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联考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河南省中招考试模拟试题(二)
历史
注意: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5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试题卷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
1. 距今5000年左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下列考古发现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 B.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C.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D. 浙江良渚遗址
2. 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
A. 寺院建筑的中国本土化 B. 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C. 文化传播者的坚强意志 D. 绘画与雕塑艺术的精湛
3. 公元前12世纪末,周代通过将周王子和王室成员分封到黄河下游地区,作为封建领主,以统治此前敌人所据之地,这个驻防体系从而建立起来了。材料中的“驻防体系”是指(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度
4. 周王朝对礼器的使用规格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然而,河南新郑的郑韩故城出土的青铜器九鼎八簋(如下图),却属于春秋时期的郑国所有。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A.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 青铜冶铸技术精湛
C. 诸侯众多,等级森严 D. 分封制彻底瓦解
5. 从后来历史看,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弃了早先诸王国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与这一评价有关的是( )
A. 百家争鸣的兴起 B. 秦始皇统一文字
C. 商鞅变法的推行 D. 汉武帝罢黜百家
6. 他通过天文观测,对历法进行精细的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还创制了《大明历》。这里的“他”是( )
A. 刘徽 B. 祖冲之 C. 宋应星 D. 徐光启
7. 北宋前期,国子监是中央唯一的官办学校,一度改称国子学,招收学生很少……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中央与地方各类官学在籍学生167622人,办学规模空前。材料表明北宋( )
A. 市民阶层壮大 B. 海外贸易兴盛 C. 民族交往频繁 D. 文化教育发展
8. 阅读下表,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表
货物 旧税率(%) 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棉纱 13.38 5.56
斜纹布 14.92 5.56
A. 《南京条约》签订 B.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破产
C. 《北京条约》的签订 D. 洋务运动的开展
9. 把“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进行阐发的是( )
A. 《时务报》 B. 《国闻报》 C. 《新青年》 D. 《民报》
10. 从1895至1913年,中国至少又有136家外资制造业和采矿企业建立,它们创办时的资本投资额都超过十万元。这主要是由于( )
A. 《资政新篇》的颁行 B. 《马关条约》的签订
C. “实业救国”的提出 D. 中华民国的创建
11. “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这首民谣反映的事件是( )
A. 中央红军长征胜利 B. 井冈山会师
C.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D.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2. 下图为1921年上海电话局的女话务员。这表明近代中国( )
A. 电话成为人们通信的主要方式 B. 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极大提高
C. 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D. 社会劳动力出现了严重的匮乏
13. 到1956年底,全国原有私营工业88000家,职工131万人,总资产72.66亿元,有99%的户数、98.9%的职工、99%的总资产以及私营商业82.2%的户数,实现了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改革的开展 B. 中共八大的召开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一五”计划的实行
14. “春运”一词最早出现在1980年的《人民日报》上。它是指中国在农历春节前后发生的一种大规模的交通运输现象,堪称“全球罕见的人口流动”。“春运”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文革”结束出现了探亲潮 B. 交通运输技术的提高
C. 改革开放促成了务工潮 D. 旅游发展推动人口流动
15. 下列示意图中反映印度种姓制度的是( )
A. B.
C. D.
16. 这个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文化区。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诸地的文化,都在这个帝国时代得到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在保留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带上了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材料中的“这个帝国”是指( )
A 亚历山大帝国 B. 罗马帝国 C. 拜占庭帝国 D. 阿拉伯帝国
17. 有学者认为,佛罗伦萨工场手工业发达,商业贸易规模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新兴资产阶级从文化的各个方面同封建制度与教会展开了斗争。材料强调了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市民阶层的壮大
C. 手工工场的产生 D. 传统文化的复兴
18. “从世界历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型的、不同类型的国家。”材料意在强调美国革命( )
A. 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B. 建立了联邦制共和国
C.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改变了世界政治的格局
19. 1995年2月,克林顿政府发布了《国家参与扩展安全战略》,报告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冷战后对美国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1998—1999年,美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接连三次对外直接使用武力。材料反映出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区冲突 B. 霸权主义 C. 民族矛盾 D. 恐怖主义
20. 列宁曾说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说他的作品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有力而尖锐的批评。这里的“他”是( )
A. 托尔斯泰 B. 贝多芬 C. 巴尔扎克 D. 达尔文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从载体上看,图一和图二都属于什么类型史料?两幅图片分别属于哪一古代文明。
(2)说说图一反映内容历史价值
(3)结合所学知识,两幅图片所代表的两大文明有什么共同特点?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专制君主制度在清朝达到了最高峰。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以农业为主,土地和人力构成了国家的经济基础。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逐步确立。18世纪,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逐渐成为头号工业强国。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站在中国近代史开端放眼看世界的人们,虽然受时代与知识的局限,但是,他们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寻求强国御侮之策,由此可见,西方侵略者强加于中国人民的近代化战争,既是一种凌辱,同时又是一种新的激励。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2)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国家走向强盛的因素有哪些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岗村的变化,并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特征。
