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官渡区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第二次模拟测试
历史试题
(全卷两个大题,共29个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以下选项中,能够用于证明这一结论的最有力证据是( )
A. 关于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B. 历史纪录片中北京人用火的片段
C. 研究学者相关推测及论述 D. 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生活在史前时期,即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中国境内人的发展史,最能说明他的生产生活情况的是化石和考古发现,D项正确;关于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历史纪录片中北京人用火的片段和都是后人根据原始史料进行的创作或研究,不能直接用来佐证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排除A项和B项;研究学者相关推测及论述带有主观性,可信度不及一手的考古发掘,排除C项。故选D项。
2. “(公元前167年)文帝下令免除全部田租……他还大力减少徭役,将成年男子的徭役从每年服役减为每三年服役一次……景帝即位当年(公元前157年),免除一半田租,实行三十税一。”下列选项中,与上述措施相关的是(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公元前167年)文帝下令免除全部田租……他还大力减少徭役,将成年男子的徭役从每年服役减为每三年服役一次……景帝即位当年(公元前157年),免除一半田租,实行三十税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他们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史称“文景之治”,A项正确;东汉光武帝刘秀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他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排除B项;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排除C项;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排除D项。故选A项。
3. 2024年4月30日,中国书法体验活动在柏林的中国文化中心举行。80多位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齐聚文化中心挥毫泼墨,感受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如果你在本次活动中体验行书临摹,你会选择( )
A. 《兰亭集序》 B. 《张猛龙碑》 C. 《颜氏家庙碑》 D. 《九成宫醴泉铭》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体验行书临摹”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达到收敛自如,会然天成的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A项正确;《张猛龙碑》书体为楷书,排除B项;《颜氏家庙碑》是唐朝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刻立,为楷书作品,排除C项;《九成宫醴泉铭》是唐朝书法家欧阳询书丹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排除D项。故选A项。
4. 明代某一著作共60卷,内容包括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蚕桑等,是我国古代农学的集大成著作。这一著作的作者是( )
A. 贾思勰 B. 徐光启 C. 宋应星 D. 李时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政全书》的作者是徐光启,全书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B项正确;贾思勰的代表作是《齐民要术》,排除A项;宋应星的代表作是《天工开物》,排除C项;李时珍的代表作是《本草纲目》,排除D项。故选B项。
5.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同时抵制了外国商品输入,抗击了外国侵略者,维护了国家主权。”材料旨在强调太平天国运动( )
A. 将反抗侵略作为革命主要任务 B.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C. 肩负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使命 D. 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同时抵制了外国商品输入,抗击了外国侵略者,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肩负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使命,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肩负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使命,A项以偏概全,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太平天国运动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排除D项。故选C项。
6. 2024年5月1日,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从上海江南造船厂码头解缆启航,开展首次航行试验,引发广泛关注。作为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
A. 创办的口号是“求富” B. 推动了我国军事技术的进步
C. 创办于戊戌变法期间 D. 开启我国政治制度的近代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清朝洋务运动中成立的近代军事工业生产机构,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推动了我国军事技术的进步,B项正确;江南制造总局创办的口号是“自强”,而非“求富”,排除A项;江南制造总局创办于洋务运动时期,排除C项;戊戌变法开启我国政治制度的近代化,排除D项。故选B项。
7. “战争爆发于1894年,持续近9个月。战争结束后,日本占领台湾并获得巨额赔款,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灾难和伤痛。”勿忘国耻,这场需要我们铭记的战争是( )
A. 中英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战争爆发于1894年……日本占领台湾并获得巨额赔款”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出兵朝鲜,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在甲午战争战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C项正确;中英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1842年,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是1856—1860年,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在1900—1901年,排除D项。故选C项。
8. “这一事件不仅是近代中国政治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还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该事件是( )
A. 辛亥革命 B. 护国战争 C. 五四运动 D. 北伐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这一事件不仅是近代中国政治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还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C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开创了近代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护国战争的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北伐战争的主要目标是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9. 五一期间,小历同学参观了南昌起义网上展馆。在“南昌起义,伟大开端”展厅,他可能会看到的表述是( )
A. 挫败了蒋介石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
C.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D. 粉碎了国民党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南昌起义,伟大开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C项正确;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在1927年4月,排除A项;1935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排除B项;1927年10月建立起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排除D项。故选C项。
10. 1940年秋,在华北敌后抗日战场上,我八路军健儿在野战总部的统一指挥下,在敌后五千里长的战线上同时出击,展开了一场“伟大的交通战和经济战的总攻袭”。以下选项中,与材料相关的战役是( )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意描述的信息“1940年秋”、“华北”、“八路军健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战役是百团大战。1940年8月,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敌后战场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D项正确;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发生在1937年,排除AB项;台儿庄战役发生在1938年,排除C项。故选D项。
