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单选题
1.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的演讲“(虎门销烟)……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对付中国的唯一办法,就是先揍他一顿,然后再作解释,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这反映了英国的根本意图是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满足工业革命的扩张需求
C.制造中英贸易争端 D.实现中英两国的平等贸易
2.1792年,英国人马格尔尼出使中国,希望中英贸易的门户开的更大一些。清朝以其不磕头为由予以拒绝。后来,美国总统小亚当斯(1767-1848)指出,“鸦片战争的真正原因不是鸦片而是叩头。”其观点
①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②指出了鸦片战争背后的文明冲突
③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④说明鸦片战争具有偶然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中,……并不断地受其影响。”中国被迫开始打破闭关自守是
A.洋务运动之后 B.鸦片战争之后 C.甲午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之后
4.洋(机)布排挤土布的过程(1840-1894)
年份 1840 1860 1894
全国棉布应有供给量(万匹) 60005.9 62459.5 68624.6
其中:洋(机)布(万匹) 比重(%) 27.3 0.46 1988.4 3.18 9708.8 14.15
全国土布应有产量(万匹) 59732.7 60471.0 58915.8
其中:自给布(万匹) 商品布(万匹) 28215.0 31517.7 28780.9 31690.1 29879.9 29035.9
该表反映了( )
A.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B.外国商品优势凸显
C.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D.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5.下图所示文物在2018年11月回归祖国后,由国家文物局划拨给国家博物馆收藏。近代时,该文物最可能( )
西周青铜“虎鎣”(原为圆明园藏品,一度流失海外百余年)
A.流失于边疆危机之时 B.因五口通商便利而被出售
C.见证英法侵华的暴行 D.体现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6.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天朝”体制遭到冲击,形成了近代不对等的中外关系。图中①处应填的条约是
A.《天津条约》 B.《南京条约》 C.《望厦条约》 D.《瑗珲条约》
7.《南京条约》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该条款
A.体现了打开中国市场的战争意图
B.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C.反映了对华资本输出的强烈愿望
D.便利列强控制中国海关
8.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新思想的含义是
A.学习西方之体以同中国之用 B.学习西方技术以抵抗外来侵略
C.变革政治制度以求民主平等 D.宣传西方政治学说以启国民之智
9.魏源编纂《海国图志》时,林则徐将《四洲志》等资料交给他;一些开明人士也纷纷出手相助,或将复制的有关资料送给他,或将被俘英军所画的英国地图寄给他。由此可见,当时( )
A.国人迫切寻求强国之策 B.“中体西用”思想开始萌发
C.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 D.清朝对外政策发生了转变
10.有学者认为:1840—1895年,用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以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这里所说的“近代观念”的代表人物有( )
① 林则徐 ② 洪秀全 ③ 张之洞 ④ 严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茅海建在谈到鸦片战争时说道:人们在体会现实时“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这主要说明鸦片战争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B.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C.中外矛盾成为中国主要矛盾 D.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觉醒
1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梵典(佛教之经典)言南赡部洲中有四主,东人主,即震旦;南象主,即印度;北马主,即蒙古、哈萨克;西宝主,即大、小西洋。”对于为何独以人主归之东方,他以“四主之中亦自以人主为上”作为回应。魏源的这一思想
A.提出应对外部危机的初步设想 B.具有思想启蒙的社会价值
C.仍未摆脱中华文化本位的影响 D.批判了天朝上国虚骄观念
13.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技例交纳。因此,以上内容
A.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B.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C.帮助中国建立了现代关税制度 D.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
14.“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最根本的“失败理由”是
A.清政府统治的腐朽无能 B.军事技术的落后
C.英国的坚船利炮 D.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
15.魏源辑录外国史地资料,引用了诸如埃及“鼓励国人习欧罗巴之技能,国势复振”;俄国彼得大帝“微行游于他国船厂、火器局学习工艺,返国传授”终使俄国“为欧罗巴最雄大国”;古罗马得到迦太基战舰,“仿其式”练成水军,成为迦太基劲敌等事例。魏源此举( )
A.旨在挽救民族危亡 B.含蓄表达“师夷”重要性
C.明确首倡学习西方 D.冲破了传统天朝上国体制
16.19世纪四五十年代,面对民族危机,一些士大夫以满腔热情去研究世界及边疆的史地之学,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下列著作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海国图志》 B.《新学伪经考》 C.《变法通议》 D.《革命军》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夷变以来,帷幄所擘画,疆场所经营,非战即款,非款即战,未有专主守者,未有善守者。不能守,何以战?不能守,何以款?以守为战,而后外夷服我调度,是谓以夷攻夷;以守为款,而后外夷范我驱驰,是谓以夷款夷。自守之策二:一曰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二曰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攻夷之策二:曰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款夷之策二:曰听互市各国以款夷,持鸦片初约以通市。