(3)综上所述,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日近代教育制度改革对比简表
国家 时间 内容
中国 洋务运动时期 兴办断式学校(如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戊戌变法时期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大学堂)。
清末新政时期 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废除科举制。
辛亥革命时期 提倡男女同校,威止小学读经。
日本 明治维新时期 颁布《海外留学生规则》,奖励留学;颁布《学制》,规定学制的基本原则为普及4年制义务教育和加强科学教育;在东京设立了男女师范学校,在多地设立了师范学校、讲习所等,以期迅速造就师资。 ——摘编自冯玮《日本通史》
材料二:日本教育改革的方式是自上而下的,正如日本教育家永井道雄指出的,“靠行政手段实行‘自上而下’的领导与统治一直是日本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特点”。
——摘编自赵世环《洋务运动中的教育改革探析》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日近代教育改革内容的相同点。
(2)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25. 阅读下面漫画,结合时代背景,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谈谈德国版图的变化。(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2024年河南省中招考试模拟试题(二)
历史
注意: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5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试题卷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
1. 距今5000年左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下列考古发现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 B.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C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D. 浙江良渚遗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距今5000年左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D项正确;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属于黄河流域遗址,排除A项;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尚未出现早期国家,仍然处于原始农耕时期,排除B项;半坡遗址位于今陕西西安,属于黄河流域,排除C项。故选D项。
2. 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
A. 寺院建筑的中国本土化 B. 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C. 文化传播者的坚强意志 D. 绘画与雕塑艺术的精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洛阳龙门石窟、登封少林寺、玄奘西行求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三幅图片都与佛教文化相关,体现的是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B项正确;第三幅图是玄奘西行求法的邮票,并不是建筑,因此寺院建筑的中国本土化说法错误,排除A项;文化传播者的坚强意志只符合第三幅图,与前两幅图无关,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雕塑、建筑和邮票,与绘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 公元前12世纪末,周代通过将周王子和王室成员分封到黄河下游地区,作为封建领主,以统治此前敌人所据之地,这个驻防体系从而建立起来了。材料中的“驻防体系”是指(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公元前12世纪末,周代通过将周王子和王室成员分封到黄河下游地区,作为封建领主,以统治此前敌人所据之地,这个驻防体系从而建立起来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驻防体系”是指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即通过广建诸侯,巩固统治,A项正确;郡县制是秦汉时期实行的地方制度,排除B项;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创立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行省制是元朝时期创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4. 周王朝对礼器的使用规格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然而,河南新郑的郑韩故城出土的青铜器九鼎八簋(如下图),却属于春秋时期的郑国所有。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
A.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 青铜冶铸技术精湛
C. 诸侯众多,等级森严 D. 分封制彻底瓦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河南新郑的郑韩故城出土的青铜器九鼎八簋(如下图),却属于春秋时期的郑国所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奴隶制时代,铜鼎不但是王权的象征,而且各级奴隶主贵族也因等级不同,使用铜鼎的礼数也不同。使用鼎的多少,是有严格规定的。春秋时期郑国使用“九鼎八簋”,这体现了诸侯僭越了天子之礼,说明王室衰微,诸侯争霸,A项正确;青铜器铸造水平提高与题干信息“诸侯僭越了天子之礼”无关,排除B项;题干材料体现了“诸侯僭越了天子之礼”,无法得出“诸侯众多,等级森严”,排除C项;题干材料体现了“诸侯僭越了天子之礼”,不能体现分封制已土崩瓦解,排除D项。故选A项。
5. 从后来的历史看,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弃了早先诸王国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与这一评价有关的是( )
A. 百家争鸣的兴起 B. 秦始皇统一文字
C. 商鞅变法的推行 D. 汉武帝罢黜百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弃了早先诸王国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是统一文字。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B项正确;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发展的高峰,排除A项;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不涉及文字统一,排除C项;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家居于主导地位,在思想上产生深远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6. 他通过天文观测,对历法进行精细的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还创制了《大明历》。这里的“他”是( )
A. 刘徽 B. 祖冲之 C. 宋应星 D. 徐光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创制了《大明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通过天文观测,对历法进行精细的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创制的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行,B项正确;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排除A项;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排除C项;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排除D项。故选B项。
7. 北宋前期,国子监是中央唯一的官办学校,一度改称国子学,招收学生很少……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中央与地方各类官学在籍学生167622人,办学规模空前。材料表明北宋( )
A. 市民阶层壮大 B. 海外贸易兴盛 C. 民族交往频繁 D. 文化教育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北宋前期,国子监是中央唯一的官办学校,一度改称国子学,招收学生很少……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中央与地方各类官学在籍学生167622人,办学规模空前”,表明从学校和学生人数上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说明文化教育得到了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不能得出市民阶层的壮大,排除A项;材料介绍的是教育发展,未涉及海外贸易的信息,也未涉及民族交往的内容,排除BC项。故选D项。