11. 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根据图可知,淮海战役( )
A. 解放了东北全境 B.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C. 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D.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三大战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D项正确;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余,解放了东北全境,排除A项;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下达命令,长江北岸的百万雄师,分兵三路渡江作战。23日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排除B项;1949年初,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排除C项。故选D项。
12. 电影《风云儿女》播出后,许多青年唱着其主题曲,走向抗日救亡的战场:在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保卫黄河》奏响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强音;1940年,著名画家徐悲鸿通过创作《愚公移山》,鼓舞了人们的抗战精神。上述事件( )
A. 反映出艺术创作能体现时代潮流 B. 推动了中西方绘画技法的融合
C. 说明实业救国已经成为时代主流 D. 揭露了国民党消极抗日的本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干材料“许多青年唱着其主题曲,走向抗日救亡战场”“《保卫黄河》奏响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强音”“著名画家徐悲鸿通过创作《愚公移山》,鼓舞了人们的抗战精神”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事件反映出艺术创作能体现时代潮流,A项正确;推动了中西方绘画技法的融合与题干“许多青年唱着其主题曲,走向抗日救亡的战场”“《保卫黄河》奏响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强音”不符,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实业救国成为时代主流,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国民党消极抗日,排除D项。故选A项。
13. 毛泽东认为:“地主阶级这样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所造成的农民的极端的穷苦和落后,就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新中国实行了( )
A. 土地改革运动 B.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地主阶级这样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所造成的农民的极端的穷苦和落后,就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并结合所学可知,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A项正确;1953--1956年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变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为集体土地所有制,即实现了农业合作化运动,排除B项;1958年实行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最初是由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小社并大社引起的,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前提是土地工有,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4.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已经建成了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发电设备制造业、冶金矿山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业等新的工业部门。这足以说明,通过“一五计划”,我国( )
A. 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B. 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
C. 交通运输建设成就巨大 D. 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已经建成了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发电设备制造业、冶金矿山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业等新的工业部门。”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讲述了“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了许多新的工业部门,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D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其他国家,不能得出我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的结论,且不符合事实,排除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由私有到公有的转变,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交通运输建设成就,排除C项。故选D项。
15. 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上强调:“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他的发言推动( )
A. 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B. 万隆会议获得圆满的成功
C. 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万隆会议。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这是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推动了会议的进展,B项正确;1953年,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1971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排除C项;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6. 比亚迪品牌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在全球设立了30多个工业园区,实现了全球六大洲的战略布局,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佼佼者。比亚迪汽车的发展顺应了( )
A. 世界多极化趋势 B. 经济全球化趋势 C. 文化多样化趋势 D. 社会信息化趋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比亚迪品牌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在全球设立了30多个工业园区,实现了全球六大洲的战略布局,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佼佼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比亚迪汽车的发展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日益加深,经济活动越来越跨国界进行,形成了一个高度互联互通的全球经济体系。这种全球化的经济联系包括贸易、投资、资金流动、科技合作等各个方面。因此,题干中的现象反映出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B项正确;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与题干中反映的经济全球化不符,排除A项;文化多样性指的是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社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的过程,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7. 在人类历史漫长进程中,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绚丽多彩的百花园。下列选项中,属于两河流域文明成果的是( )
A. 《汉谟拉比法典》 B. 金字塔 C. 佛教 D. 甲骨文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A项正确;金字塔是发源于尼罗河的古埃及文明,排除B项;佛教是发源于印度河的古印度文明,排除C项;甲骨文是中华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
18. 威尔斯在《全球简史》中提到:“封臣的权利和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与他在举行臣属仪式时承担的义务是相应的……臣属仪式和封赐仪式可以算是封建制度中的契约。”据此可知,威尔斯认为( )
