后兴办女学,提倡女子教育,将其视为社会改良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女学教育,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A项正确;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新式学堂,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排除B项;创办女学是“相夫教子、宜家善种、兴国智民。”,没有体现为维新变法运动服务,排除C项;提倡女子教育不等同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正向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图片的左下角的小人代表“保皇派”与“立宪派”,天上的宫殿代表“清末新政的措施”,这幅画讽刺清末新政的虚伪性,B项正确;“肯定了清末新政的功绩”与图画的主旨不符,排除A项;西方民主政体特征有“三权分立”与“议会政治”等,这些特点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排除C项;“动员民众的重要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7.(1)民智低下;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开民智是实行民主的先决条件。
(2)戊戍时期,主张开民智,宣传启蒙思想,为变法提供思想武器,推动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意义;辛亥时期,认为民智未开,主张改良;北洋政府时期,以民智未开为由,与专制妥协。
【详解】本题考查严复的思想。第(1)问,认识结合材料信息“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等概括。第(2)问,注意分阶段评价,从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北洋政府时期三个时期评价即可。
【考点定位】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维新变法运动.严复
18.(1)内涵:抨击专制皇权;提倡君主立宪制度;宣传近代 西方学说;政治制度变革和思想启蒙的双重目的。
(2)观点:萧公权对康有为的研究随时代和史家认识的变化而变化
论证:随着时代的变迁,史家认识的变化,史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因而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在不断修正中完善的。萧公权对康有为研究认识的改变就说明了这一点。萧公权对康有为研究的初期,一方面因受时代条件限制,如占有史料不足、真伪难辨,进而影响了对康有为的客观评价;另一方面,因受史家本人的限制,如主观理解的程度、治学的态度的严谨度等的不足,认为康有为“假维新”“假民权”。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批原始材料的出现,萧公权在比较全面深入剖析之后,摆脱了错误史观的影响,修正了认识,认为康有为实为“渐进之民主”、“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因此,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完成的,时代发展到什么程度,认识便达到什么程度。因而难免出现问题,史家要知错能改,勇于修正历史认识。由此可见,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详解】本题以维新思想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相应的史观。第(1)题主要结合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回答。第(2)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出现,要注意观点明确,史料充分,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1)重在考查维新变法的基本史实,注意回答的角度,强调“制度”与“思想”的统一。联系书本,明确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反对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宣传西方政治学说,强调思想启蒙。
(2)有一定难度,重在考查学生综合归纳分析能力。注意回答的角度,强调“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根据三则材料,明确“历史认识的修正”,要注意“时代”与“史家”。同时,“时代”制约“史家”的认识,也影响我们的“历史认识”。进而明确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了。然后紧扣“康有为研究”,展开具体回答,注意题干的具体要求。
【考点定位】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变法。
选修一·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改革·戊戌变法。
19.(1)历史背景: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基层民众的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觉醒;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主要主张:改良思潮主张维护君主政体,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思潮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共同影响:动摇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传播了民主启蒙思想;推动了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历史背景:根据材料“20世纪初年”“1905年”并结合所学可知,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根据材料“资产阶级的民权宣传盛极一时。当时几乎所有的进步报刊都抨击封建专制,介绍西方制度,鼓吹开民智、兴民权”“大批富于政治敏感的青年一经接触西学、新学和资本主义的新天地、新气象,多数人的世界观就发生了巨大变化,纷纷离经叛道,成为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思想观念的信徒,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不少拥有秀才、举人头衔的人则开始了从封建文人向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转化”可知,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基层民众的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觉醒。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主要主张:根据材料“1901年,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论证了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休的历史必然性。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后,封建官僚中也开始出现了立宪要求。1904年,驻法公使孙宝琦上书政务处,强烈要求仿效日本及英德,实行君主立宪,朝野为之轰动”可知,改良思潮主张维护君主政体,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根据材料“伴随着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日本的留学生运动和国内以上海为中心的‘学界风潮’互相激荡,革命团体、革命书报不断涌现”可知,革命思潮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共同影响:根据材料“当时几乎所有的进步报刊都抨击封建专制,介绍西方制度,鼓吹开民智、兴民权”“1901年,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论证了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的历史必然性。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后,封建官僚中也开始出现了立宪要求。1904年,驻法公使孙宝琦上书政务处,强烈要求仿效日本及英德,实行君主立宪,朝野为之轰动”“大批富于政治敏感的青年一经接触西学、新学和资本主义的新天地、新气象,多数人的世界观就发生了巨大变化,纷纷离经叛道,成为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思想观念的信徒”“伴随着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日本的留学生运动和国内以上海为中心的‘学界风潮’互相激荡,革命团体、革命书报不断涌现”并结合所学,可从动摇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传播了民主启蒙思想;推动了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等方面概括共同影响。
20.论题:“保姆与婴儿”关系认知的由来。
阐述:19世纪末,多数欧洲人认为,中国发展落后,处在可以随意被西欧剥削和控制的地位,中欧之间的关系就是“婴儿”与“保姆”的关系。这种认知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通过武力和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开放市场,侵害了中国的主权,掠夺了生产原料,致使中国国力日渐衰落;一些西方媒体和学者对中国的报道也缺乏全面、辩证、联系的视角,刻意突出和放大晚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进一步加深了西方人对中国的轻视和偏见;同时,在与西方列强交往中,中国总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在国际体系中没有发言权,这一切导致多数欧洲人认为在中欧关系中,中国是没有自主能力和独立地位,是需要时刻被西方教育和引导的“婴儿”。总之,这种认知的形成尽管与当时中国国力的衰弱有关,但其根源在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掠夺,以及西方媒体和学者对中国的不公正报道。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9世纪末的欧洲、中国。首先,点明认知实质,据材料“一个婴儿 ——中国人,被紧紧包裹着……强调了‘教育者'的行动重点”可得出中国被描绘成没有自主能力的婴儿,任由西方人摆布,体现了19世纪末西方人对中欧关系的认知实质是:中国发展落后,处在可以随意被西欧剥削和控制的地位。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对这种认知实质产生的原因进行阐释,如据材料“贷款”“工业”“海关”“铁路”“军队”并结合所学晚清时期内忧外患的相关知识得出西方列强通过武力和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开放市场,侵害中国的主权并掠夺生产原料及财富,导致中国国力的衰落;据材料“《小丑》杂志上发表了米勒的一幅讽刺漫画”得出西方媒体和学者对中国的报道也刻意突出了中国的腐败和落后,进一步加深了西方人对中国的轻视和认知偏见;结合所学晚清时期列强侵华的相关知识得出西方列强逼迫中国签订的大量不平等条约,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弱势地位,加深了西方人对中国的不尊重和认知偏见。最后,对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总结,如这种认知的形成源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剥削,以及西方媒体和学者对中国的不公正报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