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第一次模拟测试
历史部分
答题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历史部分和道德与法治部分,共10页,满分120分(历史70分,道德与法治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题使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题区域书写答案。注意不要答错位置,也不要超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在答题卡上填涂你认为正确的选项。
1. 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了西周幽王为博得美人褒姒一笑而屡次戏弄地方诸侯,最终导致西周信誉扫地,真正的外族入侵却无人营救的故事,在当时带兵勤王是诸侯的义务,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2.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继续推进,“均衡教育”又成为今年“两会”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下列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 提出“仁者爱人” B. 提出“为政以德”
C. 主张“有教无类” D. 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
3.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到:“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一一中国、印度、阿拉伯和西欧。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新疆地区。”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于新疆地区源于( )
A. 张骞出使西域 B. 西域都护的设置
C. 丝绸之路开通 D. 新疆行省的设置
4. “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其应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材料体现了当时读书人重视( )
A. 唐诗宋词 B. 科技创新 C. 科举考试 D. 钻研八股
5. 晨霜同学在学习“盛唐气象”这一内容时,绘制了如下的内容结构示意图。你认为①处可填写( )
A. 玄类西行 B. 文成公主入藏
C. 澶渊之盟 D. 设置驻藏大臣
6. 下图呈现了西汉至宋朝南北方户籍比例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经济重心南移 B. 南方人口北迁 C. 北方财富增长 D. 城市生活繁荣
7. 考古学者在非洲肯尼亚发现了埋藏在地下长达600年的中国古钱币,钱币上有“永乐(明成祖年号)通宝”字样。这些古钱币能够印证( )
A. 玄奘西行天竺 B. 郑成功收复台湾
C. 郑和下西洋 D. 戚继光抗倭
8. “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日召对,承旨遵办,而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议政(大臣)虚衔,无应办之事,殊属有名无实……所有议政(大臣)空衔,著不必兼充。”这反映了清朝意在( )
A 减少财政支出 B. 强化皇权统治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削弱丞相权力
9. 正确构建思维导图,要求所列要素与史实相符。下列选项中数字与内容的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邓世昌 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③百团大战
B ①丁汝昌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百团大战
C. ①邓世昌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淞沪会战
D. ①丁汝昌 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③武汉会战
10. 作家包天笑曾回忆道:“那个时候,中国和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打败了。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当时“民族思想的发动”主要体现在( )
A. “开眼看世界” B. 主张“中体西用”
C. 宣传维新变法 D. 创办大生纱厂
11. 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在全国学校使用白话文,而且国内出现至少400种白话报,几个持重的大杂志如《东方杂志》、《小说月报》也逐渐白话化。这表明新文化运动时期( )
A. 文学革命取得显著成效 B. 白话报成为唯一传播媒介
C. 传统文学此时已被废止 D. 学校是新文化运动主阵地
12. 艺术创作与时代需要紧密相连。对下图漫画《日本的今昔》(1940年刊载于《抗战漫画》)的创作意图理解最为合理的是( )
A. 展示作者对中日版图的想象 B. 提醒国人日本即将征服中国
C. 坚定国人夺取抗战胜利信心 D. 强调中日两国关系始终亲密
13. “中共中央……运筹于山峁沟壑,决胜于千里之外,推动中国革命形势发生历史性转折……粉碎了蒋介石进攻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企图,消耗和重创了胡宗南集团。”材料评述的是( )
A 八路军挺进晋西北 B. 百团大战
C.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 三大战役
14.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折。与下图中“短暂春天”直接相关历史事件是( )
A. 国民政府的成立 B. 戊戌变法
C.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新文化运动
15. 30岁的商人希米奥在“公民大会”本参与了重要事务的表决,会议结束后领取了一份国家发放的津贴。这一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屋大维执政时期 B. 伯里克利主政时期
C. 罗马共和国时期 D. 古希腊的荷马时代
16. 14世纪,薄伽丘在他的著作《十日谈》中把古希腊爱神厄洛斯描写成个性张扬、尽情享受世俗生活的神明。材料反映了( )
A. 理想主义的社会蓝图 B. 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C. 文艺复兴的人文思想 D. 民主科学的社会思潮
17. 这场革命的效果并不局限于一国,而是摧毁了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封建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这场革命”指的是( )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 美国独立战争
C. 法国大革命 D. 日本明治维新
18. “184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炉灶排放烟尘的法案;1847年,议会通过《河道法令》;1848年,政府颁布《公共卫生法》。”与这些法令出台相关的是( )
A. 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 B. 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
C. 化工工业的蓬勃发展 D. 独立意识的普遍提高
19. 美国学者施莱辛格在《罗斯福时代》中写道:“新政标志着公共权利和私有权益之间冲突的继续,而罗斯福将这种冲突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最终得到有效遏制,由此产生的是一个改造了的资本主义体系。”该学者( )
A. 肯定了国家干预政策 B. 否定了市场经济
C. 主张恢复企业的权利 D. 推行“以工代赈”
20. 以下材料能够说明二战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正在( )
1.埃及宣布从英国手中收回苏伊士运河; 2.美国向巴拿马交接巴拿马运河区主权; 3.澳门回归祖国
A. 实现国家独立 B. 注重团结协作
C. 加强经济合作 D. 维护国家主权
二、非选择题:共4题,第21题了分,第22题7分,第23题8分,第24题8分,共30分。