A. 封君与封臣关系缔结之后可随意改变
B. 封君与封臣关系有着一定的契约意义
C. 西欧封建制度与西周分封制一脉相承
D. 封臣需要直接承担国家赋税兵役义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封臣的权利和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与他在举行臣属仪式时承担的义务是相应的……臣属仪式和封赐仪式可以算是封建制度中的契约。”和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普遍存在,在蜂聚封臣制度下,封臣与封君都有各自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即封君与封臣权利与义务相交织,有一定的契约意义,B项正确;封君与封臣关系缔结之后不可以随意改变,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西欧封建制度与西周分封制各自独立,不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排除C项;封臣只对封君有赋税兵役义务,不需要直接承担国家赋税兵役义务,排除D项。故选B项。
19. 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图所示,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
A. 构成了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B. 有利于西欧庄园的持续发展
C. 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D. 维护了西欧封建社会的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示信息“领主”“租地农场主”“雇工”之间的关系和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传统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走向瓦解,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兴起,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因此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C项正确;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庄园,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出现使庄园制度走向瓦解,排除B项;这一变化,促使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
20. “这是一场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引人注目的大转换,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材料意在强调新航路的开辟( )
A. 推动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B.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产生
C.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创举 D. 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这是一场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引人注目的大转换,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材料意在强调新航路的开辟,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D项正确;推动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产生,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新航路开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创举,排除C项。故选D项。
21. “它描绘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时期的社会全景,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丰碑,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这段文字介绍的作品是( )
A. 《物种起源》 B. 《人间喜剧》 C. 《英雄交响曲》 D. 《向日葵》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的作品, 描写了19世纪前期法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时期的社会全景, 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B项正确;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神创论,排除A项;《英雄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著作,排除C项;《向日葵》是荷兰画家梵高的作品,排除D项。故选B项。
22. “(1789年)7月13日,市民们开始自发组织国民自卫军,并夺取了市政厅的武器库。7月14日,他们又前往巴士底狱寻找火药和弹药。经过数小时的激战,巴士底狱被攻陷,守卫和管理者被杀,囚犯被释放。”材料所述历史事件标志着( )
A.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B. 美国独立战争迎来重要转折点
C. 法国大革命由此开始 D. 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789年、巴士底狱被攻陷”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是法国大革命的标志性事件,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C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排除A项;美国独立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是1777年的萨拉托加大捷,排除B项;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排除D项。故选C项。
23. 小历同学整理了以“俄国发展之路”为主题的资料包。其中关于下面三位历史人物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图1彼得一世 图2亚历山大二世 图3斯大林
A. 图1所示人物的改革主要措施是废除农奴制
B. 图2所示人物的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C. 图3所示人物在改革中实行新经济政策
D. 他们的改革都对当时的经济社会产生较大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为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向西方学习,增强了国家实力,保留封建农奴制,走上扩张道路,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图二为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图三斯大林的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三者的改革都对当时的经济社会产生较大影响,D项正确;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A项;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向西方学习,增强了国家实力,保留封建农奴制,走上扩张道路,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排除B项;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24. 斯大林曾盛赞某一次由美英两国一起完成的计划周密、规模宏大的登陆战役。这次登陆战役( )
A. 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B.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C.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D.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斯大林曾盛赞某一次由美英两国一起完成的计划周密、规模宏大的登陆战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登陆战役”指的是诺曼底登陆。1944年,英美联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A项正确;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排除B项;1942年到1943年,发生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经过这一战役,德国从攻势转为守势,再也无力发动全局性进攻,因此,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排除C项;1942年1月1日,中、美、苏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25. 如下表为九年级历史课上李老师的板书提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节课的主题是( )
主题 欧洲的联合