8. 阅读下表,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表
货物 旧税率(%) 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棉纱 13.38 5.56
斜纹布 14.92 5.56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破产
C. 《北京条约》的签订 D. 洋务运动的开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和所学可知,1840—1842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内容是: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协定关税导致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破产,与题干税率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北京条约》的签订的时间是1860年,与题干“1843年前后”不符,排除C项;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与题干“1843年前后”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 把“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进行阐发的是( )
A. 《时务报》 B. 《国闻报》 C. 《新青年》 D. 《民报》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D项正确;《时务报》是戊戌维新时期宣传维新思想最有力、影响最广的刊物,排除A项;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成为北方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排除B项;《新青年》是陈独秀宣传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排除C项。故选D项。
10. 从1895至1913年,中国至少又有136家外资制造业和采矿企业建立,它们创办时的资本投资额都超过十万元。这主要是由于( )
A. 《资政新篇》的颁行 B. 《马关条约》的签订
C. “实业救国”的提出 D. 中华民国的创建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1895至1913年”“136家外资制造业和采矿企业建立”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故而出现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B项正确;《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洪仁玕颁布的,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前,排除A项;“实业救国”的提出就是因为《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资产阶级寻求出路提出的思想,排除C项;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与题干时间“1895至1913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 “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这首民谣反映的事件是( )
A. 中央红军长征胜利 B. 井冈山会师
C.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D.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干材料“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携手”并结合所学可知,歌词中的“吴起”是指陕北吴起镇;“南北兄弟”指的是陕北红军和中央红军,由此可见,歌词反映的史实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陕北吴起镇会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A项正确;井冈山会师发生在1928年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题干吴起镇不符,排除B项;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2. 下图为1921年上海电话局的女话务员。这表明近代中国( )
A. 电话成为人们通信的主要方式 B. 妇女的社会地位有了极大提高
C. 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D. 社会劳动力出现了严重的匮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1921年上海电话局的女话务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内容反映了近代中国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电话传入了中国,推动近代社会进步,C项正确;仅从题干1921年上海电话局的女话务员,并不能因此就说明电话成为人们通信的主要方式,排除A项;女性在电话局从事工作,说明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但不能说明得到“极大提高”,排除B项;题干主旨是强调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不能因此得出社会劳动力出现了严重的匮乏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3. 到1956年底,全国原有私营工业88000家,职工131万人,总资产72.66亿元,有99%户数、98.9%的职工、99%的总资产以及私营商业82.2%的户数,实现了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改革的开展 B. 中共八大的召开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一五”计划的实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到1956年底,全国原有私营工业88000家,职工131万人,总资产72.66亿元,有99%的户数、98.9%的职工、99%的总资产以及私营商业82.2%的户数,实现了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可知描述的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C项正确;1950年土地改革开始进行,1952年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排除B项;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行,1957年底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D项。故选C项。
14. “春运”一词最早出现在1980年的《人民日报》上。它是指中国在农历春节前后发生的一种大规模的交通运输现象,堪称“全球罕见的人口流动”。“春运”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文革”结束出现了探亲潮 B. 交通运输技术的提高
C. 改革开放促成了务工潮 D. 旅游发展推动人口流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春运’一词最早出现在1980年的《人民日报》上。”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部分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吸引大量劳动者,因而春节前后人口流动暴增,C项正确;“文革”结束在1976年,排除A项;交通运输技术提高是“春运”发展的条件之一,并非“春运”主要原因,排除B项;“春运”主要由务工潮产生,并非旅游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5. 下列示意图中反映印度种姓制度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印度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在种姓制度之下整个社会被分为四个等级,从上到下依次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贱民,四大种姓逐渐形成职业世袭、内部通婚和排斥他人的社会集团,对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阻碍,A项正确;B项反映的是周朝的分封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项反映的是西欧中世纪的封君封臣制度,排除C项;D项反映的是中世纪欧洲的等级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6. 这个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文化区。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诸地的文化,都在这个帝国时代得到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在保留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带上了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材料中的“这个帝国”是指( )