(1)根据材料,指出材料的出处及作者,并概括材料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上述一个观点,运用唯物史观进行解读。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意义的国际法起源于欧洲。1839年,林则徐组织人员翻译《国际法》部分内容,成了中国真正接触西方国际法的发端。1874年台湾琉球漂民案,代表着国际法在中国运用的萌芽期。中法战争期间,上自总理衙门和军机大臣,下至各省督抚、御史、道员,还有活跃在报刊舆论中的知识分子,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以公法为武器的外交评论中。即便如此,清政府却对国际法采取本土化的理解和应对,依照中国情境和自身利益加以采择。19世纪80至90年代,国际法引导并融入宗藩体系的自适性调整当中……1902年中美商约谈判中,国际法被清政府自觉地运用于商约谈判。
——摘编自张卫明《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
材料二 西方国际法学说叙事模式的最近一次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自由”国家与“专制”国家二元对立的思维。这就使得走出国际法学说的西方中心主义成为二战后国际关系史中的一条未绝的主线。……七十年来,中国以实际行动在国际法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如中国的条约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缔约5300余项,主要为涉及国家关系的政治性条约。1979—1990年,中国缔结的国际公约涉及经济、劳工、海事、民航、外空、核能等多方面。1990年,中国制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条约程序法》。1990年至今,中国共加入300余项多边公约,缔结1.7万余项双边条约,上至外空,下达洋底,大到维护和平,小到保护稀有物种;服务对象也从国家扩展到普通公民。中国全面参与各项重要条约谈判并发挥建设性作用。
——摘编自贾桂德《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的国际法实践和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国运用国际法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在国际法实践中的发展并阐释其对战后国际法学说走出西方中心主义做出的贡献。
19.同样的条约,不同的理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条约内容 清政府态度 英国态度
割香港岛 琦善:“弹丸之地”;耆英:“荒岛”“孤峙海中”“贫穷”; 道光:“有伤国体”“暂行赏借”给英国。 巴麦尊:“插入中国领土的一个楔子”。“良港”
赔款2100万银元 琦善:“烟土本系违禁之物……断无赔偿之理……必能使贵统帅有以登复贵国王。”道光朱批:“又合体统,朕心嘉悦之至。” 赔款是“为恢复和平状态最绝对必不可少的”;赔款含“被焚鸦片赔偿费、远征军军费、英商债务”。
协定关税 “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新的税则……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所以他们洋洋得意,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内。”
领事裁判 “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免致小事酿成大案”。“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 英人在中所涉诉讼案件,“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请回答:
(1)依据《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分析清政府与英国对同样条款的态度有何差异?说明了什么问题?
(2)这些条款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
三、论述题
20.反对和议
1842年,给事中董宗远上奏皇帝反对和议,认为屈膝求和,将招致严重后果:“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心矣,边境自此多事矣”,他指出:“民穷财尽,殆不可支,将何以裕国用厚民生乎?”
问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简要评述材料中董宗远的观点。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需要原料和市场,因此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
2.B
【详解】试题分析:根据所学,“鸦片战争的真正原因不是鸦片而是叩头。”指出的是鸦片战争爆发的表面现象,不是其根本原因,同时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工业革命进行的必然结果,所以①④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3.B
【详解】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B正确;A、C、D涉及历史事件与题干中“被迫开始打破”的限定不符,排除。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0-1894年(中国)。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近代以来洋布在中国的销售量不断增加,但土布产量的绝对优势和土布里排除商品布后自产布仍占有一半左右的比重,说明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和自然经济在当时中国仍然顽强生存,C项正确;该表反映了小农经济仍占优势,未涉及经济结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中的洋布是指用机器织成的布,并不是外国商品,未体现外国商品优势凸显,排除B项;该表反映了传统的手工业生产和自然经济在当时中国仍然顽强生存,“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青铜“虎鎣(yíng)”是圆明园藏品,结合所学可知,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抢掠圆明园,所以,该文物最可能见证英法侵华的暴行,C项正确;边疆危机主要与领土有关,排除A项;“虎鎣(yíng)”是圆明园藏品,属于国家,基本不会出售,排除B项;据材料“流失海外”可知,不是正常的中外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①处是1842年,这一年签订了《南京条约》,B项正确;《天津条约》签订于1856年,排除A项;《望厦条约》签订于1844年,排除C项;《瑷珲条约》签订于1858年,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中的“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条款体现了英国在通商口岸自由贸易的意愿,即打开中国市场的战争意图,故A正确;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华商品输出的强烈愿望,故C错误;《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表明了了列强企图控制中国海关,D项非材料所表达,排除。