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A. 冷战后世界格局的新特点 B. 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C.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欧洲的联合、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对美苏争霸,西欧国家走上了联合自强的道路;美国在战后经济出现繁荣局面,后出现新经济;二战后,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在美国支持下日益崛起;二战后,西方国家逐渐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缓和阶级矛盾。因此,题干体现的主题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C项正确;冷战后世界格局的新特点是指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与题干“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不符,排除A项;1929年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大危机,与题干强调的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不符,排除B项;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是指日本的明治维新、美国的南北战争和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4分,第28题8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面临大变革、大发展的动荡局面,各个国家对土地的争夺日趋激烈。进入战国,各国纷纷变法谋求富国强兵之道,以求在竞争中获取优势。商鞅变法是其中成效尤为突出的一次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秦国成为列国之首。
——摘编自卢冠华《论档案登记与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商鞅变法的影响》
材料二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火车、轮船等的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19世纪中后期,英国孩子们在城市的垃圾堆上玩耍,有钱人在污浊不堪的泰晤士河上乘坐汽船游览。 ——摘编自伯明翰《工业革命》 19世纪的欧美大学为西方工业化提供了不竭动力。众多科学家在大学实验室中刻苦研究,反复实践,在电磁学、化学和热力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中被不断转化为生产技术。新的技术、新的发明层出不穷,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摘编自元鹏《大学与第二次工业革命》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但这种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解决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
——摘编自曹永栋《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在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的表现,并说说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涌现的“高科技”领域有哪些?综合以上材料及问题,谈谈你对“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认识。
【答案】(1)表现: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力得到发展;井田制开始瓦解,土地私人占有出现。(任意一点)政治:分封制逐步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纷纷变法。(任意一点)历史
意义: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任意一点)
(2)影响: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大众教育普及;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运输业发展;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尖锐等。(任意三点)
(3)领域: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生物工程。
认识:加强科技创新、技术革新;适时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协调产业发展,提高产业层次,改善资源环境;重视人才培养等。(任意两个角度)
【解析】
【小问1详解】
表现:经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铁犁牛耕进行分析,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力得到发展;井田制开始瓦解,土地私人占有出现。这些经济因素的变动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表现,也推动了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政治:根据材料“各个国家对土地的争夺日趋激烈。进入战国,各国纷纷变法谋求富国强兵之道,以求在竞争中获取优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主要表现在:分封制逐步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纷纷变法。
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商鞅变法是其中成效尤为突出的一次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秦国成为列国之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小问2详解】
共同影响:根据材料二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工业革命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也有助于人口增长,大众教育普及;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交通运输业发展;但是,两次工业革命也有消极的影响的方面,如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尖锐等。
【小问3详解】
领域:根据材料所学知识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最显著科技成就就是电子计算机;此外原子能;空间技术;生物工程等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代表。
认识:根据材料“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但这种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解决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要加强科技创新、技术革新;适时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协调产业发展,提高产业层次,改善资源环境;重视人才培养等。
27. 以下是同学们开展某一主题学习时设计的活动清单。请你参与他们的学习并完成以下任务。
【共拓疆域】
材料一
滇王之印。由汉武帝颁发给边陲属地首领,印章形制属于列侯的规格。1956年被发掘,现被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元朝宣政院印,印文为八思巴文。元朝创制八思巴文,作为一种统一的书面形式,曾被用于转写蒙文、汉文、藏文等多种语言。 清政府颁赐给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金印,印文均由满、蒙古、藏、汉四种文字组成。
【共卫家园】
材料二 云南作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在全面抗战的八年中,修筑了滇缅公路、中印(史迪威)公路,开辟了驼峰航线。抗战中大批工厂企业迁入云南,落户昆明,生产出飞机等军需、民用产品,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日战争的进展。同时,云南组织40多万滇军将士出省抗战,牺牲巨大,战功卓著。
——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昆明人民抗战胜利堂》
【共同富裕】
材料三
脱贫攻坚答卷(部分) ①独龙族整族脱贫一越千年②甘肃东乡族沟坎里蹚出幸福路 ③小康路上赫哲族人一个都不能少④农村百姓喝上放心水 ⑤世外桃源迎客来⑥“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 ⑦跨越山川东西扶贫协作谱新篇⑧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脱贫攻坚答卷》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哪一文物可以印证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材料一中文物所反映的管理措施有哪些共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云南各族人民在抗战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并说说中华民族在“共卫家园”历程中形成的民族精神。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并根据材料三、说说脱贫攻坚的伟大意义。
(4)综合以上材料及问题,请为这一主题学习活动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答案】(1)文物:元朝宣政院印。
共同作用:加强了国家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贡献:开辟了交通运输大动脉;生产大量军需物资,支援抗战;直接派出滇军参与作战
精神:爱国主义;宁死不屈,血战到底;团结一致,坚忍不拔。
