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 年广西九年级初中学业水平历史模拟测试(三)(解析版)

2024年广西初中学业水平模拟测试(三)
历史
(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同堂分卷。两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共120分钟。本卷满分6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填写在答题卡纸上。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回答选择题时请用2B铅笔答题卡上将选定的答案选项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纸一并交回。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考古工作者在山顶洞人遗址出土了一批穿孔的兽牙、海蜡壳,钻孔的石珠和小砾石等。考古学家认为,它们应当是山顶洞人的装饰品。这些遗物表明山顶洞人( )
A.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B.知道使用火
C.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D.有爱美意识
2.汉文帝刚即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诏表明不接受献礼。对修建他的陵墓,汉文帝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这反映出汉文帝( )
A.以农为本 B.减轻赋税
C.废除严刑 D.提倡节俭
3.中国古代多次出现治世局面。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4.“宋朝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词。宋代商业和城市繁荣,市民队伍扩大,人们的思想感情更加丰富,只用韵律极严的诗歌已不能充分表达,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欢迎。于是词这一形式更为流行。”材料旨在说明宋词流行的( )
A.原因 B.方式 C.范围 D.结果
5.整理关键词有助于增强对史实的巩固和理解。小明同学在笔记本上罗列了“引进玉米”“苏州”“丝织业中心”“景德镇”“制瓷中心”等词,据此可知,他正在学习的内容是( )
A.唐代的手工业 B.宋代的商品经济
C.明代经济发展 D.清朝的对外关系
6.归纳共同点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以下图片中人物的共同点是( )
A.都抗击英军 B.都是民族英雄
C.都抗击日军 D.都是地主阶级
7.“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以下能够印证这则材料的是( )
A.革命志士发动萍浏醴起义和黄花岗起义 B.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C.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D.蔡锷等人领导护国战争
8.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
A.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出版各类报刊
C.提倡文学革命和白话文 D.提倡男女平等
9.报刊是时代的印记,记载着社会的大事,反映着时代的特征,见证着社会变迁。右图报刊显示了(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抗美援朝的胜利
C.一五计划的完成 D.三大改造的完成
10.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仪式上,陆上作战、信息作战、特种作战、防空反导、海上作战、空中作战、综合保障、反恐维稳、战略打击9个作战群按作战编组接受检阅。这次阅兵反映了( )
A.新时代强军之路的成就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 D.海军武器装备的更新
11.“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古代亚非文明与古代欧洲文明相比较,不同之处在于( )
A.古代亚非文明是海洋文明 B.古代欧洲文明的农业兴盛
C.古代欧洲文明是大河文明 D.古代亚非文明是农耕文明
12.日本因为自身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资源相对匮乏,唯有不断强大自身才能解决问题。于是日本以向强大先进国家学习一途,以强者为师。其中,以隋唐为师的历史事件是( )
A.伯里克利改革 B.大化改新
C.彼得一世改革 D.明治维新
13.主题归纳能力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之一。右表的内容最合适的主题是( )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马克思主义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近代欧洲的思想解放
C.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D.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14.近代以来,人类不断探索客观世界。写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及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的人物是( )
A.牛顿 B.达尔文 C.梵高 D.贝多芬
15.梳理历史发展线索有助于搭建历史框架。以下线索是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笔记,该线索反映了( )
A.殖民体系的形成过程 B.世界格局的发展过程
C.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 D.经济全球化的形成过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16.(10分)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常会伴随着程度不同的动荡。面对动荡,统治者的应对极为重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不断要求政治上的权利,与奴隶主贵族的矛盾日益激化,纷纷要求进行社会变革,这样,各国先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变法。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出现一系列变法的原因。(2分)
材料二 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农业,……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在1880年至1914年间的大部分时候,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
——摘编自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世界大历史:1799-1900》
图1俄国1858-1861年农奴暴动次数
(2)材料二的图1反映当时俄国社会怎样的动荡局面?(1分)面对这一局面,俄国统治者采取了什么变革?(1分)根据材料二概括该变革取得的成效。(2分)