8.B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自强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主张,其含义是通过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最终制服外来侵略,答案选B,A项是洋务派的主张, C D两项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主张。
【详解】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说明魏源编写《海国图志》受到当时众多有识人士的支持,体现出当时国人迫切寻求强国的策略,A项正确。题干材料无法体现“中体西用”,排除B项;“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反映清朝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1840-1895年间,林则徐打破传统夷夏观,迈出了学习西方的第一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是空想的落后的,没有体现“近代观念”;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符合题干要求。严复是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的思想家,活跃时间在1895年之后。
考点:近代以来的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本题适合排除法
11.D
【详解】根据“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可知鸦片战争的战败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由此可知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觉醒,故选D;ABC都是鸦片战争的影响,但不是题意表达的主旨,排除。
12.C
【详解】根据“东人主”“四主之中亦自以人主为上”可知,魏源认为人主归之东方,中华文化优于世界其他地区,说明他仍未摆脱中华文化本位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魏源应对外部危机的设想,排除A项;魏源的中华文化本位思想没有思想启蒙的作用,排除B项;魏源的中华文化本位思想没有摆脱天朝上国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3.B
【详解】根据材料“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分析得知,英国是主张在中国贸易自由化,反对中国政府的干预,故B项正确;据材料“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分析得知,当时中国并没有完全失去关税自主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关税制度的建立,故C项错误;材料缺乏当时中英贸易情况的数据对比,不能断定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故D项错误。
14.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农业文明无法战胜先进的工业文明,D项正确;ABC是失败的因素之一,但是并非是根本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魏源引用外国学习他国科技而强大等资料,以此来宣传“师夷”重要性,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魏源倡导“师夷”,未体现其主要目的是挽救民族危亡,排除A项;魏源此举含蓄表达“师夷”重要性,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魏源此举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部书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魏源在书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A项正确;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排除B项;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议》宣传维新变法,排除C项;1903年,青年革命家邹容撰写的《革命军》出版。 邹容在书中以高昂的激情,论证了推翻清朝统治、实行革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7.(1)出处:《海国图志》。作者:魏源。主要观点:主张战略防御,以守为攻,在守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战略战术;以夷攻夷,师夷长技以制夷;在禁止鸦片贸易的前提下,开放门户与各国进行平等通商。(任答两点即可)
(2)示例:
观点:主张战略防御,以守为攻,在守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战略战术。
解读: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鸦片战争以来,清朝与英国的实力差距明显,政府同英国交战失利,割地赔款,在防守方面做的不充分。所以魏源主张战略防御,以守为攻,在守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战略战术以战胜敌人。这体现了地主阶级抵抗派立足于清朝现状所进行的爱国努力。
【详解】(1)出处:根据材料“而后外夷服我调度,是谓以夷攻夷;”可知作者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结合所学知识材料的出处是《海国图志》。作者:魏源。主要观点:根据材料“以守为战,而后外夷服我调度,是谓以夷攻夷;”可分析出主张战略防御,以守为攻,在守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战略战术;以夷攻夷,师夷长技以制夷;根据材料“曰听互市各国以款夷,持鸦片初约以通市。”可分析出在禁止鸦片贸易的前提下,开放门户与各国进行平等通商。
(2)本题要求学生任选一个观点,运用唯物史观进行解读。例:观点:主张战略防御,以守为攻,在守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战略战术。解读: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鸦片战争以来,清朝与英国的实力差距明显,政府同英国交战失利,割地赔款,在防守方面做的不充分。所以魏源主张战略防御,以守为攻,在守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战略战术以战胜敌人。这体现了地主阶级抵抗派立足于清朝现状所进行的爱国努力。
18.(1)背景:国际法在西方世界不断发展,其相关知识传入中国;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国家利益受到侵害;中国对国际法的认识和实践不断发展。
特点: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运用;在精英阶层的推动下逐渐推行;清政府对国际法表现出本土化理解和功利主义运用的特征;国际公法与宗藩体系并行融合。
(2)发展:①从理念上看,突破了近代以来西方中心主义的束缚;②从内容上看,从以政治性条约为主,到领域更宽阔的双边以及多边条约;③从服务对象上看,从国家扩展到普通公民;④从地位上看,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与建设者;⑤从数量上看,有显著增加;⑥从程序上看,更加规范化、法制化。