21.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战国以来,政治上的分裂状态阻碍了社会发展,随着各国间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统一成为大势所趋……有历史学家说:“中国的政治统一完成于秦始皇,而中国的文化统一完成于汉武帝。”
——摘编自《光明网》
材料二:元朝幅员之广袤,地域之辽阔都超过了我国历史上的任何朝代。与唐、宋相比,那些鞭长莫及、只能设立羁縻州郡的地区,元时都悉数置于中央政府有效的管辖之下,设立了行政机构,与内地无异。元代的疆域大体上也是清朝全盛时的疆域,我国今日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固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但元朝统治者的贡献也是不应湮没的。
——摘编自任崇岳《元朝的统一及其意义》
材料三:清朝根据边疆地区的情况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在地方行政方面,清政府分别采取郡县制、盟旗制、伯克制等。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区,清朝则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区,清政府主要采取军府制实行统治。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制度。
——摘编自韩茂莉著《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的政治统一完成于秦始皇”“中国的文化统一完成于汉武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实现统一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在西域地区设置的行政机构。
(3)根据材料三,归纳清朝边疆地区行政机构设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置了什么机构?
22. 近代以来,为实现民族复兴,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思维导图
材料二:“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25日)
材料三:(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长征)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终于为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在本世纪没有哪一个事件如此地触发世界的想象,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未来。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的思维导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主张建立怎样的政治制度?总结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
(2)材料二中的“这些红色区域”具体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毛泽东阐述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长征终于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的理解。
23. 改革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费城制宪会议,美国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经过最广泛、最深刻的辩论,联邦政府获得主要权力和州政府保留某些权力分权治理国家的格局,用最高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这就是美国的联邦主义。
——摘编自黄安年《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
材料二 在明治改革年代,他们……积极认真地学习欧美的长处,实行一系列重大有效决策——坚决摧毁了幕藩封建体制,大力殖产兴业和扶植私人资本,重视开发民智和发展近代教育……但明治年代的富强之中有隐忧、有阴影。
——摘自齐世荣主编《日本:速兴骤亡的帝国》
材料三 1920年和1925年苏俄(联)粮食等部分经济指标
1920年 1925年
粮食(万吨) 4.519 95.7
牛(万头) 2.250 102.5
猪(万头) 1.750 104.3
(1)根据材料一,指出确定美国“联邦主义”的“最高法律”是什么?概括美国“联邦主义”体制下的权力格局。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治政府促使日本“速兴”的改革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使当时日本“富强之中有隐忧、有阴影”的含义。
(3)根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经济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该趋势出现的政策因素。
24. 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率先踏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18世纪,拉丁美洲已经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把亚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变成了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极不合理的状态。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俄罗斯于2000年初决定把军事航天部队和导弹航天防御部队从战略火箭军中单独列出,将在一年内组建一个新军种——航天部队,用于对于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的计划,说明俄美太空军备竞赛拉开了序幕。在上述情况下,俄中友好关系有所发展。1999年12月,江泽民主席和俄总统叶利钦发表中俄联合声明,声明所阐述的反对“单极”霸权政策的共同立场,令美国当权者十分担忧。
——摘编自齐世荣、廖学盛主编:《20世纪的历史巨变》
材料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摘自统编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四:党的十九大以来,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关系分化组合更趋复杂,国际格局面临深刻调整,力量对比向更加均衡方向发展。面对保护主义的抬头、单边霸凌的逆流,中国……坚定地站在历史前进的正确一边。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导致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俄罗斯为了打破美国“单极霸权”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的因素有哪些?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一说面对当前世界变局,中国该如何应对?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第一次模拟测试
历史部分
答题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历史部分和道德与法治部分,共10页,满分120分(历史70分,道德与法治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题使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题区域书写答案。注意不要答错位置,也不要超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在答题卡上填涂你认为正确的选项。