材料三 工业化引发的现实需要和操作的可能性为现代福利国家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二战后,西欧各国通过了《国民保险法》等一系列社会立法,使建设福利国家成为普法共识,福利制度在经济发展与社会整合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王彩波、李艳霞《西欧福利国家的理论演变与政策调整》
(3)根据材料三,归纳西欧各国建设福利国家的基础以及方式。(2分)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逐步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桎梏,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工作方针,这最终促使了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包产到户”让上亿农民终于解决了温饱问题;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铺开,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深圳成为了对外开放的排头兵:由一个落后渔村变为崭新城市。
——摘编自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2021年版)
(4)根据材料四,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动荡中调整策略并促进社会发展?(注意:史论结合。2分)
17.(10分)“中华民族”的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整个的统一运动非常像滚雪球,这种雪球好多个,东南西北中都有……其中以商周之际、春秋战国之际、魏晋南北朝、宋元之际和清朝前期为最甚,至少有过五次高潮。作为这种历史运动的总结,统一的民族称谓看起来还是应该称“中华民族”。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民族”的称谓与哪一历史趋势有关?(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高潮有关的历史事件有哪些?(1分)
材料二 19世纪末,梁启超较早地提出了“中国民族”“中华民族”的概念,指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五四运动后,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称谓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同,对民族问题的探讨由此更加受到重视。
——摘编自周励恒《近代以来民族观是怎样形成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所认为的“中华民族”的概念。(1分)并归纳“中华民族”这一称谓在近代的发展趋势。(3分)
材料三 1938年12月,八路军政治部编辑出版的《抗日战士政治课本》中,首次对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进行了清晰明确的表达。该课本写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四万万五千万人民是共同祖国的同胞,是生死存亡利害一致的。”这些论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念的基本形成。
——摘编自《百年来党对中华民族的认识不断深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念”基本形成的标志。(2分)
材料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发展,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重大命题,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
——刘宝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指南》
(4)根据材料四,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民族事业如何进行创新?(1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观念的认识。(1分)
18.(10分)基础建设与国家、人民息息相关。九年级同学围绕“基础建设”进行探究学习,请你一同参与。
材料一 秦朝统一六国后,修筑了驰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并统一了车辙宽度;同时开通灵渠,沟通湘江与漓江。……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元朝拓展了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800公里,为当时世界之最。
——摘编自孙家驷《道路概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主要通过哪些方面来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2分)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在第聂伯河上修建的水电站 第聂伯河水电站……利用库水供向工农业生产及人口饮水,解决了该市多年用水紧缺的局面,还向邻近流域的工矿区供水。 ——张亮、李运栋《第聂伯河与葛洲坝水电站对城市经济影响的比较》
新政期间,美国政府投资建设田纳西水利工程,这是推行“以工代赈”的典型事例。 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它保护了3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 ——岳麓版新课程教材《历史》必修二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第聂伯河水电站、田纳西水利工程的重大意义。(2分)
材料三 1957年,中国建成了贯通南北的武汉长江大桥,结束了长江上没有铁路的历史。……后来,成都火车站举行了宝成铁路通车仪式,“蜀道难”从此成为历史。……中国已经通过铁路、公路深度链接“一带一路”大发展战略下的沿线国家,……一条条互联互通的繁荣之路不断崛起。
——摘编自李京航《中国铁路百年史——从动荡岁月到崭新纪元》
(3)根据材料三,简述基础建设给新中国带来的变化。(2分)
材料四 平陆运河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标志性工程……项目建成后,它将连通西江航运干线与北部湾国际枢纽海港,开辟西部地区南向水运出海新通道,……完善西南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广西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服务高水平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023年5月24日《广西交通新闻中心》
(4)综合上述材料,请从“国家”或“人民”的角度,围绕“基础建设”提炼一个观点,从材料中选取两个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总结提升,4分)
2024年广西初中学业水平模拟测试(三)
历史科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D C A C B C A C D B B A D