(3)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4)标题:维护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任意一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文物:根据材料一“滇王之印。由汉武帝颁发给边陲属地首领”可知是指汉朝对云南等西南地区的管理;根据材料一“元朝宣政院印,印文为八思巴文。元朝创制八思巴文,作为一种统一的书面形式,曾被用于转写蒙文、汉文、藏文等多种语言”可知是指元朝时期设置的宣政院对西藏地区的治理,该机构的设置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根据材料一“清政府颁赐给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金印,印文均由满、蒙古、藏、汉四种文字组成”可知反映的是清朝对册封达赖和喇嘛,因此元朝宣政院印可以印证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共同作用:根据上述材料涉及的汉武帝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地球和清朝对达赖和喇嘛的册封,从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民族融合、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行分析可知,加强了国家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小问2详解】
贡献:根据材料二“修筑了滇缅公路、中印(史迪威)公路,开辟了驼峰航线”可知主要贡献是开辟了交通运输大动脉;根据材料二“抗战中大批工厂企业迁入云南,落户昆明,生产出飞机等军需、民用产品,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日战争的进展”可知主要贡献是生产大量军需物资,支援抗战;根据材料二“同时,云南组织40多万滇军将士出省抗战,牺牲巨大,战功卓著”可知主要贡献是直接派出滇军参与作战。
精神:结合所学中华民族的抗战,在“共卫家园”历程中形成的民族精神主要有爱国主义;宁死不屈,血战到底;团结一致,坚忍不拔等。
【小问3详解】
基本政治制度:结合所学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可知,是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意义:根据材料三“脱贫攻坚答卷(部分)”并结合所学脱贫攻坚的相关知识可知,脱贫攻坚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小问4详解】
标题:根据上述材料涉及的汉朝、元朝和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抗战时期的云南地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脱贫攻坚工作可确立主题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任意一点)
28. 官渡区某校同学开展了“追溯中国法治历程”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并规范了国家的政治制度,采取了内阁制,它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没有涉及到反帝、反封建,也没有涉及关系到“民主”的土地问题。
——摘编自张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未能实行的原因》
材料二 新中国法治历程(部分)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指出:“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用宪法这样一个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初步建构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国家制度,为中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全面确立提供了根本大法保障。
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的认识实现了从“社会主义法制”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大转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摘编自封丽霞《新中国法治70年》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法治的发展历程,自拟观点,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正确;看法明确;利用材料中信息,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
示例 观点:我国的法治建设是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
论证: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规范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未涉及到反帝、反封建和关系到“民主”的土地问题,具有局限性。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确立了人民民主原则,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提供了根本大法保障。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有力保障了人民民主。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实现了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大转变。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的法治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整体发展的历史过程。我们应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进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解析】
【详解】首先,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材料二“新中国法治发展历程”可确定观点:我国的法治建设是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然后围绕法治发展过程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述,注意史实准确,条理清晰。如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规范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未涉及到反帝、反封建和关系到“民主”的土地问题,具有局限性。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确立了人民民主原则,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础。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确立提供了根本大法保障。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有力保障了人民民主。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实现了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大转变。最后形成总结性表述,综上所述,我国的法治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整体发展的历史过程。我们应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进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1864年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
1871年 巴黎公社建立
1917年 十月革命爆发
1920年 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27年 毛泽东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60年 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
1978年 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1990年 纳米比亚独立
1999年 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2022年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据部颁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整理
(1)从上述材料中找出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殖民主义枷锁的标志性事件。
(2)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事件: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2)
示例:选择的史事:1927年,毛泽东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观点: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论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艰苦探索,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结论:综上所述,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解决中国的革命与建设问题。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事件:根据材料“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殖民主义枷锁”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殖民主义枷锁,实现了民族独立。