A. 亚历山大帝国 B. 罗马帝国 C. 拜占庭帝国 D. 阿拉伯帝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带上了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伊斯兰教的价值取向促使阿拉伯帝国形成并不断扩张,D项正确;阿拉伯帝国的统治基本沿袭了波斯帝国的旧规,继承并改进了波斯的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在原有的基础上并行马其顿军事体系,按照马其顿方式组建陆海军,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罗马帝国是以地中海为中心,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是世界古代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君主制国家之一,排除B项;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是欧洲历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
17. 有学者认为,佛罗伦萨工场手工业发达,商业贸易规模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新兴资产阶级从文化的各个方面同封建制度与教会展开了斗争。材料强调了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市民阶层的壮大
C. 手工工场的产生 D. 传统文化的复兴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佛罗伦萨工场手工业发达,商业贸易规模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新兴资产阶级从文化的各个方面同封建制度与教会展开了斗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发达,商品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手工工场的兴起,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对教会宣扬的苦行禁欲,追求死后进入天堂的生活态度渐生异议,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这种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因此材料反映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市民阶层的壮大是文艺复兴的原因之一,但与题干强调的经济方面因素不符,排除B项;题干只是说明佛罗伦萨工场手工业发达,而未说明其手工工场的产生,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经济因素,而不是文化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
18. “从世界历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型的、不同类型的国家。”材料意在强调美国革命( )
A. 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B. 建立了联邦制共和国
C.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改变了世界政治的格局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材料“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型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后,颁布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实行联邦制、“三权分立”等制度和原则,逐渐建立起联邦制民主,使美国成为近代世界上第一个通过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制的国家,B项正确;材料认为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其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使美国赢得独立,排除A项;美国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与题干“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型的、不同类型的国家。”不符,排除C项;美国革命没有改变世界政治的格局,排除D项。故选B项。
19. 1995年2月,克林顿政府发布了《国家参与扩展安全战略》,报告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冷战后对美国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1998—1999年,美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接连三次对外直接使用武力。材料反映出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区冲突 B. 霸权主义 C. 民族矛盾 D. 恐怖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报告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冷战后对美国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可知,美国的霸权主义威胁了世界和平,多次使用武力,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美国的霸权主义,而非地区冲突,也不是民族矛盾,更不是恐怖主义,排除ACD项。故选B项。
20. 列宁曾说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说他的作品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有力而尖锐的批评。这里的“他”是( )
A. 托尔斯泰 B. 贝多芬 C. 巴尔扎克 D. 达尔文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托尔斯泰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深刻反映俄国的社会现实,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A项正确;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排除B项;巴尔扎克是法国文学家,排除C项;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排除D项。故选A项。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从载体上看,图一和图二都属于什么类型史料?两幅图片分别属于哪一古代文明。
(2)说说图一反映内容的历史价值
(3)结合所学知识,两幅图片所代表的两大文明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案】(1)实物史料。图一,中国古代商朝文明;图二,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2)是中国古代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等等(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都发源于大河流域;都属于农业文明;都出现在奴隶社会时期;都属于人类早期文明;等等(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解析】
【详解】(1)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刻有文字的甲骨”“楔形文字泥版”都是属于实物史料。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这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楔形文字的发明者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楔形文字是用削成尖头的芦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 泥版上压刻出来的文字符号。
(2)据“刻有文字的甲骨”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刻有文字的甲骨”代表的是古中国文明,“楔形文字泥版”代表的是古巴比伦文明,两者都发源于大河流域;都属于农业文明;都出现在奴隶社会时期;都属于人类早期文明;等等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专制君主制度在清朝达到了最高峰。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以农业为主,土地和人力构成了国家的经济基础。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逐步确立。18世纪,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逐渐成为头号工业强国。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站在中国近代史开端放眼看世界的人们,虽然受时代与知识的局限,但是,他们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寻求强国御侮之策,由此可见,西方侵略者强加于中国人民的近代化战争,既是一种凌辱,同时又是一种新的激励。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2)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国家走向强盛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背景:政治上中国实行君主专制,英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中国以农业为主,英国工业发达。