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穿孔的兽牙、海蜡壳,钻孔的石珠和小砾石”“山顶洞人的装饰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遗物表明了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A、B、C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选D。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山顶洞人。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史料分析判断能力。检测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素养的水平。
2.【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诏表明不接受献礼”“对修建他的陵墓,汉文帝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择项可知,材料说明汉文帝提倡节俭。A、B、C不符合题意,故而选D。
【考点分析】本题考点是汉文帝,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培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该治世局面是“贞观之治”。A、B、D不符合题意,故而选C。
【考点分析】本题考点是贞观之治。以文字材料的形式出现,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的能力,检测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素养的水平。
4.【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只用韵律极严的诗歌已不能充分表达,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欢迎。于是词这一形式更为流行”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宋词流行的原因。B、C、D不符合题意,故而选A。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宋词,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的能力,检测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的水平,同时培养家国情怀。
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引进玉米”“苏州”“丝织业中心”“景德镇”“制瓷中心”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明代经济发展有关。A、B、D不符合题意,故而选C。
【考点分析】本题考点是明代的经济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检测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的水平,同时培养家国情怀。
6.【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人物的共同点”及图片人物,结合所学可知林则徐、邓世昌、杨靖宇都是民族英雄,A、C、D不符合题意,故而选B。
【考点】本题以图片和归纳共同点的形式考查,选取了同样是近代民族英雄的人物设为备选答案,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理解和归纳的能力,培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7.【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关键信息“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以及问题指向——“能够印证这则材料的是”,分析选项,结合所学可知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A、B、D不符合题意,故而选C。
【考点分析】本题考点是辛亥革命。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的能力,培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
8.【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关键信息“新文化运动……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中国广泛传播”,结合所学并分析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C、D不符合题意,故而选A。
【考点】本题的考点是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理解信息的能力,培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
9.【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报刊中关键信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周年”可知是发生在1957年,以及报刊名称“广西日报”“南宁柳州……提前完成五年计划的总产值”,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与一五计划有关,A、B、D不符合题意,故而选C。
【考点分析】本题考点是一五计划,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检测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水平,同时培养家国情怀。
10.【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关键信息“阅兵仪式”“陆上作战、信息作战、特种作战、防空反导、海上作战、空中作战、综合保障、反恐维稳、战略打击9个作战群按作战编组接受检阅”,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筛选,材料表明我国新时代的强军取得巨大成就。B、C、D不符合题意,故而选A。
【考点分析】本题考点是新时代的强军之路成就,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理解的能力,检测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水平,同时培养家国情怀。
1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关键信息“古代亚非文明与古代欧洲文明相比较”“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亚非文明属于大河文明,农业较发达,古代欧洲文明是海洋文明。A、B、C不符合题意,故而选D。
【考点】本题考点是古代亚非文明与古代欧洲文明的不同点,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与比较的能力。检测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水平。
12.【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重要信息“日本以向强大先进国家学习一途,以强者为师”“以隋唐为师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为大化改新,A、C、D不符合题意,故而选B。
【考点分析】本题考点为大化改新,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的能力,培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13.【答案】B