【小问2详解】
示例:本题为开放性题目,紧扣题意,言之有理即可。根据选择的史事“1927年,毛泽东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可拟定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论述:围绕“1927年,毛泽东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严密。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艰苦探索,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结论:进行情感升华。综上所述,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解决中国的革命与建设问题。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昆明市官渡区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第二次模拟测试
历史试题
(全卷两个大题,共29个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以下选项中,能够用于证明这一结论的最有力证据是( )
A. 关于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B. 历史纪录片中北京人用火的片段
C. 研究学者相关推测及论述 D. 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
2. “(公元前167年)文帝下令免除全部田租……他还大力减少徭役,将成年男子徭役从每年服役减为每三年服役一次……景帝即位当年(公元前157年),免除一半田租,实行三十税一。”下列选项中,与上述措施相关的是(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3. 2024年4月30日,中国书法体验活动在柏林的中国文化中心举行。80多位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齐聚文化中心挥毫泼墨,感受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如果你在本次活动中体验行书临摹,你会选择( )
A 《兰亭集序》 B. 《张猛龙碑》 C. 《颜氏家庙碑》 D. 《九成宫醴泉铭》
4. 明代某一著作共60卷,内容包括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蚕桑等,是我国古代农学的集大成著作。这一著作的作者是( )
A. 贾思勰 B. 徐光启 C. 宋应星 D. 李时珍
5.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同时抵制了外国商品输入,抗击了外国侵略者,维护了国家主权。”材料旨在强调太平天国运动( )
A. 将反抗侵略作为革命主要任务 B.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C. 肩负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使命 D. 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
6. 2024年5月1日,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从上海江南造船厂码头解缆启航,开展首次航行试验,引发广泛关注。作为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
A. 创办的口号是“求富” B. 推动了我国军事技术的进步
C. 创办于戊戌变法期间 D. 开启我国政治制度近代化
7. “战争爆发于1894年,持续近9个月。战争结束后,日本占领台湾并获得巨额赔款,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灾难和伤痛。”勿忘国耻,这场需要我们铭记的战争是( )
A. 中英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 “这一事件不仅是近代中国政治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还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该事件是( )
A. 辛亥革命 B. 护国战争 C. 五四运动 D. 北伐战争
9. 五一期间,小历同学参观了南昌起义网上展馆。在“南昌起义,伟大开端”展厅,他可能会看到的表述是( )
A. 挫败了蒋介石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D. 粉碎了国民党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10. 1940年秋,在华北敌后的抗日战场上,我八路军健儿在野战总部的统一指挥下,在敌后五千里长的战线上同时出击,展开了一场“伟大的交通战和经济战的总攻袭”。以下选项中,与材料相关的战役是( )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11. 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根据图可知,淮海战役( )
A. 解放了东北全境 B.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C. 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D.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12. 电影《风云儿女》播出后,许多青年唱着其主题曲,走向抗日救亡的战场:在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保卫黄河》奏响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强音;1940年,著名画家徐悲鸿通过创作《愚公移山》,鼓舞了人们的抗战精神。上述事件( )
A. 反映出艺术创作能体现时代潮流 B. 推动了中西方绘画技法的融合
C. 说明实业救国已经成为时代主流 D. 揭露了国民党消极抗日的本质
13. 毛泽东认为:“地主阶级这样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所造成的农民的极端的穷苦和落后,就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新中国实行了( )
A. 土地改革运动 B.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4.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已经建成了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发电设备制造业、冶金矿山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业等新的工业部门。这足以说明,通过“一五计划”,我国( )
A. 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B. 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
C. 交通运输建设成就巨大 D. 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5. 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上强调:“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他的发言推动( )
A. 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B. 万隆会议获得圆满的成功
C. 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6. 比亚迪品牌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在全球设立了30多个工业园区,实现了全球六大洲的战略布局,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佼佼者。比亚迪汽车的发展顺应了( )
A. 世界多极化趋势 B. 经济全球化趋势 C. 文化多样化趋势 D. 社会信息化趋势
17. 在人类历史漫长进程中,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绚丽多彩的百花园。下列选项中,属于两河流域文明成果的是( )
A 《汉谟拉比法典》 B. 金字塔 C. 佛教 D. 甲骨文
18. 威尔斯在《全球简史》中提到:“封臣的权利和对于土地的所有权与他在举行臣属仪式时承担的义务是相应的……臣属仪式和封赐仪式可以算是封建制度中的契约。”据此可知,威尔斯认为( )
A. 封君与封臣关系缔结之后可随意改变
B. 封君与封臣关系有着一定的契约意义
C. 西欧封建制度与西周分封制一脉相承
D. 封臣需要直接承担国家赋税兵役义务
19. 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图所示,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
A. 构成了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B. 有利于西欧庄园的持续发展
C. 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D. 维护了西欧封建社会的稳定
20. “这是一场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引人注目的大转换,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材料意在强调新航路的开辟( )
A. 推动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B.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产生
C.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创举 D. 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21. “它描绘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时期的社会全景,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丰碑,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这段文字介绍的作品是( )