贡献:①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冲击了原有的二元对立观念,拓展了解决国际问题的思路;②中国逐渐形成自己的国际法知识体系,丰富了世界国际法的内涵;③中国积极参与各项重要条约谈判,在实践上发挥建设性作用。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近代意义的国际法起源于欧洲。1839年,林则徐组织人员翻译《国际法》部分内容,成了中国真正接触西方国际法的发端。”可知国际法在西方世界不断发展,其相关知识传入中国;根据材料一“1874年台湾琉球漂民案,代表着国际法在中国运用的萌芽期。中法战争期间,上自总理衙门和军机大臣,下至各省督抚、御史、道员,还有活跃在报刊舆论中的知识分子,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以公法为武器的外交评论中”“1902年中美商约谈判中,国际法被清政府自觉地运用于商约谈判”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国家利益受到侵害;中国对国际法的认识和实践不断发展。特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林则徐翻译国际法到“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以公法为武器的外交评论中”、“19世纪80至90年代,国际法引导并融入宗藩体系的自适性调整当中”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运用;在精英阶层的推动下逐渐推行;清政府对国际法表现出本土化理解和功利主义运用的特征;国际公法与宗藩体系并行融合。
(2)发展:根据材料二“这就使得走出国际法学说的西方中心主义成为二战后国际关系史中的一条未绝的主线。”可知从理念上看,突破了近代以来西方中心主义的束缚;根据材料“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缔约5300余项,主要为涉及国家关系的政治性条约。1979—1990年,中国缔结的国际公约涉及经济、劳工、海事、民航、外空、核能等多方面。”可知从内容上看,从以政治性条约为主,到领域更宽阔的双边以及多边条约;根据材料二“服务对象也从国家扩展到普通公民。中国全面参与各项重要条约谈判并发挥建设性作用。”可知从服务对象上看,从国家扩展到普通公民;另外根据所学还可以从地位上看,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与建设者;从数量上看,有显著增加;从程序上看,更加规范化、法制化等方面分析回答。贡献:根据材料二“西方国际法学说叙事模式的最近一次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自由’国家与‘专制’国家二元对立的思维。……七十年来,中国以实际行动在国际法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如中国的条约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冲击了原有的二元对立观念,拓展了解决国际问题的思路;根据材料二“1979—1990年,中国缔结的国际公约涉及经济、劳工、海事、民航、外空、核能等多方面。1990年,中国制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条约程序法》。1990年至今,中国共加入300余项多边公约,缔结1.7万余项双边条约,”可知中国逐渐形成自己的国际法知识体系,丰富了世界国际法的内涵;以及从中国积极参与各项重要条约谈判,在实践上发挥建设性作用分析回答。
19.(1)差异:清朝是静止、保守的,无主权观念,英国是发展、变化的;具有侵略性。
说明:清朝重礼,英国重利。
(认识清政府主权意识和近代国家法律意识的淡薄,放弃本应全力维护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却竭力保全“天朝”的颜面和臆想的尊严。)
(2)危害:
国家主权(条款本身):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关税和贸易主权、司法主权、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社会性质:使中国从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经济结构: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加速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外交:“天朝上国”的观念受到冲击,闭关锁国的政策破产,中国被迫开放。
近代条约体系形成,理藩外交和朝贡贸易体制被打破。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关于清政府与英国对同样条款的态度差异,关于香港岛,清朝的态度是“弹丸之地”、“‘暂行赏借’给英国”,可知,清朝是静止、保守的,无主权观念;英国对此的反映是“插入中国领土的一个楔子”,说明英国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不仅要割占香港岛而且要获得更多的侵略权益。
第二小问,关于清政府与英国对同样条款的态度说明什么问题,据材料可知,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道光帝的反映是“‘暂行赏借’给英国”说明清朝重礼,英国关于对战争赔款的反映是“赔款是‘为恢复和平状态最绝对必不可少的’”可见,英国重利。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近代中国。关于这些条款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对中国的危害是全方位的,政治上,中国丧失了领土主权、关税和贸易主权、司法主权;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又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方面,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外交方面,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让国人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闭关锁国的政策破产,中国外交逐步走向近代化。
20.观点:《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依据:在董宗远看来,自此“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边境自此多事”。
评价:中国自此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此后,中国所面临的外来侵略日益增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董宗远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出发,他担心的不仅是对外国威的丧失,更在于对内难以控制人民。
董宗远的看法,代表了封建统治者内部的士大夫阶级,在经历鸦片战争的刺激之后,对社会危机的忧虑。
【详解】评述:首先根据材料可知其涉及的历史事件是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结合董宗远所言“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边境自此多事”,可以概括出其观点:《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评价:从《南京条约》的影响看,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且此后民族危急日益严重。从董宗远的立场来看,其出发点是维护统治。从其阶级属性来看,董宗远代表了封建统治者内部的士大夫阶级对社会危机的忧虑。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