【解析】根据表中关键信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结合所学并分析选项可知,三者呈现的主题是近代欧洲的思想解放。A、C、D不符合题意,故而选B。
【考点分析】本题考点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理解和归纳主题的能力,培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14.【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的关键信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结合所学可知该历史人物是牛顿。B、C、D不符合题意,故而选A。
【考点分析】本题考点为近代科学与文化、牛顿,旨在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培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
1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的关键信息“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掠夺”“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结合所学知识并分析选项可知,该线索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形成过程。A、B、C不符合题意,故而选D。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历史发展线索与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形成过程。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理解信息的能力,培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6题10分,17题10分,18题10分,共3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16题整体分析】该题考点是动荡与变革,以及变革后的成效和发展。该题以文字、数据表格等史料为载体,古今中外联系对比,考查各国各阶段面对动荡所进行的变革。检测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素养。
(1)【答案】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实力越来越强;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政治上的权利;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的矛盾日益激化,要求进行社会改革。(任意两点即可,2分)
【分析】从材料中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不断要求政治上的权利,与奴隶主贵族的矛盾日益激化,纷纷要求进行社会变革”信息,可得出变革的原因。本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检测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
(2)【答案】动荡局面:农奴制危机。(1分)变革: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改革。(或1861年改革、废除农奴制改革,1分)成效:使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坚实一步;俄国农产品产量有较大提升;俄国成为最大食品出口国。(任意两点即可,2分)
【分析】该问考查的是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改革。根据数据表可知当时俄国农奴暴动频繁,可知面临农奴制危机,可答出动荡局面。结合所学可答出面对这一动荡的局面,亚历山大二世所采取的变革。同时,根据文字材料中“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等信息,可概括出该变革取得的成效。本题考查识记、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素养。
(3)【答案】基础:工业化引发的现实需要和操作的可能性。(1分)
方式:立法(通过、颁布相关法律)。(1分)
【分析】该问考查的是解读史料、历史解释和概括的能力。从材料中的“工业化引发的现实需要和操作的可能性为现代福利国家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可知西欧各国建设福利国家的基础。同时,从材料中“西欧各国通过了《国民保险法》等一系列社会立法”可概括出西欧各国建设福利国家的方式。本题考查识记、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素养。
(4)【答案】说明(策略调整):中国共产党逐渐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桎梏,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工作方针,于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包产到户”,在城市铺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分)结论(成效):让上亿农民终于解决了温饱问题;打破了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深圳成为了对外开放的排头兵:由一个落后渔村变为崭新城市。(任意一点即可,1分)
【分析】该问考查的是改革开放的背景、措施及成效,考查分析史料、史论结合的能力,有理有据表达历史和论证观点的能力。从材料中的“中国共产党打破……确立……召开”“解决了”“被打破”“成为了”等信息,分析并运用可得出结论。本题考查识记、理解、论证能力,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素养。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17题整体分析】本题命题是从古今发展脉络的角度,呈现“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历史,总结历程与趋势。题干以文字史料为主体,强化重证据的历史意识。本题考查学生的认识、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
(1)【答案】历史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国古代的统一过程。(任意一点即可,1分)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
【分析】根据材料一的“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整个的统一运动”“作为这种历史运动的总结,统一的民族称谓看起来还是应该称‘中华民族’”,分析得出“中华民族”的称谓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关。另外,从“魏晋南北朝”可判断出该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识记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
(2)【答案】概念: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1分)发展趋势:19世纪末,梁启超提出概念;五四运动后,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出解释;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称谓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同。(每点1分,共3分)