1. 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了西周幽王为博得美人褒姒一笑而屡次戏弄地方诸侯,最终导致西周信誉扫地,真正的外族入侵却无人营救的故事,在当时带兵勤王是诸侯的义务,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当时带兵勤王是诸侯的义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周王把某一地区的土地连同该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侯国,拱卫王室,受封的诸侯要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因此,才会出现周幽王点燃烽火,诸侯带兵到达都城,因此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分封制,C项正确;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排除A项;世袭制指的是血缘世袭的方式,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分封制,排除B项;秦朝时期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继续推进,“均衡教育”又成为今年“两会”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下列孔子的言行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 提出“仁者爱人” B. 提出“为政以德”
C. 主张“有教无类” D. 提出学习要“温故而知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继续推进‘均衡教育’”及所学可知,孔子主张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C项正确;“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治国思想,排除B项;学习要“温故而知新”,是孔子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学习方法,排除D项。故选C项。
3.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到:“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一一中国、印度、阿拉伯和西欧。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新疆地区。”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于新疆地区源于( )
A. 张骞出使西域 B. 西域都护的设置
C. 丝绸之路开通 D. 新疆行省的设置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一一中国、印度、阿拉伯和西欧。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新疆地区。”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开通的丝绸之路主要路径是新疆地区,而丝绸之路作为沟通不同文化体系的要道,在文化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C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不是题干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A项;西域都护是西汉时设立的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与题干“文化体系”不符,排除B项;新疆行省是行政机构,与题干“文化体系”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 “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其应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材料体现了当时读书人重视( )
A 唐诗宋词 B. 科技创新 C. 科举考试 D. 钻研八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其应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可知材料主要描述唐朝开元以后,读书人“耻不以文章达”,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众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当时读书人重视科举考试,C项正确;唐诗宋词、科技创新,都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题干内容描述唐朝开元以后,读书人“耻不以文章达”,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众多,排除AB项;钻研八股,不符合史实,八股出现于明朝,排除D项。故选C项。
5. 晨霜同学在学习“盛唐气象”这一内容时,绘制了如下的内容结构示意图。你认为①处可填写( )
A. 玄类西行 B. 文成公主入藏
C. 澶渊之盟 D. 设置驻藏大臣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盛唐气象”“民族交融”和所学知识可知,体现民族交融的是文成公主入藏,B项正确;玄奘西行体现的是对外的文化交流而不是民族交融,排除A项;澶渊之盟发生于北宋,而不是唐朝,排除C项;设置驻藏大臣出现于清朝,排除D项。故选B项。
6. 下图呈现了西汉至宋朝南北方户籍比例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经济重心南移 B. 南方人口北迁 C. 北方财富增长 D. 城市生活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A题干中的图表可知,从西汉至宋朝,南方户籍比例逐渐提高,宋朝时南方人口超过北方,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A项正确;这一时期出现北人南迁现象,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并不能反映出北方财富增长和城市生活繁荣,排除CD项。故选A项。
7. 考古学者在非洲肯尼亚发现了埋藏在地下长达600年的中国古钱币,钱币上有“永乐(明成祖年号)通宝”字样。这些古钱币能够印证( )
A 玄奘西行天竺 B. 郑成功收复台湾
C. 郑和下西洋 D. 戚继光抗倭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题干钱币上有“永乐(明成祖年号)通宝”字样,能够印证郑和下西洋,C项正确;玄奘西行是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史实,不符合题干“永乐(明成祖年号)通宝”字样,排除A项;郑成功收复台湾,未到达非洲,排除B项;戚继光抗倭,未到达非洲,排除D项。故选C项。
8. “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日召对,承旨遵办,而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议政(大臣)虚衔,无应办之事,殊属有名无实……所有议政(大臣)空衔,著不必兼充。”这反映了清朝意在( )
A. 减少财政支出 B. 强化皇权统治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削弱丞相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设立军机处”“议政(大臣)空衔,著不必兼充”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设立军机处后,革除了议政大臣虚衔,意在加强皇权统治,B项正确;设立军机处是政治行为,无法看出“减少财政支出”,排除A项;题干中提到军机大臣每日召对,承旨遵办,最终目的是加强皇权统治而非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明朝已废除宰相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9. 正确构建思维导图,要求所列要素与史实相符。下列选项中数字与内容的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邓世昌 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③百团大战
B. ①丁汝昌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百团大战
C. ①邓世昌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淞沪会战