(2)因素:制度变革;经济发展;爱国主义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背景:根据材料一“专制君主制度在清朝达到了最高峰。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以农业为主,土地和人力构成了国家的经济基础。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逐步确立。18世纪,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逐渐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从政治和经济上的角度进行分析背景,政治上中国实行君主专制,英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中国以农业为主,英国工业发达。
小问2详解】
因素:根据材料一涉及的鸦片战争爆发前的政治经济背景可知,因素是制度变革;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二“他们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寻求强国御侮之策”可知爱国主义精神也是重要因素。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岗村的变化,并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特征。
(3)综上所述,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变化:由贫困到生产和收入均大大提高。
原因:之前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分田包干到户后,自负盈亏,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2)特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国家宏观调控为指导;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前提。
(3)启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深化改革是强国之路。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一“1979年,小岗村粮食大丰收”并结合所学小岗村之前的状况可知,出现的变化的由贫困到生产和收入均大大提高。
原因:结合所学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可知,原因是之前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分田包干到户后,自负盈亏,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小问2详解】
特征:根据材料二“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和材料三“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并结合所学城市经济体制的知识可知,主要特征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国家宏观调控为指导;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前提。
【小问3详解】
启示:根据上述材料涉及的经济体制改革可知,给我的启示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深化改革是强国之路。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日近代教育制度改革对比简表
国家 时间 内容
中国 洋务运动时期 兴办断式学校(如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戊戌变法时期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大学堂)。
清末新政时期 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废除科举制。
辛亥革命时期 提倡男女同校,威止小学读经。
日本 明治维新时期 颁布《海外留学生规则》,奖励留学;颁布《学制》,规定学制的基本原则为普及4年制义务教育和加强科学教育;在东京设立了男女师范学校,在多地设立了师范学校、讲习所等,以期迅速造就师资。 ——摘编自冯玮《日本通史》
材料二:日本教育改革的方式是自上而下的,正如日本教育家永井道雄指出的,“靠行政手段实行‘自上而下’的领导与统治一直是日本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特点”。
——摘编自赵世环《洋务运动中的教育改革探析》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日近代教育改革内容的相同点。
(2)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案】(1)相同点:都建立了新式学校;都颁布了新学制;都注重向西方学习;都体现了男女平等思想;都积极派遣留学生。
(2)启示: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改革课程内容,遵循教育发展规律。
【解析】
【小问1详解】
相同点:根据材料“兴办新式学校(如京师同文馆)”和“在东京设立了男女师范学校,在多地设立了师范学校、讲习所等”可知,都建立了新式学校;根据材料“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和“颁布《学制》”可知,都颁布了新学制;根据材料“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和“颁布《海外留学生规则》,奖励留学”可知,都注重向西方学习;根据材料“提倡男女同校,威止小学读经”和“在东京设立了男女师范学校”可知,都体现了男女平等思想;根据材料“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和“奖励留学”可知,都积极派遣留学生。
【小问2详解】
启示:根据上述材料涉及的中日两国政府在近代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改革的内容等信息可知,给我的启示是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改革课程内容,遵循教育发展规律。
25. 阅读下面漫画,结合时代背景,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谈谈德国版图的变化。(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答案】观点:二战后德国经历了由分裂到统一。
阐述:二战后,美苏等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由于美、英、族和苏联社会制度不同,它们在各自占领区内推行不同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逐渐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经济和政治实体。1949年9月20日,联邦德国正式成立。同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宣布成立。至此,在德国土地上再次出现了相互分裂的两个国家。无论是走上西方式资本主义道路的西德,还是走上苏联式社会主义道路的东德,都在争取民族统一的精神鼓舞下,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东山再起,进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强大的民族亲和力也最终冲破了人为建造的“柏林墙”,使分裂整整40年的德意志民族再度统一起来。1990年10月3日,两个德国宣告正式统一。这一天标志着德意志民族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综上可知,二战后德国经历了由分裂到统一,最终迎来了新生。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1949——1990年”和“1990年”德国的版图变化可知,可自拟观点为:二战后德国经历了由分裂到统一。围绕观点,结合所学美苏冷战对德国的影响进行解读,最后进行总结。阐述:二战后,美苏等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由于美、英、族和苏联的社会制度不同,它们在各自占领区内推行不同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逐渐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经济和政治实体。1949年9月20日,联邦德国正式成立。同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宣布成立。至此,在德国土地上再次出现了相互分裂的两个国家。无论是走上西方式资本主义道路的西德,还是走上苏联式社会主义道路的东德,都在争取民族统一的精神鼓舞下,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东山再起,进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强大的民族亲和力也最终冲破了人为建造的“柏林墙”,使分裂整整40年的德意志民族再度统一起来。1990年10月3日,两个德国宣告正式统一。这一天标志着德意志民族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综上可知,二战后德国经历了由分裂到统一,最终迎来了新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联考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