A. 《物种起源》 B. 《人间喜剧》 C. 《英雄交响曲》 D. 《向日葵》
22. “(1789年)7月13日,市民们开始自发组织国民自卫军,并夺取了市政厅的武器库。7月14日,他们又前往巴士底狱寻找火药和弹药。经过数小时的激战,巴士底狱被攻陷,守卫和管理者被杀,囚犯被释放。”材料所述历史事件标志着( )
A.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B. 美国独立战争迎来重要转折点
C. 法国大革命由此开始 D. 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3. 小历同学整理了以“俄国发展之路”为主题的资料包。其中关于下面三位历史人物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图1彼得一世 图2亚历山大二世 图3斯大林
A. 图1所示人物的改革主要措施是废除农奴制
B. 图2所示人物的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C. 图3所示人物在改革中实行新经济政策
D. 他们的改革都对当时的经济社会产生较大影响
24. 斯大林曾盛赞某一次由美英两国一起完成的计划周密、规模宏大的登陆战役。这次登陆战役( )
A. 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B.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C.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D.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25. 如下表为九年级历史课上李老师的板书提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节课的主题是( )
主题 欧洲的联合
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A. 冷战后世界格局的新特点 B. 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C.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4分,第28题8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面临大变革、大发展的动荡局面,各个国家对土地的争夺日趋激烈。进入战国,各国纷纷变法谋求富国强兵之道,以求在竞争中获取优势。商鞅变法是其中成效尤为突出的一次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秦国成为列国之首。
——摘编自卢冠华《论档案登记与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商鞅变法的影响》
材料二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火车、轮船等的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19世纪中后期,英国孩子们在城市的垃圾堆上玩耍,有钱人在污浊不堪的泰晤士河上乘坐汽船游览。 ——摘编自伯明翰《工业革命》 19世纪的欧美大学为西方工业化提供了不竭动力。众多科学家在大学实验室中刻苦研究,反复实践,在电磁学、化学和热力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中被不断转化为生产技术。新的技术、新的发明层出不穷,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摘编自元鹏《大学与第二次工业革命》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但这种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解决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
——摘编自曹永栋《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在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的表现,并说说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涌现的“高科技”领域有哪些?综合以上材料及问题,谈谈你对“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认识。
27. 以下是同学们开展某一主题学习时设计的活动清单。请你参与他们的学习并完成以下任务。
【共拓疆域】
材料一
滇王之印。由汉武帝颁发给边陲属地首领,印章形制属于列侯的规格。1956年被发掘,现被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元朝宣政院印,印文为八思巴文。元朝创制八思巴文,作为一种统一的书面形式,曾被用于转写蒙文、汉文、藏文等多种语言。 清政府颁赐给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金印,印文均由满、蒙古、藏、汉四种文字组成。
【共卫家园】
材料二 云南作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在全面抗战的八年中,修筑了滇缅公路、中印(史迪威)公路,开辟了驼峰航线。抗战中大批工厂企业迁入云南,落户昆明,生产出飞机等军需、民用产品,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日战争的进展。同时,云南组织40多万滇军将士出省抗战,牺牲巨大,战功卓著。
——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昆明人民抗战胜利堂》
【共同富裕】
材料三
脱贫攻坚答卷(部分) ①独龙族整族脱贫一越千年②甘肃东乡族沟坎里蹚出幸福路 ③小康路上赫哲族人一个都不能少④农村百姓喝上放心水 ⑤世外桃源迎客来⑥“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 ⑦跨越山川东西扶贫协作谱新篇⑧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脱贫攻坚答卷》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哪一文物可以印证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材料一中文物所反映管理措施有哪些共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云南各族人民在抗战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并说说中华民族在“共卫家园”历程中形成的民族精神。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并根据材料三、说说脱贫攻坚的伟大意义。
(4)综合以上材料及问题,请为这一主题学习活动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28. 官渡区某校同学开展了“追溯中国法治历程”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并规范了国家的政治制度,采取了内阁制,它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没有涉及到反帝、反封建,也没有涉及关系到“民主”的土地问题。
——摘编自张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未能实行的原因》
材料二 新中国法治历程(部分)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指出:“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用宪法这样一个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初步建构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国家制度,为中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全面确立提供了根本大法保障。
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的认识实现了从“社会主义法制”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大转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摘编自封丽霞《新中国法治70年》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法治的发展历程,自拟观点,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正确;看法明确;利用材料中信息,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1864年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
1871年 巴黎公社建立
1917年 十月革命爆发
1920年 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27年 毛泽东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60年 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
1978年 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1990年 纳米比亚独立
1999年 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2022年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据部颁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整理
(1)从上述材料中找出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殖民主义枷锁的标志性事件。
(2)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九年级二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