D. ①丁汝昌 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③武汉会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思维导图结合所学可知,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战役中英勇牺牲,故①是邓世昌;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八国联军被迫撤回天津,故②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了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故③是百团大战,A项正确;义和团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无关,排除B项;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都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与八路军的敌后战场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10. 作家包天笑曾回忆道:“那个时候,中国和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打败了。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当时“民族思想的发动”主要体现在( )
A. “开眼看世界” B. 主张“中体西用”
C. 宣传维新变法 D. 创办大生纱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那个时候,中国和日本打起仗来,而中国却打败了。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分析可知,这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割占了台湾,苏州被开埠通商。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亡,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林则徐主张师夷长技,迈出了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排除A项;“中体西用”这是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中提出了的口号,排除B项;创办大生纱厂是甲午战争战败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1. 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在全国学校使用白话文,而且国内出现至少400种白话报,几个持重的大杂志如《东方杂志》、《小说月报》也逐渐白话化。这表明新文化运动时期( )
A. 文学革命取得显著成效 B. 白话报成为唯一传播媒介
C. 传统文学此时已被废止 D. 学校是新文化运动主阵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同时也是一场文学革命,就是推行白话文,《新青年》杂志编排完全使用白话文,400种报刊采用白话文,在中小学推行用白话文刊行的语文教材,这体现出白话文越来越被社会普遍接受,说明文学革命取得显著成效,A项正确;白话报成为唯一传播媒介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此时仍有人坚持用传统文学,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新文化运动主阵地,排除D项。故选A项。
12. 艺术创作与时代需要紧密相连。对下图漫画《日本的今昔》(1940年刊载于《抗战漫画》)的创作意图理解最为合理的是( )
A. 展示作者对中日版图的想象 B. 提醒国人日本即将征服中国
C. 坚定国人夺取抗战胜利信心 D. 强调中日两国关系始终亲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过去日本在一点点的蚕食中国,现在雄鸡中国崛起,日本成了毛虫,说明中国此时越来越强大,不再任由日本蚕食,漫画坚定了国人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C项正确;漫画中中国版图大,日本版图小,没有对版图进行想象,排除A项;此时(1940年)日本已经开始全面侵华,排除B项;此时为抗日战争时期,中日两国属于敌对状态,排除D项。故选C项。
13. “中共中央……运筹于山峁沟壑,决胜于千里之外,推动中国革命形势发生历史性转折……粉碎了蒋介石进攻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企图,消耗和重创了胡宗南集团。”材料评述的是( )
A. 八路军挺进晋西北 B. 百团大战
C.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 三大战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C项正确;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9月下旬,遵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贺龙与关向应等率八路军第一二〇师主力挺进抗日前线,进入晋西北管涔山脉地区。一二〇师在给敌人沉重打击的同时,会同当地党的组织和民众抗日武装,广泛发动武装群众,开展兵民结合的武装斗争,排除A项;1940年8月至次年1月,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排除B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排除D项。故选C项。
14.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折。与下图中“短暂春天”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国民政府的成立 B. 戊戌变法
C.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C项正确;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此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短暂发展,排除A项;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时间开始于1915年,是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与“短暂春天”出现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5. 30岁的商人希米奥在“公民大会”本参与了重要事务的表决,会议结束后领取了一份国家发放的津贴。这一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屋大维执政时期 B. 伯里克利主政时期
C. 罗马共和国时期 D. 古希腊的荷马时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30岁的商人希米奥在‘公民大会’本参与了重要事务的表决,会议结束后领取了一份国家发放的津贴”并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利执政时期,为参与“公民大会”的公民发放津贴,B项正确;屋大维是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利执政时期,为参与“公民大会”的公民发放津贴,因此反映的是希腊雅典而不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排除C项;古希腊的荷马时代是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前九世纪,而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是前5世纪中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6. 14世纪,薄伽丘在他的著作《十日谈》中把古希腊爱神厄洛斯描写成个性张扬、尽情享受世俗生活的神明。材料反映了( )
A. 理想主义的社会蓝图 B. 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C. 文艺复兴的人文思想 D. 民主科学的社会思潮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个性张扬、尽情享受世俗生活的神明”可知,在这里,神不再有抽象的神性,而是有了普通的人性,这是表现人,是人文主义,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现实主义,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追求,不是政治追求,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人文主义思潮,排除D项。故选C项。