【分析】该小问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梁启超较早地提出了“中国民族”“中华民族”的概念,指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可得出梁启超所认为的“中华民族”的概念。根据“19世纪末”“五四运动后”“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信息,归纳出发展历程。考查能力为识记、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
(3)【答案】标志:1938年12月,八路军政治部出版的《抗日战士政治课本》一书中;首次对中华民族进行了清晰明确的表达。(每点1分,共2分)
【分析】该小问考查概括“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念”基本形成的标志,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可得出答案。本题考查史料分析的能力,检测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素养水平,同时培养家国情怀。
(4)【答案】创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重大命题。(1分)认识:“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与社会发展历程有关;“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过程体现了中国各族人民不断团结、凝聚力增强的过程;“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过程是不断深化发展的。(言之有理即可,1分)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创造性地提出……”可得出答案。同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华民族’观念的认识”,逐个分析本道题所有材料,进行归纳,有逻辑地谈认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18题整体分析】本题主题为基础建设与国家、人民之间的关系。材料选取古今中外的部分史实,学生通过分析,认识到基础建设可以促进国家发展、为人民生活带来改善。题干以表格、图片、文字材料为形式,考查学生的识记、归纳能力,以及提炼观点,并进行对应的、具有史论结合的历史阐释能力、总结提升的能力。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素养。
(1)【答案】方面:驰道、驿道等(或:道路);水利工程(航运)、运河。(每点1分,共2分)
【分析】根据材料“驰道”“道路网”“灵渠”“大运河”等信息,可归纳出两个方面为道路与水利工程。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
(2)【答案】意义:第聂伯河水电站向工农业生产及人口饮水,解决了该市多年用水紧缺的局面,还向邻近流域的工矿区供水;(1分)田纳西水利工程保护了农田,提高了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1分)
【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动词“解决了”“保护了”归纳两个工程的意义。本题考查能力为识记和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的历史学科素养。
(3)【答案】变化:中国建成了贯通南北的武汉长江大桥,结束了长江上没有铁路的历史;成都火车站举行了宝成铁路通车仪式,“蜀道难”从此成为历史。(每点1分,共2分)
【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动词“建成了”“结束了”“举行了”“从此成为历史”等信息,概括出变化。本题考查能力为理解和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素养。
(4)【答案】
【示例一】
观点:基础建设有助于国家的发展。
论述:①第聂伯河水电站……利用库水供向工农业生产及人口饮水,解决了该市多年用水紧缺的局面,还向邻近流域的工矿区供水。②田纳西水利工程保护了3000万英亩的农田,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③武汉长江大桥,结束了长江上没有铁路的历史,沟通了南北。成都火车站举行了宝成铁路通车仪式,“蜀道难”从此成为历史。两者都促进中国交通的发展。④平陆运河将开辟西部地区南向水运出海新通道,……完善西南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广西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服务高水平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任意两则史论)
总结提升: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基础建设,能够给国家的交通、农业等各行各业带来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因此,我们要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国家发展。
【示例二】
观点:基础建设促进人民生活的改善。
论述:①第聂伯河水电站……利用库水供向工农业生产及人口饮水,解决了人们用水紧缺的问题,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②田纳西水利工程因为保护了农田,使得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③武汉长江大桥和宝成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改善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任意两则史论)
总结提升:综上所述,基础实施的建设能够给人们带来各方面的便利便捷与变化,促使人们生活得到改善,质量提高。因此,我们要重视基础建设,用以保障民生。
评分标准:
等级 观点 论证 结论
一等(4分) 观点正确,1分 紧扣观点,两个史实运用正确,论证条理清晰,2分。 有总结提升,1分。
二等(3分) 观点正确,1分 紧扣观点,两个史实运用正确,论证条理清晰,2分。 没有总结,或有总结但没有提升,不赋分。
观点正确,1分 只有一个史实运用正确,论证条理清晰,1分。 有总结提升,1分。
三等(2分) 观点正确,1分 只有一个史实运用正确,论证条理清晰,1分。 没有总结,或有总结但没有提升,不赋分。
观点正确,1分 两个史实运用都不正确,不赋分。 有总结提升,1分。
四等(1分) 只有观点且观点正确,1分。
五等(0分) 观点错误,不赋分;无观点,仅罗列史实,不赋分。
【分析】该小问考查的是学生的提炼明确观点并进行对应的史论结合阐释表达、总结提升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从‘国家’或‘人民’的角度,围绕‘基础建设’提炼一个观点,从材料中选取两个史实,加以论述。”和材料提供的历史事件分析,可提炼出观点,然后再利用材料提供的具体史实进行论证,总结提升,提出具体做法。本题考查能力为识记和分析、理解语言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素养。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 年广西九年级初中学业水平历史模拟测试(三)(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