17. 这场革命的效果并不局限于一国,而是摧毁了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封建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这场革命”指的是( )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 美国独立战争
C. 法国大革命 D. 日本明治维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这场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可知,这场革命指的是法国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共和”思想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广为传播,C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是发生在欧洲大陆,排除A项;1774年到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针对的是英国殖民统治,排除B项;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不是发生在欧洲大陆,排除D项。故选C项。
18. “184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炉灶排放烟尘的法案;1847年,议会通过《河道法令》;1848年,政府颁布《公共卫生法》。”与这些法令出台相关的是( )
A. 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 B. 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
C. 化工工业的蓬勃发展 D. 独立意识的普遍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184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炉灶排放烟尘的法案;1847年,议会通过《河道法令》;1848年,政府颁布《公共卫生法》。”可得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进行社会治理,B项正确;材料与人文主义无关,排除A项;C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与独立意识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9. 美国学者施莱辛格在《罗斯福时代》中写道:“新政标志着公共权利和私有权益之间冲突的继续,而罗斯福将这种冲突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最终得到有效遏制,由此产生的是一个改造了的资本主义体系。”该学者( )
A 肯定了国家干预政策 B. 否定了市场经济
C. 主张恢复企业的权利 D. 推行“以工代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新政标志着公共权利和私有权益之间冲突的继续,而罗斯福将这种冲突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最终得到有效遏制,由此产生的是一个改造了的资本主义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采取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传统的自由企业制度,把资本主义推进到国家资本主义新阶段,创造性地发展资本主义,为以后美国和其他许多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府所效法,因此材料所述体现了该学者肯定了国家干预政策,A项正确;材料所述该学者肯定国家干预的模式,但不代表否定了市场经济,排除B项;根据材料“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最终得到有效遏制,由此产生的是一个改造了的资本主义体系”可知,该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改变了美国传统的自由企业制度,创造性地发展了资本主义,说明该学者肯定了国家干预的政策,没有主张恢复企业的权利,排除C项;“以工代赈”是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政策之一,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0. 以下材料能够说明二战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正在( )
1.埃及宣布从英国手中收回苏伊士运河; 2.美国向巴拿马交接巴拿马运河区主权; 3.澳门回归祖国
A. 实现国家独立 B. 注重团结协作
C. 加强经济合作 D. 维护国家主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埃及宣布从英国手中收回苏伊士运河”;“美国向巴拿马交接巴拿马运河区主权”;“澳门回归祖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能够说明二战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正在维护国家主权,D项正确;国家独立,与题干信息“埃及宣布从英国手中收回苏伊士运河”;“美国向巴拿马交接巴拿马运河区主权”;“澳门回归祖国”不符,排除A项;团结协作的意思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者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在一起,与题干信息“埃及宣布从英国手中收回苏伊士运河”;“美国向巴拿马交接巴拿马运河区主权”;“澳门回归祖国”不符,排除B项;经济合作,与题干信息“埃及宣布从英国手中收回苏伊士运河”;“美国向巴拿马交接巴拿马运河区主权”;“澳门回归祖国”没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共4题,第21题了分,第22题7分,第23题8分,第24题8分,共30分。
21.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战国以来,政治上的分裂状态阻碍了社会发展,随着各国间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统一成为大势所趋……有历史学家说:“中国的政治统一完成于秦始皇,而中国的文化统一完成于汉武帝。”
——摘编自《光明网》
材料二:元朝幅员之广袤,地域之辽阔都超过了我国历史上的任何朝代。与唐、宋相比,那些鞭长莫及、只能设立羁縻州郡的地区,元时都悉数置于中央政府有效的管辖之下,设立了行政机构,与内地无异。元代的疆域大体上也是清朝全盛时的疆域,我国今日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固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但元朝统治者的贡献也是不应湮没的。
——摘编自任崇岳《元朝的统一及其意义》
材料三:清朝根据边疆地区的情况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在地方行政方面,清政府分别采取郡县制、盟旗制、伯克制等。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区,清朝则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区,清政府主要采取军府制实行统治。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制度。
——摘编自韩茂莉著《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的政治统一完成于秦始皇”“中国的文化统一完成于汉武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实现统一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在西域地区设置的行政机构。
(3)根据材料三,归纳清朝边疆地区行政机构设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置了什么机构?
【答案】(1)事件: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确立儒学的正统思想。
(2)历史意义:实现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为今日我国版图的形成作出历史贡献。
行政机构:北庭都元帅府。
(3)因俗而治或因地制宜或形式多样;驻藏大臣。
【解析】
【小问1详解】
事件:根据材料一“中国的政治统一完成于秦始皇,而中国的文化统一完成于汉武帝。”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政治统一完成于秦始皇”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中国的文化统一完成于汉武帝”是指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确立儒学的正统思想。
【小问2详解】
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二“元时都悉数置于中央政府有效的管辖之下,设立了行政机构,与内地无异。”可知,元朝实现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根据材料二“元代的疆域大体上也是清朝全盛时的疆域,我国今日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固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但元朝统治者的贡献也是不应湮没的。”可知,为今日我国版图的形成作出历史贡献。行政机构:结合所学可知,元朝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设置了北庭都元帅府。
【小问3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三“在地方行政方面,清政府分别采取郡县制、盟旗制、伯克制等。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区,清朝则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区,清政府主要采取军府制实行统治。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和所学可知,清朝边疆地区行政机构设置的特点是因俗而治或因地制宜或形式多样;机构:结合所学可知,清朝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置了驻藏大臣。
22. 近代以来,为实现民族复兴,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思维导图
材料二:“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25日)
材料三:(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长征)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终于为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在本世纪没有哪一个事件如此地触发世界的想象,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未来。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的思维导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主张建立怎样的政治制度?总结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
(2)材料二中的“这些红色区域”具体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毛泽东阐述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长征终于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的理解。
【答案】(1)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
特点: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推进,逐步深入。
(2)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或井冈山道路)。
(3)理解: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革命新局面。
【解析】
【小问1详解】
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的思维导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的国家。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思维导图”,从洋务运动的学习西方技术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是由表及里,层层推进,逐步深入。
【小问2详解】
红色区域:根据材料二“……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和所学可知,“这些红色区域”具体是指农村革命根据地;道路:依据以上材料和所学可知,材料二中毛泽东阐述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或井冈山道路)。
【小问3详解】
理解:根据材料三“(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长征)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终于为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和所学可知,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革命新局面。
23. 改革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费城制宪会议,美国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经过最广泛、最深刻的辩论,联邦政府获得主要权力和州政府保留某些权力分权治理国家的格局,用最高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这就是美国的联邦主义。
——摘编自黄安年《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
材料二 在明治改革年代,他们……积极认真地学习欧美的长处,实行一系列重大有效决策——坚决摧毁了幕藩封建体制,大力殖产兴业和扶植私人资本,重视开发民智和发展近代教育……但明治年代的富强之中有隐忧、有阴影。
——摘自齐世荣主编《日本:速兴骤亡的帝国》
材料三 1920年和1925年苏俄(联)粮食等部分经济指标
1920年 1925年
粮食(万吨) 4.519 95.7
牛(万头) 2.250 102.5
猪(万头) 1.750 104.3
(1)根据材料一,指出确定美国“联邦主义”的“最高法律”是什么?概括美国“联邦主义”体制下的权力格局。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治政府促使日本“速兴”的改革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使当时日本“富强之中有隐忧、有阴影”的含义。
(3)根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经济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该趋势出现的政策因素。
【答案】(1)法律:1787年宪法,或联邦宪法;权力格局:“联邦政府获得主要权力和州政府保留某些权力分权治理国家”,或中央和地方(各州)分权。
(2)措施:废藩置县(或“摧毁幕藩封建体制”);“殖产兴业”(或大力发展近代工业);大力发展近代教育
隐忧和阴影:保留了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使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3)趋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或经济恢复与发展);因素: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解析】
【小问1详解】
最高法律:根据材料一“经过最广泛、最深刻的辩论,联邦政府获得主要权力和州政府保留某些权力分权治理国家的格局,用最高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这就是美国的联邦主义。”和所学可知,美国“联邦主义”的“最高法律”是1787年宪法,或联邦宪法;权力格局: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可知,美国“联邦主义”体制下的权力格局是“联邦政府获得主要权力和州政府保留某些权力分权治理国家”,或中央和地方(各州)分权。
【小问2详解】
措施:根据材料二“坚决摧毁了幕藩封建体制,大力殖产兴业和扶植私人资本,重视开发民智和发展近代教育”和所学可知,明治政府促使日本“速兴”的改革措施有废藩置县(或“摧毁幕藩封建体制”);“殖产兴业”(或大力发展近代工业);大力发展近代教育;“扶植私人资本”。隐忧和阴影:根据材料二“但明治年代的富强之中有隐忧、有阴影。”和所学可知,当时日本“富强之中有隐忧、有阴影”的含义是指保留了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使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小问3详解】
趋势:根据材料三“1920年和1925年苏俄(联)粮食等部分经济指标”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20年代苏俄的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或经济恢复与发展);政策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苏俄(联)经济稳步发展的原因是1921年,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24. 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率先踏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18世纪,拉丁美洲已经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把亚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变成了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极不合理的状态。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俄罗斯于2000年初决定把军事航天部队和导弹航天防御部队从战略火箭军中单独列出,将在一年内组建一个新军种——航天部队,用于对于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的计划,说明俄美太空军备竞赛拉开了序幕。在上述情况下,俄中友好关系有所发展。1999年12月,江泽民主席和俄总统叶利钦发表中俄联合声明,声明所阐述的反对“单极”霸权政策的共同立场,令美国当权者十分担忧。
——摘编自齐世荣、廖学盛主编:《20世纪的历史巨变》
材料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摘自统编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四:党的十九大以来,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关系分化组合更趋复杂,国际格局面临深刻调整,力量对比向更加均衡方向发展。面对保护主义的抬头、单边霸凌的逆流,中国……坚定地站在历史前进的正确一边。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导致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俄罗斯为了打破美国“单极霸权”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的因素有哪些?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一说面对当前世界变局,中国该如何应对?
【答案】(1)因素:“新航路的开辟”(即地理大发现);“殖民扩张”(即殖民侵略);工业革命推动。
(2)措施:组建航天部队;发展中俄友好关系。
(3)因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生产力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推动。
(4)应对:顺应全球化趋势,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因素:根据材料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率先踏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可知因素是“新航路的开辟”(即地理大发现);根据材料一“18世纪,拉丁美洲已经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把亚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变成了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可知因素是“殖民扩张”(即殖民侵略);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开展可知,主要因素是工业革命推动。
【小问2详解】
措施:根据材料二“俄罗斯于2000年初决定把军事航天部队和导弹航天防御部队从战略火箭军中单独列出,将在一年内组建一个新军种——航天部队,用于对于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的计划”可得出采取的措施是组建航天部队;根据材料二“在上述情况下,俄中友好关系有所发展”可得出采取的措施是发展中俄友好关系。
【小问3详解】
因素:根据材料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可得出因素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根据材料三“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可得出因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根据材料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可得出因素是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根据材料三“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可得出因素是跨国公司的推动。
【小问4详解】
应对:根据材料四“中国……坚定地站在历史前进的正确一边”并结合所学中国的对外举措可知,中国顺应全球化趋势,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4年九年级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与道德法治试题-初中历史(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